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與趙構的關係如何?
如題。這兩位在各自的心目中又是如何看待對方的呢?
另外,是不是在一些事情上(如北伐,平反岳飛),趙構一直掣肘著孝宗?如是,孝宗為什麼能夠忍受呢?
宋高宗趙構原本有一個幼子,名叫趙旉,但是在隨其父逃亡的時候,於建康(今南京)病死了,夭折時還不到3歲,後來的謚號是「元懿太子」。
死去的趙旉實際上是宋高宗唯一的親生兒子。早年在躲避金人追殺的時候,趙構曾受驚過度,從此絕育,之後便再也沒有生過孩子。
南宋政權穩固以後,高宗趙構考慮到自己膝下無子,而其他的皇室宗親(包括他的父親徽宗和哥哥欽宗)又都在「靖康之難」中被金人全數俘虜,最後都死在了北國。近支皇族之中,就只剩下他一人,連公主都沒有留下,再也沒有直系的皇家血脈可以繼承大統。
在這種情況下,趙構只能過繼太祖皇帝的後裔為子,也就是遠支皇族,不過其中大多數人此時早已流落民間。高宗於是派人四處尋覓,據說找到了好幾千人,最後從中選拔出了兩個孩子帶入宮裡,其中的一個名叫趙伯琮,也就是後來的宋孝宗。
趙構起初認為趙伯琮長得瘦,沒有「帝王福相」,所以並不太看重他,於是贈送了很多金銀,想將其打發走。年幼的趙伯琮抱不動如此多的錢,便很有禮貌地請求周圍的侍從幫他拿。而此時,與其一同入宮的另一個孩子聽到了趙伯琮要被趕走的消息,卻有些得意忘形,竟然抬腿將一隻從他面前經過的貓踢飛。高宗由此看出趙伯琮性格仁義謙遜,於是改變了想法,將他留了下來。之後他又經過三次更名,成為太子時的名字是「趙眘」。
趙眘一直對趙構十分恭敬孝順。一次金兵南下,高宗御駕督軍,趙眘自請帶兵,一路隨行保護著鑾駕;高宗禪位的當日,大雨滂沱,趙眘竟然親自冒雨,將趙構一直送出宮門才離去,全身都被淋透了也毫無怨言。趙構去世以後,宋孝宗甚至兩天都沒有吃飯。他的廟號「孝」正是由此得來。
趙構也對養子的仁孝十分感動,因此做了太上皇以後,在一般政務上都放手讓孝宗去管,干政較少。宋孝宗於是得意專心治理貪腐,勸課農桑,還創造了短暫的「乾淳之治」。不過,在對金的戰事上,趙構是必須插手的,堅決維持宋金和議,不允許孝宗興兵北伐收復失地。
這其中可能有一些深刻的原因。
首先,趙構認為他的皇位來路不正,至少不足以服眾。南宋剛剛建立時,他的父親和兄弟們還都在金國當俘虜。也就是說,即使趙構可以名正言順地當上皇帝,他在大臣和將領們的眼中也只不過是個「代理皇帝」,唯一應當完成的任務就是不遺餘力地打回北方,把欽宗迎回。趙構很清楚,如果有朝一日真能收復失地,徽宗和欽宗一旦還朝,絕對輪不到他來做皇帝。
這一點是趙構心裡永恆的隱痛。據說年輕的時候,趙構就不受父親徽宗的待見,他的生母韋氏也從不受寵。一次他的母親過生日,很長時間沒有來看過韋氏的徽宗突然駕臨,母子兩人受寵若驚,一時呆若木雞。徽宗卻對他們說,如果不是身邊的喬貴妃提醒,他早就忘了韋氏的生日了;飯吃到一半,徽宗聽太監說他的另一個嬪妃即將臨盆,拔腿就走。當時還是康王的趙構哭著拉住父親的龍袍,說父親已經多年未見母親,為何不吃完再走?徽宗很無奈,只好答應他們母子去去就回,結果一去之後,再也不復返;不太清楚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不過考慮到宋徽宗的子嗣眾多,趙構及其母親確實很有可能不是特別受他父親的寵愛。
靖康之難時,東京被圍,金軍向北宋索要一個皇室宗親作為議和時的人質。趙構為了能讓父親重視自己和母親,便毛遂自薦,出使金營。臨走時,韋賢妃抱著徽宗的大腿痛哭,懇求不要讓自己唯一的兒子離去。徽宗雖然知道趙構一行必定有去無回,卻仍然沒有試圖阻止。
在金營中,趙構大氣沉著,不卑不亢,令人敬佩不已(宋史,高宗紀一:金帥斡離不留之軍中旬日,帝意氣閑暇 ...)。金軍統帥完顏宗翰認為宋朝一定是在欺騙自己,故意將一個大將之子偽裝成皇族送來,於是便將趙構遣返了;後來,趙構被迫第二次出使金營,行至半路,遇到民變而受阻,沒有能及時趕到。就在此時,汴梁城破,徽欽二帝被俘,連同所有朝臣貴族,一起被虜去了金國。趙構當時身在城外,因禍得福,幸免於難。後來幾經輾轉,逃到南方後,作為僅存的皇室血脈,才得以登基。
史學家們,包括當時的人們也大多認為,趙構一直偏安江南,不願北上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不願意讓自己的父親和兄弟們回來,以免自己的帝位受到威脅。這是因為徽宗在被俘之後,得到了趙構僥倖逃脫的消息,於是便派親信潛回,封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總領全國軍隊,待機北伐,將自己救回。不久之後,宋朝全境的殘餘部隊幾乎都雲集到了趙構的麾下,人數不下百萬,士氣高昂,然而趙構卻一直沒有做出任何動作。
金朝大將完顏宗弼(金兀朮)臨終時就告誡金熙宗,將來如果宋人強大起來,在萬不得已之時,可以讓還在金國做俘虜的宋欽宗回到汴梁去當傀儡皇帝。這樣一來,趙構王權的正統性就立即土崩瓦解,南宋的大將和士卒勢必大批投降欽宗的小朝廷,南國可不攻自破,畢竟宋朝皇族不可能兄弟相爭,魚死網破。趙構一直對金國的這招秘密武器十分忌憚,所以一直都是以戰輔和,見好就收,還不惜屈身稱臣,故意殺害忠良。
趙構在位期間,曾多次有機會一舉收復北方失地,甚至在「采石之戰」和「郾城之戰」後,金軍兵敗,宋軍佔盡優勢的情況下仍然乞和。
宋金關係緩和後,趙構也只是從金國贖回了自己的母親和父親徽宗的棺槨,對尚在人世的欽宗一直不聞不問,任其自滅。趙構的母親韋賢妃離開金國時,欽宗披頭散髮,攔住馬車,哭著懇求韋氏轉告皇兄趙構,如果將來能讓自己歸國,只願出家做一道士,絕不與之爭位。韋賢妃回到南宋後也對趙構講起此事,趙構故意不言;在朝中,迎合皇帝的主和派,如秦檜等人也都十分受重用,而主戰派,比如岳飛,則不斷遭受打壓。
另外一點,宋高宗一生經歷過兩次兵變。在「苗劉兵變」時,趙構被迫短暫退位,傳位給年幼的太子,自己則被關押在破廟裡,還親眼目睹了伺候自己多年的內侍康履被人攔腰斬成兩截。後來「淮西軍變」,南宋將近五分之一的主力軍一夜之間投降了偽齊。這兩次由軍隊引起的突發事件讓宋高宗越發地不信任武將,不敢讓帶兵的將領有所作為。
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叛亂可能也間接導致了岳飛的悲劇,因為據說岳家軍人數最多時佔到了南宋總兵力的約百分之六十。在岳飛被捕前,甚至連韓世忠(同樣是激進的主戰派)都差點兒被清洗掉,只是由於聞風後,他主動跑到趙構那裡標榜往日的功績,博取同情,最後才得以善終。趙構逃亡了半輩子,深知自己的皇位來之不易,再加上年輕時受過的父兄很多的委屈,自然更願意偏安江南。
關於宋高宗主和的政治目的細節,可以參考央視錄製的「百家講壇」專輯《兩宋風雲》,其中有一些比較有洞見的心理分析。
孝宗皇帝剛即位時,曾經意圖舉兵恢復中原,甚至還為岳飛等冤死的武將們平了反,然而趙構卻極力勸阻孝宗北伐,認為當時已經無將可點。孝宗應該對趙構的意思心知肚明,而且一直以來也對養父十分順從,所以「隆興和議」之後便再也沒有對金國主動用過兵。
南宋在此後近一個世紀內都沒有跟金朝發生過戰事。隨著金人漢化的不斷加深,兩國人民的交流也逐漸增多,宋朝的皇帝們也慢慢失去了北伐的興趣,而海陵王之後,金朝軍隊也沒有了當年滅遼時的鬥志,不再具備渡江滅宋的能力了。推薦閱讀:
※為什麼明英宗被俘後還能回來?明朝政府的處理措施比宋朝好在哪裡?
※《水滸傳》中好漢持械行走江湖的描寫內容與歷史是否相符?
※宋高宗為什麼要選擇宋太祖的後人作為皇位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