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上申韓者,其下必佛老。」這句話什麼意思?


王夫之《讀通鑒論》梁武帝卷十七:
佛老之於申韓,猶鼙鼓之相應也,應之以申韓,而與治道彌相近矣。漢之所謂酷吏,後世之所謂賢臣也,至是而民之弱者死,強者寇,民乃以殄而國乃以亡。嗚呼!其教佛老者,其法必申韓。故朱異之亡梁,王安石、張商英以亂宋。何也?虛寂之甚,百為必無以應用,一委於一切之法,督責天下以自逸,而後心以不操而自遂。其上申韓者,其下必佛老。故張居正蹙天下於科條,而王畿、李贄之流,益橫而無忌。何也?夫人重足以立,則退而托於虛玄以逃咎責,法急而下怨其上,則樂叛棄君親之說以自便,而心無罪滅,抑可謂叛逆汨沒,初不傷其本無一物之天真。由此言之,禍至於申韓而發乃大,源起於佛老而害必生,而浮屠之淫邪,附庄生而始濫。端本之法,自虛玄始,區區巫鬼侈靡之風,不足誅也。

船山之論,實承太史公而來,《史記》列《老莊申韓列傳》,一言申子本於黃老,再言韓子歸於黃老,其意法家出於道家也。老子所言無為,實君王南面之術。以刑名治天下,唯法是從,故為君者自可無為自逸,不勞於心矣!此所謂「其教佛老者,其法必申韓」。又刑法嚴苛,在下者如臨深淵,闔口而不言,畏禍也。故托以玄虛之論,以為避禍卸責之徑,飾以空無之理,以為安身立命之本,故率性背禮,以天真自然為標,風教陵遲,以君親之道為愚。上以刑法凌於下,則下以佛老抗於上,佛老之用,倫理消解,綱紀不存,故人脫於名教之束縛而得其心靈之自由,故發而為叛逆之言,王畿之言四無、李贄之言真心,皆此類也。故曰「其上申韓者,其下必佛老」。又佛教之傳入雖在漢季,然其大行於中土,實在兩晉,以格義之法附於庄老之說,故得以迎合玄學士風而蔚為大國也。老子言四大,王據其一,浮屠、庄生俱作無父無君之言,求自我解脫之道,故船山稱:「而浮屠之淫邪,附庄生而始濫」也。
船山此論標的雖在釋老,然考其背景,實為陽明心學之末流而發,晚明學風狂放空疏,船山遭家國之變,於板蕩之際,痛定思痛,於明際思潮士風,不能無所檢省也。故三害之說,實有為而發,非僅學術考辨也。故其文指所在,攬轡澄清、捍道複本而已。


題外話:建議提類似問題的朋友,能夠先自己查語句來源,標註在問題中,這樣一則可以讓更多對此問題感興趣的朋友更容易加入討論,二則有了出處,也更好理解語句所在文章的背景。

回到此問題。語出王夫之《讀通鑒論》梁武帝卷十七。
原句所在段落:「佛老之於申韓,猶鼙鼓之相應也,應之以申韓,而與治道彌相近矣。漢之所謂酷吏,後世之所謂賢臣也,至是而民之弱者死,強者寇,民乃以殄而國乃以亡。嗚呼!其教佛老者,其法必申韓。故朱異之亡梁,王安石、張商英以亂宋。何也?虛寂之甚,百為必無以應用,一委於一切之法,督責天下以自逸,而後心以不操而自遂。其上申韓者,其下必佛老。故張居正蹙天下於科條,而王畿、李贄之流,益橫而無忌。何也?夫人重足以立,則退而托於虛玄以逃咎責,法急而下怨其上,則樂叛棄君親之說以自便,而心無罪滅,抑可謂叛逆汨沒,初不傷其本無一物之天真。由此言之,禍至於申韓而發乃大,源起於佛老而害必生,而浮屠之淫邪,附庄生而始濫。端本之法,自虛玄始,區區巫鬼侈靡之風,不足誅也。」

此處「其上申韓者,其下必佛老」,意思是,統治者如果施行申(不害)、韓(非子)所主張的嚴刑酷法,壓制士人,那麼其被統治者、民眾,就只能從虛玄的老莊和佛教中尋找心靈安慰了。

王夫之將老莊、浮屠、申韓稱之為「古今三大害」。認為佛教之害,在於與老莊混雜一處,禍亂人心,盪而喪其志;而申韓之禍,在於」民之弱者死,強者寇,民乃以殄而國乃以亡「。

@江南 的回答已經從根源上解答了王夫之這番論斷是怎麼來的,源於何種背景。我僅再補充一段劉立夫的解析:
王夫之的這番觀點,並不算創新。他之所以認為老莊、浮屠、申韓為三害,尤其是三個相輔相成,造成得禍害更大。是因為:

其一,佛教與法家的申、韓之術雖然相隔甚遠,實際在歷史進程中,卻相依相應,統治者如果靠嚴法峻刑壓制士人,則士人只有借「玄虛」以逃避責任,從老莊玄學或佛教禪宗中尋找安慰。這不是在批判佛教,而是託古諷今,是對晚明政治黑暗的鞭笞,揭示了王學流於「狂禪」的政治根源。
其二,佛教對中國的真正「危害」,不是它那近乎「巫術」式的齋戒焚香、鳴鐘吹螺,也不是「糜金錢、營塔廟、縱游惰、逃賦稅」之類的經濟問題和倫理問題,因為這些都不能傷及國家的命脈(「未大傷於國脈」)。在王船山看來,佛教最大的危害是同老莊之道混合,迷惑了那些不明真相的讀書人,亂了世道人心。於是就出現了「無善無惡」的「良知」說,出現了「事事無礙」的「率性」說,出現了「無所不為」、「隨類現身」的「方便」說,如此等等。王夫之認為,王陽明心學的最大危害就是借「致良知」的心性功夫修養而逃避了儒家提倡的君臣父子等道德責任,「陽儒而陰釋」,走入了老莊玄學和佛教禪學的「誤區」。

正如@江南 的答案:

船山此論標的雖在釋老,然考其背景,實為陽明心學之末流而發,晚明學風狂放空疏,船山遭家國之變,於板蕩之際,痛定思痛,於明際思潮士風,不能無所檢省也。故三害之說,實有為而發,非僅學術考辨也。故其文指所在,攬轡澄清、捍道複本而已。

王夫之所言,並非旨在從學術思想上進行批判,而是有感與晚明士人「狂禪」之風,政治黑暗,借古諷今而已。


浮屠、老莊、申韓,古今三大害。


謝謝提醒,正文看不太明白,能給大概解釋一下不?怎麼三種學說都被批了?


推薦閱讀:

「我即使是死了,釘在棺材裡了,也要在墓里,用這腐朽的聲帶喊出」這個句子究竟語出何處?
如何評價孔乙己?
《西遊記》里人物出場為什麼都要有一段rap?作者這樣寫的意義何在?(包括遇見新的地區,打鬥等)?
怎樣理解屈原《離騷》中的「雄鳩之鳴逝兮,余猶惡其佻巧」?
如何理解《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TAG:哲學 | 文學 | 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