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羅曼羅蘭那麼不待見勃拉姆斯?
羅曼羅蘭那個時代法國人就是不待見勃拉姆斯。跟羅曼羅蘭對著乾的丹第也不待見勃拉姆斯,德彪西也不待見勃拉姆斯
當時德國樂壇勃拉姆斯和瓦格納兩派斗得很厲害,可能和這個有關,羅蘭選邊站了。
羅曼羅蘭沒有不待見勃拉姆斯,是Jean Christopher不待見勃拉姆斯,確切滴說,是年輕時代的Jean不待見勃拉姆斯。而Jean的原型是貝多芬,所以更準確滴說,是羅曼羅蘭認為年輕時代的貝多芬會不待見勃拉姆斯,如果那時候他能聽到勃拉姆斯的話。
貝多芬為什麼不會待見勃拉姆斯?我想有這麼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沒有一個天才會瞧得起他陰影中的追趕者,二者不是一個級別的音樂家。無論勃拉姆斯怎樣努力,怎樣勤奮惶恐,感情生活怎樣悲苦,他永遠只是一大群人中之一,而貝多芬,則是人類中之唯一。這正如從棋藝上說,昭和時代的吳清源絕不會瞧得上馬曉春(更別提馬小連努力二字都不知如何寫起)。此種不待見,只關乎求道,無所謂人品或社交意義上的禮貌。
至於二者之間的才華差距是多少,音樂史上不缺論述,我不贅言。但我只從一個小地方說起。那就是「樂思」。樂思是作曲家唯一不可傳授的東西。從一個動機如何演化,如何對位,如何寫和聲,如何配旋律,都有汗牛充棟的教材可以學,只要資質尚可,汗水夠多,多少都能學會,唯獨樂思一件,天外飛來,直指人心,無從學起。它是天縱才情的唯一直接衡量指標。聽貝多芬的大型作品,那是一個樂思緊跟著另一個樂思,每一個樂思都是才性貌各異的人物,無數人物構成了一幅畫卷。勃拉姆斯呢?標準的教科書般的動機加演繹,一個動機能夠演繹十幾個變奏,每一次變奏都脫不開動機的影子。他不敢甩開動機來另起一段故事,他也沒有用一百個人物來刻畫一個時代的雄心,他只能畫好一個人的肖像。對於鑒賞者而言,如果他所重在於旋律優美感情真摯,勃拉姆斯已經足夠優秀,但對於在音樂之中求索真理者而言,勃拉姆斯的優美很難掩蓋他的貧瘠。
Jean恰恰就是一個求索真理者。
最後強調一下,即便是Jean,在某個寬恕的日子裡仍然會彈勃拉姆斯。他也並不是完全不待見的,因為無論是勃拉姆斯這樣的賢者,還是貝多芬這樣的天才,在羅曼羅蘭的時代里都已經漸行漸遠,更別提我們。
我們連羅曼羅蘭都沒有。
這是天才和賢者之間的對比,這是神與人的鴻溝。
推薦閱讀:
※音樂上有什麼有趣的表情包和圖片?
※中提琴有什麼用?
※為什麼有人認為小朋友不宜聽莫扎特?
※如何從頭系統地聽古典音樂?
TAG:古典音樂 | 勃拉姆斯Brahms | 羅曼·羅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