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什麼會聽小人言而逼死自己的兒子劉據?

如果這時候衛青還在,絕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吧。


謝邀。

其實早就受邀了,我長時間未作答實在是因為才疏學淺。今天試做回答,請方家指教。

-----------------------------------------------------------------------------------------------------------------------------

題主也提到了衛青,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說明當時有關母系的社會風俗。

與唐宋以後社會以」父系譜系共同體「為絕對主導的生活模式不同。從西漢直到西晉,母系親族的力量十分強大,以至於人們認為舅舅和外甥也是骨肉至親。

《漢書 元後傳》

 後月余,司隸校尉解光奏:「曲陽侯根宗重身尊,三世據權,五將秉政,天下輻溱(輳)自效。根行貪邪,臧(贓)累巨萬,縱橫恣意,大治室第,第中起土山,立兩市,殿上赤墀,戶青瑣;游觀射獵,使奴從者被甲持弓弩,陳為步兵;止宿離宮,水衡共(供)張(帳),發民治道,百姓苦其役。內懷姦邪,欲管朝政,推親近吏主簿張業以為尚書,蔽上壅下,內塞王路,外交藩臣,驕奢僭上,壞亂制度。案根骨肉至親,社稷大臣,先帝棄天下,根不悲哀思慕,山陵未成,公聘取(娶)故掖庭女樂五官殷嚴、王飛君等,置酒歌舞,捐忘先帝厚恩,背臣子義。及根兄子成都侯況幸得以外親繼父為列侯侍中,不思報厚恩,亦聘取(娶)故掖庭貴人以為妻,皆無人臣禮,大不敬不道。」於是天子曰:「先帝遇根、況父子,至厚也,今乃背忘恩義!」以根嘗建社稷之策,遣就國。免況為遮人,歸故郡。根及況父商所薦舉為官者,皆罷。

漢成帝駕崩後漢哀帝繼位,在對王家外戚的權力鬥爭中,司隸校尉解光上奏批評王根作為漢成帝的「骨肉至親」,在喪期內還縱情慾樂,是背忘恩義的所為。

王根是漢成帝母親王政君的異母弟,可見在當時人的風俗中,舅舅和外甥是極為密切的至親骨肉,即使是非嫡親舅舅,也應該盡骨肉的義務。

劉據不僅是漢武帝的嫡長子,還是衛青的外甥,也是衛青的至親骨肉。

當時以衛子夫為紐帶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圈子,他們中至少有這些大人物:

衛青,衛子夫同母弟,功勛極高,封大將軍,後加官大司馬,且娶漢武帝姐平陽公主為妻,一門三幼子封侯。

公孫賀,後被委任為丞相,他娶衛子夫姐,是劉據的姨夫。

霍去病,衛子夫衛青外甥,因軍功封驃騎將軍,冠軍侯,後亦加官大司馬。

衛青霍去病在長期征討匈奴和在朝為官的過程中,因為婚姻血緣軍功漸漸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他們仰仗著皇后衛子夫,依賴著」至親骨肉「太子劉據,兩漢極重外戚,不出意外,他們不僅能在武帝朝顯赫,在劉據即位後依然可大權在握。

然而漢武帝是一個權力欲極重的君主,他不能容忍別人分割他的大權,再加上即位之初,處處受竇太后掣肘,所以他並不過分信賴外戚,然而衛青確為罕見將才,於是他邊重用邊打壓。

比如說,元狩四年,漢武帝設置大司馬位,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皆加官為大司馬。又下令,驃騎將軍秩祿與大將軍相同。

因為衛青此人據史書記載,脾氣性格都不錯,很得人心,頗有威望。

而霍去病戰功雖然極其顯赫,但是性格不夠好,在朝廷中是光桿司令。漢武帝此舉這實際上是漢武帝要重用霍去病,稍壓衛青,分化衛青利益共同體。

但是霍去病似乎和舅舅關係很密切,武帝的分化實際上未成功。

比如霍去病將曾襲擊衛青的李敢殺死為舅舅報仇,而且在請封三王的事件中,這一點更明顯。

議封三王
元狩六年(前117年)三月乙亥,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上疏武帝封三位皇子劉閎、劉旦、劉胥為諸侯王。武帝將疏文交由御史審批。三月戊申,丞相庄青翟、御史大夫張湯、太常趙充、大行令李息、太子少傅任安與太僕公孫賀商議後再次上疏,武帝認為三位皇子無德只適合封為列侯,因此駁回疏文。三月丙子日,庄青翟等又與公孫賀、列侯嬰齊、諫議大夫安等人商議後再次上疏請封三王,武帝依舊駁回。自三月乙亥至四月丙申,眾臣前後五次上疏,庄青翟尋列侯二十七人商議,公孫賀三議其間。武帝終於同意於四月乙巳日封三子為王。四月丙申日,太僕公孫賀入未央宮行使御史大夫之責,上奏封王日期及獻輿地圖請武帝選擇三皇子封國。武帝詔封劉閎為齊王,劉旦為燕王,劉胥為廣陵王。

按照西漢制度,皇子封王者,必須之國就藩,既然其他皇子遠離長安,那就等於鞏固了劉據的地位。而漢武帝居然以」諸子無德只能封侯「來拒絕,這是一個非常蹩腳的理由。只能說明當時武帝要在身邊留著其他兒子來壓制衛氏共同體。

然而這件事情發生在元狩六年,也就是霍去病死之年,可見直到臨終,霍去病未被徹底分化,他依然自視為衛氏共同體成員。

我們已經知道兩漢極重母家力量,那麼霍去病和衛青的相繼去世,確實對衛氏共同體造成了重大打擊,加上衛家再無大將,這對劉據的地位也造成了削弱。

劉據地位的削弱,不僅僅因為武帝壓抑衛氏共同體,還在於其和武帝的政策思想有嚴重矛盾。

漢武帝是一個集權主義者,他對內以國家強力干預經濟,盤剝財富,以此為基礎支撐國家機器向外進行以」防禦「為表實為擴張的舉措,並以此為道路,把戰國以來形成的事功制度推向了極限。

【武帝的政策實際上和秦政頗有相通之處,漢武帝是秦始皇之儔】

《治治通鑒》記載:上【漢武帝】用法嚴,多任深刻吏。太子寬厚,多所平反。雖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悅。皇后恐久獲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應擅有所縱舍。上聞之,是太子而非皇后。群臣寬厚長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毀之。邪臣多黨羽,故太子譽少而毀多。

武帝和太子在政策思想上有嚴重分歧,不僅是思想不同,甚至在朝中形成了派系,不喜武帝強力政策的臣子都在支持太子,指望著太子改變武帝的政策。

武帝為了自己的權力,為了自己的強力政策,於是打壓太子。

這裡就要說到,巫蠱之禍。

巫蠱之術古已有之,武帝首任皇后陳阿嬌就被認為用巫蠱之術而被廢掉。再加上,《漢書 西域傳》記載: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武帝的最大敵人匈奴人喜歡用巫蠱之術,所以武帝對此極其敏感。

《江充傳》

會陽陵朱安世告丞相公孫賀子太僕敬聲為巫蠱事,連及陽石、諸邑公主,賀父子皆坐誅。語在《賀傳》。後上幸甘泉,疾病,充見上年老,恐晏駕後為太子所誅,因是為奸,奏言上疾祟在巫蠱。於是上以充為使者治巫蠱。充將胡巫掘地求偶人,捕蠱及夜祠,視鬼,染污令有處,輒收捕驗治,燒鐵鉗灼,強服之。民轉相誣以巫蠱,吏輒劾以大逆亡道,坐而死者前後數萬人

巫蠱之禍不折不扣的成了一場政 治大迫害,前後被殺數萬人。這其中公孫賀是太子的姨夫,公孫敬聲是太子表弟,陽石、諸邑公主可能是太子同母姐妹,而且太子明確無誤的同母姐,漢武帝寵愛的衛長公主之子曹宗居然被廢。不僅衛子夫血脈受損,公孫敖被殺就可見這確實是政治大清洗【衛青當時被館陶長公主-陳阿嬌之母所執,是公孫敖救了衛青,公孫敖是衛氏共同體成員】這就可見武帝決心下重手打擊太子的母系親族,進而打壓太子的勢力。

《史記 卷五十四 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襄尚衛長公主,生子宗。立十六年卒,謚為共侯。子宗代侯。征和二年中,宗坐太子死,國除。

《武帝紀》記載,公孫賀被滅族於徵和二年正月,諸邑,陽石公主死於征和二年四月後的閏月,漢武帝則在夏天去甘泉宮。

之前對劉據母系親族的大屠殺想必讓太子如驚弓之鳥,而且,武帝在甘泉生病,」皇后及家吏請問皆不報「,等於對衛氏利益體進行信息封鎖。虎老餘威在,太子無法知曉武帝對巫蠱之禍的處理界限,亦不知自己還能活幾個晴天,所以只能分外小心。然而他到底為儲君多年,畢竟有些班底。因此在馬上要被江充陷害的時候,劉據基因裡面的衛家血性被激發,他矯詔殺了江充,但一同去拘捕太子的「蘇文迸走,得亡歸甘泉,說太子無狀」【資治通鑒】

這時候,劉據如果不想束手待斃,就只有反戈一擊了。

太子使舍人無且持節夜入未央宮殿長秋門,因長御倚華具白皇后,發中廄車載射士,出武庫兵,髮長樂宮衛,告令百官日江充反。

而漢武帝命劉屈氂率領正規軍去打擊太子,劉據絕不能和正規軍對抗,而且衛家利益體被打擊過重,已經不能對太子起到作用。

《史記》

任安,滎陽人也。。。。。。。。
乃為衛將軍舍人。。。。。。。。
其後逢太子有兵事,丞相自將兵,使司直主城門。司直以為太子骨肉之親,父子之閑不甚欲近,去之諸陵過。是時武帝在甘泉,使御史大夫暴君下責丞相「何為縱太子」,丞相對言「使司直部守城門而開太子」。上書以聞,請捕系司直。司直下吏,誅死。

任安是衛青舍人出身,是衛家利益體成員,他居然按兵不動不幫太子,可見這時候衛家利益體已經非常衰弱了。

劉屈氂乃是貳師將軍李廣利的兒女親家,李廣利不僅是大將還是外戚。他們如果想得大權,必須指望李廣利的外甥,李夫人之子昌邑王劉髆繼位,等於說他們也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

所以劉屈氂在與太子軍作戰時非常賣力,因為這牽涉到他的切身利益。這是李家利益體和衛家利益體的決戰。

之後太子失敗,逃亡,最終自殺。而衛子夫也自殺,衛氏共同體幾乎被殘殺殆盡。

但漢武帝也明白,劉據與民休息的寬厚政策是正確的,天下在他的強力政策下,已經非常動蕩了。

《漢書 石慶傳》記載:元封四年,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

這只是一年的記載,武帝時代流民數量當不止於此。可見當時形勢非常嚴峻,其實漢武帝自己也知道這樣長久的強力政策是不可取的,《資治通鑒》裡面記載,漢武帝對衛青說:」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討,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

我在以前的回答里論述了西漢的法統,」伐無道誅暴秦「也是西漢的法統來源之一。再加上當時離秦末戰爭過去不久,天下對暴秦的反抗依然在武帝思想裡面激蕩,他也有可能改變強力制度。

當時的武帝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古人說」五十不稱夭「,那麼已近古稀的漢武帝在風燭殘年裡經過這樣的心理打擊,等於給了他一個契機,讓他可以自己開始轉變政策。

並且太子的寬厚政策實際上是非常得民心的,以至於田千秋為太子鳴冤之後,武帝就為太子昭雪。

田千秋:「子弄父兵,罪當笞。天子之子過誤殺人,當何罪哉!臣嘗夢一白頭翁教臣言。」

武帝把江充滅族,把蘇文燒死,在湖縣【太子自殺地】建「思子宮」。參與陷害太子的馬通,商丘成,景建,張富昌,李壽【他們因巫蠱之禍的投機而封侯】皆被殺或被逼自殺。

之後,李家利益體實際上也捲入了小規模的巫蠱之禍

資治通鑒 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

初,貳師之出也,丞相劉屈氂為祖道,送至渭橋。廣利曰:「願君侯早請昌邑王為太子;如立為帝,君侯長何猶乎,」屈氂許諾。昌邑王者,貳師將軍女弟李夫人子也;貳師女為屈氂子妻,故共欲立焉。會內者令郭穰告丞相夫人祝詛上及與貳師共禱祠,欲令昌邑王為帝」,按驗,罪至大逆不道。六月,詔載屈氂廚車以徇,要斬東市,妻子梟首華陽街;貳師妻子亦收。貳師聞之,猶懼,其胡亞夫亦避罪從軍,說貳師曰:「夫人、室家皆在吏,若還,不稱意適與獄會,郅居以北,可復得見乎!」貳師由是狐疑,深入要功,遂北至郅居水上。虜已去,貳師遣護軍將二萬騎度郅居之水,逢左賢王、左大將將二萬騎,與漢兵合戰一日,漢軍殺左大將,虜死傷甚眾。軍長史與決眭都尉輝渠侯謀曰:「將軍懷異心,欲危眾求功,恐必敗,」謀共執貳師。貳師聞之。斬長史,引兵還至燕然山。單于知漢軍勞倦,自將五萬騎遮擊貳師,相殺傷甚眾;夜,塹漢軍前,深數尺,從後急擊之,軍大亂;貳師遂降。單于素知其漢大將,以女妻之,尊寵在衛律上。宗族遂滅。

漢武帝在這時對巫蠱非常敏感,而且對外掌兵權內做丞相的李家利益體開始防範,再加上為政策轉變,劉據平反做助力,他把劉屈氂夫妻殺死,還把李廣利家人抓起來,這時候,正在領兵攻打匈奴的李廣利投降匈奴,漢武帝因此按律將其滅族。

而在後元元年,李家利益體的指望----昌邑王劉髆 身死,李家利益體徹底滅亡。

而在劉屈氂李廣利死後的征和四年,武帝頒布輪台詔。以此為標誌,減少強力集權政策而事實上轉向太子的」寬厚「政策。

-----------------------------------------------------------------------------------------------------------------------------------------

總結:劉據之死,涉及不同外戚家族間的奪位之戰,而且還牽扯到武帝晚年的核心政策之爭。所以不能簡單地說漢武帝聽小人言而逼死劉據,而其實是劉據在權力鬥爭中失敗了。但是衛家利益體的成員霍光後來成了漢昭帝時代的權臣,漢昭帝駕崩後,昌邑王劉賀【昌邑王劉髆之子,霍光說他在位27天一共幹了1127件壞事,平均一天干四十多件壞事,失德,霍光請自己的外孫女--上官皇太后下旨把他廢了】即位旋即被廢,之後霍光立劉據的孫子---劉病已【漢宣帝】為帝,直到西漢滅亡,所有的皇帝都出自漢宣帝一脈。


先說結論:巫蠱之禍的爆發是武帝朝晚期三大矛盾糾纏在一起導致的,其中包括皇權與外戚的矛盾、法吏集團和守文集團的矛盾、李氏集團和衛氏集團的矛盾。


巫蠱之禍的爆發與三個人關係最為密切,分別是漢武帝、江充、劉屈氂,三個人的合力造成了戾太子的悲劇,但是仔細進行分析的話會發現其實三者的目的並不相同。


首先說漢武帝,對於漢武帝而言,他在執政末期最為關心的就是自己的身後之事,而就是在武帝朝,諸侯王問題已經徹底解決,宦官勢力還未成型,真正有可能干擾朝政的只有外戚勢力,而其中戾太子生母衛子夫的衛氏集團則是其中的佼佼者。


眾所周知,衛氏集團依靠衛青和霍去病的軍功煊赫朝野,同時通過姻親聯絡又與丞相公孫賀結好,成為朝中的一大勢力。武帝自即位以來一直不斷的扶植、打壓不同的外戚勢力以維持政治勢力的平衡,諸如竇嬰、田蚡的興起與衰落都離不開武帝的政治策略,隨著霍去病和衛青的相繼去世,武帝也就開始著手打擊衛氏集團,為太子不受掣肘的親政鋪平道路,而先後針對公孫氏和衛氏的巫蠱之禍就是武帝的重要手段。

因此對於漢武帝而言,他發動、放任巫蠱之禍的發生,針對的是以衛氏集團為代表的外戚勢力,目的是通過打擊外戚勢力,保證太子繼位之後皇權不受干擾。


其次說江充,武帝朝雖然已經開始獨尊儒術,但是在具體的行政中依然奉行的酷吏政治,由此形成了一個法吏集團,諸如張湯、趙禹、杜周皆是其例,而江充【言利末之事析秋毫】,同樣也屬於法吏集團。


但是這種酷吏政治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社會矛盾,再加上武帝一朝窮兵黷武,在其執政末期甚至出現了兩百萬流民,出現了嚴重的社會矛盾,是為【亡秦之跡】,因而武帝本人也在認真考慮整治轉向的問題。由此同時,太子【詔受《公羊春秋》,又從瑕丘江公受《穀梁》】,其性格則【仁恕溫謹】,與武帝大趣,因而【群臣寬厚長者皆附太子】,由此圍繞著太子形成了一聚集了寬厚長者的守文集團,他們肩負著太子繼位後的政策轉向工作。


這裡就存在一個問題,一旦太子繼位,著手進行政策轉向,那麼法吏集團自然將被太子的守文集團取代,逐步離開權力中心,這是江充為代表的法吏集團不願看到的,因而他們決定發動巫蠱之禍。

因此對於以江充為代表的法吏集團,他們發動巫蠱之禍針對的是以太子為首的守文集團,其目的是徹底消滅守文集團以維持自己的權力。


最後來說說劉屈氂,武帝朝後期開始重用李廣利,而李廣利又與劉屈氂結為婚姻之好,由此形成了以李廣利、劉屈氂為核心的李氏集團。對於李氏集團來說,其利益的實現有賴於李夫人子昌邑王劉髆的繼位,只有昌邑王取代太子繼承大統,李氏集團作為外戚才能實現其權力最大化。而在巫蠱之禍發生一年之後,擁立昌邑王的計劃也被放上了檯面,【廣利曰:「顧君侯早請昌邑王為太子,如立為帝,君侯長何憂乎?」】


因此對於以劉屈氂、李廣利為核心的李氏集團來說,他們發動巫蠱之禍針對的是以太子、衛子夫為首的衛氏集團,其目的是徹底消滅衛氏集團以實現奪嫡的最終目的。


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莽何羅、莽通兄弟,二人既【與江充善】,又是李廣利、劉屈氂的趙地同鄉,在巫蠱之禍中與劉屈氂共同鎮壓戾太子叛亂,因而二人既屬於法吏集團又可算做李氏集團,是兩集團的連接點。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三者雖然都期望巫蠱之禍的發生,但是其追求的結果和目的不盡相同,武帝所尋求的只是打擊衛氏外戚,防止自己百年之後衛氏集團干擾朝政,但是江充和劉屈氂所期望的卻是徹底消滅太子集團,以維護自己的權力,就是這裡的區別造成了戾太子的悲劇。


我們認為,巫蠱之禍是在武帝許可下,以打擊衛氏外戚為目的發動的,但是在具體執行中,主要矛盾轉移為法吏集團、李氏集團對太子集團的矛盾,其追求的目的也從打擊外戚變成了徹底消滅太子黨,情況脫離了武帝的控制,最終導致了戾太子的悲劇。

這裡最值得一提的是少傅石德,石德本身即屬於忠厚長者,屬於守文集團,【懼為師傅並誅】,可見這裡突出的是作為政治分野的法吏集團與守文集團的矛盾。石德勸告太子說:【上疾在甘泉,皇后及家吏請問皆不報,上存亡未可知,而奸臣如此,太子將不念秦扶蘇事耶?】,石德將太子比作扶蘇,那麼這裡就必然涉及到一個問題,誰是胡亥?再結合太子斬殺江充之後,【遂部賓客為將率,與丞相劉屈氂等戰】,主動與李氏集團進行決戰,矛頭直指劉屈氂、李廣利,可見此處的胡亥指的必然是昌邑王以及他身後的李氏集團,這裡突出的又是李氏集團和衛氏集團的矛盾。


最後,我們想要澄清的一點在於,包括田餘慶先生在《論輪台詔》認為武帝也是巫蠱之禍的直接參与者,其目的是「更換繼嗣」,但是我認為武帝或許並未有此打算。首先武帝之前就對衛青和太子表態過,【太子敦重好靜, 必能安天下, 不使朕憂, 欲求守文之者, 安有賢於太子者乎?】,【太子每諫征伐四夷, 上笑曰: 吾當其勞, 以逸遺汝, 不亦可乎?】,而從之後武帝頒布輪台詔來看,武帝有轉變政策的考量,太子自然是最合適的人選,武帝沒有必要更換儲君,即使武帝真有此打算,也可以通過更為溫和的政治手段剝奪其權利,根本無需如此狠毒的手段奪取其性命,因而我們認為,誠如其他答主所言,巫蠱之禍在執行過程中已經脫離了武帝的控制,而其背後的政治原因就是巫蠱之禍的主要矛盾從皇權與外戚的矛盾轉移為法吏集團、李氏集團對太子集團的矛盾。而事後的歷史也已經證明,武帝通過修築思子宮、誅殺莽何羅等謀逆大臣等行為,著手彌補自己巫蠱之禍的錯誤,可見巫蠱之禍的結果並非其所願。


總而言之,巫蠱之禍起源於皇權與外戚的矛盾,武帝試圖利用巫蠱之禍打擊衛氏外戚,為太子的親政鋪平道路,但是在執行過程中,主要矛盾轉移為法吏集團、李氏集團針對守文集團、衛氏集團的矛盾,其追求的結果從打擊外戚轉變為徹底消滅太子集團,因此產生了戾太子的悲劇。


史書上對巫蠱之禍的描寫是標準的悲劇小說的寫法,一個年輕時雄姿勃發的英主在步入晚年後變得多疑遲鈍,在一群奸臣大的蠱惑下殺死了忠心耿耿的大臣,逼死了善良的妻子和恭順的兒子。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晚節不保的皇帝,比如梁武帝或者唐玄宗,但這類皇帝有一個特點就是前期英明神武,但在一個時間節點之後就一下變得墮落了而且剩下的人生再也找不回以前的睿智。

漢武帝可不是這樣。在巫蠱之禍一年後,漢武帝就給太子平反而且誅滅了陷害太子的江充三族,把同樣陷害太子的宦官蘇文燒死。後來更是下達中國歷史上第一篇罪己詔陳說自己的錯誤並且在晚年一改之前嚴酷立法和征伐四方的國策,寬以待民休養生息。

那問題也就來了:為什麼漢武帝前面幾十年和後面幾年都沒有任何問題,偏偏在公元92-91年這兩年間會犯這麼大的糊塗呢?

3
武帝與外戚的恩怨情仇

首先,我們要解決一個問題:漢武帝的巫蠱之禍到底是針對誰的?那就要分析這場動亂的第一批受害人的身份了。丞相公孫賀父子、諸邑公主與陽石公主和長平侯衛伉。

諸邑公主與陽石公主是武帝與皇后衛子夫的親生女兒,太子的同父母的親妹妹,長平侯衛伉是大將軍衛青的兒子是太子的表弟皇后的侄子,而公孫賀的妻子正是皇后衛子夫的姐姐,公孫賀就是太子的姨夫。5位受害人都同時有一個身份:衛氏外戚勢力。

說起外戚沒有一位皇帝能像武帝這樣對這股勢力更了解了。因為武帝一生就是在和各種外戚勢力的鬥爭與合作下度過自己的一生。武帝剛登上皇位之時主少國疑,權利大半把持在自己的奶奶竇太皇太后手中,竇氏外戚權傾朝野。漢武帝對抗的辦法很簡單:以外戚斗外戚。大量扶植母親王太后的田王外戚勢力,任用自己的舅舅田蚡做宰相加強自己的實力。等到竇太皇太后病逝竇氏外戚勢力急速消亡後,後扶植自己出身寒門皇后衛子夫的衛氏外戚勢力,任用皇后的弟弟衛青為大將軍,衛青的外甥霍去病為大司馬打壓舅舅田蚡根除田王外戚。這一時段外戚就像武帝手中的一把刀,幫助武帝一步一步幹掉權利上的對手完成集權,又知不覺中自己變成新的敵人被武帝用別的刀幹掉。

看來漢武帝是想通過巫蠱之禍除掉衛氏外戚勢力,但卻又有兩個不解的地方。第一,漢武帝為什麼不在選擇利用其它外戚取代衛氏勢力這種多年嘗試下成功率極高的辦法,反而利用巫蠱之禍這種低智商的辦法呢?

第二,衛家作為核心的力量的衛青以及霍去病已經去世多年了。為什麼這麼多年不除掉衛氏反而在自己的暮年(武帝3年後過世)費勁周折的除掉衛氏呢?

4武帝的計劃

其實漢武帝多年以前就考慮過,分化衛氏勢力了。武帝這時的計劃頗為高明就是培養霍去病,並且試圖把霍去病分化出衛氏外戚集團。

元狩四年,漢武帝設置大司馬位,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皆加官為大司馬。又下令,驃騎將軍秩祿與大將軍相同。把霍去病拉到與衛青同等級,但是分化效果並不好。霍去病雖然只是衛青的外甥卻對自己舅舅十分敬重。霍去病將襲擊過衛青的李敢殺死為舅舅報仇,而且在後來在元狩六年,霍去病主動上書請求漢武帝把三個成年皇子外放到封國去遠離長安,不難看出其為太子減輕繼位對手的目的。後來霍去病也在這年去世,自始至終都是衛氏外戚勢力,武帝手段雖然高明不過可惜並未成功。

武帝的第二個辦法還是老辦法外戚對外戚,他任用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為大將軍,又任命和李廣利為兒女親家的劉屈氂為宰相制衡衛家。可這手也很失敗,錯不在漢武帝而是出在李家外戚。首先李廣利打仗確實很失敗對被衛青霍去病打殘了的匈奴依舊屢戰屢敗,而在後庭李夫人還英年早逝了。如果把外戚比喻為刀李家或許是武帝用過最鈍的一把刀了。

而武帝步入晚年後也慢慢的發覺權利的流失,而流失的方向就是太子劉據。對於這個太子武帝是極為滿意武帝清楚太子繼位後不會再像自己這樣窮兵黷武,會選擇與民休養生息。自己把文帝景帝兩代的家底折騰光了,劉據作為繼承人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漢武帝步入了一個權利的陷阱,隨著自己的老去,大臣們開始親近寬厚太子疏離嚴苛的自己。雖然這個兒子自己培養了30多年,也是自己認定的繼承人。但這種權利的流失對於漢武帝這種對權利極為貪婪的皇帝是難以忍受的。太子已經威脅到了自己,但又不能傷到太子。

那現在只能除掉太子倚仗的衛氏外戚了,而且刻不容緩。

5
悲劇的源頭

如果用一個畫面生動的描述當時的情況一定是這樣的:漢武帝是一個拿槍(依舊掌握大權)的老人,太子劉據是一個拿刀(刀就是衛氏外戚)的年輕人,李廣利和劉屈氂代表的李家外戚就像一個拿著小刀的小孩。

漢武帝現在的目的很簡單:利用李家這把小刀通過巫蠱之禍,把年輕人的刀給除掉(幹掉衛氏)讓手無寸鐵的太子無法威脅到自己。然後等自己死後把槍(朝中大權)交給太子,除掉李家這把小刀再次完成權利的整合。然後太子改變政策寬厚待民保證漢家天下的延續。

但是漢武帝忽略了一個核心問題:自己這個下命令的人和執行命令的人目標不同。審理巫蠱之案的江充確是衛氏集團對頭沒錯,但他更是太子的死對頭。江充很明白自己除掉衛家,那作為衛家後台的太子是絕對不會放過自己的,那唯一解救自己的辦法只有把太子也拉下水從而除掉太子。所以江充威脅太子,迫使太子謀反。

至於後來平叛的劉屈氂更是如此,作為李家外戚勢力,他支持的是李夫人的兒子昌邑王劉骰。除掉衛家他當然願意但如果有機會幹掉太子,劉屈氂更加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漢武帝想要的是幹掉衛家保全太子,而底下執行命令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選擇幹掉太子。這才是悲劇的源頭。



排名第一的答案字數雖多,但是根本不在點上。
根本就沒有那麼複雜,原因就是漢武帝這個時候年老昏聵、害怕死亡(因而相信巫蠱)!

傳統史學也是認為漢武帝這個時候不清醒了,至於認為漢武帝發動巫蠱之禍是為了打擊外戚勢力、保證皇權穩定的說法實在是第一次聽說(其實巫蠱之禍導致霍光專權,恰恰致使皇權不穩)
巫蠱之禍是為了防範和打擊外戚勢力的說法一點也講不通。首先,漢武帝本身是重視外戚勢力,而不是視為洪水猛獸,否則衛青霍去病根本就成長不起來!誅殺鉤弋夫人也只是因為劉弗陵年齡太小。其次,如果你還是認為漢武帝要打擊衛家、打擊外戚勢力,那麼為何在衛青和霍去病已經死去的時候打擊,這個時候衛家勢力已經不是那麼大了,沒必要專門予以打擊!就是打擊,也不是巫蠱之亂之亂這麼個打擊法(活生生把一個老老實實的太子逼得造反)。最後劉據和漢武帝的治國思想相對立,這是早就有的事情,為何之前基本上一直信任太子,巫蠱之亂前後卻懷疑太子咒自己死,原因就是漢武帝現在特別怕死!

巫蠱之禍 的大體經過很容易找到:大俠朱世安誣陷公孫賀一家詛咒漢武帝,公孫賀一家死後,江充負責查案繼續誣陷並殺死陽石公主、諸邑公主(衛皇后所生)和衛青兒子衛伉等幾萬人,江充正是看到漢武帝不顧及自己親生女兒的性命後,才敢在衛皇后和太子的房間里挖坑尋找木偶人,才敢誣陷太子劉據捲入案中的,最終導致太子被逼造反被迫自殺! 了解到這個順序,就會知道巫蠱之禍根本不是打擊什麼衛氏外戚勢力,而是漢武帝年老昏聵、狂妄自大,為了打擊可能危害自己的人(哪怕這種可能不存在),不惜殺死自己的親生女兒,不惜逼死皇后和太子! 不要一遇到什麼重大歷史事件,就去想這裡面有什麼高深的內幕,就去想當事人發動這件事有什麼高深莫測的打算 !答案就是這麼簡單,漢武帝瘋了、傻了!

PS:燕王劉旦在前太子劉據死後本是最佳的太子人選。後元元年(前88年),武帝年邁病重。劉旦派使者來到長安,向武帝上書,請求宿衛長安,以備不虞。武帝覽信大怒,立斬來使,緊接著又以燕王「藏匿亡命之徒、違反漢律」的罪名,削掉其封國三個縣邑,以示懲戒。最後漢武帝居然放著包括劉旦在內的兩個年長的皇子不立,立只有8歲的劉弗陵為帝,導致大權旁落!

可是劉旦又有什麼錯呢,最多也就是心急,但這個時候武帝病重(一年後就死了),提出宿衛長安其實完全是正常的事情。漢武帝卻懲罰劉旦、甚至在心裡將其排除在皇位繼承人之外,原因只能是和巫蠱之禍差不多:漢武帝害怕死亡,認為劉旦只想著他早點死去以繼承皇位。

難不成漢武帝不立兩個年長的皇子卻立八歲的小孩子為帝,最終導致霍光專權(漢昭帝的時候霍光也是專權的)這也是高深莫測嗎?


反過來說,如果劉據起兵成功了,他會怎麼處理父親?清君側?逼宮?甚至是。。。要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父子交兵的事情太多了。

所以,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劉據是個什麼樣的人。

在漢書,褚補史記里,劉據和資治通鑒里那個柔弱溫和的謙謙君子孝子是有出入的。

1。太子當時的勢力已經很大,由於武帝一直很喜歡這個嫡長子,從小當儲君培養,當時太子賬下已經聚起一個龐大的集團,龐大到什麼程度?二十年後這票人依然能發揮作用(邴吉,張賀,張安世,以及千絲萬縷關係的霍光)。

2。太子喜歡結交三教九流(這一點漢宣帝是不是和他爺爺一毛一樣?),他兵敗之後跑到湖縣,居然那裡有個賣草鞋的也是他的故交!另外,太子喜歡「異端邪說」,往博望苑裡招異端人士,老爹要他學春秋,他偏學穀梁,總之就是和老爹對著干,很有些叛逆。

3。巫蠱之亂全面爆發後,太子怒殺江充,把一眾胡巫活活燒死示眾,親自率軍和死對頭丞相劉屈氂大戰。軟弱?不存在的,他老爹是劉徹,他老舅是衛青,他大表哥是霍去病。

而到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里,給太子加上了不少無法考證的故事,比如見父皇生病抹眼淚之類,總之就是把太子寫的更溫和,更無辜,更悲情。漢朝宋朝相差一千年,價值觀也相去甚遠,所以在這方面,應該是同為兩漢的史記漢書的記載更可靠。

----------------------------------------------------------

所以真實的太子,是精明強幹有魄力甚至有些桀驁的人,從小到大受父親寵愛傾盡全力栽培的天之驕子,溫和有禮也許,但絕不軟弱。而此時的衛氏集團,衛霍二人早已去世多年,霍光此時只是武帝的小侍從,公孫敖公孫賀平庸,衛伉曹宗公孫敬聲都不過是貴公子。所以這個龐大的衛氏集團,只是依附於衛太子,而不是可以像呂氏那樣可以亂劉家天下。衛太子才是衛氏集團的大頭目!這個很關鍵!如果衛氏集團壓根就不會威脅劉氏江山,那劉徹根本沒有理由和動機因為擔心外戚專政來剪除衛氏。

所以我以為,巫蠱案本質是一次政治清洗沒錯,但漢武帝本意是想敲打太子,剪除一些太子的羽翼,因為此時,由於權力的分配問題,和執政路線的不同,已經明顯的出現帝系和太子系兩派。野豬同志的目的,大概是能讓自己順利的走完輝煌的人生,把位子安安穩穩的交給太子,堅決防止出現太子提早篡位的可能。畢竟就算太子無此心,手下的人可難保。至於衛氏集團,則是因為屬於衛太子主要勢力,撞在槍口上了。

一個雄才大略但刻薄殘暴,年老自負剛愎渴望永久權力的父親,一個自幼得寵精幹有魄力的儲君,由於種種對立事件,雙方都沒有很好的渠道去溝通和理解對方,終於被別有用心的人(李廣利,劉屈氂,江充,蘇文,以及有重大嫌疑的鉤弋夫人)利用,最後完全失控,最後成了悲劇。等真相逐漸浮出水面,劉徹這才幡然醒悟,對李廣利集團和參與構陷太子的大小人物展開瘋狂的報復。


因為人老了就變得沒那麼自信了。

早中期的漢武帝雖說沒有漢文帝仁厚良善得民心,但夠聰明有胸懷。漢武帝的存在大大加固了漢朝各方面的發展。漢武帝晚年的確昏聵。但是總體瑕不掩瑜 ,會用人,有野心,對於西漢來說不算一個壞皇帝。

早中期的漢武帝對自己夠自信,他善用衛青,霍去病等人平定匈奴,固守邊疆。但是當外患一除,皇帝們的通病就冒出來了。衛青如果一直在,漢武帝是不會做得太絕的,因為他對衛青還是信任的。 但是衛青死後,衛霍兩家的強大讓他忌憚,加上年紀大了更愛猜疑了,就看衛氏太子那一幫子就更不順眼了…鉤弋夫人跟她兒子又比較討人喜歡…所以當巫術這種看似荒謬卻踩死了漢武帝的死穴的栽贓一發生,漢武帝想都不想就把事做絕了………


衛霍兩家同氣連枝,漢武帝老了,他只想剪剪太子的羽翼,好讓自己的地位得以鞏固。不過世事難料,發現女兒的醜事後,作為父親與皇帝的漢武帝,開始犯神經。他忘了沒了大將軍保護的衛太子,已經沒有笑看這場鬥爭的本錢,太子造反時,太子少傅擔心的是扶蘇故事,衛皇后與太子基本都是算自殺的,表明這個年邁男人已經失去了對帝國完全的掌控能力。武帝真的會殺太子劉據嗎,只要他還清醒,就不會,太子的死促成了武帝的罪己。我相信武帝一直是清醒的,但他總相信那一萬分之一的可能,所以在他閉眼之前得勞勞抓住帝國的權力,丞相是尋仙的阻礙者,因而常死,但太子不一樣,漢武帝的長子,也是很好的守成之君,武帝不能提前把權力給他,但死後給他卻是唯一的選擇。衛青懂,所以他從沒讓太子改變,皇后不懂,因而她自殺的那一刻,也註定了太子自殺,也註定了大漢王朝的悲劇,後來的昭宣中興,與其是盛世,不如說是西漢王朝的迴光返照,當然宣帝也是衛家後人,只是這時皇權已經離不開外戚,這也就是武帝賜死堯母的原因,只是他的錯只可彌補,不可挽回了,從此皇權再也離不開外戚,最終使大漢埋葬於外戚,武帝可以用外戚,是需要心腹,來殲滅外族,但後來的皇帝卻只能依靠外戚鞏固統治,這也是宣帝事事可以聽霍光的,但在皇后問題上寸步不讓,其實這也是延長了大漢帝國的壽命。而唯一可能擺脫這種定勢的人就是年長的衛太子,武帝只看到衛家,公孫家,陳家的勢力,只看到太子的羽翼,其實太子的對手也足夠多,如果霍光真是心機重,那衛太子真啊是他霍光以後成為外戚,掌控朝政的最大敵人,其實最後霍光的企圖也被衛太子的孫子阻止了,也許一報還一報吧,但武帝的錯誤真不可掩蓋。 當然外戚在大漢立國時,就已經出現,因而劉邦在臨死前,與百官說,非劉姓不得封王,名為防臣,實為防妻。在諸侯王討伐呂氏時,有了法理高度的優勢。這代王劉恆最終將皇位傳給年長,相對無能的景帝,而不傳給年幼,但雄才大略的梁王劉武,大概也在防範竇室專權。,景帝只要還在皇位上一天,年長的君王就能保住皇權的權威,西漢是與宰相,外戚共天下,外戚在朝為官,大將軍比宰相的權力並無大小之分,在皇族也有一番力量,,梁王劉武為什麼雄才大略,周亞夫平叛能成功,就是因為梁王拖住了吳楚聯軍,僅以梁都一城,就擋住十萬聯軍,更何況那是當時天下最彪悍的楚軍。武帝這一錯,葬送了西漢三種權力的均勢,,武帝皇權獨大後,就是外戚的全面崛起啊,,,


有沒逼死自己兒子的,被自己兒子弄死了,時年四十七歲


主要因為皇權的至高無上,皇權的唯一行,不容任何人染指。加上漢武帝晚年發神經,出現這樣的悲劇就不足為奇了。巫蠱之禍,漢武帝先是幹掉了丞相公孫賀(太子的姨夫)和公孫敬聲(太子的表哥),牽連了諸邑公主(太子同父同母的姐姐)、陽石公主(太子同父異母的姐妹)和衛青的兒子衛伉(太子的表哥),皇后衛子夫娘家人一網打盡,指向性非常明顯,這對太子和皇后來說是要完蛋的節奏。
這時候又在太子宮中挖出了巫蠱(被陷害),太子只有親自向漢武帝說明才有挽回的希望,但是這條路又被酷吏集團堵死了。漢律森嚴,執行力極強,見不到漢武帝,太子只有死路一條(漢人重氣節,自殺可能性大)。漢武帝久不露面,太子少傅想到了秦始皇和公子扶蘇的故事,過去才100多年,如果漢武帝已死,太子稀里糊塗的死了,不但冤,而且是對國家的不負責任。我覺得太子起兵是理智的行為,也是他的閃光點。
疑心生暗鬼,巫蠱之禍,就是漢武帝疑心所致。太子之死,也是漢武帝對太子不是太信任,給人看到可以操弄的空間。


好問題。要看懂武帝晚年的行為,就必須明白之前的一件事。

霍去病之死。

以及之後的一個人。

丞相劉屈髦

先到這裡,忙完手裡的事兒回來詳細回答一下。

————


這千古之謎,你想在知乎上找到答案?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武帝對巫蠱之事有所察覺,卻難以推翻自己之前的作為,看守高帝廟的小郎官田千秋正好在此時上書為太子鳴冤:子弄父兵,罪當笞;天子之子過誤殺人,當何罷哉!臣嘗夢見一白頭翁教臣言。」武帝大悟,於是藉機下台,將太子被逼起兵之事定性為「子弄父兵」,同時召見田千秋,並頗有深意地說道:「父子之間,人所難言也,公獨明其不然。此高廟神靈使公教我,公當遂為吾輔佐。」並因此在一年間將田千秋連升數級,一躍而成丞相。隨後。武帝憤而族滅江充及劉屈氂家族,焚蘇文於橫橋上,曾在泉鳩里對太子兵刃相加的人,最初被任命為北地太守,後也遭滿門抄斬。   武帝痛惜太子無辜,於是在愛子喪生的湖縣(今河南三門峽靈寶縣豫靈鎮底董村南)修建思子宮以及歸來望思之台,以寄託自己的哀思。此舉令天下唏噓不已。戾太子一案極大刺激了晚年的漢武帝,促使他頒布輪台詔,對自己過去幾十年間的作為進行自我反思,並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政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並為昭宣中興創造了有利條件。


額。。各種跡象表明。。早在衛青還在世的時候,武帝就已經對這個文弱的兒子表示不滿了。不過還好,當時武帝是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可以徹底掃平匈奴,好讓兒子做個安安穩穩的太平天子。然而天不遂人願。自公元前99年李陵兵敗浚稽山以來,漢朝對於匈奴的用兵屢屢出現失利,所以武帝的性格和脾氣也愈發顯得暴躁和焦慮。這些情緒或多或少地轉移到了對太子的態度上了。。不知道有沒有說清楚~~


這應該是算是劉徹捎帶手考驗一下一直跟他唱反調的劉據,結果劉據得了0分,連不及格都不是。
劉據一直跟劉徹唱反調,劉徹不耐煩了,就提升了其他幾個兒子的地位,應該既是嚇唬又是試練。江充以為這是政治投機的機會,就誣告劉據。劉據喪失了膽魄和理智,又不夠狡猾,身邊還沒有幾個能出主意的人,結果不僅殺了江充還非要趁熱打鐵廢了老爹。兵敗是一定的,而且連申訴的機會都沒有,直接被殺。
可以說,劉據的死一半賴他老爹,非要借著「巫蠱」搞大清洗,鬧得人心惶惶;一半賴他自己,當了那麼多年太子,還有自己延攬人才的權力,結果這麼多年下來,自己腦瓜不好使不說,身邊還沒個有能力有忠心的人,證明他也不見得能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
我覺得,如果劉據不起兵,劉徹應該是不會殺他的。從劉徹後續遷怒任安和執行命令殺他兒子的人,及並沒有立劉據同輩的人為太子來看,劉據殺死江充後立刻自首,肯定就不會有性命之憂。然而身處亂局,在劉徹年老昏聵的積威之下,又有幾個人能不被恐懼所控制呢。


個人認為武帝直接參与了巫蠱之亂,首先,太子集團與衛氏太過緊密,不可能出現打擊衛氏又不削弱太子勢力的可能性,在李氏的威脅下,太子不可能允許武帝大規模削弱衛氏,因為這是他繼位和執政的保證。武帝出於家天下考量,太子不得不死。其次,武帝與太子的執政理念完全不同,武帝征狩四方,太子與民休息,這本是非常完美的搭配,但太子對武帝的一些政策持全盤否定態度,這一點從太子佔據京城,武裝囚犯對抗軍隊時,武帝的震怒就可以看出,因為這些囚犯大多是逃避兵役,反對武帝被捕的,武帝出於政治考量,害怕人亡政息,所以太子不得不死。然後,就是太子與武帝的個人問題了,首先,性格不合是肯定的。再次,武帝春秋高,各種求仙問道求長生,太子年富力強,即太子位二十三年,朝堂勢力,軍隊勢力雄厚。(這一點從誅殺江充後一個時辰內完全掌控京城就可以看出,武帝對此大為震驚,更確切來說是又驚又怕),而且太子深得民心,威望很高。這可以說是對武帝皇位的極大威脅。最後,從陰謀論的觀點來看,陰謀的最大受益者即為策劃者。經過一場大亂,各種威脅皇權的勢力一掃而空,皇權達到鼎盛期。只可惜武帝年紀太大,一年後就死了,然而,他還是留給了繼承者一個較為乾淨的朝堂,昭宣中興中湧現的大批名臣都是這次清洗後冒頭髮跡的,這次清冼,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華歷史的走向,在這麼重大的政治動亂中,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武帝絕不只是個旁觀者而已,始作俑者或主導者更符合武帝的身份。
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我是認為武帝怎麼都不想弄死兒子,有人說是借刀殺人,我並不認為如此,他深知外戚干政的麻煩,之所以這麼制衡衛家勢力,為的不就是有朝一日太子登基能夠減少些母家勢力的威脅,以包住劉家的江山,制衡母家勢力就是在保太子。漢武帝雖和兒子在很多方面意見不同,但並不代表討厭太子,有一次漢武帝出巡,宮中事務交由太子處理,衛子夫看到太子處理的和漢武帝的風格不同,就提醒要遵從父皇的心意,而漢武帝回來之後確責備了衛子夫,認可了劉據。漢武帝並不想他死,但是二人彼此之間是真不了解,沒想到太子這麼有血性直接起兵,而太子這件事的處理也直接斷送了自己間接斷送了皇后,實在是可惜,但從對待劉詢的待遇來看似乎並沒有說特別的彌補。若是劉據不死,加上後世劉詢的作為,漢王朝的興盛大概還可以延續好長一段時間吧。(昭帝也不錯,但是太短命,而且到了劉詢這兒是他孫子輩了)


------皇帝的世界,最重要的只有江山。一切動搖江山的人,都是敵人。

漢武帝對自己的兒子其實是有相當的認知的,他這個兒子和漢武帝格格不入,但不代表漢武帝不喜歡他。畢竟漢武帝是年齡比較大的時候得到了第一個兒子。他曾說過:他來平定天下,讓太子來享受和平的繁榮。儘力給太子創造條件,並在在位時放手讓太子去管理朝政事務。無論這個太子性格與漢武帝多少不同,但是對太子繼位這件事情上漢武帝是始終沒有變過的。

但是後來由於蠱毒之亂聽信讒言最終導致太子起兵反抗並自盡。當初他老子景帝因為別人的誤導錯殺晁錯,而漢武帝迫於皇位危機錯殺了輔助他的兩位儒家學派趙綰、王臧。後因為親情關係遺憾的殺了竇嬰。對於兒子造反的言論,他相信了,對於他來說,皇帝的世界,只有江山。親情愛情友情師生情什麼都敗在了「江山」這兩個字下面。一旦有人要動搖江山,那就是敵人了。


與其shuo誤信小人,不如說藉機除去(其中還有爭帝位的另一系勢力廣利和劉屈氂推波助瀾)。否則以當時的情況,太子即位後,或者太子系有幼帝即位,衛家會不會重現漢初呂家專權的局面很難說。
從武帝知太子之寃,但不平反可以看出,武帝是要杜絕衛家死灰復燃的任何機會。最後採用託孤方式,由霍光,上官桀等大臣監護沒有舅氏勢力的劉弗陵。是武帝的新思路,新布局。當然,最後此布局也不甚成功。但從防範外戚替代皇族的角度看,還算局部成功,劉氏被替代的時間推遲到了王莽時期。
總得來說,武帝的思路就是,絕外戚家在宮中的內應,逼死鉤弋夫人。絕外戚家族,滿門李廣利。絕有強勢外戚的皇室繼承人,劉據。以達到防止鳩佔鵲巢的事發生。
簡單說下,資料自己找。


漢武帝和劉據之間的矛盾其實就是典型的老年皇帝和年長太子之間的矛盾
這種矛盾只能以老年皇帝的死亡或者年長太子的被廢被殺為結局,沒有別的辦法。
巫蠱之亂本身就是這種矛盾長期積累的結果


因為太子造反了。雖然是被酷吏逼的,雖然是為了自衛,雖然打著清君側的名義,但從法理上,太子確實是造反了。


推薦閱讀:

漢武帝徹底打敗了匈奴人了嗎?
中國最大的罪人是漢武帝嗎?
汉武帝为什么迷信鬼神?
如何評價漢武帝的輪台罪己詔?
漢武帝為什麼一開始不殺王恢,而得知其賄賂田蚡後要殺他,真的就是簡單的賄賂嗎?

TAG:歷史 | 漢武帝劉徹 | 衛青 | 劉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