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三者的鋼琴奏鳴曲有何異同之處?
三位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海頓創作了52首鋼奏,貝多芬創作了32首鋼奏,莫扎特也寫了將近20首鋼琴奏鳴曲。從各方面來比較,他們的鋼琴奏鳴曲有何異同之處?同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他們這些偉大的鋼琴作品最大的區別在哪裡?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被認為是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的「三巨頭」。的確,今天的我們仍然需要從他們那裡尋找精神慰藉。舒伯特有時候會被排在他們的後面,但這裡筆者不對他展開討論。在他短暫的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的作品更代表了新的浪漫主義的風格。儘管他也留下了大量恢弘龐大的傑作,但數目還是遠不及上述三人。
在重點指出這「三巨頭」之間的差異之前,筆者先簡要討論他們之間的共同點。古典主義能夠作為一個承上啟下的歷史階段,奏鳴曲式的應用起到了首當其衝的作用。且對其他音樂體裁的影響也是幾乎無孔不入,甚至包括歌劇和宗教音樂。這三位作曲家的創作則綜合了奏鳴曲式與其他音樂形式。迴旋曲式和變奏曲式也是奏鳴曲式延伸發展的產物。
簡而言之,奏鳴曲從一個簡單和穩定的主調開始,進而在中段發展為緊張的衝突,在結尾時這種衝突又回歸和諧。高潮也往往存在於中段部分。這個段落有尋常意義上最為複雜的細節、深遠而廣泛的關鍵轉折,還有最為激越的節奏模式。
海頓並非是奏鳴曲的創始人、但卻是其中的行家裡手。他對其內涵完美精準的把握可以讓他進行自由的發揮。海頓熱衷於寫一些在可用於展開部結尾時使用的假再現部,捉弄聽眾,讓他們覺得音樂已進入再現部,可是事實上卻沒有,那呈現出來的是一個不穩定的和聲。當然假再現部只是為了拿來開玩笑的把戲,之後很快音樂便會進入真正的再現部。
除了假再現部,海頓也樂於利用一些出人意料的急轉為聽眾們製造驚喜。比如突如其來的關鍵轉換、毫無預兆的節奏或和聲變化、還有把音樂引向預期之外的走向的樂句;這些小把戲對海頓而言可謂信手拈來。他是一個肯為聽眾製造驚喜的天才,當然他仍肯一如既往地堅持使用奏鳴曲。他的音樂充滿了古怪的特質和想法,而且還在不斷地嘗試捉弄聽眾的新點子。他喜歡在一些意外的停頓處給聽眾一個突然的驚愕,一個戛然而止的長音,對關鍵主題的掌控,以及毫無準備地將一個主題轉換到另一處。而莫扎特則是對音樂做了循序漸進的規劃而引導聽眾更容易接受。
海頓喜歡拿一個簡單的主題或一個樂章中一個主題的小元素作為發展出不同音樂靈感的跳板。他的很多樂章是單主題的。一個法國評論家提到海頓及那些不重要的作曲家只需要一個主題就可以寫出一個交響樂章。而莫扎特顯然不是這種「不重要的作曲家」,他喜歡在一個樂章里使用一兩個或更多的主題。莫扎特有在一個樂章里使用多個主題而不會讓音樂聽起來如一盤散沙的竅門。他在巴黎時期的交響曲(第32號)的第一樂章則充滿了大量的主題,但聽起來卻毫不令人覺得奇怪和缺乏整體感。
很多書里都講到貝多芬喜歡綜合海頓的單主題與莫扎特的多主題,於是成功提取出聽起來如第一主題經過變奏而生的第二主題。儘管這只是籠統的泛泛而談但多少有些道理。一些貝多芬的作品的樂章是可以按這個說法分析的,比如在第五交響曲的開頭,但他所使用的技法則更多而且廣泛。
莫扎特在保守地遵循「教條」和追隨海頓方面是非常矛盾的,但他的音樂卻是無人可比的。海頓喜歡製造令聽眾驚愕的效果,莫扎特卻不。他的音樂規則而工整,在這樣充滿規則的界限內他極大地強化了自己,並贈與了我們最為無與倫比的傑作。
海頓傾向於令主題在再現部中以不同的順序或者非完整地呈現。而莫扎特卻不會為他的主題重新排序,而是不斷完整地再現。莫扎特可以不斷重複他的主題因為他的音樂總是有強烈的旋律性和抒情性。
儘管莫扎特最後的「三大交響曲」足以與海頓的任何一部交響曲平起平坐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談到鋼琴三重奏、弦樂四重奏以及其他的交響曲,海頓比莫扎特留下了更多的經典,當然拿一個活了不到36歲的人和一個活到了77歲的人相比,這是不公平的。
歌劇方面莫扎特則無人能比。海頓也公開承認莫扎特的歌劇要比自己的更好。而古典歌劇的風格與古典協奏曲類似,作曲家們在這個方面的成功在另一個方面也往往表現不俗。這也許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莫扎特同樣也可以寫出偉大的協奏曲,而海頓的協奏曲、連同他的歌劇,都不過是泛泛的平庸之作。順便一提,海頓最偉大的協奏曲當屬他的小號協奏曲(降E大調),雖然比起他的以往作品更為保守,但這仍然是一首無與倫比的作品,可與胡梅爾的小號協奏曲相提並論。
宗教音樂方面,莫扎特仍然超越了海頓。海頓曾說自己的兄弟邁克爾(米歇爾)是比自己更為出色的宗教音樂作曲家。如果你聽海頓為天主教堂而作的彌撒曲,你會發現它們不過是合唱交響曲。他的彌撒曲和交響曲之間沒有什麼風格上的差異。他也沒有掌握巴洛克風格的精髓,但莫扎特則對巴赫、亨德爾及其他巴洛克宗教音樂大師的創作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在海頓離開埃斯特哈奇兩次遊歷倫敦的途中,開始認識亨德爾的清唱劇,並留下了《創世紀》和《四季》兩部傑作,在筆者看來,它們遠遠超出了他的彌撒曲的成就,儘管他在最後的彌撒里,他最終讓交響曲風格與合唱曲風格達到了還算盡如人意的統一。
貝多芬深受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他集二人之大成並注入了他自己的風格。據筆者所聽,雖然貝多芬早期的作品明顯的以莫扎特為範本,但他想必在海頓那裡得到了比莫扎特更多的影響。跟隨海頓,貝多芬喜歡上了假再現部,以及毫無預兆的停頓和長音,甚至比海頓更熱衷於製造突然的驚愕。同樣他飽滿的智慧也為貝多芬繼承,而幽默的風格也可以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弦樂四重奏、交響曲等各種音樂體裁中體現。他偶爾極其嚴肅,有時又詼諧有趣,他的第四號和第八號交響曲則融入了海頓式的幽默與智慧。
利用一個小動機來推動音樂的發展是貝多芬從海頓那裡得到的真傳。第五號交響曲的開頭就是個很好的例證,但此風格在他的晚期作品裡卻又更好的體現。
本質來說,貝多芬對這些曲式的使用來自對海頓和莫扎特的繼承,奏鳴曲式、迴旋曲式、變奏曲式,還有其他延伸出來的結構。他增加了展開部的長度和緊張度。貝多芬有很多創作奏鳴曲的技法手段,他有時會非常簡潔地、快速地從第一主題跳至第二主題,並在第二主題結尾時迅速結束呈示部。有時候,像莫扎特那樣,貝多芬會在主調上用上一系列的主題,然後再在通常主導的調上再展現一系列主題。他的一些奏鳴曲作品極具爭議,不拘一格、離經叛道。他的奏鳴曲作品的多樣性是驚世駭俗的。
晚年的貝多芬迷戀上了對位法,而又對賦格音樂情有獨鍾,並會在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里嘗試這種變奏。而他的第九交響曲的末樂章便可以明確地定位為一個奏鳴曲、主題與變奏的結合體。
貝多芬的作品是很難去描述的。於筆者而言,對於貝多芬的表達模式可以歸納為三種:幽默、娛樂的一面;戲劇性的一面,而這種戲劇性和力量感讓人不寒而慄;另外還有夢幻、內省的一面。我想,把貝多芬的風格簡單分門別類的做法是幼稚而且膚淺的。而我姑且如此,深表歉意。
卸腰。
技巧上來看,海頓和莫扎特的奏鳴曲演奏難度相對簡單。這個和他們演奏的鍵盤樂器的不同和寫作目的不同也有關係。
曲式上來看,海頓的奏鳴曲曲式是更初級的。有一些奏鳴曲仍然是單主題。貝多芬的曲式是最複雜的。首先,樂曲的長度上就有了很大的擴張,而且各個部分的複雜程度也是最高的。結尾還時不時有coda。
從織體上來看,莫扎特比海頓要複雜一點,貝多芬比莫扎特要複雜很多。只就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評論。
海頓的一些作品第一樂章從曲式上來講還不是完備的奏鳴曲式,展開部也比較規範。
貝多芬的一些作品第一樂章則是擴大化的。有些還有前奏和很長的結尾,中間展開比較複雜。
按年代排列一下三人作品,正好反映了奏鳴曲式在古典主義時期的一個發展過程。貝多芬大神的鋼奏真是誰彈誰知道…《熱情》我看到譜子就醉了,真是難為這麼多藝考生去練這個曲子。
曾經印了譜子想練練《月光》第三章,譜子看起來還好,一摸琴就手殘了(個_個)。
再一次讓我認識到我的水平就是《悲愴第二樂章》(手動再見)。
都是看著譜子簡單,彈好真的難!如果說李斯特就是「佛跳牆」只要技術到位就是炫技!但是莫扎特就是煎雞蛋,世界上能煎出一個完美的雞蛋嗎?
這三個人就像是一家三代一樣。當年莫扎特在見到貝多芬的時候,一定替也海頓感到高興。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喜歡彈鋼琴?
※哪一部鋼協可稱為莫扎特鋼琴協奏曲創作的巔峰?為什麼?
※鋼琴專業的學生應使用哪些基本練習教材?
TAG:音樂 | 鋼琴 | 古典音樂 | 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 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