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時潁川出現如此多的人才?
在東漢末年到三國末期,潁川可謂是備產精英,許多謀士,軍師都是潁川人,一時間潁川人才輩出,比較出名的有司馬徽、郭嘉、戲志才,徐庶、鍾會、鍾繇、郭圖、陳群、淳于瓊
還有大族荀氏的荀彧、荀攸等人。。這種井噴式的人才爆發是什麼原因呢?
多圖預警。
這類問題早已有學者研究了,我也沒什麼更好的觀點,就不再發表什麼自己的意見了。
該問題答案,見胡寶國《漢晉之際的汝穎名士》一文,我就在這簡單總結一下觀點。
1、潁川為戰國時期韓國故地,有【法家】傳統,高仕官,好文法,其地士人對政治有濃厚興趣。
2、東漢初年,汝南原有的西楚士風開始轉變,成為放蕩不羈、敢於犯上的風氣,向潁川靠攏,其地政治風氣以及士人政治色彩越來越濃;
3、潁川名士互為交結,相與婚姻,吏俗朋黨的情況,特為緊密,為其他地方不能相比;
4、東漢順帝開始,宦官獲權,皇權政治無法正常運轉,且少數民族與內部起義不斷,險惡的政治形勢讓士人不再專心學術,轉而投身政治事業;
5、順帝以後,士人群體奔走呼號,「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簸公卿,裁量執政」,力圖挽狂瀾於既倒;
6、中央士人如此,地方名士大族便通過壟斷州牧郡守僚佐之職,操控地方政治,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削弱;
7、此時形勢,對於缺乏儒雅之風、熱衷於政治的汝穎名士們簡直是天賜良機——在這種條件下,汝穎地區的特殊優勢由隱而顯,汝穎名士遂乘時而起,雄居士林之首。
文章相關章節如下:
1. 那個年代沒有9年制義務教育
大多數老百姓沒資本去讀書 世家子弟能接收教育的概率比較高
穎川多世家 鍾氏 陳氏 荀氏 韓氏
2. 穎川那幫人喜歡"高仕宦,好文法,喜爭訟,多朋黨"一來而去的,思路都活躍起來了
3.那個年代 穎川屬於大郡 類似於現在的北上廣,找工作都來這裡,一些非世家的人才也跑來找工作了。
無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潁川作為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黃帝故鄉、夏朝都城,本身就人口眾多、土地肥沃、耕種技術發達。潁川自設郡開始,人口一直是僅次於都城的。這就決定了:潁川能夠負擔更多的非農業人口。與都城相比,潁川的私學更加強盛,而漢代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私學逐漸強大、官學逐漸衰敗,到東漢時期私學已經全面壓倒官學。在配合漢代的『察舉制』,特別是東漢中後期,很多科目的察舉人數根據人口決定,人口越多的郡縣能被選用提拔的人就越多。
大漢開國功臣里,蕭何是沛縣人,曹參是沛縣人,周勃是沛縣人,樊噲是沛縣人,夏侯嬰是沛縣人,王陵是沛縣人,等等等等。沛縣真是人傑地靈……
這不很正常麽?名仕交接,氛圍積極,互相舉薦,背景優越,政治資源良好,大環境起重要作用,有的家族博士院士都是一窩一窩的出。
人才是哪兒都有的。只不過天時地利人和,恰逢時機,他們能被記載下來罷了。
百里挑一為人才,千里挑一為俊才,萬中無一為天才。所以說,人才的多少,完全取決於人口。只要人口基數足夠,人才是不會少的。而潁川是中原腹地,在元朝之前,都是漢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
互相吹捧,點贊。
門閥氏族。
我朝說明湖南才是人才搖籃!
推薦閱讀:
※誰才是三國時期第一謀士?
※魏兵為什麼如此恨姜維,要挖姜維的膽?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史觀通常把蜀漢視為「正統」,而現代的教科書也大力謳歌、吹捧劉備和諸葛亮?
※反董卓聯盟,為什麼無劉表,劉焉,劉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