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的署名有何玄機?

哭之笑之是大家普遍認同的解讀。還有其他的解讀嗎?


我看了F同學給的連接,這簡直是個完美的學術論文題材,哈哈哈。只要把此老的年譜行止和字型大小還有寫的詩,畫的畫列成表。很多事情都會分析清楚。現在資料不足,我就繼續歡樂之旅,博大家一笑。
-----------

這個字,我怎麼看都是癸之。
史記記載:癸之為言,揆也。言萬物可揆度也。
這位先入佛門為高僧,後契道於青雲,若還是真如後人揣測的那樣想不開,只怕有點違和。

白眼向天,天真童趣。全不似翻白眼,倒似典型的道士做派,關心天而非人。兩眼不落紅塵只向天,這是嫡傳正宗的基本特徵啦。哈哈哈,這位遺老只怕在很多造詣上比旁人知道的還牛叉啦。

名後為之,是天師道傳人的特徵。此老真正的意境,只怕是揆天隱言。以畫代言,一派宗師氣象。觀其所畫,無半點頹廢不甘,字也是拙樸天真。全是晉唐丰采。還真不似旁人說的那種遺老范兒。嘿嘿。我越說越覺得自己有理哈。哈哈哈
--------------------------
他是寧獻王的九世孫啊。寧王朱權,道人啦。真道人。臞仙老,做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極善音律,封在南昌,還和龍虎山張宇初天師交善。這是正經的家學淵源。我雖沒考究過他八世子孫都如何,但是這等道源,又傳自皇家,留個後代子孫能入真道也足為奇啦。
再說這老朱,他很搞笑,你們覺出來了嗎?就拿那個兩隻孔雀來說,分明就是他和他弟弟朱道明,他弟比他胖,他乾乾瘦瘦的,他弟弟鼓足腮幫子,敦實多啦。也是修道人。而且只怕武藝不錯呢。這老朱畫藝有通神之功。外人才能看出來。平時裝模作樣,一副孤傲受氣的樣,其實裝瘋賣傻,自得其樂,平時都得藏著樂,憋得很辛苦的感覺。一喝酒就是真性情出來了。藏也藏不住的。
再說,他好像暗啞不言?是不是真的,要是真的,我上面那個推論只怕靠點譜,這等只看別人眼色就能交流的人物,不隱言於畫才怪啦。
以眼望天,好似古畫里經常有,我見神仙畫,或者畫龍里都有類似。嘿嘿。只怕也有講究。
人都知他遺老之苦,卻不知他道行修為,早就不被王朝更迭貧富權位束縛了吧,老了老了,不住自己家的廟,讓給弟弟主持,自己跑到山上草棚獨居,不為修行也是隱居。不見得什麼孤傲狂怪。旁人以己度人,莫不是太小瞧了這先人。縱觀老朱一生,入佛門參禪見天性,入道門傳凈明宗門,復立古觀授徒,老來荒山獨居。除去明朝遺老這個標籤外,簡直就是一個宗教大師啦,哈哈哈


還是留著吧。日後有用。


覺得被生活搞了嗎?學八大山人翻個白眼。
2015-11-26 不染 不染書法教室

天氣太冷,每天加班,交通堵塞,覺得各種不爽的時候真的很想翻白眼吧?來來來,跟八大山人一起翻個文藝的白眼。


八大山人是誰呢?首先,我們應當猜到了,八大山人這個名兒聽起來也不太像本名,這位先生原名朱耷,生活在17世紀,(1626—約1705)。我想你們又猜到了,17世紀姓朱的,必定和明皇室有些瓜葛。我們這位朱先生果然有掩蓋不住的貴族血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七子寧獻王朱權的九世孫,族譜名為:朱統quan(上林下金,發勸音)。寧獻王改封南昌後,後世子孫也都居住在南昌等地。家族大了譜系自然有分支,寧獻王的後人大約分了八支,八大山人朱耷就是其中一支──戈陽王的七世孫。

八大山人的畫像,看了有沒有想塗塗抹抹的衝動呢?可惜這不是小學/中學語文課本,嘻嘻

俗話說「為官三代,始知穿衣吃飯,從明太祖算起到八大山人的祖父戈陽王這兒,剛滿了三代,於是戈陽王也就不僅僅是剛剛獲得權利的新貴了,還是一位詩人兼畫家,山水畫追溯到風度翩翩的宋代,學起了米芾,畫的好還頗有名氣。八大山人的父親朱謀覲自然繼承家學,不僅畫畫,擅長山水和花鳥,比上一代更出名,八大山人的叔叔也不甘示弱,還寫了美術史論品評《畫史會要》。

這一家子貴族文藝老中青,八大山人當然可以說出身世家了,身份顯赫又聰明好學,朱耷八歲就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綠山水,還能懸腕寫米家小楷,簡直就是天才藝術兒童!少年時參加鄉里考試就中了公務員,與他相比,我輩簡直是庸才!庸才!直接輸在了起跑線上。

天才往往過早夭折,八大山人生命沒夭折,藝術生涯也沒夭折,但是他的家族夭折了。明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了。朱耷時年十九,不久父親去世,妻子也亡故了,太慘。內心極度憂郁、悲憤,他便假奉母帶弟,裝聾作啞,隱姓埋名遁跡空門,潛居山野,以保全破碎的家庭,自此改名雪個,二十四歲時,又改號個山和個山驢。朱耷的畫幅上常常可以看到壹種奇特的簽押,彷彿象壹鶴形符號,其實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組成,藉以寄託懷念故國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滅亡的日子)。


「三月十九日」簽押

朱耷從二十八歲到三十六,曾帶著母親和弟弟住在南昌市撫州門外繩金塔附近。當時此地茶室酒肆甚多,算是個實在的平民區域。朱耷生活清貧,徜徉於此。常喜飲酒,動輒酒醉(和我們搖擺書法班有共同的愛好)。



搖擺書法班寫(he)字(jiu)實錄

醉時呢,大筆揮毫,一揮十多幅,山僧、貧士、屠夫、孤兒,向其索畫,有求必應,慷慨相贈(把我灌醉了我估計也會這麼幹)。 朱耷三十六歲時,想「覓一個自在場頭」,於是找到了南昌城郊十五裏的天寧觀。就在這一年,他還改造了天寧觀,並更名為「青雲圃」。「青雲」兩字原是根據道家神話「呂純陽駕青雲來降」的意思。

青雲圃原是壹處歷史悠久的道院。相傳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周靈王太子晉(字子喬)到此開基煉丹,創建道場,「煉丹成仙」。西漢時南昌縣尉梅福棄官隱居於此,後建梅仙祠。晉朝許遜治水也在此開辟道場,始創「凈明宗教」,易名為「太極觀」,從此正式形成道統,屬凈明道派。唐太和五年,刺史周遜又易名為「太乙觀」。宋至和二年,又敕賜名為天寧觀。清順治十八年,朱耷前來訪求先賢遺跡,很賞識這裡的山川風景,於是在原有道院基礎上進行重建,並改名為「青雲圃」。從此,朱耷便成了青雲圃的開山祖師。後人還建立了「正開山祖道朗號良月文號八大山人朱真人」功德堂的牌位。對道教如此癡迷,想必朱耷也一定是個熱愛嗑藥煉丹的」神仙「。



青雲譜現為八大山人紀念館,去南昌的話可以去瞻仰一下。

改造完成以後,八大山人就長長久久的在這個道觀里住下了,並且潛心修佛,現在看來好矛盾,但是歷史上一直以來都有佛道共堂的寺廟,佛教為了本土化也是做出不上讓步和妥協呀。

畫兒畫得好,成了名人總歸會有煩憂,五十三歲時,臨川縣令胡亦堂聞其名,便延請他隨其僧長饒宇樸等到臨川官舍作客年余。這使他十分苦惱郁憤,遂佯為瘋癲,撕裂僧服,獨自走回南昌。一年多後,他又回到青雲圃,並在這裡度過「花甲華誕」。六十二歲時,不再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給他的道徒塗若愚主持。

朱耷六十歲時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他在署款時,常把「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連著看下來不是像「哭之」就是像「笑之」,真的是啼笑皆非,悲欣交集。「八大」這名兒是怎麼來的呢?大家覺得朱耷把名字中「朱」去掉了「牛」,「耷」字去掉了「耳」,朱耷失去了「牛耳」,可不就是「八大」了麼(執牛耳者意為掌權者)


八大山人的落款,也是哭笑不得

再看看八大的畫吧

有沒有發現一個奇妙的特點?──────花鳥魚蟲都在翻白眼呀!

八大山人可真的樹獨樹一幟,在海沒有當代藝術的清初,就開始大玩個人標籤了。明喻起來毫不含糊,根本不管什麼含蓄遮掩,簡直震驚了畫壇呀!宋以後仕大夫們玩的那點兒小心思,各種暗語不挑明,典故暗藏在其中的鬼鬼祟祟在八大這兒全都弱爆啦!仕大夫們創造了文人畫,那是為了身份認同,我們生來貧賤,可是我們愛讀書啊,所以我們是新貴族,有了話語權自然不能臣服於老牌高層階級。之前的貴族和歐洲差不多,都得有肖像,以證血統之純正。到了仕大夫的時代,首先要消滅的就是貴族證明──肖像畫(人物畫),於是力挺非寫實派的山水與花鳥畫,也就產生了文人畫。八大山人呢,文人畫的外殼精神的朋克,改朝換代貴族沒落,我就一個一個白眼給你翻回去,翻命運的白眼,太酷了!


好了,現在你們大概都會翻高級的白眼了,散了罷~~

微信公眾號:buranshufa


(≧д≦ )


不是有這麼個說法嗎?
他的本名叫朱耷,這倆字去掉「牛耳」就剩下了「八大」。。。
至於為什麼是去掉牛耳。。我想不用多說了吧。。


哭之,笑之


去過八大山人紀念館 裡面有他弟弟的墓 上面寫的姓是牛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美術 | 中國美術史 | 八大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