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坊间的小篆字体有什么区别?

听说一种说法方正小篆是清篆,汉仪小篆是秦篆。北师大说文小篆应该就是从《说文》截的图吧?那么其具体风格有什么差异。字体设计之初又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呢?

----------------------------------------
补充一下秦篆、清篆说法的来源。某度知道。


谢不邀。
@履斋 兄对「北师大说文小篆」来源的说法以及强调「要区分对待文字的演变和书写风格」的观点基本正确,但是其他部分的说法都不妥当。

题主你听到的「方正小篆是清篆,汉仪小篆是秦篆。」也相当不准确。

方正小篆与汉仪小篆的差别不在书写风格上,而在字形上。方正小篆较为接近秦汉篆文的实际字形,而汉仪小篆较为接近经过讹变的《说文》小篆字形。

应该说,最忠实大徐本《说文》小篆全貌的就是北师大说文小篆了。事实上这是一款学术研究性质的复刻字体,我们在做学术研究、编纂字典/字编要使用《说文》小篆字形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北师大说文小篆。

至于汉仪小篆体,我没用过,但是刚才检查了下些许字,基本是按照《说文》小篆字形来的,只是风格上与北师大说文小篆略有区别。由于这是商业字体,而且受到字符集限制(《说文》字头有大量GBK之外的字,而商业字体往往更看重覆盖 GB2312、GBK 等字符集而不太考虑 CJK 扩充集的生僻字),所以基本没有学术价值。

「方正小篆体」与「汉仪小篆体」一样,也是商业字体,覆盖的字符集也与《说文》所收字头不一致。与汉仪不同的是,方正小篆的写法并不遵照《说文》来写。「方正小篆」的书写者张永明先生是一位懂古文字、秦汉文字的书法家,他写出来的小篆,更接近秦汉文字的实际字形。

所以在题主看来,这些「接近秦汉文字」写法的「方正小篆」就与照搬《说文》小篆写法的「汉仪小篆」有比较大的区别了。

实际上今本《说文》小篆,因为屡经传抄,所以其形体并不可靠,与真实的秦汉文字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履斋 兄说:

但无论风格如何,写小篆当依秦代李斯篆,进一步准确说是汉代许慎说文,再进一步准确说是依据宋代徐铉徐锴本的说文。

其实今本《说文》小篆,与秦代李斯篆(应以秦刻石为代表)根本就是两码事!!!


比如秦刻石的「于」和「既」如此作:

框选的「于/亏」和「既」都是还未讹变的字形。

而《说文》小篆则写成了(使用了北师大说文小篆):

「于」不出头,已讹。而「既」的「皀」、「旡」则左右皆讹。而且这个讹字在秦汉出土文字中根本看不到,所以这两个《说文》小篆讹形是后世传抄的时候讹的。

我们再来对比题主提到的两种商业小篆字体:

谁正谁讹,一目了然。 @履斋 兄最后说:

最后,特别重要要说的是,说文有的,依据说文,说文所无的,才依据其他。方正的那个桃字,明显说文是具有的,而以其他写法充小篆,不可取。

如此盲目拔高《说文》中经后世传抄讹变过的「人造字形」,而轻视秦汉刻石、玺印、金文中实际的原生态的秦篆。这种做法,才不可取。


现代古文字学者之所以普遍采用「北师大说文小篆」,正是因为其存今本《说文》篆形之真,以免对早已讹变的《说文》篆形造成「二次伤害」。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说文》篆文讹形的锅不应该由《说文》作者许慎来背。后世《说文》的传抄者、勘定者「在报导上出了偏差」,要负主要责任。


关于本题涉及的「皀」字(「既」左)以及「兆」字(「桃」右),笔者已写了几篇专栏文章备述之,请参:

  • 《說文》小篆訛形舉隅——說「皀」 - 汉字 - 知乎专栏
  • 《說文》小篆訛形舉隅——說「兆」 - 汉字 - 知乎专栏

谢邀。

这个问题一处不太明晰,就是汉仪的叫秦篆。文字的演变和书写风格,这是两个问题。从文字的演变来讲,小篆就是秦篆,秦篆就是小篆。只有从书写风格来讲,才有所谓秦汉、明清的说法。但无论风格如何,写小篆当依秦代李斯篆,进一步准确说是汉代许慎说文,再进一步准确说是依据宋代徐铉徐锴本的说文。

六十年代初,中华书局的说文解字是非常重要的出版物,屡次新版新印。中华书局本是对叶昌治刻本的缩印,两张缩一张;而叶刻本是依据孙星衍的刻本,改刻为一个篆字一行,眉目清晰;最后,孙刻本是宋本的复刻。这是一个脉络。

无论是汉仪还是北师大,他们的字法依据还是说文,这是最重要的。至于说书写风格,若说汉仪是秦篆,或许是结字上向李斯的书法靠拢。而北师大的,也应该是电脑字,不是说文直接截图,所谓说文本,应该是字法和风格都完全依据说文。

方正那本,字法上就不依据说文了,应该是依清人。所以这是方正和汉仪、北师大两本的最主要区别。

最后,特别重要要说的是,说文有的,依据说文,说文所无的,才依据其他。方正的那个桃字,明显说文是具有的,而以其他写法充小篆,不可取。

3.28日补充
--------------------------------

听取赵、zeng二先生论述后。对“说文有的,依据说文,说文所无的,依据其他”的一依说文的看法再作阐述。

初我试图解释为初学权便,但思索后觉得不妥,因为初学权便能说明学而后讹误消解的问题,但不能说明依据性。

小篆依说文就是注重《说文》的依据性。说文有阙则补,有误勘正。依据无碍于求真。

秦汉印篆、出土简帛,知其流变,以为补充旁证。

即就《说文》中的错讹字,可用不?我以为也可用。为什么?有依据在。这种依据,并不是说书上已有,照猫画虎总没问题,他日面对责诘有个借口。而是这种依据,保证你在文字传承的谱系内。只要说文在,这种脉络不会中断,他人不会误认,时间不会磨坏。

这个角度讲,相对于对错,更应看重依据。既成事实,记录在案,同于间接的答案,有何不可?是以天下事知其错则同于不错。也是前人所以不直接对刻本改动讹误,而是通过注疏、旁解指出不足的原因。

有所依据,字不从“我”手中臆造,则可。由此再看“(小篆)说文所有,依据说文,说文所无,依据其他”,则无滞碍。


在整理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过程中,为了显示小篆字形,曾经使用过一些小篆字体,其中包括方正小篆GBK和北师大说文小篆。
我用的北师大说文小篆,是用的网上一个小篆输入法(貌似是从什么软件里提取出来的?)配套的字体。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缺字(比如囗),不知道该字体后来是否有更新。
比较过字形之后发现,北师大说文小篆如诸位所述,是复刻字体。方正小篆的篆形是根据古文字研究的成果做过修改的,不过与裘先生所述不太相同。不知道是字体版本问题还是学术观点不同。
所以最后在显示说文小篆以及不需要刻意强调字形之处,就都用了这个字体。其他篆形基本找篆谱、字形汇编之类的截图。实在不太方便找到的,用方正小篆的近似字形替代。


推薦閱讀:

寫硬筆字時如何表現出筆力?
寫得一手好看的英語字是什麼體驗?
初學書法用什麼毛筆好些呢?
在你練字的生涯中,你最感謝的書法家是誰?

TAG:字体设计 | 书法 | 小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