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水淹七軍是關羽放的水嗎?

三國志上記載的:秋,大霖雨,漢水溢,于禁所督七軍皆沒。看字面意思,是發洪水才淹了七軍。可是好多人一口咬定說是關羽放水。理由是什麼為何洪水只淹于禁不淹關羽?為何關羽能馬上乘船來攻?所以一定是關羽放的水。


《三國志·蔣濟傳》:「關羽圍樊、襄陽。太祖以漢帝在許,近賊,欲徙都。司馬宣王及濟說太祖曰:『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於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司馬宣王即司馬懿)
《三國志·于禁傳》裴注引《魏書》:"昔荀林父敗績於邲,孟明喪師於殽,秦、晉不替,使復其位。其後晉獲狄土,秦霸西戎,區區小國,猶尚若斯,而況萬乘乎?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其復禁等官。"

按理說既是魏文、晉宣二帝認定水淹七軍與關羽無關,吾等市井小民本不該多言,只是已有「孤燒船自退」一事在先,卻也怪不得我在此胡言亂語了。
要說可以確實證明是否是「關雲長放水淹七軍」的證據,我是一件都沒有的,所以我所談的儘是「捕風捉影」的事了。
不過,把水淹七軍歸結為于禁等人不識地理和無船是極不負責任的。
如果說曹仁、于禁、龐德自北而來不識此地天文地理尚可解釋,而滿寵久居汝南,並且曾經駐紮在當陽,汝南距樊城不過數百里,他不識此地地理是說不過去的。況且樊城也並非僅此四人,說水淹七軍是因為于禁等不識天文地理可謂是沒什麼道理的了。
說到這裡想必已不止一人想用溫恢的「天氣預報」打我臉了,

《三國志·溫恢傳》載:「恢謂兗州刺史裴潛曰:『此間雖有賊,不足憂,而畏征南方有變。今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銳,乘利而進,必將為患。』」

然而溫恢並沒有預測有大洪水,他只是說「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這種擔心實則類似於「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僅是對曹軍在水生時戰鬥能力的擔憂,對本題的討論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同時把水淹七軍說是曹軍無船造成的也是沒什麼道理的。
襄、樊正是水路縱橫之地,豈能無船?不過想是沒有什麼像樣的水軍,否則龐德也不必乘小船回營。
然則導致水淹七軍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三國志·龐德傳》:「仁使德屯樊北十里,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
《三國志·于禁傳》:「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
《三國志·曹仁傳》:「關羽攻樊,時漢水暴溢,于禁等七軍皆沒,禁降羽。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板。」

暴雨十餘日之久,若事先有洪水徵兆,于禁等何不早做決斷以求應對?可見曹軍事先根本沒有意識到發生洪水的可能性,水淹七軍真正原因即所謂「暴溢」,洪水的突然到來使曹軍猝不及防,且據《三國志·龐德傳》,龐德於堤上「自平旦力戰至日過中」,可知漢水溢大致在凌晨。關羽能在凌晨突然到來的洪水面前,不但自己不受影響,還能馬上組織起對敵軍的進攻,其中緣由想比不須我多說了,我實在想不出除了「洪水就是關羽策劃的」之外更合理的理由了


以前和某位知友討論過這個問題,稍微整理一下:

于禁傳里說「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龐德傳》里說「仁使德屯樊北十里,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就此來看,應該是下雨下得太離譜了,所以導致被水淹的,並沒有什麼證據證明是人為。
為何關羽能馬上乘船來攻?有幾個可能理由:
1.關羽畢竟長期經營荊州,對此處的地理、環境應該是了如指掌的,而且劉備在新野時關羽就掌管水軍了,對於雨、河等相關的情況應該都很了解,他或許估計到未來會有大雨。(溫恢就有「此間雖有賊,然不足憂。今水潦方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猾,正恐征南有變耳。」這樣的論斷,那麼關羽有這樣的預期很正常。而且我覺得那次大雨可能是百年難得一見的那種類型,所以于禁他們才會措不及防,所以很多人比如司馬懿等評論都是主要提到水患)。而且也不一定是事先就預料到,畢竟大雨連著十幾天,在大雨之後關羽看情況覺得水攻可行所以實施也是正常。
2.關羽是直接北上伐樊城的,襄陽和樊城被漢水隔開,考慮到關羽訓練水軍那麼多年,用水軍隔離應該比較正常吧。所以那些船本來可能只是為了隔離用的(甚至是為了防備曹操那邊利用漢水進行增援、夾擊等也不一定)。而剛好下大雨,所以就另作他用了。
3.樊城靠近漢水,所以關羽的船本來有可能是用於糧食、軍械等的補給。
當然上面只是我覺得的幾種可能,至少是說明,關羽事先就準備船並不代表他決的堤。

相反,于禁等人沒有考慮突如其來的十幾天大雨也很正常。畢竟于禁等人都是在中原作戰,不一定會想到荊州的雨水會那麼可怕。這一點也不是不可能。就好像赤壁的時候,曹操也沒有想到會突然刮東風。曹操都有疏忽,何況于禁等人。所以說,關羽本身在天時等方面就是有優勢的。

@達則自古以來

另外假如水不是關羽放的,真的是天災(這種洪水之大如此罕見,能靠預測我是不信的)。
那麼水淹七軍的戰績跟關羽的軍事能力就沒什麼關係了,完全就是天佑(狗屎運)。

不能這麼說。
假如水不是關羽放的,真的是天災,但是水淹七軍的前提還是關羽有足夠的準備(船隻、水軍),並且抓住了這個機遇以及敵人的破綻實現了功績。類似的,官渡的時候,曹操之所以反敗為勝,也是抓住了袁紹糧草方面的疏忽,但是在抓住這個機遇前之所以能憑藉差於對方的實力能抵抗那麼久,和曹操合理的戰略布置、戰術配合還是很有關的。否則可能在機遇來之前就直接崩盤了。
同樣,你也不能說周瑜能火燒赤壁是因為曹操疏忽,天起東風,所以周瑜沒什麼軍事能力;陸遜火燒連營是劉備疏忽放棄水路,所以陸遜沒什麼才能。
畢竟,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咱能不提天氣預報了么。溫恢表示,我只是說會發大水,咱可沒說會發這麼大的大水…最麻煩的不是大水,而是大水完全衝散了建制,所以只能束手就擒。襄樊不至於年年平地都泡十幾米的水,建安年間有記載的漢水大洪水有三次,建安2年,16年,24年,所以某種意義上,一方準備周全而一方不周是肯定的,但于禁運氣不好撞上了也是真的。
添一句,雖然說于禁準備不周,但是拿這件事黑他能力還不如用陳蘭梅成黑呢…畢竟下知地理肯定是將領必備的能力,但他不是天氣預報,也不是崔巨業好嗎(袁紹難道就是看上了會佔星這一點?開玩笑的),對於一個他沒去過的地方,不要如此苛求…征柳城那會曹操不也不知道嘛。


謝邀。2005年曾寫過專題,請參照:

千秋遺恨隆中對——關羽北伐之戰縱橫探

同樣歷史悠久的討論:

水淹七軍是關羽的計謀


。。。。。。

這事情確實有爭議。。

樓主你得到這個答案滿足了么?


個人感覺是關羽久居襄樊對天氣物候了解比較多,預先準備充足。于禁龐德等人北來未能想到連日大雨洪水猝不及防,被對洪水早有提防的關羽打個正著。


先看正史上提前有人透漏的天氣預報。

孫權攻合肥。時諸州兵戍淮南。揚州刺史溫恢謂兗州刺史裴潛曰:「此間雖有賊,然不足憂。今水潦方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猾,正恐征南有變耳。」《資治通鑒》

今水潦方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
也就是說,首先是有天氣預兆的(樓主看看長江出洪水一般在幾月就知道了),關羽待了那麼多年自然也知道這一訊息的。後來下了半個月左右的大雨導致洪水泛濫也印證了預言。

然後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什麼只對於禁造成巨大影響呢?
先看看他們這群人屯紮在什麼地方。

仁使德屯樊北十里,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三國志-龐德傳》

去查查襄樊的地勢,凹形的,這不找淹么,你看人家關羽,大船都準備好了好么。

所以主要還是關羽熟悉地理天氣情況並順勢有所準備。


感覺這個問題一直被拿來炒,目的就是為了討論二爺的軍事實力到底如何。說句大實話,就算不是二爺放的水,能抓住這種時機,擴大戰果,在整個東漢末年能做的人也屈指可數。


正史里是下暴雨的,但是關羽確實利用這場雨水,關羽的優勢是他有船,于禁是沒有船的,但是不確定的是,關羽是提前預料到會發洪水,還是當時種種情況把暴雨觸成洪水


應該不是關羽掘的堤。無非就是碰到發洪水,摟草打兔子把于禁幹了唄。籌划了這麼多年,兵少是真的,但這波援軍都打不掉也就沒必要北伐了,不發洪水一樣滅他!


有力證據基本沒有,見仁見智吧。不過個人傾向關二哥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考慮到三國志對魏的諱敗飾功,對蜀的簡化處理;二哥是策劃者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另外,個人以為水淹一般不是直接把軍隊淹掉了,而是把縱深及補給糧道用洪水切斷了;這也是為什麼水淹七軍後俘虜有三萬而糧草短缺了。


別胡說,是千千萬萬勤勞勇敢的蜀國士兵放的


有一點很重要,這場大水,把樊城也淹了。
【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板。羽乘船臨城,圍數重】

樊城,並不是什麼小城,乃是歷朝歷代與襄陽一體的軍事重鎮。修在一個有水患風險的地方,隔幾年就要被水淹沒一次,而且會被淹到可以乘船圍城的地步。

難道修城的都是傻逼?就算修城的真是傻逼,歷代駐紮的也都是傻逼?荊州本地人都不知道洪水的危害?

這種超罕見的大水早不爆發晚不爆發,關羽來了就爆發,難道關羽真是蕭敬騰前世?

好可疑啊。
--------------------------------------------------------------------------------------------
另外假如水不是關羽放的,真的是天災(這種洪水之大如此罕見,能靠預測我是不信的)。

那麼水淹七軍的戰績跟關羽的軍事能力就沒什麼關係了,完全就是天佑(狗屎運)。

靠一時之運威震華夏?怎麼有一種買彩票中三億名聞全國的即視感。

令人矛盾的分析呢。


推薦閱讀:

是否有人製作過三國人物關係圖?
為什麼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沒有提到北伐大將趙雲魏延?
假設處於孫權的位置上應該如何處置麾下各方勢力與矛盾方能更有發展前景?
如果要聯合知乎擅長三國話題的大神拍攝一部類似於《激變玄武門》的紀錄片,需要做哪些準備?
三國時期來自西部地區的幾股軍閥勢力比如董卓和馬騰韓遂之間是什麼關係?

TAG:三國 | 關羽 | 三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