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長嘯」是怎麼一回事?

比如《世說新語》里總是提到長嘯,還有兩個人比賽長嘯的。這個嘯是通過怎麼一個動作來完成的,發出來的是什麼樣的聲音?
還有比如「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還有岳飛的「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轉:
「嘯」是不是吹口哨

夢亦非專欄
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一書中說:「古之不傳於今者,嘯也,劍術也,彈棋也,打球也。」明代黃九煙評曰:「古之絕勝於今者,官妓,女道士也。」清代張竹坡更搞笑曰:「今之絕勝於古者,能吏也,猾棍也,無恥也。」本文不論及劍術彈棋打球之類的,對官妓能吏更沒興趣,單談的是:嘯。
嘯今天已失傳,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但談到嘯,往往會想起阮籍,阮籍善嘯,遠隔一二里都能聽到他的「男高音」。某天,砍柴人說蘇門山裡來了一個得道真人,阮籍便去拜訪他。登上山,那人坐在山岩上,阮籍也坐下來,兩人伸開腿坐在那。那人不說話,際籍便開始賣弄見識,評點上到三皇五代下到夏商周的事,以這些問題來逗他說話,但他卻仰著頭,一言不發。阮籍再說到儒家的道德主張、道家養生方法,那人還是不發一言。阮籍無奈,便只好長嘯。誰知長嘯卻入了那人之耳,笑著說:「可以再吹一陣嘛。」阮籍再吹一陣,興緻已盡,便起身下山,誰知才到半山腰,便聽到山上眾音齊鳴,宛如數部樂器在合奏,森林山谷都在迴響。回頭看時,卻是剛才那人在長嘯。
晉人便是如此率性,不合意便不發言,合了心意便用嘯聲來心意交流。
嘯的大師還有略早於阮籍的同代人孫登,孫登之嘯,名為「動地」,可謂氣勢宏大,富於陽剛之美。《嘯旨·動地章第十》曰:「動地者,出於孫公,其音師曠清徵也。其聲廣博宏壯……呵叱而令山嶽俱舉。」兩位嘯的大師切磋嘯術有一個具體的地方,即後人所謂的「嘯台」。嘯台,或稱阮公嘯台,又叫阮籍台,在今河南尉氏縣東南。明末清初大詩人吳偉業曾寫:「閑窗聽雨攤詩卷,獨樹看雲上嘯台。」
1960年4月,南京西善橋南朝大墓出土了一幅磚刻壁畫《竹林七賢和榮期啟》。阮籍在畫中居第二位,頭戴幘,身著長袍,一手支皮褥,一手置膝上,赤足,吹指作嘯狀。這種嘯法,便是阮籍發明的「指嘯」。日本學者林謙三考證說:「嘯是利用口唇的,也是大家普遍知道的口中捲起舌尖,含住一指或二指而發為高聲的技術。此時可以認為口腔與唇,合舌、唇、指而構成了一種笛。在大眾歡呼、喧嚷的環境中,最容易發生效果。」
嘯是什麼東西?今人解釋為口哨。自然嘯肯定是口哨中的一種,但絕不是現今所見胡亂吹之口哨或在演唱會現場打的口哨。就像魏晉人物風度已失一樣,嘯,今天也不復存在。如果要給魏晉人物風度找一個LOGO,那肯定是嘯:無跡可尋,遊離於林泉之中,消失於歷史的長空之下。

仰天長嘯
念遠懷人 | 2010-11-01 18:08:48
今天的人讀王維的名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還有岳飛的「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想必以為嘯可能是幽人壯士情致勃發之際的狂呼大叫。其實那時的嘯,就是吹口哨,這才是嘯字的原意。
詩經、楚辭里都有對「嘯」的記載。但那時「嘯」是個專業技能,由巫師掌握,用於招魂或儀式表演。到了中古時代,幾乎認為嘯是隱逸修道的必修課。晉人寫過《嘯賦》,唐人寫過《嘯旨》,明人唐伯虎還為《嘯旨》寫了後序,說:「孫嵇仙去遠矣,白骨生蒼苔,九原不可作。」可見明朝已不見吹口哨的高士了。
唐伯虎追念的「孫嵇」就是孫登和嵇康,都是善吹口哨的。嵇康是大音樂家,孫登乾脆是得道的神仙,他們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哨」兵。和嵇康齊名的大詩人阮籍也是個善「嘯」的,而且「聲聞數百步。」阮籍去拜訪蘇門山上隱居的孫登,跟他談玄論易,講了半天,孫登就是不理,阮籍長嘯一聲,準備離去,孫登說話了:「不妨再嘯一聲。」 阮籍再嘯,清韻響亮,可是孫登又不理他了。阮籍無奈下山,行至半山腰,忽聞有聲若鸞鳳之音,在山谷久久回蕩,原來是孫登在山頂吹口哨。
古人論音樂說「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是講手撥絲弦不及口吹竹管,口吹竹管不如喉舌直接發出的歌嘯。不是指音樂的等級,而是講音樂離「心」的遠近,歌嘯最能直接見人的性情。東晉名士謝安和朋友在海上泛舟,忽然風起浪涌,諸人皆懼,唯有謝安「吟嘯自若」——悠然地吹著口哨。而謝安的伯父謝鯤,年輕時放蕩不羈,鄰家有女姿色姣好,便去調戲,那女子正在織布,便以梭子擲之,打掉了謝鯤的兩顆牙齒。謝鯤回來「傲然長嘯」,說:「好在不影響我吹口哨!」
較神奇的是西晉的羯人少年石勒,他隨鄉人到洛陽去賣東西,倚在上東門長嘯。大臣王衍見到心有所動,對手下人說:「剛才那個吹口哨的胡人少年,我聽其聲觀其態,志度不凡,恐怕此人以後要成天下之患。」隨後令人去追捕,石勒已經出城走遠了。後來石勒果然成為後趙的開國君主,是覆滅西晉的主要人物。
還有西晉并州的刺史劉琨,在晉陽時被北方胡人的騎兵重重包圍,城中窘迫無計。劉琨的空城計比諸葛亮更動人心魄。夜裡劉琨登上城樓愴然清嘯,圍兵聽見,全部凄然長嘆。劉琨間之又吹奏胡笳,使胡人兵士頓生思鄉之情,天亮時,胡人乃棄圍而走。
再說唐時有一個身犯重罪的囚犯當受斬刑,在被太守審判定罪之時,他自稱善吹口哨,無人能及。於是太守下令寬緩他身上的枷鎖,讓他自由地發嘯,其清嘯之聲上徹雲漢,太守被感動了,也可能是惜才,赦免了他的罪過。看來口哨吹得好,既可以覆國,也可以救國,還可以救命。
魏晉是口哨的黃金時代,到唐宋已是江湖技藝了。五代時開始有「指嘯」的記載,就是將手指放入口內,發出的嘯聲更加高亢及遠。所以依時代來看,岳飛壯懷激烈地仰天長嘯,不僅是直著脖子,還是將拇指和食指放在嘴裡地吹口哨。想想有點不雅,但正因此口哨的隱逸高致的「嘯傲」(通笑傲)氣質開始不見了,代之的是「嘯聚」,所謂嘯聚山林,就是指口哨一響,一群山賊跳出來劫道了……流氓氣質畢現。因為「指嘯」雖然高亢,卻不易吹出旋律,所以只適合髮指揮信號了。今天我們還可以在足球場邊,看見里傑卡爾德等教練用「指嘯」指揮他的球員。
自此歷史上有關口哨的雅事彷彿消失了。我查到清時的王士禎《池北偶談》里有一條說,他有個族叔,美如冠玉,性聰悟,詩文曲藝過目成詠,「尤能曼聲長嘯,響震林木。崇禎壬午年死於兵。」結局黯然。
到現代,口哨「嘯」的光環已經褪盡,幾乎變成「噓」了。小時候我們就有個印象,只有小流氓才吹口哨,像魏晉的前輩謝鯤一樣,主要用來調戲婦女。聽說當年「嚴打」時期,就有向婦女吹口哨而被判流氓罪的。除此之外只能用來起鬨——看中國足球必備的技能。想想口哨經歷的兩千多年的歷程,就知道什麼叫人心不古了。


古之不傳於今者,嘯也,劍術也,彈棋也,打球也。(《幽夢影》)


先秦時就有已經有嘯,關於嘯的記載散見於《說文》、《詩經》、《吳越春秋》等。綜合來看,嘯就是:先朱唇斂口,後送氣,通過舌端摩擦於唇齒之間而成聲。注意,不能動用到聲帶,有點像吹口哨。發展到魏晉,嘯有了更多音色、音量、旋律的變化,生發出「長嘯」「吟嘯」「詠嘯」等,嘯開始正式成為一種特殊的音樂形式。
還有一種說法是前人雖然有「嘯」,但「長嘯」是魏晉時代名士專有的,因為他們實在是太喜歡喝酒磕藥,需要發散體熱,登高長嘯,碧樹清風,通體生凉。當然,也有在當時的政治高壓下抒發沉鬱的味道。魏晉之嘯,帶有一種道的精神,通過嘯達到內在的應和與交流。
到底是什麼聲音,阮籍《大人先生傳》裡的孫登「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岩穀」,《資治通鑒》記載嘯「聲如鷹隼」,還是不夠具體,需要後人通過想像領會。


這在社科院范子燁教授的諸多論文中寫的很清楚了,自己去看吧~

http://xueshu.baidu.com/s?wd=%E8%8C%83%E5%AD%90%E7%83%A8%20%E5%95%B8ie=utf-8sc_hit=1


好久沒上,看到晚了,還是謝邀,樓上比較全面,我就補充一個古代辭典的權威解釋:說文解字:嘯,吹聲也。從口肅聲。歗,籒文嘯從欠。段玉裁注,召南箋曰:嘯,蹙口而出聲也。從口肅聲。穌弔切。古音在三部。歗,籒文嘯。從欠。欠部重出歗字,引詩其歗也謌。今詩惟條其歗矣作歗。康熙字典:《說文》吹聲也。《詩.召南》其嘯也歌。《箋》嘯,蹙口而出聲。又《小雅》嘯歌傷懷。《司馬相如·上林賦》長嘯哀鳴。《拾遺記》前漢,西方有因霄之國,人皆善嘯。丈夫嘯聞百里,婦人嘯聞五十里。《世說新語》蘇門山中忽有眞人,阮籍往觀,對之長嘯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後嘯意盡退,還半嶺許,聞上唒然有聲,如數部鼓吹,林谷傳響,顧看,乃向人嘯也。又《集韻》息六切,音肅。吹氣若歌。《詩.王風》有女仳離,條其歗矣。《釋文》歗,本亦作嘯。以上解釋得很清楚,充分說明,嘯是吹口哨,而且很大程度上是指有調子的、以口哨吹出歌曲的技巧,且聲音越大越好(不是給孩子把尿的那種簡單口哨),看來還是需要有相當的技巧才能做到。


就我所知道的,舌頭抵在上邊牙齒上,慢慢呼氣,出聲不出聲都能稱為嘯。。。能養腎。。。


范子燁:關於長嘯與呼麥的對話


是時候祭出這張圖了


我一直覺得吸氣才能發出長嘯聲。
吹氣的話
。。。。
我女兒又要尿了。。。


五石散磕多了,酒喝多了,全身發熱,吹口哨有助於散氣。而且無視別人存在,放蕩不羈,這是這樣


小時候老家見過一個賣荔枝的過路小販,能發出一種奇特的聲音。

他叫賣時把荔枝的「荔」字拖長,極其高亢地發出尖銳的聲音,「賣荔——枝啊!」

那是我迄今為止聽到的最高音,且能傳得很遠,音調之高遠超所謂海豚音,感覺基本接近蟬發出來的聲音。

到現在也沒搞明白怎麼回事。


孫機先生寫過考證文章 應該就是拇指和食指放在嘴裡吹口哨 現在也很多人會


次奧!


看史書中對孫登大師的描述,加上「嘯」已經失傳的事實,它肯定不是像口哨那樣易學、聲音單一的東西。所以我認為,嘯應該更類似蒙古的呼麥。


新華字典里「嘯」字的解釋是:嘬口做聲,吹口哨。


咦。。。。。。。。。。。呀!!!!!!!!!!!!!!!央視李亞鵬版的郭靖是這樣的。。。


推薦閱讀:

中國古話中最有道理的是哪句話?
世界歷史上有哪些「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文本典籍至今仍為後人所傳誦?
讀影印古籍和點校本的感覺有什麼不同?
古籍中有哪些葷段子?

TAG:文化 | 古人 | 古代 | 古籍 | 世說新語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