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工業強的日本拿過哪些賽車世界冠軍?


日本車手沒拿過頂級汽車賽事的世界冠軍?!
FIA頂級賽事可不止F1一門啊。

達喀爾:1997年篠塚建次郎,2002-2003雙冠王曾岡浩
勒芒24小時耐力賽:全場冠軍有1995年的關谷正德和2005年荒聖治。分組冠軍還有若干。
這倆比賽的艱苦程度,以及對車手的技術要求,完全不落F1的下風。

當然題主本意估計是問F1里為什麼日本車手表現乏力。F1是一項歐陸(尤其是英國)血統濃重的運動,非歐洲選手本來就是非主流的存在(當然,巴西人一直以來表現比較搶眼,這就說來話長了)。對於F1這種極端燒錢的運動而言,從小海外遠征接受各個級別梯隊選拔與訓練,對於一般的家庭乃至贊助商而言都不輕鬆。而且成功幾率實在是鳳毛麟角。GP2、GP3大把冠軍都失業在家,從一個側面打擊了年輕人投入這項運動的熱情。

另外,對於目前的F1世界而言,要是沒有被選入頂級車隊的運氣,冠軍這事兒也甭惦記了。而SF、MGP、RBR、MC這種老牌強隊,又有各自的淵源和怪癖,可不是只有實力或者花幾個錢就能進得去的呢……不過就算開著差一個檔次的車,日本車手也有過搶眼的表現。2012年開索伯上台的小林可夢偉,2004年開本田拿下第三名的佐藤琢磨(前兩名是不可一世的F2004),都贏得了世人的尊重。2007年蒙特利爾佐藤琢磨開著年度頭號爛車超級亞久里把阿隆索調戲得團團轉的畫面可是傳為佳話啊……


其實日本車手在世界級比賽中的水平比其它亞洲國家(譬如中韓)不知高到哪裡去了。像中島悟、鈴木亞久里的那個時代,都根本不見亞洲其它地方的車手。

賽車領域沒有「世界冠軍」一說,都是各大獨立賽事。美國的 NASCAR 影響力很大,車手基本都是美國人,其它地方的很少;歐洲的 F1 影響力很大,車手基本都是歐洲人,幾乎沒有美國人。可見各大賽事其實都是紮根於該地區的。

而日本本土的賽事例如 Super Formula 和 Super GT,影響力都不足,不能稱之為世界級賽事。

在 F1 初創的前 20 年裡還算得是一個很國際化的賽事,當時和 Indy 500 有整合、有 Phil Hill 這樣的美國車手、有大量阿根廷、泰國等等的車手。但是後來 F1 漸漸演變成一個歐洲賽事,國際化程度事實上大大降低了。各個地區的賽事獨立發展,標準相差越來越大,專業程度越來越高,也事實上限制了不同賽事之間的交流。

而日本的一切東西(譬如互聯網市場、消費電子市場、流行文化等等)都相對與外界獨立,所以日本的本土賽事就更沒有融入國際賽車圈。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日本廠商對賽車的興趣嚴重不足。只要經營狀況稍有不好,立刻就退出各項賽事(比如 05、08 賽季後三菱和斯巴魯退出 WRC;08、09 賽季後本田和豐田退出 F1 )。與之相反,歐洲和美國很多廠商的早期歷史都是和賽車緊密相連的,像法拉利這樣的廠隊,顯然不會輕言退出。


反過來問,賽車水平強的英國,這些年造出過什麼好車?
賽車和汽車本身就是相對獨立的兩件事。科魯茲在WTCC這麼厲害,是因為有RML這家英國賽車公司幫他們製作賽車,對的是製作不是改裝。
所以邏輯上就不能說是雪弗蘭的賽車很厲害而是英國RML很厲害。而且也不能從科魯茲成績好推導出雪弗蘭會造車。
日本在世界級賽事的強大是明日黃花了。90年代那時候日系車還不是世界主流,在歐美列強眼裡,日系車都是黑科技贏得世界的感覺。轉子發動機,GTR,本田邁凱輪等等,除了本田,其他兩家都是鑽了賽例的空子。正因為日本廠商不起眼,所以當時日本車廠鑽空子的時候,歐美列強並不重視,沒想到菊花都被爆n次了。


竟然有人提到勒芒卻無視787B!!!

1991年勒芒冠軍,馬自達787B,這個應該是日本運動車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了

R26B 2.6升四轉子自然吸氣


摩托車倒是拿了不少..


三菱達喀爾拉力賽7連冠,

wrc車手冠軍如下

2003年:皮特·索伯格 Petter Solberg (斯巴魯WRX-STI WRC)

2002年:馬庫斯·格隆霍姆 Marcus GRONHOLM (標緻 206 WRC)

2001年:理查德·伯恩斯 Richard Burns (斯巴魯 WRX-STI WRC)

2000年:馬庫斯·格隆霍姆 Marcus GRONHOLM (標緻206 WRC)

1999年:托米·馬基寧 Tommi MAKINEN (三菱 Lancer EVO VI WRC)

1998年:托米·馬基寧 Tommi MAKINEN (三菱 Lancer EVO VI WRC)

1997年:托米·馬基寧 Tommi MAKINEN (三菱 Lancer EVO V WRC)

1996年:托米·馬基寧 Tommi MAKINEN (三菱 Lancer EVO IV WRC)

1995年:科林·麥克雷 Colin McRAE (斯巴魯 Impreza)

1994年:迪迪埃·奧里奧爾 Didier AURIOL (豐田 Celica 4WD)

1993年:尤哈·坎庫寧 Juha KANKKUNEN (豐田Celica 4WD)


車隊冠軍如下


1999三菱(MITSUBISHI) Lancer Evolution VI WRC

1998三菱(MITSUBISHI) Lancer Evolution VWRC

1997三菱(MITSUBISHI) Lancer Evolution IV WRC

1996三菱(MITSUBISHI) Lancer Evolution III WRC

1995 斯巴魯(SUBARU) Impreza

1994豐田(TOYOTA) Celica 4WD

1993 豐田(TOYOTA) Celica 4WD


本田+邁凱倫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F1 馬自達的787b 豐田三菱斯巴魯的wrc 達喀爾 哪一項沒拿過冠軍?誒我是不是少說了什麼?日本廠商差不多就這幾家吧


中島衣櫃去年拿了個亞軍


不能把汽車工業和賽車運動混為一談,雖然日本人拿世界冠軍的不多,但日本車在賽車領域那也是獨領風騷


汽車工業和賽車運動是兩碼事。
足球籃球也大多是中國巴基斯坦這樣的國家製造的,但都是不是足球籃球運動強國。
其實日本賽車運動還不錯吧。頂級賽事里也能見到日本人的身影


其實如果要說日本是個汽車工業強國。那麼汽車賽事的勝利我想更應該說說日本生產的賽車吧:
五十連勝的戰神GT-R,三連冠的WRX STi,各種改裝車、Drift賽車。


看到本文已經基本偏題,那我也來講講關於車手的原因吧。
如果單講F1的話,可以有以下幾點。
1.經濟問題,近幾年在F1中湧現的日本車手,背後基本上都有廠商的支持,佐藤有本田,中嶋小林有豐田,blablabla,也許唯一的例外就是山本左近,但是山本桑跑的比賽也是兩隻手便能數完了。而日資企業很少會想著去贊助一位車手。比如說當年倖存的小林,一直到14賽季離開F1,自己其實都沒有真正的贊助支持。
2.經驗問題,也許有人會問,大家都是車手為什麼會有經驗差別?這裡要跟大家說一下車手的成長路線了。一般現在大多數澳洲和遠東的車手一般是會選擇TRS/Pilota China,日本F3,SuperFormula的路線。SuperFormula其實可以說是除了F1以外這個星球上最快的賽事了。而歐洲選手們則一般是FR2.0,歐洲F3/FR3.5/GP3(級別高於日本F3),GP2,F1的路線。若一位澳洲或者日本車手想進入歐洲,一般會在Pilota China和日本F3後進入,而此時歐洲車手已經在他們熟悉的賽道上積累了三個甚至四個賽季的經驗。加上缺少贊助,如此產生的差距很容易將日本車手排除在接下來的晉級名單之外。比如說當年的櫻井孝太郎。
當然,這也和日本一直以來的青少年車手培養問題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此不用細講。
3.市場差異,我們往往把日本當成一個極大的汽車工業國,但是相比日本,德國和美國其實也僅有兩位世界冠軍。其實除了英國和義大利以外,很多國家的世界冠軍數都屈指可數。而日本又由於地理差異。更難於培養由歐洲主導賽事的世界冠軍。
然而即便如此,當今的歐洲戰場我們也看到了如松下信治,金田悠,笹原右京等日本新星。希望他們都能進入F1,甚至成為下一個世界冠軍。


感覺勒芒可以檢驗汽車工業水平……


為什麼全世界的足球相當一部分在中國製造,但是……


中國人發明了足球,也沒見國足拿冠軍啊。。。。。有必然聯繫么。。。。


不問有沒有,直接問為什麼.....╮(╯_╰)╭


德國的餐具最好,可是不一定所有的德國廚子都是最好的。足球還是從中國發源的,但是看看中國足球的地位呢?


如果佐藤琢磨不是那麼愛爆缸,也許他會是第一位日本冠軍。


中國菜做的這麼好吃,為什麼在世界上卻總是不入流?
國內的米其林還這麼少?


在方程式賽車領域鬼子缺乏空氣動力學基礎,這是方程式賽車的基礎之一,全亞洲30個最大的風洞26個在中國,當然了咱們缺乏汽車工業和汽車運動的實力。F1方程式賽車歐洲車隊除了法拉利外其他的車隊都在英國主要願意之一就是要利用英國人的風洞和空氣動力學基礎,鬼子車隊在這方面底蘊不足。其次是地盤技術,鬼子車在底盤技術方面還差老歐洲一截,這在中級車上不明顯,在高檔車和賽車上就很明顯。


想想也是吼,明明造出那麼多逆天的戰神,偏偏都是外國車手駕駛的,會不會有些無奈


推薦閱讀:

為什麼汽車的倒車影像還不如手機攝像頭?
汽車產品宣傳「越級」這個概念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CATIA 有多有用?
該如何選購行車記錄儀?
為什麼汽車引擎蓋上面都有從 A 柱往大燈或中網延伸出的兩條線?

TAG:日本 | 汽車 | 日本人 | 賽車 | 一級方程式賽車F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