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出色的唐詩是哪首,是 春江花月夜 嗎?
我最喜歡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卻是不虛。大家怎麼看?
各花入各眼,而我獨愛杜工部。
首先想起了河伯與海若的故事。。。
因為是初唐,所以這首詩韻律上還有不完美的地方。其思想上也是感慨遊子思婦,也不是推崇的所謂詩言志。我個人更傾向於把它當作詞來賞析,還更有味道些。至於什麼孤篇壓倒全唐,個人有個人的看法吧,當年學的時候我對它也是推崇得不得了。對於這些說法,一笑置之吧,除了杜甫那首號稱七律第一的我基本沒有意見,其他的類似說法實在是不敢苟同。
最後再提一下隋煬帝的春江花月夜:
其一
暮江平不動,
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
潮水帶星來。
其二
夜露含花氣,
春潭漾月暉。
漢水逢游女,
湘川值二妃。
一般認為,張的那首壓倒全唐的孤篇是受楊廣啟發的,所以,不要存有什麼詩詞裡頭選個最好的這種想法了。
詩根本沒有量化的標準。只能大概分一下,這是一流的詩,這是二流的詩。這篇說「壓初唐」是可以的。壓全唐口氣就太大了。李杜元白的巨構都在那裡呢,怎麼壓呢。
春江花月夜,屬於古體詩。
如果問:唐朝古體詩里哪首最出色,是春江花月夜嗎?更恰當一些。
下以體裁分組,說說我心目中「最出色」的詩。
1、五絕
登鸛雀樓、靜夜思、春曉、江雪、渡漢江、紅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登樂游原等。
心選: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理由:入選《唐詩三百首》的五絕,首首佳作。硬要選,當推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意在言外,格高旨遠。
2、七絕
早發白帝城、出塞(秦時明月)、涼州詞(王之渙)、江南逢李龜年、涼州詞(王翰)、送元二使安西、泊秦淮、烏衣巷、滁州西澗、楓橋夜泊、巴山夜雨、夜上受降城聞笛、寒食等。
心選: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理由:想不出理由。
3、五律
山居秋暝、次北固山下、春望、望岳、賦得古原草送別、過故人庄、春宮怨、題破山寺後禪院、終南山等。
心選: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理由:真正的史詩。
4、七律
黃鶴樓、獨不見(沈佺期)、鳳凰台、錦瑟、無題(相見)、無題(昨夜)、登高、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等。
心選: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理由:黃鶴樓,放在七律里,頷聯不對仗,故不選。七律,杜甫稱第二,無人敢稱第一。詩聖的七律佳作太多,個人非常喜歡這首明快的詩。
5、古體詩
春江花月夜、蜀道難、長恨歌、琵琶行、長安古意、代悲白頭翁、三吏三別、山石等。
心選: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理由:古體里,更不好選,又有樂府、五古、七古等細分。姑且選春江。
難道不應該是李白的預言系列嗎?
我贊同題主的看法。我也認為春江花月夜是最好的唐詩。
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出來了。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這四句寫月出,1.超越了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之「海上生明月「。望月詩闊大寧靜,而不如春詩「明月共潮生」闊大浩瀚有氣勢。當然你也可以喜歡寧靜之美。但是張九齡詩只這一句寫景寫得好,下面幾句是寫閨怨,寫得小家碧玉,比較秀氣,寫的只是「這一個」。而春詩寫的思婦具有普遍性,既有戶內的思婦,也有室外搗衣的思婦。望月詩是「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上來就怨,直接抒情。春詩是「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以月光來寫相思。似乎更高明。望月詩要把月光贈給遊子,不堪盈手贈,就回去睡覺了。而春詩是「願逐月華流照君」,更加深情纏綿。是「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以景結情,更有意境。望月詩是怨,春詩只有思念,沒有怨恨。望月詩是滅燭憐光滿,憐愛月光。春詩是可憐樓上月徘徊,可憐者,可愛復可惱之意。心緒更複雜。
2.「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超越了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條江,千隻月,這樣的畫面、意境,過於繁瑣,重複。春詩「灧灧千萬里」,意境多麼遼遠。何處春江無月明,一個「何處」就遠比千江千月高明多了。
3.超越了杜甫的月涌大江流。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月涌大江流,寫得有氣勢,而且氣勢逼人,但寫的主要是江,而不是月。月與江沒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春詩寫月共潮生,也有氣勢,但不逼人,因是寫遠景,意境更開闊。灧灧隨波千萬里,繼上句寫氣勢,這句寫遼遠,寫寧靜,寫波光粼粼。既有江潮之氣勢,又有江流之寧靜、華麗。范仲淹」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差可擬之。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這四句寫江邊月下之景,1.超越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之美。陶詩是置身其中,是近景,是白日之景。春詩是遠景,是月下之景,明亮而朦朧,實在而空靈。比桃源仙鄉更像仙境。桃源僅僅寫桃花,單調了些,桃花桃樹本身,沒有那麼美,還有點俗。桃李都是俗花。陶淵明寫的並不是仙境,帝鄉不可期,淵明從來不羨慕帝鄉,而是深懷用世之心。其桃花源也只是別一個人間世界罷了。當然我也很喜歡桃花源的意境,很繁盛,很熱鬧,又很寧靜,充滿生機和溫暖。
2.寫月下之景超越了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詩也是近景,意境不如春詩開闊。王詩的特點是空,是靜。缺少溫暖,缺少生意。
3.春詩超越了《月賦》。超越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超過淡月失梅花。
春詩的月下之景,神秘、寧靜、澄澈、晶瑩、朦朧又明亮、清涼又溫暖。可以說是寫月景最美的詩。陶淵明是個溫和慈祥的老人,王維是個冷淡平靜的化外人。而張若虛則是個青年,是個長身玉立,既有用世之心,又心地溫柔深情,又超塵脫俗的青年。陶淵明從來不脫俗,反穿著衣服去開門啦,拿頭巾漉酒啦。王維則過於冷漠清高。李白生命力熱烈強大,時而高蹈不群,時而滿嘴酒氣。杜甫是深刻深情悲哀到骨,是長在泥土中的。只有張若虛,是健康的完美得無可指摘。當然這麼說,不等於我不喜歡王維李白杜甫。我時而墮入李白一極,時而滑向杜甫一極,或者孟郊,或者韓愈,我都很喜歡。他們在自己的一極,達到了各自的極致。但是張若虛是處在中心的,是難以接觸的。只可膜拜,不可接近。
江畔何人初見月?(人類的起源,體現生命意識)江月何年初照人?(宇宙的起源,體現宇宙意識)
人生代代無窮已,(人世的滄桑)江月年年望相似。(宇宙的永恆)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自我意識。宇宙是無情的,時間是無情的。月亮不是為了等待你而生,宇宙不是為你而存在,你的生命只是偶然,你的生命的價值全靠你自己實現。就是陶淵明的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之意。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則從反面表明了這個意思。)
這幾句,寫宇宙意識,寫生命意識,寫自我意識,
1.超越了陳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也是這個意思。悠悠者,浩瀚而無情也。而陳子昂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前後都很模糊,前到哪一年,後到哪一年?遠不如春詩直接追溯到人類和宇宙的起源之深刻,之更有歷史宇宙的浩茫感。)
2.超越了屈原的天問,天問問那麼多,意思不超過這幾句。而且反覆追問,缺乏詩意,屬於哲理詩。
3.超越了李白的《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兒戲一般。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兩句無非是說月亮的歷史很久遠了,多久遠呢,又不如春詩」江月何年初照人「之追本溯源。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這兩句寫人世滄桑。等同於上面春詩「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但似乎缺少點感慨的力量。估計是因為春詩使用了疊詞「年年代代」。李詩在寫人與宇宙的對立之後,得出的看法是「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宇宙永恆,人生短暫,沉醉於酒得了。境界太低了,看輕了人生價值。這不是盛唐氣象,而接近魏晉的放誕。而春詩由景入思,由思生情,什麼情呢?一是追求功業,二是看重愛情。李白是功業不能實現就放縱了,也不重視愛情,攜妓到處玩。格調低下。
4.超越了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太輕描淡寫。蘇軾就不是深刻深情之人,處處標榜曠達,未免稀釋了感情。)
後面20句,寫思婦和遊子,跟文學史上的閨怨詩是一類的,但是超越了歷代的閨怨詩。其感情是哀而不怨,思念而不抱怨,如古詩十九首中的思婦一樣,意致深婉、溫厚纏綿。超越了王昌齡閨中少婦不知愁, 悔教夫婿覓封侯。(眼裡只有愛情,沒有功業,未免太小女人氣了。)超越了歐陽修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正牌的閨怨詩,寫女子被拋棄的痛苦,遊子不顧返,在章台呢。)超越了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畢竟是民歌風味)
能夠超越典型的閨怨詩,根本原因是:春江花月夜的情感是愛情與功業並重的。
遊子的功業如何建立?一是軍功,二是科舉。張若虛寫的遊子,不是固定的這一個或那一個,而是帶有普遍性,既有在碣石的,也有在扁舟上的。遊子在碣石幹什麼?碣石就是前線,就是要建立功業之地。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是也。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是也。扁舟上的遊子,張繼楓橋夜泊是也。
楊炯和張若虛都在初唐,所以都是積極昂揚的。沒有白狼河北音書斷,沒有可憐無定河邊骨,沒有杜甫邊庭流血成海水,沒有李頎空見葡萄入漢家。沒有白骨血水的慘況,沒有厭戰情緒。
而歷代文學,往往將功業與愛情這兩種感情分開,要麼是閨怨詩的看重愛情,對建功立業、死於前線沒興趣,比如可憐無定河邊骨,悔教夫婿覓封侯。要麼是看重建功立業,無視愛情,比如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比如樂羊子妻,比如吳起殺妻,比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一心迷戀功名或仙道,而很少寫愛情。只有唐朝,只有初盛唐時期,只有張若虛,才將功業與愛情二者並重,既渴望在外漂泊以建功立業,又看重愛情,希望回家。這是真正的盛唐氣象。(其實是走向盛唐之時的氣象。一到盛極,便生糜爛了。)美好的自然,浩瀚的宇宙,我來過!我奮鬥過!我愛過!這就是春江花月夜的精神。
總之,春江花月夜寫景寫到極致,達到中國文學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寫哲思、寫宇宙意識寫到極致,寫情(愛情和功名之心)而不偏廢。還能將三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結構上對稱均衡。開始8句寫景,再8句寫思,再4句過渡,再8句寫思婦,再8句寫遊子。88488結構。形式上圓合完美,從月生到花開到春臨,寫到春去花凋月落,有著完美的整體形式美。
春江花月夜是詩歌的母體。(這句表述的不專業)其他的跟春江花月夜這五個詩歌中最常見意象有關的詩歌幾乎都跳不出這首詩的影子,也達不到這首詩的高度。春江花月夜是詩歌王國中的鳳凰,其他同類詩,只是吉光片羽罷了。
孤篇蓋全唐,誠不虛也。
夢遊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我們一直在說唐詩宋詞,就是承認了詩的最輝煌時代在唐朝,詞的最高成就在宋朝,一本《全唐詩》共收詩四萬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條,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數據來自《互動百科》)。
「詩聖」杜甫的詩現存1400首「詩仙」李白的詩今存900多首
「詩魔」白居易一生共寫3840首詩
「詩鬼」李賀今存詩242首
「詩佛」王維詩今存400多首
這些歷史著名的詩人,都有不少的詩篇遺世,就連英年早夭的李賀,以及清心寡淡的山水詩人孟浩然,亦傳下了二百餘首詩歌,唯獨張若虛,僅有2首傳世,並且僅憑藉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其在唐詩史上不可磨滅的地位。
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人,曾任兗州兵曹。唐中宗李顯神龍年間與賀知章等人都以吳越名士,揚名京都。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初年又與賀知章,張旭,包融齊名,號稱「吳中四士」。
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於《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清末王凱運評此詩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陳兆奎輯《王志》卷二《論唐詩諸家源流一答陳完夫問》),較為公允地指出了它的源流、地位和影響。正是有了王氏的這一評語,以後才有了「盛唐第一詩」、「春風第一花」、「孤篇蓋全唐」或「以孤篇壓倒全唐」等不同的評價。
現代學者、詩人、民主鬥士聞一多先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於西南聯大任教,對唐詩作過系統而深入的研究,他在《宮體詩的自贖》一文中,對張若虛的《春江》詩推崇備至,作了高度評價。他在引了張詩的前8句之後,不由地讚美道:「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讚歎是饒舌,幾乎是瀆褻。」他在逐句剖析了張詩的最後12句之後又一次讚美道:「詩中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這是聞一多先生對張若虛《春江》詩獨到的理解和崇高的評價。
對於聞一多先生對張詩的理解和評價,現當代文壇持肯定態度,認為是豐富了王闓運所謂「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結語的內涵,深化了對此詩的哲學與美學價值的認識和理解,再次提高了張詩的歷史地位。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 作者:【張若虛】 體裁:【樂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
【注釋】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髮,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裡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繫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恆,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迴響。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著什麼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願。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雲」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雲」、「青楓浦」托物寓情。白雲飄忽,象徵「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蕩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雲遊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台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裡「卷」和「拂」兩個痴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託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裡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最後八句寫遊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遊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麼遙遠。「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落月搖情滿江樹」,這結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藉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詩的韻律節奏也饒有特色。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蕩,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迴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後以仄聲遇韻結束。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極(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後應,既迴環反覆,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創製者是誰,說法不一。或說「未詳所起」;或說陳後主所作;或說隋煬帝所作。今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所錄,除張若虛這一首外,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溫庭筠一首。它們或顯得格局狹小,或顯得脂粉氣過濃,遠不及張若虛此篇。這一舊題,到了張若虛手裡,突發異彩,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時至今日,人們甚至不再去考索舊題的原始創製者究竟是誰,而把《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的真正創製權歸之於張若虛了。
因人而異吧。個人最喜歡李商隱的錦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文無第一
從來都沒有最出色的唐詩,只有某人最欣賞的。
最好的唐詩不是她,是李白的《靜夜思》。
個人覺得白居易的長恨歌最好??(個人意見,不喜勿噴)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可能有些過了,但唐詩卷首語絕對擔當的起
就文字、意境、韻律、流傳度幾個方面來講,《春江花月夜》每一項都幾乎是滿分,所以很多人都認可「孤篇蓋全唐」這種說法,不過也有在這幾個方面與其不相上下的詩。
但是自古以來文無第一,非要所有人都認可《春江花月夜》是唐詩第一併不現實,畢竟人有百樣,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就文字來說有人愛樸素無華,白描如「大漠孤煙直」之類。
意境上更是有多種分別,有避世歸隱,有洒脫揮放,有生活情趣,有軍旅山河,有女兒情思,春江更偏向於哲學角度的思考時空與有無,更適合獨處時思考,而現實問題常常是「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韻律上,樂府、古詩、律詩、絕句各有優劣,樂府偏敘事,古詩偏抒情感想,律詩絕句則凝鍊。
流傳度上來說,可能《長恨歌》,《將進酒》更勝一籌。
還有讓李白讚歎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與「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不相上下,不過篇幅長一點能夠包含更豐富的內容,在增加篇幅的同時還保持著同樣經典的詩句,也許就類似於二連冠與三連冠之間的區別。
就個人而言最喜歡的唐詩有兩首。一首也許不算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珮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另一首也許比較冷門,
「我有辭鄉劍,玉鋒堪截雲。
襄陽走馬客,意氣自生春。
朝嫌劍花凈,暮嫌劍光冷。
能持劍向人,不解持照身。」
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寫道詩到李白揍出了盛唐藝術的最強音,看似脫口而出隨意創作,確層出不窮不可思議,是不能被模仿的。
以杜甫為詩聖的另一種盛唐已不是盛唐之音了。
偏愛小李杜。
自古文無第一,題主的問題是不會有準確答案的!
個人最喜歡的還是李白的 長干里
文無第一,各有千秋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