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劍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重要地位?

1. 中西方的劍形狀大同小異,這是文化傳播還是其固有特性導致大家作出一樣的選擇?
2. 作為一種冷兵器,為什麼不約而同地成為一種地位、榮譽的象徵?中國古代十大名劍百度百科分別為承影劍、純鈞劍、魚腸劍、幹將劍、莫邪劍、七星龍淵劍、泰阿劍、赤霄劍、湛瀘劍、軒轅夏禹劍。
西方名劍不熟。。
3. 順便來探討點有趣的劍的歷史故事吧!


西班牙國立考古博物館藏品
這貨叫伊伯利亞剃刀,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以後的希臘劍是這個樣子的。羅馬共和早期的公民軍團是全希臘式的,肌肉胸甲亞麻甲,人手一根長矛,2個軍團結成一個大方陣,打仗的方式是嗷嗷嗷的衝上去推擠亂戳,長矛斷了用劍砍。這貨其實不好用,因為很薄,用的不好容易斷,用的好就太恐怖了,這造型很方便插進關節里一扭,或者順著肌肉紋理滑下去,色雷斯人可以邊跳邊麻利的把人片成火鍋涮肉,就好像雙立人的刨子削蘋果皮,比水果刀效率太多了。
因為對使用者技術要求高,所以這貨最後還是被淘汰了。伊伯利亞剃刀一直被配作希臘式長矛隊的副武器,考慮到攜帶和配重,做的不是很長,大約50CM。

大英博物館藏品
這貨就是高盧長劍了,鑄造年代是公元前1世紀。高盧地區的鑄造技術享譽古典時代,除了武器還一個勁的往希臘世界倒騰青銅的生活用品。

「羅馬未知的邊界」展,羅馬尼亞
這是一柄高盧鐵劍的表面處理,鑄造時間為公元前3世紀。

荷蘭歷史文物國立博物館( Rijksmuseum van Oudheden)藏品,高盧長劍。材質我不曉得,但表面肯定是做過處理的,不然就會銹得跟最上面那幾把一樣。
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這幫穿褲子的臭b會把劍鑄造的這麼長」,答案是「因為這幫操子喜歡玩衝鋒接旋風斬啊!」高盧人打仗是不怎麼講紀律的,既然不講紀律就不需要排隊,不排隊就死的快,死的快+不排隊所以個人空間就大,個人空間一大就用的起狂酷大拽屌的武器,所以你看古典時代蠻族都喜歡用狂酷大拽屌的武器啊啊。阿里錫戰役中羅馬軍隊被高盧人的長劍旋風斬刷分,什麼亞麻甲胸肌甲大盾牌統統被無視,一天死了2萬多人,嘖嘖。
比如下圖達西亞人用的falx(克魯日歷史博物館藏品),那個彎的鐵片子。加上一個等長的木柄後揮著可以玩三國無雙。當年羅馬的達西亞軍團被迫裝備了右臂甲和頭盔橫隔棒來防禦此武器,不然真的要被大卸八塊了。

關於高盧劍到底有多長,可以參考下圖

瑞士 Münsingen博物館藏品,公元前350年鑄造。未加柄的情況下超過了一臂長,左下角有示意圖喲,點擊放大看,這該是把雙手大賤吧。

下面說說為毛羅馬軍隊放棄了長矛用劍,以及為毛劍越來越短。
早期羅馬人還是幫窮B的時候,和義大利中部的薩莫奈人廝打了很多年。
當時的羅馬軍隊是這個鳥樣子的,盜個希臘人的圖,反正大家差不多了。

每次羅馬人一窩蜂的往山上沖,就會被薩莫奈人各種撕,你想想近萬人的大方陣往北京香山上沖,這特么得多擠,這幫B一邊沖一邊還喊著」保持擁擠,紀律第一!「薩莫奈人吐口痰的命中率百分之百。
第二次戰爭期間,公元前321年5萬羅馬軍隊終於擠在卡迪昂山峽被薩莫奈人給包了餃子,5萬人擠了3天後投降,薩莫奈人讓他們鑽了扼門(3根長矛架出來的一個門,鑽這個等同於鑽褲襠)把他們放了,於是羅馬人開始反思自己的戰術是不是有問題。這5萬人在羅馬城外(不好意思進城,太丟人了)蹲了1個月後頓悟」他媽的薩莫奈戰術(連隊編製)才是王道啊!「
我就不瞎BB具體是什麼情況了,大體上是大方陣切割成小隊,士兵之間有了一定的空隙,由推著密不透風盾牆往前碾壓變成了一個四處漏風的盾牆雞血衝鋒,提高殺傷力和指揮靈活度的代價是防禦能力的下降。以前敵人只能從上戳死你,現在上下左右都可以砍你,相應的羅馬人的盾牌變大了,就是你們看到的大的一比的盾牌,而長矛被移交到Triarii(羅馬軍隊的第三列,保留了希臘戰術),第一列第二列使用劍,利用連隊編製所釋放出來的個人空間玩閹割版的旋風斬,第三列負責盾牆長矛碾壓。

這個戰術非常JB好用,老子盾牌大,管你什麼大斧大鎚大刀片子一概無視,豬突過去你攔都攔不住。近身了就給你一刀,大爺劍短出刀收刀都快,你鎚子飛了一半就一庫了。
這就是為毛羅馬劍很短,因為戰術需要,如果沒有大盾牌,羅馬劍勢必也要做的大才行。
除了在老滾里,你特么見過用雙手劍玩背刺的么?

事實上,羅馬軍隊的劍分為兩種,軍團士兵配合大盾牌使用的被稱為Gladius,長度約0.6-0.8米,Gladius的起源基本不可考,一般認為它最早是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由西班牙軍團採用的,小流氓西庇阿接管他爹的西班牙遠征軍後,看到此劍在戰場上大發淫威菊花一緊,而後向整個公民軍大力推薦。Gladiator-角鬥士就是源於這個詞昂昂,羅馬在公元前4世紀晚期有了這項殘忍血腥的娛樂活動,最早的Gladiator都來自於戰敗的艾特魯利亞城邦,Gladius也有可能是由義大利中北部傳入的。

另外一種叫Spatha,外觀上看就是個加長版的Gladius,基本沒有短於1米的,它不及Gladius那麼普遍。

這2幅都是發掘於德國境內的羅馬駐軍墓碑,他們佩戴的了較長的Spatha

大約在公元1世紀時Spatha出現在日耳曼軍團,而後陸續成了日耳曼尼亞駐軍和不列顛尼亞駐軍的標配之一,特別是騎兵必須用這種長武器來完成暴力衝鋒。你看,野蠻之地的駐軍總有一些非常奇特的武器裝備,比如潘諾尼亞軍團扔大鉛球,達西亞軍團有罐頭盔甲,而日耳曼尼亞軍隊有Spatha,為什麼呢?
因為這樣就可以拿著Spatha一邊喊著草泥馬一邊兇悍的反草回去啊啊!我猜可能是AD3年條頓森林堡戰役羅馬人輸的忒慘了點(三個軍團覆滅,自此到1000年後滅亡,羅馬在易北河流域再也沒有組織起有效戰略進攻),加上各地駐軍都有點裝備選擇權,所以日耳曼尼亞軍覺得」我們也要讓他們爽一爽「,或者是」你看到我有他媽的一把大屌劍你也要抖一下對不對「。

德國新鮮出土的Spatha,對比右邊的矛頭,這長度其實我是沒什麼話講的。Spatha很快在歐洲流行起來,後來羅馬的敵人們和敵人的敵人們也都用起了這種劍,它的下一次發揚光大要到維京人時代了。


廣告:推薦本人作品《挑燈看劍——混在殺戮中的浪漫情懷》。

目錄

序章——劍為百兵之皇

一、劍的歷史源流

1、這樣就算劍

2、最早的劍——湊合也比沒有強

3、血腥的風俗——象徵意義的開始

4、銅劍與禮器

二、超級兵器

1、後來居上—吳越之劍的興起

2、鑄劍術與吳越寶劍

(1)全盛時期

(2)劍之為寶

3、鑄劍師與相劍師

(1)一邊一個—幹將與歐冶子

(2)眼高手低也嚇人

4、戰

(1)重點還是人

(2)自殺式威懾

(3)劍術

5、反哺中原

6、秦劍VS漢劍

7、讓位於刀卻並非結束

三、有禮有德的貴族之劍

1、頭可斷,血可流,身上的佩劍不能丟

(1)胯下之辱背後的玄機

(2)貴族的象徵

2、有「禮」走遍天下

(1)歷史上最破爛的劍

(2)「長鋏」到底有多長

(3)彈鋏而歌與長期飯票

(4)心理上最陰暗的人

(5)有「禮」才能走遍天下

3、佩劍——責權的統一體

(1)繁瑣而莊嚴——冠禮與佩劍

(2)佩劍的基本要求:

(3)死給你看——七星龍淵

4、玉裝劍與玉具劍

四、有權有勢的帝王之劍

1、權勢熏天——太阿

2、專愛挑眼——湛盧

3、天命有常與造反有理

4、忽悠你沒商量的赤霄

5、看上去很美——尚方寶劍

五、挑戰權威的刺客之劍

1、悍勇決絕的前輩們

(1)彗星襲月——粗線條的專諸

(2)白虹貫日——PK無敵的聶政

2、堅忍執著的後輩們

(1)勇者之爭——矛盾的要離

(2)這才是真正的苦人兒——漆身吞碳的豫讓

3、刺客中的不肖子孫——啥也幹不成的荊軻

4、刺客的素質下降了

六、扶危濟困的俠客之劍

1、文人仗劍

2、傳奇舞蹈家與傳奇雜耍藝人

3、那些飛來飛去的劍俠們

4、劍俠不分家

七、哪裡有不公,哪裡就呼喚救世主

1、與時俱進——宋元話本中的劍俠

2、向前輩學習——明請短篇

3、關鍵是要長

4、武俠與仙俠

八、神仙會飛劍

1、孔周三劍與道家攖寧

2、抓鬼畫符——方士之劍

3、殺人百里——神仙之劍

4、多功能全方位的辟邪道具

九、近代武俠

1、從峨眉劍派到眉間雪恥

2、江湖兵器熱銷榜

3、論劍華山

十、傳說中的無上利器

1、聖人制器

2、蚩尤?黃帝?

3、軒轅夏禹劍

後記:我要說的不是劍

序章——劍為百兵之皇

劍在中國的冷兵器時代被尊為「百兵之皇」,無論文人騷客還是江湖遊俠都對它有著一種近乎於偏執的熱情:比如對於文人來說,最能體現自己品行高潔,志量宏遠的符號性裝備就是劍與琴,而當他們習慣性地想秀一把自己「當真了得」的時候,往往會號稱自己有「劍膽琴心」,可見即便是「高山流水」般文雅的秀士,也並不認為帶著一把「劍」
會給自己招來「粗暴」的壞名聲;恰恰相反,它其實可以更好地襯托自己高貴脫俗的氣質;而對於武人來說,劍就更加不得了了,哪怕你慣用的武器是九齒釘耙,當你闖蕩江湖獲得了足夠的地位,被別人認為「德藝雙馨」的時候,你也會被公眾尊稱為「劍俠」!想想吧,如果被人稱為「耙俠」,那聽起來得多跌份呢?

自唐以來,我們漢語中更是出現了一個專門的詞兒叫「書劍」,比如唐代孟浩然的詩句「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北宋司馬光所寫的「使君此去榮多少,猶是當年書劍身」,元朝湯式的「書劍不求官」和清代方文的「干戈猶未定,書劍那能聞」等等,所有這些詩句中的「書劍」一詞其實統統指的是「文武」,也就是說劍從唐朝開始,就已經取得了可以與對傳承文化最為重要的書幾乎相等的地位,甚至可以代表所有與技擊或者軍事有關的事物。

與此同時,劍在中國還被賦予了一層神秘氣質,神秘到通過對它的修鍊足以達到一種神秘莫測,與天地相合的境界,所以我們古代的兵器隨多,卻單單只有劍可以與道相連,被稱為「劍道(這個詞的出處是《吳越春秋》,與日本的劍道不是一回事兒)」。所以無論是抓鬼畫符的道士,還是那些喜歡飛來飛去的仙人,他們的標準制式裝備往往都是劍。大家恐怕誰也沒見過戲劇或者電影里,純陽真人呂洞賓出場的時候,是掛著把腰刀跑出來的吧?

總之,劍在中國的冷兵器中有著其他任何兵器都不可比擬的尊崇地位,它一頭銘刻著我們中華民族靈魂深處的堅韌勇敢,一頭張揚著千古文人的文才風流;它一邊圍繞著我們追求幸福與公證的俠義夢想,一邊傾訴著祖先開創歷史的艱難與輝煌。劍也正是由此才能承載住極其博大深沉文化內涵,閃耀出高貴神聖得有些虛幻的榮光,成為了被銘刻於我們中華民族千年血脈中一段不可磨滅的文化基因。至於為什麼它的地位如此崇高,我們得從劍的歷史說起。

一、 劍的歷史源流

說起劍的起源,本人見過許多所謂的文化人士都在他們那些看似很靠譜的著作中講到過,甚至就連所謂「內事不明問百度」的「大拿」百度百科也持這類觀點——那就是劍初為銅製,中國最早的劍產生於商代。

這種說法到底正確不正確呢?還是讓我們先來確認一下到底什麼叫做劍吧!

1、 這樣就算劍

說起劍的定義,其實古人所說也不盡相同,關於他們那些從各種不同角度對劍所進行的闡釋,咱們以後都會涉及到,但最關鍵的問題其實是劍作為一種明確的兵器分類,它理應有自己的標準形制,也或者說它必然需要有一種自己獨有的特徵,不然你說這是劍,我搖頭反對,偏說那叫八楞錘可怎麼辦?

這個標準在中國(西方的一些單刃兵器也被稱為劍)按照通行的解釋應該是:尖鋒短柄,長刃兩面者為劍。

如果依據這個標準我們再來參考一些那些認為中國直至商代才出現「劍」的分析就會發現,他們的理論依據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他們都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那就是劍必須由金屬製造——「初為銅製」。

可是我們再來對比一下咱們前邊總結分析出的那條標準時就會很自然地發現,材質與是否可以被歸為劍絕對沒有關係,不說那些考古發現的玉裝(具)劍,大家只要想想道士們抓鬼鎮邪所用的木劍就應該理解「劍」就是「劍」,並不因為由木頭、石頭製造它就會變成電腦桌或者防洪壩。所以如果說中國最早的「金屬」劍出現於商代還有可能,但如果去除掉「金屬」二字,單純說中國劍的出現,卻要比那老得多!

2、最早的劍——湊合也比沒有強

中國劍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是如何出現的呢?

其實在《越絕書外傳·寶劍篇》中有一句很明確的說法叫「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 可鑒於黃帝實在比耶酥早生了太多年,我們不幸地無法確知所謂的「黃帝之時」到底是公元多少多少年,但基本判斷是上古時期總是沒錯的。這樣這句話我們很自然就可以理解成:在上古時代,人們是以玉(石頭)製作兵器的。

恰好通過考古學,我們可以確認,最早符合「尖鋒短柄,長刃兩面」的兵器(也就是劍)也的確出現在那個「以玉為兵」的時代——新石器時代。而在那時劍又大概可以被分為兩類:一是流行於東部沿海地區的環柄骨制或石制劍;二是在中國北方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以石為刃的骨制劍。

新石器時代別說文字,連可以採信的傳說流傳都不多見,所以我們很難確知劍是如何被發明的,但是通過一些推測我們還是可以大概還原出劍的產生過程:

在比新石器時代更早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為了提高弓箭或標槍的穿透力,學會了將一種石頭打制的尖鋒雙刃的玩意兒綁在比較原始的所謂的「剡木為矢[1]」上,這就出現了最早的箭鏃(還有標槍頭或者矛頭,都是一回事)。

當時箭鏃的形制是尖鋒雙刃,也就是說除了後邊那個「短柄」以外,這東西已經與劍很接近了。而且隨著人類文明在洪水猛獸地肆虐中摸索前行,披荊斬棘開創歷史的偉大進程,技術也在不斷進步,精細磨製的新石器,逐漸取代了粗糙打造的舊石器,於是這些箭鏃、矛頭的尖越來越銳,刃也越來越利。

那麼它們又是怎樣逐漸演變為劍的呢?

讓我們來做個設想吧,假設張三是個生活在上古新石器時期的原始人,他箭法高超,投擲標槍的手段也不錯,一般情況下看到獵物時,通過這世上唯有人類所掌握的遠距離殺傷手段就能幹掉對方。於是在一個艷陽高照的天氣,張三在認真檢查了全身披掛後,背上他的弓箭,握起他的長矛(標槍)鬥志昂揚地出發了。走在平時打獵的活動區域,張三極目遠眺,希望能找到一隻正在專心拱著草根覓食的野豬,這樣他就可以悄悄地走到弓箭或者標槍的有效射程內,遠遠地,安全地殺死對方,為老婆孩子與許多部族中的同伴帶回去幾天的口糧。

狩獵,或者說作戰計劃天衣無縫,可是記得美軍作戰條理中反覆強調的「沒有任何計劃能在遇敵後繼續執行」么?這條真理也與它所代表的「意外」相同,無處不在,就算在上古時期也是一樣。被張三苦苦尋找著的野豬終於出現了,只是,只是它沒有按計划出現在張三所眺望的遠方,而是出現在了張三的背後,正瞪著那雙因興奮充血而變得血紅的眼睛盯著張三——近在咫尺!

就在張三因恐懼而彷徨的時候,野豬已經呲著獠牙猛衝過來了。長期狩獵所積累的生存經驗與求生本能同時爆發,張三為了求得一線生機與野豬展開近身肉搏。

很幸運,長矛很長,長到在野豬撲到張三身體之前就刺中了它;可同樣很不幸,長矛實在太長了,長到雖然刺中了野豬,但是在它那帶有巨大衝擊力的撲擊之下,長矛斷掉了。空手打?別扯啦,還記得人家野豬同學有兩顆大獠牙么?張三身上可沒有老天爺給配備的那麼強力的近戰武器。就在張三以為自己完了的時候,突然靈機一動,斷了的長矛也比獠牙長啊!

因為武器不大趁手,當最終戰勝了野豬卻受到了不小傷害的張三一瘸一拐回到山洞的時候,他把自己今天的不幸遭遇分享給同部族的夥伴們。這樣的事兒太可怕了,怎麼能保證在下次遇到同類事情的時候能稍微取得一點主動呢?部族中的人民群眾於是發揮了集體智慧,你一言我一語地出起了主意,最終,一柄近身肉搏版的小號長矛被設計出來——在磨製矛頭的時候捎帶手在後邊磨製一個短點兒的把手,貼身攜帶以備不測。於是,最初的「尖鋒短柄,長刃兩面」的劍就產生了。所以《釋名》裡邊說「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就是說最早的劍是一種防備意外湊合著用的防身兵器。

可是這樣一種「湊合用」的防身兵器又是怎樣開始取得一些地位,具有一些文化甚或是信仰上的象徵意義的呢?

3、血腥的風俗——象徵意義的開始

通過前邊的介紹,我們可以發現,就如龍蝦也是蝦一樣,傳說在中的「兵皇」在產生之初,也不過是一種兵器,而且相較於什麼棍棒(這個是「百兵之祖」)、長矛、弓箭之類上古時期的主戰兵器,劍還挺沒地位,那麼它是在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某種象徵意義,從而漸漸超然於其他兵器之上的呢?

這個事兒還得從想當初說起,相當初因為「張三們」的靈機一動,古人發明了一種便於隨身攜帶的防身兵器——劍。這玩意兒不但在近身肉搏,尤其是面對突發情況需要做出應急反應的時候,效果相當不錯,還可以很方便地隨時拿出來剝獸皮,割獸肉,於是漸漸流傳開來。借用一句套話,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張三已經被捲入了滾滾的歷史洪流而消失無蹤,但劍卻因為其便於攜帶、用途廣泛(這點可以參考手錶和手機的流行與發展)的優點被古人視為居家旅行,戰爭漁獵時的必備佳品。

可是我們一定要注意到,在古人的部族生活中人們其實也是有簡單職業分工的,其分工的大概原則是身強力壯的青壯年男子負責保衛安全與獵取肉類食品;在體力上相對不佔優勢的婦女、兒童、老弱病殘呢?沒事打掃打掃山洞,縫縫皮襖,爬到樹上摘摘果子什麼的,這叫「各盡所能」。那些老弱婦孺,你們負責的都是辦公室內勤工作,天天拎個野外生存套裝又有什麼用?所以在物質還沒能極大豐富的新石器時代,好不容易被磨製出來的石頭劍還得先盡著那些外勤人員用,這就叫「各取所需」。

久而久之,青壯年男子出門隨身攜帶上一把劍,就成了約定俗成的風俗,或者叫規範。而劍也就慢慢成為了個體強大或者孔武有力的標誌。

同時,也恰恰因為在上古時代,這些部族中的青壯年男子既是保衛氏族部落的主力戰士,也是肉食的主要來源——最主要的生產勞動者,所以這些人在部族中,其實是相當有身份的一個群體,而他們的身份還就恰恰來自於那個腰裡別把劍所代表的「孔武有力」,於是劍自然而然也就有了一定的身份標識意義。

與前邊說到的劍的產生一樣,這樣的推測也在考古學中找到了證據:江蘇省大墩子曾經發掘過一座距今大約5000年左右的古墓,墓主人是一位中年男子,被埋葬的時候,左肩旁邊擺著一柄石斧,而右手則緊緊攥住一把環柄骨短劍。可以想像,這一斧一劍就是他生前在生產生活、戰鬥搏殺中最重要的生存工具,他正是依靠它們來抵抗外族的入侵,改造身邊的環境,也是憑它們取得了自己在部族社會中的地位,承擔起自己身為丈夫、父親、戰士等方方面面的責任。換句話說這一斧一劍就是他的身份的來源和象徵,對他的重要程度達到了死都不可放棄的程度,所以才被選為隨葬品與他一起被埋入墓中。

另外,我不得不說,劍地位的提高,事實上還與一些血腥的風俗——獵頭(不是咱們現在說的挖人牆角尋找人才,而是真真正正的砍腦袋帶回家做裝飾)有關:

獵頭在人類歷史上其實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習俗,從亞洲到澳洲、美洲,獵頭習俗都曾大面積存在,而咱們中國的古人自然也不可能脫俗。具體來說,在古中國的西南地區,一些部族直到戰國時期還有獵頭的習俗,而劍恰恰是砍腦袋的主要工具:

張三的不知多少代以後的後代張小三正夾雜在興奮與困惑之中,興奮是因為他剛剛贏得了自己平生第一場戰鬥的勝利,在一次抵抗他族侵略的戰爭中,他作為一位部落新一代有生力量,第一次親手射殺了一位來犯的敵人——別族的勇士;而引起他困惑的則是,這是自己第一次為保衛部族所取得的重大勝利,無論是依照風俗,還是為了紀念這一偉大的日子,他都需要把那個被他親手殺死的敵人的腦袋帶回家去。而現在怎麼能把這個必然要掛在家裡彰顯武功(或者祭奠圖騰)的小飾品從他那碩大而無用的軀體上分離下來,這是一個問題。

張小三低頭檢驗了一下自己身邊隨身攜帶的趁手工具,石斧一柄——已經折斷,弓一張,箭十數支,短劍一把。面對這中情況,別人我不清楚,但如果我是張小三,我所選擇割腦袋的工具一定是短劍:斧子已經斷掉,不太好拿,總不能用弓弦鋸木頭似的鋸斷屍體的脖子吧?誰再說用箭頭一點一點把腦袋戳下來?

為了證明這一點,我不得不提到1972年江川李家山曾經出土的一柄戰國時期的滇式銅短劍,它簡直就是以劍獵頭標誌性的證據,因為它直接就是以獵頭紋作為劍柄裝飾的,其劍柄處鑄造有一位看起來就非常彪悍的傢伙左手握住一個夾在自己跨下人頭的髮辮,右手持劍正準備割下去。

大家想一想就會明白,只有兩種可能讓獵頭者有資格握住敵人的髮辮從容割頭,一是敵人已經被俘,二是敵人已經死亡(就是剛才張小三所面對的那種情況),而無論是這兩種情況中的哪一種,都必然意味著戰鬥已經結束,而且準備實施獵頭行為的那位老兄已經徹底取得了本次戰役的勝利。也就是說割腦袋這一行為本身與進一步打擊敵人無關,把腦袋拿回家去只可能是為了獲得敵人的勇氣智慧,威嚇以後來犯的敵人,祭祀本部族的圖騰祖先,或者僅僅是為了表彰自己的功績——為偉大的勝利留個小小的紀念品。

這也就是說,獵頭這一行為本身,就是一種與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或者戰士個人地位相關的象徵性「行為藝術」。想想明清兩朝有人敢在皇帝祭天的天壇圓丘(這也不過是個個頭大了一點的「工具」)上混不論的隨地大小便么?所以帶有某種宗教或信仰意義的象徵性行為中所使用的主要工具——劍,由此被帶上一點神聖的象徵性意義也就不足為怪了。

綜上所述,劍在它自己的幼兒時代就有了隨身攜帶、用途廣泛且具有某種象徵意義的特點,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劍的這三大特性都將得到更加淋漓盡致的發揮,最終凌駕於其他任何兵器之上,成為我們東方文化聖景中一抹永不退色的希望之光。

[1] 剡木為矢:引自《周易·繫辭》,意為削尖木頭做成箭。


劍目前比較認同的是來源於匕首。所以一開始的劍都是很短小的。
很多文明從青銅時期就開始使用劍,但是一開始中西方的劍的發展是不同的,中國的劍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5世紀,

西方的劍最早出現在公元前8世紀左右的古希臘,

圖中人就是手持的希臘xiphos
可以看出,也許是出於鑄造工藝的限制,劍的長度都是非常短的,大約只有二三十厘米,主要用法是刺但是後期的發展卻大相徑庭,中國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劍長度已經達到60厘米左右,而且劍身愈發厚重,主要的攻擊方式也有刺變為了劈砍為主,

著名的越王劍已經達到56厘米的長度
然而同時期的馬其頓王朝的劍依舊短小,應為此時的西方劍依舊以刺為主。以要說文化傳播是不可能的,中西方的劍的發展可以看得出是彼此相對獨立的,但不管是中國的劍還是西方的劍,這個時候的劍在現在看來都是短劍。

長劍時代的到來與接下來冶金技術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當鑄造工藝達到要求了,材料的硬度韌性延展性達到一定層度之後,必然也會帶動工具的發展。
中國的話,大概也是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的逐漸發達並得到大量應用,此時韓國和楚國的名劍可謂享譽華夏,這時的劍,長度從80到140厘米的都有,傳說當時圖窮匕見時,秦王嬴政就是應為劍太長一下子拔不出來被荊軻追的滿庭跑的。
而西方大概到了安息王朝時代鐵劍也已經普及。長度通常在60到70厘米。到了羅馬帝國後期出現了稱為Spatha的劍(這期間在君士坦丁堡出現了使用Spatha的貴族階層Spatharius),至此,長劍時代來臨了。

傳說中的Spatha
至此,中西方的劍才走攜手走上了長劍的道路,至於後面的事情,隨著甲胄的發展和用途的分化以及冶金工藝和鑄造工藝的進一步發展,劍的發展在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呈爆髮式的發展,
中國分出了袖裡劍、短劍、斬馬劍等等,西方也出現了雙手劍、細劍、騎士劍等,過於複雜就不多說了。
結論就是,中西方劍的發展不是文化的傳播,而是共有特性的導致。
--------------------------------------------------------------------------------------------------------------------------------------------
再來說下劍的文化地位,劍作為戰場上的武器,在中國,基本都只存在於歷史早期,青銅和鐵混用的時代,接下來就漸漸被刀所代替了,原因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劍的製作工藝複雜,上手難度大。但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劍成為了權貴的玩物,尤其是打造細膩裝飾繁重的劍。

這個雕刻夠細緻吧。
但在西方,劍作為主要武器卻一直活躍在戰場之上,至於原因,可能還要涉及到中西方鎧甲的演變,又是好複雜的問題,不細講,簡單說下:
西方的盔甲變化:銅甲(古希臘希臘)→ 皮甲,環甲,鱗甲(羅馬帝國)→ 鎖子甲(法蘭克帝國)→ 板甲(15世紀左右)→ 胸甲(16世紀)→ 無甲(拿破崙時代)
中國的:皮甲、布甲、銅甲→鎖子甲、鱗甲(南北朝,唐)→ 紙甲(宋,明)→ 棉甲(清)
為什麼會這樣,之前有知乎網友說這是由於中國冶煉技術不行,拉倒吧,見過明光鎧沒,冷兵器時代的傑出代表。其實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中西方的戰爭規模不同。中國從宋代開始除了少數重步兵採用了沉重的步人甲,絕大多數步兵都是無甲的,因為披甲保護馬前卒的生命基本就是浪費資源。宋明兩朝甚至用簡單易制的紙甲充當標準甲胄(不過這個紙特別硬,和皮革有的一拼)
而西方戰爭的規模就相對較小,大多都是五萬人以下的戰爭,法國有四萬就已經是歐陸第一大陸軍了,所以士兵的生命非常珍貴,歐洲的制甲技術因此一直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前進。
廢話一大堆,也就是說,中國的鎧甲是整片的,用劍不如用刀,用劍刺容易被彈開或者損壞劍,用劍劈砍?那你還不如用刀,成本還簡單點。但是歐洲由於鑄造工藝不完善,直到文藝復興之前都無法製作整塊的金屬板,所以一直是鱗甲或者鎖子甲,其薄弱處是連接金屬板的地方,這些地方是用繩或皮革連接,刺劍可輕易刺穿而不被彈飛。因此劍在歐洲的戰場上一直沒有衰落,漸漸也成了武力的象徵,常被佩戴以顯示地位和武力。知道火器時期,劍的文化地位漸漸被手杖所代替,但任然流行了手杖劍這種集禮儀與防身與一體的時尚單品,流行於歐洲上流社會。

就是這樣。不過我國早在漢代就有手杖劍的存在了。

我覺得我現在回答問題越來越啰嗦了╮(╯◇╰)╭

完畢,無量天尊!

——————————8月3日修改————————————————————————————
評論里指出我對西方鎧甲史的問題,我在這裡稍作解釋和修改,我對西方這方面的確只是略知皮毛,但我也不會信口雌黃,埃及的問題我並沒有考慮在內,這算我的疏忽,但是總結起來說,古埃及新王國時代和古希臘都是銅甲這是沒錯的,但是也的確希臘古典時期後開始使用板甲,但這時的板甲和傳統意義上的板甲還是不同,任然是青銅製作,而古埃及新王國時代的盔甲也是青銅,雖然金屬較為獨立,但是仍然採用縫製的技術,而非整體鍛造,所以我個人不是很認同這是板甲,再後來希臘的胸甲,或者肌肉甲,其材料依舊是銅,我覺得歸類為銅甲並未有太大的不妥。


因為在冶煉工藝不發達的年代,劍是絕對的個人主戰武器,所有兩面開刃武器的基本型,也幾乎是所有手持銳器兵器技戰術的起點(斧子不算的話)。


1. 中西方的劍形狀大同小異,這是文化傳播還是其固有特性導致大家作出一樣的選擇?

是因為中文翻譯的時候把長得大同小異的東西叫做劍吧。。。


帥啊


這是標準答案:

冷兵器發源於捕獵及自衛武器,長矛、弓箭、刀、斧、鋤、匕首等都屬於民用轉軍用的性質。只有雙刃劍和盾是專為擊殺人類所設計的兵器。所以自古以來劍和盾就象徵勇氣榮譽等戰爭圖騰屬性。


因為劍是完全用於殺人為目的被創造出來的的最古的兵器之一
其他的武器
矛也好,弓也好,都是打獵的武器
刀也是工具。
唯有劍
是為了戰爭
為了人與人的戰爭被製作的。
是權力與力量的象徵。


劍的象徵意義大於實戰價值。
相對於刀,劍成本更高,更難於熟練。
戰爭的發展就是刀逐漸淘汰掉劍的過程,待議。
劍因為像十字架,所以在基督軍隊中盛行,不過使用方式仍以揮砍為主。直到刺劍的出現,此時對應的是密集方陣裝備胸甲的部隊,刺在戰陣中更好發揮。
東方傳統上以馬戰為利,歷史上有環首刀,唐橫刀,其輸出的工藝和技擊術在日本達到頂峰,明代又出口轉內銷,戚繼光等南方將領演習新陰流創單刀法選等技法,使用的刀即現在所稱的苗刀,前身為日本的打刀和太刀。
在重甲盛行的宋金時期,軍中則以戰斧,骨朵,鞭簡,狼牙棒為主。


首先,劍——或者說「金屬制直背雙刃劈刺兩用武器」在文化中獲得重要地位不具備必然性,因為也有很多體系並不以劍為尊,例如日本或者伊斯蘭文化圈。


中西方以劍為尊的共同點在於,劍被普遍視為「高貴者的武器」:

眾所周知,劍的優點在於可劈可刺,泛用性強。而缺點在於需要更多的訓練才能熟練運用,以及耐用性相對較低,這意味著能熟練掌握劍的必然是職業軍人或富裕的上層階級(有充分的脫產時間進行訓練,並且不介意較高的武器更換或維護費用)。從而逆映射出「用劍的人要麼是善戰猛者,要麼是上流階級,或者二者皆是」的印象。

在中國,劍在絕大多數時代里不屬於實戰兵器。同時由於訓練和運用成本高,民間防身武器一般也不考慮用劍。因此劍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實際上是一種禮器而非兵器。同時在宋以來揚文抑武的社會風氣影響下,主流觀點自然會更加青睞劍這種「飄逸風雅」的武器。

而在基督教文化圈裡,劍由於其外形近似十字架,在教權最盛的中世紀得到了騎士老爺們的格外青睞,從而具備了禮器和兵器的雙重身份。再之後由於騎士文學(以及脫胎於騎士文學的近現代奇幻文學)的興盛,使劍在民眾眼中也成為了「神聖」以及「騎士精神」的象徵符號。


首先,我們忽略刀和劍的區別,我們把東方劍看成一種禮儀性的刀,或者反過來把東方刀看成一種實戰型的劍。
那麼刀劍在東西方確實有著類似的特殊地位,他們都是貴族武力的象徵,其中西方的象徵性與實用性結合仍然比較緊密,東方的象徵性則完全異化了,以至於產生刀劍之分。
那麼,這是怎麼產生的呢?
可能是因為刀劍這種兵器各種方面的性能都比較適中。
刀劍的製作成本,有一定門檻,但不是特別難。刀劍比長槍貴,長槍因為只要打造一個槍頭,很便宜,所以是最底層士兵的武器,無法體現貴族的身份。刀劍的結構簡單,打造起來不難。刀劍因為有刃,有鋒利度,有鋼口,所以既能大規模打造武裝部隊,也可以精打細造給貴族裝逼。
刀劍的使用難度,也比較適中。流星錘、狼牙棒這種重兵器,對力量要求很高,一般人玩不轉,只有天賦異稟的猛將才能用,沒法在貴族裡人手一個。英格蘭長弓這種特殊兵器,需要經受艱苦卓絕的訓練才能玩得轉,甚至對身體還有傷害,也不適合貴族老爺。而刀劍上有刃,一方面不太難用訓練,一方面又必須得經過訓練,也是適合貴族裝逼的特性。
刀劍的適用範圍廣。長槍只適合戰場上結陣使用,弓箭也是要齊射才有威力,而刀劍一方面在戰陣中也能用,另一方面單打獨鬥也能用。甚至偶爾吃個烤肉啥的,還可以用刀劍切肉,正好適合貴族的身份。


我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看到的各種劍都是又細又短。完全沒有影視劇中的樣子。甚至各種兵器都是細短小薄。我們是不是被影視劇欺騙了?


是戰爭工具。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在後來就變成了力量的象徵。


名劍我知道的不多,但是我知道劍體現了一個人的境界,屬於內修的一種,當然也有強身健體的作用。用劍,有的人只能做到手中有劍心中無劍,有的人做到人劍合一,有的人做到手中無劍而心中有劍,有的人做到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劍和道是相關的。人們崇尚劍,其實也是對道的探索與追求。


古今中外這麼多飄逸的大俠,你讓他背個菜刀試試?!
沒劍成何體統?!


這個啊 幫助你理解吧 就像鹽在古代也有重要地位 甚至政府要壟斷 為什麼 因為當時科技不發達 而鹽有冰箱的作業可以腌制食物提供物資 鹽販子犯法就是因為有可能有造反威脅 而在沒有槍支彈藥的古代 兵器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刺客用短匕 正面對敵一寸長一寸強 你可以利用劍的長度去獲得優勢 而鍛造又長質量又上乘的劍也需要鍛造技術的發展 舉例 荊軻刺秦王 秦王的大長劍一急就沒拔出來 由此可見 一寸長 一寸強 九五至尊都用寶劍 而長劍就是寶劍 古代重情然後是理最後是法 而且人分等級 所以兵器是很必要的 當然 雞眼了你可以上鎬把子 鏟子啥的


拿破崙說,世上有兩種力量,一種是劍,一種是思想。。。


最近看了宿白先生的《考古發現與中西方文化交流》,正好提到了關於商周時期(公元前16世紀至前5世紀)中西方青銅「刀子」。據此來冒昧的從「劍」這一器物本身來「回答」題主問題的一部分,全做探討。

單從器物本身來說,「劍」本身可以歸屬為短刀或匕首大類下,只不過其開刃數不同而已。而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在類型學上「劍」的形制出現的確較"刀"更晚一些。

[註:自公元前二千紀晚期至前一千紀早期]西從裏海北的卡馬河流域(安德羅諾沃文化)東經貝加爾湖南(克拉索科文化)一直南到長城沿線、甘肅東部、陝西北部、山西中部和河南北部,都發現了一種柄端飾以獸首或環首的青銅刀子(圖三)。
宿白《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2012,文物出版社,第八頁

從圖中我們不難發現,不論是外蒙還是河南,都發現有這種刀身有弧度(就是我們現在觀念中的「刀」)但其刃部在內側。這種刀子在現在的內蒙古草原地區仍有使用。較為常見的是在食用「手把肉」時使用的反刀子。同時,刀身弧度隨地理位置不斷向中原地區變化,其弧度逐漸減小。
有趣的是,這種現象在「貝加爾湖以南經蒙古迄蒙冀發現的曲柄匕首」(圖四)中更為明顯。而且我們不難發現這些短刀(或匕首)都在柄端裝飾有獸首或環首。

待續


先來談中國人。
左傳有言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在中國人眼裡,劍,是君子之兵,號稱百兵之君。主要來源於劍的形制:直身雙刃。身為君子,就應秉天下之正氣,為人剛正不阿。劍,正好迎合了這一點。劍直身,代表為人須剛正不阿,而雙刃,則時時刻刻提醒著執劍人,處世需時刻謹慎,否則,雙刃之劍,就可能傷及自身。總之,劍具有古代君子需要的一切良好品德:正直,剋制,但又鋒利無比,代表君子不戰則已,戰則必勝。
再來說說西方。
題主說不太了解西方的聖劍,這裡簡單介紹幾把:
排名第一的當然是亞瑟王的聖劍,誓約勝利之劍,又名斬鐵劍,傳說為阿瓦隆島的湖上精靈所造,劍身嵌寶 ,鋒利無比。
然後是聖劍迪蘭達爾,傳說是聖騎士羅蘭的聖劍,是歐洲最鋒利的聖劍,被譽為鋒銳之刃。
聖劍咎瓦尤斯,傳說是英王亨利的佩劍,劍尖據說取自著名的聖槍朗基努斯,因其跟隨亨利創立不朽功勛而被稱為征服之刃。
歐洲人對於劍的崇拜,來自於騎士文化,閃亮的盔甲,鋒利的聖劍,英勇的戰士,最初的"白馬王子"就是脫胎於傳說中著名的圓桌騎士,高文。
騎士,基本等級是爵士,也是重要的貴族階級,他們一直都是潮流的引領者嘛,所以劍為歐洲人所推崇也就不足為奇了。


推薦閱讀:

為何中國人欣然接受西方奇幻,西方人卻沒有接受中國玄幻仙俠?
魯迅當年棄醫從文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中國在文化傳播領域始終不推行分級制度?
如何評價韓國電影《盲證》和歐美電影《幻影追兇》的異同?

TAG:歷史 | 文化 | 文學 | 武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