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不看原著而看改編的電影來感悟其中的哲理?

生活中,我喜歡看一些書,各種各樣,但有時候會覺得如果那些書有改編的電影,能不能選擇看電影來替代相對漫長的看書過程呢?畢竟電影的改變大多不會改變原著的中心思想,也更聲色俱全。我知道,當我認為看書比電影更漫長,更相對無趣的時候,也許就已經錯了,我也能隱約感受到有些東西是電影不能給而看書能給的?希望大家說說自己的理解。


前幾天正好現場聽劉震雲說了這個問題,轉售一下他的觀點。

「我是個養貓的人,經常有喜歡畫老虎的人,看我的貓養得好,跑來借我的貓,照著去畫老虎。人家畫的好,和我的貓有一定聯繫,但說到底,是人家畫的好。否則我這貓再好也只是貓,不是老虎。就文學改編電影這事來說,經典文學很難再出經典電影,因為你拍的再好,人家也只是說,完美再現原著,《紅樓夢》不就是這樣,誰敢說超越曹雪芹啊?對著老虎畫再好人家也只說是像;但往往一些二流的作品經過電影的再加工再創作,會成為新的經典。《讓子彈飛》是有原著的,馬識途的小說,各位誰看過?和電影比呢?」

我覺得劉震雲說的很對,所以呢,題主這個問題,其實邏輯上不通,甚至可以說不成立。原著的哲理,和電影的哲理,是一回事么?那很可能已經是兩件事了。為啥要將兩件事混為一談呢?

最後,你確認你能感悟出其中的哲理么?


其實有好多想看的電影,都是因為還沒看過原作所以決定先忍著不看好了。留待看了書再看。

一方面,表現力不夠呀。電影里不能把書本里的東西全都表現出來,比如:有的小說對人物衣著及細小的動作有極繁複的描寫(紅樓夢。。等等);有的會迸發出非台詞的經典句(這個太常見~),怎麼表現吶?有的小說描繪的情形簡直恢宏壯闊,恐怕也不是那麼容易表現的吧~
又如,有的畫面不但難以表達,就算表達出來了也會平添古怪……不多說,請看《香水》。

另一方面,要得多麼好的一班演員才能把作者想要的感覺表達出來啊~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哥哥那樣呢。即使有,一兩個也不夠撒,記得有句評論說過」《霸王別姬》之所以如此巔峰,因為編劇也好,導演也好,演員(主角,配角,次配角次次配角……)都在他們極好的時期,外貌演技都不容置疑。」這得多難得~

再一方面,看原著得花多長時間?時間上減少了那麼多,收穫自然也要縮水了。那些不能拍出來的細節,或許不那麼重要,可是他們都是原作的構成部分啊,總有自己的螺絲釘作用嘛。何況,看原著時不會看到一句話,心裡一震,掩卷深思么?反反覆復,仔細品味,遂愈發驚為天人。電影里先不說是否也會如此停頓,單說倒回去重放就麻煩多了好伐。

還有就是。。有沒有經常:看不懂的電影,看了影評被點撥了細節,一下子懂了!也許電影確實以某種方式將原文的細節表現出來了,可是你能那麼細心注意到嘛o(╯□╰)o聲色之中,誰會那麼仔細。

最後再舉個栗子,以前看到費雯麗的照片之前,我姨媽跟我說過:看了《飄》以後,心裡斯嘉麗的形象簡直……後來看電影(還是電視劇?)簡直不能理解,想像中那麼美麗的絕世佳人……就長這樣?
o(╯□╰)o我也不造姨媽說的是不是費雯麗版的~我覺得費雯麗也是女神級好伐~(不過,目前還沒看過原作的我π_π)

所以你看,腦補的東西怎麼可能是電影所能表達的呢。還是靜下心,先看原作吧O(∩_∩)O再看電影也可有指手畫腳的資格嘛


(手機答的……排版不要怪我T_T)


(大部分)電影是大眾文化,主要功能是娛樂而不是哲理思辨,但是每一部成功的電影都會有自己的主題、價值觀、或者哲理的體現,這並不是因為電影必須承擔「寓教於樂」的責任,而只是一種商業需求。
如同驚險、懸疑、搞笑、情色、催淚……這些元素,電影也需要哲理元素,它的功用是讓觀眾看完之後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覺得自己沒有把一百多分鐘的生命浪費在純粹的感官刺激上,從而消除內疚感,並願意持續心安理得地享受觀影體驗,以及向他人推薦。(另外還有一個可愛的副作用,就是養活了一大批影評人)
換句話說,你看一部好萊塢大片,需要有高成本的特效場面來讓你在觀影過程中覺得「值回票價」;同樣你也需要哲理元素,讓你在電影看完之後仍覺得有所收穫(其實並沒有),「值回票價(或時間代價)」而已,至於究竟說的是什麼哲理,根本就無所謂啦~~~


電影和圖書是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表現形式之間各有特點,並不誰優誰劣。
雖然電影和原著圖書相比,經常被人詬病,但也不能說改編的電影他所表達的更好的地方,其實真的不能混為一談。
拋開《杜拉拉》《山楂樹》幾個實在噁心的改編不說。我是因為看了《杜拉拉》第一部的小說,看了電影,因為《山楂樹之戀》電影,特意找了小說的有聲讀物聽完之後再看的電影。但這兩次極其失敗的經驗已經告訴我,不要這麼做了。真的不是一樣的作品。
但是
《沉默的羔羊》小說和電影我都看過了,是因為看了電影,再看的小說。可以說兩個都很棒!
作為心理懸疑小說,我也看過一點,雖然不多,不過沉默的羔羊的確是很讓人回味的小說。翻譯過的文字仍然讓人有足夠的緊張感和讓人足以入勝的迷案。兩位主角的心理、性格描寫很出色。
電影想必更多人已經熟知,漢尼拔的角色形象我想已經深深的刻入了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的心。就像現在一想到和珅就是王剛的樣子一樣。通過表演、畫面、音樂等全方位的刺激,讓觀眾在2個小時之內的時間裡酣暢淋漓的體驗著這個精彩的故事。當然獲獎無數也不必多說。

回到題主的問題:
不看原著而看改編的電影來感悟其中的哲理?
我想這個故事的兩個表現形式:電影、小說。都能夠讓人很好的感悟其中的哲理或者精妙。作為經典,多少心理學的書籍將《沉默的羔羊》分析得深深淺淺總有所悟。
電影相比文字來講,電影提供給我們更多的更加直觀的感受,我們可以通過安東尼·霍普金斯感受漢尼拔滲入心靈的眼神,通過細小的信息分析兇手的點滴的過程,以及漢尼拔讓人不寒而慄的恐怖。電影也會通過布景、光線、構圖等攝影元素表現大量的細節。布景細節,更多可能會讓我們視而不見,需要細緻研究才會發現,但足夠豐富的細節才讓我們能夠迅速自然的感受故事所表達的內容。光線,明與暗中體現著人們的心理狀態、導演製造的氛圍等等。構圖也是容易被人忽略的心理因素,往往能夠通過我們的視覺習慣將導演想體現的東西暗示給你。

從低處向上的主光(攝影里也稱鬼光,很多人用手電筒這樣嚇唬人),表現漢尼拔的恐怖感;正中構圖雙眼直盯著自己的感覺怎麼樣,我想不用說了。

文字相比電影來講,可以更清晰的描述故事需要的細節,讓人可以反覆翻閱咀嚼、充分思考和想像,體會作者步步鋪開的故事,逐漸清晰的謎團,每一句對白的含義等等。漢尼拔如何在剛見面就通過衣著、動作、口音甚至氣味判斷女主的來頭,女主的心裡多磨緊張無奈,到逐步熟悉稍微放鬆等等。心理的刻畫是文字很大的優勢,電影想表現好,就需要太多太多,雖然一個好的導演已經可以做到70%,但仍然需要極多的工作配合才能夠達到目的。

總之,好的小說和好的電影,都足以來感悟其中的哲理,請不要用改變失敗的電影作品和原本就是好書的原著相比較。且不說電影作為商業產品並不一定認認真真拍,很多小說也不適合改編成電影,就像《山楂樹》大段大段是靜秋的心理描寫,想拍好真心不簡單的。
諾蘭的《蝙蝠俠-黑暗騎士》系列,我想是超過原著的深度。(原諒我沒有看過漫畫原著擅自猜測)《聞香識女人》的主角性格刻畫也不同於原著,但仍然是個鮮活的、豐富的、甚至有點神奇的讓人可恨可愛的盲大叔。
當然還有很多優秀的電影,也有其原著或者原型,即使沒看過原著,用電影來感悟其中哲理,有何不可?


-

偊偊爾慎耳目之觀聽,惜身意之是非;徒失當年之至樂,不能自肆於一時。重囚累梏,何以異哉?

題主,我來答這道題,是因為看到你在題目說明裡的這句話:

我知道,當我認為看書比電影更漫長,更相對無趣的時候,也許就已經錯了

你知道我這樣一個喜歡閱讀,沒事兒上網寫個小段子小故事的人,最討厭什麼嗎?
我最討厭文藝青年!
我最討厭文藝青年帶著一嘴的憐憫對人說,讀書能改變氣質,讀書能開闊視野,中國的人均閱讀量太低了,噢……這太可怕了!
來,我這裡有份書單,中外名著100本介紹給你。

每當我在朋友圈裡看到有人轉發類似論調的時候,總忍不住上去狠狠地噴他一把,這裡是知乎,我盡量說的溫和一點。

閱讀是一個很好的愛好,但不要把閱讀看成一個最最高大上的愛好,它也不比別的什麼其他的愛好更高雅,它只是你了解這個世界一種方式,而且還是之一。

讀書,說到底其實只是為了兩件事:
學做人和學做事

書讀的再多,不會做人,不會做事,就是文盲。
會做人,會做事,不識字的那也是先生。

六祖慧能識字嗎?
漢高祖劉邦讀書嗎?
宋徽宗趙佶倒是個標準的文青,可他造了多少孽?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滿腹經綸的蠢蛋和大字不識豪傑兩樣都不少。

現在這個社會,只要你完成了基本的教育,有一門能糊口的手藝,平時你愛玩些什麼,讀書也好,觀影也好,泡妞也好,擼管也好,誰也不比誰高級。

有個男人專註於溝女,他叫迷男
有個大叔專註於生理衛生,他叫加藤鷹
有個女英雄專註於呀買碟,她叫蒼井空

他們都在某一領域,為人類社會做出過巨大貢獻,能讓千萬人幸福,那就是一種知識。

只要你細心去找,這世界到處都有知識
很多小說的故事性節奏感都不如電影
小說也教不了你畫面構圖,光影控制
其實自從有了電影,小說早已走上了另一條道路

哦,你說的是人生哲理
這些東西人類早已討論過千百年,小說里有的,電影里都有,只看你有沒有悟性了。
甚至於你靜下心來,和父母朋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聊聊天,都能獲益頗多。

愚鈍的人看什麼都沒有營養,聰明的人舉一反三。

人生苦短,別老想順著別人指的道路前進,只要不影響他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喜歡看電影就看電影,喜歡讀書就讀書,這種問題不需要請教他人。

活著,沒有標準答案,舒服+不惹事兒就行。

太古之人,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往;故從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當身之娛,非所去也,故不為名所勸。從性而游,不逆萬物所好,死後之名,非所取也,故不為刑所及。

-


樓主你好糾結,這個問題就隨緣好了啊,先看什麼都無所謂,而看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才是重要的好嗎?

況且以你問這個問題的水平(對不起)我不得不直言:有些電影你根本不知道有原著或者根本找不到看原著的機會吧?搏擊俱樂部/肖申克的救贖之類的電影你要先去看原著嗎?反過來小說也是一樣啊,杜拉斯的所有小說都改編成了電影而你去看吧,看看你是能看懂小說還是能看懂電影哈哈。書海浩瀚而電影一樣,改編洛麗塔的電影幾個版本?安娜卡列尼娜幾個?戰爭與和平又是幾個版本?英劇BBC/ITV搬了多少遍名著?數不過來吧?你要看哪個版本?

再有,多少二三流小說經過改編改編成了一流電影,這是公認的吧?正好最近李碧華告蘆葦侵權,那就說說霸王別姬好了,李碧華就是三流小說呀,改編成了一流電影。那像飄、教父這種通俗小說是幾流我就不說了但改編的電影絕對是一流!但我仍然覺得電影和小說都好看。一起看,互相比較不是很有趣嗎?

反過來說,多少一流小說怎麼都拍不出好的電影這也是很常見的吧?各種名著改編就是例子。至於你說「畢竟電影的改變大多不會改變原著的中心思想,也更聲色俱全。」no no no,多少經典名著改編成了糟粕你知道了都要心痛了而我根本懶得提了。

有生之年我只想列個單子哪些是電影和小說俱一流!

所以說樓主你還是儘可能的多讀讀書,多看看電影,不要把時間浪費到這個問題上了吧。


首先其實我想說「哲理你妹」,不是對你說,而是現在對「哲理」一詞有著本能的噁心。在我看來那些名著之所以被稱為名著,與哲學沒太多關係。如果去翻閱它們,我看到更多的是絕佳的藝術or作者的想法或經歷(這個想法或經歷有高低有大小,對它們一概以「哲理」這個被成功學用爛的名詞是不是有點不恰當呢)。而對於電影來說,會存在導演的再加工吧,出於自己的創作理念也好,出於商業元素考慮也好。相對而言一般原著會原滋原味好多吧(友情提示:看外國文學作品一定先找個好點版本的,翻譯不好的實在是影響閱讀體驗)。作為一個比較討厭煽情的人,紙質書我可能會多看幾遍,它們改編很少有看好幾遍的。(可能天生不是特別適合電影這種表現方式吧。)說的有點亂,將就著看看吧。


電影重在感
讀書重在悟


確實,電影給人比較色彩化的視覺感應,能使人興趣更大。而讀書,特別是讀好書,往往要細細品位,腦袋要動,然後思考,印象深了,才能把書中比較有感悟的話記在腦海里。而許多人就往往怕讀書,因為怕沒耐心,怕思考。我就不會像樓主一樣,糾結於看電影好還是讀原著就好。看到這樣的問題,我沒想過會有人問這樣的問題,當然也不驚訝有這樣的問題出現。問我為什麼不糾結,因為我現在在養成一個習慣,多讀書,讀好書,每天讀,更新讀,或者重複讀。別人問我為什麼有些那麼無聊的書都可以看得進去。好書無聊嗎?不無聊。在書中可以學習到許多不同的知識。每每讀完一本我喜歡的書,有時候心豁然開朗,有時候覺得自己思想又上了一個層級。
我也看過一些由小說改編的電影。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春上的《挪威的森林》和《傲慢與偏見》。但我是因為讀過這些書,我才想起會看電影版的。我會在電影版和原著重複看。因為看完電影腦海里就會有清晰的人物構造,可以把電影人物投放在小說里。那樣閱讀又是另一種感覺。真的挺不錯的。(憑心而論有些小說很難把人帶入意境中,有些畫面想像起來比較不順暢。)
電影畢竟是電影,肯定很多原著情節都沒演出來。更何況,讀本書,也不會礙著你時間吧。好的書,感悟良多,釋放壓力,順便培養讀書習慣是挺好的。
所以我覺得這種問題根本不用糾結。請不要覺得讀書時間會更漫長而糾結只看電影版還是原著好。電影看看無妨,原著讀讀也無妨,反正是益事。我寧願花點時間賺取書中的樂趣與知識。總比大部分人每天玩手機玩遊戲強吧。


之前老師讓看《飄》,但是由於亂七八糟的事總之規定時間內沒看完,就回家看的電影,總體上故事情節大差不差,應付老師一些大體的提問沒問題,但有那麼些個細節就不行了。
一般來說,如果不是拍的太差的話,作者所要傳達的主旨精神還是可以體味得到的。因為,歸根結底,作者想要表達的也是這麼一個東西,文字只是一種載體。哪怕是原著,有些語言文字也不能最準確表達作者的意蘊,但是這對整體的主線內涵是影響不大的,幾乎可以說是沒有影響。因此,電影如果將這樣一個整體展現出來,一些細節的缺失是可以原諒的,我仍能從其中感悟到作者的絮語。


曲解!


有的電影根據原著來改編,其本身而言就少了點什麼。但有的時候正如作者所說的,看書比電影更漫長,看電影可以增加對人物形象了解,可以把書中描述地再進行升華。有些書中輕淡描寫的,電影又會詮釋出來,這就彌補讀者的遺憾了。


好比一場滑稽幽默搞笑的電影,原著的枯燥剔除,用人們演繹的動作神韻的僵硬去表達已經過去的動作。他的忘性有多大他的滑稽程度就有多大,通過肢體的僵硬與人們思維接受的反應程度,間接的表達出了理性的智慧


書和電影怎麼能放在一起比較?同類的書和同類的電影才可以比較啊。
一部電影被製作出來了那它就是一部電影了,即使劇情是改編自小說的,那它也是一部電影了。怎麼感悟都是觀影者的個人選擇問題。


推薦閱讀:

跳舞最棒的小說是哪一本?
新版《百年孤獨》開頭感覺不如舊版(高長榮譯版)有味,大家有什麼看法?
村上春樹為何如此推崇《了不起的蓋茨比》?
如果喬治·馬丁用冰火的方式來寫《哈利·波特》會發生什麼?
電影/小說為什麼要有感情線?

TAG:電影 | 小說 | 書籍改編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