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古典音樂界對《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怎樣的評價?

超愛《梁祝》。


比較直觀的辦法是問一下你自己對 Nancy Ajram 的音樂是什麼感覺。

簡單來說:你很可能沒事不會想到去聽 Ajram 的音樂。所以。


不知道國際音樂界對這首曲子的評價,但敬愛的周總理對它的評價是——太長了。
周總理的音樂造詣真是令人髮指啊。

------------------------------------------  《新民周刊》第24期刊登陳鋼專訪錄,陳鋼回憶說:當時為了向國慶10周年獻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孟波沒有隨大流讓我們創作大躍進題材,而是點了排在最後的《梁祝》。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梁祝》是「頂風」的產物。孟波後來因此受到批判,說他在大躍進年代還搞才子佳人。那麼什麼是「抗旨」呢?這是直到去年俞麗拿才告訴我的。當年周總理招待外賓很喜歡聽《梁祝》,有一次,總理跟俞麗拿說,《梁祝》太長了,你叫他們改一改。俞麗拿心中暗自嘀咕,《梁祝》總共25分鐘,與外國的一些協奏曲比,並不算長。而且音樂有自身規律,不是隨便剪一刀就可以的。所以就把這個事瞞下了,沒有跟我們說。周總理記性特好,第二次聽時,發覺還是這樣,就跟俞麗拿說,沒改嘛!俞麗拿笑笑,總理就說,算了,尊重作曲家的創作么!在當時的形勢下,假使俞麗拿傳達了總理的指示,我們敢不改嗎?所以,俞麗拿除了是《梁祝》的首演者外,她還立了個大功,就是保護了《梁祝》,保護了《梁祝》的完整性!


@黃繼新 大大邀請,不答怎麼過意的去。
首先,也是前提,我個人是很喜歡<梁祝>的,雖說不常主動找來聽,但有聽的機會也不放過,也就隨便說幾句,希望抱著滿滿民族自豪感的仁兄們莫噴。
1,評價一首曲子,旋律很重要,但也不是決定性,否則巴托克早被掐死了,<梁祝>的討好恰在此處,有著如此凄美婉轉的故事做底襯,音樂只要把這種情緒合理的表達出來就可以,對中國人來說,這是首不需要什麼音樂訓練就可以感知、感動、感懷的作品,如果給你一首莫扎特第四小提琴協奏曲,非要你說說其中故事,估計對大多數人都困難。
2,就難易程度來說,並不是越難成就就越高,且不說巴托克這個瘋子,就好多學作曲的學生們都能寫出挑戰演奏極限的曲子來,可是他們的成就,和用幾個簡單音符創造天空的巴赫孰高孰低呢?結果不言而喻。<梁祝>是好演又好聽的作品,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每到年底的山炮樂團演出季,幾乎是必選曲目啊,排練耗時少,門票買得多,客觀上增加了演出次數,誰要是想年底掙錢,卻搞些<春之祭>啊,<士兵的故事>啊之類拉的想死聽的更想死的曲目,那才真叫作死咧。
3,最後說到評價,讓各位失望的是其實國際上對梁祝沒什麼評價,這個道理有些等同於你對一首辛巴威50年前創作的二胡曲目的評價,不幸的是,辛巴威現在人傻錢多,你去演出,總得意思意思,本土化一下吧:)
4,最最後,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在<梁祝><黃河>一類曲目的演奏上,我們中國的樂團是世界級的,畢竟,哪怕是柏林愛樂,在演<芬蘭頌>的時候也不是芬蘭樂團的對手啊,更何況咱們那青紗帳里的游擊隊了,鬼子哪見過那些玩意啊,但凡見過的,就比國人強,君不見<梁祝>的權威版本就是日本人拉的么,東洋鬼子見過青紗帳,剿過游擊隊啊。
好吧,有些段子,有些鬼扯,看過一笑就好。


德奧的和聲與曲式是古典世界裡的通行證,用古典寫民族音樂,需要首先具備良好的古典基礎。
中國創作的古典體裁音樂都有個問題,就是旋律挺好,古典技法運用不純熟。
西方人不認同這樣的作品,不是因為它的中國味接受不了,而是因為它的古典功力不足。

這點可以和俄羅斯比較,俄式古典跟中國一樣比較注重旋律性,而且俄國作曲家同時比較具備深厚的古典和聲功底,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的旋律是俄國的,底子卻是德奧的,所以能被古典界承認,這點很重要。
黃河和梁祝都是旋律很好的表現了出來,曲式結構與和聲卻掌控的不是很好,你把它放在古典的框架里就遜色很多了,和聲應用水平不夠成熟,曲式結構比較彆扭(個人觀點)。

炫技是另一個問題了,協奏曲裡帶有炫技色彩的華彩樂段是很考驗作曲者駕馭能力的,炫技不是堆砌音符,華彩樂段是需要精細處理的複雜工程,寫的難很容易,但是要寫的難又合理就需要良好的古典功底了,因為炫技只有為音樂本身服務才是合理的。
炫技的確對作品的地位有幫助,前提是你能駕馭得好。從這點出發,我們去看格里格、柴和拉赫這類用古典寫民族音樂取得成功的人,作品難度高且很合理,《黃河》炫技倒是有,但是略感純粹為了炫技而炫技。

中國對於西方古典音樂的基礎比較薄弱,無法像俄國人那樣有就近的優勢,在音樂學院里為學生提供純正的,不遜色於德奧的古典音樂教育,所以這點有先天劣勢。


一種非常直觀的感覺,就是是中國的東西。

以前只是覺得旋律優美,如訴如泣。後來在紐約林肯中心,作為一個在外的中國人,聽呂思清先生演奏,才真正的體味到了濃濃的中國味道。

以前曾仔細聽過Gil Shaham先生演奏的梁祝,技巧非常好,但是總是缺少梁祝本應有的靈魂...這種東西很難以泛民族的情懷來體味,因為價值觀實在差距太大。麻婆豆腐畢竟不是魯菜,也不是粵菜,師傅可以都是大師傅,但是術業有專攻。


看法就是: 沒聽說過. 想來中國巡演了, 學學這個和茉莉花親民.


旋律優美,難度一般。


水藍指揮的新加坡交響樂團與Gil Shaham的版本很不錯,激情與細膩都不錯。

評價沒聽說過,估計此類浪漫主義民族風格作品很多國家都很多,甚至都沒有比得過格里格第一鋼協的


有歷史故事,有音樂特色,有文化特色,有感情共鳴,有畫面感。這些就夠了吧。
芬蘭頌?恩,有特色的慷慨激昂,百年壓抑後的力量。音樂的認同,還是要有其他各門藝術的幫助吧。


既然是「國際」標準,那看演繹錄音就知道大概地位了。據我所知,除了有一個日本人西崎崇子演奏過以外,剩下的版本應該全部都是中國土特產了,加在一起撐死了不到三十個錄音。我覺得在國外應該還不如知道茉莉花的人多,因為《圖蘭朵》里借用了茉莉花的旋律,可能國外的資深樂迷會知道,而梁祝就完全本土了。比如說你能說出印度本土巴西本土等出產的古典樂曲么?所以我覺得知名度還不到位的作品,「國際音樂界的評價」基本是談不上的,頂多是某個人的評價吧。其實我覺得,現在談到「古典音樂」,基本就等同於是在談「西方古典音樂」,《梁祝》可能還是算作民族音樂的範疇更恰當一點。


這是中國的作品
是中國意義
對於國際古典音樂界而言
就是中國這麼大的版圖上
有了自己民族原創的小提琴協奏曲了~~~~


呵呵
知乎真是越來越強了
梁祝簡單,單薄這種話都能隨便說出口


採用西洋音樂形式與中國民族音樂音調相結合形成主題的一部作品。

簡單地說,就是裝在西洋套子里的中國音樂。


在海內外都有著很好的市場,在中國近代小提琴民族化,西洋音樂理論民族化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在之後,相伴隨這各種形式的改編,清唱劇、舞劇等等,但無論後人怎麼改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都永遠在我們的記憶里。


一首很簡單樸素的交響詩。


說簡單和單薄,是不是只聽過開頭的那部分?

梁祝其實是中西結合的結果,旋律以及背後的故事和意境是中國的,但是編曲確實西方的。


梁祝從我學完七把後就開始練,現在都過去四年了,(在藝術節是露露手還是可以的)還是覺得練不好~我師傅練了三十年的梁祝,他還總覺得自己拉的缺少一點韻味~
這個吧,應該去看看梁祝的故事,可能對你有幫助


描繪出獨具特色的中國美


更像是我國民樂,旋律確實好聽但是太單薄了。


這個曲子是不錯,但是國內沒有一流的演奏家。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應該是西琦崇子演奏的最好


推薦閱讀:

三十歲開始學小提琴,有沒有可能成為職業小提琴手?
全建制的交響樂團應該是什麼配置?
李傳韻和沈文裕是真正的音樂家嗎?
為什麼中國沒有再次出現像《梁祝》一樣經典的音樂作品?
如何在大學交響樂團中提高小提琴水準?

TAG:古典音樂 | 小提琴 |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