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畫是怎樣的存在方式,為什麼我覺得我看不懂,而且覺得藝術家精心創作的抽象畫就像是隨意的塗鴉,還有就是如何欣賞它?
謝邀~
抽象藝術,在我看來是人類藝術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毋庸置疑。
在西方藝術史抽象藝術的歷程已經超過了一百多年,實際上,現代主義藝術的靈魂就是一個逐步走向抽象的過程,而這個概念在當代藝術中被更廣大的藝術家群體所接受。而由於中國近現代藝術都被寫實主義風格和藝術的政治服務職能所主導,所以題主看不懂抽象藝術很正常,大部分老百姓也都看不懂抽象藝術,這一個是我們還沒有經歷過抽象審美意識的訓練,二個是抽象藝術在我國的成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先來說說,什麼是「抽象藝術」(Abstract Art),引用一下Tate的定義:
「抽象藝術是一種不試圖對視覺現實的進行準確描述的藝術意識和行為,而是使用形狀,顏色,形式和姿態標記來實現展示(事物)的效果。」
Abstract art is art that does not attempt to represent an accurate depiction of a visual
reality but instead use shapes, colors, forms and gestural marks to achieve its effect.
這個定義十分具體,可以很好理解,基本描述出了抽象藝術的一些表象特徵,例如:形狀,顏色,形式,構圖,繪畫痕迹等;但在我看來,抽象其實是一個更為廣大的概念。
「抽象」一詞的字面含義就告訴了我們,抽象其實是一個動詞和結果的結合,即:把一個事物/事件的靈魂(內核)從其表象中「抽離」出來,最後入大浪淘沙一樣,留下的精華,就是抽象的結果。
其實,抽象的涉及範圍不只是題主所說的「抽象畫」,抽象的概念幾乎貫穿了現當代藝術的整個發展,從繪畫到雕塑,到藝術發展出概念藝術(Conceptual art),極簡主義藝術(Minimalism Art),行為藝術(Performance)到社會美學(Relational Aesthetics),其實每一步都是「抽象」意識在不同媒介和形式上的實施。
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其實我們的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抽象。
例如,我們說「狗」,這個詞就指代了世界上千千萬萬種的狗,大狗、小狗、哈士奇、吉娃娃、柴犬等等,它們都是一個個具體而不同的狗,而一個字「狗」就總結和集合了它們,把它們的「共同點」/內核從體型、外貿、品種、性格等複雜的元素中「抽離」了出來,成為了一種更為「永恆」的符號。這個語言形成和使用的本身,就是一種思維狀態里的抽象化過程。
好,再來具體說說抽象藝術。
自二十世紀初以來,有一批歐洲藝術家就已經從對現實表象的再現和對人物的描繪中脫離出來,開始不再關注藝術的再現功能(Representation),而更注重藝術的表達意義(Expression)。
諸如塞尚(Paul Cézanne)
塞尚在1902-1904年創作的這幅風景畫,他畫了一座山,聖維克多山,我們可以很明確地感受到一種透視法不正確的空間概念——這座山,包括山的周圍都別分解成了一個個的小塊,這些小的幾何體似乎都在自己的一個小空間里有自己的明暗,自己的維度,但是他們組合在一起就完全不是傳統的繪畫作品裡的視角效果。這就是一種抽象的開始,並不是一個試圖「正確」再現事物表象的繪畫。
大家還可以對比一下塞尚本人,在1887年,也就是十幾年前畫的同樣的這座山。
這畫法和視角看上去就要傳統和規矩得多,雖然在用色和筆觸上有些類似,但是絕不像1902年的這張作品有一種破碎的質感。塞尚的這種畫風就被視為是立體主義的開端:一種抽象的意識開始了,他看事物和看風景不是一個固有的傳統觀念,他看到的世界就不再是一個靜態的世界,而是一個動態的,就好像是他能夠把一個空間里的東西拆分成很多個小單位,而每一個小單位都有自己的運動軌跡,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而他把這些小單位間的運動軌跡看懂了之後把它們從現象的表面中抽離出來,畫在了畫布上。
這種立體主義空間概念,尤其是這種幾何的視角直接影響了畢加索,最終他成就了立體主義,也是抽象藝術的一個高峰,在畫面的空間意識上提煉出事物和現象的「本質」(essential part)。
包括後來的德國表現主義(German Expressionism),在情感的再現上逐步脫離繪畫的寫實功能,用人物、顏色、風景的變形和情緒化處理表達藝術家內心的解讀,而不是純粹描繪事物的外貌。
於是,自19世紀開始,以繪畫為代表的藝術逐漸走向抽象的序幕被拉開。從立體主義,到野獸派,到德國表現主義,最終在20世紀出爆發出來一種全新的,純粹的抽象(Pure Abstraction)。這種抽象藝術的語言在自然界中基本上找不到出處和來源,而是一種完全形而上學的精神圖畫。
這句強勁的抽象力量來自俄國,代表人物例如: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德勞內(Sonia Delaunay)。
康定斯基的作品仍是表現主義的一種,作品畫面涉及高度強烈的色彩和非自然主義的筆觸,通常只表達藝術家的內心感受。康定斯基認為,他的抽象畫是一種精神現實,用於替代外界現實。
康定斯基是第一批製作「純粹抽象」作品的畫家,他稱之為「即興」。受到音樂與繪畫之間關係的啟發,他把形狀、線條和顏色重視為自發的情感和精神表達的載體。康定斯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在慕尼黑畫了這幅畫,戰爭爆發後他回到俄羅斯。毫無疑問,政治環境越來越不穩定,以及他對人類災難即將來臨的預感使得他畫出了一些「爆發性」的線條和顏色,表明了災難與恐怖的情緒。
而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更是用顏色、幾何、形狀這種藝術概念里最為基礎的語言去做藝術——看明白他們基本不需要任何藝術史知識。這些畫面不表現也不再現現實世界中的任何事物,因此,它是最為自由,也是最為純粹的藝術表達。例如上面這幅畫,題目為「一個畫家視角里的足球運動員」,他就是一個高度的抽象,對於行為、動作、人物、狀態的抽象集合,且用分明的彩色幾何表現出來。
像馬列維奇這樣的抽象畫就完全是一個形式感的創作,他的畫面內容在眼睛所及的外部世界中幾乎沒有來源,純粹是一個人類智力、大腦加工、審美提煉之後的畫面。於是,這類激進的抽象藝術家把自己的藝術認為是「絕對藝術」(concrete art)或是「非具象藝術」(non-objective art),他們信奉這樣的藝術創作行為。因為在20世紀初的歷史政治環境中,很多藝術家都認為,凡是具有再現功能的藝術都會淪為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宣傳工具,而純粹的抽象藝術,不需要任何語言解釋,點、線、面、色彩是最為基本的人類視覺辭彙,老人和孩童都能看懂,因而是最為國際化的、不為某一意識形態所服務的藝術表達方式。即,這是一種把藝術靈魂抽離出藝術的政治功能的行為,只留下純粹的藝術,服務於審美和情感表達。
因此,這樣的抽象藝術似乎具備了一種更為自由的道德維度( a moral dimension),這樣的藝術由於不再具備「再現」功能,於是不能被藝術本人之外的力量所利用,因此具備了一種精神的高度,可以在一個形而上的世界裡討論:秩序,純粹,簡單,直達靈魂的力量。(in that it can be seen to stand for virtues such as order, purity, simplicity and spirituality.)
於是,從20世紀開始,抽象藝術就成為了一種更為「高級」而「自由」的藝術形式,被一批又一批的藝術家所崇尚,學習,探究。
而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藝術的歷史中心從巴黎轉移到美國,如果說現代主義大師的探索在20世紀上半葉時還並不被人們理解,那麼抽象藝術的最終勝利還是屬於美國。
二戰後的紐約創造了「抽象表現主義」(American Abstract Expressionism)這一概念,紐約畫派的很多人都受到了俄國抽象藝術的影響,打心底里佩服一種脫離propaganda的藝術行動和藝術結果。於是,這批美國人(不少是移民過來的)在1950年代,用行動派繪畫(action painting)的激情和色域派繪畫(color-field painting)的深沉征服了世界。
行動派繪畫的明星旗手是「滴畫」(drip painting)的代表人物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曾被《生活》雜誌推上「本世紀最偉大的美國畫家」的巔峰稱謂,畫面充滿了媒介的音樂性和畫家身體的舞蹈性。
而色域派繪畫(color-field painting)的代表人物是一生病痛、最終自殺的憂鬱詩人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他用顏色寫詩,把痛苦深沉的情感都平鋪在畫布上,寫進了不同顏色的交融之處。
而他在生命終點處完成的「羅斯科教堂」(Rothko Chapel)則是他給這個世界留下的最偉大的抽象遺作——位於美國休斯頓市郊的梅尼爾家族收藏藝術館(Menil Collection),它是梅尼爾夫婦邀請馬克·羅斯科專門設計和建造的一座小教堂。1970年,羅斯科自殺後,教堂用他的名字來紀念。完工於1971年,羅斯科教堂是一個非某一宗教定義的非盈利教堂,免費對外開放。2001年,羅斯科教堂被列為美國國家史跡名錄。
羅斯科強調,他的繪畫不是為了妝點牆壁和建築,他想要的是一個整體性的空間和「非宗教的宗教性體驗」(Religiousness without religion)。建築內部成八面體,掛著14幅壁畫,屬於羅斯科晚期的深色畫(dark painting)風格,給人凝重和壓抑的情緒。14塊巨大的深色油畫,用深藍、深紫、深灰的組合營造出一個信仰的空間,而不加任何文字描述和宗教定義,把抽象的美感和永恆塑成了一種時間和空間的雕像。
這些充滿故事和傳奇色彩的人物不僅吸引了藝術觀眾的崇拜和憐愛,更是影響了大批後世的美國當代藝術家。
例如,托姆布雷(Cy Twombly)就繼而發展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中行動派繪畫追求的自動性意識(Automatism),還加上了自己對於素描和書寫的熱情。
而他的藝術又影響了如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這樣的街頭藝術家,進而走入了年輕人追求的時尚和流行文化之中。
而色域繪畫的抽象表現形式也在類似埃爾斯沃斯·凱利(Ellsworth Kelly)這樣的幾何抽象畫家那裡找到了延續,他改變了羅斯科的色彩語言所描述的悲劇性情緒,轉而用更加極簡主義的、更加具有雕塑意識的形式表現出了當代藝術在美感上的一目了然與熱情洋溢。
這條走向抽象的風格之路直到今天也沒有被打斷,且這種意識早已從繪畫的領域慢慢延展到雕塑、裝置、觀念藝術的各個層面。
注意:抽象的意義並不是寫意(expression)與具象(figurative)之間的差別,而是一種從事物的日常性中提煉出永恆的思維過程。
例如在空間、形態、色彩等視覺語言中描繪出一種物體的本質,而不是重複自然的再現,我們從弗蘭克·斯特拉(Frank Stella),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和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的藝術中都能明確的看到這一點。
因此,抽象成為了當代藝術在美國發揚光大之後的一大特徵,隨著美國藝術的崛起而傳播到了全世界。它的重要意義就在於:抽象的發現、實驗和實施,使得藝術家更加自覺和自知地去重視藝術創作的這一行為;在抽象藝術家那裡,所謂的藝術並不是一個最終的產品,而是一種藝術出現的過程。
這種把藝術的產生視為一個事件的概念提出,是從抽象表現主義的運動中開始為人們所接受的,對後來的整個當代藝術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同當年杜尚所言,當《下樓梯的裸女》在心中出現的時候,他便知曉,他「將永遠地與自然主義決裂了」;對今天的當代藝術家而言,當抽象的概念在心中出現的時候,他們也會知道,他們創作的繪畫藝術也好,行為藝術也罷,將會永遠地與從前的藝術不一樣了。
所以,你會覺得抽象畫看不懂,因為當我們今天談論藝術的時候它的創作理念已經和我們熟悉和感到舒服的那種思維模式不一樣了。我們必須承認,藝術的屬性已經發生了改變,抽象的含義不僅僅是指一種畫面的風格,而是一種藝術產生的方式革命。這一「抽象」化的趨勢從立體主義開始,從紐約畫派製造的抽象表現主義開始,影響了後面大大小小的藝術運動,並繼續激發著今天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對於藝術創作的思考。
總而言之,抽象藝術絕不只是一幅「畫得不像」的繪畫那麼簡單,抽象是一種看待世界、理解世界、表達方式的革命。
至於抽象藝術「看懂」與否的問題,就如同你一定要在抽象繪畫中看出他藝術家畫的是什麼,這簡直是白費功夫,因為他根本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要畫一個「東西」,或者畫一個你在現實世界中「辨認」得出來的東西。
而抽象藝術的如果是看不懂的畫面,那還有沒有意義呢?
我覺得我寫了這麼大一篇,要是你還是覺得抽象藝術沒有意義,和你認識世界的方式沒有關係的話,我也沒辦法;因為畢竟,藝術本身並不是如吃喝拉撒一樣被每個人都需要著。
但最後,我也想引用一句畢加索的話:
"I do not read English, an English book is a blank book to me.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English language does not exist, and why should I blame anybody else but myself if I cannot understand what I know nothing about."
翻譯一下:「我不懂英語,一本英語書對我來說就是一本無字天書。但這並不意味著英文作為一種語言是不存在的,那麼為什麼我要去怪罪別人呢?我只能怪自己不能夠理解,怪自己的這份無知。」
抽象藝術亦是如此,看不懂只不過是語言不通罷了。
希望對你們理解抽象藝術有幫助。
如需轉發,請私信我獲得允許。
瀉藥
二更:
評論里有人說,具象藝術可以看出技法的高低,但是抽象藝術就感覺難以找到評判高低的方法。針對這個疑問,我想說,不懂藝術的人其實連具象藝術的高低也是看不出來的。我在原答案里已經明確指出了,具象藝術最看重的不是造型能力,不是從畫得像不像,而是在構圖、色彩組合與敘事手法上看高低。為什麼?我舉幾個例子。
這幅《與但丁討論神曲》由三位中國畫家繪製,是給2008奧運的獻禮大作。共計103位人物,其中100位是重要的歷史或當代人物,另三位是畫家自己。我們可以看見畫家和但丁站在右上角的高台上,觀察一切。不過台下亂作一團,人物搭配十分奇怪,構圖沒有主次。最令人尷尬的是畫家和但丁站在一起,也不知他們是在審視天堂還是地獄。
這種群像畫得最好的是拉斐爾,也就是《雅典學院》。左下角是數學家,右下角是天文地理學家,上面的平台上多是哲學家,中央是古希臘哲學的中心,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拉斐爾本人則在右邊最不顯眼的位置,只露出一張臉。這幅畫里有很多道具都暗示了人物的身份,以及人物之間的關係。拉斐爾完全不清楚這些古代賢哲的樣子,所以單靠構圖、道具就譜寫了一部希臘哲學家譜系。與之相比,上面那幅作品就相形見絀了。
但我們要說,美術發展到今天,拉斐爾的成就並不是無法複製的。17世紀的北歐畫家一開始也不會群像構圖,但是倫勃朗就從中研究出了一套門路,在他的《杜爾醫生的解剖學課》中,就把全家福式的「集體照」處理地生動有趣,其水平也不落於拉斐爾之下。比較這兩幅畫,倫勃朗作品裡的屍體好像還有點變形,沒有上一幅作品的造型更紮實,但也無損於它的偉大。
說完具象繪畫的高低之別,我們來談談抽象繪畫如何區分高下。
如果是理科生,應該都清楚最近人工智慧開始涉足藝術領域的消息。今年七月美國羅格斯大學的藝術與人工智慧實驗室,通過他們改進的CAN(創造性對抗網路)創作了25幅抽象畫,並與今年巴塞爾藝術展中的另外25幅人類藝術家的作品和人類抽象畫大師的不知名作品做了單盲測試,結果發現人工智慧藝術介於普通的抽象藝術品和人類大師的作品之間,75%的人工智慧、48%的普通藝術品和85%的大師作品被認為是人類作品。
這說明抽象畫仍然具有一套評判標準,而不是完全不可評判的。研究人員讓參與實驗的普通大眾分別對作品的喜惡程度、精緻度、創新性和複雜度進行評分,結果發現,在喜惡程度上人類大師的作品遙遙領先,而普通藝術品遠低於人工智慧藝術,其他指標則為人工藝術作品略領先於大師作品。這表明,畫面的喜惡程度是大眾判斷一幅作品是否為人類創作的基本指標,而創新性、複雜程度並不能左右大眾的判斷。
在一組測試中,研究人員要求美術學院學生對三組作品在創新程度上打分,結果表明通過CAN模型生成的作品要比人類大師的作品更具創新性,與研究人員的估計一致。在CAN模型中,研究員要求生成器最大化地偏離已知的藝術風格(判定其與過往藝術之間存在差異),同時最小化地偏離藝術分布模式(判定其為藝術的標準),因此它的作品也更符合美院學生的創新口味。
我們現在還未打開黑箱,所以不清楚CAN網路是如何思考的。但在人類藝術批評家那裡,有一套或許比較接近的判斷規則。首先是精緻程度,畫面處理的乾淨精緻的作品才能算優秀的抽象藝術,比如草間彌生、蒙德里安和馬列維奇的作品,看似簡單,但要真正畫出如此平坦或富有規律的筆觸,對普通人而言十分困難。
其次是可重複性,如果畫家創作了一幅很好的抽象作品,但是這件作品無法衍生出其他類似的作品,我們將判定這件作品的出現具有偶然性,作品的成功和藝術家的關係就比較薄弱。
第三要符合審美趣味,對此我們無法簡明扼要地解釋,總的來說,抽象畫的構圖和安排必須遵循現有的或基於現有理論發展並將得到驗證的構圖理論、視知覺理論、藝術心理學理論等諸多理論。因此,抽象藝術家是在現有模式中不斷探索,通過創造方法的更新與發展,或者通過一次偶然的實驗作品深入並揭示其中的抽象藝術原理來進行創作的。
這一點也是最重要的,現代藝術的發展就是為藝術立法的過程。同物理學一樣,藝術也有自己的理論,而現代藝術則是建立在一套套不斷更新的理論之上的,如果對現代藝術理論毫無理解,那很難看出現代藝術的好壞。
結合以上三點,我們發現即便有位藝術家偶然創作了一件傑作(比如有人用無限猴子定理來討論抽象藝術),但若他無法重複且精緻地實現這件偶然創作的話,他的抽象藝術也不會被學界認可。因此無限猴子定理不適用於對抽象藝術的判定,我們一般稱這種藝術家是瞎貓碰到死耗子,而不是江郎才盡。
最後一點是可闡釋性。即便再不濟的藝術家都能侃侃而談,說自己的作品有多神,但是學術界不是白痴,我們也有過度闡釋的理論來阻止藝術家對拙劣作品的夸夸其談。然而,一位天才畫家若無法闡釋自己的作品,也沒有用,因為他的作品對未來藝術的發展起不到任何作用。現代藝術家都留下了很多著作來闡釋自己的創作方法和創作初衷,這些積累成為了後世藝術家的理論寶庫。
所以,時至今日,我們眼中的藝術其實同其他學科沒有區別,同樣是建立在一些基礎理論之上的現代學科。把藝術家視為天才或騙術的人,其實是把藝術看成了巫術而非學問。
原答案:
說在前面,任何要談抽象畫是否有可證偽性的評論,我在這裡統一回復:
抽象繪畫沒有可證偽性,同時具象繪畫也沒有可證偽性。一切藝術(包括文學、音樂、建築)都沒有可證偽性,我們不能說一棟樓不塌就是棟藝術價值很高的樓,同樣我們不能說我喜歡具象繪畫,就認為具象繪畫的藝術價值更高。即使在具象繪畫內部,也沒有可證偽性,和照片一樣的具象繪畫,並不一定比照片略不真實的具象繪畫更高明,在談論具象藝術是否高明時,造型能力是最不值一提的方面,而構圖、色彩搭配、敘事手法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如果你堅持想要討論抽閑繪畫的可證偽性,請先推出具象繪畫的可證偽性,否則留言一律刪除,並拉黑留言者。謝謝。
本答案將揭示你為何不能理解抽象畫(閱讀時間3分鐘)。
在記錄9/11事件的眾多攝影照片里,傳播最廣、爭議最多的一張是Richard Drew的《墜落者》(上圖)。這張照片的敘事結構很特殊,它沒有展現可辨識的地點(雙子塔),也沒有展現事件經過(撞擊、爆炸、火災和倒塌),而是捕捉了一位「垂直」墜落的男子,事件背景則用幕牆紋理暗示出來。乍一看這張照片十分乏味,但大多數讀者則認為它比其他照片更令人不安,這是為什麼?
因為這張照片簡潔得不可思議。整幅畫面只有排列有序的垂直線條,讓人感覺畫面能無限地延伸;墜落者則「釋然地」直直向下,恐怖的氣氛被寧靜和諧的構圖取代;時間必須極其漫長,才能讓攝影師抓拍到這個瞬間。這些修辭內容,並非其他照片能表現的,因此它從一組《墜落者》的底片中脫穎而出。攝影師之所以選擇這張照片發表,正是由於他諳熟繪畫的語言,懂得哪種構圖(形式)能表達出更多的內容,激起觀眾更強烈的感受。
在繪畫領域,抽象畫就是繪畫的基本語言,一種抽離了具象描繪的純粹語言,即通過線條、塊面和色彩組織起來的語言。換句話說,抽象畫創作可以粗暴地概括為創造「美」的圖示。誠然,並非所有人都能快速理解抽象畫的真正魅力,其原因在於古典繪畫所謂的模仿自然的功能性根深蒂固,難以磨滅。但只要我們換一種藝術形式,就能理解抽象畫的意義。
如果我們認為繪畫只是為了「敘事」而存在的話,那麼我們也能說建築只是為了「居住」而存在的。針對這種實用性,赫魯曉夫樓(上圖)和我國的筒子樓都是建築界的奇蹟。因為它造價低廉、居住密度大、能花最少的錢把最多的人塞進房子里。可惜的是在住房問題上,太多人都不太理解我國筒子樓和8人間學生宿舍在功能性上的設計奇蹟,抱怨這些建築缺乏美感。
倘若我們談到美感,就不得不說哥特式大教堂(上圖)。建築師為了追求美感,硬生生地設計出如同「雞肋」般的飛扶壁和肋架券,來分散建築物過高而產生的應力,並且添加大量裝飾來突出那種恢弘的氣魄和華麗的美感。但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內容,設立在飛機場里的教堂具備同樣的功能。但我們依然覺得哥特式大教堂美,並且我們也能欣賞它的美時,我們所談的就和建築的基本功能沒有什麼關係了。
哥特式教堂是一種建築語言,是一種類型的美的展現。同樣是教堂,抽象畫家(色域繪畫畫家)馬克·羅斯克設計的教堂則是另一種美的表現。他用幾乎純黑的,富有筆觸和肌理的巨大畫布裝飾其內部,讓人一進去就感受到肅穆和沉靜。然而這種美感的產生就是通過巨大且令人壓抑的抽象畫表現出來的。
這些畫自從19世紀末被「開發」出來後,就馬上投入了室內設計中。這種純粹的繪畫語言更適合家庭和辦公室的裝飾使用。如果我們把上圖中的抽象畫替換成一幅古典大師的作品,總會覺得格格不入,因為具象繪畫在牆面上打開了另一個空間,描述了一個故事,使室內環境賦予了一定程度的敘事意義,不具備空間上的延展性。換句話說,具象繪畫是聚焦在畫面內部的作品,而抽象繪畫能把繪畫語言所表達的感情、氛圍擴展到整個空間中。
我們可以如此總結,抽象畫作為一種純粹的繪畫語言,本身就是「美」的圖示,也是「美」的基本表現。而美本質上,無需藉助任何具象對象就可彰顯,例如我們覺得透過有水霧的玻璃窗看街景很美時,這裡的美並不藉助街景呈現出來,而是水霧形成的朦朧效果讓我們感覺到美。而我們之所以無法接受抽象繪畫的原因,正是由於我們的日常經驗離不開具象對象,因此經驗地認為美的表現也離不開具象對象,然而只要思考一下美感經驗的發生規律,就能明白抽象畫的意義。
說白了,思考得太少、活得太「物質」的人,發現不了抽象美。嗯嗯。
先來看看抽象主義大名鼎鼎的康定斯基、蒙德里安和克利的大作吧:
Wassily Kandinsky, "Composition VIII", 1923
Wassily Kandinsky, "Succession", 1935
Piet Mondrian, "Composition with Red, Blue and Yellow", 1930
(這幅超著名啊)
Piet Mondrian, "Composition in Color A", 1917
Paul Klee, 「Red waistcoat」, 1938
Paul Klee, 「Heroic Roses」, 1940
本來我覺得上面幾位大師們的畫作已經超出了我的理解範圍,但看到下面幾位,我登時覺得上面幾位的畫真是和藹可親美麗大方。
Mark Rothko, "Orange, Red, Yellow", 1961
Franz Klein, "Untitled", 1957沒錯,現代美術中就沒幾個畫派是咱們這些凡人們能夠理解的(不過我倒是很膜拜照片寫實主義),我相信題主所說的「抽象畫」一定不是單純指「抽象主義」以及「抽象表現主義」的作品,而是諸多逐漸大眾隔膜的現代藝術形式,可能包括但不限於「野獸派」、「表現主義」、「達達主義」、「立體主義」、「至上主義」等等。
首先他們的藝術創作與時代風貌、社會環境、思想觀念的變化密不可分。一戰與二戰,存在主義與解構主義等等都對現代藝術思潮產生過重大影響,「極簡主義」、「波普藝術」尤為典型。個人認為無論藝術家們怎麼否認作品與社會環境的聯繫,去了解一下藝術家與藝術思潮的時代背景總歸會對欣賞有些幫助。
藝術常被看做人類文明繁衍變化的化石,這是因為藝術的行為主體和痕迹相對於其他物質和精神文明來說,較為不功利較有情趣性,更容易從中體味出一個時代或貫穿歷史的文明進程中人性和社會的特徵。所以在藝術的存在形式中,已經包含了對人性的本質、族群傳統、生物本能、生存狀態、文化歷史這樣一些人類學和文化學範疇問題的思考與感知。比如,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文化內涵和文學修養對創造和欣賞畫面中那種話不直說、意在畫外的情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詩人詠竹不言竹,畫家畫梅意非梅,用隱藏和寓意的手法表達畫面深意,在中國古代花鳥畫中尤為常見,不懂中國文化就談不上適當而深入的創作和欣賞。所以,社會的情境加上藝術的語境才造成了藝術現象理解的基礎。
其次是美術本體化的傾向(個人認為這種傾向是現代性帶來的,因為類似的特徵在現代主義文學和後現代主義文學中也可以略窺一二)。
現代主義藝術家們可能更喜歡談論形式本身,更喜歡把形式的效果當做美術的內容。……由形式的解法,才能準確理解其真正要表達的內容。對於現代主義的畫家們,用形式主義的眼光去打量他們是有益的。印象派所具有的突出的形式主義特徵——「畫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畫」也正是西方現代美術發展的重要特徵。
藝術的形式、作品的結構、美術的門類特徵,在美術與文學、宗教、道德的剝離中成為藝術家關注的焦點,在對藝術形式及其張力極度開發的過程中,也伴隨著消解傳統藝術邊緣,讓藝術融於生活的另外一種演化趨勢,藝術觀念取代形式的經典和完美,成為作品的核心。
可見這種傾向從印象派就開始醞釀,他們用色彩本身的特質抒發情感,而不拘泥於摹寫真實事物本身。自此,美術中的「色」被抽離,然後立體主義、抽象主義等的發展,使得美術中的「形」也被抽離。藝術作品可以單純依靠點、線、面、體、筆觸、媒材、作畫的方法來表達美感傳達情緒。色與形的重疊、交錯、連接、組合、衝突,顏料的立體感、硬度、光澤,油性的媒介劑、亞麻仁油核桃油等調和顏料、亞麻布紙板木板等媒材,運筆的流暢性、乾燥的時間、覆蓋與修改,這些都從摹寫和敘事中抽離出來,從所指中抽離出來,從經驗世界中抽離出來,反客為主地成為了主題。(現代主義文學和後現代主義文學似乎也是這樣,前者弱化故事、敘述而強調個人的情感與想像,後者極力探索文學的形式,「文字遊戲」本身便是意義所在,辭典式、詩集式的小說等等層出不窮)
比如這位,Jackson Pollock的運動繪畫,包括上面的Franz Klein。
Jackson Pollock, "Number 8", 1949
「波洛克」的百度百科詞條告訴我們:
他把棍子或筆尖浸入盛著通常是琺琅和鋁顏料的罐子中,然後把顏色滴到或甩到釘在地上的畫布上,憑著直覺和經驗從畫布四面八方來作畫。這些留在畫布上縱橫交錯的顏料組成的圖案具有激動人心的活力,記錄了他作畫時直接的身體運動,於是觀眾可以分享到創造這些色跡的經驗。
波洛克有時還用石塊、沙子、鐵釘和碎玻璃摻和顏料在畫布上摩擦。他摒棄了畫家常用的繪畫工具,繪畫時完全擺脫受制於手腕、肘和肩的傳統模式,行動即興、隨意。
看這些關鍵詞「棍子」、「筆尖」、「琺琅」、「鋁」、「滴」、「甩」、「石塊」、「沙子」、「鐵釘」、「碎玻璃」、「摩擦」,都是對材料和作畫過程的描寫。所以欣賞現代美術作品最好到博物館去看實物,而不是對著電腦看一張小小的圖。對著屏幕,感覺不到大畫幅的衝擊力和動感,也看不到顏料的厚度和光澤。
其三,忘掉理論,放鬆感官,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就像某天你一個人漫無目的地走在路上或許就能突然被某首很普通的歌所感動一樣,欣賞現代美術也需要這樣放鬆的心境和平常的瞬間。況且,本來「能指」就不局限地對應於一個特定的「所指」,既然是欣賞也就不必拘泥於他人或者是權威的看法。有時候「開放性」也是作者有意為之,繪畫結束只意味著創作過程的一半,只有經過欣賞者的想像與理解,作品才算最終完成。(個人覺得類似於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作者和讀者之間關係的轉變)。
其四,放棄尋找謎底的習慣。大可以從美術作品本身的色彩和張力中獲得審美享受,而不一定要汲汲於其背後的意義,更不要因為自己看不懂「大師」的作品就感到不安和困惑。許多藝術家自己也並不清楚作品本身的含義,要知道那種隨意性、多義性、模糊性、開放性與不可解讀性即便是有意為之也是難以控制的。
其五,除了作品以外,藝術家們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在美術史上的貢獻,對其他畫家的影響或者對政治、經濟和宣傳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對於一個欣賞者來說,再偉大的大師也是一名普通的美術家,沒有這種起碼的人格平等,就談不上欣賞藝術。學會不去把地位、名望或者理論家的評論看的太重,才能成為一個聰明的欣賞者,才能真正的有收穫。
以上綜合了我在看甄巍的《西方現代美術史》的一部分筆記和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作了一些梳理。
另外甄巍在那本書的後記里給出了一些西方現代美術作品的慣用主題,雖然許多藝術家一再聲稱自己的作品沒有意義沒有主題,但實際上總有核心內容。達達主義反對意義、強調虛無也是一種意義。這些只是他們為了強調形式、淡化主觀感情色彩的一種偽裝。不過,許多作品的主題是複雜而模糊的,也不能生搬硬套、教條主義。附錄如下(當時做的筆記所以不是全文,有的我也回憶不出來了):
- 暴力:藝術家們似乎天生反暴力,愛憎鮮明。這裡的暴力包括戰爭、軍隊、警察,或者以隱喻的方式傳遞存在於社會中的壓抑、不平等以及家庭生活中的壓力等等。
- 自我意識:越強調自我意識,越是容易迷失自我。寬泛,自戀、隔膜、孤獨、懷舊、自殘、彷徨、恐懼、寧靜等。通過人與物的擬我化。
- 人與環境:萬物皆有靈,大到山嶽的偉岸輪廓,小到射入室內的一束陽光。主要體現的是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問題。
- 心理學與性:表達這個主題的作品比比皆是。但它並非為了表現最美的東西——人的身體,相反,許多現代藝術家嘲諷這種溫情、唯美的表述,或者從文化批判、女性主義的角度去探討這個問題。走極端的甚至會從反面表現人體的丑,表現動物本性中的「性」,表現附著在性問題上的社會道德和倫理制度,以及男人和女人在社會中地位、角色、行為的差別和衝突。從心理學的角度剖析性的問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
- 宗教信仰:迷信科學、巫術、主義、教旨。宗教般狂熱的激情與現代人歇斯底里的表達方式不謀而合,神秘主義主題大行其道,鬼神之類的形象以新的面目出現,宗教與信仰的衝突、世紀末情結等。
- 哲學:追問意義,時間、空間、物質、歷史等被追問、拆解、表現。
- 種族:文化壓制、吞併,由人種和民族界定的文化主題也會在美術上得到明顯的反應。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或新舊文化並存的矛盾。西方中心主義。
- 科學技術:電腦、網路、數碼化、基因複製、資訊發達。給人的影響。
- 其他:包括政治、商業文化、都市化、環境污染等。
由此可見,以上這些主題與一般人對藝術的主題認識有所不同,以上幾乎沒有提到表現美的主題,不管是外在美還是內在美,因為美已經不是現代藝術家所關注的主要問題了。作品的思想性和對生存狀態的觀照才是最重要的。
參考資料- 甄巍,《西方現代美術史》(雖然貌似是教材,但我覺得這書寫得挺好的。當然了我是從外行人的角度來看的,難免有不明覺厲的感覺哈哈哈。)
- WikiPaintings.org(這個網站很好的,可以看到幾乎所有著名畫家的畫,我感覺比Google Art Project還要好,因為我在Google上搜畢加索好像都沒有搜到呢。但不知道為啥經常因為版權問題看不了畫,翻牆也不太管用。)
- 波洛克_百度百科
現代中國人受到的教育必然來自三種途徑-----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它們基本上有一個共同點-----訓練人如何更有知。
而抽象畫達入人心的途徑是「覺」而不是「知」,這與一個正常普通的中國人所遵循的認知路徑根本不同,猶如想踩著高蹺在沙漠滑行,工具錯了,寸步難行。
一句話,請看畫的時候放下「知」,進入「無知」的狀態,更有利於感受畫里的生命涌動吧……
說在最前:我覺得抽象畫派你不喜歡,沒有共鳴其實真的沒什麼。
我所認為的抽象藝術,是運用繪畫的材料的顏色、肌理、質感和組織畫面分割構成來傳達一定的內容,這個內容不一定是具體的敘事,可能是一種情緒的引導,藝術家思考的獨白。就如,大家都知道暖色調,冷色調。紅色讓人覺得熱烈,藍色讓人安靜。一樣的道理,抽象藝術是通過運用這些可以搬進展覽現場的媒介來傳達一定的內容,這種內容比較傳統的敘事性架上繪畫,更與時間(創作時或展覽現場)、空間(創作時或展覽現場)、觀眾感官的緊密關聯,共同產生反應。
理解背景:
藝術形式和畫派的更迭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每個時期都自己的時代風格和共同特質。
就像服裝,衣服用相同數量的布料構成,但是通過辨別布料顏色、質感、肌理的不同可以區分產自於不同的時代。
我們常說藝術來源生活,高於生活。藝術史的發展也正是和人類歷史的發展和藝術家的自我成長是密不可分。
從原始繪畫之後開說。拜占庭時期,宗教支配社會發展,人們就在教堂的牆面上畫畫,畫的內容及主題主要是教義內容及教派神話。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上升到新的高度,天賦人權,強調人的重要性,開始出現普通的人物繪畫,王宮貴族,甚至常人的肖像畫,有故事,有場景,芬奇,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內容,這一時期由於技法及科學認知的局限,藝術創作多局限在室內創作。到了十六世紀,新航線的開闢,科技的進步,讓人們意識到自然的博大與魅力,繪畫內容開始轉向室外場景,代表流派就是威尼斯畫派,代表人物就是提香、喬爾喬這些人。到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繪畫,繪畫開始出現對一個既定故事進行創作的題材,對文學傳記加以再描繪,表達文字感受及敘述故事。接下來到十九世紀末期——大家耳熟能詳的印象派,藝術家開始專註自己所見,表達自身感受,不再以還原實際的手法進行創作,特別要說的就是一直到印象派,藝術家的創作方式還是對實際事物結合自我體會的再創造。
《拜占庭科孚島教堂壁畫》
文藝復興時期 達芬奇《蒙娜麗莎的微笑》
文藝復興時期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
達芬奇的這兩幅作品,不論是蒙娜麗莎的微妙表情的精細刻畫還是耶穌及12門徒的動作、神情更生活化的表達,都能看出人物繪畫開始擺脫中世紀神像畫中的假設的完美動作及神態,以及刻板的繪畫技法。
威尼斯畫派
提香《酒神與阿里阿德涅》
印象派 馬奈《草地上的午餐》
印象派莫奈《草垛》
《草垛》這個題材,莫奈畫了很多張,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色調,不同的視覺,不同的感受。
進入到現代繪畫時期(為了分析問題,個人在這個時段把繪畫歷程分開),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達達派、表現派、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等流派(名字都這麼彪悍,激進)。這一進程無非是藝術家的表達形式的進階表現,同時也是觀眾的接受能力、藝術知識背景的提高引導的,藝術家通過美感的,極端的,圖像化的語言來訴說自己要傳達的主題及感受。
超現實主義 達利《記憶的永恆》
立體主義 畢加索16歲作品《祭壇的男孩》
以上三幅作品都是畢加索的《情侶》,按照時間順序排列。
可以看出畫面的表現形式也和藝術家個人的發展息息相關。
好了,再來說說為什麼那些抽象的點線面,扭曲事物好多人欣賞不來的問題。
首先,藝術作品從觀眾感受方面可以分成以大眾感知為創作因素和單純表達個人主義兩種。最通俗的,我們掛在餐廳里的裝飾畫,可能每個人都能清楚認知畫里的內容,這種就是面向大眾認知範疇的創作。單純表達自我主義的藝術作品則不同,它們的本源可能是我們生活中分平常的事物,但是經過藝術家的大腦主觀加工,成為有主題的作品,如同文學創作。
所以第一種形式,先不說美醜,大多數人會覺得能看懂,至少能知道畫了幾個人,幾種事物,什麼場景。但是第二種,有超現實的達利,也有立體主義的畢加索。這一類藝術作品的呈現不追求大眾能否準確感知作者的意圖,更多的是藝術家自身成長中的體會,通過情緒引導或者是畫面內容的引導來表達自我,比如: 人們在觀看這一類作品時通過觀看,感知,產生的不是特定的共鳴,比如,但你能感受到一種氛圍、一種速度,或者情緒。
附中央美院譚平院長作品(按時間順序排列):
《黑海》
《無題》
《印尼海嘯》
《桃花源》
《演講》
作者(那些畫是不是和個人氣質很吻合?O(∩_∩)O)
後話,個人覺得,藝術這個東西的欣賞全在於自己,沒有共鳴不要急著否定自己看不懂或者沒有藝術細菌,沒有感覺可能是你沒有進入狀態,沒有被引導,這如同有些人和你聊得來有些人一見面就氣場不合一樣很正常。說兩句激進的,本身中國的藝術展覽的市場就被誇張得太虛高,不僅貴而且輿論上的門檻高,其實藝術不僅僅有高尚的內容,也有平民的內容,藝術的形式和內容很多樣,有一些看不懂其實真的說明不了什麼,按照你喜歡的來就好了。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侵刪)
審美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被塑造出來的,你覺得范冰冰好看,是因為你自幼和李晨同處於一樣的審美環境中,而世界上必然存在一些認為范冰冰不好看的文化群落。母猴子也分好看不好看,只不過你分不出來,但是公猴子能分辨出來。
現代藝術不是無根之水,無論美術、建築、音樂、文學等等,在這一點上都一樣,都是順著各自的文化傳承一路走下來的。
在繪畫上,我們大多數人覺得「好看」的那些,無非是文藝復興晚期到印象派早、中期的作品。大多數人眼裡,年代太早了「畫不好」,年代太晚了又「不好好畫」。
所以,你不光不能欣賞現代美術作品,中世紀早期的你也欣賞不了,就像大多數人既不喜歡聽勛伯格,也不喜歡聽格里高利聖詠一樣,大多數人都是最喜歡莫扎特和肖邦。
這其實無所謂的,就從你喜歡的那些開始看,看膩了,就能欣賞別的了,藝術的創新,就是從厭煩開始。
拉斐爾牛逼吧?可是畢加索12歲就能畫拉斐爾那樣的畫,而且畫得和拉斐爾一樣好,所以他就膩了……複製粘貼……今天看到一個很久之前的回復,建議我把答案粘貼到這裡。於是:
來來來,說看不懂的同學,
抽象藝術本來就不是為了讓你懂而是為了自己爽。
註解和評論也是當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看不懂不要害羞,去看看註解和評論,沒什麼的。
對於賣家而言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升值空間,也就是不僅僅買的是這幅畫同樣也是這幅畫的一切附加值。不得不承認當代藝術品拍賣之間有很多商業運作,當然首先該作品要有資格被如此大手筆的運作。不論多麼重要的畫作,這個價都不低了。
——————————————————————————————————————————————————————————————————————————————————————
容我再給大家介紹介紹抽象繪畫為何物
首先聲明,此為我個人看法。(雖然斷言使人信服,但我認為那是一種不負責。)
要了解抽象繪畫就要先從具象說起,咱在此就不拿藝術史發展那一套來說,就單挑出當下來講。(不要拿黑格爾來黑我,我不懂也不講哲學)
」再現式的雕塑不是藝術因為它沒有通過人的主觀處理,再現式的繪畫是藝術因為它是通過人將立體轉為平面。"
對於具象繪畫創作者而言他是將物象以平面的形式表達立體的內容(畢加索立體主義是他的純粹形式,所以不要但凡看著立體主義標籤就說」看,這是抽象畫「)。也可以理解為將物象進行視覺提煉或者說提煉出物象的視覺因素。
接下來開始介紹抽象繪畫
剛剛講了,具象繪畫是把立體物象中的視覺因素提煉出來進行再現,抽象繪畫就是將純粹的視覺因素再次提煉甚至再次提煉甚至再次提煉至再次提煉再次提煉次提煉提煉煉煉。。。說的高大上一點就是:抽象繪畫是對視覺經驗的提煉,是純經驗式的脫離物象本身的。
光說不練難以理解。我們就拿立體派來講解。為什麼我說立體派不是抽象繪畫呢?
沒有脫離物象,他表達的內容仍然是一個具象實體。而抽象畫的一大特點是其本身已經脫離了物象本身,只與物象給自己帶來的視覺經驗有關。就好比,給你一個蘋果吃,你咔擦咬一口,這時這個蘋果對你來說就是具象實體。然後我把蘋果拿走我問你蘋果長啥樣,你在腦海中回憶的就是你的視覺經驗。如果你將那個你咬過的蘋果當成物象,把他帶給你的視覺經驗表現出來那這就是具象繪畫。就好比立體派,」從許多的角度來描寫象物,將其置於同一個畫面之中,以此來表達對象物最為完整的形象。「換言之他是脫離單一的對物像靜態的視覺經驗而是綜合的對物像多角度的視覺經驗的再現。
如果要把它改成抽象,那可能會是這樣:
(先看結論在看圖)
其實具象繪畫和抽象繪畫並不是水火不容的兩種形式,反而是互相依存的關係。不論寫實畫的多像你看到的永遠是物象在人眼中的平面圖像,也就是說你看到的永遠不是客觀的物像本身一定是經過了人的主觀處理。抽象繪畫不論是令你多麼費解也一定是出自視覺經驗,人不具備純粹的創造力。區別在於將客觀物象提煉的次數,提煉一次叫具象繪畫,提煉兩次以及兩次以上叫抽象繪畫。
要吐槽我邏輯混亂語言敘述難以理解的就點」感謝作者「吧。我會虛心接受,恩
(最後有驚喜哦)
他可能是這樣的
也可能是這樣的
編輯於 2014-05-18
這個很簡單,第一要學會分別那些抽象畫家是騙子。
第二,抽象畫就是把象抽掉,留下概念。中國的大寫意是最具有高度抽象的能力的。但是這種抽象表達和西方地抽象概念是有區別的。不能混淆。
第三,西方的抽象畫興盛可以從康定斯基、克利、包豪斯開始一直到波洛克和羅斯科等等。
第四,這幾個人當然是不夠的。隨著學習會不斷得到豐富與取捨。
第五,欣賞抽象畫要源於想像、其次是思考、再者是對"概念"嘗試性理解,並有自己的結論。
這樣的話,不光能懂,還能嘗試地創作。希望對您有用。
識別藝術家的創作歷史、背景,可以作為鑒別藝術家作品的內涵及其價值。一個《百老匯爵士樂》,只有你沿著作者的思路去感受,仔細沿著每一個色塊往下閱讀,才有可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歡快、敬畏。沒有共鳴的作品對你來說其實的確沒有價值。
另外補充一點:藝術創作的演化路線是大巧若拙,從寫實到抽象,與其說是一種返璞歸真,不如直接說是一種抽象剝離,試想當藝術家從文藝復興時期的高度寫實時代走出,歷經巴洛克時代、洛可可風格的洗禮,再遇到照相攝影術的發明,如何真實繪出現實世界已經無法體現他們的價值(或者說無法突破),因此對色彩、形態、藝術形象等的追求漸漸超越了對人與物的寫實。因此,這個時候回過頭來看那些看上去不著邊際的抽象作品,你會發現其用色、光線、構圖、線條以及一些零碎扭曲但依稀可辨的東西,並不像是小孩畫畫那種隨意的,而是經過精心鋪陳展現的,而這些展現的藝術性,只有你了解了藝術的發展方向、常見表達形式、藝術家的心裡和思路特點之後,才能捕捉出來,並為之精準的表現讚歎。有三種抽象繪畫,三者是不同的。
第一種起源於柏拉圖的理念論,他說美是形式,是一種實體,存在於天上。他認為天上的美給一切表現為美的事物提供形式,相當於天上的美分離出大量的分身,這些分身附身到某些事物上,使這些事物看起來是美的。最早出現的抽象畫實際上就是要在畫面中表現這種作為形式的美,拋棄一切與美無關的形式,只表現美的形式。這種抽象畫的看點在於畫面的美感。
第二種是從達達主義開始的,他們走向了美的反面,不是表現丑,而是完全不考慮美醜。通過對材料進行隨機的操作完成作品,這是因為他們想要從藝術上消除邏格斯中心主義。這種抽象畫沒有看點,它本身就是一場運動,不是表演。
第三種是超現實主義開始的,比達達主義稍微晚了一點。他們會在對材料進行隨機操作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篩選與安排。這第三種創作方法的影響很大,此後的抽象畫創作幾乎都受到了影響。一個抽象畫看起來是瞎畫的,但很有章法,那麼可以肯定就是第三種抽象。這種抽象畫的看點在於作者對畫面的控制能力。
抽象繪畫傳遞出的事節奏和情感
抽象繪畫是平面設計衍生的前期藝術形態,人們從傳統藝術中抽取能夠讓更多人喜歡的東西,比如題材 色彩 構圖 結構等等。如康定斯基從節奏中演化出繪畫,同時和他的信仰也是有關的。
衍生出了色彩構成和平面構成等等,直接的規則。不同的人會選不同的抽象畫,抽象的色彩往往是一個產業設計的主題,比如室內裝飾的主題色,比如廣告創意的構圖形式,策展形式等,策展人會根據miro的繪畫布置展廳…
抽象繪畫也是精英藝術,也許在於它的實際應用這一點。抽象畫看似隨意不可預測,其實是基於邏輯而建立。
抽象畫最大的意義是將「關係」視覺化,過往的具象繪畫關注具體的「物」,抽象繪畫不關注具體的物,而關注物與物之間的關係。
抽象繪畫作品和背後的思想理論共同組成完整的體系,缺一不可。
要理解抽象繪畫,必須了解其理論,否則無從說起。
但是你可以作為一個整體理解整個體系的作品,具體的某件作品卻並不能被準確理解。
雖然單件作品不能被準確理解,但卻可以感知。
感知能力需要訓練。能力越強,反饋越豐富。
抽象繪畫開啟了人類重新創造世界的方法。
好的設計師都具備感知抽象繪畫的能力,長期訓練的結果。
但是卻不能對別人證明你感知到了。
所有的作品分析都是方法,並不是感知本身。
抽象畫是怎樣的存在方式,為什麼我覺得我看不懂?
答:別說你作為觀眾看不懂,其實很多抽象作品,就連作者都說不清楚自己想要表達什麼。而這正是抽象作品的一個絕妙之處。我跟你們講,那些自稱能看懂抽象作品的人,多半都是人云亦云,裝裝腔作勢。
真正能欣賞抽象作品的人,絕不會說自己看懂了,而是會說自己被感染了。記住我這段話,以後就這麼說,保正你們不會露怯。
而且覺得藝術家精心創作的抽象畫就像是隨意的塗鴉,還有就是如何欣賞它?
答:抽象作品中有一部分確實看起來是很隨意的塗鴉,但那只是表面,很有可能是創作者經過了大量的重複實踐和精確計算才最終創作出來的。所以,欣賞抽象作品不要去關注創作技法,而應該當關注自己的內心反應。抽象作品其實就是一面鏡子,它是來反射觀察者的內心。
所以,欣賞抽象作品的主要途徑,就是在觀察作品時,去體會自己內心深處的反應。切記,內心反應是無高下之分的,它只有深淺之分。
為什麼我修改了一下再發布,圖就全沒了,還我的圖!
------------------昏割線------------------
等等等等等~,接下來登場的是赫(一)赫(本)有(正)名(經)的(地)評(胡)畫(說)大(八)師(道)弗朗索瓦絲 芭布-高爾(Fransoise Barbe-Gall)的敷衍大法。我等嘆為觀止。
最後,用一首詩表達我凌亂的心情:
讓懂的人懂,讓不懂的人不懂。讓世界是世界,我甘心是我的繭。 ——簡媜
那些抽象藝術的先驅為藝術家開闢了新的烏托邦,每位抽象藝術家都探索出獨特的神秘語言去解讀這個世界,有的很率真,有的很理智,有的很野蠻,有的飽經滄桑,有的稚趣可愛,有的嫵媚妖嬈…
也許你從未想過試著掌握這樣的神秘語言,但是你也可以偶爾駐足領略,說不定你會被米羅的小胖圓點逗得會心一笑,也沒準會被羅斯科的模糊色塊帶回到你快忘了的某個夢境,或者被德庫寧的粉紅小透明撩的猝不及防…這就像秘密被你識破,成為你與這張畫的心照不宣。
在這些還沒發生之前,對抽象畫還是應該戒驕戒躁平常心因為緣,妙不可言。
我第一在中學歷史書上看到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內心就是題主這種感覺,這不就是隨手塗鴉么,這我也能畫。
內心是不屑的,和同樣是在中學在歷史書上看到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的震撼是完全不同的感覺。
可是隨著年齡閱歷的增加,雖然藝術修養沒有提高多少,但是漸漸能理解這種感覺。
抽象主義或者說抽象畫,並不是像大家說的隨便畫,就像馬克·羅斯科的色塊畫,比如《橙,紅,黃》拍賣出5.47億元人民幣,好多人都說這我也能畫。
你要畫一個橘子,你首先得像一個橘子,才能從中間抽離出來,如果你一開始畫的就不像橘子,又談什麼抽離。
所以,一個抽象畫家,首先得是一個特別棒的寫實畫家,而且,畫抽象畫,你得真的內心有感觸,你覺得你想表達什麼,你內心感受是什麼顏色的,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抽象畫,而不是像大家說的隨便畫。
抽象畫家有一個詞語叫開天眼,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當然,也要承認馬克·羅斯科肯定也存在包裝、炒作,或者說一些人需要造星。但你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很好的畫家。
欣賞它很簡單。看你覺得好不好看,不好看你又看不懂,他對你來說就沒有任何價值。其他的一切都屬於營造出的假象。
構成學是表現性藝術的思想基礎。你值得擁有.....
看了上面很多答案,都回答的很用心專業。 但如我一般藝術細胞和相關知識並不豐富的人來說,還是一句話,我聽不懂在說什麼,依然看不懂抽象畫……是否能通俗易懂的講解一下呢。
說個不太切題的回答。
上次去Rouen藝術館(位於法國,Rouen)看畢加索的畫和雕塑,我覺得畢加索的畫確實是很抽象但也很有個性和意義在畫里,比如他很著名的三個女人(trois femmes)??當天的照片全在另一個手機里,這個是從Rouen藝術館裡買來的明信片
其實三個女人是一個套圖.......看展當時就被畢加索的腦洞震驚到了,因為雖然這三個女人都由抽象的立體物品組成的,但在那組套圖裡,不管是側面或者半側面,畢加索把這三個女人的形態都掌握的很好,而且你並找不到哪裡畫錯的漏洞。本處女座是打心底服氣的。
我本來想把套圖找給大家看看,但是在Google上都沒搜到......等下次找著了再發上來吧。
然後就是畢加索的雕塑,如他的畫作,他的雕塑也是very抽象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是我當時見到實物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我的笑點太詭異,我和這個雕塑對眼的那瞬間我就沒憋住.....
當時一進門就是好幾個這樣的雕塑和你四目相對,能不笑嗎!!這是網上找的圖??
以及往藝術館裡面走還能解鎖更多畢加索抽象但仔細看看還有點萌的雕塑??
你看看那個可愛的像機器人小子一樣的雕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還有這個伸出友誼的小手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了廢話說完了,總而言之畢加索被稱為大神是有理有據的!
我要去睡了剛剛才發現熬到1點多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