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 的寧字何解?

大部分註解直接譯為「為什麼」,我為什麼還要執著愛憎。句意沒錯,但若說寧字單解,似乎不好解為什麼。和「帝王將相寧有種乎」是同意嗎?寧字在此意上還有別的例句嗎?


反對前兩位的答案,首先「寧」作副詞一般有兩義,「寧願」和「豈,難道」。「寧」字在《北青蘿》中作副詞無疑,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寧」同義。從本質上看,如果僅僅是「我為什麼要有喜愛和憎恨?」和「我安寧了我的愛恨之心」,二者並無意思上的區別,只是語氣方面的問題。所以在下面我從格律、各家解釋和結構用法三個方面論證此處「寧」字在詩中是作為副詞使用。
一、格律方面,「寧」作為副詞在中古時期為平聲
@鄒競夫 認為「寧」字是「安寧」之意的一大論據便是若「寧」字做「難道」解,是第四聲,不合格律。但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可以看看「寧」字作副詞時,除了李商隱的這首詩,在其他古人的詩中的平仄是怎麼樣的。
吾道天寧喪,人情日可疑。(杜荀鶴《錢塘別羅隱》)【寧:寧願】
想像不勝情,吾寧久羈旅。(趙蕃《十二月七日病題四首》)【寧:寧願】
移山寧有術,未易笑愚公。(強至《題劉有方御葯翠岩亭》)【寧:豈,難道】
味既敵中山,飲寧拘一斛。 (陸龜蒙《奉和襲美酒中十詠 酒泉》)【寧:豈,難道】
詩寧寫別恨,酒不上離容。 (喻鳧《送武瑴之邠寧》)【寧:寧願】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杜甫《又呈吳郎》)【寧:豈,難道】
以上所舉6例都出自律詩(其中兩句來自高票評論中的 @拂鏡先生 ),其中四句根據對句,兩句根據詩義,很明顯可以看出「寧」字在詩中無一例外都是作為副詞,而根據詩詞格律,也都是處於平聲之處(並沒有出現拗句)。難道以上這些古人(包括杜甫)都不通格律?
二、我所看到的各處關於此詩「寧」的解釋都是「豈,難道」之義
古詩詞網

百度百科

習古堂國學網

三、在古詩文中,「吾寧」二字連用時,」寧」作副詞用。
根據在古詩詞網搜索出的九條信息,「寧」在其中都是作副詞「寧願」或「豈,難道」使用,而沒有出現「我使什麼安寧」之類的用法。下舉三例:
吾寧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卜居》屈原,【寧:寧願】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甫,【寧:豈,難道】
高處掛吾瓢,不飲吾寧渴。《生查子》辛棄疾,【寧:寧願】
而 @LLLLLL Evance 認為「寧」字沒有「為什麼」的意思顯然也是錯誤的,「為什麼」在某種程度上與「難道」同義。根據他對答案的補充,認為作副詞「難道」時,

且不說他對此句的翻譯是否妥當(該句一般譯為:「大千世界都在微塵里,我為什麼要有喜愛和憎恨?),敢問語境如何不通?這難道不是一種主觀推論?要是照他這種說法,很多詩都是解釋不通的。

綜上,在李商隱的這首詩中,我認為「寧」是副詞「難道;為什麼」的意思。另兩位答主從格律上認為「寧」字不應作副詞解,是站不住腳的。

補充,根據古籍館,「寧」原作「寧」字。
李義山詩集注 三卷 (唐)李商隱撰(清)朱鶴齡注

至於說我絕對化,我也是納悶。我說」寧「作副詞無疑是我自己得出的結論,你如果反對,儘管可以拿出其他客觀證據駁斥我。而我引用關於甯「的解釋: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甯) 所願也。此與丂部寧音義皆同。第一,「皆同」是古人得出的結論;第二,「甯」和「寧」是在漢典中是異體字關係。


也不知道把「寧」注釋為語氣副詞的人是什麼吃多了。
首先呢,要知道作「難道」(所謂「為什麼」又不甚準確)時,寧讀去聲,在徑韻中。這句詩呢,從格律分析,仄仄平平仄,平寧仄仄平,即使不懂格律的人也應當會有「寧」作平看起來更整齊的感覺,事實上也是這樣。

所以這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寧」並非同意。

然後這個「寧」,應當是「使安寧,使寧息」的意思。詩句意思是,「我寧息了我心中的愛惡之情」。

例句比如,「寧神靜泊,損有崇無」(溫嶠),「寧心鳴鳳(一作知鳳鳴)日,卻意(一作憶)釣璜初。」(錢起),「夏滅漸寧亂,唐興終奮庸。」(蘇頲),「三賢事漢滅暴彊,四賢鎮岳寧邊徼。」(元稹)。當然我們最熟悉的就是,息事寧人……

順便說一下,寧讀去聲其實語氣還是相當重的,放進句子讀一讀,單從聲音來說便不能很好表現那種愛憎俱泯的心境。再有就是,用一個反問,何如平平陳述來得雪一般淡然呢。


佩服諸位。鄙人淺薄,只知這是一首與佛結緣的詩,詩人當時想表達的是禪意還是自我?因為我不是本人,所以沒有絕對正確的一次答案;於是,只能揣摩彼時彼地彼人,才有了相對接近的二次答案,這是我自己說服自己後的判斷,準確說是我讀詩(二次創作)時的「心境」說服了自己。

那好,我可以在不同心境下理解「寧」字何意?無非以下幾種可能:

一、大千世界,微如浮塵,我難道就不能了了愛恨?(副詞+動詞,難道+肯定/難道+雙重否定/為什麼…要有)
二、大千世界,微如浮塵,我寧息了愛恨之心。(動詞,安寧)
三、大千世界,微如浮塵。我的愛啊!啊,我的恨!(助詞,表強調無意義)
四、大千世界,微如浮塵,我寧肯守在我的愛恨小天地…(動詞,寧願)
五、zhu「貯」音顯然跑偏了

那麼,上面四種解釋的目的和心理活動是各不相同的:
一、世界都那麼卑微渺小,我的愛恨有卵用。於是,我有了放下愛恨的念頭。
二、既然世界是滄海一粟,愛恨更不值一提。於是,已然放下了自己的愛恨。
三、世界那麼大,卻又這麼小,想想我的過往…我的愛恨吶!只是感慨一下。
四、世界是世界,我是我。改變不了世界,我還是自我拉扯比較靠譜。

結合全詩語境,試試排除法:
一個人訪僧,心無雜念,觀察著一路上的環境,看似有點孤單寂冷,卻更像一种放空的享受,(頸聯我覺得老和尚不一定回來了,獨敲罄的也可能是作者本人)他一直等啊等一個人百無聊賴,在寺里閑著敲敲這,逛逛那,倦了倚在一枝藤上,進入到一種既不悲也不喜的狀態,這是不是一種禪定呢?或者短暫的超脫?

一、二、三、四哪個解釋更接近不悲也不喜的狀態呢?此刻的我認為,更喜歡「四」。世界是世界,我是我。


@白珩

首先,您將原來回答修改一番,未保留原答案,有些辯論的基礎已經不見。煩請@白珩下次在保留您原答案的基礎上,再作出修改回答。

其次,煩請您更換掉百度百科等不可以作為參考文獻的引用。

第三,「寧」,有「豈、難道」義項,「豈、難道」和「為什麼」的差異請不要直接無視。請您提出「寧」可以翻譯為「為什麼」的例子。還是您覺得「吾豈愛與憎」很通?無疑?


之所以指出您說話絕對,是因為您這兩處:

一、您第一次回答所說」寧在此作副詞無疑」

二、您拋過來一句引用甯,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此與丂部寧音義皆同。」,我說」「音義皆同」不能隨便認同。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甯,所願也。此與丂部寧音義皆同。許意寧爲願。甯爲所願。略區別耳。「

段玉裁所說,是與丂部寧音義皆同,後面還有略區別耳。您給省掉。大師是和您一樣絕對嗎?

而且是與「丂部寧音」。今「寧」字來源之一還有宀部寍」。

以下是本人第二次的回答:

——————————————————___________——————————————-

感謝 @白珩的回答,對我們兩個人的回答做出了批評與指正。對於自己的錯誤,我感覺到羞愧,

我在此端正自己的態度,對「寧」字字義逐條論證:


一、【鄒競夫所答以音韻與格律去證明此「寧」字不是「豈、難道」的意思】這一證明過程確實是錯誤的。

白珩對@鄒競夫的思路進行了論證。其所舉例證中的「寧"僅以下兩句中明確為「豈、難道」的意思。

味既敵中山,飲寧拘一斛。 (陸龜蒙《奉和襲美酒中十詠 酒泉》)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括弧中為正確平仄,本人將該處平仄標錯,謝謝 @拂鏡先生指正。)

寧:反問,豈,怎麼會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杜甫《又呈吳郎》)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寧:反問,豈,怎麼會


杜甫格律嚴整,陸龜蒙已到唐末,基本可以證明「寧」字作「豈、難道」的意思時,是平聲。查閱論文,答案也與此論證相符。(《「寧」字讀音考辨》凌曉雯)

至此,【鄒競夫所答以音韻與格律去證明此「寧」字不是「豈、難道」的意思】這一證明過程確實是錯誤的。


二、@白珩的回答也只是一家之言,寧在李商隱詩中作「豈、難道」講說不通。

但證明這是錯的,並不能證明白珩的結論,白珩的結論是:「『寧』字在《北青蘿》中作副詞無疑,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寧』同義。白珩的回答中,並無自己的論證過程,只是批判了別人,並沒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證明。

因此,@白珩的回答也只是一家之言,寧在李商隱詩中作「難道」講顯然存疑。

我們按照「豈、難道」的意思代入到詩句,看一下整體意思:

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
僧人獨自敲夜裡的鐘,閑倚一枝藤蔓。僧人語:世界微塵里,我難道要去愛去恨嗎?

語境可通?有人要他去愛與恨嗎,閑適淡泊的場景中,突然來一個反問?

三、如果做「寧願」的意思講呢?也不行

僧人獨自敲夜裡的鐘,閑倚一枝藤蔓。僧人獨白:世界微塵里,我寧願去愛去恨。
代入進去,肯定也不對。
四、「寧」字其他意思

我們看一下,寧還有哪些意思。經查《辭源》,寧其他意思還有「探望父母」、「服喪」、「竟、乃」、「助詞,無義」等義,均不符合語境。還剩一個沒論證的就是「安定、安寧」義項了。

五、安定,安寧,使安定,使安寧」此意最符合語境、詩義。

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

僧人境界是詩人所羨慕的,所嚮往的。晚上獨自一人,無世間之嘈雜,無世事之紛擾,到時間去敲一陣暮鼓晨鐘,閑適地倚著一株藤蔓。在大千世界中,在萬千微塵中,我安寧了我的愛恨之心。

寧定、寧寂、泯卻愛與恨,才是僧人的本意。

以下是2015-10-11 的回答。

欣賞樓上的回答。

「寧」字並無「為什麼」的意思,此處的「寧」的解釋:寍,安也。——《說文》。既有「寧心」「寧神」,亦可有」寧愛「」寧恨「。

原句出處:

北青蘿

李商隱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

既是寫僧之語,具體意思我傾向於」安寧,安定「。


推薦閱讀:

為什麼當初簡化文字時不把句子也縮回像文言文那樣?
不修民事,淫於原獸的原獸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水經》和《爾雅》、《說文》一樣,可以作為研究古漢語的工具書?

TAG:古漢語 | 文言文 | 唐詩 | 咬文嚼字 | 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