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理解余秋雨的這句話?

過於整飭、圓熟的審美格局,體現了人對自然的戰勝與凌駕狀態,方便舒適之餘,卻也失去了理性,失去了自然淳樸的原始風情。


白話文:雕琢過度,太過整齊,沒有原始的混亂的美好看。比如,各項指標都不錯的精緻的人造美女,不如有點缺陷的真美女。


謝 @sun菇涼藝 邀,這句話出自余秋雨的《夜雨詩意》,通讀全文可以發現,作者所要表達的不過是一種對歷史、詩意以及自然哲理性的感悟。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而如今,一天的時間打飛的,可以來回四川了。而漂洋過海去找一個人現在也不過半天就可以到達。這些都體現了人對自然的戰勝與凌駕狀態,和獲得的方便舒適。

的確,這些都體現了人對自然的戰勝與凌駕狀態,但是試想,我們又失去了什麼?是兩岸猿聲啼不住還是孤帆遠影碧空盡?是朝辭白帝還是唯見長江?

我們總是在一邊得到,一邊失去。

然而,對於文化,我們似乎遺失的更多。

「過於整飭、圓熟的審美格局,體現了人對自然的戰勝與凌駕狀態」。的確,例如西安古城牆的翻修華麗麗地使它在申遺時失敗了。人們總是想要不斷地恢復遺迹的原貌,恢復曾經的輝煌,然而過分的整飭和對於圓熟審美的追求,卻讓我們失去的太多太多。如此完整的古城牆,留下的怕也只是夜深人靜時的默默嘆息。

很多時候,現代人們過於感性地去追求我們曾經失去的或錯過的遺迹和文化,失去理性般地想要藉助各種手段,去復原,去修繕,最後使那些流淌著歷史血液的「活化石」失去了自然淳樸的原始風情,只是散發著刺鼻的現代氣息。何其悲哉......


別去費勁理解他說的話了,他自己都不一定理解。


就跟現在偶爾吃一頓農家樂是一樣的。


XY,我是余秋雨粉(沒錯,所以打算取關的可以取關了)這話並不是上面答案所說的那樣是故弄玄虛。
錢鍾書曾在宋詩選注里討論過類似的題目,就是藝術究竟應該是追求筆補造化,還是摹仿造化,前者認為,自然之美終究是原始的,天然的,是脫離了人的審美的,所以人應該有能力和有責任去彌補自然之美的不足,讓創造出來的美比自然之美更符合人的審美,讓創造出來的美比自然之美更完美,這在我們日常觀念中也有體現,比如說:「這麼漂亮的女子,只可能出現在畫里」。但後者認為人力是渺小的,自然是偉大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之美是不以人類的審美而轉移的,(這裡又牽扯到審美的主客體,主客觀問題,展開了又說不完了)以人類的能力只要能模仿出自然之美的萬一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這在我們日常觀念里體現為「此曲只應天上有」),自然之美天然去雕飾,本身就是完美的,人類能做的只有去學習和敬畏自然之美。

過於整飭、圓熟的審美格局,體現了人對自然的戰勝與凌駕狀態,方便舒適之餘,卻也失去了理性,失去了自然淳樸的原始風情。

這個爭論本身其實是統一的,筆補造化和模仿造化其實是一個問題,余秋雨這句話未必是從這個爭論而來,卻也與這個爭論的主題異曲同工,他等於是贊同後者,也就是認為自然之美才是最完美的,人類按照自己的意願將自然之美修飾得更「完美」,但其實那只是將自然之美強行修成了人類之美,其實還是有缺憾的。
另外,這裡提到理性,自然中蘊含理性,這也是某個很有來頭的觀點,光是這個題目就值得好幾部大部頭,所以余秋雨寫散文真的是厚積薄發,一個學者,知識儲備充足,人又聰明,寫出來的東西是真的值得好好推敲的。學術論文我們看不懂,散文里漏出的東西也是可以學到很多的。


這句話的意思,本身就是對這句話整體的諷刺,大師


人造不如自然
人定勝天不如順天應人


他的書很好看,但是,看得很舒服,回過頭來啥也沒記得。重看,還是一樣,唉


這句話難道不是一個病句嗎?


於老師所有的書一本不落全部拜讀。
他寫東西就是這種風格的,體會意境即可,不需要鑽研字眼、人名以及標點符號等等。


只要具有良好的發散性思維,可以理解出任何你想理解的意思


很好的問題 占坑


推薦閱讀:

各位覺得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系列的書怎麼樣?

TAG:余秋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