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需要去背誦論語、老子、孫子兵法、周易這樣的書嗎?
我看書是很少看第二遍的。
《孫子兵法》《老子》《太極拳論》《太極拳法說》是例外。
不僅重複看,背誦,還手抄不止一遍。
易經研究了三年,發現太費時間,影響學業,放棄了。這個適合退休以後。玩索而有得。年輕人閱歷、經驗、智慧都不足以解讀和印證其中豐富的體悟聯想。如果是兒童,無意識記憶時候背下了是很好的。年輕人已經無法死記硬背長期記憶了,建議就不要背了。浪費的時間太多,這是經驗之談,一定要聽。
那麼老子和孫子兵法要不要背呢?
在我看來,不是別人要不要你背,而是你有沒有背的需求和慾望。
年輕人已經不是兒童,不需要父母替你做判斷了。
老子是一種價值觀,一種生活哲學,處事的態度。你能否適應和接受它?
如果你願意踐行這種生活方式,自然會反覆從中汲取智慧和營養,而老子五千言,註定要反覆研讀思考。學而時習之,背下來當然更好啊。
孫子兵法,是戰略思維。對抗性活動的指導原則。
偷懶全文引用我的知乎回答:怎麼讀好孫子兵法?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161909/answer/84712972
孫子兵法是對抗、博弈的通用法則。
就好像ISO9001是管理的通用要求。
但是這些法則和通用要求,只有通過具體的實踐才能體現其價值。
中國古人喜歡構建這種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理論體系,是因為這種理論永遠不會過時。那些小技巧、小花招只能在一時一地特定的條件下才會有效,而這種用兵的「法」卻具有普遍的持久的價值,才值得研究和流傳。
正如優秀的企業一定符合ISO9001的要求,符合ISO9001卻不能保證你的企業管理非常優秀。這,有賴於管理者對管理的深刻理解和巧妙運用。
兵法也是如此,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你的鬥爭經驗越豐富,對兵法的理解和體悟會越深刻。而不是先理解兵法再去套用。最怕這種讀了兵書就覺得自己懂了兵法的指揮官,非誤國誤民不可。正如讀了管理學的學生覺得自己可以管理世界五百強企業一樣,真給他一個企業去經營,非破產不可。
而企業家讀管理學的感受會是,「這點兒我怎麼沒想到,怎麼總結得這麼全面,說得太對了。」
對於沒有過對抗性、博弈性的活動經驗的人來說,對兵法的理解深度始終是有限的,因為兵法是經驗的總結。要在實踐中去理解它,才能透徹。
別人總結得再好、再全面,還是別人的;
自己會用了,哪怕一句話,也是自己的。
兵法是活的,不是教條的,分寸的拿捏,靠的是經驗和智慧。兵書不是背會熟讀就可以了,要在用中體會、思考。
其實,老子、孫子、易經都是如此。
至於背不背,你自己做判斷再下決心。
祝學習開心,生活幸福!背誦就不必了,領會精神就好。
需要,沒有背會很難談領會,到處翻二手翻譯花費的精力會遠遠大於背誦,而且一人一個意思,卻都不是原著的意思。而一旦背會之後,你的熟練程度會大大增加你的領會能力,磨刀不誤砍柴工,多易必多難
很多人忘記了我們讀經典是為了什麼!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一個類似的問題:讓孩子背誦他們一點都不懂的古詩詞、古文,有意義嗎?
在讀經典這一點上,只要我們不懂,我們和孩子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要讀經典?
因為「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一一一一《易經》. 翻譯過來就是:效法(學習)上等,只得到中等;效法中等,只得到下等水平。
那麼效法下等呢?
《論語》:「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孫子兵法》也雲:「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
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宋末元初時期的詩詞評論家嚴羽在其《滄浪詩話》中曰:「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
(這一段是我在搜狗上查到的)
《易經》中沒有求其下,但等而次之。你知道。姑且當做讓你思考。
《論語》中明說無所得。姑且當做教條。
《孫子兵法》說必敗。姑且當做警戒。
後面的《帝范》和《滄浪詩話》也是無出其右了。
一日,練太極拳時師父做示範,然而我怎麼也打不出來那種輕柔一體的感覺,總聽師父說用意不用力,用力則滯,然而我控制不住用力。不是手滯就是身滯腳滯。你們明白那種控制不了自己而極端懊悔的感覺嗎?過了一會兒,師父給我說「上下相隨」。醍醐灌頂,我渾身打顫,心驚如洗。
沒錯,語出《老子》第二章。如今我依然打不好,但我能懂得並一直在路上。
如同那個問題里高票答者的回答,它會給你心裡留下種子,在你最需要的時候你會懂得,然後它開出你自己的花。
我個人覺得很有必要背一些至少是感興趣的經典!因為書越來越多,有價值也不可計數!而那些經典中的經典往往是古之上人一生的積澱。我也不反對看雞湯文,但是倘使你沉迷下者,失去了以後一生在生活中那種浴火重生,醍醐灌頂,感慨至深的時刻,那真是得不償失了。
關鍵是領會其精神,將其精神落到實處。背誦全文那是老學究乾的活。不過背一些名言警句還是很有必要的,這有利於你講話。
要做天下第一不知道古今中外那個承認
論語,沒啥意思,太平庸,讀再多遍依然味同嚼蠟。這本書拜讀過上百遍,讀過的大家注釋不下十餘種,王力、李澤厚、楊伯峻、南懷瑾、何新……上百個關鍵概念,比如仁、義,也都一一整理、分析、對比過。黑格爾將其評為庸常的道德說教,大體不差。孔子是德智體美勞五好學生,但一般人很難做到,孔子是人道主義者,教育家,藝術家,乃至政治家、思想家,但他述而不著也讓我們難以深入其思想,其自稱「哲人」,而又無法將其歸為哲學家。
孫子,非常值得讀,戰術、戰略思想溶於其中,文字也明白流暢,出神入化之作。當然,會背也未必會打仗,會打仗是天生的,得腦子靈活,出其不意;但會背這書,也可以得到加持。
老子,不讀也罷,容易誤讀。這本書讀過幾百遍,大家注釋也讀過幾十本,但感覺都差不多。我的結論這是一本披著哲思、治術外衣的「神棍」之作,其核心是神秘主義的,是宗教之書。近現代以來,西學東漸,國內大抵將此書淺薄附會為西式辯證哲學之類,但歷來,此書即為道家道教內核之作,典型的先知之書、宗教之書。解讀此書,必須比較現代西方心理學、宗教學,比如威廉詹姆斯的宗教超驗心理研究,肯威爾伯整合宗教、哲學的研究。不了解此書的深度,就無法理解中國人對終極追問的態度:中國人追求成仙,追求現世超越,不看重西式宗教的信仰、末日審判、來世福報之類,中國人自老子而高度開化、實用主義、缺乏底線。簡單說,老子體驗到非凡之道,他認為人只能通過修鍊開悟,超越舊有的意識維度,才能真正超越舊有的問題。他的非凡之語,看似熔哲思、治術、兵家於一爐,但不過是先知信手拈來的比喻。真正的道,老子在書中已經反覆強調多次:不可說。說也是強言之。它根本就是超越語言的意識維度的。你超越了,體驗到了,發現無法說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先行進化者,發現無法用語言向常人解釋更高維度的存在,因為語言是常人意識維度的外部共生物。但先知的言行,後人自然敬奉。所以,明白人,追求體悟;不明白的,當哲學讀唄;再那啥的,就當成古本辯證法吧。讀這本書得有正確的姿勢:如前所述,讀點威廉詹姆斯的宗教超驗心理研究,肯威爾伯的整合宗教研究,自然觸類旁通,只讀考據訓詁,再多本也白搭。
參見《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廣受推崇? - only xc 的回答
周易,不讀也罷,讀也白讀。明明是本占卜用的卜詞書,卻被國學棍捧得天花亂墜。占卜也許可以神奇,但卜詞是解釋給外行的。古人玩占卜實際上是一種思維訓練,但鑽研卜詞屬於捨本逐末------就算這卜詞寫得漂亮,充滿辯證哲思,或是反映了些莫名其妙的歷史-------真正玩易的,完全可以自己編一套自己的卜詞,能讓你的受眾聽得進去就好,事實上歷史上大家不乏自編卜詞的。街邊算命的,卜詞要麼有書,要麼自己編唄。真要靠這個維生,必須得靈活自己編啊。占卜是為了對遇到疑難問題做出選擇,不得已而為之,尚書洪範篇說得十分明白了,至於卜詞,隨機應變是第一位的,只要和卦象配合即可。
參見易經是科學嗎? - only xc 的回答
論語、老子、孫子,中國人如果要明白自己的民族精神,當然應該精讀、細讀,能背誦最好,因為你可以不理解,但語言卻會烙在精神里。不背也無所謂,可以讀點好的參考書,說人話的參考書,與時俱進的的參考書。那些故做深奧的,既無國學基本功,又不能結合現代學術解讀的,參考價值不高。還不如看百家講壇,至少百家講壇來得通俗易懂。
這麼好的一個問題在我發現之前居然只有8個回答。
我今年24時歲算是題主說的年青人吧,我來談談我的理解:
論語等書都是經典,從孔子離世到迄今為止多少個歲歲年年,如若不是優秀的作品怎麼可能流傳至今吶?現在我們身邊的碎片知識太多,當我們被某個小故事說的裡面的知識教育時,會嘆息道生活處處皆學問,可殊不知這些學問就是有把論語,大學,裡面的知識點用現代文再包裝成一個新故事翻譯過來了傳遞出來了而已。
我少年讀書時,讀古文要翻譯很不懂裡面的意思,但是老師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現在社會文化裡面有倡議多讀書的聲音,也承認是文化需要被消費帶動經濟,但我們年輕人在看書時一定要多多看經典書籍,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我就讀過孫子兵法,就6千字,讀了不下500遍,算是重複讀過的最多的書了.
小時候讀不懂,長大了對社會認知豐富後才意識到這裡面每句話,每個字都包含著智慧。
關鍵是這智慧到今天居然還能起作用。作者:蘇老濕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孫子兵法》、《道德經》、《論語》,今天我們要來撩一撩,這些經典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
要說這世上的書分三等:
A等書乃是傳世經典,經得起歲月的考驗;
B等書則是開卷有益,給人們啟迪與思考;
C等書,就呵呵了...
只有A等書與B等書,才是值得我們深入學習的好書。
那麼這三部經典,究竟屬於什麼等級呢?
圍繞這三本經典著作,我們分享了孫子、老子、孔子三個系列,從人物、著作和如何應用分別展開九篇文章。
今天我們先一起回味這三部經典講什麼,再看看他們屬於什麼等級。
《孫子兵法》共計13篇,分別是: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
咋一看感覺內容特別多,但其實《孫子兵法》是由邏輯嚴密的5大部分內容組成:
1-3篇是第一部分,講的是打仗要有戰略運籌,關鍵在「爭」;
4-6篇是第二部分,告訴我們算完戰略後,打起戰來具體的作戰指揮,關鍵在「指」;
7-9篇是第三部分,說的是在戰場上的隨機應變,關鍵在「變」;
10-11篇是第四部分,是說打仗時在作戰地理上的一些細節處理,關鍵在「細」;
12-13篇是第五部分,是在講如何用特殊的戰法更快的結束戰鬥,關鍵則在「法」。
如果我們把這5個部分,分別用該內容最核心的一個字總結起來,就是:爭、指、變、細、法,用一句話說明白那就是「孫子變戲法」,即孫子用他一生所學,讓我們一次又一次見證奇蹟的時刻。
《孫子兵法》因為寫在冷兵器時代,所以第七章以後的內容今天已經不太有指導意義,我們要看也是前六章的部分,因為其中所蘊涵的道法術的思想精髓極具普適性,堪稱思想類書籍的上乘之作,所以《孫子兵法》的推薦級別為A+。
《道德經》是由前面37章的「道經」和後面44章的「德經」組成,全書一共九九八十一章。作為中國難得的哲學著作,如果我們只是像一般的書那樣一章一章的去閱讀,很容易讀暈了。
而如果我們像楊宗緯在《洋蔥》中告訴我們的那樣,一層一層的剝開《道德經》,就會發現其實《道德經》是由五個層次組成,分別是:
第一層的軍事論;
第二層的政治論;
第三層的人生論;
第四層的認識論;
以及第五層的宇宙論五論組成。
這五層內容分散在道經和德經的各個章節里,我們只有一層一層的剝開,才是《道德經》正確的打開姿勢。
《道德經》作為除了《聖經》外被翻譯最多的外國書籍,被西方當作東方世界的萬經之王,有東方聖經的美稱。更為關鍵的是,作為中國原生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在今天仍然可以指導我們如何生存與發展,在我們遇到人生艱難困苦的時候,可以給我們精神層面的支持和靈魂層面的指導,所以《道德經》的推薦級別為A+。
《論語》一共有20篇512章一萬多字,主要是一些孔子或其弟子對話的簡單歸類,篇名也只是選取每篇第一章的前兩三個字當標題,單看目錄其實就挺讓人崩潰的。
不過《論語》雖然看著複雜,但其實是有兩條主線貫穿始終,只要我們能把它拎出來,就會豁然開朗:
第一條線是強調內外兼修的個人發展之路;
第二條線是強調以德治國的國家治理之路,
兩者都是以天下大同為目標。
如果我們用一副對聯來描繪的話,則是:
(上聯):內仁外學當君子
(下聯):德政禮制管國家
(橫批):天下大同
《論語》所構建的是一個以人的倫理關係為核心的尊卑有序、貴賤區分的等級社會,這樣的思想觀念深刻影響了我們中華的文化,熟讀《論語》可以幫我們更好的認識我們所生活的國度。同時,《論語》強調內外兼修的個人發展之路也是我們提升自身美德的指導,所以《論語》的推薦級別為A。
作為中國原生著作中的三部經典,
《孫子兵法》帶給我們好思想,
《道德經》帶給我們好精神,
而《論語》帶給我們好美德。
這三部經典,值得我們不斷重複的去學習和感悟,從中汲取養分,從而茁壯成長。
背誦有助於理解。理解了,自然可以背誦。
是故,背而不思則罔,思而不背則怠。
古文很講究韻律,背誦是舌尖的另類享受!
在我小學的時候,我爸讓我背諸子百家。
一天一篇,古文加翻譯。
太小了,懂不了很多。
長大一點教我《朱子家訓》
句句珠璣。
「黎明即起,洒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道理我都懂,但我做不到。
這些經典都是經典,值得好好學習
背背其實也沒什麼不好的,相同的內容不同的時候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感受。
除了周易,這玩應看靈性。首先多看孫子兵法,最好能背。其次先看論語,再看老莊。論語比較簡單,也比較適合心智尚未成熟的人去讀,老子則需要有一定的社會閱歷才能夠明白。
不誇張的說,領會精神比倒背如流(真倒背)難多了。
行走江湖,技多不壓身。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現在看這句話簡直就是真理啊,該做什麼的時候就去做什麼,同時還要動腦子,最後才能在把握住歷史的進程。
我要是早兩年懂了就好了
有那顆心的話就去讀
背就行了,在有閱歷的時候才能領悟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他們已傳承了幾千年了。
什麼概念呢?就是你這輩子活著,他們就存在,供人們學習,沿用其中的智慧。下輩子回來了,他們還是存在供人們應用,幾輩子回來了,他們仍然存在供人們應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