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讀書札記,有哪些高質量的前人的札記?
導師要求讀完《漢書》要寫讀書札記,希望能夠寫的好一些。因為本科沒寫過,所以想要參考一些前人的優秀讀書札記。百度了一下札記的格式,然後關於札記的內容如下:
讀書札記就是讀書筆記,是指人們在閱讀書籍或文章時,遇到值得記錄的東西和自己的心得、體會,隨時隨地把它寫下來的文體。
覺得很像一般的筆記啊…o(╯□╰)o
請問,如何寫更好呢?
一,希望大家給出做札記的好方法,能稍來微顯得不那麼隨意,不像高中生的那種…
二,希望最好能夠推薦一些前人學者優秀的讀書札記,針對文史的更好。
三,針對如何精讀《漢書》,以及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希望也能給些建議。最近是對著《史記》的幾篇來讀的,然後因為任務比較重,九月要精讀完還要做札記,所以最好不要太多的參考書。PS:《漢書》所用版本為1962年版中華書局點校本,顏師古注。
謝謝大家:-)
有條件的話,自己買一部《漢書》。讀的時候,有領會的地方,畫個圈,三角,下劃線。旁邊可少量批註。批註不下,可以寫到本子上。讀過一遍,按類別梳理一下,就是讀書札記。
要點是:絕對不要為了湊字數而記札記,札記的字數,越少越好。
葉適《習學記言》、趙翼《廿二史札記》、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都有《漢書》的札記。但最好自己先讀一遍《漢書》再看別人札記,以免先入為主,有了意見。
(一)首先推薦大神塌鼻子先生做讀書筆記的方法:
先生可以以讀《杜甫評傳》為例,談一談怎樣做訖筆記嗎?
古人說過,不動筆墨不讀書,當然可以理解為,不做讀書筆記不叫讀書。古往今來書籍千千萬,哪一部有價值的書本質上不就是一部讀書筆記?
黑格爾的小邏輯有名吧,那就是黑格爾的哲學筆記。馬克思的資本論有名吧,那就是馬克思的經濟學筆記。當然這還是經過整理的系統化的筆記。沒經過整理的筆記手稿就更多了,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不是他未經整理的讀書筆記嗎。
中國的呢更數不勝數了,且不說顧炎武的《日知錄》、趙翼的《廿二史札記》、錢鍾書的《談藝錄》都是讀書筆記的典範,就說這部《杜甫評傳》,也正是陳貽焮先生的讀杜筆記。《杜甫評傳》全書共有二十章164節。下面我以第一章為例,講一講讀書筆記的做法。但要知道,下面我談的讀書筆記的做法,是通用的,對任何學術著作都適用。學會了做筆記,你才真正學會了讀書。
第一件事,將全章逐字打一遍,再認真校對至少一遍。包括正文和注釋。這是做下面另外九件事的基礎,馬虎不得,偷懶不得的。別人代你打的,代替不了你自己逐字打的過程中對原書的仔細閱讀、深入思考和透徹理解。
第二件事,將第一章的三節,每節再按文意細分成若干段落,每一段落用一個句子或短語擬出標題。如果你認為在一個段落中還應細分為幾個層次,則繼續細分,也擬出標題。
第三件事,將第一章中全部生字和冷僻詞語一一列出,參照網上或家中的工具書,做出形音義各方面的解釋。與詞典不同的只是,重點放在這個字或詞在本出處的用法和意義,不用把它的其他義項羅列很多。當然你如果看到書上印錯或疑錯的字也標註下來。第四件事,將第一章出現的全部人名,逐一在網上或在家中藏書中收羅資料,編寫一部人名詞典。也就是說,對每一個書中出現的人物撰寫一篇傳記。所謂「一篇傳記」,只是說在內容上要包括「傳主姓名/字/號/生卒年份/籍貫/生平事迹/仕途經歷/著作述評/思想評介」這樣一些基本方面,但長短卻不限,資料多就多寫,無論寫多長都可以,一部幾十萬字的書也可以作為這個詞條的附錄;資料缺就少寫,完全沒有則暫闕待補,等你讀到後面了,自然那時接觸的材料就會更多,回頭再補也很方便。如果在網上能查得到畫像也可以附在後面。
第五件事,將第一章出現的全部書名和文章篇名,逐一收羅資料編寫一部書名詞典。內容上要包括「書名/卷數/著者/撰寫或出版大致年代/主要內容概述/篇章目錄/ 對後世的影響」這樣一些基本方面,同樣長短卻不限,資料多就多寫,無論寫多長都可以;資料缺就少寫,完全沒有則暫闕待補。
第六件事,將第一章出現的全部專名,逐一收羅資料編寫一部專名詞典。包括地名/官名/制度名/器物名/民俗名/典故名等,舉之不盡。
第七件事,對第一章里引用過的杜詩,參照你所能查到的資料,例如群空間里提供的參考書《仇注杜詩》,逐一做出注釋和今譯。第八件事,對第一章的三節,分別編出一套練習題,並在章後對全章內容編一套複習思考題。題型嘛大家都熟悉的,例如填空題,選擇題,名詞解釋,論述題等等。同時附上自己做的答案。
第九件事,以《杜甫的家世》為主題,當然題目可以自己擬定,準備一篇100分鐘的專題講座講稿,對象是高中程度的文學愛好者。字數大約在8000-10000字左右。然後約定時間,在群里講一次。講後根據聽眾的意見和提到的問題,修改補充自己的講稿。
第十件事,讀書筆記共享。隨時把自己的筆記發到群空間,也隨時閱讀參考別的同學的讀書筆記,來修訂補充豐富自己的筆記。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筆記不夠成熟不好意思發,也不要以為自己的筆記是辛苦收羅材料得來不易的而捨不得發,因為如果你不發他不發,你也就失去了很多參考人家筆記來提高自己筆記質量的機會。例如我們現在讀的這部《杜甫評傳》,不就是陳貽焮先生的讀杜筆記嗎。他能把讀書筆記做出這種水平,就可以作為我們做讀書筆記的榜樣了。
這十件事做完後,你可以聲稱自己把第一章讀了一遍,可以去讀第二章了。不過也要知道,學術著作讀一遍是遠遠不夠的,全書讀完第一遍後,再從頭開始第二遍。我的建議,最少四遍。在你們讀完了第一遍,預備開始第二遍之時,我會再來講讀第二遍做筆記的方法,不是剛才提到的那十件事了,是另外一些事。我在網上指導過的學生,有曾把一本書這樣讀過六十多遍的,讀書筆記超過了800萬字。當然,用這樣的方法讀完一本書,要花很長的時間,但這是個內功修鍊積蓄的過程,快不起來的,練一年有一年的收穫,練三十年有三十年收穫,況且你練過一年還是練過三十年,明眼人一看就知,裝不了一點假。一旦學會並熟練掌握了讀書方法,就會達到任督二脈貫通的境界,天下之書不足一觀。
(二)其次說說個人關於研讀《漢書》交流意見:
1、第一件事自然是認真讀一遍《漢書》
不過我不認同王路先生說的那樣首次閱讀就在書上批註,畢竟第一次讀很多問題都是模稜兩可甚至不了解的。因此我建議準備一個小本子,每一卷預留多少頁,按卷數來寫讀書筆記,而且第二次與第一次所用的筆芯顏色最好不一樣;
2、第二件事關於讀書筆記的內容
我覺得第一次是不要害怕出錯和所記的筆記內容多的,但凡是顏師古注所說到的反切以及解說,都可以覆核一遍。比如顏師古在注人物傳記時,經常會針對人物籍貫進行註解,直接說地理志云云,但是沒有註明卷數,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註明所在的《漢書》卷數及其頁數;另外顏注也有很多引用前人觀點並加上自己論斷的地方,這裡可以針對前人觀點進行覆核,如果有疑問還可針對顏的論斷進行質疑,自己再去搜集材料。比如顏師古在注釋《漢書·陳勝傳》中的「張楚」的時候就說:
劉德曰:「若雲張大楚國也。」張晏曰:「先是楚為秦滅,已弛,今立楚,為張也。」師古曰:「張說是也。」
這種明顯有不同觀點的地方最需要我們存疑了,所以我們可以先覆核一下劉德和張晏兩人觀點的出處(找不到也沒關係),除此之外,也可以搜集一下除了顏師古之外,古代哪些人支持劉德或者支持張晏的,再加以自己的判斷,這裡自己的判斷不用擔心出錯,畢竟是初讀者;
3、第三件事是在讀完整部《漢書》至少一遍之後,將《漢書》與其他史書進行比較
這裡說的其他史書,主要是同樣也記錄西漢史實的著作,比如《史記》、《資治通鑒》,另外像《漢書·地理志》可與《水經注》進行對照閱讀,主要考察與其他史書在史料取捨上的不同,當然能夠利用其他史書對《漢書》進行校勘和史實勘誤是最好不過的了;
4、第四件事是在前幾步工作都完成得差不多了的情況下,可以去尋找《漢書》的相關研究論著進行閱讀了,比如王先謙的《漢書補註》、楊樹達先生的《漢書管窺》、陳直先生的《漢書新證》以及清代三大史論著作《廿二史考異》、《十七史商榷》、《廿二史札記》,其他像洪邁的《容齋隨筆》、王應麟的《困學紀聞》、顧炎武的《日知錄》應該也有《漢書》相關的筆記。再結合近人的論著,寫相應的讀書筆記。比如前面所說的「張楚」,在查看上述著作之後,再結合今人田餘慶先生《秦漢魏晉史探微》中的「說張楚」,看下自己是否能否提出不同的意見,即使沒有不同意見,但是對前人的觀點進行羅列,資料搜集上也是很好的。
PS:個人覺得題主作為古典文獻學研究生,導師安排研讀《漢書》,重中之重應該是《漢書藝文志》,建議多研習幾遍,再按照鄙人所說的方法做讀書筆記,相信會有很好的成果的。
附:
1、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 (豆瓣)
2、《漢書·藝文志》研究源流考 (豆瓣)
3、漢書藝文志通釋 (豆瓣)
4、漢書藝文志講疏 (豆瓣)
5、蘭台萬卷(修訂版) (豆瓣)
6、漢書藝文志序譯註 (豆瓣)
7、漢書藝文志與書目文獻論集 (豆瓣)
……………………
我研究生的任務也是《漢書》,去年用了一學期,總算是大致讀完了。《漢書》篇幅長,難度大,現在開始到九月份精讀完《漢書》還要寫札記怎麼想都覺得不大可能啊。
不知道題主是什麼專業,文學專業的話當然要從筆法用詞這些來寫,這個我不太懂;歷史的話側重史實考證制度沿革,我也不大懂;我是學古文獻的,只能從這個角度說了。
先說說《漢書》吧。
《漢書》的注最流行的當然是顏注。顏注屬於集解性質,是唐前各家注的集大成之作,但是缺點也很明顯,比如某句話里只解釋了簡單的一個字,難的反倒沒解釋,這是我讀《漢書》時最揪心的地方···當時很多來不及細看就直接跳過了。
王先謙的《補註》匡正了許多顏注的錯誤,羅列了錢大昭、王念孫、周壽昌、齊召南等人的成果,考證也更為詳細,許多問題都在《補註》里都解決了,所以如果題主碰到很難的地方,不妨拿《補註》來對照一下。限於時間,別的書不看也罷了。《補註》的話,愛如生上有上古重排本的pdf····
再說說如何寫札記。
札記可以先當做筆記來寫,然再增刪即可,因為是要拿給導師看的,隨便寫寫當然不行了。札記里最好有自己的看法和考證,顧炎武《日知錄》、趙翼《廿二史札記》、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皆是考據大作,各有所側重,仿照他們的體例來寫即可。
然後就可以邊讀邊找問題了。讀《漢書》時能記下來的東西非常多,比如對某人某事的看法啊,自己的感想啊,顏師古的說法怪怪的前後矛盾啊,一句話的斷句有問題啊,記下來就是了,然後再慢慢斟酌,整理出簡略有用的札記。
如果題主在讀的時候注意到了與《史記》記載不同的地方,小到一個字,大到整段,如果覺得有必要考證一下,可以先記下來。因為《漢書》因循《史記》又做了刪改,而荀悅《漢紀》因循《漢書》也做了刪改,所以這三本書可以互相參考,後世之書如《資治通鑒》也可用來參考。不過,以我的經驗,如果對著史記讀,會大大拖慢讀書速度···
如果題主有精力讀表和志,那麼工作就多了,可以通過《地理志》、《五行志》、各種年表來對照紀、傳里的史實、地名、人名和時間,如果有描述不一致,當然就可以記下來了。
最後祝題主順利讀完《漢書》。
今人札記可參考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看看你就知道了。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255277/
他們曾經意氣風發,風華正茂,有的人被國家感動,被理想激勵,有的人被貧窮所迫,被境遇所壓,他們被帶往戰場,凍餒於荒野,暴屍於溝渠。時代的鐵輪,碾過他們的身軀。那烽火倖存的,一生動蕩,萬里飄零。
我感到一種莫名的涌動,千軍萬馬繼續奔騰,受傷的魂魄殷殷期盼,所有無助的心靈仍舊懸空在尋尋覓覓……
十月下旬,我在上海的病榻上,手術後的傷口疼痛,沒有使我流一滴眼淚,但是當我讀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最後一段,我的眼睛充盈著淚水,龍應台的幾段話深深觸動了我:
太多的債務,沒有清理;太多的恩情,沒有回報;太多的傷口,沒有癒合;太多的虧欠,沒有補償……
太多,太多的不公平,六十年沒一聲「對不起」
節選自 已故的南京大學教授高華為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寫的札記。
讀過的唯一讀書札記是廿二史札記,清代大儒作品,功底深厚。除此外我知道的有金聖嘆評水滸,脂硯齋評石頭記,陳寅恪先生的讀書札記。
忘了補充據說太祖爺讀書也做許多批註,不知道市面有沒有。
推薦閱讀:
※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呂不韋還是贏異人?
※怎樣評價康熙平吳三桂?
※三國時孫家三位領導人孫堅、孫策、孫權的個人能力分別怎麼樣?哪位最出色?
※《清明上河圖》街上女性為何這麼少?這可以說明宋代以致中國古代的大部分時間中婦女都不能外出嗎?為什麼?
※那些非常牛逼的謀士如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為什麼不自己當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