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哈內克導演的電影《趣味遊戲》 究竟想要表達什麼?
昨天看了邁克爾·哈內克導演的《趣味遊戲》2008年版本的,有種想掐死導演的衝動。
就整部電影而言,女主角一家是第二戶受害者,在影片開頭不久出現的鄰居是第一戶受害者,而在影片結尾兩個白衣少年找到了第三戶受害者(在碼頭曾經與女主角打過招呼的那一群人)。
白衣少年找尋的受害對象都是與上一戶受害對象見過面的,遊戲開始都是去受害者對象家裡借雞蛋,甚至遊戲的內容都大同小異,遊戲以十二小時為限,但結尾都是死光光。
更恐怖的是兩個白衣少年竟然有一個可以倒退時間的遙控器,當女主角把其中一個白衣少年殺死了之後,另一個白衣少年竟利用遙控器倒退了時間,這個時候他已經知曉了女主角想要逆襲的意圖,但女主角卻沒有那段記憶,因此逆襲失敗,丈夫被殺死。這一段究竟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如果女主搶到了遙控器並把時間倒回到最開始,是不是一切就都可以不發生了?
兩個白衣少年究竟是精神病還是心理變態,他們的作案手法都是一樣的,不崇尚暴力或血腥,只是變態的享受遊戲的過程——一切在他們的掌控之下。基於犯罪心理的角度,兩個白衣少年究竟是怎麼樣的人,而我們親愛的導演究竟想隱喻什麼你?
如果這是一場遊戲,那麼你一開始就不應該玩的。就像後來出來的那一段退回鍵一樣,你按下去一切就會回到原來的樣子。但是你並沒有在最早的時候選擇停止這場旁觀,於是在最後的時候你還是懷著最惡劣的心情看完了讓你感覺非常不好的片子。於是你憤怒了,但是你忘記了原來這就是你一開始的選擇。沒有人逼迫你,本來可以很好的停止這場遊戲的,但是你沒有。
本片可以說是《伊甸湖》以及《發條橙》的合體。在沒有法律的地方,或者是人跡罕至的鄉下,你不要指望用文明社會的一切來進行約束的。沒有用。怯弱只會讓邪惡有更多的可乘之機。沒有人會認為一味的忍讓可以讓自己感受到正義所產生的強大的力量,然後緊接著放棄自己的某些想法的。
兩個青年用一些非常拙劣的表演竟然騙過了一個又一個的人。每一個人友好的反應竟然比不上一條狗。本片充分說明了養狗的必要性。以及一條好狗有時候是可以保命的。但是男女主人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而悲劇產生了。如果當自己家的夠狂躁不安的時候沒有當成是天氣炎熱而引發的一系列反應的話,那麼或許還是有救的。但是事實上並沒有人去在意一條狗的反應。因而也就證明了人有時候確實是不如一條狗的。至少狗的世界裡沒有那麼多的偽善以及忍讓。對於任何的有著危險攻擊性的行為基本上都是有預兆的。
只不過沒有人重視罷了。
一家三口本來可以逃脫的機會有很多,但是一開始就用一種近乎放棄的觀念去迎合,兩個犯罪份子。最後看來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想法。如果妻子在一開始手機掉進水裡的時候就放棄了給他們雞蛋這種愚蠢的做法的話。廚房裡面的刀具足以自衛的。丈夫在聽見狗可能一命嗚呼之時,如果能撿起來刀子再過去的話那麼情況也許會好很多。孩子如果後來沒有再回去的話,即使是在湖邊的草叢裡也是可以熬過一夜的。天亮了以後應該會有很多種逃生的方式的。
妻子在大街上追著一輛汽車大喊大叫這種行為讓人不可理喻。為什麼不安靜的逃亡呢?有誰不會認為在深夜的大街上這種方式是最引人注目的了。正常逃命的人不都是應該想方設法找到電話或者警察局嗎?
剛開始丈夫的腿被打斷的時候如果可以讓自己一家三口躲到廚房裡,那麼完全可以很好的減少自身的危害的。因為廚房裡至少自己可以禦敵。而且很多可以攻擊的東西。
但是很不幸的是,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訴我們,他們一家人選擇了最不可靠的求生方式來求生。於是悲劇發生了。沒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那麼誇張,但是一切都指向了這三個可憐的人。為什麼不去做一些有必要的掙扎呢?當獵槍沒有被發掘的時候完全有可能拚死一搏。但是沒有人站出來。於是悲劇就沿著施害者的預想的那樣來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一些細小的事情正是大的災難的觸發點。沒有人認為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但是事實上這些事情真的就發生了。沒有人會想到犯罪份子會這麼殘忍,但是犯罪份子就是這麼殘忍。沒有人意識到他們會再次捲土重來,但是一切都晚了。誰會想到開始的時候他們只不過想要四個雞蛋呢?
多一些防備心理,少一些幻想。可能自己的生命就多幾分把握。我們在面對犯罪份子的時候如果有機會還是要拼一下的。因為有時候你的忍耐可以激發對方更加殘酷的犯罪欲。畢竟與其白白的死去,倒不如拼一下。也許還有生還的希望。
當真沒人看得出這是一部強烈而極端的反基督電影??
以下說一些明顯的暗諷:
兩個小崽子一個叫Peter 一個叫Paul。不正是暗指聖彼得和聖保羅嗎?歷史上的聖彼得耿直,忠良,但也時常懦弱,甚至愚鈍。而聖保羅則是個智勇兼備,深謀遠慮的偉大使徒。電影里保羅對彼得的絕對支配,正是暗喻著基督教發展初期,聖保羅對教會的絕對領導。
而聖保羅恰恰是在見證了耶穌的復活之後,從一個迫害基督徒的羅馬官員轉變信仰。(電影中引起爭議的「復活遙控器」,正是諷刺了這一點。)
兩個兇手身著白衣,彬彬有禮,則是暗諷天主教會「冠冕堂皇的偽善」,而白色衣服和手套暗喻著天使。
彼得問女主借雞蛋,前後一共12個,暗喻12門徒,而電影里象徵死亡的「第十三個蛋」——高爾夫球,則是暗指出賣耶穌的猶大。
保羅拿起高爾夫球杆抽打男主人,聽到卻是「pia」一聲,暗喻教會歷史上借「上帝之鞭」的名義迫害民眾,而民眾根本無法反抗(參見中世紀歐洲史)。
電影中,兩個兇手在殺掉這家人的孩子之前,基本上都還算「客氣」,且把孩子挾持在手。暗喻耶穌曾說「讓孩子們過來,不要阻攔他們,因為孩子們是最接近天國的」。而最後彼得第一個殺死的就是孩子,暗喻歷史上十字軍東征時的「童子十字軍」(死了三萬多童男童女)。
最後主人一家三口像「羔羊」一般被捆綁和虐殺之後(參見聖經中「人與羊的譬喻」),兩個兇手駕著帆船滿口大道理的去往下一戶受害者的家。注意,電影里划船的是彼得,而歷史上的聖彼得正是漁夫出身,也被稱為水徒,而耶穌收他為徒時正是在船上。
電影最後以一首「死亡金屬」而結束
導演到底是和教會有多大的仇才會拍出這麼毀三觀的電影??!!
1997年版的《趣味遊戲》和2007年版的《趣味遊戲》都是同一個導演拍的。兩部片子除了女主(07版的娜奧米·沃茨養眼很多,裸露鏡頭也多)還有手機從97版的大磚頭變成了超薄翻蓋之外,基本顯著沒大變化。導演邁克爾哈內克被問到為什麼要拍兩部一樣的電影?他回答:因為過去的十年並沒有什麼大的變化。
97版和07版在上映時有一個相同的情況出現,很多人因為看不下去電影中的暴力場景憤然離席。《趣味遊戲》是這樣一部電影,主角從頭到尾都在被虐,直至最後被殺,施虐者是兩個少年,施虐的原因只是因為「have fun」。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看到主人公受難,總是為他揪心,期望最後能出現轉機,壞人繩之以法得到應有的懲罰,跪著懺悔哭著求原諒。而這部電影沒有,從頭到尾,沒有一絲轉折,這兩個少年沒有一絲手軟悔改,以後也毫不猶豫地殺死了主人公,事後還毫不在意的去尋找下一個目標。所以觀眾憤怒了,怎麼可以這樣?!
怎麼不可以這樣?日本80年代曾經發生過一件慘無人道的慘案,女高中生古田順子在回家的路上被幾個無業混混小青年劫持回家,虐待一個月之後被殺死,期間她被輪姦,火燒,鞭打,用異物捅下體,最後不堪忍受痛苦死亡,而後被灌入水泥活埋在汽油桶里。事發後那幾個兇手因為是未成年只被判了4到17年,他們交代虐殺順子的原因只是因為「好玩」。無獨有偶,2006年的6月,北京有四個未成年男女在雨後看到一個避雨的陌生婦女,將她挾持到附近一拆遷房屋內,用棍棒毆打全身、脫光衣服、煙頭燙、火燒頭髮和下體等極為殘忍的方式,最後殺害,並搶走其隨身攜帶的112元錢和一部小靈通。這四人因為未成年只判了4至17年,而他們虐殺陌生人的原因也是因為「好玩」。
順子和那個可憐的中年女人,她們和兇手素不相識,在整個過程中也沒有人來解救她們,兇手一直到最後甚至被抓,都毫無悔改之意,殺人猶如捏死一隻螞蟻,完全沒有同情之心。電影和現實,哪個更殘酷?你可以去豆瓣看影評啊,導演的目的就是讓你有一種想掐死他的衝動啊。
你問為什麼,導演告訴你「呵呵「,沒有什麼為什麼。導演哈內克就是耍你玩呢,哪有那麼多為什麼?
為什麼當下的商業片充斥了暴力,你卻不覺得想掐死那些導演,但是哈內克拍了部趣味遊戲,你就想掐死他?不同樣是暴力嗎?為什麼對惡人施暴就拍手稱快,對好人施暴就罵聲一片?請問這兩種暴力本質上有區別嗎?
所以哈內克這裡的意思就是,你之所以會這樣思考,是因為你喜歡暴力,但是你卻不能容忍別人對你實施暴力。
哈內克嘲笑抱有這種想法的觀眾是偽善罷了。
npc眼中的GTA玩家。
搶我錢還打我,動不動就殺人,好不容易殺你一次,你還能讀檔重來。
第一次看這電影氣的不行,後來想想開始害怕了。任何人如果擁有這樣的能力都可能變的這麼暴力,細思極恐。
我覺得吧,導演覺得現在的觀眾都被慣壞了,所以故意拍一部這樣的電影來氣一氣觀眾。
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我的感受主要是憤怒,最主要的情感是怒其不爭,主角一家彷彿像羔羊一樣被宰割。到了後面看完,我才明白了,原來上了導演的當了,每個人看完後憤憤不平,覺得浪費了自己兩小時,想給導演寄刀片,導演的目的就達到了。
有人說你可以在一開始就把電影關了,明知道會發生什麼還看,不是找虐嗎。我不敢苟同, 我總結了一下支持我一直堅持看完的原因:
1.我想知道後面劇情的發展,確切地說,我想看到反轉,最終正義戰勝邪惡。
2.即使看不到上面這個,我也可以接受,畢竟邪惡戰勝正義的電影也不是沒有。但是至少你得反映出一些比較有深度,有意義的東西吧。比如像伊甸湖這樣,結尾就是整部電影的升華。
3.或者再不濟,你至少講一下這對兄弟為什麼這麼做,他們是變態?精神病還是什麼?滿足我最後的好奇心,結果還是沒有。
我想,這應該是大多數電影的套路了吧,或者說,觀眾想看的無非就是這些。所以導演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讓邪惡戰勝正義,就是讓劇情顯得無厘頭你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所以看完後,我想沒有人會是心情愉悅的吧,有種被戲耍的感覺。
我覺得看這部電影不用太糾結,爭論男主一家該如何自救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根本就不是導演想表達的,那對兄弟就是要殺人,不管你給不給雞蛋。所以呢我覺得如果不想給自己找不痛快,這部電影不看也罷。此片改變了我對恐怖片的認知。目的就是勾出觀眾心中狼的一面。
變態和滾蛋的邏輯永遠認識不到自己是錯的,還講什麼罪惡感 ,正常人的邏輯永遠follow不了
這個片子是翻拍1997年奧地利版本的呀。。去看奧地利版本的你就知道了。。都是原樣翻拍
類比可以看《伊甸湖》,同樣虐心
好看就對了
看完這部電影心裡就蹦出來兩個字:無聊!!個人覺得不能和伊甸湖相比較,更不能把他們評為類似電影,檔次不一樣。哦,美國到底是有多地廣人稀?拍成這樣不就是想表達一下地廣人稀嘛?出點什麼事就是找不到人幫忙的節奏嗎?出點什麼事故幾乎是沒得人知道的節奏嗎?不過外出碰到什麼意外什麼也不知道,所以不管去哪幹什麼都要告知家人,有個什麼求救 暗號更好啊。
表示對導演這種無厘頭的腦洞接受無能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大陸電影院不引進恐怖片?
※說一說,你小時候被哪一步恐怖片什麼情節留下了陰影?
※對於一個從不敢看恐怖片的人,是否能夠接受得了伊藤潤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