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製作的角度來講,是導演中心制更有效還是製片人中心制更有效?
看到很多回答中提到這兩個概念,大意是中國目前還是以導演為中心,而美國則是典型以製片人為中心,想問下是什麼形成了這樣的差別?以及二者對一部電影的製作而言有什麼不同的影響?
各有各的好處,從理論上講,肯定是製片人中心制更有利於投資方的利益,更能保證影片的預算合理、拍攝周期不超。並把導演從日常的創作外事務中解放出來,專心用於創作。並且製片人還可以從全局出發,制定統一的項目開發、製作、營銷、發行、海外、品牌延續的整體戰略。
除此之外,還有不太被人關注的一點是,製片人中心制相比較而言可以確保更高的影片質量——這一點是從觀眾的角度出發。顯然製片人更看重商業回報,從而會在項目的開發過程中,更看重類型的確定性、演員組合的市場反應、影片元素的商業性,更強調視覺和聽覺感受,更重視故事的邏輯性和講述的流暢……製片人所關注的一切都不是從個人的審美喜好,而是觀眾想要看到什麼樣的影片。這樣的影片就更具備被觀眾認可的基礎,避免成為某一個人的自嗨作品。
但是上面所說一切的前提條件是,你有一個合格的製片人,並且投資方願意信任這個人。否則一個半吊子的製片人中心會成為一部電影的災難。而恰好在這個問題上,是中國電影業人才儲備的最薄弱環節。掌握了天朝核心的電影製片項目的大公司中,中影、華夏、華誼、博納、樂視、光線、小馬、星美無一例外的對絕大多數項目採用承製外包的製作方式——這個方式本身沒有問題,好萊塢六大同樣承製外包。但是外包對象是誰就是其中的決定差別,我們的做法不是吧影片外包給專業的製作公司(當然目前沒有做得好的這類公司)而是把影片外包給導演的製片團隊。
原因有很多,但是結果就是中國的製片人沒有任何得到鍛煉的機會,年復一年,沒有製片人深度的參與項目,也就不會有製片人成長起來。所謂「陳國富施南生,得其一可安天下」的說法,就說明在已經離開的張偉平之外,我們就只有兩個好的製片人。
面對每年這麼大的電影產量,沒有陳國富和施南生的電影項目怎麼運作?就目前的電影業現狀來說還是交給導演中心比較現實。
這其中,除了導演中心客觀的優勢之外——比如導演對電影各個方面的理解確實高於大部分製片人,比如導演對影片更有感情更認真負責,比如導演都具有一定水準的創作能力等——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的文化心理。投資方都更願意選擇信任一個導演,而不是一個製片人。演員都更願意跟導演合作,而不是製片人。編劇更願意跟導演溝通,而不是製片人。具體的原因有很多,不一一分析。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導演相比於製片人更能得到創作、演員、資金的信任。
你看,導演具有了廣泛的優勢。
而且,就目前電影業的現狀,以投資方的業餘程度、演員及經紀人對製片人的不信任程度、製片人自身水平。製片人中心制不可能從全行業的範圍超越導演中心制。
不過目前很多的年輕製片人開始成長起來,在努力的進步中。未來,就像美國一樣,製片人會比導演有優勢。
當然是製片人中心更有效。
如果你認為是導演中心更有效,是因為導演兼任了製片人的工作而已。~
問題1:為何國外和國內會形成兩類制度,緣由是什麼
答案就一句話:緣由是因為市場曾經的行政性壟斷,下面展開來
中國之所以會形成導演中心制,是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的電影市場是以統購統銷的形式存在的,各地方和軍事單位的製片廠按照配額生產,由中影統一發行,各地省市級發行公司配合落地工作。
直到1993年《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頒布之後,這種模式才被打破。
那麼在只管拍不用管賣,市場完全由行政主導的年代,製作單位根本不需要製片人,只需要管錢的製片主任就好了。同時因為是配額生產,名額到人,所以管錢的製片主任服務於導演,說是以藝術為中心,其實難免會變成行政壟斷在具體事務上的翻版。
在體制結構調整之後,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國產電影的產量和覆蓋並沒有馬上提高,每年上映的數量只有幾十部(未公映電影相當於半成品),影院所能覆蓋的城市也很少,對於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大國來說,這樣的產量和消費幾乎等於無。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整個電影市場一直到近幾年,因為商業地產的飛速發展和宏觀政策的調整,才逐漸變得更趨向於市場化,而且只是趨向於。行政調控的密度相對其他行業,仍然偏高,一些主要環節的行政壟斷仍然是存在的,只是普通觀眾不知道而已,也就是說電影行業的市場化程度還不夠,內生制度的成熟還需要時間,所以,目前「導演中心制」依然很普遍。
順便說一說為什麼電影市場的改革如此困難。
最好的回答是因為歷史遺留問題決定的(話說歷史遺留真是個好詞)。客觀一點來說有兩個主要原因,一個是不太好一下子放開,出了亂子誰也擔不起,另一個原因是上個世紀的法蘭克福學派在國內的盛行,具體可查看:法蘭克福學派(點擊可打開百度百科的解釋) 。順便說一句,這個學派後來生了個孩子,叫伯明翰學派(同樣,點擊可打開百度百科的解釋),然後……然後就沒有了,因為被淘汰了。但是在國內的大眾傳播領域,這兩個學派的很多理論仍然被管理者奉為要旨,也就是說,在思想上,我們其實是有所禁錮的。
那麼,現在回頭來看美國的情況,就很容易理解,製片人這個角色為什麼會在市場競爭中出現。
製片人在一部電影中承擔的角色,類似於房地產投資中的項目經理,正是因為在市場競爭中,電影的項目制管理模式導致這個崗位的存在,使得一部電影在製作和發行中,日常工作的最高決策權被委託給這個崗位,而不是負責藝術創作的導演。
製片人行使最高決策權的具體時間過程,應該是製片公司決定投拍,開始支出線上預算之後,在這之前對劇本的修改和演職員搭配組合,執行權是製片人的,但是決定權則是掌握在投資人或製片公司行政管理人員手中。現在發行工作也基本上跟製片人之間關係不大了,大製片公司各個行政部門的管理人員,在80年代之後權力越來越大。
當然,製片人崗位在美國近百年的歷史中,他的角色定位發生過一系列的變化,包括一直到今天,都很難一概而論,這裡就不展開具體說了,那太長了,具體的可以參考相關書籍。
問題2:二者對一部電影的製作而言有什麼不同的影響?
這個問題我和袁老師持有相似的態度,以哪個崗位為中心其實不重要,關鍵看一部電影的製作中,各項任務如何分配。所以這個回答,要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項目而異,考慮到題主既然是用中文問這個問題,那麼下面就談談國內的情況。
在國內電影市場中,制度以及對制度的依賴整體是缺失的。所以一個在智力上讓你感到心痛然後又認為自己很牛掛著很多莫名其妙名頭的製片人,和一個對市場敏銳度很高的導演,給電影的決策所帶來的影響反而是後者更積極一些。
從《致青春》的趙薇、《泰囧》的徐錚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來他們其實已經完全兼任了製片人的工作,至於《泰囧》的掛名製片人陳祉希,好吧,我承認她是掛了名,解決了部分投資,但是跟製片人的工作差的其實有點遠。
國內還有一部分項目採取的是監製制度,這個制度借鑒於香港,起源於香港上個世紀大製片廠時代瓦解之後,獨立製片公司盛行的年代。
監製是一個從美國的製片人身上扒下來揉碎了剁成餡然後做成餃子的崗位,他融合了東亞的熟人文化,西方的監理文化於一身,它比美國的製片人制度更具靈活性,可伸縮,可調整,導演強時監製弱,監製強時導演弱,減少由導演一個人決定一切時,項目容易失控的風險。
這個制度在香港電影的操作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三角制的電影文化,監製對投資人負責,但同時又是導演與投資人之間的擔保人。也就是說監製其實是橋樑和紐帶的意思,他協助導演處理財務和管理上的事宜,但又盡量不干涉導演在藝術上的創作。
當然這因人而異,比如陳可辛就是有名的嚴苛監製,他一度被很多導演拒監,他自己的電影也很少有別人來監。還有一部今年大熱的電影,某位著名導演本來是監製,監著監著最後自己忍不住導了,然後就兼任了監製和導演。
香港電影的監製制度是隨香港電影從業者的北上,從而被引入內地的。目前來看,還是挺符合國情的,當下國內電影投資規模還不大,大部分都是在1000萬美元以下。哪怕是在好萊塢,當一部投資成本是在1000萬美元以下的電影,製片人的身份其實也是很多元的,很多時候也都是由導演兼任著。
所以說,因為國內電影的製作成本偏低,票房是單一的市場回報來源,電影的衍生產業和多渠道交易目前在國內尚處於空白,個人覺得香港監製制度的改良版在國內是適用的。
如果刻意去模仿好萊塢的制度,在尚無明確的目的之前,盲目追求所謂的製片人中心制,那麼往往制度無法建立,反而會增加了扯皮,甚至會導致外行指導內行的結果。
至於導演中心制與製片人中心制的具體區別,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專門進行過分析,並且畫過結構圖,相信比上面的文字會表達的更清晰,相關內容我轉到了自己的知乎專欄里,如果想要進一步細緻了解的,可過去查看:評析:導演製片人中心制 - 影像志 - 知乎專欄
~我必須說一嘴,製片人中心制太重要了。
導演中心制的前提在於導演對於劇本、演員、拍攝期的把控程度非常高,每一場戲、每一個鏡頭他都與副導演、攝影指導、美術、服裝討論出周密的計劃再開始拍攝,這樣才行。不能像有的導演到了現場與演員走戲,走著走著對於演員提出的問題無法回答,或是對某一句台詞或某一個動作找不到合理的解釋,這就傻逼了,解決這個事情的時間就需要1小時左右,要知道在劇組,每一分鐘都在花錢。
製片中心制在於製片人會督促導演要抓緊拍了,這對想追求藝術效果一個鏡頭拍幾十條的導演是個阻礙,但這樣是電影工業順利發展的充要條件。
拍攝一部電影·,不僅僅是演員有檔期的規定,合同上會註明每天不能超多少小時以及一共在劇組工作多少天,攝影、美術、服裝等等職位的工作人員都有自己的檔期,有些進組前就已經談定下一個組的進組時間,如果當時的組嚴重延期,那隻能辭職以確保下一項目的順利進行。在這裡我們先不討論中國的電影製片人的現狀。先了解一下什麼是製片人——
他是電影創作的最權威管理者,電影工業的職業經理人
回到最初、也是最核心的問題:什麼是製片人?
在一本美國多次再版的《電影完全詞典》(The Complete Film Dictionary)中,對「製片人」(Producer)一詞的闡述就幾乎佔據了一整頁的篇幅,可見其學術定義之複雜。
製片人是電影的創作者,電影製作的統籌者,電影創作的權威管理者,是電影製作的總負責人,電影製作團隊的靈魂與核心人物,是電影創作的評判者;
製片人是電影投資的責任承擔者,與投資人信託關係的「職業經理人」,是對電影投資唯一負責的人;
製片人是藝術家,又是商人;
製片人要有極強的藝術創造力,極高的電影感覺,要具備極高的藝術修養;
製片人還要比商人精明,比商人更具商業頭腦,因為他要在電影藝術創作、電影質量和商業投入回報之間取得最佳平衡;
製片人是最懂電影的人,精通一切電影製作環節,控制電影製作的每一部門的工作(這一點在中國劇組尤其重要,否則容易被人矇騙)。
製片人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天下事難不倒製片人。
製片人的工作流程:
1. 尋找故事、劇本和編劇——閱讀和敏銳眼力
在好萊塢,擁有好故事和好劇本是製片人手中的王牌。尋找好故事是製片人的日常工作,是製片人工作的起點,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好萊塢製片人每天都在找劇本和看劇本。製片人有無自己的優勢,能否在激烈的製片人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均取決於製片人手中是否獨家享有獨一無二的電影故事和最好的劇本。閱讀劇本也是製片人的日常生活內容。此外,製片人每天還要以敏銳的電影嗅覺閱讀大量報刊雜誌,尋找故事線索,尋找故事情節。製片人還要時刻關注出版業動向,小說、傳記銷售排行榜,以便在第一時間獲得此書的電影拍攝權。每一個電影故事都伴隨著製作成本,製片人選擇故事必須兼顧與預算的平衡關係。
2. 評估、確立電影項目——敏銳的判斷力
評估拍攝成本,評估電影類型,評估電影市場,評估電影觀眾群,評估票房。製片人為投資人提供理性、客觀的評估方案,對項目的潛在風險也要做出客觀估計,為投資人的投資決策提供充分參考。一旦投資決策失誤,投資將血本無歸,製片人承擔的責任重大。這個工作環節是一個普通導演無法勝任的。
3. 融資——拍電影的「職業經理人」
製片人精通各種電影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熟知電影投資人。尋找投資人或投資公司;遊說投資人和投資公司,贏得投資人的信任,讓對方堅信你正在籌拍一部票房不俗的影片,投拍此片不會血本無歸,而且回報甚豐。製片人以往良好的職業信譽和出色的票房業績是融資的敲門磚。製片人是利用生產電影為投資人賺取高額利潤的「職業經理人」。製片人與投資人的合作也是建立在一種信託機制上(Trust),必須將投資風險降到最低。製片人的信譽就是職業生命,不能拿投資人的錢當兒戲,不能貪污侵吞製作經費,不能攜款而逃。專業電影投資人對製片人也有相應的監督制衡機制。
4. 尋找和擬定導演——合作與監督(用人的藝術)
製片人通常喜歡聘用自己欣賞的、熟悉的導演合作,但啟用什麼樣的導演最終取決於影片的風格樣式和導演的資歷。製片人與導演是平等合作、互相尊重協商的關係,也可能彼此欣賞,但在電影開拍之前製片人與導演必須對電影的一切創作問題達成公識,製片人擁有最終決定權。製片人與導演的默契合作是電影順利攝製的保障。好萊塢很多權威製片人也可能是站在導演身後的「導演」,時刻監督導演的工作,使導演不能擅自脫離製片人的創作意圖和創作目標。電影是導演的藝術,更是製片人的藝術。在拍攝中,製片人能夠發現導演的問題,並及時糾正。導演不能在預算範圍外突發創作奇想,追加投資,讓電影成本上升。如製片人與導演創作意見分歧擴大時,製片人在維護電影質量和降低投資人風險的前提下可以解僱導演,另請高明。製片人炒掉導演的事不乏先例,投資人炒掉製片人也時有發生。
5. 制定嚴謹的預算——花錢的藝術
製片人要制定精確詳細的預算(Budgeting),建立嚴格的財務制度。預算必須與電影的藝術質量和技術質量達到完美平衡,保證在理想的預算內完成電影。好萊塢投資人要求製片人將預算精確到每一天、每一場戲的花銷(中國製片人尤其要引以為鑒)。預算不真實,經費有可能提前花光,也有可能出現大量剩餘。預算決定投資的回報率和利潤率,也是投資與回報的評估依據之一。製片人的預算如有摻假或不實,或不精確,都會遭到投資人的爽約或被炒掉,而解除合同。西方電影投資人對製作經費控制十分嚴格,採用很多行之有效的控制風險機制,如不將電影投資一次性支付給製片人。投資方要求製片人制定周預算和周花銷計劃,投資方每周滾動支付製作費,以防製片人濫用和貪污。投資方還會要求製片人滾動提供每周花銷報告。這種控制資金風險機制很值得中國電影投資人和製片人借鑒。
6. 制定嚴謹的前後期製作計劃——製片的藝術
嚴謹的製作計劃(Production Planning)精確到天,精確到每場戲。只有制定嚴謹的製作計劃,才能保證電影在預算內和拍攝周期內順利製作完成。預算決定製作周期,周期影響預算。制定嚴謹的製作計劃與制定翔實的預算是密不可分的。與制定預算一樣,製作計劃是技術與經驗的產物,雖不是藝術創作,但也是講究藝術的工作。
7. 確定其他主創,組建劇組——權威與信心
挑選演員(Casting),尋找最佳主演人選,以期在明星制下,在預算範圍內求得明星片酬與整體經費的平衡。確定主演,確定其他演員,確定其他主創和劇組工作人員並評判每個主創的工作。製片人應組建一個高效精幹的創作團隊——劇組,同時也應讓劇組成員堅信製片人將帶領大家拍攝一部出色的影片。優秀的製片人是創作團隊的核心與靈魂,是一個能讓導演、演員和劇組成員信任的人,他能把劇組團結在一起,讓電影順利拍攝完畢。
8. 前期籌備——嚴謹、周全、細緻
蠻幹和硬幹是中國電影劇組的通病。國內某電影劇組曾出現這樣的荒唐行為,在入冬的大草原上,導演和製片主任拉著劇組大隊人馬浩浩蕩蕩滿大草原上找景,此乃典型的無籌備開機劇組。很多國內電視劇劇組在拍攝期間甚至不能確定第二天的外景。對於一個精明的製片人來說,製作電影的重頭工作就是前期籌備(Pre-Production),籌備的時間長,籌備越充分、越周全,到拍攝時就會越順利,質量就越有保證,拍攝效率會大大提高,拍攝周期就會縮短。每個製片人都面臨製作周期的壓力,周期通常影響預算,周期延長,預算超標,投資人不悅。縮短周期意味著可以節省金錢,減少不必要的開支,降低製作成本,降低投資風險。通常好萊塢一部影片的籌備周期是拍攝周期的3-4倍。「籌備時間長,拍攝周期短」是精打細算的好萊塢製片人的制勝法寶。製片人要取得製作周期與電影藝術質量和技術質量間的平衡。
9. 拍攝——監督創作、指揮全局
製片人在拍攝(Shooting)過程中,時時掌控拍攝質量和拍攝進度,協調各部門、各環節關係。製片人不僅監督導演的工作效率和拍攝質量,還要與導演協調創作問題,並與導演和其他主創每晚審看樣片。製片人還是拍攝現場的總指揮,總調度,總協調人,掌控全局的一舉一動,評判每個主創的工作,預防意外和安全事故,保障拍攝順利進行。任何意外和事故都可導致預算的追加,提升預算外製作成本。製片人還要審查劇組每天的花銷是否與預算有出入,審看每天進度報告和每天花銷報告。每周向投資方提供周拍攝進度報告和周花銷報告。
10. 後期——畫龍點睛
後期的剪輯、作曲、擬音、混音、合成,特技等是製片人工作最輕鬆的一關,也是預算所剩無幾,捉襟見肘的階段。製片人必須保障後期在預算內如期完成,保障公映日期。
11. 發行——投資的命運
與大電影公司簽約的製片人,或取得大電影公司資金的製片人可以把完成片交由大電影公司發行。對某些製片人來說,這是風險低、最保底、最穩妥的發行方式,但回報較低。早期製片人或獨立製片人往往承擔電影的發行工作。現在,某些有一定實力的製片人也傾向自辦發行,獲得高額回報,避免大電影公司的中間盤剝。
在西方電影製片體制里,製片人(Producer)下設執行製片人(Executive Producer),執行製片人下面又設Line Producer或Production Manager,相當於中國劇組的「製片主任」。而製片主任又下設製片助理(Production Assistant)等。
總結一句話,製片人應該是第一個進駐電影項目的商人!導演是製片人找來的。 製片人對整個電影項目負全責!
那麼中國的製片人是什麼現狀呢?
一、很多中國製片人傍導演,依賴導演,依附導演,死磕導演,甚至完全被導演架空,如張偉平與張藝謀,王中軍與馮小剛,韓三平與陳凱歌。這種一個導演養一個製片公司的做法在中國比比皆是,如果導演一旦離開,公司會立即陷入倒閉境地。製片人做到這種份兒上,也是一種悲哀吧。曾製作《壯志凌雲》(Top Gun)《珍珠港》(Pearl Harbor)、《勇闖奪命島》(The Rock)、《加勒比海盜》(The Pirates of Caribbean)等大片的好萊塢製片人傑瑞·布魯克海默(Jerry Bruckheimer)就是一個典型的站在導演身後的導演,他幾乎監督導演每一鏡頭的拍攝,嚴格掌控每一個創作環節。
二、很多中國製片人不看劇本。說來有人不信,中國有很多製片人有閱讀障礙,自己根本不閱讀劇本,即使閱讀也看不齣劇本的好壞,是否專業。身兼導演和製片人的斯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每晚睡前必讀一個劇本。當他最初讀完後來獲得多項奧斯卡獎影片《美國麗人》(American Beauty)的劇本,第二天就召來編劇和導演,他對編劇和導演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劇本一個字都不要改,這個電影將會成為美國電影史上的一部經典電影。」後來《美國麗人》的結果正如他所預料的那樣。如果《美國麗人》或《阿甘正傳》(Forrest Gump)這樣的劇本放在某些中國製片人的桌子上,塵土不知要有多厚。
三、很多中國製片人對導演的功力、素質和專長,對劇本潛力、影片質量和影片前景缺乏獨立判斷力。好萊塢製片人對每一個合作的導演專長、演員市場行情、電影票房評估做到了如指掌。
四、很多中國製片人不懂市場,完全依賴炒作。這樣的製片人比比皆是,並被稱為「電影大腕」。這種無節制的癲狂炒作,就是透著一種不自信。
五、中國製片人「票友」居多,頂多就是一個「出錢的人」,如張偉平和王中軍,一年或兩年投一部電影,就以大製片人自居了,就要與好萊塢競爭了,就要打造「中國電影航母」了。好萊塢的某些製片「大腕」同時有多部電影開拍,以至於不得不乘坐私人飛機來往於各外景地。
六、中國製片人大多把自己當作管理者,行政人員,一個為導演服務的人,而不是創作者,張偉平和王中軍就屬於這種製片人。電影拍的好壞,導演導的好壞,電影的藝術質量與技術質量的好壞,自己心裡完全沒數,電影創作完全是導演的事。很多中國製片人甚至不知道奧斯卡最佳影片獎(Best Picture)是授給製片人的,還以為是給導演的。該獎項是獎勵製片人眼光、洞察力和魄力,在製片人的組織領導下將文字變成了影像,製作出一部傑出的電影。電影是製片人的,藝術才是導演的。很多中國製片人心裡不平衡,以為自己只是為導演服務,一部電影的榮譽都讓導演和演員佔了。
七、某些中國製片人毫無創新意識,屬於一味模仿的、跟屁蟲類型的製片人。今天,人家的武俠電影獲得成功,拿了奧斯卡,他也來一個武俠電影。明天,人家的「魔幻」電影火了,他立馬跟進「魔幻」,一窩蜂,永遠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跑。現如今的中國大片不是古裝就是武俠,所謂大片里居然沒看到一部現實題材影片,難道不說明問題嗎?陳凱歌的《無極》就是集《卧虎藏龍》與《指環王》一身的模仿之作。電影的生命在於創新,這種跟風跑的製片人實屬沒出息。
八、(題外話)大多中國製片人不利用Internet的快捷和便利。他們或許從不上網,從不使用電子郵件,所以你發的電子郵件他可能永遠也看不到,你別指望通過電子郵件與他們溝通辦事。與此相反,好萊塢的Filmmakers基本人手一個Black Berry(無線電郵終端),惟恐不能在第一時間收到電子郵件。
然而導演,在創作上缺乏製片人有效的制衡和監督,絲毫不尊重電影市場和觀眾的欣賞習慣,在片中肆意揮灑自己的個性,將自以為是的所謂「藝術追求」強加於觀眾,不僅是一部徹頭徹尾的「作者電影」,也是一部只為國際電影節訂製的電影。在拍攝期間,導演大權獨攬,缺乏周密製作計劃,並因多種人為因素,導致拍攝中途延誤,周期延長,致使製作經費超支。
通過對職業製片人的研究,對製片人和導演的關係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專業製片人是導演的「導演」,是站在導演身後、監督導演一切創作活動的人。專業製片人的電影素養和藝術修養應不低於導演,並能夠給導演在藝術上把關,監督導演工作,及時發現導演問題,為電影整體藝術質量和技術質量把關。導演只不過是執行和完成製片人創作意圖的僱員,如果導演胡來,製片人可以炒掉導演,另請高明(國內外不乏先例)。專業製片人絕不是會計,不是辦公室主任,不是後勤部長。製片人最主要的工作是保證電影質量與預算開資的最佳平衡,實現預期的藝術設想和效果。製片人承擔著來自投資人的巨大壓力,必須讓投資人收回投資並獲得預期贏利。製片人也是電影市場專家和營銷高手,但不是某些國內製片人所片面理解的「炒作高手」和「忽悠高手」。
所以有了製片人的監督和項目把控電影製作才會更有效率!
市場才是中心。所以誰離市場最近,誰說了算!所以,製片人是中心。
說一下自己的看法吧,本科學的文化產業管理,也做過中美電影市場的比較的講課,算是了解一些。
這個問題得看製作的電影的訴求在哪。個人認為追求市場和票房的話就是製片人中心更好,而看重藝術性和個人表達的話導演中心制就更佳了。
美國電影之所以是製片人中心製為主是因為他們的電影產業鏈已經發展得很系統很完善了,商業片是他們的主要追求(雖然文藝小眾片產量也不低)。製片人就像一部電影的項目總監,除了要懂得電影製作和生產的專業知識之外,還要懂得管理,市場以及營銷 。當然還得懂政策、擅於與人打交道。。各種。。
國內電影產業化改革才剛過10個年頭,未成系統,政策、市場等都還比較混亂。總之,國內催生製片人中心制的大環境還未形成。但未來肯定也會走向以 製片人中心制 為主的形勢吧。
爪機碼字真痛苦呢╮(╯▽╰)╭
錢多就導演為中心吧,前提是導演也得靠譜。
製片人中心制,是圍繞製片人先選擇電影項目到融資,再組織創作團隊(包括演員選擇權),並由製片人決定最終剪輯,再到選擇宣發團隊的原則,是電影產業發展重要的原則。
導演中心制,是指導演兼顧了製片人的某些工作,由導演選擇製片人,立項融資,選擇創作團隊,擁有演員選擇權,最終剪輯權,以及宣發團隊選擇權。
無論是製片人中心制還是導演中心制,實際上是導演與製片人的權利關係決定的。
製片人中心制發展史
在世界電影史上,製片人中心制是19世紀30年代在好萊塢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由於華爾街資本深度介入好萊塢,導演的職能被分解於製片廠的體制之中,製片人獲得了最終剪輯權,演員選擇權,以及電影項目的營銷權。這時,美國電影走入了類型片發展的道路。大規模標準化生產電影,使得好萊塢形成了「製片人中心制」,使得電影成為了「系列化標準商品」。
可以說製片人中心制,成就了經典好萊塢的黃金時期。
導演中心制發展史
導演中心制是從導演獨立電影中產生的。導演按照自己的意志創作電影,挑選演員,尋找製作團隊。新好萊塢獨立製片的出現,使得完全導演職能以導演資本制的形式在好萊塢重生,斯皮爾伯格、盧卡斯和卡梅隆等造就了新好萊塢的大片輝煌。
不得不承認的是,在電影製作的過程中,導演與製片人必然會有觀點和意見上的衝突,比如在電影的藝術性和商業性的權衡上,導演出發點是為了電影品質,考慮更多的是藝術方面的創作。而製片人會為投入產出比,觀眾的喜好程度對票房的影響等因素考慮,製片人也要對電影投資方負責電影成本的回收。
而在這一矛盾上,製片人要充當出資方和導演的調和劑,製片人要在尊重導演創作的前提下,讓他充分發揮藝術創作,但更要站在市場的角度,把握好一個精準的度來管理製作。
製片人中心制:中國電影發展的大勢所趨
在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的初期,立項之後的製作往往是由導演全權負責的,這一時期電影創作的風險主要集中在導演是否具備影像敘事的能力以及題材的選擇上。這個階段,只要藝術創作達到一定的高度,同時兼顧影像敘事的連貫性,基本上就能從市場上獲得收益。
今天,電影不僅在藝術創作上要達到一定高度,同時需要挑選同類型影片的成功宣發團隊,制訂精準的營銷策略,選擇適合的影片上映檔期,利用互聯網營銷手段(例如:票補),通過多頻次的電影路演持續製造電影爆點,創造觀影熱潮,贏得最好的票房收益!並利用網路、電視、海外的版權售賣,電影衍生品開發等手段,使電影項目收益最大化。
這就要求製片人不僅有挑選好劇本IP的能力和電影項目融資的能力,而且還要有挑選經驗豐富宣發團隊以及預判觀眾對電影內容需求的能力。製片人就像是互聯網公司中的產品經理一樣,利用資源使電影藝術高效的投入電影產品中,並要符合電影受眾,兼顧市場。
製片人不僅要有藝術家的情懷,還要有企業家一樣的商業能力。要熟悉法律和經濟學,心思縝密滴水不漏:同時也要有耐心,劇組裡面所有事情都要了解,並且對於這一個臨時集體隨時發生的情緒、糾紛及時處理;但是他還必須兼具領導者的魄力,對於外界的一切壓力都要消化,並且保證整個項目的正常運轉。
之前對於電影,重心在導演這個角色上。而現在,整個電影產業開始重視製片人對電影項目的重要性。
2015年,《捉妖記》等電影項目的運作,就是製片人中心制的成功案例,在這類電影項目里,製片人作為整個項目的權力中心,成為項目的推動者。該類影片在國內電影市場的喜獲豐收,也預示著製片人中心制被時代推上中國電影的舞台。
中國電影製片人中心制的成熟發展,解決的方式就是高質量電影製片人才的誕生。
容藝教育也是一直懷著這樣的情懷,持續為中國電影輸送高質量的優質國際化製片人才。同時幫助所有想進入電影圈的人,提供幫助。如果你想和我們一起撬動電影圈,點擊http://www.rongyiedu.com/,立刻諮詢!製片人就業班即將在2月13日開課!更多電影工業大佬在這裡等著你。
電影製作角度來講,資金是一方面,電影宣傳資源製作大小都跟資金掛鉤,這是不可或缺的,導演其實是製片在一切預算之內根據影片需求請到的人才;
但是導演來說,他的個人思想引領著整個電影故事的進程,能不能拍出一個好的故事深入人心,是導演需要做到的。
如果一定要說誰重要,輪製作精良大小電影宣傳後期院線拍檔,肯定是製片的功勞,但是從電影本身來說,導演的思想是核心,兩者缺一不可。
電影製作(filmmaking、或稱電影製片)指的是製作電影的過程。電影的性質決定了製作期間所需工作團隊的規模大小和類型。
一般商業電影的製作,大致可分三個步驟:一、拍攝前的工作,包括提構想、寫故事、分場大綱、簽導演、列預算、編劇本、看外景、找演員,以及決定製作小組的成員。二、拍攝中的工作,即在導演的指揮下采密集作業方式進行,並由執行製片監督經費開銷、拍片進度和一切行政事宜。三、拍攝後的工作,包括剪接、配音、配樂、設計字幕、製作預告片,以及展開上片前宣傳等。
在攝製過程中,導演應有詳盡的分鏡計劃,並擬定拍攝順序,以便在燈光變動、演員支配的壓力下,求得快速之推展。
製作流程
1, 選擇劇本——這是最重要的,一般是由製片人來選擇劇本,但是也不缺乏導演來選擇劇本的,但是導演在選擇了一部好的劇本之後就要說服公司以及製片人,來為他投資,但是在21世紀的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劇本改編權利的,如果他在開拍前希望改變劇本就必須經過公司上層董事會的批准.
2, 資金——電影的成本不僅包括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拍攝,後期,食宿行等的費用,而且包括市場營銷及宣傳的費用,通常市場營銷及宣傳費用等於拍攝費用或1/2的拍攝費用。每部電影根據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為小成本電影,中型製作電影,和大製作電影。小成本電影基本在1000萬人民幣以下,中型製作電影成本基本在1000-8000萬人民幣左右,大製作電影成本在8000萬元以上
3,選擇導演、演員——中國電影不會有選擇導演這種說法的,在一部電影里導演說的算,這就意味著他們不僅要對電影的質量負責還要對片場的其他方面負責,而國際電影製作中導演只需要負責好電影拍攝的任務. 在國際化的電影製作中是劇本選擇導演,而不是導演選擇劇本. 製片人在電影籌備時還要擔當起選擇演員的任務,在中國大陸這些都是由副導演來完成的.
4,明星陣容——在一部成功的電影中,不僅要有很棒的劇本,很好的故事情節,好的導演.最重要的是有大牌明星的參與. 明星是電影中閃亮的焦點,也是電影票房的保障.
5, 組建攝製組——攝影組包括:場記、化妝、道具、燈光、美術、後期指導、跟組剪接。
6, 電影剪接——在美國的商業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剪接權利的,都是由製片公司進行剪接,但是如果是一線導演的話,那就不同了.
7, 發行商——商業電影中發行商和製片商不是一家,發行商是通過競爭來取得發行權,一部電影的好壞也可以通過看發行商來表現.
8, 發行海報,廣告宣傳——就拿&<強戰世界&>來說,早在電影放影4個月前電影的廣告和宣傳海報就已經出爐.
9, 電影國際發行——發放電影配音權,剪編權
10, 參加電影節
前期製作——在前期製作(又稱「前制」)時,必須將電影設計並規劃完成,成立製片公司和製片辦公室。整個製作計劃要由插畫家和創作藝術家進行視覺化,並製成分鏡表。也會事先估計製片預算以控制拍攝電影所需要的花費。
製作人(Producer)將會僱用以下工作團隊進行前制:
導演 Director / 助理導演(或稱「副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AD) /演員導演 Casting Director
場地管理 Location Manager /製片經理 Production Manager /攝影指導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DOP) / Cinematographer /藝術指導 Art Director /製作設計 Production Designer /分鏡插畫家 Storyboard Artist/音效指導 Director of Audiography (DOA) / Sound Director (SD) /音效設計 Sound Designer/作曲家 Composer /舞蹈指導 Choreographer
導演中心制?別開玩笑,還是製片人中心制靠譜,那些導演中心制的大多是導演兼製片人罷了。
從商業角度,自然說製片人中心制更為有效成熟,製片人中心制的產品更貼近市場需求,而導演中心制的作品,更接近導演內心和藝術水平,對於大眾來說曲高和寡,觀眾並不買單。導演和製片人立場不同,看問題不同,這也就是張藝謀與張偉平的原因
藝術以導演,商業以製片。等全體製片從業人員電影素質在上兩個台階後全部以製片為中心。
電影永遠都是以導演為中心的,工作人員不會圍繞著製片人轉,製片人只不過為導演畫個圈,整體把控了。
國內走導演中心制,但我覺的現在越來越趨向於製片中心了。製片關心的是能不能賺錢、導演更加關心好不好看。【賺錢】和【好看】還是不太一樣的,比如泰囧,談不上什麼好電影,但是很賺錢。再比如小時代,我在這就不噁心大家了,但是也賺了不少。對於哪個更好來說,還是看受眾群吧。在國內對於大部分普通娛樂為主關注,製片中心可能能得到更多的票房。導演中心可能會留下更多好電影,當然,自以為自己很導演的導演不算。
推薦閱讀:
※中國有哪些優秀的獨立電影和獨立電影導演?
※哪些主流的著名導演對獨立電影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求推薦關於:鏡頭語言、場面調度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