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荀彧反對曹操進公加九錫,而這提議卻是荀攸提出的?


因為荀攸行事低調,史書在這方面記載不是很多,所以我就伴隨推測和史料試著答一下

我們知道荀攸一開始不是曹操的屬下,而是在中央任職,和他同朝為官的還有名士何顒。

何顒和袁紹、曹操都有結交,和袁紹是好友,也點評過曹操。

在曹操還在到處耍聲望值的時候,何顒這麼評價過曹操「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順便一提何顒也和荀家關係密切,荀彧的「王佐之器」也是出自他之口,後來還是荀彧幫他收的屍。

而何顒和荀攸除了同事關係,他們更是獄友關係……因為他們一起謀劃刺殺董卓暴露,所以就一起被打下獄了,可以說真是有緣。

所以我在此推測,荀攸對曹操的最初印象可能來自何顒,也就是那句「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之後何顒死於獄中,荀攸心態好等到董卓被殺於是出獄。

荀攸本打算去蜀地看看局勢,半路上正好接到曹操的書信,荀攸便立刻前往許昌。

曹操書信中寫道「方今天下大亂,智士勞心之時也,而顧觀變蜀漢,不已久乎!」,之後曹操和荀攸聊完也讚歎得說「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顯然曹操是有意請荀攸幫他平定天下,而荀攸想必也是認為曹操便是那個能「安天下者」於是成為了曹操的幕僚。

所以我認為荀攸的首要志向是安定天下,而並非復興漢室。他早年雖然參與刺殺董卓,也是下為百姓請命,上為號令天下。

天下只要能安定就行,至於漢室亡不亡,他並不是很在乎的樣子。

後來曹操平定河北後,荀攸成為中軍師,從此之後荀攸和荀彧一起坐鎮中央處理國事。

對了,曹操時期的中軍師,左軍師,右軍師,前軍師是中央文職人員,這點可以從任職者看出來。(這點和蜀漢孫吳不同,同時曹操設置的這些前綴是方向的師官,和尋常軍師不同,尋常軍師,或者前綴是官名,比如大將軍軍師,這是用來督軍的,特此說明。)

前軍師鍾繇,左軍師涼茂、右軍師毛玠

除了鍾繇之前有統兵經驗,涼茂和毛階就沒帶過兵,前者一直做太守,後者工作是整肅吏治和選拔人才。

而且四人之後陞官,都是繼續擔任文職。荀攸之後成為尚書令,涼茂和毛階都是尚書僕射,鍾繇是大理。

好了,繼續說回荀攸,荀攸退居幕後都在幹什麼呢?

三國志本傳無載,但其他史書是這麼記載的:

【至魏武帝,又置師官四人。魏荀攸為軍師,軍國選舉及刑獄法制皆使決焉。】

軍國大事,選拔人才,甚至還有刑罰牢獄都來由荀攸決定

荀彧這邊是【常居中持重,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

「決」和「籌」,差距還是很大,而且荀彧並無刑罰之權

由此可見公元196年荀彧擔任尚書令開始,這時候後方第一人荀彧當之無愧,曹操常常和他商量軍國大事,但是這種情況到了公元207年荀攸在中央任職後被打破了。

軍國大事,以及人才選舉,荀攸也參與了進來了,而且荀攸還有著荀彧沒有的刑罰之權。

「彧及攸並貴重」此言不虛。

同時荀彧權力下降,荀攸異軍突起已成不爭的事實。

那麼曹操為何要這麼做呢?我想和公元204年曹操欲復九州制,卻被荀彧阻止有關。

這裡簡單說一下曹操復九州制,目的就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封地,假如把十四州並為九州,曹操這個冀州牧的許可權就更大了,之後稱公建國自己的封地也會隨之擴大。

可以說復九州制,是篡漢的序曲

後來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終於完成這一設想,而馬上稱公。(荀彧已在前年憂鬱而死)

【十八年春正月,進軍濡須口,攻破權江西營,獲權都督公孫陽,乃引軍還。詔書並十四州,復為九州。夏四月,至鄴。】

而復九州對曹操的好處是立竿見影的【今以冀州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為魏公。】

所以在公元204年曹操和荀彧的親密關係就開始出現了裂縫,不過當時畢竟河北還沒平定,所以曹操決定忍一忍聽了荀彧的話,沒實行復九州制。等到河北平定後,也就是公元207年,荀攸也在中央任職,以前曹操不在的時候荀彧是一把手,現在呢?荀攸分了荀彧的權,兩人一起操持國政

另外前面我提到了包括荀攸在內的四位x(表前綴)軍師,這四位除了都任職x軍師外,還有一大共同點 —— 他們都和曹丕有著某種關係。

荀攸後來成為了曹丕老師,曹丕親自給他下跪

【文帝在東宮,太祖謂曰:"荀公達,人之師表也,汝當盡禮敬之。"攸曾病,世子問病,獨拜床下,其見尊異如此。】

涼茂後來也是曹丕的老師

【文帝在東宮,茂復為太子太傅,甚見敬禮。】

毛玠,雖然曹丕在私事上請求他幫忙,被他拒絕。但在立儲問題上,毛玠一點都不含糊

【時太子未定,而臨菑侯植有寵,玠密諫曰:"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廢立大事,非所宜聞。"】

鍾繇,也和曹丕很親近

【文帝在東宮,賜繇五熟釜,為之銘曰:"於赫有魏,作漢藩輔。厥相惟鍾,實幹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處。百寮師師,楷茲度矩。"】

換句話說,如果他們能活到曹丕繼位稱帝,那必是重臣。可惜的是這四個人,就鍾繇活到那天了(長壽的優勢)

【文帝即王位,復為大理。及踐阼,改為廷尉,進封崇高鄉侯。遷太尉,轉封平陽鄉侯。】

不過雖然如此我們也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1、這幾個人理應是曹操為曹丕物色的優秀的人才。

(關於毛玠我再說一句,雖然他因為惹曹操生氣被免官,但曹操並沒有殺他的打算,很大可能是像鍾繇、程昱一樣,先暫時罷免之後留給曹丕啟用。如果曹操真想殺他,那他早就和崔琰一塊死了,而且死後曹操也不會賜棺器錢帛,拜子機郎中)

2、對於這幾位來說,他們的立場也早就偏向曹操了,畢竟曹操總不能物色一堆漢朝忠臣留給曹丕,這不自找麻煩嗎?

那麼這樣就好理解,荀攸等人本身就是曹操為了制衡荀彧而安插進中央,畢竟之後稱公建立魏國,總需要中央有個能站出來帶頭的人,這個人最好是名門望族,而且還要是有功之臣,如果德才兼備那就完美了。

第一選擇是荀彧,可是在公元204年曹操和荀彧關係出現裂縫後,曹操不得不以防萬一上一層保險,那就是荀攸。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在建安十七年曹操【密以諮彧】,之後荀彧的回答印證曹操的擔憂是對的。

「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絕對不是曹操想聽的話。

於是曹操以勞軍為由,把荀彧踹出中央,不久荀彧憂鬱而死。

荀彧死了,那荀攸自然就成曹操麾下中央第一人,水到渠成,荀攸帶頭勸進。

【於是中軍師陵樹亭侯荀攸、前軍師東武亭侯鍾繇、左軍師涼茂、右軍師毛玠、平虜將軍華鄉侯劉勛、建武將軍清苑亭侯劉若、伏波將軍高安侯夏侯惇、揚武將軍都亭侯王忠、奮威將軍樂鄉侯劉展、建忠將軍昌鄉亭侯鮮於輔、奮武將軍安國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鄉侯賈詡、軍師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鄉亭侯董蒙、關內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選、袁渙、王朗、張承、任藩、杜襲、中護軍國明亭侯曹洪、中領軍萬歲亭侯韓浩、行驍騎將軍安平亭侯曹仁、領護軍將軍王圖、長史萬潛、謝奐、袁霸等勸進曰】

以上為勸進表的名單,當然你可以看成和荀彧政見不合者的名單,名列前茅便是荀攸,鍾繇,涼茂,毛玠。

而荀攸和鍾繇還是好友,鍾繇常常向荀攸請教問題。

後來毛玠案,鍾繇是審理官,桓階等人進行營救,毛玠能免於一死,可以說受了其他立場一樣的同僚不少的幫助。

魏國建立後,荀攸擔任魏國首任尚書令,而漢朝的尚書令已經物是人非。

在這之後荀攸依然努力為曹魏工作

【荀攸後為魏尚書令,亦推賢進士。】

並且還在全力編著《魏官儀》,欲完善新生魏國的各項制度。

不久後曹操帶著荀攸伐吳,至於為何曹操突然帶荀攸出征的原因,我推測可能正是因為荀彧已死,魏國已建,荀攸沒必要一直在中央制衡他人,於是曹操便再次想藉助這位「謀主」之智討伐孫權,可事與願違…………這次伐吳遇到瘟疫,荀攸於途中病逝。(註:雖然魏書記載說荀攸死於建安十九年,但我認為魏書誤記的可能是有的,荀攸也有可能是死於建安二十二年,不過這個和問題無關,待會再說吧)

有人認為這是荀家分開投注,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袁宏。

【至如身為漢隸而跡入魏幕,源流趣舍,抑亦文若之謂。】

他認為荀攸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轉變,大概是荀彧指使的。

可是通過我們上述分析得知,荀攸進入中央分荀彧權,是在公元207年的事情,難道那時候荀彧就預料自己的下場了嗎?這也有些太超前了吧。

而且魏國建立後的荀攸也沒有消極怠工的記載,還親自主編《魏官儀》,怎麼看都是樂投身於魏國建設之中。

再者荀攸擔任中軍師,進入曹魏中樞,這是曹操決定的事情,荀彧又如何干涉?

最主要的是曹操對荀攸的態度,曹操提到荀攸就流淚,還說荀攸「無豪毛可非」,兩人關係確實很好。反觀荀彧死了,曹操一點反應沒有。

荀攸【外怯內勇,外弱內強】是一個有主見的人,何必需要荀彧指使?

況且當時那個世家大族會在漢朝和曹家之間分別下注了?誰看不出來漢室已經日落西山了啊?

荀彧和荀攸,只是在貫徹自己的意志,選擇了不同的道路而已。

荀彧——生食漢祿,死為漢臣,范曄立傳,漢書有名。

荀攸——漢家將亡,魏國始建,死入魏廟,永侍公旁。

荀彧高潔自不用說,荀攸和曹操的君臣相知也被後世傳為美談

【王儉:子房之遇漢後,公達之逢魏君,史籍以為美談,君子稱其高義。】

…………………………………………分割線…………………………………………………………

簡單說說荀攸生卒年,魏書記載荀攸死於【時建安十九年】,可是在魏公載令記載:

【孤與荀公達周旋(三國志集解糾正游字為旋)二十餘年,無毫毛可非者。】

所謂周旋,就是指荀攸追隨曹操征戰天下,同樣曹操在懷念郭嘉時也有如此記載:

【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險阻艱難,皆共罹之。】

郭嘉和荀攸都是建安元年投奔曹操的,郭嘉死於建安十二年,故而曹操說於郭嘉周旋十一年。

所以魏書記載的就出現問題了,如果荀攸死於建安十九年,那何來周旋二十餘年之語?曹操和荀攸是好友,怎麼也不可能記錯荀攸的卒年,那麼很可能魏書記載錯誤了。再者建安十八年魏國建立,荀攸開始編著《魏官儀》,建安十九年病死前要完成《魏官儀》,雖然《魏官儀》並非荀攸一人編著,但荀攸又是主編且不能耽誤日常政務,一年的時間也太緊了?

陳壽記載荀攸死於伐吳,可是並沒有記載死於那次伐吳,故而我認為荀攸是死於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這次伐吳爆發瘟疫,諸如司馬朗、陳琳等人都染疾去世。而建安二十二年也剛好能對應曹操說的「周旋二十餘年」且給荀攸三年多的時間編書,理應也是足夠的。

當然荀攸生卒和本問題無關,我順手一寫,一家之言而已。


先問是不是,後問為什麼。
加九錫不是荀攸提出來的,真要說是董昭等人提出來的吧,參見荀彧傳中有:

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勛,密以諮彧。

是否曹總授意不得而知,不過董昭作為郭嘉死後曹總的貼心小棉襖為了拍馬屁什麼的主動提出也是很有可能的。不過當時曹總一派希望曹總「更進一步」的人其實並不少,參見曹總本紀:

魏略曰: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侍中陳群、尚書桓階奏曰:(太長了,略)
夏侯惇謂王曰:(太長了,略)

那個略的地方不多講了,反正大家都是同意渣權觀點的。當然稱帝和加九錫畢竟還是不同的,不過站在曹總的角度來想想,有些事他也是騎虎難下的吧,你想做征西將軍,你手下的人樂意嗎?不樂意了後果如何,不用講。
再講荀攸,雖然加九錫不是他所提,但他是勸進之首這是無疑問的,參見曹總本紀:

魏書載公令曰:「夫受九錫,廣開土宇,周公其人也。漢之異姓八王者,與高祖俱起布衣,創定王業,其功至大,吾何可比之?」前後三讓。於是中軍師陵樹亭侯荀攸、(名單太長了,略)……勸進曰:(勸進的話太長了,略)

關於荀攸此人,以前回答過這樣一個問題荀攸這樣的人到底是品德無可挑剔還是城府深不見底? - 歷史。荀攸為何在荀彧死後仍然會成為勸進之首的確是個值得人深思的問題,不過我不想走向陰謀論。誠如前文所說,曹總集團內部有很多人是希望曹總「更進一步」的,既然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加九錫此事已勢在必行,站在家族的角度又何必螳臂當車不如順勢而為,將損失減到最小,將利益最大化,這才是一個合格的軍師該做的,不管對曹總,還是對荀氏一族而言。


一家人,總要有個堅持理想的,也要有個為家族擦屁股的,這點司馬家應該是楷模,諸葛氏就不用說了


我一直都是這麼理解的:
荀令君之死在前,荀攸成為勸進之首在數月之後。
荀令君的死並沒有在潁川士族中激起反抗,但是從心理上應該是刺激到了這些潁川士人,尤其是作為同族的荀攸,荀攸內心作何感想不太清楚,但是現實中選擇與曹操合作,順應時勢,保全家族,不失為一種政治遠見。
其實不僅是荀攸,在荀彧死後,很多潁川士人都參與了勸進。
另外,荀氏家族中所謂的忠君思想隨著時事的變化已經發生了改變,後來荀彧的兒子還成為了司馬氏篡魏的重要幫手呢。


首先我覺得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我們都給你提出出來,到時候主公接受哪一個是你的事。因為有的話領導人說出來不合適。
其次曹操進公加九錫自家人也會富貴,但是當時的時候還未到,朝庭內時機還不成熟。所以提出來是為未來鋪墊,拒絕是暫時不行。以後是可以的。


荀彧一直堅信自己是大漢的臣子,怎麼可能建議孟德謀權篡位


個人理想不同,導致方向不同,是很正常的,也最終決定了自己的結局和歷史定位。
根據正史來看,荀彧的歷史定位是要比荀攸高很多的。


逗我么- -!
加九錫這種基本是擺明要篡位的主意~明顯是曹操自己想的好吧~,找個人說出來而已啊。
而為什麼都是荀氏家族的人提出來的,可能是理想不同,也可能是求穩的家族投資吧。


推薦閱讀:

如果郭嘉活的像賈詡一樣長壽,會不會遏制住司馬懿的篡位行為?
三國中「算無遺策」的有哪些人?
為什麼曹操喜歡別人的老婆?
正史上水淹七軍是關羽放的水嗎?

TAG:三國 | 曹操 | 三國志書籍 | 荀彧 | 荀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