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般到幾歲開始有性別意識?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從零開始的性教育,更多「性教育」「兒童教育」討論歡迎關注。
之前看《爸爸去哪兒》,有人說森蝶哭可能是不想讓林志穎給她換褲子,尤其旁邊一群攝影師也都是男的。想問一下一般多大的孩子開始有性別意識了?會有什麼體現呢?自己的情況實在已經淡忘了。
最近一期的《爸爸去哪兒》中也出現了相似的情況,比如軒軒對霓娜、夏天的行為均讓人感到不合適,霓娜對軒軒的行為有明顯的拒絕態度,但軒軒看起來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
孩子一般幾歲開始有性別意識?男生與女生在這方面有差異嗎?
相關問題:兒童到青少年的性意識發展階段是怎樣的? - 兒童教育 - 知乎
孩子一般幾歲開始意識到自己是「男孩子」或者「女孩子」?因為性別意識不僅僅是孩子們自稱「男孩子」或者「女孩子」,而是這個標籤是和社會群體聯繫起來,影響他們的想法,感受,和行為。也就是說,他們怎麼看待自己,怎麼和他人交往都會和這個性別認同聯繫起來,可見,性別意識的發展在孩子的發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性別意識的發展當然和生理因素是分不開的。同時,很多心理學家也提出了社會環境(大到整個社會,小到一個家庭)對孩子性別意識的影響。
比方說,social learning theory認為,孩子們先有行為,然後才有性別意識。幼兒園的小朋友通過和他人交往的過程,模仿和觀察別人的行為,並且在周圍的環境,比如父母,或者同伴,鼓勵他們的符合性別的行為,不鼓勵不符合性別的行為,通過這些強化和懲罰,他們慢慢理解了和性別有關的行為,然後逐步整合這些行為和對性別的認識,進而發展出自己和性別有關的看法。
與之相反,cognitive developmental theory則認為,自我的性別意識的建立早於行為。這一派心理學家認為,兒童認識到性別永久性,也就是說,他們認識到,我的性別不會因為我換了髮型,衣服,或者我玩什麼玩具就會改變我的性別。獲得了性別永久性的兒童會利用這個來指導他們的行為,就是說,他們的行為符合他們對自己的性別認同。我想大家可能也常常觀察到很多幼兒園的小朋友沒有性別永久性。他們會說:我的老師是個女孩子,因為她有長頭髮。哪一天這個老師換了短頭髮,孩子們會一下覺得很困惑。當你問一個女孩子:「等你長大了以後,你有可能變成爸爸嗎?」她們極有可能回答:可以。一般認為兒童到6歲以後才掌握性別的永久性。大量研究發現,性別永久性的認識對一些學齡兒童的性別角色的態度有影響,但是總體上,性別永久性對性別行為影響不是很大,6歲之前,兒童已經通過觀察和獎賞,已經獲得了一些符合性別的行為。
所以,gender schema theory結合了前面兩種理論,認為兒童一方面通過觀察他人獲得和性別相符的行為,另一方面,自己也在不斷建立對性別的認識和理解。
那麼,到底孩子幾歲有了性別意識呢?
Zosuls和同事做了一系列的實驗。
寶寶通過各種渠道學習性別的信息。當寶寶第一次稱呼自己「男孩子」或者「女孩子」,也就是說,知道性別標籤了,我們認為,從那時開始,他們會利用性別來區分自己的性別,區分別人的性別,從而會有目的的運用性別的知識和信息。當2歲的孩子指著自己說:男孩子,這不僅僅是他在辭彙上的進步,也意味著他理解了他是屬於「男孩」這個社會群體,知道一些「男孩子會做什麼?」這樣的信息,進而也會模仿符合性別標籤的行為。
她們的研究發現,18個月-2歲之間,大部分寶寶已經會使用「男孩子」或者「女孩子」這樣的稱呼。這跟他們語言的發展和物品分類的發展是同步的。2歲的孩子使用「男孩」或者「女孩」的稱呼時,這不僅僅是一個名稱,而是他們理解了這是一個種類,有一定的特徵。當然,2歲的孩子對性別的理解還是很簡單和表面的。比方說,他們會覺得,「男孩子短頭髮,喜歡玩汽車」等等。而且她們還發現,女孩子理解性別類型比男孩子要早得多。具體原因還有待繼續研究。
她們還通過對玩玩具來觀察寶寶是不是有了最初的性別意識。研究小寶寶就是比較困難哈,因為他們不能頭頭是道告訴別人,我是這麼想的。17個月,21個月的男孩子,玩卡車遠遠多過女孩子。而21個月的女孩子,玩娃娃遠多過男孩子。所以21個月的寶寶,已經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選擇社會上認同的符合自己性別的玩具。而且在這4個月當中,如果他們越來越認識的不同的性別,以及越來越多地用「男孩子」或者「女孩子」來指代自己,那麼,他們就越來越多地選擇符合性別類型的遊戲和玩具。這說明,2歲的時候孩子們的性別類型的理解和認識和他們性別類型的行為是互相關聯的。
所以,通過寶寶的語言發展以及對他們遊戲的觀察,很有可能2歲之前寶寶就認識到,性別這個社會類別,以及這個社會類別的重要性。
這實在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謝邀 @黃繼新@鯨宇 。
先討論一下題目中提到現象。我個人認為森蝶對林志穎的拒絕並不完全是因為性別因素。事實上,一個相對陌生的大人在一個相對公開的地點給自己換褲子,這其實是一個很讓人害怕的事情。還想提一下「身體害羞感(body shame)」的概念。孩子6-7歲時會發展出一種對自己身體害羞的感覺,這時候孩子開始拒絕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身體。需要強調的是這種害羞雖然在面對異性時似乎更為強烈,但對同性也是存在的。比如我自己在7歲時開始拒絕和我爸爸一起洗澡。
再趁此機會仔細梳理一下孩子對「性別」這件事是如何逐漸建立起自己的認識的。孩子對問題的認識發展過程其實是非常非常迷人的。
先說說什麼是「性別」。與中文只有一個詞來表示不同的是,英文中的「sex」和「gender」都可以用來表示性別。「sex」更多的指向解剖學上的性別,也即孩子出生時由染色體或生殖器官決定的性別;而「gender」則更多的指向在社會文化中對於不同性別的個體具有的社會知覺,包括社會文化對於不同性別的印象、期待和要求。一般在刻意區分時,我們常常將前者譯為「生理性別」,後者譯為「社會性別」。
雖然「性別」這個概念對於孩子來說相當困難,但他們對於性別的認識其實從很小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比絕大多數答案中提到的都要早。嬰兒在4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將男性與女性的聲音和照片進行匹配;在近1歲的時候,嬰兒就可以確定的區分男性與女性的照片。3歲以前,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準確的說出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
然而,對於5歲之前的孩子,「性別」這件事在某種角度上其實是很可怕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沒有發展出性別恆常性。也就是說,孩子認為人的性別是可以被輕易改變的,而這種改變往往取決於外貌特徵。比如我的外甥3歲時帶上媽媽的假髮後,就認為自己已經變成了女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這實在是讓人覺得非常恐怖。
有趣的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在經歷人生中的第一個「性別印象刻板期」——他們對男孩女孩應該具有的行為模式具有非常嚴格的標準。在這個階段,男孩和女孩傾向於分開玩,選擇有更強烈性別特徵的玩具,他們甚至會認為一個玩布娃娃的男孩比一個偷錢的男孩更難以容忍。出現這種傾向可能也和性別恆常性的缺失有關:孩子需要非常強的證據證明自己是一個男孩/女孩。這種強烈的刻板印象一般到孩子6-7歲時會逐漸緩和,在這個階段孩子也掌握了性別恆常性,知道了性別不會被輕易改變。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性別刻板印象會再次加重,這可能與在這個階段孩子要形成穩固的自我認同有關。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3-5歲時會逐步獲得性別圖式——他們會對生活中的很多行為、事物和角色進行性別的標籤化。比如,孩子可能會認為卡車、打架和飛行員是男性的,而縫紉機、過家家和護士是女性的。建立起性別圖式後,孩子還會比對自己的性別,對相應性別圖示中的行為、事物和角色投入額外的關注,與此同時,異性性別圖式中的內容則會被忽略。在這個過程中,男孩和女孩可能會獲得完全不同的知識,發展出完全不同的興趣和能力。也許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完成了與性別有關的第一次社會化。從這個角度看,3-5歲是性別角色建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很多文化中,男孩都承擔著比女孩更大的性別角色壓力。相比較於男孩,女孩往往更容易獲得一個「更異性化」的玩具,也更有可能保持對異性遊戲、活動的興趣。這種壓力的不平等往往會持續到青春期。人們對「假小子」比對「娘娘腔」更寬容,實際上反映了男性角色在社會中更高的地位。
最後說說性別方面的教育。今天,很多發展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者都認為,嚴格定義的性別角色對於男孩和女孩的發展都是一種消極的限制,事實上,告訴孩子男生女生都可以細心體貼、勇敢堅強,可能對於孩子來說不僅是一種禁錮的解放,也有利於孩子發展健康的心理狀態和對他人的尊重。研究發現,告訴孩子「女性特徵」的作用,並說明性別刻板印象可能帶來的偏見和歧視產生的負面影響,可以很好的緩和幼兒期孩子的性別偏見。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方法受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抵制。這也說明了社會性別平等的教育應該儘早開展。
參考文獻
《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第八版)》, David R. Shaffer Katherine Kipp. 著, 鄒泓 等譯.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第6版)》, 羅伯特·費爾德曼 著, 蘇彥捷 鄒丹 等譯.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今天在human development(人類發展學)的這門課上剛討論過這個問題,簡單回答一下吧。
根據Sandara Lipsitz Bem(1989)的研究,其實兒童在3/4/早期5歲時就已經能夠擁有genital knowledge(生殖性判斷) 和 gender constancy (性別恆久性)意識。該觀點與Piaget"s theory(皮亞傑兒童發展理論) 稍有不同,接下來會進行分析。
在對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領域,皮亞傑stage theory(兒童認知發展階段性理論)最具有影響力。皮亞傑認為兒童要到6-7歲才會對外生殖性器官有一定認知(genital constitute)以及對性別做出歸類型定義。皮亞傑認為兒童(18個月到7歲)處於在「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由於認知發展的限制,他們的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egocentrism)沒有邏輯性(concrete logic),不能進行正確「反推導」 (reverse thought)。換句話說,他們並不能持續性的認知一個事物的本質屬性。比如:在皮亞傑的實驗中,他將同樣質量的水被倒入不同形狀的容器中(e.g. 高/矮),這個階段的兒童並不能做出「水量相同」的判斷。
在此理論的支撐下,皮亞傑認為「前運思兒童」沒有持續性的性別認知能力,換句話說,他們沒有明確的性別意識。
然而在另外一些心理及發展學的研究中,學者認為兒童在前運思之前可能就已經能夠有性別判斷的意識。在Sandara Lipsitz Bem(1989)的研究中,她讓58位實驗對象(31位女童, 27位男童)觀察兒童的全裸或半裸圖片來測試他們的持續性性別認知(如圖)。左邊的是彰顯兒童性別的圖片,右邊的是該兒童變裝後的圖片。
Bem的研究結果中顯示40%的兒童都能夠識別變裝後的兒童性別,也就是說早於前運思時期的兒童就已經能夠擁有持續性的性別認知。這個年齡段大概是3-早期5歲。不管是皮亞傑還是Bem的研究,我認為都需要思辨性的視角,畢竟現在兒童所處的環境與他們所研究的年代環境大有不同。
reference
Bem. S. L.(1989) Genital knowledge and Gender Constancy in Preschool Children. Vol.60, No.3
講真,國內外已經有大量的研究都表明:3-5歲是幼兒性別意識發展的敏感期。
另外,男孩和女孩在這方面的差異並不十分明顯——他們只會懵懂的知道,自己和男生(or女生)的身體結構是不一樣的。
具體表現如下:
3歲時 小寶在3歲時會開始注意到自己的性別,而且有些小寶會對男女生之間的區別好奇。他們不明白自己怎麼會是從媽媽的肚子里出來的,所以可能會問家長。這個時候你一定要盡量誠懇的回答,這樣做首先不會造成他們認知上的錯亂,其次也不會降低日後家長在他們眼中的可信度。(錯誤的做法是隨口亂講,如「垃圾堆里撿來的」)
4歲時 小寶會特別關注自己的肚臍眼兒。他們這個時候也會面臨巨大的「社交壓力」,這可能會促使他們下意識地抓自己的生殖器或想去上廁所。他們會對其他人在廁所里做什麼很感興趣,但同時又要求自己的隱私得到保護。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小寶可能會開始按性別建立不同的「陣營」。
這個年齡段很關鍵,家長在回答所有關於性別(or性)的問題時,應該強調真愛與責任感在一段親密關係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更多從同伴身上,而不是父母身上,學習某些性別的行為習慣。
5歲時 小寶已經熟悉男女生之間的身體差異了,但這些東西已經不再吸引他們了哦!他們會更謹慎,不喜歡讓別人看自己的身體。他們還會觀察大人的性器官,比如「爸爸為什麼沒有大咪咪」、「媽媽、姐姐怎麼沒有小弟弟」。
大部分5歲的小寶並不會覺得異性小夥伴奇怪,也不太會在遊戲的時候考慮性別差異。女孩子對嬰兒會很有興趣,很有可能會像家長要一個屬於她自己的「孩子」,在玩過家家遊戲的時候也會加入「孩子」的情景。
有問題的分明是不了解小寶,還要亂給他貼標籤、指責他的大人!
軒軒不是「看起來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人家明明就沒有「不對的」!
「霓娜對軒軒的行為有明顯的拒絕態度」一能夠體現出安娜對霓娜的性別教育,做的很到位;二和霓娜自己本身的氣質特點也有很大的關係。這個就不在本次討論的範圍內啦!
以上,么么噠。
兩、三歲左右就開始有性別意識了,孩子開始意識到世界上有些人和他有點不一樣,開始知道自己和周圍人的性別,開始探索男孩和女孩有什麼不同。孩子早期在性領域的探索和在其他領域的探索沒有什麼區別,並不像成人世界裡那麼猥瑣不堪,不用大驚失色地嚴厲處理,我們要做的是提供他們需要的知識(和其他領域的知識一樣),幫助他們樹立規則和邊界。
路易2歲3個月的時候,家裡來了個小姐姐住了兩周,兩人相處時間很長,他敏銳地觀察到小姐姐尿尿的方式和他不一樣,姐姐是坐在馬桶上,而他是站在馬桶上的。你知道路易做了一件什麼事情,小姐姐尿尿的時候,他湊到馬桶旁低頭看,可惜被馬桶擋住了什麼也看不見:)
從那時候開始,他開始關注到這世界上有些人和他有點不一樣,對待小女孩的方式有了一些特別。比如,碰到小女孩,尤其是穿著打扮更有小女孩特徵的小姐姐或小不了多少的小妹妹,路易會膩著、粘著、圍著人家轉,還會時不時低一點頭側著看人家的臉,有時候走在路上,對面過來一個小女孩,他也要故意繞路湊到人家身邊去吸引一下。我只記得小學低年級時候班裡有男生做類似的行為,沒想到這麼早就在路易身上觀察到。
和小朋友玩耍這事,也有了分類。如果是小女孩,路易就親得不得了,對方配合的話,兩人就玩得很好,碰到對方比較謹慎的,路易會去招惹一下,要是對方還不理踩的話,路易會用故意欺負人家這種男生常用的弱智方式企圖吸引對方關注。如果是小男孩,則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第一眼對視就氣場不和的,如果離得太近侵犯了安全領域,就要開始互相攻擊,另一種是氣場和的,就能和平共處,玩得還不錯。
上幼兒園之後路易更是性別意識明顯,他們幼兒園小朋友的男女廁所在一個屋子裡,男生有小便器,女生是蹲廁,上廁所都是按男生女生分開排隊,不知道是不是一起去。路易現在常常強調自己是男孩,還知道通過是否扎辮子、是否穿裙子、是否長頭髮來判斷是不是小女孩,還告訴我他像哪個小男孩學習怎麼尿得好高,他對我的長頭髮和裙子也很有興趣,還會在家掀我的裙子,也是醉了。他還強調爸爸是男人,媽媽和阿婆是女人,他要求爸爸幫他洗澡、教他尿尿、哄他睡覺,我很是落得輕鬆。
那麼,怎麼進行性別教育呢?最關鍵的在於家長的心態。
性別教育出生就開始了。爸爸和媽媽都參與照顧孩子、陪孩子玩,孩子就感受到爸爸和媽媽的不同,比如爸爸換尿布比較笨拙。後來孩子會指認各種物品,包括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如果家長能比較坦然地說出性器官的名字,和鼻子、眼睛什麼的沒什麼不同,都是具有某種功能的身體部件,孩子就不會覺得個別身體部件是不能談論的,也能更悅納自己。
孩子有了性別意識,一開始給孩子一點機會去觀察性別的差異也是好的,然後再引入規則。我們家主要是爸爸教路易怎麼尿尿、怎麼拉粑粑,我也偶爾給他演示怎麼拉粑粑,路易就自己觀察總結出:「寶寶用小jj尿尿,媽媽用屁股尿尿,寶寶用屁股拉粑粑,媽媽也用屁股拉粑粑。」 後來慢慢地,我開始跟他樹立規則,你是小男孩,不能看媽媽尿尿、洗澡,媽媽會鎖門,你應該讓爸爸帶你尿尿、洗澡,當然他有時候還是會要求我去,大部分時候要求爸爸去。最近他自己發展出「爸爸哄睡」的要求,有了一點媽媽不能和他一起睡的概念,可能是從幼兒園學來的。還有不能偷看女孩尿尿,不能掀裙子,不能欺負女生等等規則,也慢慢滲入,這也是幫助孩子適應社交生活的一部分,當然也不用刻意說教太多,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逆反。
家長還可以通過繪本來介紹相關知識。這方面繪本現在也挺多的,包括性知識的啟蒙繪本、安全教育的繪本。比如繪本《小雞雞的故事》就不錯,書里有很清楚的圖,小男孩的身體是什麼樣的,小女孩的身體是什麼樣的,甚至爸爸和媽媽的身體是什麼樣的,一目了然,孩子就不用通過偷看的方式去了解了。還有一些關於「我從哪裡來」的回答,包括爸爸媽媽的精子卵子怎麼相遇,好小好小的寶寶怎麼在媽媽的子宮裡逐漸長大,有一天通過「寶寶出生之路」來到這個世界上,這一天就是寶寶的生日。還有些安全教育的繪本,教給孩子有些私密部位是不可以被別人看和摸的,除了爸爸媽媽和老師,等等。
孩子也可能通過「自慰」的方式來探索身體。面對孩子的「自慰」行為,首先家長不要指責孩子,不要把成人的視角帶入進去,孩子偶爾的自我探索很正常,如果比較頻繁,則可以分析一下原因,是不是有不適,是不是無聊缺乏關注,甚至可能遭受過什麼不良侵犯。如果只是無聊,可以更多豐富孩子的生活,轉移注意力。小時候用紙尿褲,也可以大大減少孩子接觸性器官的機會。問題不大的情況,家長視而不見即可,尊重孩子的隱私,如果恰好被家長看到,可以讓同性家長做點談話,告訴孩子自己探索沒關係,但不能讓別人看到,而且也不能摸別人的。
還有一個我很想強調的方面,男孩的性別教育中還應該包括尊重女性。我自己從小到大跟男生的接觸中,簡直無語男生們都太不懂女生、太不懂尊重女生,這塊教育在我們國家簡直是缺失。後來談戀愛了,nnd太多東西需要調教,累死我了,雖說女人是男人的一所學校,可有些基本常識明明可以學前班就掌握的好不好。之前的人生階段也就罷了,等我懷孕生子後,自己才對女性的辛苦和不容易有了深刻得多的體會,女性實在太需要被尊重、被呵護,就像孩子太需要獲得關注一樣,給多少都不會嫌多。孩子的各種問題,找不到原因的,父母多陪伴多關注肯定錯不了;同樣,家裡的各種問題,剪不斷理還亂的,老公們多尊重、多心疼、多分擔、多呵護肯定有效果。很多朋友跟我諮詢生孩子之後家庭關係問題,我一般只給一招,「讓老公多幹家務、多照顧孩子」。
尊重女性的教育,要從小開始,從有性別意識開始,比如最簡單的,你想跟人家小女生玩,可人家不願理你,你得接受,人家有拒絕的權利,你不能因此惱羞成怒欺負人家。我會從自己作為女性的需求出發,給路易提供學前班課程(戀愛之後的課程等女朋友去教),幫助他更好地呵護那個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性別意識是自我意識的重要內容之一,一般來說,3周歲以前的幼兒性別意識模糊,其性別意識的培養,需要年輕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下一番功夫。 性別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它有兩個重要階段,一個階段是兩三歲的幼兒時期,另一個關鍵時期是青春期。讓寶寶從小意識到男女有別,對自己的性別有個正確的認識,並非小題大做,它將影響到孩子能否順利度過青春期,能否最終形成健全的人格。
寶寶一出生就已經宣布了自己的生理性別,但其性別意識的形成, 卻需要後天的培養。性別意識是寶寶對自身了解的啟蒙,對於寶寶形成健康的人格尤為重要。
寶寶一般要到兩歲左右,才能意識到不同的性別。這時,「性別意識」開始降臨到寶寶心中,世界在他們眼前開始有了性別的分類,寶寶開始分辨自己是一個男孩還是女孩。他們開始觀察爸爸、媽媽,從中獲得與性別相關的典型特徵,如興趣愛好、行為方式等,並非常願意模仿與自我形象相一致的特徵。
一般來講,小孩子在4-10歲之間會形成對自己的性別和異性的鮮明認知,在這一階段的心理表現是女孩子會愛上自己的父親,男孩子會愛上自己的母親,並且孩子對自己的異性家長會表現出一種獨佔欲(他不說不代表不是這樣)甚至有些孩子會想要殺掉(或者趕走)同性家長。這一時期對孩子自己性別觀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這一階段缺失異性家長的愛護的話很有可能在未來會出現心理問題或暴力傾向。但是據我所知目前還沒有一項確切的數據能夠表明如果缺失異性家長的愛護,孩子們到底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
我性別男。我有幾個姐姐。小時候基本是生活在女人堆里的。
記得大概是四五歲上幼兒園。小時候會特別喜歡自己沒有別人有的東西。我就是在那時候特別喜歡裙子。看著我姐姐穿裙子我就特喜歡。喜歡的不行。一向倔強的我。在連續一個月的時間都對我媽提出我要穿裙子的要求。大哭大鬧,誰都勸不住,誰說都不聽。
媽媽終於受不了我的哭鬧,從櫥櫃里拿出了一件姐姐的裙子。你都難以想像,我蹲在地上看著媽媽伸手進柜子拿裙子的開心的心情。一直咧嘴在笑,想像著我馬上就要穿上裙子了。哈哈。哈哈
媽媽給我把裙子穿上了,我也學著姐姐的樣子一直轉圈,直到轉暈。還在嘿嘿的笑。
為了跟幼兒園的小夥伴炫耀。我還樂呵呵的穿著裙子去了幼兒園。
見到小夥伴就說,「好看嗎?.....嘻嘻.....」
「你沒有吧.....嘻嘻.....」
..................
可是我的小夥伴們卻沒有以前的興奮。一個個滿臉都是狡黠的微笑。我很疑惑。
回到家問媽,他們怎麼都笑我。媽和姐姐都捂著嘴強忍著卻又忍不住的在那笑。
我就更疑惑了。
現在一想。我尼瑪。
我可能從會說話就有性別意識了吧?因為我爸從我會說話就不幫我洗澡了。。幾個月大吧也就。。當然不排除可能是他懶。。
反正小時候趕上麻麻出差就只能自己洗全身,穿好衣服老爸給我洗頭。。
從小就沒穿過開襠褲的妹紙。。
颳風天不能穿裙裙
去遊樂場也不能穿短裙裙
然後就知道男的無論大人小孩都不能過分親近
習慣成自然也不會好奇啦,大一點就開始知道一些五臟六腑的知識啦,然後知道有個器官叫子宮,是自己小時候住的地方,小孩子是怎麼來的就很明白了。
知道男女有別,看到小男生惡搞露丁丁。。不會害羞啊,一本正經的告訴小朋友你是不對的,是沒有教養的
天知道我怎麼從一個禁慾系美少女滅絕師太進化成逗比段子手的
我三歲的時候開始渴望做一名女孩子。行為舉止一切模仿女生;偷偷拿媽媽的衣服穿;還抹口紅。。。。最變態的是我清楚地記得當時趴在床上把屁股撅起來想像後入的情景(一切全部都是本能,事實上我到了14歲才懂得男女間那回事兒)天哪我前世一定是個蕩婦!!
長大點後得知要轉換性別是不可能的,然後就特別期待來世。。覺得下輩子投胎一定要做女生。呵呵嗒
再後來,我成長為了一個正常得不能更正常的健康男性。所以我覺得性意識是人類出生起就自伴隨的一種本能機制。嗯。就這樣。
—————————————————
對評論里@飲盡風雪的疑慮作出回應。
(要作出科學理性的回答啊!否則你們都以為我是hentai了!!!)
我覺得吧還是有點區別的。至少看到女性的身體時會分泌荷爾蒙會令我興奮,小時候錯把這種感情與女性的身體更加desirable相聯繫。也就是說我以為女性的身體本身就是更好的更有價值的,所以才特別想要。我覺得這是認知層面的謬誤所造成的。
另外要強調的是,我從來沒有喜歡過男人!!!!孩子對性別的認識,早得出乎意料
孩子的性教育從出生時就開始了,他們對性別的認識從很小很小就開始了。
嬰兒在4個月大的時候,已經可以從聲音區分男性和女性;
1歲大的時候,就可以區分男性和女性的照片;
3歲以前,大多數孩子都可以準確的說出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
有趣的是,5歲之前的孩子,還沒有發展出性別永恆的概念,他們會認為,女孩子剪了短頭髮就變成了男孩子,男孩子穿了裙子就變成了女孩子……
更為有趣的是,這個時期的孩子對男生女生的行為有非常嚴格的標準,他們傾向於男孩女孩分開玩,並且非常強烈的要證明自己是一個男孩或者女孩,對這個時期的男孩來說,讓他玩一個洋娃娃比當眾罵他一頓還要傷自尊……
孩子是怎麼意識到性別的?
當孩子看到媽媽穿鮮艷漂亮的裙子,而爸爸不穿花哨衣服的時候……
當讀到白雪公主和白馬王子,知道王子和公主會相愛的時候……
當看到異性身體和自己身體區別的時候……
當隔壁老王的老婆肚子變大的時候……
不管你願不願意,孩子終將會意識到不同性別之間的差異。
我遇到有個小女孩,她想要看爸爸洗澡,來了解男女身體的差別,但是父母卻因為害羞拒絕了,於是,她便跑去看同齡男孩洗澡……
我也遇到過一個小男孩,很直接的問我:「阿姨,我知道我媽媽是剖腹產,所以我是從她的肚子里拿出來的,那麼順產的孩子是從哪裡出了的呢?」
其實,父母此刻不必擔心不必害羞,孩子只是好奇,只是在學習。
性教育從孩子出生時就已經開始了,通過觀察、模仿、詢問、閱讀、討論、嘗試,乃至電視節目、網路信息、街頭小廣告等等,不管你願不願意,孩子總能找到答案,而那個答案卻不一定科學和準確。
父母對問題的逃避,只會增加孩子的好奇心,於是孩子會從各個渠道,去尋找他想要的答案,這個過程中往往存在更多不可控因素。
為了抵消信息不平衡帶來的隱患,還是讓孩子的性教育早些開始吧~
來自知乎專欄/微信公眾號:八卦心理研究所
我從小就抵觸異性接觸
我從兩三歲開始就知道泳裝美女好看……
在寫下面一段話之前我要先感謝我奶奶。
我媽特別喜歡女孩,知道自己生了一個男孩之後還大哭了一場。然後為了了卻自己的心愿,一直把我打扮成一個女孩子,穿花衣服、梳小辮、玩洋娃娃。大概兩三歲時,我奶奶來我家看我,第一天就趁我爸媽上班,帶我到理髮店剪了個板寸。我奶奶家解放前是大戶人家,上的是女校,也許沒有兒童性教育的理論知識,但是直覺上感覺把男孩當女孩養肯定會不對。所以現在我的自我性認識和性取向都正常全靠我奶奶那個英明決定,否則這個世界絕對會多一對基友,而我肯定是那個小受,呃,細想起來整個人都不好了
我記得我4歲的時候跟我媽說我想要裙子,我媽說那是女孩子穿的,你是男孩子不能穿。
那是我第一次接觸性別的概念。
幸虧我是個不鬧的孩子,否則一個男孩哭著鬧著要裙子的畫面真心不能回憶!
———————————————————————————————————————————
侄女4周歲多了。目前已經可以分清「小男孩」和「小女孩」,爺爺、爸爸、伯伯、弟弟都是小男孩,奶奶、媽媽和她自己都是小女孩。
我到小學一年級才知道自己是女生,要去女廁所,在此之前幼兒園廁所是沒有男女之分的……遊戲也是小朋友一起玩,我一直覺得自己跟男生沒有分別。
說句實在話,如果不是小學一年級看到校牌上寫的「女」,我搞不好會一直覺得自己和男生女生都沒有分別。
外甥現在15個月大,喜歡漂亮的姐姐、阿姨抱。
比他這個沒人抱的舅舅強多了。哈哈哈,我大約3,4歲的時候住在大院里,那會兒和我同歲的孩子全都是女孩。當時鄰居家有一個2歲的弟弟,這是當時我們院子里我能夠接觸到的唯一的小男孩。(其餘的大哥哥都上小學了,不怎麼跟我們玩)
所以那會兒…我覺得…每個人生下來都是有小jiji的…就像換牙一樣,在成長的過程中小jiji會被吸收或者掉下來…
掉下來…我記事比較早,大概四歲就能記事了。
猶記得四五歲時最討厭的事情就是打針。
沒錯,不是害怕,而是討厭。
不知為啥,當初小孩子(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小孩子這樣)打針無論是什麼疾病,都是打屁股針的。不是害怕打針痛,而是發自內心的覺得打針是一件很恥辱的事情。
當初我爸媽都在場,還有很多陌生人,男女都有。護士一脫我褲子我就開始嚎啕大哭,拳打腳踢,最後還是拗不過他們,打針之後的屈辱勁兒我到現在都記憶猶新。
後來逐漸長大反而不那麼介意了O O
不知這算不算合題,反正就是無論面對男女,我都覺得裸露身體是很羞恥的。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中國科學家建成世界首台光量子計算機?
※讓魏則西事件爆發的契機是什麼?是哪篇文章火了嗎?
※媒體人應該具備什麼素質?
※怎麼看待上海醫生在飛機上用牙籤成功救治癲癇病人?-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