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孫家三位領導人孫堅、孫策、孫權的個人能力分別怎麼樣?哪位最出色?


論及綜合能力,肯定是孫權最出色。開篇先註明一點:能力跟為人是兩碼事,基本是互相獨立的,這篇文章不涉及這三位尤其是孫權的人品問題。

這三位一開始的定位就不一樣。孫堅的職業是將軍,他直到去世都是一名職業軍人,人生最輝煌那兩年是袁術的打手,從沒有脫離過袁術的節制;而孫策從將軍初步轉型為諸侯,孫策成功脫離了袁術的節制,打下自己的地盤成為獨立勢力,但也不再能專心打仗,要考慮地方的政治了;孫權除了是一個將軍外更多是政治家,到孫權的時代江東建立起了國家級的政權,孫權是國家的統治者。如果只是做將軍,孫權確實不如父兄,但作為政治家孫權比父兄高不知道哪裡去了;而且比起只做一個將軍,顯然同時做政治家的門檻高多了,對綜合能力要求更高。這三位吶就都不知道,自己不可以預料,他們的定位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這篇我們主要說說歷史的進程,以及不同階段的地緣形勢對這三個孫將軍個人能力的影響。

孫堅年輕時候就很彪悍,討伐黃巾軍的時候就招募了千餘淮泗軍,成為一個基層軍官;後來孫堅參與西北平亂,還勸說張溫以軍法斬殺董卓;長沙區星叛亂後孫堅被任命為長沙太守平亂,任內還跨區用兵,擊敗零陵、桂陽的叛亂。董卓之亂後各路地方官蜂起討伐,孫堅也率軍從長沙向北進軍。我之前回答孫堅與袁術的關係時候梳理過這段歷史的進程——孫堅借故殺害荊州刺史與南陽太守,這估計和當初要殺董卓差不多,沒什麼政治意圖,就是看不慣而已——但這兩個動作不經意間成就了兩個大軍閥。劉表因荊州刺史王叡被害而獲得朝廷的任命,單騎前往荊州赴任,迅速穩定局面,順便切斷了孫堅與自己基本盤長沙的聯絡,自此跨蹈漢南近二十年;袁術在恰好在南陽太守空缺期間出奔避禍,隨即憑家族聲望佔據南陽,開始奢淫放肆的後半生;孫堅在這兩位爭奪北荊州的時候成為一隻光榮的炮灰,這是後話。孫堅到達南陽後正式開始依附袁術,因為糧草命脈掌握在袁術手中,不過孫堅還是有一定的獨立性,他自己帶來這支隊伍只能自己指揮。這之後孫堅就在袁術的領導下南征北戰,與董卓軍屢次交鋒,互有勝負;後來在襄陽境內與劉表交鋒時候戰死,至死仍是袁術部下。

說孫堅定位是將軍很好理解,雖然他後來被孫權追封為帝,容易讓人誤以為孫堅本身就是個獨立的軍閥,但是孫堅對袁術有很強的依附關係,糧草都需要袁術供應,為此雙方還發生過爭論。孫堅的指揮權還是相對獨立,他也無須考慮地方政治和物資籌備,只要好好打仗,算是職業軍人,跟早期的公孫瓚、呂布還有拿到東郡之前的曹操等人類似。孫堅作為一個將軍能力不錯,因為早年參與過西北平亂戰事,所以軍事經驗很豐富,討伐董卓的軍隊中也只有孫堅部曾經取得過勝利。但是孫堅戰死的時間太早,那時候只有名動天下的袁家兄弟、董卓、三劉(劉表、劉虞、劉焉)以及部分邊陲軍閥算是比較穩定的獨立地方勢力,孫堅、曹操、呂布、公孫瓚等人都沒有或者剛剛取得獨立根據地,對大軍閥還有很強依附關係。你說孫堅多活幾年,有沒有機會脫離袁術的節制徹底獨立?理論上有的,因為後來的曹操、呂布甚至劉備都相繼獨立了,孫堅並非迂腐之人,若有機會獨立他必然不會放過。不過這些都是假想,事實是孫堅早早地戰死了,沒機會發揮的能力是不算數的。孫堅戰死的時候歷史的進程剛剛播放到這一步,所以孫堅只能是個將軍

接下來說說孫策,還是得繼續看歷史的進程,他爹原本在荊北戰死,他怎麼就跑到江東去了呢?孫堅後人和老部下在孫堅死後繼續依附袁術,孫策也在短暫投奔舅舅後依附袁術。袁術原本在南陽,可是太敗家,搜颳得百姓很痛苦。初平後期,曹操、劉表、袁紹聯軍將袁術逐出了南陽,曹操更是一路把袁術追到九江,然後袁術順路殺死揚州刺史佔據揚州,地盤大約是淮南一帶。孫策獲得父親舊部後借著為袁術征戰的機會,佔據江東大片土地並遠離袁術的統治地區;後袁術僭號,孫策得以名正言順地脫離袁術自立。到建安四年,孫策已平定江夏下游的長江流域沿岸,獲得朝廷任命的將軍職務,基本盤可以認為已經穩定。距離遇刺還有大約一年,留給孫伯符的時間不多了。

孫策在數年間佔據江東,膽識和能力都不差,當然作戰經驗可能不如他父親,江東勢力比起他爹揍過的西北叛亂和董卓舊部畢竟太年輕。孫策崛起得益於時機和地緣形勢。早年的袁術蹲在南陽盆地里,鄰接曹操、劉表還有司隸諸軍閥的地盤,發展空間不大。從時機看,建安年間中原軍閥割據已進入白熱化,孫堅時代依附大軍閥的曹操、呂布、公孫瓚等先後獨立,主戰場在中原;而從地緣形勢考慮,袁術出奔揚州也給孫策帶來發展機會。若是袁術仍在南陽,拿到父兄舊部的孫策也未必能夠獲得落腳之地,也許只能繼續給袁術做將軍,運氣好也許能攻佔荊北或中原部分地區做個半獨立的小軍閥,但這些地方都不好打,一不小心會像他爹一樣交待了;袁術到淮南後毗鄰江東大片發展不完善的地區,遠離中原軍閥的爭奪中心,孫策才得以拿到父親舊部後攻佔江東,進而脫離袁術成就一番事業。所以曹操把袁術打得抱頭鼠竄也給日後孫策的崛起打下了基礎,這不可以預料。歷史的進程播放到這一段,加上孫策的自我奮鬥,他就從將軍初步轉型為諸侯;說初步是因為孫策遇刺時候太年輕,主要還是軍人思維,通過軍事行動擴大地盤,但沒時間好好消化地方勢力,只好以殺為主;因為是初步立足,孫策的勢力範圍局限於長江沿線,南方的進一步開發要留到孫權的中年時代之後了,我一向認為孫權對南方的開發是他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最主要的貢獻。孫策臨終時候對孫權說「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他實在也不是謙虛,作為一個兄長了解弟弟的能力並不奇怪,後來的歷史進程表明孫權確實是個合格的政治家。

孫權的生平太長,就不全都仔細說了。孫權繼承將軍職位的時候確實內憂外患不斷,不過還是以內憂為主,外患並不強——上游的劉表沒有說要擴張領土,沒有任何這個意思,到劉表去世前江夏一線的戰鬥孫權一直是進攻方;南方的山越很讓人頭疼,但戰鬥力不強,滅起來相對容易,還能順手擄掠一些人口物資;中原地區黃河南北已經分別實現兼并,曹操與袁紹兩個大勢力正要決一死戰,暫時沒空打孫權的主意,也就陳登原本對江東虎視眈眈,後來卻被曹操支開了。這樣的外部條件使得孫權有喘息之機,任用賢能文武官員;對內專心應付本地勢力,剿撫山越;對外甚至還能騰出手對劉表連年用兵。到建安十三年初斬殺黃祖,孫權執政也有七年了,不但穩定內部,領土也有所擴張;此時劉表垂死,曹操統一北方,目光投向長江流域。政治上對待江東大族,孫權也沒有繼承大哥孫策的強硬對抗態度,而是合作為主,這就使他有更多的人才可用,比如後來幫他揍劉備和曹休的名將陸遜;但雙方的利益並不是完全一致,這也為將來的衝突埋下隱患,這一點孫權的處境和那時候許多軍閥類似。此外關於內政處理,那個時代以農業為主,孫權執政不久也像曹操一樣,開始屯田工作,說明他重視農業也知道發展農業的辦法。如果孫權只活到這一步,他勉強與父兄持平,各有所長,可是他之後還多活了四十多年。一個人的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肯定要在學習中加強,那孫權多活了這麼久多學到這麼多,綜合能力更強也是必然,雖然老年人有老糊塗的風險。

赤壁大破曹操後,孫權與劉備算是暫時站穩腳跟,短時間不會被曹操吃掉了。接下來的十年間是三分天下成型的時期,孫權與曹操時戰時合,與劉備若即若離。孫權為了爭奪淮南,不顧東吳軍隊的體制問題,不惜親自成為經驗包,為北方的將軍封爵增邑;孫權為了爭奪荊州,早在劉表健在期間就屢次發兵江夏,赤壁之戰後與劉備數度翻臉,不惜向宿敵曹操稱臣。孫權也曾經與呂蒙討論爭奪這兩地的優先順序問題,最終決定先揍了關羽,但是孫權心裡對這兩地都有爭奪的意願,因為孫權穩定了江東之後對地緣形勢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後人常說「保揚必保荊,守江必守淮」,孫權雖然沒有明確告訴大家這一點,但他身體上還是很誠實的嘛,孫權應該是第一個認識到這一需求的政治家。

孫權在陸地上的進一步擴張是針對交阯,建安年間孫權勢力染指荊州不久就打起了交阯的主意,當然最初的孫權要專心對付曹操,沒法以大軍征討,只能剿撫並用,步騭、呂岱先後出鎮交州。士燮去世後呂岱終於徹底平定了交州,這裡成為孫權穩定的實力範圍。孫權對海上也不乏興趣,有意去征討夷洲和珠崖,當然出海遠征並不成功,孫權很憤怒,把領隊將軍衛溫和諸葛直下獄處死了。雖然這個嘗試失敗了,從現實利益考慮也無必要,但放到整個歷史的進程中,向外開發的嘗試總是有意義的,至少失敗了的嘗試可以給後人留點什麼教訓。孫權長期派將軍與山越作戰,目的主要還是安定邊境順路擄掠人口;但孫權也對佔領區設置政府建立秩序,這使當地從蠻荒逐漸走向文明。因為東吳有強大的水軍,孫權對海路的興趣濃厚,比如他和遼東的公孫淵就不只是隔海相望,而是互通使節,理論上這條水路應該就是孫權首先開發的,之前的人應該沒有條件也沒有興趣發展這一條航線。不過公孫淵這人太不靠譜,這使得孫權在嘉禾二年(公元233年)做了件很233的事情——所謂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他派去的給公孫淵授九錫的萬人使團被公孫淵兼并了,領隊也被殺害,孫權這次氣得連自己多大歲數都忘記了。中老年之後的孫權忙於內部鬥爭,逼死陸遜吃相太難看;順便在魏吳邊境小打小鬧,沒有太多大事件。但他還是忙裡偷閒地,像他的同齡人諸葛亮和司馬懿等一樣,主持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

孫權執政時間太長,關於他的事情要討論還可以談很多,我也得學習一個。總結一下,結論我開篇已經提到,如果只討論用兵作戰,孫權能力比較普通,不如孫堅和孫策;論及綜合能力,孫權遠遠超過父兄。孫權是我國大陸上早期開發南方地區和出海航路的政治家之一,給後人帶來的影響能與終結北方戰亂、恢復北方秩序的曹操相提並論,絕不是他的職業軍人父親和初步立足江東的大哥可比的。孫權活得久,事做得多犯錯誤也多,這再正常不過了;孫權許多對外開發的舉措都是探索性質,失敗了給國家帶來損失,但對後人有積極影響。也許這個比法對英年早逝的孫堅和孫策不太公平,他們活久一些也許也能做出孫權的貢獻,但是這也沒辦法。他們事實上早早身死,這些都只能靠猜,但孫權的貢獻是實打實的。


孫堅、孫策——江東孫氏(上) - 從此不用自問自答 - 知乎專欄
孫權——江東孫氏(下) - 從此不用自問自答 - 知乎專欄


個人認為孫策最出色。
1、孫策會打仗。能在那麼短的時間打下江東基業,是真的會用兵會打仗的人。
2、孫策會用人。「孫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非常有人格魅力,能吸引人為他賣力,還會用人。而且張昭、張紘、太史慈、周瑜、呂蒙、周泰等等當初都是跟著孫策的,「小霸王」可不僅僅有「匹夫之勇」。
3、孫策有大局觀。做大事的人最重要是培養接班人,這樣如果自己有神馬意外,還能有人繼續。孫權之所以能這麼快成長起來接班,必須得感謝孫策的有心栽培,沒有孫策的支持,孫權如何能十五歲就當縣長?孫權接班時雖然很年輕,實際已經是官場「老油條」了。僅這一點,在繼承人的栽培和決斷上說,孫權也是不如孫策的。而且孫策死的時候給孫權把之後怎麼發展的大概都構思好了。
4、孫策有胸襟氣度。想想一個傳位弟弟而不是自己兒子的人,,,很多人覺得孫權更會當領導更會用人,是因為那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我個人認為這話是為了鼓勵孫權的:孫權這個時候接班肯定心裡是非常不踏實、不自信的,所以,,,這更顯示出孫策的胸襟。

孫策死的太早了,不知道如果他治理江東會不會更好,我只能看著二十幾歲的孫策來推測、以這個標準回答這個問題。


孫權,因為他成功地熬死了國內外絕大多數跟他過不去的人。


這是個很久之前的父子三代奮鬥史,在不同階段的崗位上,定義了自己的位置。

江東孫氏的創業崛起,是建立在武功之上的。必須指出的是,孫堅和孫策都是開創者,「被堅執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是必須的。而孫權是權力繼承者,他的定義是個政治家。

第一代孫堅以一校尉起家,奠定了孫氏的名望。孫堅的一生南征北討,在討伐董卓的作戰中威名遠揚。討伐董卓的戰爭中,關東聯軍十數萬,可以說,唯一知進取的唯有曹操和孫堅。曹操汴水一戰而元氣大傷;孫堅也初戰失利,但繼續收集余部奮戰,陽人之戰斬華雄(不是演義中的關聖斬的),克服袁術拖後腿等因素,繼而領軍與董卓、呂布交戰,皆勝利。忌憚孫堅的兵鋒,董卓不得已西遷長安。局勢大好,關東諸君本應合力西進,將董卓斬草除根之時,聯軍卻是分崩離析,相互攻伐、開拓自己的領土。在面對脆弱和自私的討董聯盟之時,孫堅曾仰天長嘆之後淚如雨下,是對大漢王朝無可挽回衰敗的哀慟,抑或是英雄孤獨的憤懣,我們不得而知。

討伐董卓之戰:紅色為孫策進軍路線
亂世紛爭,雖然孫堅最終定格在了37歲的年齡,但不可否認,孫堅英雄之名無愧於東漢的亂世。(三國演義中將孫堅寫成匿璽背約,而被袁紹怨恨,與劉表結下讎隙,為孫堅正名下,正史中沒有的事兒!)
陳壽評論孫堅:勇摯剛毅,孤微發跡,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或曰:初代將軍孫堅在東漢末年白手起家,為江東孫氏集團賺取了品牌,鍛煉了創業團隊。

孫策是孫堅的長子,年輕時就有聲望。孫堅戰死荊州,對孫氏集團而言無異於擎天柱的倒塌,如果沒有孫策,不用說孫權,整個江東孫氏在東漢末年的史書中的記載也差不多要戛然而止了。當時孫策虛歲十七而已。不談富二代和官二代,奮二代的孫策絕對能算的上。二十六歲的一生,將自己的大名深深烙印在了東漢的英雄冊上。江都謀劃確立了創業方向:據長江匡天下;藉父名,憑舊部,江東創業;短短5年間,孫策開拓基業,廣收文武,為孫權留下的是爭雄天下的資本。孫策遇刺身亡之際,正值官渡之戰曹袁對峙,中原逐鹿未定、神器定鼎尚早。

陳壽評論孫策: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或曰:二代將軍孫策繼承下了孫堅的品牌和基礎團隊,抓住機遇,通過個人的打拚和團隊的努力,讓江東孫氏集團擁有了根據地基礎和爭霸的實力。

歷史沒有假設,江東領袖孫伯符的過早離世,將我們的主角推上了真正的歷史舞台。或許我們可能有很多假設,如果孫堅和孫策沒有戰死,得盡陽壽,孫權應該會是在父兄庇佑下的好孩子、好弟弟。

主人公孫權,尊稱大帝,蔑稱渣權。對他的評價,其實已經不是對一個時代弄潮兒的標準,而是對帝王文治武功的衡量了。
作為侯爵的兒子(孫堅獲封東漢烏程侯)、望族的公子(孫氏為吳郡望族),孫權長於軍旅,隨父兄征戰天下,善騎射,也經常打打老虎,可謂膽略超群;性格上曠達開朗、多決斷,崇尚俠義,喜蓄養門客。孫策在計謀上曾自嘆不如這個弟弟);文武雙全,人傑之謂名至實歸。一切都改變在了那個十八歲,繼父親早逝,長兄如父的大哥也走了。
孫策臨終前留下了句話:「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孫權十八歲繼承了江東基業,開始了自己的統治。從一開始,他就是政治家,而不只是衝鋒陷陣的將領,抑或是都督一軍的統帥。
第一個命題:掌權。孫權最初掌管江東時,局勢動蕩不安,在張昭、周瑜等人輔佐,地位逐漸穩定。而當時的中原逐鹿局勢也明朗了,曹操擊敗了河北袁氏,並且斬草除根;
第二個命題:割據。赤壁之戰的勝利對於27歲的孫權,除了保住江東,孫劉聯盟,勢力滲透進荊州;孫權真正的王霸之路開啟,在魯肅的建策下,孫權的眼光已經不是軍閥,而是帝王之路的篳路藍縷;夷陵之戰的勝利對於41歲的孫權而言,除了據有荊州重鎮,也是對老一輩漢末英雄謝幕的最後致敬。
第三個命題:統一。骨子裡的孫吳,更多是要做一個八百年的大楚政權,而不是全國性的大漢王朝。
江東集團離神器最近的一次,是在赤壁大戰。然而劉備的崛起、荊州士族對江東系的反感、曹軍的殊死抵抗、江東將士的傷亡慘重,東吳沒有得到預期的戰果。江東的戰略上不斷有過逐鹿中原的憧憬,但自始至終,保有江東,趁勢發展是其基礎核心。不同於曹魏的實力禪讓、季漢的正統即位,孫吳作為一個地方性政權,在拳頭和道義上都是處於弱勢的。赤壁之戰前期,雖然江東有實力打這個仗,但曹操的狹天子以令諸侯的正統名分,讓江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意見分歧。如果沒有聯劉抗曹的名義(劉琦的荊州少主身份,劉備的大漢皇叔資格),江東的抵抗將失去道義上的旗幟。雖然現今會說實力才是王道,但曹操至死都不敢越雷池,一方面也足見帝號這個金子招牌是不能亂掛的。
古代帝王用兵為人稱道者,本朝太祖皇帝曰:首為唐宗,次為明祖。孫權作為江南的第一位皇帝,文治武功上可圈可點。雖然有過逍遙津之狼狽,但魏武何曾沒有濮陽攻呂布之時,宛城戰張綉之日;赤壁遇周郎之狼狽,潼關遇馬超之尷尬;劉備轉戰中原無寸土可據,軍敗夷陵喪蜀將川兵。
作為縱橫疆場的將軍元帥,固然是意氣風發;但如果命運必須讓你做一位更高要求的政治家,盡人事,知天命吧。


孫家雖然出身江東,但是江東寒門,一直為江東士人排斥。前期所仰仗的也主要是北方人,於是小霸王在整個江東攻略中表現出來更多的是殘暴,江東士人為之談虎色變。呵呵霸王是誰啊?那可是屠了幾十座城、坑了十數萬秦兵的狠角色,送這麼一個外號給孫策,不能說是好評吧?而且前期團結到孫策周圍的一個江東氏族也沒有,他自己也被許貢門客給刺殺了。不能不說在政治方面基本上就是不及格啊。當然後期霸王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才讓位給孫權而不是另一個能打的弟弟。
再說孫權,也真是夠為難的了。有那麼能打的老爹老哥在前面,自己偏偏不會打戰,軍事零蛋,而且前期還要受到周瑜的控制。好不容易「熬死」周瑜,才發現原來東吳最大的問題在內部,後期一路又是殺伐又是陰謀又是懷柔的就是為了在江東士族裡維持平衡,政治上也算是很有作為了,三國里東吳的國柞最長。
總體來說,三國時期的那些人物表面上很風光,實際上處處受制,孫權如此、劉備如此、曹操也如此,就連司馬家也逃不了這個命運。士族勢力就像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橫在他們面前。
但也正是這些人面對這些不可抗拒的命運仍然奮身拼搏,以至於粉身碎骨,才造就了這麼悲壯這麼壯烈的三國歷史


人至賤則無敵,孫權最渣,所以最強。開個玩笑。。。
1.如果個人能力僅僅指軍事能力,則孫策最強,開拓江東,打造基業。孫堅次之,討董先鋒,斬華雄,孫堅所部唯一一支支數次與董卓軍隊進行正面交鋒且取得大勝的軍隊。渣權最次,在合肥先被張遼樂進們、後被滿寵各種刷經驗。
2.如果人格魅力,則孫策最強。老父孫堅留下的程普、黃蓋、韓當等人皆戮力同心。勾搭的周瑜更是總角之好,哥倆一人搶大喬一人搶小喬。同時收攬呂范、張昭、張肱,海賊出身的周泰、蔣欽、董襲、凌操等人也歸順。更招降虎將太史慈。渣權最次,寡情少恩,用時誠摯求賢,不用棄之如敝屣。陸遜一把辛酸淚。
3.若論治國,渣權最強。父兄死的早,沒機會展示能力。孫堅一方諸侯,死在37歲,孫策死時26,還在創業期。渣權發展經濟,開拓江南,開闢海上交通。在魏蜀之間不斷制衡,在位五十二年,熬死曹操、劉備、曹丕、曹叡主要對手。
論缺點:渣權,可與勾踐媲美。陳壽云: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
孫策,奉孝云:輕而無備。性格太自信冒進,容易遭禍。
孫堅,善殺太守,逼死荊州刺史王睿,斬殺南陽太守張咨


孫策是建國開元之才,才貌雙全,智勇冠絕。

承上啟下:

承上是能夠守住老子的基業。

啟下是江東所有基業全部是他打出來的。

江東all人才班底是他招錄的。

江東大業是他從18到26,花一般的年齡的8年直接干出來。

8年就干出來別人一輩子都不一定干出來的產業集團。

換你們別人試試,你行你上呀,不行別bb.

這創業能力簡直只有 洪武大帝可以比肩。

但是孫策年輕呀,有年齡資本。

且包容天下,渾身散發著謎一樣的魅力。

震得住老臣,招得來年輕人,人盡其才。

美妻嬌娘跟著,平衡著各股勢力,少年老成。

這是26歲的人46歲的心。

天妒英才,8年燃盡了一生,氣絕而去。

可惜了大喬,活美人奈何,奈何。

孫權,守成之才。

能在大耳賊和曹丞相之間,左右逢源,守住父兄基業,總也算個人才。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曹丞相說的。

孫權,最偉大的能力就是身體好,活得夠長,能夠熬死所有人。

不僅熬死了兩個boss。還熬死了江東四傑。

這也是本事哈。晚年凄涼剛愎自用。

作死了東吳國運。

孫堅,怎麼說呢。

死的早的人要麼腦子夠用,心血熬盡,身體不好。

要麼就是腦子實在不夠用。

孫堅,唯一的優勢是基因不錯。

生了一個大才,一個混血。


其實很多事情不要去問,自己多看看史料就有答案 了。去問的,得到的答案反而是很多有個人傾向的、不客觀的答案。

孫氏父子三人都算是英雄。

先說孫堅,孫堅據說是孫武子的後人。這個說法是不太可靠的。當然也不能證明他不是 孫武子的後人。只能說這種可能性不大。孫堅的父親孫鍾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農民。種瓜為業,是個瓜農。家裡情況非常糟糕,所以那些說曹操、劉備白手起家的倒是真要看看孫權的父親孫堅,這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所以不要為了黑而黑。也許因為家裡境況不好,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孫堅才養成了愛賭的習慣,河岸殺盜賊,強娶吳家姐妹花,打仗衝鋒陷陣,這些都是賭的一種表現。也可以說一種見識。不過最後卻送了命。孫堅的軍事才能死毋庸置疑的,兩次打敗呂布,第一次如果說是董卓軍內訌,第二次呂布為董卓殿後照樣被孫堅打敗,董卓自己先上陣也是被打敗。孫堅打仗善於攻堅,善於打硬仗,迅速勇猛,別人根本來不及實施計謀。但是作戰方式有點粗糙,如果有點韓信或者後面的陸遜那樣的作戰風格,或許他也不需要每次都衝鋒陷陣了,或許他也不會死。但是沒有如果,性格決定命運就是這個道理。孫堅強行娶親,是自信也是自卑的表現,說是自卑,是因為瓜農出身,對方是大族小姐;說是自信,孫堅認為美女配英雄,認為自己配得上,結果也算是配得上。孫策的舅舅等親戚還因為沾孫堅、孫策的光,得到了官職等各種好處,與孫堅結合還生了孫策、孫權這樣的有出息的兒子,兒子孫權壽命很長,這也算是一種不錯的姻緣。俗話說英雄不問出處,下層的人通過上進努力,在成功後,多少都會帶有點陋習。孫堅、孫策、關羽、甘寧莫不如此,但是小的瑕疵並不影響人的成就。相反的,上層社會的人,過於繁文縟節,斯文懦弱,反而用兵不如孫堅迅速、果斷。每個圈子的人去另一個圈子,總有些人會不喜歡你,說你有原來圈子的陋習,對此嗤之以鼻,這個是不必太在意。孫堅殺王睿、張咨,說有理,也是有理由,說不對,也確實不對。孫堅殺人一般有兩種觀點:第一種就是孫堅性格的原因,孫堅文化程度不高,出身底層,卻又忠於國家,性格剛烈、正直。董卓在中央劫持皇帝,在孫堅的眼裡就是大事,反正,在這個時候王睿、張咨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說不清。如果說孫堅是愛國的忠臣,那麼皇帝危在旦夕,兩個文人對於糧草、兵源扭扭捏捏、口是心非,甚至擋路,這時又有其他官員的文書,那麼孫堅殺他們就是意料之中的。當年的董卓道貌岸然,現在居然劫持皇帝公然造反,也許在孫堅眼裡王睿、張咨和董卓區別也並不大,只是還沒有暴露的偽君子。孫堅本來就是粗人,嫉惡如仇的軍人,不懂那些士族、文人之間的規則,誰擋路就是和董卓一樣的賣國賊,在他眼裡就是這樣。所以他殺了他們。另外,另一種觀點認為孫堅勤王是為了建功立業撈好處,那麼孫堅就是一個有私心的人了,一個有私心的人,一個沒文化的武夫,殺了兩個文縐縐的人,這也是有可能。不過孫堅北上都沒留人留守長沙,孫堅勤王打仗不顧安危,以身犯險。孫氏一門從孫權時代才有取天子而自立的野心,孫策大部分時候都是想做漢代忠誠,只是打下江東後才有點做齊桓公的意思,齊桓公也只是稱霸,沒有稱帝。而且結合張昭與陶謙,以及張昭與孫權晚年抬杠的情況來看,以張昭的性格,如果孫策起兵想做皇帝而不是齊桓公,那麼張昭也不會幫孫策。所以孫堅那個時代,孫家還是忠於朝廷的,所以個人更傾向於孫堅北上勤王是忠於國家,屬於第一種觀點。孫堅一生征戰南北,基本上都打勝了(我說的是結果,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要的就是結果 ,過程中敗一兩次沒關係),從他的作戰方式上看,屬於那種用來攻堅的猛將、名將,有一定的戰術謀略,雖然戰略眼光不足,不適合做元帥,但是做一個將軍,還是非常適合的。孫堅之後的戰爭中的元帥也好、將軍也好,面對強敵,能摧枯拉朽的打得敵人落荒而逃的一個也沒有。有的是敵人不夠強,有的是打得不夠迅速不夠勇猛,有的不夠那麼直接,有的是用陰謀詭計、有間諜幫忙之類。所以有人說三國帥才將才沒有其他年代多,質量不夠高,我是比較贊成的。就算是孫堅,和其他年代的比也不夠格。令人遺憾的是,他過於忠於朝廷,自己沒有私心,沒有私心就只能做炮灰。做炮灰就算了,還常常以身犯險,要不是孫堅的那匹通人性的戰馬(個人就覺得這比赤兔馬不差啊),孫堅早都失血過多死在戰場的屍體堆了。換做別人,可能會改,比如他第二個兒子孫權,在合肥陳武為了孫權被亂矛捅死,孫權也很很危急,所以之後孫權就改正了這個來自家族遺傳的缺點。於是在某年某月,孫堅的人生賭運用完了,一代將星不等部隊集結,輕騎追殺黃祖部,敵兵逃進竹林,邊喊「快跑啊,孫堅部殺過來了」一邊向後面亂放箭,也不知道是哪個勇士打了雞血,他的匆忙一箭正好把孫堅射死了。就因為是流矢以至於後來劉表黃祖要獎賞這位神射手,都找不到人孫堅的下場開啟了他兒子孫策的政治天賦,唯一沒變的是人身安全的輕率作風和因弓箭而死的死法。當然了父親因為無目標的流矢當場斃命,兒子因為有目的的毒箭過後身死。

孫策。孫策這個人要一分為二的看。孫策對於士族來說,是屠夫;但是對於小地主,對於下層人民來說,卻是樂為致死。我們評價曹操的時候都能一方面看到曹操的屠殺和殘忍,卻又能看到曹操對寒族的關心。為什麼在對於孫策的時候卻不能用相同標準了?要說殺人,哪個沒殺?劉表手上沾了多少血?曹操就更不用說了。劉表、曹操都是有文化的人,孫策文化不高,就僱傭兵一個,受僱傭於袁術。這樣的人殺人,和飽讀聖賢書的劉表、曹操殺人,哪個更不可原諒?為什麼大家原諒了曹操、劉表,卻偏偏不原諒孫策?這個選擇性失明、和雙重標準不要太明顯好不好?關於孫策殺人,在有些時候,士大夫們是支持的,孫策起兵前諮詢過張紘、張昭,他們都表示要殺,要用武力征服,二張都是名仕。難道他們喜歡殺人如麻的 屠夫嗎?還有江東本地的董襲、朱治,以及更嚴白虎兄弟有矛盾的其他大地主、豪強,都支持殺。于吉放在今天就是邪教領袖,大家看看世界各國教權和政權的爭鬥就可以知道。高岱倒是真的不該殺,不過那也是小人挑撥,分別到孫策和高岱處挑撥。應該是被打垮的地主豪強官僚勢力的內鬼搞的鬼。孫策本來就是個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僱傭兵一個,平時做的就是殺人的營生。以前孫策招兵買馬時,花了無數錢財,好不容易僱傭了百來新兵蛋子。都沒培訓上崗。就被涇縣的豪強祖郎襲擊,刀都砍刀馬背上了,要是孫策動作慢一點就被砍死了,新兵一下子全跑了,錢白花了,兵跑了,馬也沒了。這樣一次次的失敗。都是這個叫做祖郎的人給害的。可是後來孫策得勢後,並沒有殺祖郎,還讓祖郎做了官。太史慈當初也是為了殺孫策立功,孫策後來問他如果當初抓住我會怎樣?太史慈直接回答到:不一定吧(可能會殺了你)。對這種想殺你的人,還想自立為諸侯的人(太史慈是想過割據自立的,三國志的列傳都和劉瑤一起,劉瑤敗亡後太史慈自己想扛旗,奈何孫策勢力大把他吞併了),有幾個人敢用?就算敢用,敢重用嗎?如果孫策真的是殺人如麻的人,真的會把祖郎、太史慈都給砍了,可是他沒有。高岱,說了都是小人挑撥的。孔融呢?比高岱名氣大吧?華佗呢?不比于吉差吧?現在的人,用人權的眼光、用聖賢的標準去要求軍閥,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唐太宗李世民親手射死大哥,叫人殺死弟弟,強娶弟媳,唐玄宗娶兒媳,而這樣的都是聖賢明君,還有白居易那樣的嫖妓文人跪舔吹噓。這不是雙重標準是什麼?孫策有一定的武藝,有一定的軍事才能,會用人,會看人,為人幽默開朗,長得帥,幾乎完美,唯一的缺點就是性格有點糙,像他爹像他三弟,如果在殺人方面能收斂、理性些,可能幾乎沒人黑他。周瑜呂蒙都是孫策招來的。一介武夫能有這個本事?那麼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是怎麼回事?法正死後蜀國的人才就凋零了,魏國白瞎佔用那麼多人口,高質量的卻沒幾個,五子良將不如呂蒙、周瑜、陸遜,這就是數量和質量的區別,還有朱然,自己人損失太多,兵不過,又有叛徒起兵,對手是張合,還是把張合打敗了這種識人用人的本領,有勇無謀還是一方豪傑?曹操劉備可有呂蒙、周瑜這種級別的人?可惜孫策的文化程度,以及混跡袁術營帳做打手,以及基因遺傳決定了他不得不殺人。話說回來,任何一個勢力,要想立足,開始都要大清洗,高祖劉邦、唐朝李淵父子、朱元璋,蔣介石,斯大林,哪個不殺?哪個不搞大清洗?後來改正了家族基因的孫權,還是照樣殺。真的不是孫權想殺就殺的,那時候孫權很年輕,整天因為哥哥的死哭哭啼啼,是張昭他們一干文人叫孫權殺的。因為不殺不行,孫策死後各種勢力蠢蠢欲動。是那個一眼看穿諸葛亮是人才用飛雲大船挽留諸葛亮,飽讀聖賢書、為了文人風骨把陶謙的牢底坐穿,為了士族顏面差點被孫權燒死的、一眼看穿遼東公孫淵騙孫權軍費和人口的、偉大的、赤壁「投降」派,東吳亞父、江東慈母,小霸王孫策的管仲———張昭,是他在孫策死後,叫孫權血洗了為高岱辯護的文人士族,理由是緊急情況、誅殺叛逆立威。當初孫策是想殺盛憲,但是控制住了自己,沒殺,結果盛憲的同黨把孫策的親弟弟,三弟孫翊給殺了,三弟是程普張昭眼中孫策的繼承人,相當於儲君,後來換孫權,還有東吳元老和孫策一起創業的,孫堅的義子,孫河,孫河幫了孫策很多忙,如果不死的話,絕對是核心中的核心。是殺人,還是讓人殺你親弟弟?黑孫策的有父母兄弟嗎?要不要讓人把自己的家庭成員都咔嚓一遍?所以孫策看人很准,早就看出盛憲不是什麼好東西。很遺憾,孫策太仁慈了,沒殺盛憲,讓他同黨殺了自己親弟弟,殺了儲君,殺了開國元老。現在的人就是矯情,總是以聖人的要求去要求英雄。那麼看看苻堅夠聖君標準了,苻堅淝水之戰怎麼敗的?苻堅怎麼死的?苻堅就是符合聖母標的要求,仁君,又有才能,然後被那些亂臣賊子給害了。聖母們不是說早點統一可以停止相互殘殺嗎?苻堅太聖母,所以就永遠都無法統一。

關於孫策襲許,這個成功的可能性五五開。畢竟孫策的兵力、人口都不如北方,孫策用兵作戰經驗不如他父親,孫策經常以身犯險,就算在中原搶到皇帝,也難保不出意外。

孫策攻陸遜爺爺的兄弟陸康的廬江兩年?這個很可笑,黑孫策的人真是不遺餘力。首先我們看看孫策投靠袁術的時間的記載:A、《三國志 孫討逆傳》:興平元年,從袁術。B、《江表傳》:策渡江攻繇……是歲興平二年也。興平元年才到袁術那裡混,第二年就東渡打劉繇(孫策統一江東,做自己的生意了)。也就是說孫策在公元194年(興平元年)投靠袁術,195年就東渡打劉瑤了公元194年孫策投靠袁術後發生了一系列事件A、立下無數戰功,讓袁術部下喬蕤、張勳等諸將佩服孫策的能力,欣賞孫郎的風采;B、然後發生孫策追殺逃兵事件;C、立下無數戰功讓袁術異之,感嘆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D、袁術許諾給孫策當九江太守,孫策完成任務,袁術食言改任輕信當九江太守;F、袁術許諾打下廬江,給孫策當廬江太守。大家看到了嗎?到F之前,有ABCDE這麼多事件,194年投靠袁術,195年東渡長江脫離袁術。打陸康之前做了那麼多事情,特別是許諾九江太守的事情,肯定不是簡單的任務,必定是一場惡仗,不然也不會許諾給九江太守了,所以ABCDE加起來,最短也要七八個月的時間。就是公元194年8月(我們是假定孫策投靠袁術是在194年1月,如果不是1月,還要晚),然後通過短暫準備公元194年9月孫策帶著程普(黃蓋、韓當沒有參與,袁術老狐狸把他們分開,孫策堂哥孫賁在孫堅死後就和程普他們不在一起)去攻打廬江太守陸康。195年發生的事情還要多,發生了哪些事情?我們看看:1.周瑜迎策于丹陽2.破橫江、當利3.擊劉繇、笮融、薛禮於牛渚、秣陵,下梅陵、湖孰、江乘等地4.得二張5.周瑜還鎮丹楊6.神亭之戰,孫策單挑太史慈;7.進入曲阿8.朱治逐許貢,入吳郡,他的外甥施然13歲,朱治沒有兒子,就讓這個外甥做自己的兒子,改名為朱然(這個最重要,等下會講)9.吳景、孫賁、周瑜、周尚還壽春袁術10.劉繇部曲事11.行殄寇將軍。大家看到了吧?195年孫策做的事情更多,所以孫策東渡的時間不可能晚於195年4月,也就是說撐死了的算,把孫策的能力往最差的算,按事件的發生情況來看,孫策在攻打陸康的時間是從194年8月到195年4月,也就是6個月,即半年。即便有人要黑孫策,但是也有有理有據好吧,孫策194年和195年有那麼多事情,不可能分身一個孫策出去讓陸康守兩年。這是從事件發生來推測時間。然後我們看看陸康的「受敵二年」,這個不是說真的就被攻打了兩年,是受敵至第二年的意思。如果假設現在的年號是炎黃398年,某城池從炎黃391年到炎黃398年被攻破,然後會寫受敵398年城破,意思是在炎黃398年的時候被攻破,受敵人攻擊的狀態至398年的時候結束。而不是一次戰爭打了398年,人的壽命也沒那麼丑吧?這是從「受敵二年」的文字意思來講;袁術軍中缺糧食,非常需要,很急迫,如果陸康真的能夠堅持兩年,有那麼大的軍事防守才能,那麼袁術不會只讓程普更孫策去,一定會叫黃蓋、韓當等所有孫堅舊將去,也會叫自己的張勳、紀靈之類大將去。正因為陸康能力一般,所有袁術只讓孫策帶了程普去,也許諾給廬江太守,因為袁術從心理就沒把陸康當回事,陸康的軍力並不強,至少沒有東邊的劉繇強。所以陸康覺得不可能守城兩年才破城,袁術的軍隊等兩年才能吃到糧食就不做作缺糧了。這是從軍事實力上分析戰爭的時間。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從東吳名將的出生時間進一步驗證,孫策東渡確實是在公元195年。《朱然傳》:年六十八,赤烏十二年卒。初治未有子,然年十三,乃啟策乞以為嗣。策命丹楊郡以羊酒召然,然到吳,策優以禮賀。 赤烏十二年就是公元249,逆推67年,古人按虛歲算,68實際67,朱然是182年出生,即光和五年,那麼虛歲十三,也就是實際年齡12歲的時候,是公元194年,即興平元年,但孫策要在興平二年渡江控制丹陽後,朱治才能讓施然改名朱然當兒子。所以從東吳名將朱然的年齡來推算,也驗證了孫策打陸康時間很短。總結:根據與孫策有關的事件的發生時間推算;根據受敵二年的文字含義的真正意思;根據袁術缺糧的情況;根據陸康軍事實力;根據東吳名將朱然的年齡。以上5個理由,可以肯定的是孫策大陸康撐死了打了半年,長則半年,短則兩個月。因為孫策是活生生的人,沒有外星人的時間穿越的外掛,不可能把其他的事情的時間和打陸康的時間混淆。所以黑孫策打陸康打兩年的可以洗洗睡了。黑也要高級一點。

關於陳登打敗孫策,這就更可笑了。那個只是記載孫策派兵攻打陳登。並不是孫策本人去,他當時在忙於別的事情。陳登父子算是有智慧、有策略,有野心,自己想割據,可是沒有打地盤的軍事方面的本事。就一直和劉備、陶謙、曹操啊,攪啊攪啊,攪稀泥。然後看到人家孫策打下江東地盤了,就眼紅別人,勾結江東的山越民族和漢族大地主豪強,老在孫策的勢力範圍內搞特務破壞活動。所以說為什麼武人討厭文人,秀才遇到兵是有理說不清,有的文人就是連平民都不如,包小腳、嫖妓、文字反對白話文(導致很多古代科技流失,工匠不懂文言文,無法記錄和研發),這陳登,作為文人來說無可厚非,但是自己想割據,又沒本事,只能偷偷摸摸搞些特務活動,收買土匪、刺客之類。所以接觸過這樣的文人的武人,大多都很反感文人。關二爺、漢將軍李廣都這樣,討厭那些齷齪的文人,齷齪就算了,自己想要地盤自己去招兵買馬啊。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孫堅殺文人、孫策殺文人、關二爺討厭文人、漢將軍李廣討厭文人,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孫策也就派了些人去應付陳登。也沒把他當回事。只是有點輕敵了,派去的人被打敗了,然後陳登虛報斬首首級,向曹操討好,硬是把斬首千把人吹噓城萬人。後來孫策忙完了就親自去討伐陳登(有可能是去突襲許昌劫持皇帝,順便了結陳登)。在丹徒的時候等候糧草,興緻來了去打獵,然後就出事了,陳登也因此成就了虛名。事實上沒有任何記載證明孫策派的人的領隊將領是誰。有策粉為了去掉這個孫策的 污點,就說是陳登打敗的孫權。其實不用怕啊。去圖書館一下午就知道怎麼回事了。孫策派去的人一點都不出名,被陳登打敗的不是孫策本人,不是孫策,更不是孫權,不是程普、黃蓋、韓當,就算是不能打的其他下屬,都沒有記載。

總之,孫策是孫堅的進化。孫策這一代開始看到了人的私心。孫策從年少時就注重交好文人和士族,在江淮一帶有了一定的名氣,他家是江東的,但是孫堅搬家到安徽。也許因為注重了父親孫堅不注重的,反而疏於了武藝。不過孫策還是很強,被祖郎突然襲擊好幾次都沒死,唯一一次那是敵人幾百人,孫策一個人(以前是有新兵蛋子),然後程普帶一個小兵解圍。孫策比孫堅重視政治,更重視文人,也遺傳了孫堅的用人(董卓評價、程普、黃蓋、韓當都是孫堅自己選出來的),並把這個用人發揚光大,之後的發揚還要二弟孫權接力。孫策文化不高,但是很早的時候就有心思培養二弟孫權,讓他往管理者方面發展,讓三弟孫翊往開疆擴土方面發展,對於王朗、劉繇、華歆孫策不予加害,對於盛憲之類反動分子痛下殺手(沒殺成,後來孫權殺了盛憲),這是恩威並施,剛柔相濟的表現。不是楚霸王項羽那樣風格。現在黑孫策的人,黑的是他們想像中不會用人的孫策,真是可笑,卻不敢面對真正的孫策。孫策納了真正的美女還是處女大喬(貂蟬是丫鬟,如果真的傾城傾國,會讓他做 丫鬟嗎?最多就是傾縣傾省,甄姬都是黑木耳了,還被曹丕玩膩了就殺死(魂魄都被咒詛永不超生)。所以大喬的結局比貂蟬、甄姬要好得多。孫策用的都是底層人士,農民、小地主,寒門,殺的都是門閥大族,不肯合作的大族。

關於孫權。這個要講得太多了。從幾點誤區講講吧,

誤區一:孫權謀殺孫策,孫權對孫策後代不好

誤區二:孫權逼死陸遜

誤區三:孫權沒有上進心,渣權,不是明君

誤區四:遼東公孫淵騙了孫權,所以孫權錯了?

誤區五:孫權被滿寵被張遼刷經驗?

誤區六:孫權晚年昏庸導致吳國衰落?

誤區一:這要從孫權和孫策的兄弟情來講。孫堅一直征戰,所有家眷一直搬家。孫堅雖然沒有文化,但是他的兒子不代表沒有想學文化,想接近士族的衝動。於是這個瓜農的孫子,孫策就在他爹在前線打仗的時候,在家裡一邊練習武藝、騎馬、射箭,一邊交好文人士族,本來他是可以像二弟孫權一樣做一個大學生的。可是他是長子,家裡有很多事離不開他。沒時間沒機會。再說了,要想成功洗白做一個文化人,要請名師,雖然孫策有點小名氣,但是都是些不是很出名的文人知道他。頂級的都不知道孫策這個人,甚至他爹,朝廷忠臣,在別人眼裡會有多種評價,比如殺朝廷官員,莽夫。所以孫策不具備這個條件,就像以前山區的哥哥姐姐不上學,或者讀到小學一年級就上山砍柴讓弟弟讀大學一樣。孫策在外面結交各種人物,總忘不了弟弟的好。有好些的老師就介紹給弟弟。有好的保鏢也給弟弟,比如周泰,凌統,陳武,陳武為什麼戰死,因為他是孫策的禁衛軍統領,也是孫權的,後來才輪到凌統,所以緊急情況,徐盛、宋謙都拋棄了孫權,陳武不得不上啊,因為孫策對弟弟的關心和會用人看人,孫權逍遙津才有陳武、凌統拚命保護。在 戰火紛飛的年代,醫療條件那麼差,人的死亡真的是司空見慣的。所以古人就多生多育,孫策應該十五六歲就結婚了,家裡人介紹的,大喬是納妾。孫策見到大喬的一剎那是不是真愛,我不敢說。但是絕對會心動,因為實打實的美女,處女,小姐。不是丫鬟妓女,更不是人妻。這樣的美女有幾個男人不喜歡?本來二喬是給孫策 一個人的。要是唐玄宗、西夏李元昊、唐末朱溫看到了,會把小喬給周瑜嗎?不搶周瑜的嬸娘、表妹就不錯了。因為哥哥的愛和栽培,孫權在文化上、書法、射術、騎術(張遼稱讚過孫權騎馬射箭優秀的)等各方面都很不錯,小小年紀也有了從政經驗。打黃祖的時候也帶著孫權去鍛煉。所以說孫策對孫權很好很好,孫策死後,孫權一直哭哭啼啼,簡直就像個娘們,真心的那種,家裡的頂樑柱沒了,依靠沒了,以後的家又要搬到哪裡去?孫氏家族從孫堅從軍起,就一直在死人,或許現在的 人覺得叔伯、表哥堂弟之類不算什麼,在以前可是很重要,那時候孫家的人一直在死。因為死人太多,獻計收復江東的孫權的親叔叔孫靜,放下一切回到家鄉修繕祖墳和宗祠,淡泊名利了。後來終於不是叔伯家了,先是父親孫堅,然後是哥哥孫策,再之後是三弟孫翊。一切的一切來的太突然,太快了,本來孫策培養孫權的模式就是治理型人才,可是現在要挑大樑,要掌管軍事,西有殺父仇人黃祖,南有不服安撫的山越人,北有虎視眈眈的曹操,以及陰謀家陳登勢力挑唆內部叛徒,還有那兩面三刀的廬江太守李術要脫離東吳,內部有大伯的小兒子孫輔與曹操溝通,認為孫權年幼,想分裂東吳,叔叔孫靜的兒子孫暠都直接起兵了,借口是權弟是書生,沒有領兵經驗,讓我來吧。幸好哥哥孫策的死黨虞翻嚴厲譴責並表示和所有士兵用命抵抗不惜流血,那次宗親奪權才沒有成功。更可恨的是那個盛憲的同黨,媯覽、戴員收買邊鴻殺死孫權的親弟弟孫翊,和宗親元老孫河。這時候的孫權是岌岌可危,所以陰謀論說孫權謀殺孫策是說不通的。因為孫權沒有掌握實權,至少沒有人跟他戰隊之前,是不能殺孫策的。而對孫權的戰隊都是孫策死後,才發生的。而且張昭和程普他們打心眼裡更喜歡孫翊。孫翊文武雙全、有勇有謀,在一個集團的軍事開拓期間,孫翊比孫權更適合接替孫策。所以當所有人都站在弟弟孫翊那邊時,孫權有沒有人給他戰隊的時候,他可能殺孫策嗎?再說了兄弟倆的感情那麼好是不可能謀殺的。孫策為什麼拒絕選孫翊,可能是因為他知道盛憲這樣的隱藏的特務不死,他三弟有危險,他也不想三弟走他的老路,他就是殺人太多,他想讓孫權來接替他,類似於朱元璋用朱允文而不用燕王,這是一個道理。

如果是孫翊接班,孫輔以及孫暠都不敢造次。但是東吳集團會接下來還會動蕩。孫堅、孫策兩次動蕩已經夠了。所以孫策選了孫權。有孫權坐鎮後方,清理內部間諜和投機分子,三弟照樣可以領兵打仗,就像司馬師、司馬昭那樣。只是精通軍事的三弟死了。

孫權對孫策後代不好,這個就有點扯了。孫權經常去恆王廟拜祭,去反思,在子女犯錯的時候都叫他們去大伯的廟裡去反思,而不去爺爺的廟去反思。這是兄弟團結愛慕的表現,並不是陰謀論的殺了孫策或者對 孫策兒子不好才有愧。孫權讓孫策的兒子遠離是非,是為了保護哥哥的遺脈。如果給予過高的爵位和待遇,過於重要,反而讓孫權的兒子孫子們忌憚,那樣就是害了哥哥的後代了。事實上孫權的兒子真的相互殘殺,自己親兄弟都如此,何況孫策一系?所以孫權故意冷漠孫策後人,是為了保護孫策後人,這種用心良苦有幾個人能知道?所以只能去恆王廟和哥哥說說話,一解心中煩悶。因此詆毀孫權對孫策後代不好,真的是無中生有。至於孫策後代真的被殺,那是孫皓做的壞事,孫權之後是孫亮,孫亮之後是孫休,兩代都算不錯的,之後才是暴君孫皓。孫皓從小在血腥中長大,看多了叔伯阿姨親戚間的血腥殘殺,也經常被視為親叔叔的保鏢侍衛出賣,他爸媽死得那麼慘,所以孫皓有點人格偏激了。孫策後人是被謠言害死的,有小人調撥,才那樣,小人也真的很多。當時不僅僅是孫策後人,就是孫權自己的後代,孫皓都不放過。孫皓的嚴重失信於臣、於將、於友、於民、於宗親。以至於某個地方官出差的時候去拜訪一個宗親封王,想拍馬屁,封王以為孫皓派官來傳達聖旨殺他,全家叛逃北方了。孫皓失信於人,這樣的人不亡國才怪。

誤區二:孫權逼死陸遜,不是逼死,是自然死亡或者自己作死。

我們先看看孫權的子女,孫權有7個兒子和4個女兒,有所三個女兒,是因為只有大虎小虎兩個女兒有明確記載,其他不詳。

孫權一共有7個兒子,3個女兒(也有說4個女兒的,本人覺得是4個),至此,再梳理一遍這10個人的命運。

長子孫登,229年被立為太子,241年病死,活了33歲,是孫權自己也是大臣、將領、百姓、宗親評價最高的一位也是向關羽提親的那位,可惜和關羽的女兒沒有緣分,要不然即便守寡也比被龐德兒子滿門抄斬的好。關羽說配不上他女兒,配不配得上,各位看官自己估量。

二兒子孫慮,早死,活了20歲,沒有機會展現才能。

三兒子孫和,242年被立為太子,250年被廢,後被孫峻殺死。活了30歲。說好聽是為人謙和,說難聽就是耙耳朵沒主見,容易被權臣架空,陸遜站隊他,才是陸遜的真正死因。他也是暴君孫皓的父親,被親信出賣,被小人挑撥造謠,加上在任的東吳皇帝孫亮(孫和七弟,暴君孫皓的七叔)年紀小,宗親孫峻就把孫和逼死。類似於明朝的朱允炆

四兒子孫霸,242年被封為魯王;251年被廢,後被賜死。他生於哪一年難查,死時大約在20多歲。此人也是既腹黑又豁達的人,一大堆優秀有才能的文臣武將都看好他,類似於明朝的燕王朱棣。孫權本來立謙和君子孫和,但是陸遜一直站隊孫和,還一直給拉隊伍,給孫權頻繁寫信(陸遜在邊境),教孫權怎麼選太子,所以導致孫權懷疑陸遜,轉而啟用能鎮得住陸遜的孫霸。後來一場鬧劇結束,孫權含淚忍痛賜死。

五兒子孫奮,252年被封為齊王,因為母親家世地位不夠,所以沒有名分,與太子徹底無緣,他乾脆自暴自棄,做了古惑仔。他一生鬱郁不得志,心懷怨恨,擅自調兵、誅殺大臣。呂岱勸他,他回答:我就做違法的事,你們能把我怎麼樣?完全一副自暴自棄的無賴樣。等到孫皓即位,有傳言稱他將被立為皇帝。270年,孫皓懷疑他有野心,下詔殺死,五個兒子同時處死。他生年不詳,估計在30多歲。古惑仔是不可能做國家領袖的,就算是縣長都不行,自暴自棄何必呢。

六兒子孫休,258年即位,264年去世。死時30歲。很不錯的一個兒子,後來即位,使東吳繼續繁榮。為什麼開始孫權沒注意到他?也許是他想像孫權叔叔孫靜那樣退隱吧。人說大智若愚,竟然連孫權都騙過了。

七兒子孫亮,252年即位為帝,258年被廢。不明不白地死去,僅17歲。老大老二老四都死了,老三是不能用了,老五是古惑仔,老六整天一副閑雲野鶴的樣子,孫權沒得選,而且孫亮的母親又是孫權最喜歡的一個女人,步練師步夫人只是不愛吃醋,真正論一笑傾人魂,以前人生都白活了,恐怕說的就是這位七皇子的生母潘皇后了,個人認為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楊貴妃、孫亮生母潘皇后。貂蟬嘛,一個侍妾,如果真的傾城傾國,能只是侍妾?呂布那種層次的人,什麼樣的女人他都要的。殺董卓是矛盾、利益的問題,不僅僅是貂蟬的原因。要不然呂布敗亡後,都沒人去收了貂蟬,甄姬不是被曹丕收了嗎,呂布敗亡前一直對原配言聽計從,都沒見過貂蟬冒泡的。一個煙花女子豈能中國四大美女的寶座。估計貂蟬比大小喬略低一檔,大小喬比西施、潘皇后低一檔。潘皇后開始是戴罪之身的,居然都成了皇后,連大族出身的步練師都做不了皇后。孫權晚年的種種言行,足以說明這個女人的驚世美貌。遺憾的是母親被宮女掐死,兒子年紀太小被廢,然後被害死。

孫權聰明的兒子就只有3個,孫登,早死;孫霸被一群大臣逼的不得不賜死;孫亮,美女的兒子,大腦卻不簡單,可惜年紀太小,他爹孫權當年有張昭輔助,有程普和周瑜和好。可惜諸葛恪可不是周瑜,沒那麼大度,其他人也不是程普,也不願意為大局著想。所以孫堅、孫策、孫權少年英雄的好運,到孫亮這裡戛然而止。

再來看看他的女兒。

大女兒叫做孫魯班,小名叫「大虎」,第一任丈夫,是周瑜的兒子周循。周循死得早。第二任丈夫,是衛將軍全琮。全琮謙和待人,平安去世。但孫魯班為人歹毒,害死了親妹妹和太子孫和。惡有惡報,她自己參與謀殺孫綝,事情敗露,被流放外地,後半生凄苦,死於哪年不詳。

小女兒叫做孫魯育,小名叫「小虎」,都是步夫人所生。第一任丈夫是朱據,後來嫁給了一個書法家叫劉纂。她是被姐姐害死,老公朱據被孫弘害死,她和朱據的兩個兒子又遭孫魯班陷害,被孫亮捕殺。一家人命運都悲慘之極。

還有一個女兒,經歷不詳,但也是死得早。另有其他說法說有兩個女兒,這兩個女兒都是許配給大族或者有能力的大臣將領了。因為沒有什麼特別事迹,又是女人,所以事迹不詳細了。

好吧,我們看完孫權子女情況了吧。看出來了嗎?是陸遜和一干文臣武將,逼死孫霸,逼著孫權處理。孫霸是孫權最優秀的兒子了,其他兒子要不是太小,要不就是太軟弱,容易被架空。孫和是個容易對手下言聽計從的人,容易被架空。孫權一直緩和和士族的矛盾。可是不 代表他會妥協,會把父親和大哥用生命換來的江山拱手讓人,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孫權的叔叔孫靜的後代要替孫亮處理諸葛恪,也是為什麼孫權對孫峻那麼寬大。因為至少江山還是姓孫的。

陸遜也許是真的忠心,但是他忘記了自己位高權重,如果東吳的地盤大一點,那麼陸遜可以說是連衛青和韓信都比不上的。衛青、韓信的功業是難以仰望的,但是陸遜不但有夷陵大捷,還有石亭大捷,兩場都是殲滅戰,赤裸裸的殲滅,一個是主動防禦,一個是主動進攻。陸遜對於內政、外交,都有不錯的見解。出將入相,陸遜做到了,我們今天看東吳版圖不大,覺得陸遜沒什麼。但是在東吳的文臣武將眼睛裡面,陸遜可就是他們的韓信、張良、蕭何、范增的合體。陸遜出將入相,位高權重,本應該在邊境守衛疆土,卻一而再再而三「教育」孫權怎麼選繼承人,和孫權搞書信論戰,當年中蘇論戰後果是啥樣大家都知道。

因為陸遜的影響力,讓東吳的 二宮之爭越攪越混,臣子應該替君主分憂,而不是添亂。看看呂蒙和孫權相處,我覺得那是最好的相處。陸遜是孫策的女婿,陸遜的爺爺和廬江太守陸康是兄弟,孫策又殺了陸康。這些關係好複雜。陸遜會不會報仇來推翻東吳?陸遜會不會打著孫策的招牌要把孫策的江山拿回去,是孫策給孫權的,現在是不是要拿回去呢?如果不是的話。陸遜為什麼還大老遠喋喋不休的搞書信論戰?士族文人,殺死了孫權的親弟弟孫翊,就在孫翊好酒好菜招待他們,給他們俸祿,給他們出人頭地的時候,趁著孫翊酒醉送客,從背後把人給殺了。孫權的族兄孫河,為東吳早期立下汗馬功勞的元老,被同樣一夥士族文人給殺了。這些血淋淋的教訓,我們外人看來沒什麼。或許你在端起一杯咖啡,慢慢欣賞史籍,但是那確實孫權的真實人生經歷。

所以位高權重的陸遜,孫策的女婿,陸康的族人,上大將軍,丞相,還是應該保持冷靜為好。這是別人的家事。結果孫權怒了,不但回信,還幾次派人去邊境文陸遜。問他到底想幹什麼,到底要怎樣。陸遜覺得自己是忠誠被冤枉了,於是就死了。這個到底是氣死的還是病死的。難以考證。陸遜死的時候五十多歲,也不算短命吧。那個年代短命的很多,比如周瑜、呂蒙、蔣欽,都是病死的,死的很早。

所以對於陸遜,很佩服他,出將入相,真是很完美的人,又忠心,兒孫也是人才,可惜的是不知道哪些話不該說。

誤區三:孫權沒有上進心,渣權,不是明君

能這樣認為的人多半是不愛看書,或者喜歡看小說演義或者電視的人。首先,吳國和蜀國對北魏的進攻,東吳一直是主角,也就關羽那一次例外,魏國重點防禦和進攻對象都是東吳。不相信的人去圖書館好好靜下心來看看《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鑒》,自己好好看看,對比下就知道。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的時候周瑜沒死,加上孫權那時候年輕,所以在魯肅的撮合下就借給劉備了。後來他很後悔。一個是周瑜死了,第二是劉備、關羽耍賴,魯肅罵的關羽心服口服,可是關羽就是我承認我們錯了,但是不是不還,再借十來年吧。就是老賴。魯肅在赤壁的時候賭對了,也就出名了。但是不代表他荊州就賭對了。同樣的,張昭不懂軍事,在赤壁就選擇了保全,所以他賭輸了,可是孫權和遼東結盟換戰馬他又賭對了。所以看問題要一分為二的。孫權在孫策死後第一件事情就是鎮壓廬江太守李術脫離東吳的叛變行為,然後打擊內部間諜,討伐山越,幾次攻打黃祖。不是孫權 不想統一全國,是現代的人用現在的人口分布去套用到三國時代。孫策創立東吳,是大英雄,了不起。可是東吳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麼富庶。南北人口差距減小,那是 宋朝才有的事情。東吳有很多百越族也有很多漢族大地主自己割據的,孫權疲於應付,這邊討伐了,那邊又造反了,去討伐他,都跑上山去了。在山上種地,在山裡開礦鍛造兵器。浙江、福建、江西都是多山的省份。這些省份的南部地區都沒怎麼開發。要討伐山越還有維持正常的行政運作都要相當的兵力,所以孫權前幾次打黃祖沒把黃祖徹底消滅。因為兵力不夠,很多兵力都分散駐守。都是把黃祖集團打一頓,搶點人口、糧食、布匹、船隻。最後一次打黃祖,孫權終於騰出手了把黃祖打掉了,黃祖逃跑的時候也被騎兵馮則追上斬掉首級。可是已經太晚了,馬上就要赤壁之戰了,曹操動作太快了。與其說曹操動作快,不如說東吳的兵少、人少,所以效率不高。只有國力強大,才能事半功倍。孫權一次次北伐曹操,每次都是曹操有援軍而失敗。不論是孫權、朱然、諸葛恪北伐收穫不大,都是因為魏國一下子就是幾十萬人把吳軍圍得牢牢地。不管哪朝哪代要北伐成功至少必須有五個條件中的一個才行第一、有絕對數量的人口、後勤等資源保障,像漢武帝剿滅匈奴,天下人口減半。岳飛為什麼不能成功,因為打仗要看國力,要兵源、後勤,宋朝皇帝不支持岳飛,等於孤軍。關二爺開始能佔優勢,是因為後面的自己人沒有翻臉,後面失敗是因為眾叛親離,後面人都投降了,兵都跑光了。劉寄奴北伐為什麼比祖逖、恆溫成就大?因為他掌握了國力的鑰匙,他是實際的國家領袖(後來他稱帝了),不是將軍,所有資源由他調動。岳飛就沒這樣的資源。拿破崙兵敗莫斯科後,病員損失嚴重,將領也損失嚴重,如果給他足夠的兵,也不會那麼快失敗。朱元璋北伐成功是因為那時候南方人口很多了,而且元朝統治者得罪了大部分階層的所有人。大地主、小地主、文人、農民、商人都被元朝得罪了,都成立了統一戰線。這樣的情況,人口還不夠多嗎?第二、敵對方連續犯下不可估量的嚴重錯誤,像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夷陵之戰,石亭之戰,都是對方犯了錯誤。可是要連續發生好像不可能吧,哪有那麼傻的人。當然像韓信這樣的軍事將領可以創造陷阱、圈套,讓敵人一錯再錯。比如韓信打敗項羽手下名將龍且。東吳如果再打贏十場石亭之戰,那麼北伐一定成功。可是可能嗎?當人家是傻子啊?讓你打十次這樣的殲滅戰。第三、進攻方有亞歷山大、拿破崙、韓信、李靖、岳飛這樣的超級將領,只有有一定的兵源和後勤就可以。這樣的人全世界也沒幾個,周瑜、陸遜、呂蒙、朱然在三國可以算名將,和這些人比就差遠了。第四、進攻方有軍事兵種優勢。北伐的要有足夠戰馬,可是南方馬少,馬品質低。同樣北方進攻南方要有從小習水性的人經過多年訓練培養的水兵。這樣的優勢孫權沒有,所以北伐屢次無功而返。雖然他向遼東求戰馬被騙了,但是也證明孫權還是有上進心的,都知道要增加戰馬數量。第五、防守方有非常嚴重天災人禍。這個就太多了。李靖滅突厥,闖王滅明朝。都有天災的因素,人禍的因素也不少嘛。縱觀以上幾個條件,東吳一個條件都不滿足。東吳時期南方人口少,而且要防禦山越,分散了兵力;沒有超級帥才,陸遜周瑜之類比拿破崙韓信差太遠;經過赤壁之戰、石亭之戰,北魏一直採取謹慎的措施。動不動就是幾十萬大軍圍得水泄不通。看壽春之變,文鴦父子那事能全怪東吳嗎?別人兵多,家底厚,你兵少,敗一次就得回去養傷了。遼東買戰馬事件雖然張昭最後對了,但是如果孫權不賭這一把,就永遠不能擴充騎兵隊伍。雖然失敗了,但是至少孫權努力過。孫權一直北伐,但是北伐地區作戰必須要戰馬,自己兵力又不夠,經過N次失敗後,在劉備、關羽耍賴後,孫權終於決定西進,而不是北上。因為在長江上游對東吳威脅太大了。蜀國可以水陸並進,北魏最多陸軍是不能不坐船就過來的。如果劉備講信譽還好,那麼對於一個出爾反爾的老油條,一廂情願的對他好就是有點太幼稚了。

孫權後來打下了交州,這是孫堅孫策沒有完成的,這大大的擴大了東吳的版圖,也為越南、廣西、廣東的開發奠定了基礎,孫權開發航路去遼東,去台灣,都是很有意義的。開發山越地區(浙江、福建、江西),為後來五胡亂華時的南下漢族提供了避難所,保存了漢族血脈。

孫權的用人是一絕毫不誇張的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也未必比孫權用人強,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朱然、朱桓、潘璋都用得很好,後兩個人有嚴重的性格缺陷,都被他用對了了,而劉備把有性格缺陷 的張飛、關羽都用錯了。關羽、張飛因此死得不好看,其實關羽、張飛再怎樣總比潘璋要好吧。可是命運卻是捉弄人。潘璋得了善終。韓當一個武藝標兵,熟悉水站、騎兵戰、步兵戰,便弓馬,臂力驚人,就算是呂布也只是便弓馬,沒有臂力驚人也沒有熟悉水戰,如此優秀的全能兵,江東元老,孫權不用他做主帥,是對的,直到晚年,韓當自己成才後,才指揮大軍。如果換做其他人,韓當這樣的資歷和能力,有幾個人不用的?韓當又不是士族,又是忠心耿耿,一般的領導者都會忍不住,大用韓當。可是孫權會看人。知道韓當不適合做主將。識人、用人,不是三天打魚就可以結束的事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合適的人放置到合適的位置。這是多數管理者都不具備的能力。孫權在軍事上能力一般,但是用人超過了孫策。孫策用呂蒙、凌統,但是沒培養好呂蒙、凌統,用他們的是孫策,讓他們成長的是孫權。曹操的五子良將,我相信,如果好好培養,一定會達到周瑜呂蒙的高度,可惜並沒有培養好。

關於孫權的立太子導致二宮之爭的事情,因為這個就說孫權是渣權的未免太可笑了。唐太宗李世民同樣因為太子的事情犯了這樣的錯誤。還因為這斬殺了大將侯君集。為什麼一模一樣的事情,李世民就是千古聖君,孫權就是渣權了?為了黑而黑有意思嗎?秦始皇沒有考慮到自己會病死,真的認為自己是萬歲,沒有想過自己如果不是萬歲,如果早死的情況,沒有為此準備好預備方案,這算不算秦始皇的一大失誤,後果不用說了吧,比孫權的嚴重多了漢高祖劉邦,治理的水平還是有的,但是軍事太難看了,劉邦的白登之圍不算是渣,孫權的逍遙津就是渣。是不是又是雙重標準了?以聖人的標準要求孫權,可是劉邦的德行,能入聖母們的法眼嗎;漢武帝,太子事件是怎麼回事?天下人口減半是怎麼回事?光武帝,號稱最完美的皇帝,對那個幫助他事業的女人是如何狠心的?又是如何迷信的?又是如何埋下外戚專權的種子的?隋文帝楊堅,怕老婆,自己選定的接班人被弄死,自己也死不瞑目;唐高祖李淵,那個隋煬帝的表兄弟,奪老表的江山那個真夠窩裡斗啊,殺李密那是一個狠勁啊,結果他兒子更狠;唐太宗李世民這個繼承了窩裡斗的傳統,幹掉的不是表兄弟,而是親兄弟了。而且把弟媳給強X了,侄子都殺光了。晚年一意孤行在朝鮮戰場犯了錯誤吧。武則天是怎麼進宮的?是誰的才人?這麼優秀的帝王,怎麼讓這樣的人混進宮了?為什麼這些都是明君了,孫權那點事就是昏君了?宋太祖,本來節制武將權利是對的,但是用些腐儒、反對白話文、迂腐的文人,來掌權未免有點太不負責了吧。看看范仲淹看看宗澤,這還算官員裡面比較有軍事才能的文人,這樣的體制、打仗方式,不被契丹、金、蒙古欺負才怪呢?成吉思汗?就是那個像古代炎帝一樣,什麼功勞都把他身上攬的英雄嗎?雖然是英雄但是缺點也明顯,那麼喜歡衝鋒陷陣,大汗啊何必呢,讓你兒孫們去吧 ,該在家裡享享福了。享福的時候能不能思考下,吃得多就一定好嗎?要注意消化。朱元璋,就是那個做個幾年和尚的白手起家的英雄?可是為什麼在古代都廢除了的殉葬制度,卻要在他那裡重現?這不是歷史的倒退嗎?還有你死後你兒子奪取孫子的地位,這算不算是昏君?如果不算,那麼孫權死後的爭位事件為什麼要賴孫權昏庸呢?而且真正導致東吳滅亡的是孫皓,孫皓和孫權之間有孫亮、孫休,都算是明君了。不隔代的繼承人出現問題,比如李世民、朱元璋,就是明君,隔了兩代繼承人出現問題就是昏君了。這樣的顛倒黑白的事情還是很有邏輯性哦。還有個康熙,比起成吉思汗、忽必烈來說,講究藝術了,不粗糙,但是你活得太長了吧,兒子們爭位是怎麼回事?康熙的兒子爭位,不影響康熙的地位,孫權的兒子爭位,就證明孫權是渣權是昏君了。這樣的雙重標準是很好玩的。

翻開那些史籍,靜下心來來好好看看。孫權那點事真的不算什麼。孫權是感覺到孫和越來越聽陸遜的話,怕以後陸遜篡位,孫霸鎮得住他們,又有才能,於是就給予孫霸一樣的待遇,然後兩幫人吵吵鬧鬧,最後孫權不得不收拾殘局。這算是一個失誤,但是因為這樣的失誤就說孫權是昏君。那麼同樣的事情,李世民也做了,還殺了名將侯君集。為什麼李世民就不是昏君了?

誤區四:遼東公孫淵騙了孫權,所以孫權錯了?

其實張昭說公孫淵不可信也有賭和猜的成分,不過這次他猜對了。還好他猜對了,東吳要北伐,要人口,人口不夠,拿就只能靠名將,名將能力也不是摧枯拉朽啊,人家曹魏也有人才。怎麼辦?擴充騎兵吧。好了,不擴充騎兵吧,你們說孫權沒有志向,擴充騎兵了,誰知道遇上公孫淵這傢伙是個忽悠,你們又說孫權不會看人,說孫權晚年昏庸。反正不管孫權怎麼做,黑粉都是要黑孫權,其實不是孫權真的黑了,是有人帶上墨鏡了吧?那時候戰馬來源只能是遼東,孫權沒有別的選擇。所以張昭和孫權在遼東買戰馬的事情上都沒有錯。一個是為了統一北方,一個是老成持重防止被騙。因為這事去黑孫權的人也太低級了點。

誤區五:孫權被滿寵被張遼刷經驗?

這個喜歡津津樂道的人還是要理性的為好。我也喜歡津津樂道,人家劉寄奴一個人追著一千人砍,一千人很害怕的逃跑,可是這樣的事情你們覺得可能嗎?所以有時候歷史記載是有水分的。張遼滿寵的事迹,如果光看魏書,那麼肯定是洋洋洒洒了。綜合各種資料來看,張遼就是在孫權派兵打頭陣的時候,按照曹操的建議,趁吳軍未集結完畢,突然出擊,打個突襲。派了800人出去,回來的只有一兩百人,這一兩百人還是被張遼拋棄後,大聲斥責張將軍為什麼拋棄我們,張遼這才回去救他們。這場戰鬥不是逍遙津,是張遼帶800勇士突擊登陸的吳軍,吳軍被突襲,很慌亂,然後被張遼他們砍死一兩百人,後來他們發現魏軍人少,就把魏軍包抄了,張遼800人死了五六百,打死一兩百。其實並不划算。唯一的收穫就是告訴吳軍,我們是很有勇氣的。

說來也有意識啊,孫權這次北伐張遼,出演了幾次拋棄隊友的情況。先是登陸作戰張遼打伏擊,後來被包抄拋棄開始鼓動出城的士兵。這也就算了。更有意思的在後面。就是吳軍進攻十多天,合肥城防堅固,打不下來,糧草開始不夠了,士兵開始生病。於是要退兵。這次孫權不知道咋的就有點飄飄然了。後來查了資料才知道,原來啊,孫權他們先是在湖南,很輕鬆的把荊州要回來三個郡。被老賴劉備、關羽耍了,還是靠呂蒙,把兩個郡得蜀兵打得落花流水,有一個郡硬是被呂蒙靠嘴巴給騙回來的。所以吳軍普遍有點驕傲了,從湖南拉過來的,打了十多天,早已經是疲憊的隊伍了。孫權這時候虛榮心就上來了,撤退的時候居然要自己殿後。聽說要徹底了,戰士們高興及了,自從為了和關羽對峙,又取三郡,有跑來合肥,早已經累死了。現在聽說回去了,都很高興。早早的開船起航了。孫權親自殿後就是為了表現自己,是一種虛榮,之前的年,214年孫權和呂蒙、甘寧攻破了皖城,今年215年先是在湖南被關羽給震懾住了,接著奪取了三郡,和劉備重新簽訂了荊州合同。所以孫權高興啊,這次雖然攻打合肥沒攻下,但是也沒多大損失。也許是虛榮,也許是高興,也許是為了鼓舞和感謝士兵,所以孫權在撤退的時候親自斷後。結果就出了個問題。孫權這時候像在東吳開酒會一樣,要呂蒙、蔣欽、甘寧、陳武、凌統、徐盛、宋謙、潘璋都留下看他殿後。有了演員沒觀眾是不行的嗎?這些將領也算是配合的,先是打發自己隊伍給副手開船帶著了,和孫權一起,加上士兵一共3000人(歷史記載包括孫權侍衛是2000人,我把那些將領的私人侍衛加上算一起)。這下孫權高興的太早了。本來敵人撤退,趁機打一打尾巴,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不正常的就是孫權有點大意了。居然帶那麼少的兵力斷後,而且一國之主斷後,這不是以身犯險是什麼?看來孫堅的死不能打動他呢。所以後來張遼、樂進看到吳國還有少量兵馬沒有渡河時,就率領大量騎兵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殺過去。吳軍將士正配合孫權演戲呢,他親自斷後的好戲。還沒反應過來,就被打了。這時候呂蒙、蔣欽馬上投入戰鬥,甘寧興緻正好,還叫吳兵把戰鼓擂響,最前面的一個玉面郎君早已和敵人打成一片,原來那是孫策的心腹陳武,前御林軍統領。這邊的現任統領凌統,早已和那幾百自己親自招募的健兒擺開陣勢。這時候比較好玩的事情出現了,老將軍宋謙(演義裡面把他弄到前面800人里去了),和後來居上的名將徐盛,開始跑路。對,開始跑路。徐盛是北方人,根基不深,來江東是為了躲避戰亂也同時為了薪水職位,對孫權不忠心也沒什麼(後來這傢伙在孫權向魏國假意稱臣的時候,哭得是孫權恨不得把他收做兒子),宋謙可是老將了,資歷很老,只是能力一般,所以沒有上位,他倆就開始跑路。這時候有性格缺陷,截殺自己手下軍官和士兵,殺死關羽的潘璋就出來了。砍死宋謙,徐盛逃兵各一人,厲聲斥責,指桑罵槐,徐盛和宋謙也不得不繼續回頭保護孫權。先是張遼拋棄士兵,這下東吳將領拋棄主公。好在徐盛後來成長了,成為一位帥才。宋謙也許因為這污點事件被雪藏了。戰亂中,陳武最為賣力,凌統第二賣力,陳武死於亂軍之中。凌統的幾百手下全部戰死,一個活的都沒有。凌統是後來等孫權脫險後,自己潛水渡江的,真厲害啊,死戰那麼久還能潛水渡江。甘寧、蔣欽武藝高強也很賣力,呂蒙武藝一般但是也並不後退。孫權在和魏兵打鬥的時候,張遼注意過他,可是當時不知道他是孫權。張遼後來問抓到的吳國兵,說那個騎馬射箭很厲害,腿短手長的人是誰?吳兵回答是孫權。張遼和樂進感嘆很久,早知道就去 集中火力對付孫權了,興許運氣好能抓到他。所以說小說裡面說前面800人破陣張遼打得孫權尿褲子,那都是扯淡,小說裡面張遼知道是孫權,現實是他不知道孫權殿後。孫權在逍遙津殿後戰鬥中也確實遇險,不過不是張遼,也不是樂進或者李典,應該是 其他士兵或者下級軍官。魏國兵多,孫權自己打殺了一陣,衝出重圍,來到橋邊,可惜橋中有一段斷了,後來有很多追兵,孫權的一個手下用馬鞭狠抽孫權坐騎。寶馬一躍而過。不必孫堅的救命馬差啊。在東吳兵快支持不住的時候,吳將賀齊趕到,把魏兵攻勢擊退,魏兵見有援軍,早前也殺了不少吳兵,所以各自退兵。時候回到船上,賀齊拉著孫權哭著對他說,主公是千金之軀,要持重,要對所有部下負責。孫權從此再也不以身犯險。這就是真正的逍遙津。演義里什麼八百破十萬,也是好笑。實際上就是6萬吳兵從湖南去合肥,然後攻打部下,開始登陸的無名部隊被張遼突襲,張遼800人死了五六百,吳兵死了一兩百。吳兵真正的損失是撤退時被追擊。前面的軍隊開走了,2000水軍殿後,被數倍騎兵突襲。估計損失也就一千五百人左右。士兵損失倒不是什麼。關鍵是折了陳武。這是非常忠心於孫家的,比徐盛他們靠譜多了。

至於滿寵打敗孫權,那樣就可笑了,滿寵一般是救火隊長,作為援軍出現。吳兵久攻不下,疫病橫行,人家有援軍來了,不跑,難道等著被 包餃子嗎?

張遼的張八百打的是登陸部隊,不是孫權。打孫權的是人數佔優勢的騎兵追殺殿後的水兵。雖然張遼的功績遠遠沒有吹噓的那樣厲害。但是開始和樂進、李典團結,放下個人矛盾,這說明了他們三個人識大體。比如周瑜程普也是這樣。反觀張飛抽打部下,關羽辱罵東吳來使,威脅國舅爺和將軍士仁。這些都是團隊里的負能量。張遼敢於800人打擊敵人登陸隊伍銳氣。說明了他的勇氣,雖然有點虧本。最後的追擊戰說明樂進、張遼善於把握戰機,見縫就鑽。只是殲敵數量1500人,和十萬差距有點大。

曹丕南征的時候,被士族文人盛憲的同黨殺害的孫河的兒子孫韶,派遣一個名字叫做高壽的將領,率領敢死隊500人去截擊曹丕。結果曹丕嚇得棄車而逃,曹丕的副車被繳獲。如果都像微粉們那樣吹牛,是不是這個高壽比張遼還要厲害呢?實打實的差點抓到曹丕,還是500人比800人少300人,還有開始我說的劉寄奴劉裕,一個人追著一千人砍。那不是傳說中的一騎當千嗎?所以喜歡津津樂道的人一般都是吹牛的人。

如果孫權的能力那麼差為什麼從古至今,那麼對孫權的評價都是很正面的?

總結:孫堅軍事上最為迅猛作戰像項羽像吳起,直搗黃龍,讓人來不及應對,但是沒有私心,於是政治上不成熟,成為別人炮灰,用孫家人血換來的長沙被人吞併了,最好依附袁術,因為袁術而死,打出的家業都丟了,性格粗糙,強行娶親,隨便殺人有點讓人爭議,死亡也是因為自己的性格,不等程普不等帶大部隊;孫策反而有點韓信、陸遜的作戰風格,喜歡拐彎抹角的用兵,比如討伐王朗和劉勛,特別是討伐劉勛,劉勛當時兵力比孫策強,劉備沒遇到諸葛亮法正之前是不可能打敗劉勛這樣級別的,那次的討伐簡直就是陸遜夷陵之戰的另一個版本,孫策軍事、政治都很優秀,但是同樣性格有點糙。用人、識人能力很強,可以說和曹操劉備一個檔次。不如曹操劉備的是性格浮躁,年輕氣盛。政治上有了私心,殺人也是有選擇性的,恩威並施 。口口聲聲說要做齊桓公,骨子裡會不會想做秦始皇也未可知,一大推有風骨曹操都要不到的人為他心甘情願的去死,太史慈、周瑜都是縱橫天下的人,特別是太史慈,自己打算割據的人,曹操一個軍閥去收編另一個軍閥,人家太史慈都不搭理他,名仕張紘在曹操那裡任職了兩年,可是並沒有忘記 當初和孫策的荊楊對,寧願放棄曹操給予的比孫權高的官職和俸祿,寧願遠離那些文壇好友,去文人相對較少的江東,去接受一個相對較低的官職,一個人年輕有為,有勇士為之捨命,有名仕為之放棄榮華富貴,這不是人格魅力是什麼?至於反對派,要知道世界上最完美的人都有反對他的 人;孫權,壽命長,年輕時一樣性格有點糙,喜歡射老虎射著玩,逍遙津之後,接納賀齊的建議,從此終身改正這個缺點,用人、識人不僅僅比曹操、劉備高,放眼整個人類,這樣用人典範的領袖真的很罕見。特別是夷陵之戰本來應該是用朱然的,呂蒙推薦的,朱然和他私交好,同樣是大族,同樣是優秀的軍事將領,他卻選了陸遜。有幾個人用人能如此藝術的百花爭艷呢?善於制衡各種勢力。完美的完成了父兄沒完成的事業。至於沒有統一天下,那是因為三國時期南方人口不多造成的。晚年沒有什麼大錯。就是二宮之爭有點糊塗,但是這樣的糊塗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哪個沒有犯過?李世民的二宮之爭處死名將侯君集,孫權這個是陸遜自己病死的還是被氣死的都有待考證,因為這黑孫權也太低級了和雙重標準了吧。在血腥殘殺和背叛中長大的孫皓才是吳國滅亡的元兇,孫皓是孫亮、孫休之後才上任的。孫亮談不上昏庸,孫休一代明君。隔了兩代帝王,要去追究孫權的責任,是不是某人犯事了,警察要連他墓地裡面的太爺爺也一起處理呢?

孫氏父子三個都是英雄豪傑,頂天立地那種。很年少有為,很勵志。綜合能力孫權第一,孫策第二,孫堅第三。孫權排第一是因為培養人的能力太強了,陸遜、呂蒙、朱然、周泰、徐盛、蔣欽,哪個不是他栽培的?前兩個曹操和劉備一輩子也培養不出來,曹操劉備陣營也沒有陸遜呂蒙這樣的人,司馬懿?那個靠人海戰術幾十萬兵圍困朱然北伐兵,最後朱然斬首萬餘黯然離去的 人?鄧艾,那個打了一輩子仗,終於在老年的時候,靠突襲毫無戰鬥力的守軍,勞師以襲遠的老頭嗎?要是劉備還在,鄧艾都不知道死了N次了。鄧艾的破蜀那是曹操死了多久後的事情了。再說了他是曹操培養的嗎?羊祜,杜預,之類能左右三國局勢嗎?能左右三國局勢走向的將領,只有周瑜、呂蒙、陸遜、鄧艾。鄧艾如果年輕點倒是還好。

頂級人才像曹操、劉備這樣的管理者只能靠運氣去碰,他們培養不出來。看看蜀漢的趙雲,看看東吳的周泰,趙雲在諸葛亮主政的時候,已經非常老資格了,還打了大敗仗,人家周泰統領軍隊擊退曹操,獨當一面了。這能證明趙雲一定比周泰笨嗎?不是,是培養他的人不行。周泰一個保鏢,做到了濡須督,領軍擊退曹操,後來名將朱然、徐盛佩服五體投地甘願做周泰副將,趙雲能讓關雲長佩服的五體投地做他副將、聽他差遣嗎?這就是孫權比曹操、劉備高明的地方,這就是孫權善於培養人才,這就是管理者的藝術!!!

曹操、劉備,給他石頭,就當石頭用,給他金子,就當金子用,是算不錯,但是真正能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讓石頭自己奮發圖強(自己去看看呂蒙、徐盛、蔣欽、周泰、丁奉、潘璋的傳記的成長史),讓石頭變成金子的,讓團隊負能量化為浮雲變成正能量的,真的太少,這樣點石成金的管理者真的太藝術!!!

對於孫策排第二,因為:一個人長得帥、說話幽默、會看人,會用人,很早讓二弟去學管理學專業終成一代帝王,讓三弟去上西點軍校(三弟的死是個意外),重用小地主和農民等寒門,也用肯合作的大族,對於朋友很好,對於敵人很果斷(看某些人赤壁猶豫、漢中猶豫可以對比),會打仗會用兵,有一定武藝,與名滿天下的美女還是處女終成眷屬,另外一個美女不私吞讓給兄弟(李元昊、唐玄宗、曹操、朱溫這樣的人不娶周瑜嬸娘和表妹就不錯了),農民、小地主、一些士族文人(董襲、朱治、張昭)、名冠三軍的將領(程普)、想割據的軍閥(太史慈)都願意為他去死,這樣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魅力?不佩服都不行。他是中國的亞瑟王、亞歷山大。為什麼有人要黑他?什麼攻陸康兩年、陳登打敗的謠言都被一一擊破,還有亂殺人是亂殺人嗎?

孫堅排第三:因為在軍事上孫堅雖然天下無敵,但是在政治上太無私了,沒有私心。孫堅一生縱橫天下,無論是西域、漠北、南蠻還是黃巾,聽到孫堅來了都怕得要死,孫堅的敗給徐榮是因為孫堅帶萬餘人行軍,那時候沒有偵查衛星,孫堅被李、郭、賈詡突襲包圍,軍隊潰散(不是殲滅),然後孫堅帶著祖茂等千餘人又遇到徐榮的大規模騎兵圍剿。在北方的失敗董卓解釋得很清楚了,其他將領不聽孫堅建議導致孫堅戰敗,孫堅要萬人,人家給你1千新兵能行?如果孫堅真的不堪一擊,在遭遇徐榮、李郭所謂吊打孫堅後,董卓為什麼怕孫堅?為什麼要求和?總之,孫堅是漢朝的忠誠,他的利益來自於高高在上的天子,所以他忠心於皇帝。他的家底都是自己用孫家人和部下的血換來的。沒有私心,結果丟了長沙的地盤,眼看勤王要成功了,劉表、袁紹之類的門閥利益代表者,到後面破壞後勤,搶孫堅根據地。所以孫堅是優秀的軍事將領,東漢末年到三國末期,沒有一個能像孫堅這樣能打的軍事將領,真的一個都沒有,摧枯拉朽,遇強則強,吊打,迅速,人家打十來年,他一兩年就弄好。

當年陳國公子政治上失利,投靠齊王,齊王封他官,給他地,賜姓田,後來田姓一支因為功勞被改賜姓孫,孫家後來的孫武、孫臏都是軍事人才,不是政治人才。孫臏更是被小人陷害,變成殘疾人士。孫堅如果真的是孫武子後人,也是有因有果,過於忠心皇帝。自己沒私心。

想當成很多割據勢力聽說孫堅要來,嚇得趕快投降,有很多棘手的叛亂分子燒殺搶掠,破壞生產,孫堅一個月就平定,孫堅去的時候對當地文官說,你只管保障我的後勤供應,打仗的事情讓我來。事後平定叛亂,文官對孫堅很鄙夷。孫堅每次如期或者提前完成任務,真正喜歡他的是皇帝,文官集團、門閥士族對孫堅很鄙夷。孫堅救過陸遜的家族,陸遜家族對孫堅的兒子孫策還是一樣的鄙夷。這就是門閥士族和寒門和將領的矛盾。

陸遜的爺爺的兄弟,廬江太守陸康,為什麼會死?孫策沒有殺他,孫堅以前救過陸家,孫策攻破廬江城是袁術的命令,亂世之中各為其主沒什麼錯,孫家人救過陸家人的命,後來救命恩人的後人(孫策)去拜訪陸家人,陸家人瞧不起孫家人,門閥大族,養成了「嗟,來食」,」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不良風氣,救命恩人都忘記了。孫策攻破廬江,沒有殺陸康,算是仁至義盡。陸康陸遜那個大家族餓死了,怪他們自己,誰要你們是門閥大族?肚子餓了自己不會去種地?就知道壟斷文字,剝削寒門人士,出賣皇帝,皇帝和農民、小地主等寒門人士是一條船上的。官僚集團、門閥大族,濫用真龍天子給予的權利,貪污皇帝給寒門的錢和福利,壟斷文字,蒙蔽皇帝,愚弄下層人民。陸遜家族雖然後來忠心東吳,陸康、陸機、陸雲都是人物,但是要他們放棄自己的利益,我覺得不可能。陸康如果真的是忠心與漢朝,為什麼在董卓劫持天子、李郭屠戮人民的時候不去勤王?飽讀聖賢之書,儒家講得就是忠心,為什麼讓天子在北方被亂臣賊子劫持?為什麼勤王的英雄孫堅的後人,漢朝的忠誠卻被陸家拒之門外?孫堅救過陸家的命忘記了?其實說白了中國的官僚集團、門閥、貴族,就是做了U子又立牌坊那種。劉表也是這樣的人,漢室宗親,孫堅勤王,孫堅長沙的根據地都不要了,為的是你們口中的皇帝,可事實上,皇帝快要被孫堅解救的時候,劉表在做什麼?在孫堅背後搶孫堅地盤,四川劉璋一派在做什麼?在積蓄實力、觀望。自己的宗親都不管皇帝了,皇帝已經被大家拋棄,反正自從陳勝、吳廣後,皇帝就是輪流做,誰做皇帝還不是一樣。那些門閥大族、官僚集團、大地主的利益是不會受太多影響。蒙古南下、清兵入關都是一個道理,只有門閥大族、官僚集團、大地主的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他們才會換掉皇帝,元朝的政策讓門閥大族、官僚集團、大地主的利益不滿意,小地主、農民等其他人士都不滿意,清朝面對列強左洋務右新政都不能讓門閥大族、官僚集團、大地主的利益以及新產生階級的利益得到滿意,所以就讓你下來。隋唐還不是關隴集團想重新洗牌?所以中國的皇帝最喜歡小地主,喜歡農民喜歡底層的寒門,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科舉也是這樣才產生的。孫策,一個將領的後人,根基不深,沒有袁紹和曹操的威望,只能靠自己。對於不合作的門閥大族,只能大開殺戒。但是對於合作的,對於小地主、寒門卻很好。孫權,最會制衡的一個帝王。還不是一樣的果於殺伐。殺李術、殺盛憲、清洗不合作的陸遜一派(居然想用儒學給太子洗腦,所以孫和是不能用了,必須是孫霸)。後來的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是這樣,都是喜歡小地主和農民等寒門,因為這些才是國家的根本,是天子的基石。天子給予他們機會和利益,他們給予忠心和勤王。秦始皇焚書坑儒,漢高祖劉邦和朱元璋大開殺戒,清朝皇帝對於文官的制約,都是為了鞏固皇帝權利的表現。如果孫策、孫權不打擊門閥大族、官僚集團、大地主,不殺個把人,那麼下場是什麼?崇禎帝、建文帝那樣子。反正換了主子,他們照樣吃香的喝辣的。中國的文字為什麼幾千年了才有白話文?還不是門閥大族、官僚集團、大地主壟斷文字。某某工匠如果有了新的發明,自己不會文言文,無法記錄下來,也不能和其他工匠交流技術,自己後代出生就是被人看不起的,所以他們會叫自己的兒子去讀四書五經,去做官。這樣,很多先進技術就失傳了,就算他兒子比他天賦更高,也沒有人去發揚了。所以個人覺得孫策、孫權殺得好,陸康是自己餓死的,門閥大族、官僚集團、大地主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自己餓死了怪誰?門閥大族、官僚集團、大地主讓中國有了五胡亂華的分裂,壟斷文字,反對白話文,反對通商,讓同為黃種人的蒙古、東北、西北諸民族和中原、南方兄弟們內戰。如果早點統一,向西發展,形勢一片大好。秦始皇、漢高祖、唐太宗、元朝初期的皇帝、朱元璋、清朝皇帝都知道寒門是國家的基石,就是這些門閥大族、官僚集團、大地主掌握了文字和歷史書籍。所以歷朝歷代,不管少數民族皇帝還是漢族的,只要是愛護寒門的,都被門閥大族、官僚集團、大地主污衊。誰叫人家壟斷文字呢?


默認你是指歷史上的孫家父子好了。論能力,孫權是遠遠超過其父其兄的。
孫堅:從平民一步步向上爬,成為強勢諸侯袁術的手下大將。
後死於袁術與劉表對荊州的爭奪,從子孫賁接管了其部並繼續效忠於袁術。
孫堅在軍中培養了很多親信及宗室,為後來孫策在袁術處上位打下基礎。
孫策:在其父孫堅死後,投奔袁術。而後得到袁術的信任,接收了孫堅曾經的部隊。日後參與了袁術方進攻劉繇的軍事行動,隨孫賁、吳景進攻江東。在袁術拿下江東後,孫策支走孫賁吳景,並利用袁術稱帝的機會與袁術斷絕關係,在實際上控制了江東成為一方諸侯。要注意,孫策是通過賣袁術才得到江東的。日後孫策對外攻下廬江,討伐黃祖;對內鎮壓豪族
孫策因為鎮壓當地豪族遭到報復而被刺殺,臨終指示由孫權繼承權力。
孫策為孫權留下了不穩定的江東六郡,李術反叛、孫暠謀反;曹操趁機挖角,征走名士,其中太史慈重義不為所動,魯肅在周瑜的要挾下留在江東。
孫權:其兄孫策死後,在張昭周瑜的支持下繼承權力,致力於穩固政權。對內重用宗室、舊臣,討伐李術、山越;對外討伐黃祖,並拒絕向曹操送質。
曹操南征荊州時決意抗曹,收容劉備,遣周瑜程普破曹操於烏林、赤壁,進而奪取荊州;孫權率軍圍攻合肥,與曹操爭奪淮南,不幸招來曹操主力,與曹操在淮南展開拉鋸戰。
周瑜組織伐蜀時暴猝,孫權在魯肅的建議下將荊州借於劉備。曹操多次南征孫權,均不克而還。孫權請降於曹操,並遣呂蒙襲取荊州,又遣陸遜擊敗劉備於夷陵,臨江抗拒曹丕南征。在擊敗多次南征的曹休後,孫權稱帝。
後來孫權也曾組織過北伐,並不能突破曹魏的防線。而其晚年的二宮之爭,埋下了東吳滅亡的禍根。
孫權對內完成了孫吳的江東化,將孫氏政權紮根在江東;對外抗拒曹操劉備,佔領荊州、交州。在繼承人的選擇上,由於大力培養的太子孫登早夭而變得混亂,孫皓的殘暴不仁也與其童年年的經歷有關。


孫堅打名望,孫策打江山。。
我可以說孫權是打手下+打隊友么?
(公瑾子明伯言組團抗議,關雲長通電聲援)


三位都是人中豪傑,不過相對而言,孫權的能力最佳。孫堅,孫策都太過自信和衝動,以至於自身發生了悲劇,而孫權了解自己,也了解屬下,所以我認為孫權才是最有能力的,曹操也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他哥孫策,有小霸王之名,不過也就是將才,而不是國君的料。


孫堅是漢室忠臣(傳國玉璽什麼的是羅貫中抹黑孫堅的小說家之言);孫策是打天下的人(可惜年輕氣盛,為刺客所殺------如果不死,袁曹大戰時他突擊許昌,歷史也許就要改寫了);孫權是守業的人,獨霸半邊天,心胸不足以吞天下。所以------孫策最強。


一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雖然現在聽起來像小學生的父子恩怨局,但是當初,這是來自對手最高的讚美。


我更偏向於守江山的孫權,曹操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且孫權很有眼光,選賢用能。江東也是在他手裡達到頂峰。


孫堅團戰不錯,配合隊友能力好

孫笨一般人不敢使勁打他,覺醒有爆發

渣權各項能力都還行,單挑超級強
遇到張800要哭

當然,最強的還是這位


孫權吧,反正單挑的時候還是蠻厲害的,過牌量不能比


政治和治理地方方面,孫權無疑比父兄更出色,至於軍事方面孫堅和孫策各有春秋吧


評曰:「孫堅勇摯剛毅,孤微發跡,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且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祟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評曰:「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我都覺得自己無聊。


孫策,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


孫策。因為 帥啊
當然我策不僅是美姿顏好笑語,而且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啊,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呢。


隨手打的。十三歲讀三國誌喜歡孫策,到今天竟然快要十年了,那幾句孫策傳里的文字掌故存在記憶里像潛意識,順口就諏了出來。有空再仔細填個坑吧。

PS知乎這類問題的答案質量真心還不如貼吧。


推薦閱讀:

《清明上河圖》街上女性為何這麼少?這可以說明宋代以致中國古代的大部分時間中婦女都不能外出嗎?為什麼?
那些非常牛逼的謀士如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為什麼不自己當老大?
乾隆皇帝的詩歌如何?
歷史上所謂的奸臣,有沒有被後人誤讀誤解的?他們又有什麼被忽視的功績?

TAG:歷史 | 三國 | 孫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