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康熙晚年朝政的腐敗?

最近在看電視劇《雍正王朝》,對這個比較好奇。


表達一下某種角度的觀點

中國傳統社會的腐敗(甚至包括中國現代社會的腐敗),都是不可避免的「體制性腐敗」,這種腐敗是不可避免而且必須存在的,而且與司法是否完善都沒有關係。

這種腐敗的產生原因是最重要的是財政權和統治權的高度集中和管理權分散。中國傳統社會一直是吧所有財政權利集中在中央一層,而地方上就會有轉運使這個職務,專門負責把地方所有的財政收入轉運到中央,然後中央再根據地方需要來撥回地方作為日常使用的費用,具體實施過程會有出入,但是程序不會亂。統治權的集中在於地方在管理政策上要與中央保持一致,地方政府只是把中央的教化和統治方針貫徹到地方的一種工具。

但是在實際運作中,管理權是在地方的,地方政府(以清來說是督撫和州縣官)要全權對州縣的管理負責,所謂的父母官嘛,這個管理上包括了宣傳教化祭祀訴訟賑濟水利等等很多事務,而中央卻只看結果。更重要的是,中央永遠不會給你足夠的錢(現在也是,其實很簡單,中央下的是死任務,給不給錢都要干,你不幹有別人干,中央自然能省就省了,自己也要花呢)。所以地方只好一面想辦法從中央那裡扣錢,一面想辦法從人民那裡剝錢,但是風氣一開,扣多扣少剝多剝少還不是就看個人能力了(連道德修養都不用提了,根本就直接繞開了)

中國不是沒清官,但是就算看電視劇,也知道清官都是什麼下場了,因為就這種體制而言,不腐敗是辦不成事情的,辦不成事的官在宋代還是能保住官職的,因為宋代的官員可以無功,但是不能有過。但是在明清的官員考成制度里,辦不成事就必然會被評為下等,然後……

聽起來和現在很像是不是……


這高帽要是戴到康熙頭上,定然是錯了。


【原罪——矛盾——引證——批駁——指出——探討——附加】


我猜想,這個問題之所以提出來,是因為有前車定論,說康熙晚年怠於政務,被立儲拖住,吏治敗壞,激化矛盾。
張賢亮說,他早年在泛著霉味的故紙堆里,發現那些極其肉麻的《酬唱集》,因此對風行文藝界幾十年不衰的,響應主人號召的「酬唱」,免疫。如我這般熟悉套路的,看到一個「矛盾」,又加上一個「激化」,簡直要吐血三升。


關於康熙,《清史稿》說他,早承大業,勤政愛民,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為人君,止於仁,其實是中肯的。
康熙的武功,自不必說。康熙幼年當政,「仁」了一輩子,一以貫之,如何早年不壞,晚年反稱「激化矛盾」,壞了吏治呢?


說吏治敗壞,很多人引證的這一條:
「康熙四十九年七月二十四日,左副都御史祖允圖疏參戶部收購草豆舞弊。經刑部審察,書辦胡文思、沈遵泗供稱:每年商人領銀後有送戶部堂司官的「公費」,銀數帳冊都存在商人金壁處。經傳問金壁,交出康熙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送銀帳簿,內開得銀堂官希福納等、司官根泰等共六十四員。刑部議應將得銀堂司官全部革職拿問,尚書張鵬翮等雖無入己銀,但其家人曾向商人要銀,是否也應革職拿問,需要請旨。康熙帝頒旨表示:此案應由未得銀的九卿共同秉公審理,本身不曾得銀,家人得銀的免革職拿問。
二十五日,康熙帝諭大學士等人:希福納等共侵吞銀二十餘萬兩,事已敗露,實在可恥。朕反覆考慮,終夜不能入睡,如果將他們審問,獲罪的人非常多,姑且開自新之路,得贓人員在未審前若將自己所得銀全部賠償,就可免予革職拿問。九月二十四日,九卿等遵旨議奏:查自康熙三十四年戶部設立辦買草豆監督時起,至康熙四十四年止,得銀堂司官共一百十二人,共貪污吞蝕銀四十四萬餘兩,連同康熙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希福納等吞蝕銀二十萬餘兩,均應勒限賠完,免其議處。康熙帝最後決定說:部院衙門乃本原之所,希福納身為大臣,操守貪鄙,不能寬恕,應予革職。」


十餘年間,歷任尚書,侍郎共有一百二十人,虧空侵蝕銀兩達四十餘萬。康熙對他們還是從寬免予逮捕審問,只責令限期償還。一夜未眠,康熙都想些什麼呢?
據說,這就叫吏治敗壞的明證。和珅那裡都「和八億」了,這裡花了十多年,一百來號人,尚書侍郎,一干高官,弄了區區四十餘萬兩,竟成了「敗壞」的明證。


我們應該承認,康熙對手下是仁愛有加的,有時候不忍下手,到晚年更加如此。他自己說,「朕自幼讀書,見大臣多不能保其初終,故立志待大臣如手足,不論滿漢蒙古非大奸大惡法不容者,皆務全保之.....凡在朝諸大臣,朕待之甚厚,伊等亦矢忠儘力數十年之久,與朕同鬚髮皤然矣。」
每讀到「矢忠儘力數十年之久,與朕同鬚髮皤然矣」都感動不已。


《康熙御批》有一條書評,我認為是對的。
【康熙六十年八月初一,江南提督高其位,奏請整頓營伍折】
高其位說:素聞江南營伍虛冒甚多,扣克不少,自安慶府入境時,細心查閱,發現營伍不成營伍,塘訊不成塘訊,總由虛冒剋扣積致廢弛不堪。所以接任伊始就申斥各營...
康熙批:作大官者,須要得體,寬嚴和中,平安無事方好。若一味大破情面整理一番,恐其多事,而得罪者廣。須留心斟酌。
書評說:康熙晚年對貪官寬大,縱容了貪風。但康熙,恭自節儉,講求實效,他對貪官未能執法如山,卻不斷提拔那些有廉潔之聲的官員。


既,康熙一朝就吏治而言,不會比老爹順治,更不會比前朝崇禎差。
究其原因,康熙早年,小民窮困,「妻孥賣盡,子女棄完,誰肯待斃,相率匍匐他鄉。」十室九空不說,又連年打仗,不是忙供給,就是忙戰備。近晚年,平安富庶,大家又相率講究起排場來,皇帝花一花,百官貪一貪,弄得國庫一年空似一年,等雍正上台時,險些破了產。


康熙的一生,對清朝開疆擴土之功比他子孫後代強過不知凡幾,共和國今日的版圖遼闊,很大程度上拜這位君王所賜。
他的兒子在位雖不長,對清朝吏治之功,比全部清朝君王加起來功勞都大。正是這樣,才顯出康熙對吏治沒有作為。
但康熙沒有敗壞了吏治, 壞的醫生醫了個頭,好的醫生醫了個腳。康熙整朝,勉強算上清朝吏治的上升振蕩期。


另:


江蘇無錫縣人劉三因縣令李牧殘酷成性,聚數百人于山中反抗,後被捕一事,不能作為社會激化矛盾的普遍例子。清代浮征是通例,縣官貪墨過多,使用手段不又當,簡單粗暴,江蘇負擔又重,縣民還剽悍,好事都趕到一個人頭上,奈何!


冊立太子,都說康熙把康熙弄得焦頭爛額,耽誤了國家大事,我這裡有一個有趣的答案。
康熙把幾個兒子,弄過來,弄過去,想遵先賢立長,又不成器。剩下哥幾個拉幫成伙,整日掐的和蛐蛐似的,康熙惱火的很。
可實踐證明,雍正四十多歲當政,開門伊始,就進取不已。看電視劇,常常會有人羨慕乾隆下江南的風流,羨慕康熙成就的武功,惟有看史書奏冊,才明白,對清朝居功第一的皇帝是雍正。
康熙傳位的兒子最好;兒子的兒子大開倒車,不亦樂乎;兒子的兒子的兒子,僅能守成,只知勤謹,其餘也是碌碌無為之輩,這不反證康熙傳位最成功么。
國之大事,有過於立儲者?批評他掛心太多的人豈不可笑。看看這幾個皇兒,還有誰能如雍正這般,批駁臣下,說自己瀝血四十年,爾輩手段吾盡知也,小心你全家性命。
兒子的功勞多少也要算給父親一份吧。


我只能說,沒有雍正的話。。清朝一秒變元朝。。。肯定活不過100年。。。


八歲即位,十四歲親征,十六歲擒鰲拜,二十歲平三藩(歷時八年),三十歲收復台灣,三十四歲開始用10年平定葛爾丹(三次親征)
好容易仗打的差不多了,從小培養的接班人開始出事,不得不在五十歲那年殺了自己早年的侍衛,年輕時最依仗的大臣索額圖
五十四歲時不得不廢了太子,五十五歲無奈之下又復立太子。
六十歲不得不再次廢太子,直到七十歲病逝。另外他本人一生經歷過天花瘧疾和中風三種疾病的打擊。
皇帝不能退休,以一個人來看待他,皇帝這個工作他做得算很不錯了。


封建王朝時代腐敗現象是普遍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最高統治者的首肯,單獨談熙朝的腐敗可能意義不大。
個人覺得熙朝後期腐敗程度加重原因有三:
1)清朝的官俸祿非常低,導致冰敬、炭敬之類的潛規則公開化、常態化,幾乎是合法化;
2)仁廟年高體衰,精力不濟,有倦政之心;
3)諸皇子奪嫡愈演愈烈,牽扯了仁廟太多精力;
後果無非是國庫空虛,民怨沸騰,白蓮教之類的邪教開始抬頭。個人感覺無論後來憲廟即位正當與否,他的鐵腕和勤政都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

題外話,從電視劇獲取歷史知識太可悲可嘆,49以後文化歷史被人為割裂的太太太太太厲害了,尤其在當下,越來越多的人浮躁得靜不下心讀書,偶爾看電視看到袁騰飛這樣胡扯噴糞的人就像發現了新大陸。
但話說回來,雍正王朝雖然也有很多篡改歷史的地方,總比後來紅極一時的康熙大帝強太多,看到電視上清兵打進北京崇禎上吊,施琅打進台灣鄭經自刎,斯琴高娃言必稱「我孝庄」,總是想吐啊吐啊吐啊……


政治的本質是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的核心是權力的分配、資源的安排、理念的指導、方式的落實。

在社會總體資源有限的前提之下,大多數貪官心中的想法無非是「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上行下效,誰是貪官們心中的最大和尚?就是皇權本身。

皇權可以嚴厲打擊貪官污吏,也可以採取相對溫和手段加以利誘收買官僚群體。手段的選取視貪腐程度與自身意志而定。

一切都是為了「穩定」。

「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黃氏之言橫掃古今,管它英君聖主暴帝昏王。


私以為,用通俗的話來說,就算是當皇帝,四五十年,也是會當煩的。
大抵當皇帝絕對是件很累的事情,成千上萬的摺子要批,前朝後宮成千上萬的人際關係要處理。
感覺前面說的很對,要是沒有雍正,清朝和元朝怕是存活時間要差不多。


給下一任留遺產。


康麻子本人好大喜功,人到晚年覺得自己文武雙全,果斷要做聖君,這就要求下面出政績。同時他還搞過免稅(只免正稅,全國按省分幾年免掉)。聖君不能只有政績,憐惜小民,也要和官僚士紳搞好關係。官僚階層嘛,朱洪武都止不住,我大清入關後,順治朝還在爭奪天下,國家財政向軍事傾斜,先不說,到康麻子還把鏈子放開,這還得了。要不是四爺橫空出世,估計再往下也就兩三代的事兒。
說康麻子必須得說四爺,3件大事,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納糧+攤丁入畝,二月河雖然扯淡,可也寫出老四辦實事。


能答得角度上面都答得差不多了,我答一個,這樣才能體現出四爺改革的艱辛和成效…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可與李世民媲美的英明皇帝之一,康熙上位早期無實權,主要精力放在獲取權力上,政權穩定鞏固後便大力發展經濟,至於腐敗之說便是無稽之談了,乃至繼任的雍正也是以倡導節儉的,康熙採取的是相對寬鬆的政治經濟政策,雍正則是比較嚴格的政策,只是到了乾隆手上經濟雖然繁榮,但是腐敗之風盛行了,尤其是乾隆中後期。


食利階層暴增,帝國已經發展到最大,供需矛盾加大,腐敗不可避免,康熙狠不心來控制,雍正是個狠角色,抄家這招很厲害,還有爵位逐步消退到平民,財政壓力就減小不少。紅樓夢就是反應了這段歷史。除了皇家和有數的皇族,不可能養那麼多爵位的,除非打仗。


官僚政治發展的結果吧。


推薦閱讀:

雍正是怎麼死的?
《紅樓夢》第三十六回,寶釵在寶玉午睡時給寶玉綉肚兜的行為是否不合規矩?
為什麼人們對清朝的認同感比對元朝的認同感高?
求推薦一本關於和珅的書籍?

TAG:中國歷史 | 清朝 | 清朝歷史 | 康熙帝 | 雍正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