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大秦帝國》整套書,發現很多細節處與之前耳熟能詳的歷史不太同,比如商鞅被車裂,呂不韋等?
這套書里,商鞅是主動為了維持變法,而願意獻身的。也看過其他寫這些歷史的書,發現每本書關於同一個事情都有不同。
襄陽還是郭靖守的呢……
他是小說
我覺得孫先生在小說的開頭的話能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
本次前四部修訂,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分別具體說明。
關於個別歷史人物的錯位。
讀者質詢的人物錯位,主要在前三部的幾個人物:第一部的荀子墨子,第二部的戰國四
大公子,第三部的廉頗。除了老墨子是涉嫌太晚,其餘人物都是出現太早。這次我做了不同
修訂,大體是四種處置方式:
其一,甄別史料,依據學說傳承確定重大政治人物之間的關係。這一問題主要是商鞅師
承何人?一種史料云:商鞅老師是屍佼,又雲是學生。然則,傳世的《屍子》全書,除了提
出一個「宇宙」詞根屬創新之外,其政治理念全然是王道主張,與商鞅的純正法家體系風馬
牛不相及。也就是說,屍子為商鞅老師,或為商鞅學生,皆無依據,皆不相宜。鑒別之下,
此說可能為當時或後世之坊間傳聞,不足信。故此,第一部商鞅故事屍子這個人物沒有出現。
在第五部魏國滅亡的進展中,有屍子後裔的故事,體現了我的鑒別與推論。
其二,錯位人物置換,而思想留存。小說第一部有荀子與孟子的人性善惡論戰。這次,
荀子被置換了,論戰保留了。畢竟,荀子之前的戰國社會是醞釀產生性惡論的基礎,不可能
沒有人涉及。
其三,修改人物出場年齡與關係,而不做人物改變。一是第三部中的廉頗,不再一出場
便是老將,但廉頗的出場時間並沒有改變。二是第二部中的戰國四大公子,相對理順了其與
周圍人物的關係,但四大公子仍然是第二部的風雲人物。在這裡,我選擇了歷史精神的真實,
割捨了對散漫史實的刻板追求。
其四,對生卒年代模糊的人物不做變動,老墨子與墨家仍然在第一部體現。墨家以「兼
愛」為基礎理念的抗暴精神,是中國文明史最光輝的篇章之一。以墨家理念審視戰國變法,
既是藝術典型化的需要,也是歷史哲學的需要,更是文明史價值審視的需要。僅僅以墨子「可
能」死在此前(墨子生卒年代不詳)的可能性考據,而犧牲其在藝術作品中再現的權利,是不
可取的。
關於「有沒有」的問題。
以歷史小說形式展現原生文明時代,最基本的問題之一,是各種各樣的「有沒有」。小
麥有沒有?饅頭有沒有?包子有沒有?鍋盔有沒有?毛筆有沒有?綿布(絲綿)有沒有?麻
布有沒有?棉布(棉花)有沒有?床鋪有沒有?桌子椅子有沒有?長劍有沒有?長兵器有沒
有?地圖有沒有?戰船有沒有?大蒜有沒有?小蒜有沒有?大蔥有沒有?石碑有沒有?果
酒有沒有?白酒有沒有?苜蓿有沒有?馬鐙有沒有?女子冠禮有沒有?某個成語有沒有?
某個詞根有沒有?某種藥材有沒有?某種禮儀有沒有?某種蔬菜有沒有?某條河流有沒
有?圍棋黑白先後規則有沒有?民眾自由歡呼萬歲有沒有?等等等等,問題隨時隨地都可能
迎面撲來。舉凡日常物事,幾乎都牽涉「有沒有」問題。寫其後時代,當然也有此類問題,
但一定是少了許多。
就實說,事物之有沒有,尚算相對簡單。其中最繁難者,是語言中的辭彙詞根。先秦語
言,是我們民族語言的根基。幾乎十之七八的基本語彙,都在那個時代創造了出來。然則,
隨著漫漫歷史,國人反倒陌生了諸多基本語彙的起源,對《大秦帝國》使用的諸多原生語彙,
反倒生出一種質疑。譬如奴隸、人民、群眾、和平、小康、國家、制度、革命、法官、法律、
執一、介紹、身體、不二、大爭、春秋、戰國,等等等等,都是那時的語彙。
於是,從第四部開始,我對有可能「涉嫌」的主要詞根與事物出典,皆作了註解,或借
人物之口說明根源。在本次修訂中,我對讀者們通過各種途徑所砸來的「磚頭」,都以是否
果真有據做出了相對合理的處置。雖然如此,仍然可能有尚未發現的錯誤,我仍然期待著種
種糾錯批評。
關於個別歷史事件的有無問題。
《大秦帝國》中,重大的歷史事件全部是真實的。只有第一部中的六國會盟分秦,是依
據歷史邏輯推定的。戰國時代的山東六國會盟多多。倡明分秦宗旨的會盟,確實沒有史料記
載。然則,「六國卑秦,不與會盟,丑莫大焉」是秦孝公的刻骨銘心的仇恨。將秦國排除在
外的六國會盟,能說一定不會有分割秦國的預謀?是以,六國會盟分秦不是全然的虛構,本
次修訂中也沒有取締這一引子事件。
歷史文學作品,某種意義上如同推理破案,某種意義上又如化石復原。史料所呈現出來
的,是既定的結局,是已經塵封且夾雜著諸多「破壞」的作案現場,是已經風乾了的種種骨
骼。歷史小說的使命,是復活歷史的腳步,是復原人物的血肉。為此,就要依據被史料記錄
下來的種種結局,依據被風乾的種種骨骼,推演出活化的歷史。活化是什麼?就是在邏輯推
定的基礎上剔出其滲透異物,修補其曾經遭受的破壞,彌補其聯結斷點,復活其被風乾的血
肉。譬如,秦始皇沒有皇后,秦二世也沒有皇后,這是兩千餘年帝制中的唯一現象。為什麼?
背後的歷史邏輯是什麼?隱藏著什麼樣的衝突與事件?這些,是歷史家無法完成的。在發現
確證的史料之前,歷史學家可以不理睬這個為什麼,而只相信這個結論。而歷史小說不能,
既然有這個重大的「現場遺存」,就必須推演出其聯結斷點,復活導致這一「遺存」的種種
過程,否則不是歷史小說。其中,推定事件是必然的。推定得如何,則既有作者的歷史想像
力,又必須有歷史邏輯的根基。
努力地最大限度地接近歷史真實,我是自覺的,也是問心無愧的。
面對那樣一個神聖的時代,我有義務仔細甄別,我沒有權利肆意虛構。
我追求歷史精神的真實,也追求歷史事實的基本真實。
肆意虛構,是對那個偉大時代的褻瀆,是對我們文明聖地的褻瀆。
樓主可以這樣考慮這問題:
春秋史上大事那麼多,鄭庄小霸、齊桓公稱霸、宋襄公偽霸、晉文公稱霸、秦穆公稱霸西戎、楚莊王稱霸、晉悼公復霸、楚吳越南方爭霸,但為世人所知、為影視小說廣為傳播的偏偏是趙氏孤兒與吳越爭霸兩段。
戰國史上大事那麼多,魏國稱霸、齊國稱霸、商鞍變法秦國稱霸、樂毅掃齊燕國崛起、趙武靈王變法稱霸、秦掃六合統一戰爭,但為世人所知的僅有孫龐鬥法、呂不韋宮闈事、荊軻刺秦等少數幾段故事。
為何這樣呢?只因上述故事均有噱頭,就是所謂的「情」。明明殘酷的孫龐鬥法,都要塞個鐘離春情愛故事……。
你說是不是閹割了歷史,是的。但現在是消費社會,沒有「情」過分殘酷的政治鬥爭是沒有市場的,當年我國拍攝的《東周列國春秋篇》《東周列國戰國篇》很不錯,但收視寥寥。
你現在如實拍商鞅變法這些,不增加點噱頭,是不可能有收視點,也就怨不得作者和編劇了!
《大秦帝國》這部作品站在歌頌秦制和秦國的尚武精神的立場,意圖顛覆人們心中秦國野蠻落後印象,因此對歷史人物多有美化,尤其是作為各卷主角的秦王和秦相
建議先看作者附在書後的祭秦論,看看作者的歷史觀到底如何。
然後再看前面的天馬行空。先秦記載混亂無比,史料打架是常識,作者選擇發揮餘地就有了。然後出於其一些意圖,再改改時間線,bug就有了。有的人物,比如龐涓這號當時絕對的名將,除了和孫臏的故事外啥記載都沒有,那就插縫編唄。
如果你只想了解一種不一樣的看待秦帝國的視角,看個祭秦論就夠了。作者編故事能力和文筆真不算出類拔萃。
另外再次吐槽文中姓氏不分的問題耳熟能詳的事不一定就是真的,二十四史記載的東西也不一定就是真的,史官寫史有兩種寫法,一個叫做直筆,一個叫做曲筆,曲筆就是非常隱晦的寫法,受制於當時的政治環境等諸多因素,不能直接寫出來。而且寫史這個東西,只能保證一定的客觀性,寫史人無論多少一定是帶有主觀色彩的。
說回原題,我看上面有很多都是黑作者和作品的,我想問問,有幾個人真正把作品看完了?有幾個人知道作者是用什麼狀態寫書的?作者避世十幾年寫出來的東西就讓你們當娛樂文學糟蹋了?
歌頌秦國怎麼了?歌頌原生文明怎麼了?大家都知道白起打趙括打的不行不行的,都是耳熟能詳,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詳細的把長平之戰的經過說出來寫出來?當時雙方對陣主將怎麼想的怎麼做的,我想問問樓上那些人,你們知道嗎?中國人都知道趙括紙上談兵,這只是最精簡的說法,看過 大秦帝國 的人都知道,趙括真是像人們傳的那樣菜嗎?
看書是為了開闊視野,提供新思路,學習古人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這樣糾結於真不真有意思嗎?哪有特別貼近真實的歷史?誰寫史都帶主觀看法。作者只是把他認識的秦朝秦國歷史還原出來,讀者能有所收穫就足以了。
首先,中國歷史都是儒家所作,對商鞅這等法家人物(商鞅排斥儒家)有所詆毀(誤讀或改寫)肯定存在。其次,作者不是從儒家視角所作的書,甚至對於儒家有批判,這從立場上不同,因而對歷史人物的描寫當然有差異。
再次,歷史都是被閹割過的,我們後人也只能批判性接受理智性看待。最後,我覺得中國有必要對歷史進行重新編撰,應該從多角度修書,歷史不能只由儒家說了算。
看小說學歷史,看電視劇學歷史,就是不愛上學、看書學歷史。
不認真學但就喜歡較真兒,這就是所謂的「吐槽」嗎?
這跟《三國演義》是【演義】而不是《三國志》是一個道理啊,文學作品是對歷史史料記載的進一步編排和「演繹」,所以不能用一個評判標準吧。
歷史上也沒有商鞅被車裂的細節吧?都是編,就看你喜歡看誰的了
我高中時期也很愛讀這部書。作為一部文藝作品,《大秦帝國》還是很不錯的,可讀性很強,情節也挺精彩的,作者對戰國時的禮法也很有見地。但若與正史並論的話,對一知半解的讀者容易造成一種史觀上的訛誤。咋說呢,看看圖個樂唄。
大秦帝國是小說,雖然在小說里算是對歷史比較考究的了,但它還是小說,會有虛構情節,更多的反映作者的一些觀點。如果對戰國沒什麼概念,大秦帝國可以當作是戰國歷史的入門書,大致了解整段歷史的發展,如果想要真正了解歷史,應該去看對於這段歷史的研究史料、論文。
當小說看最好,認真就輸了。很多歷史結論是對的,但過程在回事,我估計作者就是在盡瞎編之能了!
怎麼說,他有加入一些虛構的情節,你要和歷史一摸一樣?沒有這個可能性,除非你能找到秦朝史官記錄的君主的一言一行,就那也不一定是史實呢,像焚書坑儒等等等等。。完全是漢朝獨尊儒術的結果,還有太多,不一一列舉,就算是古人的正史,也隱瞞了太多太多。堯舜禹禪讓下是血淋淋的逼宮,方孝孺的「忠君報國」。。。太多,不一一列舉。
畢竟是小說么
當然不同,相同了孫皓暉先生這寫本書目的何在。其一,提問者是否認真品味過本文,商鞅不是自願被車裂,他為秦國變法二十多多年來妻子兒子從沒見過,為的是功成身退享晚年之樂,可嬴駟認為他權勢過大,威脅自己的爵位,於是以謀反罪車裂,請提問者再次品味當時情節,商鞅的無奈,心酸卻又有一種解脫。其二,他是先逃到自己的封邑抵抗,後被嬴駟判為謀反。他不是不願意反抗,變法時贏渠梁二十多年未露面,一直商鞅主持,屠殺孟西白三族七百多人孝公說什麼了嗎?沒有,孝公死後,秦國權利最大的是商鞅,嬴駟算什麼?當初是商鞅流放了他,最後也是商鞅請回了他,若不是商鞅,他還會是那個被人當槍使的紈絝弟子,商鞅的洒脫,清廉,傲岸我們達不到那種境界。其三,就算與史實不同,那也正常,不知提問者是否看過《大秦帝國》是什麼書?它是小說,不是史籍,讚揚商鞅也沒有什麼不妥啊(從帝國之縱橫電視劇拍不久後我開始追這本書,看了五六年了,它的魅力始終吸引著我,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品讀這本書)
三國演義能當三國志看么???
作為當代人,我覺得再去考究歷史的真相沒有太多意義,卻是歷史殘存的道理是不能否認的。沒必要糾結歷史上某件事是否真正發生過,已經是過去式,唯獨歷史告訴後人的這些東西,是我們不能丟掉的。
小說,編造的成分居多。
《大秦帝國》不是歷史,是演義
當作小說來看還是很不錯的
@柳葉刀 被那個鐵杆大秦帝國小說迷答主禁言了,在這裡回復。
「趙括,這個人即使是正史也要全面的看!有些史料和所謂的常識也是隨文獻 文物的出現而變化」
這是你的回復。請問你在正史中怎麼全面看出趙括不是廢物的?又有什麼新的文獻文物出現替趙括說話?BTW,大秦帝國可不算。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霹靂俠影之轟霆劍海錄》?
※為什麼有的電視劇集(比如《我是特種兵3》)剪輯亂七八糟?
※以現在的技術條件,拍攝出楚門的世界裡面楚門主演的真人電視劇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