佛學的智慧到底有多深?


你問佛智慧有多深,菩提有幾分
佛的智也真,佛的行也深,月亮代表佛的心……

月亮!看月亮!
別看指著月亮的手指頭!


嗯……佛學所說的智慧,不是說會很多國語言,會樂器,會騎馬射箭,會飛,會這樣會那樣,而是說

理解自己
理解他人
按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理解這個世界

簡單說,啥都如實理解。佛法的智慧就是這樣深。


完全不知道佛學智慧有多深,只知道足以教化我了。
盡形壽,乃至生生世世,更無希求了。


佛學-佛法-佛教
佛教,什麼是佛教呢?我們說佛教就是 佛陀的教導。那麼 佛陀又是誰呢?

  一般人所知道的 佛陀,其實可能都僅止於把祂視為是跟世間的聖賢,或者是一個偉大的神明,或者把祂比擬為是像基督教、天主教的上帝一樣。可是我們深知了佛教的這些菩薩弟子們,往往我們所知道的 佛陀的偉大,是遠超過眾生所能夠想像的。比方說,我們所感受到的 佛陀,第一個是:佛陀是大智跟大能。比方說,佛陀在成佛的時候,發起的各式各樣的智慧,像比方說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那這一些的智慧,使得 佛陀因著這個智慧,也具有了無比的能力。所以,佛陀對於每一個眾生,他的宿命如何,他的業報是什麼,他的因緣是怎麼樣,他的根器是如何,往往都是完全的掌握的;也因此,佛陀對於每一個眾生的教化,都是會採取因材施教的方式,為這個眾生作最好的安排;甚至由於完全平等的關係,佛陀也不會對哪一個眾生有特別的排斥,反而是每一個眾生都一視同仁的,一樣都會幫助他,希望他能夠在學佛的道路上能夠走得很順。所以,這一些的智慧跟能力,我們在這裡沒有辦法短時間內說得盡的。

  不過,佛陀即使有大智慧跟大能力,但 佛陀跟我們說的一神教的上帝有一些根本上的不一樣。比方說,佛陀不能夠賜給哪一個眾生解脫,這個跟一神教裡面所有人將來所受的一切都是上帝的賜與,有根本性的差異。在這一點上面,佛陀更像是眾生的導師,像是眾生偉大的導師;因為 佛陀祂的地位就是要牽引眾生、教導眾生,讓眾生能夠自己學習著解脫,並且終有一天自己邁向成佛;所以,佛陀不能夠直接賜給我們解脫。同樣的,因為對眾生一律平等的關係,所以 佛陀也不會選擇判定,誰應該上天堂,誰應該下地獄;在真實的佛教的世界觀裡面,會上天堂或者下地獄,完完全全都是我們自作自受。那 佛陀所作的,往往都是在悲愍眾生不知道未來會如何走的狀況之下,盡量想辦法,按照我們所能理解的方式教導我們,讓我們能夠避免下到三惡道,比方說是避免下地獄。當然,如果我們因為福德很大上了天堂,佛陀也替我們高興;但是 佛陀也會告訴我們,天堂畢竟不是久居之地。這一些的狀況,是跟一神教的上帝有很大很大的差別。所以,如果要光是就這些來講的話,我們說 佛陀的偉大跟獨特,可以說在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切的神明,或者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切救世主、上帝等等,都完全的不一樣。

  並且,佛陀也不像是現在有一些人講的,有一些人認為 佛陀只不過是歷史上的一個偉人,祂在兩千五百年之前誕生,後來出來弘法之後,然後八十幾年之後就入於涅槃了,就圓寂了;但實際上,佛也不像這些人所想的,只是一個平凡的世間的聖賢而已。實際上,佛陀的報身現在還常住色究竟天,繼續的利樂十方的地上菩薩;佛陀的報身也是常常會在諸界現身,來利益十方的有情眾生,所以這個也是跟一般人所看的不太一樣。

  再過來,我們也順便要提醒大家,按照 佛陀的開示的話,下一尊成佛的即將就是 彌勒佛。所以,從我們知道現在我們的 釋迦牟尼佛之外,下一尊佛就只會是 彌勒佛;從 釋迦牟尼佛到 彌勒佛之間,按照正確的佛經解釋,中間是沒有任何——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沒有任何一尊佛會出現的。所以各位觀眾,如果您在外面經常聽到有許多人號稱他已經「成佛」的話,建議您要回頭來比對佛經,去看看說這個是不是一個妄語的狀況。

  講完 佛陀之後,我們再來看看 佛陀的教導。我們剛才說到,佛陀就是眾生的導師,所以 佛陀的教法就是所謂的佛法。那麼這個教導的內容是什麼呢?我們可以說基礎來講——佛陀教給大家的基礎,比方說,什麼是正確的因果觀,我們應該怎麼樣看待這些因果關係;或者我們應該怎麼做,怎麼做才能保得住人身;或者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夠有很大的福報,這個是關於五戒十善的一些事情,這是基礎。另外,佛陀也教給我們怎麼解脫。那當然解脫呢,我們首先要認識什麼是煩惱,知道真正煩惱的來源跟它的關鍵之後,我們才能夠進一步的,談如何減輕煩惱,如何消除煩惱。這個是關於讓眾生可以自己修行,自己來解脫的部分。那麼再上一層的話,佛陀還教給大家怎麼樣叫作菩提。菩提兩個字,給大家一個最直接最直接的解釋就是:菩提就是我們在《心經》裡面所看到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每一個人本來就具有的清凈本心。佛陀在這一方面也教導大家,怎麼樣才能夠找到清凈的本心,又怎麼樣才能夠真正的見到佛性,明心見性之後才能夠讓我們真正的於諸法得自在。所以 佛陀的教導,大致上我們可以說,就是包含了以上的這些內容。

  但是這一些以上的內容,我們是不是很容易在外面,聽到外面的說法,就很容易去判斷它到底是不是佛教呢?比方說在佛教裡面,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名詞,比方說「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或者我們也常常聽到一些人會引用《心經》上面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當我們聽到這些名詞的時候,沒有錯,這一些都是佛教裡面的名詞;但是這些名詞,是不是真的代表它是佛教呢,恐怕還是需要進一步的深思。因為名詞就僅僅是名詞而已,我們要知道它是不是代表佛教,還要進去看看,它裡面的道理到底是什麼。

  那為了要幫大家更進一步的釐清什麼是佛教呢,我們不妨以 佛在當年,佛在最後要入涅槃的時候,給弟子們的訓示,我們從這裡切入。佛陀給弟子們的訓示有兩句話:一個是以戒為師;一個是以法為師。一個是戒,一個是法。

  從以戒為師來看,我們就提醒大家,因為佛戒——不管是聲聞戒或是菩薩戒,佛所制定的戒法本身就是完全清凈的戒法;所以,以戒為師這句話,實際上我們就可以了解到,佛陀一定不希望我們接近任何的怪力亂神的事情;因為,即便是在 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是嚴禁弟子在不當的場合任意展現神通。所以,各位觀眾,如果您碰到了有任何怪力亂神的現象,或者您知道有哪些道場有怪力亂神的這些事件的時候,建議您應該要儘速遠離,因為那多半不是佛教。

  另外一點,以戒為師所衍生出來就是:絕對不會有任何地方,違背我們的道德倫常。所以這個部分請大家也要特別注意,因為我們在許多的社會新聞上面,都看到有許多個這些事件是假借宗教的名義,然後去侵害了婦女們;這些狀況它之所以會存在,就是因為大家認為宗教的力量,可以凌駕於道德倫常。這個部分我們如果從以戒為師的立場來看的話,可以看得很清楚,只要是佛教,絕對不會有任何地方違背道德倫常。

  第三個,我們要跟大家說的是行善。行善這件事情,是因為大家都覺得,行善好像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樣的。沒有錯,行善是我們本來應該做的,佛教徒也是如此,但行善絕對不是代表佛教。為什麼呢?簡單的我們來看看,佛在世的時候說法了四十九年,那這些說法,請大家回去看看佛教的經典,有哪些部分在教人行善呢?有的,可是在教人行善的經典,只佔了全部經典的一部分而已;所以,佛陀整個的說法,絕對不是全部都教人行善。這就表示著,我們光是行善並不代表他真正傳承了 佛陀所教的教義。另外,從菩薩六度來看,菩薩六度裡面的話,布施也只不過是六度裡面的其中一度而已,其他還有五個項目需要好好的去修學。所以,從此就可以看到,行善本來就是我們所該做的,但行善是不足以完全代表佛教的教義。

  接下來,以法為師。我們就要跟各位提到是,我們希望大家以智慧為先,以智慧為先,依法不依人。也就是,今天不管您所親近的師父,不管他的名聲有多大,或者您對他有多麼尊敬,但是您對他的說法,仍然是要回歸佛經來判斷:他說的法,有沒有哪裡違背了《金剛經》,有沒有哪裡違背了《心經》,或者甚至有哪裡跟《阿含經》不符合的。這個是我們提出,希望大家要依法不依人。至於說我們剛剛提到的經典的部分呢,的確,因為經典是從佛世以來到今天,這麼長久的時光裡面,我們可以依循的部分;但是不可避免的就是說,經典裡面隨著時間傳承的久遠,也不能避免的會混入一些,它的義理可能不太正確的部分。所以,我們給大家的建議就是說,大家所熟知的阿含部的經典、般若的經典或是唯識的經典,包含《法華經》、《華嚴經》這類型的經典,都是所謂的正信的經典。但是,這裡我們沒有時間跟大家詳細說明,但是希望大家先遠離密教部的經典;那密教部的經典,如果各位要修習要閱讀的話,只有一部《楞嚴經》可以看,密教部的經典只有一部《楞嚴經》可以看!我們如果說能夠依 佛的經典,來作為判斷的依止的話,那麼不管上師有多大的名氣,或者我們跟上師有多深的情分,其實我們如果為自己的法身慧命著想的話,還是要回歸 佛說的經典,要對上師所說的法要一一來檢視。

  最後要跟大家講,佛陀的全部的佛法,可以劃歸為解脫道跟佛菩提道。簡單跟大家說,解脫道就是教大家如何對治煩惱,佛菩提道就是教大家如何開悟——明心見性,然後於諸法能夠真正得到自在。

  最後跟大家分享,前人梁啟超曾經在《學問之趣味》一文說,他說在寒冬裡面曬太陽的滋味非常的舒服,但是「太陽雖好,總要諸君親自去曬,旁人卻替你曬不來」;這就是所謂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學佛過來的人,我們都知道,學佛對我們的人生真的幫助太大了;甚至不只是對這一世的人生,對於我們往後都會幫助很大,我們有深深的體會。也在這裡希望,能夠透過簡短的文字內容,把佛法的美好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一同來學佛。


具壽善現白佛言。
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極為甚深。

佛言。
如是善現。
色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受想行識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眼處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耳鼻舌身意處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色處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聲香味觸法處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眼界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耳界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鼻界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舌界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身界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意界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地界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水火風空識界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無明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布施波羅蜜多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凈戒安忍精進靜慮波羅蜜多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內空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外空 內外空 空空 大空 勝義空 有為空 無為空 畢竟空 無際空 散空 無變異空 本性空 自相空 共相空 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 無性空 自性空 無性自性空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真如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法界 法性 不虛妄性 不變異性 平等性 離生性 法定法住 實際 虛空界 不思議界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苦聖諦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集滅道聖諦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四靜慮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四無量四無色定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八解脫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八勝處 九次第定 十遍處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四念住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四正斷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等覺支 八聖道支甚深故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空解脫門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無相無願解脫門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菩薩十地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五眼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六神通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佛十力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四無所畏 四無礙解 大慈 大悲 大喜 大舍 十八佛不共法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無忘失法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恆住舍性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一切智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道相智 一切相智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一切陀羅尼門甚深故。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一切三摩地門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預流果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一來 不還 阿羅漢果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獨覺菩提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善現。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

是故般若波羅蜜多名極甚深。

具壽善現白佛言。
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是大寶聚。

佛言。
如是。能與有情功德寶故。

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大珍寶聚。能與有情十善業道 四靜慮 四無量 四無色定 五神通寶。
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大珍寶聚。能與有情布施 凈戒 安忍 精進 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寶。
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大珍寶聚。能與有情內空 外空 內外空 空空 大空 勝義空 有為空 無為空 畢竟空 無際空 散空 無變異空 本性空 自相空 共相空 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 無性空 自性空 無性自性空寶。
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大珍寶聚。能與有情真如法界 法性 不虛妄性 不變異性 平等性 離生性 法定法住 實際 虛空界 不思議界諸聖諦寶。
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大珍寶聚。能與有情八解脫 八勝處 九次第定 十遍處寶。
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大珍寶聚。能與有情四念住 四正斷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等覺支 八聖道支寶。
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大珍寶聚。能與有情空 無相 無願 解脫門寶。
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大珍寶聚。能與有情菩薩十地寶。
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大珍寶聚。能與有情五眼六神通寶。
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大珍寶聚。能與有情佛十力 四無所畏 四無礙解 大慈 大悲 大喜 大舍 十八佛不共法寶。
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大珍寶聚。能與有情無忘失法 恆住舍性寶。
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大珍寶聚。能與有情一切智 道相智 一切相智寶。
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大珍寶聚。能與有情一切陀羅尼門 一切三摩地門寶。
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大珍寶聚。能與有情預流 一來 不還 阿羅漢果寶。
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大珍寶聚。能與有情獨覺菩提寶。
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大珍寶聚。能與有情一切菩薩摩訶薩行寶。
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大珍寶聚。能與有情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轉法輪寶。是故般若波羅蜜多名大寶聚。


佛法的智慧到底有多深?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麼?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請問您:什麼是佛法呢?佛法的內涵是什麼呢?您是不是不知道要從何說起才好呢?的確!如您所想的一樣,佛法太浩瀚、太廣大了,真的是不知道要從何說起才好呢。我們來舉述一段文字,請您仔細聽聽看這樣的說法,是不是佛法的真實道理呢?

  譬如北投有一位非常知名的大禪師,他是這樣說的:

  「佛教的教理有一個基本原則,那也是釋迦世尊對於宇宙人生的特別開悟,悟到一個緣生的道理。所謂緣生,就是因緣所生,也就是由於各種關係的結合而產生各種的現象。比如說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夠成為文章,能夠到達讀者的手裡,能夠使得讀者明白一些有關佛教的問題,這中間的關係看來簡單,實際上則是複雜之極;文字的來源及修養,知識的累進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熱忱及見解,加上文具的製造及運用,文稿的檢字、排版及印刷,郵件的寄發及傳遞,最後還得有讀者自己的興趣、知識及精神,才能完成一篇文章從作者到讀者之間的任務。這種關係的舉例,尚且是粗淺而且是明顯的,如果要更進一步的考察,每一個關係的單元上,也都連帶著許多的關係,這種關係連帶關係的現象,便是因緣。事物的出現,是由於因緣的聚合,事物的消失,是由於因緣的分散,這就叫作緣生緣滅。

  「正因為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緣生緣滅的,都是變化無常的,也就證明一切的現象,都是假有的、暫有的、幻有的;從一個水面的泡沫到整個的世界,乃至太空的星球,都是一樣,都不是永恆的。既然不是永恆實在的,就證明是一切皆空的,所以佛教稱此道理為『緣生性空』。……

  「在這裡,不要忘了喔:一切現象的幻現幻有,都是由於眾生的業力之所感召。因此,如果能夠悟透緣生性空的道理,便能不受一切幻境的誘逼;不做一切幻境的奴才,而得自由自在,那就是一種解脫生死的功夫。人,一旦不受外在的境界所轉,他就可以不造生死之業而能解脫生死或自主於生死了。

  「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理。」

  各位菩薩,佛教的基本教理,真的是如這位大禪師所說的,是在說一切皆空嗎?「緣生性空」真的是 佛世尊所說的宇宙真理嗎?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能夠解脫生死或是自主生死嗎?當然不是!如果 佛所說法都是一切皆空的話,那麼菩薩勤苦歷劫修行又有什麼意義呢?如果現象界的緣生性空就是佛法的真實義,那這樣的佛法也就沒有什麼殊勝可貴之處了。如果學佛最終目的只是能夠解脫生死,或自主生死的話,那豈不都是在修解脫道嗎?又如何能夠歷經三大阿僧祇劫,行無量的菩薩行而成就佛道呢?

  其實,以上所舉述之文句,也只是冰山之一角,學佛人其他不正確的知見,更是多如牛毛,說之不盡啊!為了導正一般學佛人被大師們嚴重誤導的錯誤觀念,平實導師近二十年來獨排眾議,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欲救護廣大被邪見所誤導的眾生回歸正道,率領正覺教團和正覺同修會眾同修,努力透過各種弘法活動來救護眾生。譬如每周二的講經活動,禪凈班、進階班與增上班的共修課程,出版電子報以及三乘菩提相關書籍,乃至透過電視弘法的方式,來闡述佛法的真實義;主要是希望能將 世尊降生人間,八相成道,住世說法四十九年所演述的成佛之道,讓有緣的佛子們得以聞熏,因而得以建立正確的佛道修行知見,乃至可以接續過去無量劫來的修證,繼續邁向成佛之道;另外,也可以導正被六識論者所長期籠罩的佛教界和學術界,以救護有緣佛子,回歸八識論正道。

  現在,我們就從「什麼是佛法?」來開始說起。我們常聽到有人說:佛法就是在講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緣起性空、三十七道品等諸法,這就是佛法。但是實際上,佛法不是只有這些而已。佛法可以依其覺悟內涵的不同,分為三乘菩提——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和佛菩提。所謂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也就是,因為覺悟的內涵各不相同,所以分為三乘。《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意思是說,覺悟聲聞菩提者就成為聲聞乘聖人,覺悟緣覺菩提者就成為緣覺聖人,覺悟佛菩提者就成為賢位、聖位乃至成究竟佛。然而,這當中有異有同,錯綜複雜,並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得清楚。

  末法時期,由於一般修學佛法的人,對於三乘菩提普遍缺乏正確知見,無法了知三乘菩提之異同,對於三乘菩提之共道與不共道,懵無所知,因此,導致久修佛法而不能突破,甚至停滯不前的情況,可說是比比皆是。有的人更是窮盡畢生精力用功修行,而卻毫無進展;於是對自己就生起了小根器想,不敢進求聲聞乘的見道,對於大乘賢聖自覺聖智境界,更是不敢奢望,總認為大乘見道是遙不可及的事;於是只能私下怨嘆自己慧根淺薄、福德未具、業障深重,對於如何進求佛菩提道,真是一點把握也沒有。為了幫助有緣的修行者,能夠突破佛法修行上的瓶頸和困境,發心進求佛菩提道,我們將利用這個單元,為各位略說三乘菩提之梗概,以建立學佛人之正知見。

  佛法可以概分為三乘菩提,約略地說可以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解脫道,另一部分是佛菩提道。什麼是解脫道呢?所謂解脫道,就是如何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義理與行門。什麼叫作佛菩提道呢?佛菩提就是每個眾生在證知生命的實相——法界根源,當時及後續所出生的智慧,而法界實相就是各個有情都有的真如與佛性;證知法界實相而生起法界實相智慧的方法,就是佛菩提道。

  有許多人認為,修證解脫道就是在修證佛法;而事實上,佛法是成佛之法,不是唯能令人成阿羅漢之法;單修阿含解脫道之實證,只能使人成為阿羅漢,並不能使人成佛。所以,佛陀入滅以後,沒有一位證得解脫道極果的大阿羅漢,敢紹繼佛位而自稱成佛。

  解脫道是 世尊為了接引畏懼生死輪迴,而急切想要解脫分段生死的二乘人,而從佛法中,把比較容易成就之出離三界生死的方法抽離出來,先行宣講,先讓有緣的眾生可以親自證實,而出離三界生死;也讓其他佛弟子相信,出離三界生死是確實可以實證的;所以就專教他們出三界的方法,這就是二乘菩提。也即是阿含解脫道的義理與行門,也就是斷我執煩惱而取證解脫果的法門,也是 佛世尊在初轉法輪時所教授的成阿羅漢之法。

  意思是說,世尊在初轉法輪時期所宣說之法,能夠使人解脫生死苦惱,但卻不足以使人成佛。當許多眾生能夠證得解脫果,實證二乘菩提解脫果真實而非虛假之後,就會相信 佛世尊所說的是真實可證的法,真的可以使人出離三界生死;由於信受佛語故,當後來 世尊再宣講如何成佛的正理時,眾生才會真的信受。而這成佛的正理就是佛菩提道,也就是大乘佛法的義理,也是修學唯一佛乘的正法;這當中包含了實相般若智慧,及如來藏含藏一切種子的智慧,這就是 佛世尊在第二轉法輪及第三轉法輪所教授的成佛之道。所以,成佛之道,必須具足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並不是單修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解脫道,就可以說為成佛之道。

  自古以來,有許多人誤會佛法,總以為只要不停地打坐,修學禪定,使妄想雜念不再出生了,就是涅槃境界;誤以為如此保持無念就可以出離三界,就可以解脫生死。然而事實上,聲聞菩提和緣覺菩提的解脫道,並不是由於禪定功夫而出三界,而是由於斷盡我見與我執的智慧,才能出離三界的生死輪迴。譬如外道之中,也有修學四禪八定乃至修得非想非非想定者,而結果卻仍然還是在三界輪迴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他們沒有無我、無生的智慧,所以不能得解脫。

  解脫是發起無我、無生的智慧以後,斷除見惑、思惑煩惱及我所煩惱,而得到的果報,並不是因為世間禪定而能使人證得解脫。如果想要從修定而證得解脫,只有佛門之中的聖弟子,已有無漏慧,有四念處觀,當他們修到非想非非想定時,發起舍心,慧光圓通,證滅盡定,這樣才能因定而得到現世的解脫。但是,即使是已證無漏慧的阿羅漢,不修不證第四禪、非想非非想定乃至滅盡定,其捨身之後的解脫境界,也仍然與已證四禪八定的俱解脫阿羅漢,是無二無別的。由此可見,解脫道修證之本質,乃是依智慧而得解脫,並不是因禪定而得解脫,禪定只是助緣而已。

  聲聞和緣覺,在證得聲聞菩提和緣覺菩提的解脫之後,可以出離三界的生死輪迴;可是仍然不證不知佛菩提的內涵,仍然不能曉了大乘菩薩所證的法界實相——真如與佛性的內涵。但是,大乘菩薩卻一樣可以證得聲聞、緣覺菩提而出三界,但因大悲心的緣故而留惑潤生。由此可見,解脫道是三乘與共的法道;但是在大乘法中,菩薩修學佛菩提,要圓滿成就佛地的大菩提果,這卻是不共二乘的。

  佛菩提果的究竟圓滿是佛地,而佛菩提果所修證的,全部都屬於有情自身的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法、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第八識的七種性自性、兩種無我,以及六種無為法;在這些法裡面,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又稱為如來藏,因為祂含藏著將來能夠究竟佛道而成為如來的功能,也就是含藏著能使眾生未來成為如來的種子,所以祂也叫作如來藏。大乘菩薩證得如來藏阿賴耶識以後,經過很長時間的修行,把如來藏中七識心相應的貪瞋痴慢疑等現行給修除掉,證得解脫果能出三界;但卻發起受生願,繼續輪迴生死,自度度他,一面修除七識相應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一面修證如來藏中含藏的一切種子,直到無生法忍究竟圓滿,成就一切種智,然後成佛;這時的第八識就改為無垢識,又名為佛地真如。

  而大乘菩提的內涵,則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在總相與別相上,說二轉法輪的般若空,這個般若空是以真心空性來函蓋蘊處界空相;另一部分則是到了第三轉法輪時,再從別相上來說明一切種智,也就是唯識的百法、千法、萬法明門,同時也是如來藏系經典的內涵,這是第三轉法輪時期所說的,證悟菩薩悟後進修的成佛之法。修學第二轉法輪的般若諸經,可以使已經破參明心的七住位菩薩進入初地;其間如果有真善知識的指導,在一生之中就可以完成了。入地後修學第三轉法輪的唯識諸經法義,則可以使菩薩次第邁向佛地。三轉法輪諸經的法義函蓋二乘法的解脫道,而大乘菩提則不是不肯回小向大的二乘人所能了知,它唯是大乘所有,不共二乘,所以叫作別教,有別於二乘菩提。

  大乘佛菩提增上慧學之修證,必須由大乘真見道——破參明心入手,證得如來藏而發起般若中道智,才能漸修而入初地,正式修學增上慧學。因此,一切未證得如來藏的大乘行者,當務之急乃是親證藏識。應當要知道,不證藏識的話,就無法契會般若中觀,實相般若及中道之觀行,都必須依於恆時顯現中道性之萬法根源如來藏而說;如果不能契會般若中觀,就無法熏修初地無生法忍道種智,因為修學初地的無生法忍而實證初分道種智,必須以般若智及中道觀行之智慧作為基礎;未能證得如來藏,就不可能發起實相般若智慧,那當然就更進不了初地乃至諸地了。這樣的正理,一切佛子都應該要如實了知。

  各位菩薩,以上略說佛教的基本教理。總合來說,緣生性空的法義,實際上是由物象之依於眾緣而起、終必毀壞而來,緣於種種事物之緣起相,才有性空之理可說;因此,緣生性空之理,純是名相建立,是虛相法,不是實相法,不可以說之為佛教的基本教理。十方三世諸佛之法,皆是唯一佛乘的大菩提道,二乘菩提其實也是一乘道之法,不能外於唯一佛乘;三乘菩提是方便說,其實是同一佛乘,無二亦無三。因此,說法者如果不是依唯一佛乘來說佛法,那都是戲論,早已離開佛法的真實義了。所以說,唯一佛乘是以如來藏為根本,唯一佛乘才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佛學的智慧至深、至廣。
不可以語言和世間智慧妄測佛智。


佛學智慧無深淺,一有對立落兩邊。


對攻擊,尤其是帶P級別的攻擊,基督的回應你是魔鬼?(存疑)。某些極端一點的宗教會採取實際警告行動。一般情況下,宗教是排外的。起碼會把異教徒歸為異端,邪惡,魔鬼之類。
有人說佛教是抄襲某些門,你是怎麼判斷的?這個也存疑。借鑒吸收發揮不好說。但佛教是不排他的,甚至是包容的,最起碼也不會去攻擊非佛教徒。
以上。錯就請高人指教。


大概是答主的肚臍眼那麼深吧。


直接看到了事物的真相。


很深,如來所說深,非深,是名深。


明白人說淺,糊塗人覺深,小馬過河爾。河就在那裡,不深不淺,只等你來試


推薦閱讀:

開悟是什麼,開悟的人如何了如何看待事物?

TAG:佛教 | 佛學 | 佛陀 | 如來佛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