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歷史上有哪些是身死沙場,最終戰敗但讓敵人折服並給予高度評價的將領?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是二戰中國戰場殉國的軍銜最高的指揮官,生平事迹,可歌可泣。

1940年5月,日軍發動棗宜會戰。當時中國軍隊的第33集團軍只有兩個團駐守襄河西岸。張自忠作為集團軍總司令,本來可以不必親自率領部隊出擊作戰,但他不顧部下的再三勸阻,堅持由副總司令留守,5月6日他自己親自率領2000多人渡河作戰。

期間他寫信給副總司令兼77軍軍長馮治安一函,其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因為戰區全面戰爭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現已決定於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

1940年5月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張自忠率2000多人東渡襄河後,一路奮勇進攻,將日軍第13師攔腰斬斷。日軍隨後以優勢兵力對張自忠所部實施包圍夾攻。張自忠毫不畏縮,指揮部隊向人數比他們多出一倍半的敵人衝殺10多次。

以下是具體過程,壯懷激烈,無以言表。

14日,雙方發生遭遇戰。

15日,張自忠率領的1500餘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圍在南瓜店以北的溝沿里村。

激戰到16日佛曉,張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長山。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一晝夜發動9次衝鋒。張自忠所部傷亡人員急劇上升。

5月16日張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戰,午時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到下午2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百官兵,他將自己的衛隊悉數調去前方增援,身邊只剩下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8人。

5月16日下午4時,張自忠所部全軍覆沒,張自忠戰死,殉國南瓜店。

張自忠殉國當日(1940年5月16日),由38師師長黃維剛帶領敢死隊,端著輕機槍於16日夜間突襲南瓜店,奮勇搶回了張自忠的遺骸。日軍則下令停止飛機轟炸,以免傷到張自忠遺體。

張自忠殉國後,日軍設在漢口的廣播電台在張自忠死後當日發出報道稱張自忠為「壯烈戰死的絕代勇將。」

張自忠的屍骨運回後方後,經檢視,張自忠身有八處傷口,其中炮彈傷二處,刺刀傷一處,槍彈傷五處。隨後,將軍遺體被運往當時的戰時首都重慶安葬,路經宜昌時,十萬軍民恭送靈柩至江岸,其間日機三次飛臨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群眾卻無一人躲避,無一人逃散。

1940年5月28日晨,當靈柩運至重慶朝天門碼頭,蔣介石、馮玉祥等政府軍政要員臂綴黑紗,肅立碼頭迎靈,並登輪繞棺致哀。蔣介石在船上「撫棺大慟」,令在場者無不動容。蔣介石親自扶靈執紼,再拾級而上,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國民政府發布國葬令,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將張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並列首位。28日下午,蔣介石與軍政要員和各界群眾在儲奇門為張自忠舉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儀式。

張自忠殉國時,年僅49歲,他的夫人李慧敏女士聞耗悲痛絕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麓。

戰爭這種人類衝突的極端形式,雖說不是我們喜聞樂見的,但它的的確確擴展了人性的界限。擴大了人性中的惡,也放大了人性善的一面。

張將軍照片。

資料來自百度百科:張自忠_百度百科。


他沒有身死,也沒有戰敗,他就是石牌保衛戰的執行者胡璉,國民黨一級陸軍上將,《亮劍》中楚雲飛的原型之一,我寫他是因為看過他的家書確實很感動,最流芳後世的一句話就是在石牌保衛戰說的成功雖無把握,成仁卻有決心,先附他家書兩封:
寫給妻子的一封:「我今奉命擔任石牌要塞守備,軍人以死報國,原屬本分,故我毫無牽掛。僅親老家貧,妻少子幼,鄉關萬里,孤寡無依,稍感戚戚,然亦無可奈何,只好付之命運。諸子長大成人,仍以當軍人為父報仇,為國效忠為宜。……家中能節儉,當可溫飽,窮而樂古有明訓,你當能體念及之……十餘年戎馬生涯,負你之處良多,今當訣別,感念至深。茲留金錶一隻,自來水筆一枝,日記本一冊,聊作紀念。接讀此信,毋悲亦毋痛,人生百年,終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歡樂。匆匆謹祝珍重。 」
寫給父親的一封:「父親大人:兒今奉令擔任石牌要塞防守,孤軍奮鬥,前途莫測,然成功成仁之外,並無他途……有子能死國,大人情也足慰……懇大人依時加衣強飯,即所以超拔頑兒靈魂也……」
胡璉在戰鬥前祭天的誓詞,因慷慨激昂備受稱頌。原文如下:
陸軍第十一師師長鬍璉,謹以至誠昭告山川神靈:
我今率堂堂之師,保衛我祖宗艱苦經營遺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順,鬼伏神欽,決心至堅,誓死不渝。漢賊不兩立,古有明訓。華夷須嚴辨,春秋存義。生為軍人,死為軍魂。後人視今,亦尤今人之視昔,吾何惴焉!今賊來犯,決予痛殲,力盡,以身殉之。然吾堅信蒼蒼者天必佑忠誠,吾人於血戰之際勝利即在握。
此誓
大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午 。
我十一師官兵在胡璉指揮下奮勇作戰,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嶺上曾有3個小時聽不到槍聲,這不是雙方停戰,更不是休息,而是仗已經打到無法開槍的程度了,敵我兩軍扭作一團展開肉搏戰,他們在拼刺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白刃戰就此爆發。
《中國國家地理》曾這樣描寫在這場白刃戰中戰死的少年:「那時候,中國農民家的孩子營養普遍不好,十六七歲的小兵,大多還沒有上了刺刀的步槍高。他們就端著比自己還長的槍上陣拚命。如果他們活著,都已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他們也會在自家的橘園裡吸著小口的香茶,悠閑地看著兒孫,溫暖地頤養天年。可他們為了別的中國人能有這一切,死掉了。」在那個殘酷的午後,無數壯士的鮮血浸透了長江南岸的土地。三個小時沒有槍聲的拼殺後,白刃戰落下了帳幕,1500名中國士兵靜靜地躺在中國最美的江山中。他們曾英勇地戰鬥,此時卻安靜、靦腆,猶如他們短暫生命中的大多數時間那樣。
大家不要爭論這是正史還是有一部分演繹,首先我是堅決挺自己國家,也是挺我們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的,畢竟他們是我們萬里河山的堅固長城,但我不是果粉也不是激進的小紅粉,我就是想說在國家危難時,有這麼一群中華好兒郎挺身而出,不管他們打死2000人還是2萬人,我欽佩的是以身許國,敢於擔當的男兒風範。


提一個冷門一點的——明末盧象升。
末戰以五千老弱對三萬清兵,史載「...騎數萬環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戰,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炮盡矢窮。奮身斗,後騎皆進,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掌牧楊陸凱,懼眾之殘其屍,而伏其上,背負二十四矢以死。」


楊靖宇
———————————————————————————————————————————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進入全面抗戰時期。為牽制日本關東軍入關,配合、支援全國抗戰,楊靖宇率抗聯第一路軍主動出擊,制定襲擊奉海鐵路(瀋陽至梅河口)作戰計劃,進行了新賓黃土崗戰鬥;又在廣大群眾的配合和支持下,採取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在寬甸縣雙山子、四平街痛擊日軍守備隊,斃傷日軍水出、陸島隊長以下30餘人,在本溪縣鹼廠溝與日軍牛島部隊交戰,擊斃牛島隊長以下50餘人。在本溪縣大石湖、桓仁縣大甸子、冷溝等地,多次與日偽軍激戰,有力地鉗制了日本侵略軍。
日本帝國主義一直把東北作為征服中國的戰略基地。東北抗聯的存在,似一把尖刀插入敵人的心臟,動搖了日偽反動統治,敵人稱楊靖宇為「滿洲治安之癌」。為此, 1938年起,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調動日偽軍警6萬餘人,對楊靖宇及抗聯一路軍進行「大討伐」,特彆強調:「對於捕殺匪首楊靖宇等須全力以赴。在同時遇到楊靖宇和其他抗聯部隊時,專打楊靖宇,不打其他抗聯。」在軍事討伐的同時,日偽當局採取收買漢奸、政治誘降、組建叛徒武裝等方式,對抗聯進行分化瓦解。至此,東北抗日武裝鬥爭進入了極端艱難的時期。1938年,楊靖宇指揮所屬部隊開展一系列鬥爭:襲擊老嶺隧道工地敵人,取得蚊子溝、土口子、長崗、岔溝、木箕河、大蒲柴河戰鬥的勝利,擊斃日本指揮官西田重隆,消滅了日偽稱之為「剿匪之花」的偽滿軍「索旅」,粉碎了敵人策劃的「東邊道大討伐」。進入冬季,鬥爭更加艱苦,抗聯戰士缺衣少食,經常十天半月吃不到糧食,常常是渴了抓把雪,餓了吃些樹皮、野菜、草根。沒有鞋穿,就用麻袋片或破布把腳包起來在雪地上行軍,常常是空腹與敵軍搏鬥。由於敵人實行了「梳篦式討伐」和「狗蠅子戰術」,戰士們甩掉一股敵人不久又遇到一股敵人,體力消耗很大。加上長白山地凍天寒,氣溫經常是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不少戰士都凍掉了手指和腳趾。由於缺醫少葯,不少戰士為此獻出了生命。1938年夏,由於一師師長程斌叛變,一路軍活動更加艱難。但楊靖宇領導抗聯堅持鬥爭。楊靖宇在犧牲前的好多天里都沒有吃到一粒糧食,餓了就以草根、棉絮充饑。1940年2月23日下午,因為身邊叛徒的出賣,楊靖宇在濛江縣保安村三道崴子被40000多日軍包圍,孤身戰鬥直至最後壯烈犧牲。日軍見證了其英勇頑強:「討伐隊完全包圍了他並勸他投降。可是,他連思考這話的神色都沒有,依然不停地用手槍向討伐隊射擊。交戰20分鐘,有一彈命中其左腕,啪嗒一聲,他的手槍落在地上。但是,他繼續用右手的手槍應戰。因此,討伐隊認為生擒困難,遂猛烈向他開火。」下午4時30分,楊靖宇被敵彈射中胸膛,壯烈殉國,年僅35歲。楊靖宇為國捐軀後,日本侵略者剖開了他的遺體,發現他的胃餓得變了形,裡面除了尚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連一粒糧食都沒有!壯士喋血,為爭民族之氣,連殘暴的侵略者也震驚和折服了。當年參與「圍剿」的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都不得不承認:「雖為敵人,睹其壯烈亦為之感嘆:大大的英雄!」並特意為楊靖宇舉行了「慰靈祭」。
———————————————————————————————————————————
正是因為有像楊靖宇這樣的民族英雄存在,中國才沒有在70多年前那場決定國家民族命運的戰爭中被擊敗,鍵盤俠和帶路黨們才能在今天在網路上隨心所欲地耍流氓,而不是成為大東亞共榮圈的三等公民。


美國南美戰爭時期南方邦聯軍隊的總司令――羅伯特.李將軍。

首先,李將軍並沒有身死沙場,但是做出了比戰死沙場更需要勇氣的決定——投降。
如同古代的漢尼拔(Hannibal)與埃爾溫·隆美爾(Erwin Rommel)一樣,羅伯特.李將軍以寡擊眾以少勝多但最終不敵的情勢為他贏得長久的名聲。李將軍維持著聯盟國代表象徵及重要教育家的形象至今。
當年,李將軍以出色的成績從西點軍校畢業後,就在軍隊中服役。三十幾年戎馬生涯,轉戰東西。他曾在墨西哥戰爭中為合眾國立下戰功,在軍界有口皆碑。
在南北戰爭終於爆發的時候,林肯總統曾有意給李將軍委以重任,可是李將軍說,我永遠不會把我的劍指向我的家鄉――弗吉尼亞。戰爭將弗吉尼亞州推向了分離的南方邦聯。李將軍作為一個軍人,報效祖國是他的職責,對他來說,祖國就是弗吉尼亞。
在國家分裂的時刻,他出於自己一貫的內心道德原則,決定效忠弗吉尼亞,從而成為南方邦聯軍隊的總司令,悲劇性地把劍指向了先輩們創建的合眾國。

內戰初期,才華橫溢的李將軍在公牛溪戰役、腓特烈斯堡戰役及錢瑟勒斯維爾戰役中大獲全勝。但是在南北戰爭後期,南北實力的差距越來越明顯,南軍敗局漸明。這時候,林肯總統和他的將領們最擔心的是,南軍雖然在軍事上失利,南方人的戰鬥意志仍在,他們擔心南方將作出戰略上的轉變,把軍隊化整為零,隱入南方廣袤的山林,展開游擊戰。
這時候的南方邦聯政府已經看到了這種前景,也作了這一戰略轉變的精神準備。林肯總統和北軍也看到了這一點。北軍認為,惟一的辦法是摧毀南方人的戰鬥意志。為此,北軍的謝爾曼將軍在佔領亞特蘭大以後,下令焚燒這一南方重鎮,並且在向海邊挺進的路上,下令一路焚燒所有民房,一直燒到南卡羅萊納州的查爾斯頓。載入史冊的「謝爾曼大火」,已經沒有什麼軍事戰略和戰術上的意義,純粹是軍隊為了打垮對方的反抗意志而轉向對平民的恫嚇。
李將軍曾經是合眾國軍隊數得上的出色將軍。他不是一個缺乏戰鬥意志的人。可是,對於李將軍來說,軍人是一個崇高的稱呼,戰爭必須是一種道德高尚的事業。在是否作出遊擊戰的戰略抉擇之際,李將軍內心有一個不可逾越的道德障礙:游擊戰的戰略,將打破軍人和平民在戰爭中的角色區別,不可避免地出現軍人對平民的戰爭暴力,這是平民遭受最大死亡、傷害、疾病、饑饉的戰爭形式。戰爭的劍會降臨到老人、婦女、兒童甚至嬰孩的頭上,那將是這塊土地上從來沒有過的最悲慘最苦難的戰爭。這種傷害到平民的殘酷和苦難,將在所有的人中間,不分軍人和平民,積累怨仇和報復,將造成整個民族的道德滑坡,正義將離開這個民族。這是一種民族災難,無人能倖免。


李將軍做出了他的選擇:交出他的劍,向格蘭特將軍投降。對於他來說,作出這一選擇的時候,個人生死已微不足道。自古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一旦投降,他作為叛亂首領的身份就將蓋棺定論。當他前去會見北軍格蘭特將軍的時候,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會作為叛國者而被弔死在絞刑架上。
李將軍的投降,標誌著美國走出了內戰的煉獄。林肯總統得知這一消息,立即在白宮慶祝南北戰爭的勝利,他要樂隊演奏南方的歌曲,他說,南方人又是我們的兄弟了。
李將軍在同格蘭特將軍談判的時候,要求聯邦政府保護和善待他的士兵。他還要求,允許那些帶著馬匹牲口來當兵的南方士兵,把他們的牲口帶回家,這樣,他們回家以後,還趕得上當年的春耕。春耕需要牲口。
南方參加過叛軍和叛亂政府的人,只要在聯邦政府印發的一紙寬恕請求上簽字,獲得政府的赦免令,就一概既往不咎,還能夠繼續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享有一切公民權利。
但是由於強硬派的堅持,李將軍本人卻至死也沒有獲得赦免。他就在萊克辛頓隱居,默默咽下一個戰敗的降將的恥辱。

戰後初期的萊克辛頓已經半毀於南北戰爭的一場炮戰,弗吉尼亞軍事學院被炸成廢墟,所幸的是華盛頓學院沒有遭到很大的破壞。李將軍在此隱居,萊克辛頓民眾感到非常驕傲和榮幸。華盛頓學院校董會立即開會,一致決定聘請李將軍擔任校長。李將軍擔心自己的叛軍司令身份會給學校帶來不利,堅辭不允。校董會三顧茅廬,懇求李將軍出來主持校政。同時,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聘書送達李將軍,甚至有遠在歐洲的邀請。
李將軍看到,戰後的南方需要重建,特別需要新一代人認同國家的重新聯合。在辭去其他所有聘任以後,他接受了華盛頓學院的邀請,擔任校長,直至1870年逝世。幾個月後,校董會決定,將學校改名為華盛頓-李大學。
萊克辛頓的民眾在校園裡為李將軍建了一個小禮拜堂,禮拜堂里有安放將軍大理石棺的墓室。李將軍生前的校長辦公室原封不動地保存到現在。李將軍的坐騎,白馬「旅行者」,死後也安葬在禮拜堂的院子里。
小小的萊克辛頓,以它獨一無二的歷史而驕傲。鎮上有大大小小好幾個博物館。我們在一個博物館裡看到,小鎮萊克辛頓的人說,我們這個地方,是全美國最幸運的小鎮,因為我們這兒有幸是「將軍歸葬之地」。離開萊克辛頓的時候,我們不禁感慨,美國真是幸運,在南北戰爭臨近結束的關鍵時刻,他們有一個以道德為最高準則的李將軍。我們更由衷地感慨,這個國度的人民,竟能以降將李將軍為榮。


PS:資料取自林達夫婦的遊記《一路走來一路讀》中的「將軍歸葬之地」。
另,本文只講李將軍,並不隱射任何人,請勿過度解讀 :)


君侯別來無恙?


明朝山東布政史司,兵部尚書鐵鉉
一下來自百度百科

濟南守城
1399年(建文元年),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發動叛亂。朱允炆派大將軍李景隆討伐,時任山東參政的鐵鉉負責督運糧餉。李景隆戰敗,河北及山東北部各城守軍皆望風而潰。次年四月,朱棣在濟南城外大敗李景隆,隨之包圍了濟南。

此時,濟南城內只有都指揮盛庸所部,兵力單薄。危急時刻,正在外地為李景隆的北伐軍運送糧草的鐵鉉聞濟南危在旦夕,火速趕赴濟南,與盛庸歃血為盟,約定死守城池。

1400年(建文二年)六月八日,燕王叛軍兵臨濟南城下。朱棣曾令人用箭將一封勸降書射進城內,鐵鉉見信後隨即效仿此法回信一封。朱棣打開一看,見是《周公輔成王論》一文。原來,鐵鉉意欲藉此奉勸朱棣要效法輔佐侄子治理天下的周公,忠心輔佐侄子朱允炆。見勸降不成,朱棣遂下令攻城。而鐵鉉督眾,矢志固守。致使朱棣久攻不下,只好將濟南合圍。


計破叛軍
朱棣攻濟南三個月不克,便陰謀掘開黃河大堤,引黃河水灌城。為了濟南百姓的安危,鐵鉉決定以詐降之計,誘殺朱棣。鉉率眾詐降,派壯士暗在城門上置千斤閘,又讓守城士卒大哭哀嚎「濟南城快被淹了,我們就要死了」。不久,盡撤樓櫓防具,派城中百姓長者代替守城軍做使者,到燕王大營跪伏請降:「朝中有奸臣進讒,才使得大王您冒危險出生入死奮戰。您是高皇帝親兒子,我輩皆是高皇帝臣民,一直想向大王您投降。但我們濟南人不習兵革,見大軍壓境,深怕被軍士殺害。敬請大王退師十里,單騎入城,我們恭迎大駕!」燕王朱棣不知是計,聞言大喜。出征數日,燕兵疲極,如果濟南城降,即可割斷南北,佔有整個中原地區。因此,朱棣忙令軍士移營後退,自己高騎駿馬,大張黃羅傘蓋,只帶數騎護衛,過護城河橋,徑自西門(濼源門)入城受降。城門大開。守城明軍都齊聚於城牆上往下觀瞧。燕王朱棣剛進城門,眾士卒高呼"千歲到",預先置於門拱上的鐵閘轟然而落旋即砸爛了朱棣的馬頭,知是中計的朱棣換馬急返,方得倖免一死。

朱棣大怒,以重兵圍城,鐵鉉伏在城頭,大罵朱棣反賊。朱棣大怒,並用數門大炮轟擊城內,城將破,鐵鉉急將朱元璋畫像懸掛城頭,又親自書寫大批朱元璋神主靈牌,分置垛口,燕軍不便開炮,濟南城得以保全。相持之間,鉉又募壯士,出奇兵,騷擾襲擊燕兵,大破燕軍。「燕王憤甚,計無所出」。姚廣孝向朱棣進言,回北平再圖後舉。燕軍遂於九月四日解圍去,從此南伐不敢再取道濟南。

鐵鉉又與大將軍盛庸合兵,乘勝追擊,收復德州諸郡縣,兵威大振。濟南解圍之後,鐵鉉在大明湖天心水面亭設宴,犒賞將士。朱允炆遺官賜金慰勞濟南守軍,又擢鐵鉉為山東布政使,不久,又加兵部尚書銜,贊理軍事協助盛庸準備北伐燕軍。得以免受戰火的泉城百姓於是稱鐵鉉為「城神」。


不屈慘死
1402年(建文四年),燕軍進攻山東,繞過守衛嚴密的濟南,破東阿、汶上、鄒縣,直至沛縣、徐州,向南直進,在靈璧大敗政府軍後,又突破淮河防線,最終攻佔京師,惠帝下落不明,朱棣自立為帝,改年號永樂。朱棣奪取帝位後,回兵北上復攻濟南,並在河北一帶大肆屠殺百姓。到達濟南,鐵鉉死守不肯投降,但終因寡不敵眾,城池陷落。朱棣又設伏兵計擒鐵鉉,鐵鉉終於在淮南被俘,被押送到京師,盛怒的朱棣命令將他凌遲處決。

鐵鉉遇害後,其父母被發配到海南,他長子充軍,次子做了官奴,後來被虐待而死。三十五歲的妻子楊氏和僅四歲的女兒也被籍沒為奴,淪為樂戶發配到當時的官營妓院做妓女。教坊司做而當時建文諸臣的妻女們有多少落到這個下場。建文朝力主削藩和對燕王朱棣用兵的齊泰、黃子澄,因為他們的名氣和鐵鉉一樣大,所以他們妻女的下落才被史官們保留下來。

朱棣當上了皇帝。他雖然痛恨鐵鉉,但每每激賞他的忠義,還對群臣稱讚他。

明神宗初年,下詔「祀建文朝盡節諸臣與鄉」,修鐵鉉等七位建文忠臣之廟。南明弘光帝時,追贈鐵鉉為太保,謚忠襄。清高宗追謚曰「忠定」。

軼事典故

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鐵鉉見朱棣時,罵不絕口,立而不跪。朱棣使其面北一顧,終不可得。憤怒的朱棣令人割下鐵鉉的耳朵、鼻子,煮熟後塞入他口中,問他滋味如何?鐵鉉厲聲說忠臣孝子的肉有什麼不好吃?鐵鉉仍不屈服,遂受磔刑而死。

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畢竟是在明朝,中外聞名倒不是,但至少讓朱棣敬佩,而我等後輩更是為之折服


張自忠算不算?


戴安瀾將軍


我說一個比較不為人所知的國軍將領吧。

郝夢齡(1898—1937),河北藁城人,先後入陸軍軍官小學,保定軍官學校學習。抗日戰爭時任衛立煌部中央兵團中將前線總指揮,忻口會戰時,1937年10月16日,在山西大白水前線忻口會戰中壯烈殉國,是抗戰時期犧牲在抗日疆場上的第二位軍長(第一位是盧溝橋陣亡殉國的佟麟閣),國民政府追認其為陸軍上將。

10月11日,忻口保衛戰打響了,指揮進攻忻口的日軍指揮官是第五師團長板垣征四郎,他集中日軍全部精銳,以飛機、大炮、坦克等精良武器裝備,組成「立體戰爭」的密集火力網,瘋狂向我忻口陣地猛攻。當時,首當其衝的是布防於中央地區的第九軍。郝夢齡親臨第一線指揮作戰。在敵人飛機、大炮轟炸時,他指揮部隊躲入掩蔽部,待炮火一停,馬上出擊,用步兵武器狠狠打擊日軍。雙方多次展開白刃肉搏,近距離互擲手榴彈。戰況至為慘烈。

10月12日,南懷化主陣地被日軍攻破,敵我雙方步炮兵主力在忻口西北、南懷化東北204高地上,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一晝夜陣地易手13次。第九軍在奪回被敵人佔領的高地時,有的團只剩下一個營的兵力。三二二團在經過反覆衝殺後只有百餘人了。郝夢齡在陣地上對他們說:「先前我們一團人守這個陣地,現在只剩下一連人還是守這個陣地,就是剩下一個人,也要守這個陣地。我們一天不死,抗日的責任一天就不算完。出發之前,我已在家中寫下遺囑,打不敗日軍決不生還。現在我同你們一起堅守這塊陣地,決不先退。我若是先退,你們不管是誰,都可以槍斃我!你們不管是誰,只要後退一步,我立即槍斃他。」他又大聲問了一句:你們大家敢陪我在此堅守陣地嗎?所有官兵齊聲回答:「誓死堅守陣地!」次日晨5時,郝將軍命令所部開始向南懷化、新陳庄出擊。三二二團在前,晉軍在後,限三小時攻下,後因為傷亡過重,兩翼未動,還是停留在原陣地上。他在《陣中日記》中寫道:「連日晝夜炮戰甚烈,五日來,已傷團長一員,營長五員,連長二十員,士兵數百名。」「今日督戰,李(仙洲)師長負傷,戴(慕真)團長負傷,官員受傷過多。往日見傷兵多愛惜,此次專為國犧牲,乃應當之事。」郝夢齡視死如歸的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10月15日夜,總司令衛立煌增派七個旅交郝夢齡軍長指揮,由正面襲擊,左右兩側同時出擊策應,以期夾擊敵人。16日凌晨,我反攻大軍分數路撲向日軍陣地,槍炮聲如雷,喊殺聲震天,擔任反攻指揮任務的郝夢齡和五十四師師長劉家麒將軍親自到前線督戰,連克敵人幾個山頭,到了早晨5點,天已微明。郝夢齡恐怕天明後我軍陣地受敵炮火威脅,不能鞏固,不如乘勝追擊,迅速殲滅殘敵,於是揮兵奮進,敵軍混亂,以機槍、手榴彈掩護後退。這時,郝、劉二將軍已快到散兵線之前,距離敵人只有200米。在通過一段隘路時,郝夢齡被敵人的機槍子彈打中,倒下後仍力呼所部殺敵報國,而後壯烈犧牲。同他在一起的劉家麒也為國捐軀。


孫傳庭

明自伯雅死後亡矣


孫承宗,明末力挽狂瀾第一人,連魏忠賢掌權時也為之懼怕的人。因為袁崇煥將清兵引致京城下決戰後,收拾當時的爛攤子,四天將清兵趕回遼東,建立寧錦防線。後來告老還鄉,在清兵攻城下戰至最後,城破,清兵因為太過佩服孫承宗其人,給予孫承宗自刎的權利。
孫承宗面朝北方(北京),拔劍自刎。
場面現在想起也會為之嘆服。


孫傳庭
二次出山潼關抗擊李自成,戰死
明史給了至高無上的評價「傳庭死而明亡矣」


說一個沒戰死的,投降的。

方先覺(1903年-1983年),字子珊。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二級上將。

1944年6月22日到1944年8月8日之間,方先覺將軍率領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十軍進行的衡陽保衛戰,被日方稱為「中日八年作戰中,唯一苦難而值得紀念的攻城之戰」。在衡陽之役結束後,方先覺所率第十軍所屬各師師長均獲頒中華民國青天白日勳章,使得第十軍成為中華民國建軍至今唯一一個師長以上將官共獲得四座中華民國青天白日勳章的部隊。

國民革命軍第十軍以攻城日軍十分之一的兵力守城四十七天,最終敵我死傷比例三比一。在寡不敵眾又久未得到援助的情況下,方以「保證生存官兵安全,保證傷兵得到救治」為條件與日軍談判停戰。衡陽保衛戰後投降日軍,受到來自世人的不少爭議。

血戰間日軍的兵力前後補充了三次。在城郊的陣地爭奪戰中,日軍付出了損失兩萬多人的代價,而中國守軍至最終只損失了不到一萬人,這種戰損比在當時日軍中是不可接受的。包括了日軍第68師團長佐久間中將、參謀長原田貞大佐殘廢,和第57旅團長志摩源吉少將陣亡才得以近逼市區。血戰期間在日本國內更因各地的戰況不利,導致東條英機的軍人政府因而倒台。

當時時文表示「衡陽駐軍及人民,乃以英勇姿態,展開抗戰史中最光榮之一頁,相持48日(按實際47日)不徒予後方以從容布置之時間,且使太平洋美國毫不顧慮而取塞班島。東條內閣窮於應付而急遽崩潰。」

——摘自維基百科


1944年,在中國的湖南省衡陽市發生過中國軍隊和侵華日軍之間震驚世界的一戰,這是中國抗戰史上敵我雙方傷亡最多,中國軍隊正面交戰時間最長的城市攻防戰。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0軍在湖南衡陽以孤立無援的病憊之師抗擊近6倍於己的日軍,血戰了整整47天,這一仗的影響,震動了日本朝野,直接促使東條英機內閣為之下台。縱觀整個中國抗日史,這一仗持續之彌久、戰鬥之慘烈、影響之深遠,中國戰場所有的城市防衛戰,似乎沒哪一仗可與堪比。
衡陽是豫湘桂大會戰的第二階段,長衡會戰的主戰場。長衡會戰中,國軍先後投入16個軍,40多個師,約35-38萬人;日軍先後投入10個師團,約25-28萬人,兵力對比在1:1.2到1:1.5之間。具體到衡陽戰場,中國守軍是國軍第10軍,下轄第3師、第190師、預備第十師,實際兵力七個團,加上配屬的暫編54師1個團,總兵力為8個團,1.7萬人。日軍先後投入橫山勇的11軍的四個師團,即68師團、116師團、 58師團、13師團,約九萬人,空軍有第五航空軍全力配合,雙方兵力對比為1:5.3。日本動用了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以來對一個地區進攻所使用之最多的兵力。
日軍在衡陽之戰中使用了毒氣。據美軍十四航空隊化學戰情報官湯姆生上尉的研判,日軍所使用的是芥子氣與路易氏氣混和物。衡陽陷落後,日軍進行了慘無人道的燒殺淫掠。
中國軍隊:17,000餘人(其中5,000餘人陣亡)(中國官方數字:6,000餘人)
日本軍隊:19,380餘人(含瘟疫傷亡總計30,000餘人)(日軍陸軍部官方數字:12,186)
由於日軍在衡陽一戰中損失慘重,致使日本方面為了維護其「皇軍」在華戰無不勝的神話,對戰役的真相多有隱瞞,致使日本國內很多人不知道有衡陽這個地方。日本戰史稱,此役「犧牲之大,令人驚駭」,是「苦難的戰役」
——來自百度百科


羅伯特李將軍


..文天祥...


沒有人提到姜維嗎?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史可法殉國後,南明贈謚「忠靖」。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廷贈史可法謚「忠正」。


我說三個人物,可謂大名鼎鼎,都是敗軍之將,都是青史留名。(中國的不說了,大家都會去翻書看,而且說的人也多。)

按照年代先後來說,
第一個,斯巴達王李奧尼達斯,率領300勇士擋住波斯大軍……
第二個,漢尼拔,羅馬和迦太基第二次戰爭期間,打得羅馬小兒不敢夜啼。在歷史上留下大名,評價遠遠高於擊敗他的羅馬將領費邊、西庇阿……
第三個,艾伯里克·克列芒,戰死在阿克爾(中東,耶路撒冷附近)

其實還有什麼蘇格蘭王羅伯特,諾夫哥的羅守護神,南北戰爭的李將軍,瑞典的查理十三世,拿破崙就不用說,隆美爾更加不用說了,曼施坦因、鄧尼茨什麼的都不提了……


兩個以紅色聞名的傢伙
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

真田幸村

亂入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圍師必闕」的戰法可以在歷史上屢屢成功?
為什麼甲午戰爭時,中國陸軍打不過日本陸軍?

TAG:歷史 | 軍事 | 戰爭 | 戰爭史 | 古代武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