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區別洛可可風格和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風格與洛可可風格建築的區別: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是天主教會炫耀財富的產物。
特徵是繁瑣堆砌,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雕刻風氣盛行,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室內則使用各色大理石、寶石、青銅、金等裝飾華麗、壯觀,突破了文藝復興古典主義的一些程式。
巴洛克風格建築:

羅馬耶穌會教堂立面

羅馬聖彼得大教堂

羅赫爾修道院教堂

洛可可風格建築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是在巴洛克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特點是:喜歡用弧線和 S形的裝飾風格,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室內牆麵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卷草舒花,線腳大多用金色。
洛可可風格裝飾有:

凡爾賽宮的王后居室

巴洛克風格與洛可可風格服裝的區別:


巴洛克可參考電影《溫莎情史》,洛可可可參考電影《絕代艷后》。也有書籍《巴洛克與洛可可》 作者:(美)米奈
路易十四時期是巴洛克風格最盛行時期,流行華麗的大團花裝飾和果實圖案,路易十五則圖案較小,至路易十六已經進入洛可可時期,時興小碎花。

巴洛克服裝分為荷蘭風格時期和法國風格時期。

1650後,法國風格開始興起,是十七世紀的歐洲藝術上最重要的風格,主要表現在大量的緞帶,大量的蕾絲的使用。

左圖:晚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初奧爾良公爵夫人法國路易十五圖
右圖:十八世紀法國1780年

荷蘭式巴洛克的特色為3L(Lace,leather,long locks)荷蘭時期主要特徵是領子,直到現在荷蘭民族服裝業可以看到。外衣特徵是繁多裝飾性強的排扣,緊繃的褲子延長到膝蓋,下面是長襪。

男裝
歷史上最華麗最嫵媚的男裝在巴洛克時期。 最大的特點是大袖子蕾絲、帶馬刺的靴子、羽毛大帽子和佩劍。這個時候流行短小馬甲,有點像西裝背心。這個時候的內衣非常華麗,被大量絲帶重重捆紮,一件內衣需要100多米長的緞帶裝飾。長外套開始出現,一開始沒有領子,後來出現大領,從上到下密密麻麻裝飾華麗的排扣,此時褲子流行燈籠褲,也是到膝蓋扣住,下面是緊身長襪。鞋子一般是方頭,鞋跟很高,一般是紅色,鞋上裝飾花朵或是緞帶,巴洛克晚期出現鞋扣以代替裝飾。

女裝
巴洛克時期的服裝除了西班牙其他女人這個時候開始不用穿裙撐,裙子常常要有三層套,上衣要麼齊脖子的花邊大領,要麼袒胸露乳,法國時期開始把領口挖深加寬,袖子鑲著大量蕾絲,有時候袖子被打成很多段,一節一節的,每段都鑲嵌蕾絲。

裙子時興蓬鬆造型,最外層的裙子從腰開衩向外翻,有時還用花結或是扣子像窗帘系起來,有時把外面裙子向後翻,在臀部打結。

洛可可男裝

是現代西裝的原型,男性外套逐漸變成直線條,常伴隨前短後長的設計。同時也出現了領子的設計,袖子也有原來的大開口變成了貼合手臂的款式.1715年以後,褲子多用亮色, 1760年,男上衣開始去掉多餘的修飾,緩解緊束的腰身,這種上衣稱作夫拉克這是燕尾服的原型,也是現在的晨禮服的始祖,用料仍是絲綢,常有印花或條紋圖案。

女裝:

在大花大果圖案逐漸縮小的巴洛克後期,開始產生小碎花洛可可文化。如果說巴洛克時期是男人的世界,那麼洛可可時期則是女人的世界。這個時期女裝的特點是顏色淡雅柔和,追求服裝面料的質地柔軟,絲綢面料,各種綢帶、花邊、褶折的運用,花紋圖案小巧,繁瑣的假髮、頭紗、面具、扇子等小巧精緻的飾品。除此之外,表現在印花圖案上則是大量的自然花卉的主題,所以有人稱這個時期法國的印花織物為"花的帝國"(The Empire of Flora)。

因此洛可可樣式集中表現在女服上。這個時代是女性沙龍的中心,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女裝的修飾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Corset+Pannier 緊身胸衣+裙撐.到了18世紀中期,製作技術更加進步,主要在於嵌放鯨鬚的數量和方面.布的接縫處處理的十分巧妙,這時的緊身胸衣一般都在後邊系扎。胸衣外邊罩的羅布前開,在胸前裝飾有倒三角形的胸飾斯塔瑪卡。

Corset+Pannier 緊身胸衣+裙撐

巴洛克風格與洛可可風格繪畫的區別:

巴洛克畫家的典型代表是魯本斯、倫勃朗、委拉斯蓋茲、凡·戴克、貝尼尼和卡拉瓦喬等。他們的畫作人體動勢生動大膽,色彩明快,強調光影對比變化,富有戲劇性,宗教題材氣息濃厚,比文藝復興時代畫家還要更強調人文意識。

這個時期的藝術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極力強調運動,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例如在建築上重視建築與雕刻、繪畫的綜合。也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裡的一些因素和想像,大多數巴洛克的藝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在一些天頂畫中,人的形象變得微不足道。

聖母之死 卡拉瓦喬


洛可可風格畫中人不再是神、聖人或騎士,而是宮廷的朝臣、貴族等,描述上流社會男女享樂生活,顏色細緻、淡雅,人物纖細。一些畫像體現當時的美學開始脫離宗教、國家等思想方向;不再表現人物的端莊神聖,開始表現得有點不純潔和不道德。洛可可的風景畫是田園詩式的,多數描寫貴族男男女女在悠閑地遊山玩水。主要代表畫家是華托、布歇、法戈納等。

發舟西地島 華托

蓬帕杜夫人 布歇

文學:

巴洛克文學17世紀義大利唯一有影響的文學流派,文風華麗浮誇,強調運動和變化,側重表現幻想,因而特別有裝飾美和形式美。巴洛克作家致力於描繪一種「烏托邦」式的世界,其作品中充滿了天主教的思想。文學主題是「人生如夢」,提出了「人生舞台」的概念,認為世界是一個大舞台,根本沒有現實,人也不可能認識現實。巴洛克文學在德國義大利西班牙都很有影響, 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卡爾德隆的小說《人生如夢》、格里美爾?斯豪森的《痴兒西木傳》等。

洛可可文學以輕鬆的文體大量出現,並著力於表現人的情感,尤其是愛情的魅力。經常將現實世界擴大或縮小後加以描寫,或者以鏡中像的方式折射現實。比如伏爾泰的《小大人》、勒薩日的《吉爾·布拉斯》。這個時期的作家還酷愛寫遊記式作品,讓主人公在遊歷中學習人生、了解世界。 洛可可文學產生了強烈刺激人們感官和心智的效果,刻意描寫與現實相悖的事物,以反諷手法引入革新觀念,打破現存秩序和規範,追求自然、理性、平衡的新世界。


得票最高的回答的是建築上的,我來說說繪畫上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巴洛克繪畫主要流行於17世紀,而洛可可則是18世紀。巴洛克實質上是文藝復興後的一次藝術進步。而洛可可則是在巴洛克之後。
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相比於中世紀的作品,變化是在立體感,色彩和人物表情上。這是中世紀時期的作品。

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

而巴洛克則是對文藝復興的一種再次進化,進化到了豐富的動感,強烈的肢體語言,以及毫無節操的賣肉。附上作品幾部

再之後,其實從路易十四後期,路易十五時期開始,整個歐洲瀰漫著奢侈,驕縱的浮華。衣服越穿越華麗,建築越來越漂亮,只要漂亮,不計成本的漂亮。美術作品為了增加顏色鮮艷度,甚至用珍珠,寶石,磨成粉當顏料。洛可可本意也有貝殼的意思,用閃亮的貝殼裝飾房間,服飾,這就是洛可可風格。代表作

巴洛克如果還算是藝術的一次進步,那麼洛可可只能說是一種扭曲的浮華。所以什麼是巴洛克繪畫,就是充滿了運動感和不停地賣肉。而洛可可,華麗到浮華。


搞笑手法講解巴洛克和洛可可,讓你秒懂,提升逼格!

巴洛克

巴洛克(Baroque)本來是義大利的古典主義者發起的(16下半葉~17世紀),後來巴洛克漸漸地背叛文藝復興的精神,18世紀的評論家貶低這種背叛的奢華風格為「巴洛克」,巴洛克和印象派一樣被人罵著罵著就成了一種風格。

為什麼會興起巴洛克呢?

簡單說是民眾要造反了,不想承認教皇和教會,所以教會蓋這些令人心生敬畏的巴洛克教堂建築,教堂需要配上令人心潮澎湃的巴洛克畫,然後皇家像路易十四,也不甘落後,反正老子有的是錢,不能讓教會壓自己一頭,就蓋了凡爾賽宮,然後貴族就要模仿時尚領袖路易十四穿衣打扮,生活也巴洛克了,貴族沒事還要再欣賞巴洛克音樂。所以16,17世紀就變得越來越巴洛克。

具體事件就是是16、17世紀前後興起宗教改革運動,羅馬教廷賣贖罪券,民眾對之日益不滿,造反的人覺得:聖經是信仰的最高權威,不承認教皇和教會有解釋教義的絕對權力,強調信徒因信稱義(得救)。所以巴洛克是為宗教和君權而生。

宏偉壯觀,充滿動感,精湛的透視變奏,戲劇性的構圖,起伏波動,體現無限的空間,加以理想光的對比,使畫面產生統一協調如舞台布景的效果是巴洛克繪畫的特色。

接下來我要說5個大家感覺熟悉,但是模稜兩可的巴洛克代表畫家

第一個就是瘋狂浪子——卡拉瓦喬(1571 ~ 1610)

卡拉瓦喬深深影響了巴洛克畫派,他使用的「酒窖光線法」(Tenbroso)讓整個畫面的光影對比達到了極致。倫勃朗那黑咕隆咚的畫就是跟他學的。

人生特點:性格暴烈,平民出身,坐牢、逃跑、作畫、再坐牢、再逃跑、再作畫便是他人生的節奏,37歲就死了!一生中還殺了個人。

繪畫特點:背景黑咕隆咚,光線照亮人物,繪畫些宗教人物,注重寫實,教會一次次把卡拉瓦喬請去作畫,因為他孤獨性格和悲慘的經歷,卡拉瓦喬畫的神都比較病態,搞得神不像神,太人性化,還有點窮窮的感覺,沒有迷惑性。教會的宗旨是迷惑信眾,讓人覺得高大上,所以教會就讓他一遍遍改,性格暴力的他肯定受不了,所以經常畫15天的畫,就帶著劍去街上打15天的架!

他的畫里還有個特點是,年輕的時候喜歡把自己畫成紙醉金迷的半裸小鮮肉,具體原因不能告訴你,嘻嘻嘻。

卡拉瓦喬的脾氣有多壞呢?請看鏈接

卡拉瓦喬--歷史上脾氣最壞的畫家_藝術百科_藝術資訊_有畫網

第二個西班牙宮廷御用畫家是委拉斯凱茲(1599 ~ 1660),西班牙版韋小寶

委拉斯凱茲是國王腓力四世的御用畫家和好朋友,級別呢有點像康熙身邊的韋小寶。生於小貴族,有一次為了追妹子,跑到人家去要跟女孩的老爹學畫畫,結果大展才能,後來成了皇室御用畫家,當然,妹子也到手了,還成了國王的好友。為了讓他去義大利深造,大天才魯本斯代替他給國王畫了兩年畫,好牛!

他畫的巴洛克主要表現在在主角的神態上,神態夠巴洛克。

他一生接觸的都是達官顯貴,國王,教皇這類的大人物,住在馬德里的皇宮裡,主攻半身人像畫,就連畫個平民也有貴族的高雅和威嚴,堪稱17世紀的高級肖像照相機!

教皇伊諾森特十世的肖像

第三個是巴洛克畫派的大天才——魯本斯(1577 ~ 1640)

魯本斯真正掌握了巴洛克精髓的人物!弗蘭德斯畫家,生於平民家庭,但是一生過著王子般的生活,才能太高,人太聰明,平民的身份根本蓋不住他的光芒!他畫的畫那叫史詩級別,場景洪大,就算是人也能畫成神的感覺,和卡拉瓦喬正好相反,所以魯本斯得到了重用,誰不希望畫中的自己看上去像神呢?看下面《瑪麗皇后在馬賽港登陸》 那一幅畫,他畫的畫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巴洛克畫,真正的找到了巴洛克的根本,夠浮誇,夠宏大,夠奢華!

既迎合了天主教廷反改革的口味,也滿足了歐洲的王公大臣們的英雄主義情結的需要。
49歲時愛妻去逝,53歲時又與一位16歲的妙齡少女海倫·富爾曼結婚,仍然過著幸福生活。

他除了是畫家,也是外交官,身份地位,聰明才智不言而喻。

第四個是倔強的老頭——倫勃朗(1606 ~1669)

倫勃朗是尼德蘭畫家,主要給阿姆斯特丹當地的小商人,小貴族畫肖像,簡單的說是肖像照!是卡拉瓦喬黑咕隆咚畫法的忠實粉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本來富婆妻子活著的時候過的挺好,後來《夜巡》成了他人生中的轉折點,事情是這樣的,阿姆斯特丹城射手連隊眾籌了一次,讓他畫個集體畫,他覺得戲劇性的故事性的畫更好看些,就沒呆板的畫前一排後一排的那種集體畫,然後有人不樂意了,同樣的錢,把我畫的那麼小,把他畫的那莫大,怎麼回事?不公平。於是告上法庭,倫勃朗從此沒了主顧。

《夜巡》當時讓倫勃朗聲名狼藉,但現在卻是名聲大噪!

畫自畫像是倫勃朗的最愛,不愛理財,倔強是他的敗筆。

人生路就是這樣,一個不小心,再也爬不起來。雖然他後來又被啟用過,但是倫勃朗越老越像卡拉瓦喬,更倔強,畫的更粗糙(也有可能是已到境界,不想再細膩。)為了精神世界放棄了物質財富,最終的結果是潦倒而死。

第五個是寧靜美麗——維米爾 (1632 ~ 1675)

我最喜歡的畫作當屬維米爾的作品。無數的筆觸卻匯聚了寧靜的感覺。

同是荷蘭畫家,他畫的畫多為荷蘭平民生活,很多畫都是以他的工作室為同一場景,光線運用的非常純熟,質感細膩到每個紋理,堪稱巴洛克時期的一股清流。

他的畫中往往只有一兩位人物,整個畫面溫馨、舒適、寧靜,畫面看上去是以微小的畫點組合。,因為他創作的畫太逼真,許多人猜測他一定是採用某種類似暗箱的光學技術進行創作的。

看歷史首先看主流,再看不能抹殺的清流
巴洛克時期,魯本斯這樣給權貴服務的是主流,維米爾這樣自娛自樂的是清流,他們都是歷史的一部分,但要清楚主流才是巴洛克歷史的主體。

曉得巴洛克是怎麼回事了吧,就是教會為從視覺和精神上讓平民覺得自己無法超越,就是給去教堂的信眾提供「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覺,皇室為了與教會抗衡也這麼干,所以衍生出這麼多的藝術作品,包括建築,文學,繪畫,音樂等巴洛克風格的東東了,好,都曉得了,那就接下來說洛可可。

洛可可

洛可可(Rococo)是巴洛克這個亞當演化出的夏娃,沒巴洛克就沒洛可可,是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在18世紀的法國引領的一段貴族植物風,其中還夾雜著東方美和瓷器美。

洛可可式建築風格(Rococo Style)以歐洲封建貴族文化的衰敗為背景,表現了沒落貴族階層頹喪、浮華的審美理想和思想情緒。他們受不了古典主義的嚴肅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囂放肆,追求華美和閑適。

主要是室內裝飾,傢具,服裝,繪畫,音樂等,為什麼鮮有建築呢?首先法國開始沒落,另外洛可可是為貴族的小範圍的享樂,巴洛克是為了搞大規模的精神鎮壓,所以力度肯定沒法根巴洛克的力度比。所以一般就是在之前蓋好的宮殿里搞搞田園式的小裝修。

話說那年,路易十四死了,他的巴洛克順便遭到了嫌棄,路易十五的當紅情婦蓬巴杜看出巴洛克過時了,轉而用纖細輕快的嫩綠,粉紅的小碎花設計低胸服裝,取悅路易十五,皇上喜歡了,自然蓬巴杜也成了當時整個法國貴族效仿的時尚領袖。

————————————

要分清巴洛克和洛可可室內,先要把羅馬柱摘掉(羅馬柱上都有植物裝飾),看的是牆面本來應該空白的地方用什麼裝飾。

洛可可,滿滿的各種捲曲的植物+貝殼+小天使,部分不對稱,模仿自然植物的繁瑣。

巴洛克室內裝飾一般只是羅馬柱頭有植物裝飾,不看羅馬柱,剩下的繁瑣裝飾主要是各種線的組合,雖然也複雜,但是規律。

————————————

另外大家覺得分不清巴洛克和洛可可的主要原因是,它們經常是一起出現在同一建築內。

在這種奢靡的室內裝飾下,出現了怎樣的畫家呢?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

布歇深受蓬巴杜的喜歡,為她做了很多世俗情趣的油畫,是一位將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致的畫家。摒棄上帝,將調情藝術加入繪畫中,畫了很多對曖昧的神仙,不甘寂寞的鄉間男女。

當他走進王宮時發現貴族男女並不喜歡上帝而更寵愛希臘神話中的愛情故事。於是布歇竭力去迎合他們,不厭其煩地用畫筆去描繪戰神馬爾斯與愛神維納斯調情,赫拉克勒斯與翁法勒的擁抱,以及女神出浴、美人化妝之類的題材。這類談情說愛的情節及白皙粉嫩的女子裸體被描繪得精緻入微,形象似人似神,人體和諧勻稱,令王公貴族傾倒。

巴洛克時期的畫主要是背景黑黑的威嚴感,洛可可時期的畫主要是艷麗的調情,曉得了?

凡是沒有絕對,沒有絕對的歷史也沒有絕對的人,多方面琢磨,才能學到更多知識。

感興趣歷史和時尚的小朋友們,可以關注下,我很願意分享些歷史,時尚,設計方面的東東。期待和你的相識。O(∩_∩)O

藝術與時尚的冷酷仙境

好的今天就到這吧,累死了。


對我而言(僅限畫作),背景黑乎乎一團,人物表情、姿勢極其注重瞬間性(就像突然被抓拍的),且動作誇張的便是巴洛克風格。因為巴洛克上承文藝復興,對人性十分注重,所以對人瞬間對某事的反應尤其關注。多看看卡拉瓦喬的畫作就會發現這個黑乎乎背景真的是太標誌性了。
而畫面華麗精美,色彩輕浮明艷,背景多為優美的花園或奢華的室內,人物各個都像擺拍的,刻意反應上流生活的,這一定是洛可可。


大半夜稀了糊塗回答~我補充幾點,巴洛克是建築風格,而洛可可是裝飾風格,打個比方,你可以說一個建築很巴洛克但是你不能說一個建築很洛可可,但你可以說一個建築的室內裝飾很洛可可


當初一個大兄弟為了讓我這個外行理解清楚,也是煞費苦心,簡單粗暴的告訴我
「你要見那房子跟小公主似的,就是洛可可,你要見那房子長的跟公主她媽皇后似的,就是巴洛克。

如果兩個名字搞混了,就想想洛麗塔,是不是少女啊?少女只能是公主對不對?那就是洛可可沒跑了」

「哦,那哥特風呢?」
「就是給公主吃毒蘋果那後媽女巫!」


LZ第二張圖放錯了,洛可可的那張,在藝術史的課程上,這張圖反而是用來作為巴洛克的例子來講解。
其實巴洛克和洛可可非常好分,國內的研究往往採取各種複雜的辭彙描述來進行區分,但這樣只能依賴於個人的感官判斷,有時不那麼精準,因為華麗和精緻本身就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洛可可可以是華麗的,巴洛克也可以是精緻的。簡而言之,巴洛克是一種sans forme, sans cadre, sans frontière, ligne partout, violence, faire tomber的藝術,也就是說表現在裝飾上時,巴洛克沒有形式、沒有框架、沒有界限,線條多是彎曲的,而且一眼望過去覺得非常繁複,沒有焦點,表現在繪畫時,巴洛克是一門暴力的藝術,光線的明暗對比和色彩的對比非常明顯,畫面往往會有一種緊張感。巴洛克是和古典主義對立的。這也是為什麼巴洛克的藝術風格往往會出現在宗教場所中——為了凸顯教堂的莊嚴與神聖,從而讓人們心生敬畏。
而洛可可的關鍵詞則是forme和cadre,洛可可藝術的形成,受中國藝術的影響比較大。洛可可裝飾的線條也是不規則的,不對稱的,但在這些線條的外面,往往會有一個框架,它的不規則,也只是框架里的不規則。外面框架的比例,一般來說,嚴格遵守著古希臘雕塑的人體比例,因為在西方美學中,proportion(比例)就是美,這種比例並不是人為地設計與計算出來的,而是來自於大自然,比如樹,他們一般認為,自然界美的東西是有原因的,而一般來說,就是源自於它們自身所具有的完美比例。
法國人好像並不太說洛可可這個詞,因為我和一些法國人談到Rococo時,他們並不那麼熟悉,包括洛可可藝術在內的18世紀到19世紀初的這股風潮,被他們稱為les grands go?ts fran?ais.翻譯成中文就是"法式卓越品味」。
而ART DECO,最初來源於他們一個教「cistercien」的教派,這個教派和中國的「禪」、苦修有點類似。ART DECO是一種簡潔的、線條的、幾何的藝術,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藝術風格,風行於上個世紀30年代(1930年左右),主要代表在中國有上海外灘美術館、和平飯店,另外CHANEL也是明顯的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和包豪斯學派差不多同時期產生,兩者有共同點,但其實是不同的方向。


巴洛克是宏大敘事;

洛可可是小資情調。


看了大家的答案都是從直觀上區分的,我說一下這兩種風格的背景估計大家就會明白了

巴洛克風格起源於義大利,是17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起初巴洛克一詞帶有貶義,即通過奇形怪狀和矯揉造作的形式表達內心激烈的感情,藝術特徵是「精巧而離奇」,代表建築有:
法國的凡爾賽宮

盧森堡

英國聖保羅大教堂

俄國普希金村

義大利的聖彼得大教堂

(圖侵刪)
巴洛克風格雖然產生於義大利,卻在法國發揚光大,當時法國正處於「太陽王」路易十四統治的時期,法國成為歐洲大陸執牛耳者,國力處於鼎盛時期。路易十四經常在凡爾賽宮中開party,而凡爾賽宮正是巴洛克藝術的代表,著名的「鏡廳」更是「生活與藝術的結晶」。跟隨著大貴族一起參加party的大批藝術家自然受到了這種藝術風格的影響,於是這種力圖通過色彩表現強烈感情、刻意強調精湛技巧的堆砌,追求空間感、豪華感的藝術風格就成了17世紀的主流藝術風格。

而進入18世紀後,洛可可風格開始取代巴洛克風格成為主流藝術風格。它流行於路易十五時期,因此又被成為「路易十五式」。洛可可一詞本義是指巴洛克建築中一種裝飾用的貝殼,洛可可風格與巴洛克風格的最大不同是在於:巴洛克風格是一種外部的建築風格,而洛可可風格是一種室內的裝飾風格。個人覺得用「內秀」一詞來概括最合適不過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轉變呢?主要是因為路易十四雖是「太陽王」,一生南征北戰建功無數卻也使國家經濟瀕臨崩潰。路易十五無力干出路易十四那種開疆拓土的「偉業」,而是整日沉醉於享樂之中。同時,在路易十五時代,法國貴族女性的地位非常高,他們主辦的沙龍開始取代凡爾賽宮,成為上流社會的文化交流中心。再者,當時法國社會矛盾愈加激烈,宮廷貴族們整日人心惶惶,蝸居家裡,不敢面對外面的世界。這種朝女性趣味發展的文化取向,其結果便是18世紀洛可可風格的盛行。

洛可可風格大量使用貝殼做底料,輔之以漩渦形和絲帶形裝飾,使整個藝術作品輕鬆歡快,奢華纖秀。洛可可藝術的主題很少有嚴肅的,往往很輕佻,強調男女間的調情,最求內部的美,太太小姐的居室往往是洛可可藝術最典型的體現者,因此洛可可藝術有「閨房藝術」之稱。

BTW,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形成也受到了清代工藝美術的影響


巴洛克建築是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末期伴隨著反宗教改革出現的,而天主教勢力卻逆流而上,產生了聖瑪利亞·莎留特教堂——17世紀義大利最大的教堂。他的風格已經是巴洛克式的了。正是反宗教改革開啟了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式建築特徵1: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材料。充滿了裝飾,色彩絢麗。2:追求新奇,前所未有的建築形象和手法層出不窮。3:趨於自然。
因為這一時期的建築突破了歐洲古典的,文藝復興的和後來古典主義的常規。被稱為「畸形的珍珠」即巴洛克。
巴洛克式建築早期多見於教堂,教堂形式新異。1:節奏不規律跳躍。2:突出垂直劃分。3:追求體積和光影的變化。4:刻意製造出新奇形式。如羅馬,耶穌會祖堂
巴洛克風格在之後也影響了住宅,公共建築,以及城市規劃。
洛可可產生於18世紀法國。路易15時期,由於在法國古典主義末期,法國專制政體出現危機,經濟衰落,宮廷生活糜爛,貴族的審美情趣主導了建築領域的潮流。從藝術形式上講,由17世紀的義大利引入的巴洛克風格是洛可可的先導,但是在歷史背景和風格手法上,兩者有明顯區別。
洛可可風格主要表現在府邸的室內裝飾上。但是府邸的外形和形制也有相應的特徵。城市的廣場,造園的藝術也都有所影響。
洛可可裝飾題材有自然主義傾向。愛用嬌艷的顏色。喜愛閃爍的光澤。避免水平的直線而用多變的曲線。


Rococo藝術是17世紀產生於法國、遍及歐洲的一種藝術形式或藝術風格,盛行於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因而又稱作「路易十五式」,該藝術形式具 有輕快、精緻、細膩、繁複等特點,其形成過程中受到東亞藝術的影響,有人認為洛可可風格是巴洛克風格的晚期,即頹廢和瓦解的階段。洛可可藝術風格被廣泛應 用在建築、裝潢、繪畫、文學、雕塑、音樂等藝術領域。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去DreamSchool 讀藝術 - 知乎專欄

Rococo)一詞由法語Rocaille和義大利語Barocco合併而來,Rocaille是一種混合貝殼與石塊的室內裝飾物,而Barocco(巴洛克)則是一種更早期的宏大而華麗的藝術風格,有人將洛可可風格看作是巴洛克風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頹廢階段。

洛可可風格最早出現在裝飾藝術和室內設計中,路易十五登基後給宮廷藝術帶來了一些變化。前任國王路易十四在位的後期,巴洛克設計風格逐漸被有著更多曲線和自然形象的較輕的元素取代,而洛可可藝術,即是大約自路易十四1715年逝世時開始的。在攝政時期,宮廷生活不再局限於凡爾賽宮,藝術風格亦隨之而轉變,由皇宮逐漸滲入整個法國上層社會,洛可可纖細和輕快的設計風格被視為是伴隨著路易十五的統治過渡而來。相較於前期的巴洛克與後期的新古典主義,洛可可反映出當時社會享樂、奢華以及愛欲交織的風氣,此外,此派畫家受到當時外來文化的啟發,在創作中添加不少富有異國風情的元素。

洛可可的總體特徵為輕快、華麗、精緻、細膩、繁瑣、纖弱、柔和,追求輕盈纖細的秀雅美,纖弱嬌媚,紛繁瑣細,精緻典雅,甜膩溫柔,在構圖上有意強調不對 稱,其工藝、結構和線條具有婉轉、柔和的特點,其裝飾題材有自然主義的傾向,以迴旋曲折的貝殼形曲線和精細纖巧的雕刻為主,造型的基調是凸曲線,常用S形 彎角形式。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嬌艷明快,如嫩綠,粉紅,猩紅等,線腳多用金色。

洛可可建築大約是指室內裝潢的藝術風格,洛可可建築風格以貝殼和巴洛克風格的趣味性的結合為主軸,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傢具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柔媚,常常採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


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於矯揉造作。室內牆麵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內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作成精緻的框格,框內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

洛可可建築藝術的特徵是輕結構的花園式府邸,逐漸摒棄了巴洛克那種雄偉的宮殿氣質,在這裡,個人可以不受自吹自擂的宮廷社會打擾,自由發展。例如,逍遙宮或觀景樓這樣的名稱都表明了這些府邸的私人特點。

---------------------------------------------------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去DreamSchool 讀藝術 - 知乎專欄

咱們一起倆聊去Dram School的那些事兒!還有準備作品集的123

如有問題的同學,可以再問題下進行評論留言,也可私信戳趙龍


巴洛克是華麗,壯觀,雄偉,炫耀的。像無數根雄起的XX,飽滿欲射。

洛可可是精緻,捲曲的。像無數根X毛。

===========================
關於兩者區別,網上一搜一大把。有的很理論化,能把你搞暈。

但根據我當年流連歐洲和英倫三島的各個博物館裝逼的經驗。我上述的判斷方式是最直觀有效的。

每次和妹子躺在一起聊音樂和藝術的時候,她們都能秒懂。
-------------------------------------------------

相關文章及硬廣:

如果您有任何情感、戀愛、兩性關係、個人成長方面的問題,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xuexizhuinvhai(「學習追女孩」的拼音)並直接提問,賬號君會在24小時之內回復你。


如果你想要科學系統地學習兩性關係知識和技巧,請關注我的連載專欄:寫給兒子的泡妞書,寫給女兒的挑男計

如果你想要提升戀愛技巧,追到心儀的男神女神,歡迎參加我在全國巡迴開辦的約會課程:劉念約會教室課程表。(劉念約會教室的課程都可在聽完之後申請無理由全額退款。如果你上完課感覺不適合你,我們不會收取你一分錢學費。)


上面的回答很詳盡,這裡說個通俗的:巴洛克是複雜的形式,洛可可是過度的巴洛克,是啰嗦的形式(沒有褒貶之意)


打個特別恰當的比方
巴洛克是金光閃閃的戰神鎧甲
洛可可是精緻可人的裱花蛋糕


關於建築和室內藝術,評論里比較多的還是巴洛克,畢竟洛可可風格在歷史上活躍期很短,也一直不太受現代評論家的待見(被認為花哨、浮誇),所以相關資料很難找到。作為洛可可藝術的狂熱愛好者想在這裡做一些補充,回答中會包含一些比較罕見的洛可可內飾照片,而巴洛克的因為資料非常多就不贅述了。

首先放幾張非常典型的洛可可宮殿和教堂內飾圖,它們能夠直觀地呈現可可風格的特點:明艷、繁複、柔美、典型的弧線與S形、模仿自然生物的不對稱性。較之同樣華麗的巴洛克風格,洛可可更為輕盈、靈動、浪漫、女性化。

寧芬堡宮Amalienburg:

維斯教堂:

林德霍夫宮

無憂宮

以上幾例都是極盡繁華的洛可可之作,但它們的知名度較巴洛克建築而言卻非常低,甚至在建築史書上往往連半頁的都不到,這是為什麼呢?這裡就要提到兩者在時代背景上的差異。

巴洛克藝術興盛於17世紀,這一時期羅馬天主教、法國與西班牙等西歐大國的君權都處於鼎盛時期,宗教與宮廷建築作為權力的最大象徵,往往傾一國之力建得宏偉壯麗。

但是到了洛可可風格流行的18世紀,這兩種至高權力逐漸被削弱,債台高築的國王和貴族們已經沒有過去那樣的能力再來建造宏偉宮殿了,只能將內飾做到極致華麗。於是洛可可建築就有這樣一個特點——小而精。

比如上面第一幅圖中的Amalienburg,內飾令人無比驚嘆:

但它所在的建築實際卻非常小巧玲瓏:

事實上它是一座狩獵小屋,只有四個房間,位於慕尼黑的寧芬堡宮花園內。這是非常典型的洛可可建築,從門楣到浮雕都充滿了洛可可式的貝殼與渦卷形狀,而整體上則如同一個希臘神話中的亭閣。

寧芬堡的主殿還有一個更為豪華的洛可可大廳:

可以看到天頂畫以柔和的粉色調為主,比起巴洛克天頂畫中時常出現的戰爭、政治版圖等象徵意義,洛可可的天頂畫如同夢幻天堂,一種說法是衰敗的貴族階級此刻正沉浸在最後的美夢中不肯醒來。

天頂畫的四周可以看到巨大的渦卷性裝飾,華美之中盡顯溫婉細膩,看上去還有大理石的紋理。這種工藝叫粉飾灰泥(Stucco),事實上它的造價相較巴洛克時期的真大理石和真鍍金要低廉得多,而且非常輕盈,即便看上去繁複至極也不會對天頂結構造成太大壓力,因此廣泛用於當時的室內裝潢。

比起如此精緻的內飾,寧芬堡的外觀就顯得平平無奇了: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要介紹德國的宮殿,洛可可的起源不是法國嗎?

其實,18世紀以後洛可可風格迅速在歐洲貴族間傳播,而法國卻陷入內憂外患,大革命讓一生鍾愛洛可可風格的瑪麗皇后上了斷頭台,這種貴族的「奢靡之風」當然無以為繼。

不斷壯大的資產階級隊伍讓貴族岌岌可危,因而洛可可的盛行時間非常短暫,留下的瑰寶也不像巴洛克那樣遍地開花,而是零星地散落各處不成氣候。如今能夠見到洛可可室內藝術最多、最華麗的恰恰是在被人們認為最不浪漫的德國。

當時的德意志還是一個地理概念,並非同一的國家,由普魯士、奧地利、巴伐利亞等組成,其中洛可可藝術最為繁盛的要屬田園牧歌般的巴伐利亞,維斯教堂就坐落在那裡。

它是最著名的洛可可式教堂之一,粉嫩的天頂畫將天堂勾勒得宛若夢境,與一般印象中宗教的莊嚴肅穆似乎沾不上邊。不過下圖可以看到天頂畫的一側繪有一扇緊閉的大門,它意味著如此甜美的天堂還不屬於你,如果要叩開大門,還是需要虔誠地度過一生。

維斯教堂的外觀同樣樸素,它建在巴伐利亞的一處遠離城鎮的小山丘上,有專門巴士到訪。這裡挖個坑,如果大家有興趣,我可以寫一篇巴伐利亞地區的洛可可旅行指南。

在巴伐利亞地區,幾乎每個中等大小的小鎮都能找到洛可可風格的建築,下圖是我路過Oberammergau小鎮的時候發現的教堂,內飾如此華麗,但外觀卻簡樸得我都忘了拍照:

說到巴伐利亞地區,有一個人不能不提,那就是耽於夢幻的「天鵝國王」路德維希二世。他在十九世紀下半葉成為巴伐利亞國王,建造了著名的新天鵝堡,除此之外他還為自己建造了兩處華美的居所,關於他的故事以後可以另行講述。

在他三處宮殿中,名聲最小的林德霍夫宮卻是最為精緻的,可以說是一場濃縮的洛可可盛宴。它位於一處僻靜的山間,和維斯教堂一樣只有巴士能夠到達,因此訪客稀少。它的外觀長這樣:

內部則金碧堂皇:

有人會說這麼金燦燦的一定是巴洛克!其實不然,洛可可作為巴洛克的衍生風格,兩者有很多相似性,在後期一些建築中也會交叉使用(尤其路德維希還是路易十四的小迷弟),但是區分它們的關鍵點還是在於裝飾圖案與排布形式。

前面說到洛可可風格更注重室內裝飾,所以它往往物盡其用,從牆壁到天頂不留一片空白。除了時代對於矯飾主義的崇拜外,自然科學的興起、殖民地的不斷擴張,讓當時的歐洲人對自然界和異國情調都充滿好奇。因此對比下圖同樣金燦燦的凡爾賽宮,林德霍夫宮的內飾就好像是一個金色的植物園,捲動的莖葉肆意生長,互相交織纏繞地覆蓋了整座宮殿。

再看看林德霍夫宮中花枝招展的迷你會客室:

還有塞弗爾瓷器製成的洛可可吊燈,上面的花卉細膩程度足以以假亂真。據說這個吊燈完工以後路德維希太喜歡了,就命令把模具給砸了,只有他能獨享這麼美的吊燈。

這種運用自然植物花案裝點的洛可可風格,在德國還有一個典範——位於小鎮布呂爾的主教宮,奧古斯塔斯堡:

回到巴伐利亞,我們再來看一座非典型的洛可可教堂,由18世紀的先鋒藝術家阿桑兄弟設計建造,因此被稱為「阿桑教堂」(Asamkirche)。這座教堂被淹沒在慕尼黑一個不起眼的街角,走到門口才能發現它洛可可式的精緻外觀。

而它的內在卻令人驚嘆,是洛可可與巴洛克的結合體,甚至還有幾分哥特的陰暗調子:

祭壇上方那四根扭動的石柱是典型的巴洛克風格,運用這種設計最著名的就是貝尼尼為聖彼得大教堂設計的華蓋:

阿桑教堂內部採用的大理石色調深沉,加之建築體狹長的形狀、十分有限的光線,以及天頂畫上末世預言一般的塔尖,讓人彷彿置身於一座中世紀的哥特式教堂。但是細看牆面上鍍金的雕飾與天使像,柔美與靈動的程度不亞於宮廷里的洛可可大廳。在如此狹小的空間里,阿桑兄弟竟塑造出了三種風格合一的效果。

這種陰暗的華美在我心中只有布拉格的聖尼古拉教堂可以媲美,裡面裝飾繁複的講壇如同被洛可可捲雲和唯美的天使們騰空托起:

最後來說一下開頭四張圖中的末尾那張,它是位於德國波茨坦的無憂宮,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建造,起的名字卻是法語Sans Souci ,「無憂」。這座童話般恬靜的宮殿與腓特烈大帝的軍事狂人身份有著強烈的反差,或許每個國王都有一顆少女心。

下面這一間是無憂宮中的Musical Room,過去用來舉辦音樂沙龍。天頂上除了蜿蜒的藤葉外還有一些金色的網,它們可不是蜘蛛網,而是象徵著豐收的漁網。

細節處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渦卷葉片、豐收的果實與立體貝殼形的曲線:

無憂宮的房間相較別國那些大宮殿而言可以說是少得可憐,但其中的每一間都濃縮了洛可可的精華,而且各有特點,可以說是一座教科書式的宮殿。幸運的是,宮殿允許遊客拍照,但是需要在不菲的門票上再加幾歐。

無憂宮裡異國花園一般的卧室:

除了以上這些之外,瑪麗皇后在凡爾賽宮花園中所建的小特里亞農宮,還有她母親特蕾莎女王在維也納的美泉宮都是聲名在外的洛可可宮殿,這裡就不再具體介紹了。


單以美術作品論——巴洛克恢宏莊嚴,洛可可輕快甜蜜


:所以,巴洛克是女帝,洛可可是蘿莉吧?



在我的理解中…

巴洛克風格就是「花歸花,還是有節制的」

洛可可風格就是「瞎JB亂花」

如果只為區別這兩種風格而不需要更進一步的深入理解的話,記住這兩句就好了


像蛋花湯一樣的就是洛可可。。


推薦閱讀:

25歲大專畢業兩年,想考去中央美院進修藝術設計或油畫專業。不知道怎麼報考?中央美院有這種類似的課程嗎?
拔下來的智齒怎麼處理?怎樣保存更美觀且不會變質?

TAG:建築 | 藝術設計 | 古代服飾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