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建築學專業教學中是否應該淘汰手工製圖?

在當下實際建築設計的過程幾乎都是利用電腦製圖 與手工製圖相比 電腦製圖有諸多優越性.但在建築學教學過程中大一大二的學生卻要花大把大把的時間甚至熬夜用丁字尺針管筆等工具去畫平立剖.作為一個剛接觸建築學的新生 我不能理解為什麼學校不讓學生直接學習草圖表達電腦製圖然後把時間用在推敲建築設計的合理與否而非要把時間用在以後毫無用處的手工製圖呢?在計算機普及的時代用針管筆把平立剖畫得再好又有什麼意義呢?
PS: 可能是我用詞不夠準確且問題提得有些模糊所以有些人誤解了我的想法.我並不反對手繪,相反,我認為手繪的重要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我只是納悶,同樣一個已經「決定好」的「平立剖」,在允許電腦製圖前用針管筆機械地不需要思考地畫了倆年,這是否合適?


謝邀。真是一個令人懷舊的問題。
大一第一次墨線圖作業,我也產生了跟樓主一樣的疑問,那個熬夜的晚上,已經過去二十年。
其實好幾位同學都答得很好很透徹也很有前瞻性和啟發性了。我簡單說點個人額外的觀點。
顯然,我們這裡不討論草圖,直接討論正式的圖紙。
1 從取得圖紙成果來看,當然電腦最好,手繪幾乎無意義。但是,教學的目的不在於取得圖紙成果,而只是在鍛煉學生的能力。圖紙成果本身,其實並無價值。正如你練肌肉的時候舉杠鈴,只是為了練肌肉,舉杠鈴本身不具備價值(讓然如果讓舉杠鈴順帶發電我覺得也挺好呢。)
所以,從結果的效率來看這個問題沒有什麼意義。

2 至於鍛煉學生來說,正規嚴謹精細的墨線圖,除了對個人的耐心和控制力的鍛煉以外,我認為還有更多的好處:

2.1 培養對準確尺寸的手感。這是草圖很難代替的。現在我經常要畫的草圖,是對著座標板,嚴格控制尺寸的。所以線不一定要好看,也不需要用難用的針管筆,但尺寸準確的手工製圖,價值非常大。這種圖是潦草草圖的基礎,而不是相反。
2.2 培養對尺寸和邏輯關係的控制和熟練度。我有一個感受是,圖形只有從手上經過,才能進得了大腦。有些人cad操作再熟練,畫圖還是慢,那不是因為手慢,而是腦子慢。當然用電腦也可以訓練,然而我感覺直接手工製圖,對以後提高電腦製圖乃至工程設計的速度是最有效的。
這種情況下,雖然也可以純手繪,但是顯然尺規更有效率,反而是尺規製圖比徒手速度快。
當然,前提是不要描圖,特別是列印出來描圖,而是在思考著繪製,繪圖的過程必須是再現建築本身的過程。無聊手工還是電腦,即使是施工圖的繪製,都不應該是單純的畫圖紙,那叫繪圖員。每一張圖紙的繪圖,都包含設計、校核、分析、尋求提升的成分。所以問題的最後幾句並不成立。
2.3 培養工程美感。手工製圖和潦草草圖的美感是不一樣的,工程本身的美感,通過手工製圖最容易培養,那些數和數之間的關係,角度和比例的關係,也是比電腦更有效的。
2.4 最後,作為建築歷史的一部分,考慮到工具對設計本身的影響,練過手工製圖對理解古代的建築師的感覺會有幫助。比如賴特。
至於註冊考試要用啊,施工現場表達更方便啊,這些理由倒在其次了。

3 至於目前什麼大一大二不讓用啊,高年級才讓用電腦啊這些,我想目前教學系統的問題是電腦教的太少,而學生的問題是手繪練得太少。兩邊都抱怨,但兩邊都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兩年練手,三年練電腦,不過五年十來個設計而已。
比起幾十年的建築生涯的需要來說,太少了,難怪現在剛畢業的學生基本功好的比較少。
如果有條件的話,我想最好的解決方案是:

「店家,手工製圖和電腦製圖各來一份,謝謝。」


烤地瓜 邀請你回答此問題

(咦,我切換瀏覽器之前,題主的 ID 還不是叫烤地瓜來著)

是,但有前提。

這個前提,是學校的課程能夠相應地更新,在入門階段就讓學生開始掌握製圖軟體(無論是 AutoCAD 還是 Rhino)的使用方式,以及——更重要地——製圖的正確規則。像是 @申兔兒 的這個回答那樣:建築學出圖怎樣才正確美觀好看?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作為新生所做的線條繪製練習(「曲直相交」)、小住宅硫酸紙抄繪,無非就是在做類似的事情:怎麼正確地用製圖工具(針管筆、圓規、三角板、丁字尺……)繪製粗細均勻、交接順暢的線條;圖紙上不同地方的線條應使用怎樣的粗細、線型,則是製圖規則。

如果,針對新生的訓練將這點「升級」為數字版,那麼在這一階段就使用電腦製圖,完全沒有問題。

* * * * * *

除此之外,還需要有專門針對數字表現以及分析圖設計等課程。

這些課程的缺失帶來的後果,在處於從手工製圖向電腦製圖轉換的那個階段相當明顯:以往用針管筆墨線和淡彩進行表達的圖紙,只要不太「作死」,基本都不會難看;然而,當用上電腦製圖,若果對設計軟體使用不熟練、不懂得如何用軟體表現所想的效果,往往做出來的東西就慘不忍睹。舉個例子,在畫手工圖紙時,用淡彩鋪一大片退暈,可能還會因為水彩紙的材質、墨線的襯托、手工渲染時的不確定性帶來比較有意思的效果;而如果用電腦出圖還簡單粗暴地鋪一大片漸變作為底色,那效果有多麼「廉價」恐怕不消說。如果能有專門的課程,專門講怎麼在計算機這種媒介中應該怎麼進行表現,以絕大多數建築學學生的審美,恐怕很難做出「丑」的圖來。

圖做得「好不好看」,自然還有相當大的審美因素;而不熟悉軟體的特性,則可能會有效率方面的問題了——譬如,用 Photoshop 排圖,而不會使用 InDesign;用 AI 僅限於「加箭頭」……這些軟體的高效實用方式,恐怕在國內多數學校的課程中都不會介紹。比如我們學院,大三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僅是較淺地教授 AutoCAD、Revit、Rhino, 而且對後兩個軟體,更多是介紹而非教學。有興趣、有「追求」者會自行探索,而別的人則「維持原狀」了。

分析圖也是如此。缺乏製作技能導致的形式單調,以及分析方法沒有得到系統訓練而導致的內容空洞,也是個老問題了。

國外的學校,關於建築表現、分析圖設計及表現的專門課程應該是比較普遍了;而國內一些學校,例如廣州美院(cc @黃鵬程)據我所知也是有這樣的訓練的。但更為「老牌」的學校,在這方面仍是較為落後。自然,各校頂尖的學生都不乏經過自學而獲得上述技術的能力,但通過更為「官方」的途徑來將整體學生的能力底線拉高,難道不是更好嗎?

對手工製圖的強調,自然有堅守傳統的意味;但另一方面,可能也是目前國內能夠教授數字表現的老師實在不多所導致的無奈之舉。

* * * * * *

我是個很依賴於使用軟體的人。大一第一個設計作業,平面構成,大家都用剪貼卡紙的方式推敲設計,我則是用 Fireworks 來做這件事(別學);在做立體構成之前,我就開始鼓搗 SketchUp——應該是全班最早的了吧,在立構初期也就做過幾個草模,之後光用 SketchUp 做方案(別學!)……然而,出了兩年半手工製圖的正圖,除卻大一畫曲直相交時曾有的抱怨(說來,我的線條練習和抄繪倒是沒有被勒令重畫過),我認為手工正圖對我個人來說是起到了積極作用的。正如 @阿爾瓦 的回答提到,手工製圖時,對於每根線條在建築學上的語義的認識更深刻一些;又如 @Doris 的回答,手工製圖能更直觀地獲得對線型的體會(AutoCAD 的預覽並不真實,而在 AI 中分配線型,是已經畫完圖的事情)。

然而,這也很可能是某種倖存者偏差——如果我從低年級就一直開始用 AutoCAD 規範地進行製圖,是否也能建立起上述的體系?可惜,對我而言這也已經無法驗證。

我同意 @曉漁 的觀點。手工製圖對於初學者而言絕對必要——無論是作為嚴謹製圖邏輯的訓練,還是作為某種回顧傳統的「儀式」。但時間是否需要兩年,甚至是兩年半那麼長,以至於削弱了部分學生的軟體能力,則是值得商榷。

* * * * * *

所以,無論手工的正圖表達是「存」是「廢」,題主現階段經歷的,作為新生入門訓練的手工製圖練習,我認為還是逃不掉的。說實話,線條繪製練習和小住宅抄繪這樣的基礎作業,即便用 CAD 來畫,態度不認真一樣是會被打回重畫的。


謝邀 @張鴻凱
剛加完班回家本想刷個知乎就睡了,這個問題一下子激起我回答的慾望了。廢話結束,打開個jazz歌單,直接正題——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要強調一個前提,就是題主所說的

.但在建築學教學過程中大一大二的學生卻要花大把大把的時間甚至熬夜用丁字尺針管筆等工具去畫平立剖.

現在中國建築學教育中只是在強調低年級來手繪出圖,所以下文的所有回答都是針對「為什麼低年級要求手繪出圖?」這個問題來的

題主這個問題我感覺要從兩個方面來回答

一是中國建築學教育的傳統
關於建築學教育可以參考我另一篇回答除了布扎體系外,建築界中還有什麼教育體系?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中國本沒建築學,建築學是第一代建築師如梁思成先生等從國外引入國內,加上樑先生師從賓大,美國 巴黎美術學院派的主陣地,對美術的要求甚高,後來雖然也吸收了些各種建築學教育體系包括世界上很多成熟的院校的建築學教育的特點,但其實這種重視手繪的傳統依舊存在於中國建築學教育體系之中。
所以教育傳統和傳承是佔一部分原因的。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談的手繪不是僅僅草圖,其實草圖與手繪出平立剖面的圖有很多本質上的不同,下文會講到

二是手繪出圖的意義
看題主的問題,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可能題主認為手繪出圖只是畫平立剖面透視圖這些,認為手繪出圖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出圖。其實不是這樣的,手繪出圖的重點不在出圖,而在手繪上。
為什麼這麼說?這裡就要談到建築學的特點,這裡我也分開幾點來講。


1,建築學是個主要靠圖或者圖紙交流的學科。雖然現在我們有BIM有參數化有等等等等高大上的工具,但終歸一個建築從設計到建成還是要靠圖或者圖紙

(插一句話——BIM中直接通過模型交流是另一個層次的交流,所以我一直認為BIM是未來建築的方向,因為這種全息3D的交流足以顛覆整個傳統以2D交流建築設計行業——雖然對建築的思考是3D的,但表達仍是以2D的為主)。

通過對低年級的手繪圖紙可以讓低年級學生更懂得如何通過圖紙表達和交流,要知道,你手繪畫一堵牆,一條樓板,在大腦中反饋和思考的訊息量是遠遠多於CAD或者天正中一個命令畫一堵牆一條樓板大腦中所思考的訊息量的。

你會明白一個空間的建築學的表達是怎樣的?樓梯這樣畫是為什麼?等等等等,當你看到了別人的圖紙有如此表達的時候你就明白人家要說的是什麼。

這就像即便電腦輸入文字再方便(我相信肯定有很多人多年不拿筆寫字了),我們的小學也不會一開始就讓小盆友學習搜狗拼音輸入法吧!老師也會教小盆友一筆一划學每個字的寫法。

(什麼?你說你手繪的時候大腦不思考?就是一片空白的畫?不可能,一不小心畫錯了對得起好幾十一張和裱了很多次才成功的的巴比松嗎?)

同時由於手繪畫錯一點是有很高成本的(時間金錢思考等等成本),而電腦則將這些成本降低,你畫圖時的思考和學習的頻次和質量會打折扣很多。這也緊接著引出第二點


2,通過手繪思考是建築學的一個建築學——起碼國內和世界上大多數學校的建築學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教你如何思考,而如何思考中的中有多種方法,例如模型思考,聯想思考等等等等,各個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不過手繪思考絕對是重要的一部分。

這裡就要區分一下草圖與手繪出圖的區別,草圖是思考,而手繪出圖卻不僅僅是思考更是理解貫徹表達,草圖在表達一個idea,而手繪出圖是讓這個idea具象和具體
從concept到一個具象的實體,這不用我說,大家也應該明白這其中隔著多少步吧!

手繪出圖作為草圖的延續,更是讓你在實施和表達一個想法的時候更加深刻理解如何去貫徹和具象的表達——這點對建築學剛入門的低年級學生來說顯得尤其重要,因為大多數人在這個時候並沒有形成建築學的思維。

記得大學時老師說過,畫草圖要手帶動腦來思考,不要想到什麼畫什麼,而是畫到什麼想到什麼,而手繪出圖是想到什麼畫什麼——就是這個道理。


3,心智的磨礪。大學的設計基礎老師曾經跟我們說過——建築師是個膽大心細的行業。膽大體現在概念想法上,而心細正體現在對建築進一步深化的把控上,可能題主也聽過老師說過很多類似的話「你總深化不下去方案啊!」「你思考的不深入啊!」如此種種!

所有的一切都在於相對於產生一個概念,深化一個概念恐怕更難,因為很多人一是沒耐心,二是太浮躁,建築師是切記浮躁的。

然而,手繪出圖正是磨礪每個人心智的良好途徑,細想你悶頭畫圖的的無數日日夜夜,曾為了點草坪畫了一夜,曾為畫陰影排了一下午的線....
..
這種磨礪,真的很受用,我曾看過無數成熟的建築師在和業主彙報方案時大談特談項目的概念,而當坐下業主問每一個關於方案深化的問題時又能娓娓道來,只有看到了宏觀,做得了微觀才是一個優秀的建築師。


番外篇——

還有個不是理由的理由,就是手繪畫圖時,全班同學聚在專教,一起熬夜,一起吃蓋飯,一起裱圖,一起吐槽,後半夜累了,再來盤CS或者dota......
相信我 ,當變成電腦畫圖之後,這一切都不存在了,我們大三之後,專教再也難見全班同學齊聚一堂,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並肩作戰的場景了,一定相信我,遲早有一天,你會懷念全班人一起手繪出圖的歲月的.......


胡亂回答,不知題主滿意不!


先把結論拋出來:通過手繪進行推敲、畫草圖這些設計初步階段的能力是建築生必不可少的,但是題主所說的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用手繪畫平立剖、力圖以人力來模仿機械的嚴謹性的做法,確實是落後而應該淘汰的。

這個問題深究下去,涉及到兩個方面:工具與作用的關係,學習方式和學習結果的關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永遠記住工具為你所用,而不是你被工具所限制。學建築涉及到多方面的能力,需要掌握各種各樣的工具,手繪說白了無非是以筆畫於紙,沒什麼特別神聖的地方,和電腦繪圖上的各種建模、渲染、修圖、分析軟體沒有本質區別,都是設計與表達的工具。想要效率最大化,自然是將每個工具各司其職,各自發揮自己所擅長的部分。

舉個栗子:畫草圖推敲用紙筆,建模用rhino,渲染用vray,修圖用ps,排版用id,找資料用瀏覽器或者跑圖書館,分析用gis配合ai,畫平面圖用cad(其實我更喜歡用revit),等等等等,既合理,效率又高。

手繪與電腦作圖的優勢在於:隨意,快捷,無限制,愛咋畫咋畫,而且非常自然(控制滑鼠畫草圖未免太憋屈),在設計初期用來推敲形體、布局、流線什麼的再合適不過。

Renzo Piano的設計概念手繪

Steven Holl的水彩手繪

但是到了出圖階段,你要是非得拿針管筆,鋪好一大片紙,拿著巨大的T形尺,小心翼翼,把眼睛熬出血絲,熬夜到三點去畫一張我拿revit配合ai花一兩個小時就能畫好的圖,不是自討苦吃是什麼。不僅傷害身體,還浪費時間。更重要的是,這段時間裡,你沒有動腦,你所做的只是機械運動,徒勞的浪費人腦的創造力去模仿電腦的一絲不苟,除了感動自己的情懷(「無熬夜不建築!」)什麼也沒收穫。

要知道,對於設計師最重要的就是時間。省下了機械畫圖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思考設計上,這才是正道。

其次,關於學習和教育方式。儘管上面黑了一通手繪,但是要說把手繪從建築教學裡完全剔除,我也是不同意的。記得前面提到的一大堆軟體么?沒理由要求學生一入學就全部學會,建築學生很多都是之前沒接受過藝術教育的理科生,一開始適當的手繪教學和作業,素描寫生也好,畫鋼筆水彩也好,拿針管筆畫平立剖也好,能夠很好的培養學生思考設計的方式。

剛開始接觸建築的時候,通過手繪這種最原始、直觀、自然的方式去設計和表現,非常有助於打下一個良好的設計習慣和基礎。思考並尊重自己畫下的每一根線,是每個建築師應該具有的職業素養。

但是我認為這樣的全手繪教學不應超過一個學期,第二個學期開始就要系統的引導學生逐漸學習各種軟體去以更高效的方式去設計了(不過依然可以手繪+電腦製圖相互配合)。國內很多傳統院校到大三還要求學生手繪作圖,我是強烈反對的。

最後,我非常不喜歡所謂的熬夜手繪磨練意志或者鍛煉嚴謹性的說法。首先難道電腦作圖就沒法鍛煉嚴謹性了?至今記得大二第一次cad作業發下來上面幾十個紅圈的感覺。cad說到底還是人畫的,不認真畫還是錯誤一堆,該嚴謹還是得嚴謹。就算手繪真的能比電腦製圖更培養這類所謂的「嚴謹和負責」能力,它也完全不值這搭進去多花的十幾倍時間(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學多少其他東西啊),得不償失。

以一張圖回應:

在心理學裡,有一種心理就是當自己做了某件滿足感很低的事情後,人會自己想出各種理由說服自己做的這件事雖然很操蛋但還是很有意義的、有好處的,這樣才能感覺好受一些。其實說白了,就是自欺欺人。建築是最容易被情懷蒙蔽的專業之一,經常熬個夜就把自己感動得一塌糊塗,想來何嘗不是一種刻奇。願大家能時刻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明白自己想做和應做的事,共勉。


對於經歷過中國式建築學學習的人,都明白 大量的尺規製圖 實際意義並不大,理應被電腦製圖所取代。

我的觀點三個方面 :

1 : 這是所有建築生共同的聲音,也是整個建築學教學存在的巨大問題 。因此這個問題的關注度很高,大家的答案都對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但卻站在較高的角度,問題上升到教育層面和衍生到手繪的意義。我的答案是針對題主個人,實際的建議。

2 : 這個問題是教育工作者和過來人的反思,並不是初學者抱怨的發問 。

3 : 被取代的是量,而非質; 是刻板的要求,而非職業的基本。

你的質疑是正確的,這是所有的建築學生都曾有的困惑 。愛因斯坦說過:「現在是工具的完善,目標的混亂。」 不僅一針見血的指出現代建築多元化的格局,還闡明了我們困惑的所在 ———目標。 就像@張一樹 所說的 初學者應該開闊眼界,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 。既然明白方向,自己努力就好。即使在大一大二要求手繪出圖的情況下,仍可以提前接觸製圖軟體,沒必要困惑應不應該取消尺規製圖 的大問題。聰敏的學生能看透問題,但不會抱怨體制,教育的刻板是不會成為他們的絆腳石。

什麼是手工製圖的質?

嚴謹的態度,穩重和耐心,準確和果斷,還有良好的製圖邏輯。這和用尺規還是電腦沒關係,那怕一開始就用電腦,沒有對質的認識,仍然會犯各種錯誤。你可能還會抱怨電腦製圖死板教條。還有手工沒有ctrl+z。

看到題主說,不理解,因為墨線畫不幹凈而重畫。這就是你的不對了。這說明你還沒有認識到製圖的基本,建築師的基本。

小時候,看著老爺子,在昏暗的房間里,拿著一張張我能當被子蓋的圖紙上,用鉛筆一遍遍的畫圖。這就是我對建築師最初的印象,我也曾一遍遍的想,現在的建築師,需不需用老一輩的匠氣。學到現在,我也很久沒動那套紅環針管筆,可小時候對建築師的印象,一直揮之不去。這種匠氣大概就像彭一剛老師的圖紙這樣:

(ps:這只是為了直觀體會,並不是說要練到這種程度,欣賞就好)

反觀曾經的浮躁,我這才是建築師應有的態度,我不承認那些連墨線都畫不幹凈的人為建築師。

至於手工製圖的問題是教育工作者的事 。題主你的問題不是手工製圖,而是還領會到建築師最基本的東西 。


手繪只是手段工具,愛用用,不愛用不用。沒那麼多廢話。當然工具和設計是有關聯的,什麼樣的工具會影響設計的方法。這點要清楚。說手繪好的人,除了對繪畫這種技巧本身的迷戀外,只是迷戀手繪對某一種設計思路的幫助而已。另,不手繪的設計大師多了去了。


我們學校大一就教計算機製圖了,但知道大三還要求出手圖,出到二草三草時,還是手圖。記憶最深刻是大一有一次作業,很多同學用了CAD,結果被老師狠批。 還有一大部分老師,看草圖是不接受機圖的,你出了機圖,必須用硫酸紙描一遍,才接受你的圖。(二草三草都是)
所以現在建模、製圖能力低下啊,大一學的那點點東西,持續兩年被當做禁忌行為,早忘了。
不過說是這樣說,其實大多數人都是機圖一份手圖一份吧? 現在誰還願意不透圖去畫效果圖爆炸圖軸測圖呢。


淘汰手工製圖?那麼隨著軟體功能越來越強大,遲早會出現用軟體把圖出出來,自己腦子還沒完成對自己方案空間想像的設計師。簡單說就是設計師自己不全知道自己畫的啥


conceptual design的時候個人感覺手繪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在交流時手繪,非常直觀,時效性很強。

如果說電腦軟體方面有什麼改進,我個人覺得努力方向是你在腦中打腹稿的時候電腦能夠自動感知並且描繪出你腦中的景象。

但是感覺還需要很久。

而且我覺得在紙上看和在屏幕上看是不一樣的,所以總是要列印出來看。手繪的好不好直接影響drafter如何把它復刻到cad上,個人認為影響可能會小但也可能很大,弄不好要來回很多遍才能確認手繪的一些細節。我很感激我的boss手繪挺贊的。

而且這是基本功吧,沒有大量手繪哪能一眼在cad上就能準確快速畫三視圖啊,包括revit也是,感覺手繪挺鍛煉的。

我就缺這個,不過我不是建築,我是暖通…


想法是好的,可是事實上是,當手繪都難以自如的時候,你很難隨意的去吧自己的想法用繪圖軟體表達出來。手繪的隨意性不是計算機可以代替的。尤其繪圖軟體普及以後,其實,設計院的設計圖的質量實在下降的,不論是甲級還是什麼的,繪圖越來越隨意,對於施工以及後續來說是很累的,也很容易出錯的。有些東西需要循序漸進的,不是一口氣吃成。這個跟科技無關,只跟你自身能力有關。


謝竹君邀。

這個問題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知乎,我以前答過一次。
學建築,手繪正圖有沒有必要? - 陳鎧楠的回答
不過這箇舊答案我剛才看了一下,也不是很滿意。我還是重新答一遍吧。

從我讀本科時,就有很多人說:如果大家的圖是電腦上用SU和CAD畫一遍,列印出來再用紙筆和燈台透一遍,手繪正圖還不如早些取消算了。
這可能是,科班學生們,呼籲取消手繪正圖的一個共同的源頭。
我覺得,這個觀點也許支持取消手繪透視圖還有些小爭論,但支持「取消高年級手繪技術圖」應該是非常有力的了。
這種抨擊,容易做。

但從一開始就取消、完全沒有手工製圖訓練,按你的直覺,是不是也會覺得「不行」呢?
是吧,不過,又為什麼就不行呢?
我們容易知道「什麼情形是荒唐的」,卻很難提出和論證「什麼情形就不荒唐」。

技術的發展使得能用SU和CAD出圖並用透圖台畫出準確性更有保證——並非用時更少——的圖來,甚至開發出把最細的線打在繪圖紙上來上墨線的方法,並且在科班裡幾乎無人例外地普及著,我認為,令科班學生畫出質量更高的手繪正圖變得更簡單,卻也令科班學生的手繪圖基本功普遍地削弱了。
也就是,可能正圖繪製的結果不變,但人們的能力較十幾年前來說,是削弱的。
若是說,削弱掉的是繪製出更高質量的正圖的能力,那也罷了——這個能力削弱掉與否一回事,關鍵是這個能力在今時今日可以說公認是多餘的。業務上,我們幾乎不需要手繪形式的正圖了,即使偶爾還有這種業務需要,作為一件純粹表現範疇的、可外包而不需要設計師本人掌握的、並且不值錢的事情,頂多就是讓極少部分人保留這個技能就好了。
然而按我的觀察,削弱掉的卻不止是這個。
現在的科班學生,不管是用草圖與自己溝通推敲方案,用手繪圖作相互交流,還是做求職與考研快題,普遍來說,相關的能力都是很糟糕的了。
也許這事需要向年代較早時進入科班的設計師求證,然而我猜想,結論應該沒錯:技術的變化使得科班學生削弱了一些必要的基本功,不止更不擅長不藉助電腦畫正圖,在此外的所有與手繪掛鉤的設計素養方面也削弱了。
所以我覺得要反思的是:
我們無妨在作業規定里更早地淘汰手繪正圖,然而我們是不是該補回些什麼?
我們要掌握與手繪掛鉤的什麼東西?而手繪正圖可以,或者本應,讓我們得到什麼?
又或者說,我們假如不畫手繪圖了,以前用手繪圖來訓練的一些東西,我們要改為安排什麼課程來讓大家得到訓練?

手繪正圖作為一個作業要求,一般認為是帶給了學生什麼?

  • 動手寫字、畫圖的能力;
  • 用徒手製圖過程鞏固對設計規範、製圖規範的認識;
  • 用徒手製圖過程培養嚴謹與珍惜的態度。

我先講我對第一條的看法。
我們現在基本上公認說,作為設計師身份的方案階段的草圖推敲能力和草圖溝通能力,設計師還是要有的,而這個能力要比作為畫師身份的畫表現圖的能力重要多了。
問題是,正是因為我們的課程安排里有手繪正圖,大家在低年級時才有去練仿宋字、練排線、畫臨摹、看手繪教材、甚至報手繪班。大家的動機恐怕不是非常長遠的「大師草圖要從畫圖狗階段抓起」,連「三年後考研見」都不是——很可能只是「下學期我大作業想拿優秀」的一種好勝或說攀比在驅動罷了。
然而大家就因此把手動了起來。把跟手繪有關的各種能力都打出最基本的底子了。
我發現,其實學生們多數在掌握到一定水平之前,在情緒上是不喜歡畫手繪的,這件事在熬出頭之前,訓練辛苦得來還很憋屈,給工科學生的挫敗感比較強。若不是為了做最終大作業時爭這一口氣,很多人是不樂意做有關的訓練的。當然,去到手繪練成了之後,也就是不用再做練習也能畫出好的圖之後,人們就又樂意說手繪的好話了。
我們要意識到:課程設置是不能假設每個人都理性、積極、自覺的。我們如果認為某樣東西學生必須會,就要在課程里設置進去,用課程作業的形式推動學生去做。
所以,如果我們把手繪正圖提前取消了,我們就必須追加別的東西,比如快題練習,比如案例徒手抄繪,比如要求一草和二草提交純手圖的、作圖深度像快題那樣的過程成果——雖然我簡單想像了一下,它們的效果好像都比不上用手繪正圖這個最終成果作為手段推動大家練手的效果。怎麼說呢,我總覺得這種情形下,大家會對這些和手圖有關的小作業敷衍了事,畢竟它們不是正式的、最終的、能排進作品集的大作業最終成果,驅動不了大家。

然後是第二條和第三條。
說起來很冠冕堂皇,然而我覺得手繪正圖的這兩條作用屬於可代替的。
也就是說,你用電腦出圖,跟用手繪出圖,都一樣的,只要你是出了圖,都有這兩條作用,要爭是手繪還是電腦訓練效果更好,也不知道。
而且,自從電腦輔助結合進了手繪表現之後,這兩條就顯得更沒必要提了。
要鞏固一個人的設計規範和製圖規範,關鍵不是徒手出圖,而是獨立出圖——只要作業是一個人從頭到尾獨立完成的,那訓練就達成了。
要培養一個人的嚴謹和珍惜,關鍵也不是徒手出圖,而是作業批閱的方式——假如作業收上去是不會被認真評的,出錯是不會用紅圈來圈的,我總覺得徒手也好,機圖也好,大家都會瞎做。

也就是說。
手繪正圖對規範入門、姿態培養的作用有是有,但這個不是手繪正圖獨佔的。
手繪正圖不能在教育里淘汰出局,關鍵還是,我們需要這個手段來推動學生去訓練手繪基本功。
這個手段的力量強大,比別的輔助手段更不容易被敷衍對待。
只討論手繪正圖要持續到第幾學期這單獨的一事是不夠的,我們要知道的是,學生需要的是什麼技能,而我們用什麼手段能讓學生切實地訓練這些技能。

我們回到最早的那個情景:學生普遍地用電腦輔助著手繪正圖,導出了取消手繪正圖、起碼可以取消手繪技術圖的結論。
但是結論真的是這樣的嗎?
結論為什麼不是「要約束學生不在手繪階段使用電腦輔助」?
對吧。

我現在給一個教學方案讓大家研究一下吧。
我會建議提前些結束手繪正圖。比如結束在大二第二學期,大三起允許全面機圖,手圖作為一種可自選的形式而不是強制形式。
甚至說,大二上要求全面手繪,大二下允許只手繪建築透視圖。
但是我還會有幾條建議。
上文提過的增加快題訓練、案例抄繪、一二草手繪形式過程成果這些,當然會提。
但最關鍵的是,手繪階段禁止電腦輔助。
也就是,縮短手繪訓練的時間,集中在低年級。但是練的時候,就正經地練。
如果這樣的話,是不是整件事情顯得就很公道、很科學了?
……對,大家發現了,也不是。
因為禁止電腦輔助是沒有可行性的,監督不了,所以實施不了。
那怎麼辦呢?既然這一條不科學,那隻保留「提前結束手繪正圖」又科不科學呢?

我說了,教學方案這種東西。
是面向所有人的,是要用課程來推動人的。
聰明的人在任何教學方案下都能生存,你砍短手繪正圖的時間,他們也不會因此放鬆手繪訓練的。
他們甚至有針對性,知道需要練的是草圖,是些什麼草圖。
然而對一般高校的一般人來說,砍短手繪正圖的時間就不會是這種結果了。

我這個答案也不是導出了什麼很清晰的結論。
畢竟,如果一個碩士能提出科學的教學方案,那些全國各地的院士教授當然就更能提出了。
答這個題,對我來說,更多的是在逼迫自己做一個思辨過程。

好,穿插一個思考題:
現在的學生很普及地用激光刻木板的方式出實體模型了,3D列印也慢慢在發展了。
當下建築教學中是否應該淘汰手工模型?

好,我們就當建築教學方案這事討論完畢了。
回頭有空更新的時候,我們也許可以談談,將教學方案視作既成事實時,學生本身要去做些什麼。
先這樣。


當然不能淘汰啊,既然是教學,學生能不能get到是重點啊。至少我手繪之後比我用電腦製圖學到的東西多。製圖過程不光在於會畫,還要會看呀。自己親自繪一遍,還有什麼看不懂的!教學追求的又不是效率,是扎紮實實的功底。手都能繪了,還有什麼做不到!


其實建築學根本就不想引入計算機輔助設計,五年手繪都不夠啊,那是工業化生產流水上的操作工或者說是設計助理應該掌握的,無奈的是我們的社會既不尊重知識分子同時對建築師的需求也極少,為了適應這個社會,為了幫助大多數資質平平、努力貧貧的孩子就業而不得已啊。
軟體只是一個技能,而不是知識;就像英語也只是一個技能而不是知識一樣,但我們周圍太多完全沒有專業水準的翻譯反而覺得自己特別牛逼,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問題。

軟體可以幫助沒有建立專業感覺的人快速上手,見效快,現在的商用軟體基本2個禮拜就能完成進階程度,至於手上的功夫2年都未必能有感覺。

謝邀twice


用電腦畫你會認真地想嗎,錯了幾個快捷鍵就改過來了,手工你敢嗎。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訓練對這個行業基本的投入度和嚴謹度


手繪在實際應用中更多的出現在現場的迅速勾繪詳圖節點圖甚至透視圖,方便現場人員理解設計意圖或者是改進解決辦法,以及會議討論的時候可以迅速的起草一套設計方案。

手繪的靈活性和易改性是電腦無法取代的,但這一切都是在你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手繪基礎下討論的,很難想像一個連直線都要花很久的建築師在現場解決問題時候的痛苦程度,有些節點和方案單靠說是沒辦法解釋清楚的,一個人連軟體還沒打開的時候另一個人可能已經畫的差不多了。


我就是單純的覺得,手繪好看。

就算都是一樣的尺規工具,不同的人手工制出來的圖也一定都不一樣。製圖風格和設計的個人風格彼此相長。這時候你不是作為一個製圖員而是作為一個設計師在成長。這也是唯一可以把平立剖軸測圖透視圖輔助線排版排的超好看的畫在一起的時感人的時候吧!

工作以後公司有各自的繪圖標準,就算一個項目有很多人同時繪圖,最終出的圖也是統一的一套,不能自由發揮。現在作為流水線上的猴子很懷念大家當年各自有一方天地,每人都不一樣;同一個人的不同作業也都不一樣。

與其說手工製圖是一項實用技能,不如說是一個尋找建築表達的審美和態度的過程。如果未來想做一個繪圖員那熟練操作軟體的能力確實更有用。但你要是留在這個行業里以後幾十年都可以給你練軟體。趁冷冰冰的機器抓住你之前還能創造美的時候趕快多畫些好看的圖!

最後上幾張找來的好看的手工製圖 (加工過的):

Collin Cobia - Tower Diagram

Aidan Conway - Thaltej Metro

Alexander Heilner - Aerial Landscapes

Alexander Heilner - Aerial Landscapes

最後這張是Frank Lloyd Wright隨隨便便畫在複寫紙上的Casa Millord...一點也不隨便。

好不好看!好不好看!好不好看!

好看死了。


這個題的實質不是:手工製圖有沒有好處,而是教育中該不該取消。

所以,前面答一堆好處的人,恕我直言:可以考慮論證一下吃屎的好處。
吃屎也有好處的,你為什麼不吃呢?

聰敏的學生能看透問題,但不會抱怨體制,教育的刻板是不會成為他們的絆腳石。

我只針對這句話,沒有特指哪個答案。
看到這個是我覺得這個社會最呵呵噠的地方:責任感是這個國家最缺失的東西。

如果一個國家只有一部分人
既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又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還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那麼在建築這件事上,堅決取締手工製圖是毋庸置疑的。


十多年前我在abbs上發過一樣的牢騷呃。現在我可以對以前的自己無比清楚的屬的說,這是必須的基本功。如有可能,練得越多越好。我們事務所的工作從概念,方案,到施工圖,節點,現場站著給施工隊出變更,在出圖的基礎下,都有堆成山的草圖做為討論設計的過程和依據。工作需要強大的草圖能力來進行。
但是,去按照大部分學校老師與成績的要求去臨摹練排線寫仿宋字追求線畫得多直手不要抖都是沒有卵用的走火入魔。
手繪是表達設計傳達設計的強大工具,bi哪個軟體都適用,一定要掌握但是目前有些學校的走火入魔的方式該淘汰了。


CAD技術的發展還是很快的,依據性能參數自動計算設計並出圖的各類專業設計軟體已經十分常見了。也就是說在設計軟體裏手動繪圖建模成型以後也會越來越少見到的。
題主這個問題就好像在問已經有計算器了,為什麼小學生還要學習口算和列豎式計算呢?


看著各種手繪推敲方案根本做不到的

「建築師」,我就覺得,

要不,高年級課程也用手繪表達?


推薦閱讀:

TAG:建築師 | 建築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 建築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