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在西遊記原著中的形象究竟有多不堪?

聽說學佛之人不看西遊記這種說法是真的嗎?


謝邀

唐僧在西遊記原著中的形象倒不能說有多不堪,只能說他表現得更像是一個膽小怕事的普通人。

但問題在於,歷史上的玄奘可是一個大德高僧,是一位敢於克服困難,特別堅強的人 。

兩者反差之大用天地之別也不為過,也難怪書中的唐僧令佛教徒無法接受了。

----------------

多說無益,舉例吧

-----------------------------原著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觀燈,玄英洞唐僧供狀-----------------------------

  眾妖一擁上前,把唐僧解了索,穿了衣服,推至座前,唬得唐僧戰兢兢的跪在下面,只叫:「大王,饒命,饒命!」三個妖精,異口同聲道:「你是那方來的和尚?怎麼見佛像不躲,卻衝撞我的雲路?」唐僧磕頭道:「貧僧是東土大唐駕下差來的,前往天竺國大雷音寺拜佛祖取經的。因到金平府慈雲寺打齋,蒙那寺僧留過元燈。正在金燈橋上,見大王顯現佛像,貧僧乃肉眼凡胎,見佛就拜,故此衝撞大王雲路。」

-----------------------------原著第九十二回:三僧大戰青龍山,四星挾捉犀牛怪-----------------------------

  那妖王把唐僧捉住,依然使鐵索鎖了,執著刀,輪著斧,燈火齊明,問道:"你這廝怎樣開鎖,那猴子如何得進,快早供來,饒你之命!不然,就一刀兩段!"慌得那唐僧,戰戰兢兢的跪道:"大王爺爺!我徒弟孫悟空,他會七十二般變化。才變個火焰蟲兒,飛進來救我。不期大王知覺,被小大王等撞見,是我徒弟不知好歹,打傷兩個,眾皆喊叫,舉兵著火,他遂顧不得我,走出去了。"三個妖王,呵呵大笑道:"早是驚覺,未曾走了!"叫小的們把前後門緊緊關閉,亦不喧嘩。

-----------------------------以上-----------------------------

按理說金平府已到了靈山地界,取經之路已接近尾聲。唐僧之前已經見過妖魔無數,好歹也算是身經百戰,見的多了。可是被妖怪一抓照樣膝蓋一軟連叫饒命。這也就罷了,畢竟凡人怕不怕妖怪跟見過幾次妖魔無關。

更不堪的是後來孫悟空救他失敗後,他再次被妖怪抓住。結果被妖怪一嚇不但轉臉就把徒弟的行蹤給賣了,就連巡邏的小妖也成「小大王」了


就說一件事。據86版西遊記導演楊潔的回憶錄《敢問路在何方》,當年拍西遊記,楊潔專程去西安請佛學大師趙朴初先生題寫片名,而趙老拒絕了,趙的理由就是他認為《西遊記》小說嚴重醜化了玄奘而遭到佛教界的排斥。他還懇求楊潔,希望電視劇里能給唐僧「平反」一下,不要拍得那麼不堪。你說醜化程度有多深?

其實,原著的唐僧雖然有很多缺點,但也不乏善良、堅韌等一些比較好的品格。但關鍵是,他的原型——歷史上的玄奘法師實在是太傑出,天賦過人,極其努力,堅韌不拔,大智大勇。所以相比之下,小說里的唐僧就顯得很不堪了。


在《西遊記》整本書里,我看到的唐僧的形象並非一個高僧大德,而是一個市儈的人,作為一個普通人的話,他很真實,可是,絕對配不上高僧之稱。

現在大多數人(尤其是90後)基本最先接觸到的是西遊記的電視劇(個人感覺動畫片也受86西遊記影響極深,人物性格刻畫較電視劇並未改變顛覆),因此,在腦海里先勾勒出的是電視劇提供給我們的正面形象---三藏一心向佛,求取佛法…行者雖然有時頑劣,但嫉惡如仇,是一個英雄形象…八戒好吃懶做但又透著可愛…沙僧憨厚老實,任勞任怨…等等。

但事實上,原著西遊記中他們是怎樣的呢?雖不好說是截然不同,但基本是有很大出入的。

這裡單說唐僧,前幾天剛看完西遊記,給我印象最深的幾處~
1.唐僧出長安後遇到屠戶與虎搏鬥殺死老虎,後悟空又打死一虎…作為出家人的唐僧內心完全沒有什麼不殺生的概念啊,而是……卧槽,這猴子真TM厲害
2.應該是三打白骨精一回,唐僧遇到來尋女兒啥的那個老婆婆,心裡想的是…這猴子連累我了,而且這種心理在整本書里不止一兩處…毫不客氣的說--他想的,關心的從來都是自己的安危
3.一言不合一遇到困難就開始哭……

所以啊,說信佛不讀西遊記應該是有道理的,你看到的唐僧,多多少少會使常人心裡的佛打些折扣呢
最後,當時剛看完原著的感覺…


不堪倒不至於,雖然確實有膽小怕事的一面。
西遊記這部小說,對主要角色的塑造相當飽滿,沒有一個主要角色是單方面的性格。
就拿玄奘這個角色來說。
有人說他是得道高僧超脫世俗,四大皆空。
然而真假孫悟空那一回孫悟空殺一群強盜之後玄奘說的是「他姓孫,我姓陳,好漢地下告狀切莫告我取經人。」第一反應是撇清自己的責任。
而三打白骨精那一回,看到少女模樣的白骨精,唐僧激動的跳起來話都說不利索,哎呀小姐姐來玩兒呀~

有人說他膽小怕事沒一點得道高僧的模樣。
然而在比丘國得知國王用小兒心臟做藥引的時候也是他第一個站出來說怎麼有這麼傻逼的國王悟空咱們幫幫人家吧。

如果要我說的話,玄奘的形象既不是TVB 版本里那種一上來就一副金蟬子境界的得道高僧,也不是知乎里大部分人認為的那麼不堪是個只會欺負孫悟空的大傻逼。

玄奘,是一個凡人


86版西遊記嚴重美化了唐三藏。

你自己感受下吧。


一不能辨忠識奸,二則無能迂腐,三則欺軟怕硬,四則良知全無,五則自私透頂。


一部好的電影,或者好的小說,首先有一點就是人物不能太過臉譜化,不能說正面人物就個個偉光正,反面人物個個窮凶極惡。

如 @NE惡靈 所言,西遊記原著里的唐僧也不能說多麼不堪,只不過有點接近普通人罷了,他膽小、他懦弱、他甚至有點小自私,還經常會賣隊友,看慣了電視劇的盆友們第一次看原著往往會感覺三觀盡毀:原來你是這樣的唐僧!但是如果我們站在現實角度考慮,如唐僧這樣的人在生活中已經算非常正派的了,你在生活中見過毫無私心專門利人的人么?唐僧為了自己的信仰,和對領導的承諾,堅韌不拔地完成了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雖然歷經十幾年,雖然多次險些喪命,他都不曾放棄,試問諸位有幾個可以做到?再看看他手下的那幫所謂徒弟,個個不是善茬,但是他最後還是馴服了這幫難纏的手下,讓一個原本貌合神離的草台班子變成了一個團結一心的精英團隊,試問諸位又有幾個能做到?唐僧不是什麼英明神武的天才,但也絕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庸人。

同樣的,孫悟空在原著里也不是很多人印象中的反抗惡勢力的英雄,他不過是個有點本事就不知天高地厚,目光短淺且殺人如麻的土匪惡霸罷了。但是孫悟空在西遊記的劇情中,逐漸走入正道,開始懂得了政治遊戲的真諦,這也是孫悟空的修行。


是真的,玄奘在歷史上相當強大,性格堅忍,為推廣佛教做了很多大事,歷經很多苦難。唐僧,品質雖然好,但是性格缺陷大,也沒什麼能力。學佛之人會人為唐僧這個角色是對佛法的醜化。


善哉善哉!首先稱讚一下 @孫志超 答主學識淵博,西遊很是熟悉。

但是我就害怕這個。一般的回答有錯誤,我是不搭理的,因為懶。

而這種八句對的,兩句錯的,就不得不說兩句了。

附上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068761/answer/247874179?utm_source=com.example.android.notepadutm_medium=social (分享自知乎網)

我最近是越發懶了,您的答案沒有仔細看完。不過稍微一掃,也發現了幾處不敢苟同的地方。


1.唐僧取經是純屬為君王命令。

原文:

【這菩薩近前來,拍著寶台厲聲高叫道:「那和尚,你只會談小乘教法,可會談大乘么?」玄奘聞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來,對菩薩起手道:「老師父,弟子失瞻,多罪。見前的蓋眾僧人,都講的是小乘教法,卻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唐僧對真經很感興趣,何來沒想法之說?

這裡先明確一點,李世民找唐僧來,是辦法會的。是唐僧自告奮勇的去取經。

另外,袈裟錫仗是觀音給他,唐僧用不著領李世民的情。

封僧綱等等恩寵,是為了講經準備的,唐僧很好的完成的任務,和取經無關。

我們一說取經,感覺如何如何,其實李世民也完全可以選其他人去,甚至不是和尚的人去。


然後,不知道您是不是這個意思,有些人認為是李世民逼迫唐僧取經的。

那他出了國就可以停下來,在朱紫國、滅法國、車遲國、天竺國當國師,在女兒國當皇后(其實女兒國國王是禪位給他),甚至在烏雞國堂堂正正的當皇帝。

本質上,西遊記的唐僧取經,還是和真實的歷史一樣,為了找尋經典。

您這種說法,我不敢苟同。

2.唐僧六根未凈

袈裟:此為君王所賜,且李世民已經和唐僧結拜為兄弟,因此埋怨孫悟空,不應該視做六根未凈。
尾詩迴向文,上報四重恩中,便有君王之恩。以此為唐僧六根未凈,不妥。

誇物:【三藏見了,誇愛不盡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

此處為隨喜讚歎對方待客敬僧,不應該過度解讀。以此為唐僧六根未凈,不妥。

宴席:此處,為對方主動獻上的食物,怎能用來論證唐僧六根未凈?

此外,【在書中,唐僧經常有機會吃到這樣豐盛的素宴,可以說他不但吃得好,也穿得好】

這話萬萬不敢苟同。唐僧取經十四年,跋山涉水,荒郊野嶺,怎會經常吃如此美味?全書,如此宴席,也是僅有幾處罷了。還是粗鄙的食物吃的多吧。

更何況,他不留金銀,生活更是清苦才是。


2.【但實際上唐僧對悟空是又怕又恨,因為悟空直言無諱,一點也不為唐僧留面子,又不時罵他「膿包」,雖是要靠悟空保護取經,但他難以忍受悟空,對他心懷芥蒂也是必然的。所以他只是借著這機會,假意聽了八戒的挑撥,念幾遍緊箍咒,惡整悟空。其實只是為了出出心中的悶氣,對悟空展現師父的威嚴罷了。】

這段話萬萬不敢苟同。您似乎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書中角色了。書中沒有寫【假意聽了八戒的挑撥】,清楚的寫了是唐僧受了騙,您怎麼能這麼解讀呢?跳出原文,用自己的邏輯挖掘作者都不知道的情節,已經近乎胡說八道了。

唐僧和孫悟空的感情,是非常深厚和感人的。我現在手邊沒有資料,不過您如此了解原文,想必也不用我去翻找給您看。

古代師徒如父子,希望您能用看父親和兒子的眼光看唐僧和孫悟空。

3.自私自利, 推諉卸責

五庄觀:此處,分明是孫悟空胡鬧,化友為敵。鎮元子為唐僧友人,好意招待,反而讓孫悟空鬧的兵戎相見,唐僧埋怨,難道不是情理之中?

何況,孫悟空這是犯戒了。孫悟空是和尚,不偷盜是很根本的戒律。按照僧人的規矩,責罰是難免的,更何況還讓師傅受連累。

以此為唐僧自私自利, 推諉卸責,不妥。


【聖僧善念祝荒墳。祝云:「……。你到森羅殿下興詞,倒樹居根。他姓孫,我姓陳,各居異性;冤有頭,債有主,切莫告我取經僧人。」八戒笑道:「師父推得乾淨,他打時,卻也沒有我們兩個。」三藏真箇又撮土祝告道:「好漢告狀,只告行者;也不幹八戒、沙僧之事。」大聖聞言,忍不住笑道:「師父,你老人家忒沒情義。為你取經,我費了多少殷勤勞苦,如今打死這兩個毛賊,你倒教他去告老孫。雖是我動手打,卻也只是為你。你不徃西天取經,我不與你做徒弟,怎麼會來這裡,會打殺人? 」】

此處亦是如此。殺人犯戒,還不遵師命。更何況,也把豬八戒沙僧摘了出去。以此為【忘恩負義】【不僅有違得道高僧的形象,更顯示了他的自私與無情。而他的高僧身分,讓他的無情與自私,更顯得可怕。】,萬萬不敢苟同。

八戒的【推得乾淨】,不過一句調侃罷了,不應該果斷解讀。

治病等等,也是如此。分明是無事生非,埋怨是不奇怪的。

這還要考慮,唐僧留下有用之身,恐怕有負君命,以及不能夠用經書來拯救東土眾生的問題。

如果,以此做為,【從根本上來講,是對佛教徒的嘲諷,以己之矛擊己之盾的手法,揭示了佛徒虛偽自私的靈魂,表示了作者對佛教徒的深刻的認識。】,這更是荒謬絕倫了。

您的關注點也有些奇特,比如下面這段

【唐僧罵道:「這潑物,十分不善!我朝朝教誨,日日叮嚀。古人云,不教而善,非聖而何!教而後善,非賢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汝等這般撒潑,誠為至下至愚之類!走進門不知高低,唬倒了老施主,驚散了念經僧,把人家好事都攪壞了,卻不是墮罪與我?」】

您只看見了【墮罪與我】,卻沒有感受到,唐僧在平時,對孫悟空的細心教導的愛護和期望,以及看見孫悟空胡鬧的失望和悲傷。

以此為唐僧自私,不敢苟同。

4.軟弱愛哭,膽小害怕

這個,一部分是確實,但也不能說定。唐僧面對朝不保夕,千難萬險,隨時可能喪命的西行路,絲毫沒有動搖過走下去的信念。這樣的人,怎麼能用膽小還評價?

這些還是想想為好,不要孤立的看問題嘛。

………………………………………………………………

除了以上的幾點,還有很多,懶得一個個辯駁了,粗略說說。我其實很煩打字的。列舉一下,您自己琢磨琢磨。


【八戒最懶惰,但唐僧卻最聽信八戒的話,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只是因為八戒和他一樣有個共同的敵人──悟空。】

(很奇怪的思路。估計是您先入為主的思想,已經成了體系,看什麼都往這上面考慮。這似乎是疑人竊履了。)

【三藏看得時辰久了,只得走上橋頭,應聲高叫道:「女菩薩,貧僧這裡隨緣布施些兒齋吃。」

在這裡吳承恩用「少停有半個時辰」和「看得時辰久了」來暗示我們,唐僧在這裡看美女看傻了眼,竟然在這裡站了將近一個小時!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唐僧並不是絲毫沒有動心,他對美色的考驗其實不是如表面的那麼堅定。】

(這個也許不過是唐僧不敢驚擾別人罷了。如果看美女能呆住一個小時,我很難想像這種人面對後面的投懷送抱能把持住。您這種解讀,是和原文矛盾的)

【除了因為唐僧和悟空的關係變好之外,八戒的口無遮攔的喊著「又是這長老沒正經」,犯了唐僧的大忌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從表十一可以看出,唐僧的偏心與護短是多麼明顯,連絲毫的掩飾都沒有,就這樣大剌剌的呈現出來。】

(您這個情商也太高了吧!我的天,您怎麼能考慮這麼多!)

【徒弟如此直接的責怪嘲笑師父,是十分不給師父面子的,也難怪之後唐僧會興起逐悟空而去的心意。】

(根本沒啥關係吧……這倒是不孤立的看問題了……)


懶的打字了,就這樣吧。


另外,希望您考慮一下西遊記隱喻的問題。很多情節,是不是暗藏著佛道儒玄機。

比如,方寸山三星洞象徵心,筋斗雲象徵頓悟,十萬八千里象徵十惡八邪,孫悟空象徵心猿,白龍馬是意馬,七蜘蛛精象徵七情,金緊禁三個箍象徵佛教三學慧定戒,正好克制紅孩兒,孫悟空,黑熊的三毒痴嗔貪,師徒五人象徵五行,相生相剋,等等等等。

這幾個都是浮頭上確鑿無疑的東西,有爭議的我就不舉例子了。事實上,西遊記每一個情節,每一個妖精,乃至每一個標題,都是有玄機,有象徵的。

有些東西真是隱晦的不得了。能看懂,要緣分的。從金剛經看到傳習錄,也不過是一知半解啊……

【五行論色空還寂,百怪虛名總莫論。】

西遊記是一本寓言書,類似但丁的神曲 。

就像當維吉爾誇讚但丁時,其實是【理性】
在誇讚,當貝阿特麗切把目光投向遠方時,是【神學】在目視一樣,西遊記師徒神仙妖怪的行為,都不能簡單的理解。

不要把裡面的故事理解為單純的故事。


用這種眼光看,很多不合理的就合理了。

不過還是要點贊您的回答,這麼厲害的很少見。

至於底下一大堆無腦黑……

真沒想到竟然有這麼多啊。知乎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以後出門得小心點……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菩提無樹,明鏡非台。拭盡塵埃,原無一物。明心見性,旃檀功德。


今日得閑,來篇長文。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西遊記》中唐僧的形象與歷史事實中的唐玄奘的形象有著根本的不同。從個體形象而言,唐僧是一個偉大的文化僧侶,是中國古代歷代取經者的形象代表,玄奘在孤身一人的情況下,獨自上路,幾萬里的路程,兇險莫測,沒有任何的助手和同伴,期間遇到的危險,可謂九死一生。然而他都能化險為夷,甚至以自己的坦蕩和虔誠,感化了很多攔路搶劫的強盜,使他們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又以自己的智慧和廣博,贏得了路途中各國君王的賞識。他的旅行,不是侵略,不是掠奪,不是展示,也不是遊山玩水,而是憑著自己的無上勇氣、虔誠和毅力,來探詢宗教、哲學、文化上的真理。從整體意義而言,唐僧是佛教在古代中國的地位與處境的一種象徵。

唐僧帶給人的誤解很大程度上與其人格表現的形態有關。成功的文學形象其展現的人格往往具有隱蔽性的一面,除了它直接呈現給讀者的行動,還應該在這些行動的細微處隱藏著行動的原因以及不被人注意卻正體現了人物本心的「內語言」。張錦池先生說唐三藏「似扁型而實圓型,似蒼白而實豐滿」。「似」的就是表面的現象,也就是人們通常所以為的,而「實」的才是真正的內蘊,也即隱蔽性人格。分析一個角色,應該從「實」處著眼,而不是以「似」時為真。如果我們能夠拋開對於唐僧的成見,靜下心來仔細玩味書中關於唐僧言行的描寫,就不難發現這實在是一個包含豐富,複雜多面的人物形象。唐僧形象具有複雜、多面的矛盾的人格。而小說中唐僧之所以擁有複雜人格,其實具有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

明代是我國歷史上思想自由和人性解放發展淋漓盡致的時代,《西遊記》在明代淡化神像,開始重視個性解放的時代環境中孕育而成,書中很多人物的塑造都打破了以往小說的單一扁平模式且多具有人性美。第一個層面,他是取經事業的領導人,取經大業的重擔要求他性格內斂,但他又經常不堪重負,故而其人格心理多表現為怯懦與恐懼。「儒」的層面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第二個層面,唐僧從骨子裡是一個詩人氣質很重的人,具有很強的名士風流情結,其最為突出的表現為臨風而泣、對月傷懷的多愁善感,以及對深情與真率的不懈追求。

首先來看唐玄奘的僧侶形象

1. 面貌清奇,丰姿英偉

《西遊記》中,唐僧出色的外表是故事中很重要的一個特點,他所經歷的大半災難,大多都是因為他的「身體」來的。不論是人間的女王或是女妖,皆被他的颯颯丰姿迷得神魂顛倒。玄奘法師的真實相貌,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十中,對玄奘的外貌描述是這樣的:

法師形長七尺板,身赤白色,眉目疎朗,端嚴若塑,美麗如畫。音詞清遠,言談雅亮,聽者無厭。或處徒眾,或對嘉賓,一坐半日,身不傾搖。服尚乾陀,裁唯細毳,脩廣適中,行步雍容,直前而視,輒不顧眄。滔滔焉若大江之紀地,灼灼焉類芙蕖之在水。加以戒范端凝,始終如一,愛惜之志過護浮囊,持戒之堅超逾系草。性愛怡簡,不好交遊,一入道場,非朝命不出。

從這段引文中我們可以得知,歷史上的玄奘大師膚色白皙,舉止優雅,態度雍容,是個相貌堂堂、氣宇軒昂好男兒,《西遊記》中,唐僧出色的相貌想是據此而來。

《西遊記》中,首次提到唐僧的相貌是太宗設午朝,著魏徵齎旨,宣玄奘入朝,準備送唐僧錦襴異寶袈裟及九環錫杖給他,文中是這樣敘述他的外表:

你看他:

凜凜威顏多雅秀,佛衣可體如裁就。

暉光艷艷滿乾坤,結綵紛紛凝宇宙。

朗朗明珠上下排,層層金線穿前後。

兜羅四面錦沿邊,萬樣稀奇鋪綺綉。

八寶妝花縛鈕絲,金環束領攀絨扣。

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

玄奘法師大有緣,現前此物堪承受。

渾如極樂活阿羅,賽過西方真覺秀。

錫杖叮噹斗九環,毘盧帽映多豐厚。

誠為佛子不虛傳,勝似菩提無詐謬。

唐僧穿了袈裟,持了寶杖,長安城萬人空巷,全部的人都爭相來看唐僧,誇獎他「好個法師,真是個羅漢下降,活菩薩臨凡。」,而玄奘進到寺里時,僧人出寺來迎,「一見他披此袈裟,執此錫杖,都道是地藏王來了。」或許菩薩致贈的袈裟和錫杖讓唐僧的儀錶大大加分,但若非他本身的相貌非凡,也無法顯現出如此莊嚴的法相。

而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刻意安排了三個面貌醜陋的徒弟給唐僧,是有其用意所在的。面貌清奇的唐僧,懦弱無能,在前往西天的艱險路途中,他連靠自己化一頓齋飯都有問題;相反的,面貌醜陋經常把人嚇倒的徒弟們,各有各的本領,與他相較著實有用多了,這點也是唐僧心知肚明的,在《西遊記》第十六回有一段這樣的對話:

那和尚忽見行者相貌,有些害怕,便問:「那牽馬的是個什麼東西?」三藏道:「悄言,悄言。他的性急,若聽見你說是什麼東西,他就惱了。他是我的徒弟。」那和尚打了個寒噤,咬著指頭道:「這般一個丑頭怪腦的,好招他做徒弟?」三藏道:「你看不出來哩,丑自丑,甚是有用。」

《西遊記》中對唐僧和悟空的長相描寫著墨最多,作者極言唐僧之俊秀,悟空之醜陋,用行者醜陋的相貌襯托唐僧的俊秀,從醜陋有用,俊秀沒用這點反襯唐僧的無能。

在《西遊記》中出現了好幾次這樣的對話,在第十八回中,悟空曾這麼說:

行者道:「老高,你空長了許大年紀,還不省事。若專以相貌取人,乾淨錯了。我老孫丑自丑,卻有些本事。

第二十回:

行者笑道:「你這個老兒,忒也沒眼色。似那俊刮些兒的,叫做中看不中吃。……

這裡悟空所指的那俊刮些兒的,就是暗指唐僧了。除了在書中大顯神通的悟空之外,八戒也對別人嫌棄他的相貌醜陋,回話也如悟空差不多,在第二十回:

八戒上前道:「老官兒,你若以相貌取人,乾淨差了。我們丑自丑,卻都有用。」

第二十三回遇見招親時,八戒如此說了:

八戒道:「娘,你上覆令愛,不要這等揀漢。想我那唐僧,人才雖俊,其實不中用。我丑自丑,有幾句口號兒。」

從這些對話都可看出,在《西遊記》中,相貌和能力是成反比的。而在《西遊記》中,取經故事的主角已從唐僧轉變為悟空,故而從書中可見,不管在長相、能力與辨別是非等能力來說,唐僧都是和悟空大相逕庭的兩樣形象。

唐僧的俊秀相貌,除了是無能的一種象徵之外,也是他取經路上遭遇災難的一大原因。除了遇到女王女妖的苦苦相逼之外,連男妖對他都愛不釋手,這點想來跟他的白胖長相討喜有很大的原因。

在《西遊記》第七十七回里,唐僧被老魔抓住,三怪把八戒和沙僧都綁了,唯獨老魔把唐僧抱住不放:

二怪吩咐把八戒綁在殿前簷柱上,三怪吩咐把沙僧綁在殿後簷柱上;惟老魔把唐僧抱住不放。三怪道:「大哥,你抱住他怎的?終不然就活吃?卻也沒些趣味。此物比不得那愚夫俗子,拿了可以當飯;此是上邦稀奇之物,必須待天陰閑暇之時,拿他出來,整制精潔,猜枚行令,細吹細打的吃方可。」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男色之風氣,期間隨著歷史而有所消長。而明代便是男風極為盛行的朝代。在《西遊記》我們似乎也隱約可以看到這樣的痕迹,老魔把唐僧抱住不放,我們可以猜測他並不是要吃唐僧,而是別有用心,而三怪的回答「此是上邦稀奇之物,必須待天陰閑暇之時,拿他出來,整制精潔,猜枚行令,細吹細打的吃方可」就更令人有無限的遐想了。不只男妖對唐僧動心,連出家的喇嘛和尚都對他動手動腳,在第八十回中,唐僧才剛跨進鎮海禪林寺,迎面而來的喇嘛和尚就又摸他鼻,又揪他耳朵:

那喇嘛和尚走出門來,看見三藏眉清目秀,額闊頂平,耳垂肩,手過膝,好似羅漢臨凡,十分俊雅。他走上前扯住,滿面笑唏唏的與他捻手捻腳,摸他鼻子,揪他耳朵,以示親近之意。

或許是西方之地風俗有異,但喇嘛和尚如此親昵的行為,也是因為唐僧的俊雅外表。從以上所述,我們可以得見眾人對唐僧的相貌喜愛的程度,真可以說不管男女老少,都愛唐僧,而唐僧也著實為他這出眾的外貌,吃了不少苦頭。

以下是《西遊記》中描述唐僧相貌的章節——

第 12 回 君臣個個忻然。誠為如來佛子。你看他:

凜凜威顏多雅秀,佛衣可體如裁就。

暉光艷艷滿乾坤,結綵紛紛凝宇宙。

朗朗明珠上下排,層層金線穿前後。

兜羅四面錦沿邊,萬樣稀奇鋪綺綉。

八寶妝花縛鈕絲,金環束領攀絨扣。

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

玄奘法師大有緣,現前此物堪承受。

渾如極樂活阿羅,賽過西方真覺秀。

錫杖叮噹斗九環,毘盧帽映多豐厚。

誠為佛子不虛傳,勝似菩提無詐謬。

第 12 回 你看那長安城裡,行商坐賈、公子王孫、墨客文人、大男小女,無不爭看誇獎,俱道:「好個法師,真是個 活羅漢下降,活菩薩臨凡。」

第 12 回 玄奘直至寺里,僧人下榻來迎。一 見他披此袈裟,執此錫杖,都道是地藏王來了,各各歸依,侍於左右。

第 14 回 老者抬頭,見了三藏的 面貌清奇,方才立定,

第 16 回 那個 白臉的似易,那個毛臉的似難,萬一殺他不得,卻不反招己禍?

第 24 回 那明月、清風暗自誇稱不盡道:「好和尚,真箇是西方愛聖臨凡,真元不昧。

第 28 回 那老妖他也偷眼瞧一瞧,只見三藏 頭直上,貌堂堂,果然好一個和尚。

第 36 回 那道人忽見三藏 相貌稀奇,丰姿非俗…那三藏光著一個頭,穿一領二十五條達摩衣,足下登一雙拖泥帶水的達公鞋,斜倚在那後門首。

第 37 回 太子道:「你那衣服,半邊苫身,半邊露臂,能值多少物,敢稱寶貝?」三藏道:「這袈裟雖不全體,有詩幾句。詩曰:佛衣偏袒不須論,內隱真如脫世塵。

萬線千針成正果,九珠八寶合元神。仙娥聖女恭修制,遺賜禪僧靜垢身。見駕不迎猶自可,你的父冤未報枉為人。」

第 40 回 這精靈誇讚不盡道:「好和尚!我才看著一個白面胖和尚騎了馬,真是那唐朝聖僧,卻怎麼被三個丑和尚護持住了?

第 47 回 老者戰兢兢道:「這般好俊師父,怎麼尋這樣醜徒弟。」三藏道:「雖然相貌不中,卻倒會降龍伏虎,捉怪擒妖。」

第 54 回 驛丞道:「御弟相 貌堂堂,丰姿英俊,誠是天朝上國之男兒,南贍中華之人物。那三徒卻是形容獰惡,相貌如精。」

第 54 回 那太師見長老 相貌軒昂,心中暗喜道:「我國中實有造化,這個男子,卻也做得我王之夫。」

第 54 回 丰姿英偉,相貌軒昂。齒白如銀砌,唇紅口四方。頂平額闊天倉滿,目秀眉清地閣長。兩耳有輪真傑士,一身不俗是才郎。好個妙齡聰俊風流子,堪配西梁窈窕娘。

第 59 回 老者見三藏丰姿標緻,八戒、沙僧相貌奇稀,又驚又喜。

第 62 回 國王見了,大驚道:「聖僧如此丰姿,高徒怎麼這等像貌?」

第 65 回 那袈裟本是佛寶,上邊有如意珠、摩尼珠、紅瑪瑙、紫珊瑚、舍利子、夜明珠,所以透的光彩。

第 68 回 那太監道:「我先前見個白面胖和尚,徑奔朝門而去,想就是你師父?」

第 72 回 才過橋來,後邊的走向前來呼道:「姐姐,我們洗了澡,來蒸那 胖和尚吃去。」

第 73 回 女怪道:「可有個 白胖和尚?」

第 77 回 行者引路,徑奔後門,後宰門外也有梆鈴之聲,門上也有封鎖。「卻怎生是好?我這一番,若不為唐僧是個凡體,我三人不管怎的,也駕雲弄風走了。只為唐僧未超三界外,見在五行中, 一身都是父母濁骨,所以不得升駕,難逃。」

第 77 回 二怪吩咐把八戒綁在殿前簷柱上,三怪吩咐把沙僧綁在殿後簷柱上; 惟老魔把唐僧抱住不放。三怪道:「大哥,你抱住他怎的?終不然就活吃?卻也沒些趣味。此物比不得那愚夫俗子,拿了可以當飯;此是上邦稀奇之物,必須待天陰閑暇之時, 拿他出來,整制精潔,猜枚行令,細吹細打的吃方可。」

第 78 回 這驛丞又來相見,看這長老打扮起來,比昨日又甚不同。但見他:身上穿一領錦襴異寶佛袈裟,頭戴金頂毘盧帽。九環錫杖手中拿,胸藏一點神光妙。通關文牒緊隨身,包裹袋中纏錦套。 行似阿羅降世間,誠如活佛真容貌。

第 78 回 國丈才說:「那東土差去取經的和尚,我看他器宇清凈,容顏齊整,乃是個十世修行的真體,自幼為僧,元陽未泄,比那小兒更強萬倍。若得他的心肝煎湯,服我的仙藥,足保萬年之壽。」

第 80 回 那喇嘛和尚走出門來,看見三藏眉清目秀,額闊頂平,耳垂肩,手過膝,好似羅漢臨凡,十分俊雅。他走上前扯住, 滿面笑唏唏的與他捻手捻腳,摸他鼻子,揪他耳朵,以示親近之意。

第 80 回 和尚道:「那東土到西天,有多少路程?路上有山,山中有洞,洞內有精。 想你這個單身,又生得嬌嫩,那裡像個取經的?」

第 88 回 王子道:「適才有東土大唐差來拜佛取經的一個和尚倒換關文,卻一表非凡。

第 93 回 有知識的,贊說三藏威儀

第 96 回 舉目見唐僧 相貌軒昂,丰姿英偉。

可以看出,在《西遊記》一書中,唐僧是個眉清目秀,唇紅齒白,額闊頂平,耳垂肩,手過膝,丰姿標緻,相貌軒昂的英俊白胖和尚。其實歷代的唐僧畫像,描繪的唐僧都是稍微有些肥胖的,當然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唐僧實在稱不上英俊瀟洒,但是在喜好豐腴的唐朝,相信唐僧的確可號稱為美男子了。

2. 好善慈悲,不離善心

對於佛門戒殺的教義,唐僧是全心全意的遵從與推行。他慈悲為懷,關愛生命,在取經途中也一向是見苦救苦。不僅以身作則,還時常告誡徒弟。唐僧和悟空最劇烈的三次衝突,皆是殺生一事。悟空剛跟著唐僧取經時,妖氣仍重,也尚未心服唐僧,為了悟空的好殺,唐僧可說是氣急敗壞。他曾把悟空氣走一次,趕走兩次,全都是因為慈悲為懷,無法忍受悟空視人命如草芥。在第十四回,悟空遇見六個強盜,他不但把六個強盜一個個盡皆打死,還剝了強盜的衣服,奪了他的盤纏,笑吟吟的走向唐僧邀功,三藏驚怒之餘,也訓勉了悟空:

三藏道:「你十分撞禍。他雖是剪徑的強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該死罪;你縱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麼就都打死?這卻是無故傷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你怎麼不分皂白,一頓打死?全無一點慈悲好善之心。

這一教訓,悟空受氣不得,就此跑了,後來雖回歸唐僧身邊,但因為悟空屢犯殺戒,怒得唐僧把悟空趕跑了兩次。而除了對悟空諄諄教誨之外,唐僧對八戒也是經常提點,

在第七十八回,八戒對比丘小兒的命運毫不關懷,唐僧為此責備他毫無憐憫之心:

八戒近前道:「師父,你是怎的起哩?專把別人棺材抬在自家家裡哭。不要煩惱。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傷的是他的子民,與你何干?且來寬衣服睡覺,莫替古人耽憂。」三藏滴淚道:「徒弟啊,你是一個不慈憫的。我出家人積功累行,第一要行方便。怎麼這昏君一味胡行?從來也不見吃人心肝,可以延壽。似這等之事,教我怎不傷悲?」

由此皆可見唐僧的悲天憫人,而唐僧的豐沛慈悲心,也是取經路途上遭難的最大原因之一。由於「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

惡自有餘」、「出家人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是唐僧奉守的哲學,是他常常掛在嘴邊訓誡徒弟的話,但也因為他這樣的「慈悲為懷」,無意間淪為妖魔利用的弱點,往往給予了各路妖魔可乘之機。

往西天取經的路上,眾妖魔們,往往吃定唐僧這一弱點,使用攻心戰術,屢試不爽。

以下是《西遊記》中描述唐僧展現慈悲形象的章節——

第 14 回 三藏道:「你十分撞禍。他雖是剪徑的強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該死罪;你縱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麼就都打死?這卻是無故傷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你怎麼不分皂白,一頓打死?全無一點慈悲好善之心。……

第 14 回 三藏又恐怕他捎斷了,口中又念起來。他依舊生痛,痛得豎蜻蜓,翻觔斗,耳紅面赤,眼脹身麻。那師父見他這等,又不忍不舍,復住了口。

第 25 回 三藏道:「徒弟,不可傷他性命;不然,又一個得財傷人的罪了。」

第 27 回 唐僧道:「有甚話說?出家人時時常要方便,念念不離善心,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你怎麼步步行兇,打死這個無故平人,取將經來何用?你回去罷。」

第 27 回 原來這唐僧是個慈憫的聖僧,他見行者哀告,卻也回心轉意道:「既如此說,且饒你這一次,再休無禮。如若仍前作惡,這咒語顛倒就念二十遍。」

第 27 回 唐僧道:「有甚話說?出家人耳聽善言,不墮地獄。我這般勸化你,你怎麼只是行兇?把平人打死一個,又打死一個,此是何說?」

第 27 回 唐僧道:「猴頭,還有甚說話?出家人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第 33 回 三藏正然上馬,聞得此言,罵道:「這個潑猴!『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你馱他馱兒便罷了,且講什麼『北斗經』、『南斗經』。」行者聞言道:「這

廝造化哩,我那師父是個慈悲好善之人……

第 38 回 八戒笑道:「師父,他死了可干你事?又不是你家父祖,哭他怎的?」三藏道:「徒弟啊,出家人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你怎的這等心硬?」

第 39 回 ……他發慈悲,著老孫醫救,不許去赴陰司里求索靈魂,只教在陽世間救治。……

第 40 回 行者道:「師父,今日且把這慈悲心略收起收起,待過了此山,再發慈悲罷。

第 47 回 三藏聞言,止不住腮邊淚下道:「這正是古人云:『黃梅不落青梅落,老天偏害沒兒人。』」

第 47 回 三藏叫:「悟能,你師兄說得最是,處得甚當。常言:『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一則感謝厚情;二來當積陰德;況涼夜無事,你兄弟耍耍去來。」

第 54 回 ……你又平素是個好善慈悲的人,在路上一靈不損:若打殺無限的平人,你心何忍,誠為不善了也。」

第 56 回 這長老甚不忍見,即著八戒:「快使釘鈀,築個坑子埋了,我與他念卷《倒頭經》。」

第 62 回 長老進殿,奉上心香,叩齒三咂。卻轉於後面,見那方丈簷柱上又鎖著六七個小和尚,三藏甚不忍見。

第 63 回 那國王不解其意,苦拿著僧人拷打。是我師父慈悲,夜來掃搭,當被我在塔上拿住兩個小妖,是他差來巡探的。

第 64 回 三藏近前扯住道:「悟能,不可傷了他。他雖成了氣候,卻不曾傷我。我等找路去罷。」

第 78 回 三藏滴淚道:「徒弟啊,你是一個不慈憫的。我出家人積功累行,第一要行方便。怎麼這昏君一味胡行?從來也不見吃人心肝,可以延壽。似這等之事,教我怎不傷悲?」

第 80 回 三藏真箇慈心,也就忍不住吊下淚來,聲音哽咽,叫道:「徒弟。」

第 82 回 三藏道:「徒弟,這等說,只是不當人子。」行者道:「只管行起善來,你命休矣。妖精乃害人之根,你惜他怎的?」

第 82 回 行者在他肚裡聽見說時,只怕長老慈心,又被他哄了,便就掄拳跳腳,支架子,理四平,幾乎把個皮袋兒搗破了。

其實只要將妖怪們的謊話逐一比對,就會發現如出一轍,情節雷同,毫無創意可言。

他們的欺瞞手段,無非是變化成老弱婦孺或者出家人,博取唐僧的同情。沒有火眼金睛身為讀者的我們,都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出這樣的情況,但唐僧卻每每落入妖魔的陷阱當中。同樣的事情一二再,再而三的發生,悟空在第四十回時,終於忍不住說了:

行者道:「師父,今日且把這慈悲心略收起收起,待過了此山,再發慈悲罷。

即便悟空這麼說,唐僧卻仍聽不進去,即使到了後來,他說以後「再不自專」了,絕對會聽火眼金睛的悟空的建議,但相同的情節仍然不斷上演。不但與悟空的衝突加劇,也為每次的災難埋下了伏筆。唐僧的慈悲心幾乎每一次都使自己,甚至是整個取經隊伍,都墜入痛苦的萬丈深淵。

3. 專心拜佛,西天取經

歷史中的玄奘,西行求取真經是為了求得真理,而在《西遊記》中,三藏固然一心要往西天取經,但他的出發點不是因為熱烈的宗教信仰,而是因為君命在身。

在第十二回,太宗在寺中問誰肯上西天拜佛求經,唐僧如此回答:

「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江山永固。」

又在第十三回中,唐僧這麼說了:

……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對佛說下洪誓大願,不由我不盡此心。這一去,定要到西天,見佛求經,使我們法輪迴轉,願聖主皇圖永固。」

下面是《西遊記》中描述唐僧一心前往西天求取真經的章節——

第 12 回 玄奘感謝不盡道:「陛下,貧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顧如此?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獄。」隨在佛前拈香,以此為誓。

第 13 回 三藏答曰:「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對佛說下洪誓大願,不由我不盡此心。這一去,定要到西天,見佛求經,使我們法輪迴轉,願聖主皇圖永固。」

第 27 回 那長老自服了草還丹,真似脫胎換骨,神爽體健。他取經心重,那裡肯淹留,無已,遂行。

第 54 回 卻說唐長老一把扯住行者,罵道:「你這猴頭,弄殺我也,怎麼說出這般話來,教我在此招婚,你們西天拜佛?我就死也不敢如此。」

第 54 回 三藏沒及奈何,只得依從,揩了眼淚,強整歡容,移步近前,與女主:同攜素手,共坐龍車。那女主喜孜孜欲配夫妻,這長老憂惶惶只思拜佛。一個要洞房花燭交鴛侶,一個要西宇靈山見世尊。女帝真情,聖僧假意。女帝真情,指望和諧同到老;聖僧假意,牢藏情意養元神。一個喜見男身,恨不得白晝並頭諧伉儷;一個怕逢女色,只思量即時脫網上雷音。二人和會同登輦,豈料唐僧各有心。

第 55 回 行者道:「夜來好事如何?」三藏咬牙道:「我寧死也不肯如此。」行者道:「昨日我見他有相憐相愛之意,卻怎麼今日把你這般挫折?」三藏道:「他把我纏了半夜,我衣不解帶,身未沾床。他見我不肯相從,才綑我在此。你千萬救我取經去也。」

第 96 回 唐僧想著雷音,一心要去,又相辭謝。

第 99 回 原來那長老自到西天玉真觀沐浴,凌雲渡脫胎,步上靈山,專心拜佛,及參諸佛菩薩聖僧等眾,意念只在取經,他事一毫不理,所以不曾問得老黿年壽,無言可答。

小說中的唐僧是虔誠修持的得道高僧,照理說佛家應該是要有拯救世人於災厄困苦之中,與化解眾生無妄之劫的意念,但《西遊記》中的唐僧卻似乎全無此意。他取經的目的可說是世俗的,不是祈保江山永固,就是願聖主皇圖永固,是個忠君報國的概念,這點與歷史中的玄奘法師相比,真的可說是天差地遠。但無論如何,他一心西行求經的誠意是確實可見的,在書中也從來沒有見到唐僧興起一絲一毫的東歸之意。

4. 虔誠念經,佛法高妙

歷史上的玄奘法師到達印度後,他在那裡訪問了各大寺院,精通了大、小乘佛學教義,其造詣之深博,連印度佛學界都為之震驚。而回國後,在近二十年間共譯出大小乘經論 75 部,1335 卷,譯本無論在質或量上都超過各譯家的成就,可說是中國最偉大的譯經家之一。他的一生對中國甚至於亞洲許多國家的宗教和學術界都產生了極巨大的影響。

而在《西遊記》中,唐僧表現出其佛法高妙的地方其實不多,但他虔誠念經,一心向佛的形象就是顯而易見的。唐僧從小就拜入佛門,他有他身為和尚的堅持。每到寺廟,他會打理自己的儀容入內參拜,以表示自己的虔敬之心;也曾在祭賽國的金光寺與天竺國外郡的慈雲寺洒掃寺塔;對於幫助自己度過難關的神佛,定會磕頭拜謝;如同西方基督教飯前要禱告一樣,唐僧吃飯前也總是要先念一卷《啟齋經》才會開始用餐;他見佛拜佛,見塔掃塔,可說是個相當虔誠的僧人。

下面是《西遊記》中描述唐僧虔誠僧人形象的章節——

第 13 回 方坐下,心欲舉箸,只見三藏合掌誦經,諕得個伯欽不敢動箸,急起身立在旁邊。三藏念不數句,卻教請齋。伯欽道:「你是個念短頭經的和尚?」三藏道:「此非是經,乃是一卷揭齋之咒。」伯欽道:「你們出家人,偏有許多計較,吃飯便也念誦念誦。」

第 13 回 這長老凈了手,同太保家堂前拈了香,拜了家堂。三藏方敲響木魚,先念了凈口業的真言,又念了凈身心的神咒,然後開《度亡經》一卷。誦畢,伯欽又請寫薦亡疏一道,再開念《金剛經》、《觀音經》。一一朗音高誦。誦畢,吃了午齋,又念《法華經》、《彌陀經》,各誦幾卷,又念一卷《孔雀經》,及談苾蒭洗業的故事,早又天晚。獻過了種種香火,化了眾神紙馬,燒了薦亡文疏。

第 14 回 三藏情知是觀音菩薩授此真言,急忙撮土焚香,望東懇懇禮拜。

第 15 回 三藏就撮土焚香,望南禮拜。

第 16 回 三藏展背舒身,鋪胸納地,望金像叩頭。那和尚便去打鼓。行者就去撞鐘。三藏俯伏台前,傾心禱祝。

第 18 回 三藏聞言,遂設香案,朝南禮拜罷

第 47 回 唐長老舉起箸來,先念一卷《啟齋經》。

第 96 回 說不了,日將中矣。長老在上舉箸,念《揭齋經》。

第 19 回 唐朝法師本有根源,耳聞一遍《多心經》,即能記憶,至今傳世。此乃修真之總經,作佛之會門也。

第 20 回 這一篇偈子,乃是玄奘法師悟徹了《多心經》,打開了門戶,那長老常念常存,一點靈光自透。

第 64 回 長老聞言,慨然不懼,即對眾言曰:禪者,靜也;法者,度也。靜中之度,非悟不成。悟者,洗心滌慮,脫俗離塵是也。夫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至德妙道,渺漠希夷,六根六識,遂可掃除。菩提者,不死不生,無餘無欠,空色包羅,聖凡俱遣。訪真了元始鉗錘,悟實了牟尼手段。發揮象罔,踏碎涅槃。必須覺中覺了悟中悟,一點靈光全保護。放開烈焰照婆娑,法界縱橫獨顯露。至幽微,更守固,玄關口說誰人度?我本元修大覺禪,有緣有志方記悟。」

第 78 回 那國王問道:「朕聞上古有云:『僧是佛家弟子。』端的不知為僧可能不死,向佛可能長生?」三藏聞言,急合掌應道: 「為僧者,萬緣都罷;了性者,諸法皆空。大智閑閑,澹泊在不生之內;真機默默,逍遙於寂滅之中。三界空而百端治,六根凈而千種窮。若乃堅誠知覺,須當識心:心凈則孤明獨照,心存則萬境皆清。真容無欠亦無餘,生前可見;幻相有形終有壞,分外何求?行功打坐,乃為入定之原;布惠施恩,誠是修行之本。大巧若拙,還知事事無為;善計非籌,必須頭頭放下。但使一心不動,萬行自全;若雲采陰補陽,誠為謬語。服餌長壽,實乃虛詞。只要塵塵緣總棄,物物色皆空。素素純純寡愛欲,自然享壽永無窮。」

在《西遊記》中,唐僧開口講論佛法之處只有二處,一是在第六十四回木仙庵中,唐僧對四位仙翁講道,一是在比丘國中與妖怪變成的國丈對談,這也許是因為在《西遊記》中,唐僧的佛法是否高妙並非作者的重點,唐僧膿包的凡人形象才是吳承恩所要多所著墨的。

5. 持守戒律,不收財物

出家人必須遵守佛教十戒,佛教十戒是什麼呢?

第一戒,不殺生。(不殺害一切有情生命。)

第二戒,不偷盜。(未經物主允許不取為己有。)

第三戒,不非梵行(不淫,不與人、非人等行淫事。)

第四戒,不妄語。(不說虛妄之事,尤其是大妄語——未證言證。)

第五戒,不飲酒。(不沾染麻醉神智之物品,含煙、酒、毒品。)

第六戒,不著華鬘好香塗身。(不可打扮華麗,不可在身上塗抹高級的香油、香水、精油等物。)

第七戒,不歌舞觀聽。(不可觀看聆聽唱歌、跳舞、戲劇等相類似的聲光視聽娛樂。)

第八戒,不坐高廣大床上。(坐卧起居不可使用寬大舒適的床、椅。)

第九戒,不非時食。(也稱為「過午不食」,即是過了中午之後不得吃飯、用食。)

第十戒,不捉錢金銀寶物。(不擁有、不追求、不藏匿金錢珍寶等財產。)

唐僧對於自己僧人的形象特別的在乎,他時時刻刻不忘自己是出家人,故對於避免女色、飲酒及金錢的收受這些戒條十分看重,在《西遊記》中,唐僧並不曾違反這些戒條。不但不飲酒,也不收受財物。書中唐僧曾經兩次飲酒,飲的都是素酒。一次是唐僧即將前往西天取經時,太宗賜酒,雖然唐僧已說自己不喝酒,但在太宗的堅持下,他不敢不飲:

玄奘又謝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飲,只見太宗低頭,將御指拾一撮塵土,彈入酒中。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啊,這一去,到西天,幾時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徑回上國。」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遙路遠,御弟可進此酒: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復謝恩飲盡,辭謝出關而去。

第二次飲酒時,是唐僧被女妖攝去洞府,要逼唐僧成親。妖精捧起一杯交歡酒,要唐僧喝下,唐僧心中暗自祝禱,希望這是一杯素酒,書中如此描寫:

孫大聖,他卻變得輕巧,在耳根後,若像一個耳報;但他說話,惟三藏聽見,別人不聞。他知師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鍾。

寺廟裡供神敬佛用的酒,稱為素酒。以區別於葷酒:白酒,高粱酒等烈性酒。做法是沒有經過蒸餾工藝,只是簡單的將酒糟濾除,餘下的酒水,放到鍋里煮開,以使酒不會變質。素酒這個詞語來源和中國佛教的戒律有著密切關係,這種粗釀的酒度數極底,不容易喝醉,和尚喝酒也就不容易破戒,所以叫素酒。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唐僧平常是喜歡喝葡萄做的素酒的,那麼我們約略可以推測,古代的葡萄酒,與今天的葡萄酒並不完全一樣,應該大致跟現在家釀的葡萄酒差不多,實際上就是有少量酒精成分的果汁。

唐僧雖然對自己持酒戒這點非常嚴謹,但對於徒弟,他的原則卻沒有這麼的堅持,基本上在書中可見,他是沒有要三位徒弟戒酒的。而唐僧自始至終,不但不殺生、不偷盜、不飲酒、不非梵行、不吃葷,不捉錢金銀寶物,完全持守著佛家的十戒,真可說是一個持守戒條的好和尚。

下面是《西遊記》中唐僧持守戒律形象的章節——

  • 不收財物

第 13 回 早供給了素齋,又具白銀一兩為謝。三藏分文不受。一家兒又懇懇拜央,三藏畢竟分文未受。

第 19 回 老高將一紅漆丹盤,拿出二百兩散碎金銀,奉三位長老為途中之費;又將三領綿布褊衫為上蓋之衣。三藏道:「我們是行腳僧,遇庄化飯,逢處求齋,怎敢受金銀財帛?」

第 19 回 三藏又道:「我出家人,若受了一絲之賄,千劫難修。只是把席上吃不了的餅果,帶些去做乾糧足矣。」

第 40 回 那皇帝與三宮妃後、太子、諸臣,將鎮國的寶貝、金銀緞帛,獻與師父酬恩。那三藏分毫不受,只是倒換關文,催悟空等背馬早行。

第 48 回 一家子磕頭禮拜,又捧出一盤子散碎金銀,跪在面前道:「多蒙老爺活子之恩,聊表途中一飯之敬。」三藏擺手搖頭,只是不受道:「貧僧出家人,財帛何用?就途中也不敢取出,只是以化齋度日為正事。收了乾糧足矣。」二老又再三央求,行者用指尖兒捻了一小塊,約有四五錢重,遞與唐僧道:「師父,也只當些襯錢,莫教空負二老之意。」

第 63 回 國王擺鑾駕,送唐僧師徒,賜金玉酬答。師徒們堅辭,一毫不受。

第 64 回 祭賽國王謝了唐三藏師徒獲寶擒怪之恩,所贈金玉,分毫不受。

第 67 回 行者道:「何必說要什麼謝禮?俗語云:『說金子晃眼,說銀子傻白,說銅錢腥氣。』我等乃積德的和尚,決不要錢。」

第 79 回 遂拿出兩盤散金碎銀,奉為路費。唐僧堅辭,分文不受。

第 95 回 國王見他們拜佛心重,苦留不住,遂取金銀二百錠、寶貝各一盤奉謝。師徒們一毫不受。

  • 不喝酒不吃葷不偷盜

第 12 回 玄奘又謝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 不會飲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 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飲,只見太宗低頭,將御指拾一撮塵土,彈入酒中。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啊,這一去,到西天,幾時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徑回上國。」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遙路遠,御弟可進此酒: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三藏方悟捻土之意, 復謝恩飲盡,辭謝出關而去。唐王駕回。

第 13 回 三藏合掌當胸道:「善哉!貧僧不瞞太保說,自出娘胎,就做和尚,更不曉得吃葷。」三藏道:「太保不必多心,請自受用。我貧僧就是三五日不吃飯,也可忍餓,只是不敢破了齋戒。」

第 19 回 三藏道:「不瞞太公說,貧僧是胎里素,自幼兒不吃葷。」老高道:「因知老師清素,不曾敢動葷。此酒也是素的,請一杯不妨。」三藏道:「 也不敢用酒,酒是我僧家第一戒者。」悟能慌了道:「師父,我自持齋,卻不曾斷酒。」悟空道:「老孫雖量窄,吃不上壇把,卻也不曾斷酒。」三藏道:「既如此,你兄弟們吃些素酒也罷,只是不許醉飲誤事。」

第 23 回 那師父猛抬頭,咄的一聲,喝退了八戒道:「你這個孽畜!我們是個出家人,豈以富貴動心,美色留意,成得個什麼道理。」

第 23 回 三藏道:「女菩薩,你在家人享榮華,受富貴,有可穿,有可吃,兒女團圓,果然是好。但不知我出家的人,也有一段好處。怎見得?有詩為證。詩曰:出家立志本非常,推倒從前恩愛堂。外物不生閑口舌,身中自有好陰陽。功完行滿朝金闕,見性明心返故鄉。勝似在家貪血食,老來墜落臭皮囊。」

第 25 回 三藏道:「徒弟息怒。我們是 出家人,休打誑語,莫吃昧心食。果然吃了他的,陪他個禮罷,何苦這般抵賴?」

第 50 回 三藏道:「 不可,不可。律云:『公取竊取皆為盜。』倘或有人知覺,趕上我們,到了當官,斷然是一個竊盜之罪。還不送進去與他搭在原處。我們在此避風坐一坐,等悟空來時走路。 出家人不要這等愛小。」

第 54 回 女王卻又笑吟吟,偎著長老的香腮道:「御弟哥哥,你吃葷吃素?」三藏道:「 貧僧吃素,但是小徒未曾戒酒。須得幾杯素酒,與我二徒弟吃些。」

第 62 回 國王把盞, 三藏不敢飲酒,他三個各受了安席酒。

第 69 回 三藏道:「貧僧不會飲酒。」國王道:「素酒,法師飲此一杯何如?」三藏道:「 酒乃僧家第一戒。」國王甚不過意道:「法師戒飲,卻以何物為敬?」三藏道:「頑徒三眾代飲罷。」

第 72 回 那長老聞了一聞,見那腥膻,不敢開口,欠身合掌道:「女菩薩, 貧僧是胎里素。」眾女子笑道:「長老,此是素的。」長老道:「阿彌陀佛!若像這等素的啊,我和尚吃了,莫想見得世尊,取得經卷。」長老道:「實是不敢吃,恐破了戒。望菩薩養生不若放生,放我和尚出去罷。」

第 79 回 國王擎著著紫霞杯,一一奉酒。 惟唐僧不飲。

第 82 回 妖精挽著三藏,行近草亭道:「長老,我辦了一杯酒,和你酌酌。」唐僧道:「娘子, 貧僧自不用葷。」

第 82 回 三藏羞答答的接了酒,望空澆奠,心中暗祝道:「護法諸天、五方揭諦、四值功曹:弟子陳玄奘,自離東土,蒙觀世音菩薩差遣列位眾神暗中保護,拜雷音,見佛求經,今在途中,被妖精拿住,強逼成親,將這一杯酒遞與我吃。 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強吃了,還得見佛成功;若是葷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墮輪迴苦。」孫大聖,他卻變得輕巧,在耳根後,若像一個耳報;但他說話,惟三藏聽見,別人不聞。他知師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鍾。

可以看出《西遊記》中的唐僧,對於出家人必須遵守的戒律,持守嚴謹,不但不收受財物,對於茹素和飲酒,更是不敢破戒。這點與《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西遊記雜劇》中的唐僧相比,就顯得正派許多。

下面我們來看作為凡人的形象

在《西遊記》中,唐僧是該斷絕七情六慾的聖僧,他悲天憫人,慈悲為懷,可是他畢竟還是個人,他仍有許多人性的弱點顯現。相對於火眼金睛的英雄人物孫悟空來說,唐僧經常顯現出的是膽小、迂腐、窩囊、膿包樣,時時落淚,一點都不堅強,無能又總是處處牽制別人,可偏偏唐僧卻是取經任務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也是取經五聖中唯一的一個凡人。

歷來的文學批評家,對於《西遊記》中的唐僧向來是貶多於褒。胡光舟先生認為唐僧懦弱無能,膽小如鼠,聽信讒言,是非不分,自私可鄙,優柔寡斷,昏庸糊塗,幾乎是屢教不改, 在取經集團中,他既不是精神力量,也不是實際的戰鬥者,竟是一個百分之一百的累贅, 至於他在取經事業中的作用,說得不客氣些,應當是個負數,他的眼淚多於行動,沒有白龍馬就寸步難行,沒有孫悟空將萬劫不復。如果一定要說唐僧也有作用,那麼,他的作用是一個傀儡、一尊偶像、一塊招牌,只因他是如來的犯錯誤的大弟子金蟬子轉世,要靠他這塊招牌才能取到經。

其實以唐僧一介凡人的身分,遇到妖魔,自然是膽顫心驚,哀哀哭泣,若是我們遇到如此景況,相信應該也是同唐僧一樣嚇得心魂俱失。唐僧僅僅是一個凡人,既然是凡人,他身上就會出現凡人所出現的種種弱點,故而在《西遊記》中吳承恩對唐僧的描寫十分符合人物形象的身分。而唐僧的缺點之所以會特別突出,主要也是因為讀者對其有所期待。他是御弟聖僧,他是如來的大弟子金蟬子轉世,所有人對他都抱有期待,也因此對於他顯現出來的凡人那一面,變得越發不能忍耐。《西遊記》第五十六回中,李卓吾的總批寫道:唐三藏甚是腐氣,可厭!可厭!

在第五十七回中,李卓吾的總批甚至還這麼寫道:行者雖是假的,打死唐僧,亦是快事;不然,這等腐和尚,不打死他,如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吳承恩塑造的這個唐僧,真的是功力到家,讓人對他描寫的這個「迂闊」、「固執」、「糊塗」、「是非不清」、「動不動就念起緊箍兒來」的這個腐和尚,著實氣惱不已。

以下針對唐僧呈現出的幾個凡人的形象,做一分析與討論:

1. 軟弱愛哭,膽小害怕

《西遊記》的主角不是三藏,而是悟空;三藏是個「膿包」、「一頭水」、「信讒言」、「皂白不分」、「耳軟心活」,遇到困難就「魂飛魄散」、「紛紛落淚」,是書中的「丑角」、取經的「傀儡」。

在《西遊記》中,唐僧經常落淚,剛開始悟空驚訝於師父竟然如此膿包,對於這樣的唐僧,悟空著實感覺不耐且暴跳如雷。在第十五回中,孫悟空與唐僧師徒二人走到蛇盤山鷹愁澗,一條白龍從澗中鑽出來將白馬鞍轡一口吞下肚去。悟空將自己所見告訴唐僧,唐僧先是說悟空看錯了,然後聽到悟空再三確認後,竟然淚如雨落。

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進!可憐啊!這萬水千山,怎生走得!」說著話,淚如雨落。行者見他哭將起來,他那裡忍得住暴躁,發聲喊道:「師父莫要這等膿包行么!你坐著,坐著!等老孫去尋著那廝,教他還我馬匹便了。」三藏卻才扯住道:「徒弟啊,你哪裡去尋他?只怕他暗地裡攛將出來,卻不又連我都害了?那時節人馬兩亡,怎生是好!」行者聞得這話,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濟,不濟!又要馬騎,又不放我去,似這般看著行李,坐到老罷!」

剛開始悟空對於唐僧軟弱愛哭這點,著實難以忍受,但漸漸地到了後來,悟空對於這點似乎已經比較能夠釋懷。或許是因為對唐僧有了比較深厚的感情,也或許是因為體認到唐僧就是肉眼凡胎,之後再遇到唐僧哭泣時,悟空都能平靜以對。甚至在探勘地形時,會想著是否要跟師父報告實情?悟空有時會說善意的謊言,因為若是說實話,「師

父他不濟事,必就哭了」。西遊記四個角色里,唐三藏是最沒本領的人物,既不能平妖,又不擅變化,更不會騰雲駕霧,他在西行路上碰到妖怪,除了戰戰兢兢哭哭啼啼和發出「徒弟啊!怎麼辦?」「徒弟啊!救救我吧!」呼聲之外,一籌莫展。

下面是《西遊記》中唐僧哭泣的形象——

附錄 玄奘被他罵出這般言語,入寺跪告師父, 眼淚雙流道:「人生於天地之間,稟陰陽而資五行,盡由父生母養,豈有為人在世而無父母者乎?」

附錄 玄奘讀罷,不覺 哭倒在地道:「父母之仇,不能報復,何以為人?十八年來,不識生身父母,至今日方知有母親。此身若非師父撈救撫養,安有今日?容弟子去尋見母親,然後頭頂香盆,重建殿宇,報答師父之深恩也。」師父道:「你要去尋母,可帶這血書與汗衫前去。只做化緣,徑往江州私衙,才得你母親相見。」

附錄 玄奘聽說是他母親,雙膝跪下, 哀哀大哭:「我娘若不信,見有血書、汗衫為證。」

附錄 三人望江痛哭,早已驚動水府,有巡海夜叉將祭文呈與龍王。

第 13 回 三藏心驚,掄開手,牽衣執袂, 滴淚難分。

第 15 回 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進?可憐啊,這千山萬水,怎生走得?」說著話, 淚如雨落。

第 20 回 道聲:「徒弟啊!不知你在那山擒怪,何處降妖, P399我卻被魔頭拿來,遭此毒害,幾時再得相見?好苦啊!你們若早些兒來,還救得我命;若十分遲了,

斷然不能保矣。」一邊嗟嘆, 一邊淚落如雨。

第 21 回 那師父紛紛淚落,心心只念著悟空、悟能,不知都在何處。

第 22 回 那長老滿眼下淚道:「似此艱難,怎生得渡?」

第 25 回 那長老淚眼雙垂,怨他三個徒弟道:「你等闖出禍來,卻帶累我在此受罪,這是怎的起?」

第 29 回 卻說那長老在洞里 悲啼,思量他那徒弟, 眼中流淚道:「悟能啊,不知你在那個村中逢了善友,貪著齋供?悟凈啊,你又不知在那裡尋他,可能得會?豈知我遇妖魔,在此受難?幾時得會你們,脫了大難,早赴靈山?」正當悲啼煩惱,忽見那洞內走出一個婦人來,扶著定魂樁,叫道:「那長老,你從何來?為何被他縛在此處?」長老聞言, 淚眼偷看,那婦人約有三十年紀。遂道:「女菩薩,不消問了。我已是該死的,走進你家門來也,要吃就吃了罷,又問怎的?」

第 32 回 他卻暗想:「我若把功曹的言語實實告訴師父,師父他不濟事, 必就哭了……

第 36 回 長老聞言, 滿眼垂淚道:「可憐,可憐!這才是人離鄉賤。我弟子從小兒出家,做了和尚,又不曾拜懺吃葷生歹意,看經懷怒壞禪心;又不曾丟瓦拋磚傷佛殿,阿羅臉上剝真金。噫!可憐啊!不知是那世里觸傷天地,教我今生常遇不良人。三藏聽言,心中暗道:「可憐啊!我弟子可是那等樣沒脊骨的和尚?」欲待要哭,又恐那寺里的老和尚笑他,但 暗暗扯衣揩淚,忍氣吞聲,急走出去,

第 36 回 八戒看見道:「師父老大不濟事,你進去時,淚淚汪汪,嘴上掛得油瓶。師兄怎麼就有此獐智,教他們磕頭來接?」

第 38 回 長老忽然慘悽道:「陛下,你不知那世里冤家,今生遇著他,暗喪其身,拋妻別子,致令文武不知,多官不曉。可憐你妻子昏蒙,誰曾見焚香獻茶?」忽失聲淚如雨下。

第 39 回 哭到那傷情之處,唐長老也淚滴心酸。

第 43 回 三人徑至後邊,只見師父赤條條,綑在院中哭哩。

第 47 回 三藏大驚,口不能言,聲音哽咽道:「徒弟啊,似這等怎了?」三藏看見, 滴淚道:「徒弟呀,我當年別了長安,只說西天易走,那知道妖魔阻隔,山水迢遙。」

第 47 回 三藏聞言,止不住腮邊淚下道:「這正是古人云:『黃梅不落青梅落,老天偏害沒兒人。』」

第 48 回 正話間,又見僮僕來安桌子,請吃粥。粥罷之後,雪比早間又大,須臾,平地有二尺來深。三藏心焦垂淚。

第 49 回 卻伏在上面,聽了一會,只聽得三藏在裡面嚶嚶嚶的哭哩。

第 50 回 三藏滴淚告曰:「貧僧是東土大唐欽差往西天取經的。因腹中飢餒,著大徒弟去化齋未回,不曾依得他的言語,誤撞仙庭避風。不期我這兩個徒弟愛小,拿出這衣物來。貧僧決不敢壞心,當教送還本處。他不聽吾言,要穿此晤晤脊背,不料中了大王機會,把貧僧拿來。萬望慈憫,留我殘生,求取真經,永注大王恩情,回東土千古傳揚也。」

第 54 回 長老不敢回言,把行者抹了兩抹, 止不住落下淚來。

第 55 回 師父面黃唇白,眼紅淚滴。

第 55 回 你師父在後邊香房裡坐著哭哩。

第 57 回 長老含淚無言,但點頭相答。

第 59 回 三藏聽說,愁促眉尖,悶添心上,止不住兩淚交流,只道:「怎生是好?」

第 65 回 卻說孫大聖與眾神綑至夜半,忽聞有悲泣之聲。側耳聽時,卻原來是三藏聲音,哭道:「悟空啊,我:

自恨當時不聽伊,致令今日受災危。

金鐃之內傷了你,麻繩綑我有誰知。

四人遭逢緣命苦,三千功行盡傾頹。

何由解得迍邅難,坦蕩西方去復歸?

第 62 回 三藏心酸,止不住眼中出淚。

第 64 回 暗想道:「我徒弟們不知在那裡尋我哩!」說一聲,止不住眼中墮淚。

第 67 回 三藏聞得那般惡穢,又見路道填塞,道:「悟空,似此怎生過得?」行者侮著鼻子道:「這個卻難也。」三藏見行者說難,便就眼中垂淚。

第 72 回 那長老忍著疼,噙著淚,

第 72 回 三兄弟方才闖過橋去,徑入洞里,只見老師父吊在那裡哼哼的哭哩。

第 74 回 三藏聞言,止不住眼中流淚道:「徒弟,似此艱難,怎生拜佛?」行者道:「莫哭,莫哭,一哭便膿包行了。……

第 75 回 大聖收繩子,徑轉山東,遠遠的看見唐僧睡在地下打滾痛哭,豬八戒與沙僧解了包袱,將行李搭分兒,在那裡分哩。

第 77 回 八戒道:「罷了,這個是悶氣蒸,今夜必是死了。」沙僧與長老嚶嚶的啼哭。

第 77 回 引他兩個徑入內院,找著錦香亭,打開門看,內有一個鐵櫃,只 聽得三藏有啼哭之聲。沙僧使降妖杖打開鐵鎖,揭開櫃蓋,叫聲:「師父。」 三藏見了,: 放聲大哭道:「徒弟啊,怎生降得妖魔?如何得到此尋著我也?」行者把上項事從頭至尾,細說了一遍。三藏感謝不盡。

第 78 回 諕得個長老骨軟筋麻,止不住腮邊淚墮。忽失聲叫道:「昏君,昏君!為你貪歡愛美,弄出病來,怎麼屈傷這許多小兒性命?苦哉,苦哉,痛殺我也!」

第 78 回 三藏滴淚道:「徒弟啊,你是一個不慈憫的。我出家人積功累行,第一要行方便。怎麼這昏君一味胡行?從來也不見吃人心肝,可以延壽。似這等之事,教我怎不傷悲?」

第 80 回 三藏真箇慈心,也就忍不住吊下淚來,聲音哽咽,叫道:「徒弟。」

第 80 回 長老拽步近前,只見那門東倒西歪,零零落落。推開看時,忍不住心中悽慘:長廊寂靜,古剎蕭疏;苔蘚盈庭,蒿蓁滿徑;惟螢火之飛燈,只蛙聲而代漏。長老忽然吊下淚來

第 81 回 長老滴淚道:「我寫著:

臣僧稽首三頓首,萬歲山呼拜聖君;

文武兩班同入目,公卿四百共知聞:

當年奉旨離東土,指望靈山見世尊。

不料途中遭厄難,何期半路有災迍。

僧病沉痾難進步,佛門深遠接天門。

有經無命空勞碌,啟奏當今別遣人。」

第 82 回 三藏滿眼垂淚道:「似此艱難,怎生是好?」

第 82 回 只見那師父坐在裡邊,清滴滴腮邊淚淌。

第 85 回 你看那長老苦挨著繩纏索綁,緊縛牢拴,止不住腮邊流淚 ,叫道:「徒弟呀,你們在那山中擒怪,甚路里趕 妖?我被潑魔捉來,此處受災,何日相會?痛殺我也!」正自兩淚交流……

第 85 回 長老聞言, 放聲大哭道:「可憐,可憐!山人尚有思親意,空教貧僧會念經。事君事親,皆同一理;你為親恩,我為君恩。」

第 86 回 那長老認得, 滴淚道:「悟空,你來了?快救我一救。悟空,悟空。」

第 91 回 那師父一則長齋,二則愁苦,哭啼啼的未敢沾唇不題。

第 92 回 才轉過廳房,向後又照,只聞得啼泣之聲,乃是唐僧鎖在後房簷柱上哭哩。

第 92 回 唐僧見了,滿眼垂淚道:「可憐你二人也遭了毒手。悟空何在?」

第 92 回 唐僧又滴淚道:「我悟空徒弟怎麼不見進來?」

第 93 回 三藏靜心誠聽,哭的是爺娘不知苦痛之言。他就感觸心酸,不覺淚墮,回問眾僧道:「是甚人在何處悲切?」

第 97 回 唐三藏,戰戰兢兢,滴淚難言

第 98 回 唐僧滿眼垂淚道:「徒弟呀,這個極樂世界,也還有凶魔欺害。」

可以歸納出,唐僧不但多愁善感,還膽小愛哭。從第 13 回一取經之始就開始掉淚,一路跋山涉水,經過重重的磨難,到第 98 回,遇到困難和妖魔時,仍然滿眼垂淚,可以說在膽量上,一點成長都沒有。

而歷來對唐僧的負面批評除了軟弱愛哭之外,就是他的膽小。軟弱不濟來自唐僧對外在環境的驚懼害怕,不論是大自然的險峻或是妖魔鬼怪的威脅,只要遇到不順他心意的,他便一副膿包樣,怪不得悟空和八戒都曾說過他「不濟事」。

唐僧會這麼膽小有一部份的原因是因為他不夠信任悟空。悟空是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響噹噹人物,天上神仙有許多都敬畏他三分,更不用說各方妖怪了。一開始或許唐僧還不清楚悟空的本領,但經過幾次悟空的搭救後,對悟空應該有點信心才對。即便對悟空沒有信心,也該對觀音菩薩和如來佛有信心才是。想來是因為唐僧心底對悟空懷有很多複雜的情感,所以沒辦法敞開心懷相信悟空,再加上悟空一直無法受他控制,並且常常藉機消遣他。所以唐僧除了對於悟空不能全然信任之外,也不太喜愛這個能力遠遠凌駕在他之上的徒弟。而唐僧的個性又比較軟弱,於是在面對事情上,讓人感覺特別的膽小。

其實從凡人的角度來看唐僧,便可以了解唐僧再取經的路途上如此膽小軟弱,實在是情有可原。更何況在取經的路途中,遇到的不只是單純的強盜和山賊,還有更多擁有高超本領及厲害寶物的妖魔鬼怪。而這些妖魔鬼怪大多都把他當成一塊嘴邊肉,總是垂涎三尺迫不及待地想把他吞下肚。面對如此情景,毫無法力的唐僧,除了依靠法力強大的徒弟之外,也只能恐懼流淚。在書中每次經過高山峻岭,杳無人煙之處,唐僧都會心驚膽顫,想是因為每次被妖怪抓走的地點,多是在這崇山峻岭之中。

在書中,出現唐僧膽小害怕形象的章節實在是多不勝數。

下面是《西遊記》中唐僧表現出膽小害怕形象的章節——

第 13 回 諕得個三藏魂飛魄散,二從者骨軟筋麻。

第 13 回 把一個長老死 幾乎諕死。這才是初出長安第一場苦難。

第 13 回 三藏見他來得漸近,跪在路傍,合掌高叫道:「大王救命!大王救命!」

第 13 回 正在那叮嚀拜別之際,只聽得山腳下叫喊如雷道:「我師父來也!我師父來也!」 諕得個三藏痴呆,伯欽打掙。

第 14 回 ……那隻虎蹲著身,伏在塵埃,動也不敢動動。卻被他照頭一棒,就打的腦漿迸萬點桃紅,牙齒噴幾珠玉塊。 諕得那陳玄奘滾鞍落馬……

第 14 回 諕得那三藏魂飛魄散,跌下馬來,不能言語。

第 16 回 三藏聞言,害怕道:「是他們放的火么?」

第 20 回 只見那山坡下剪尾跑蹄,跳出一隻斑斕猛虎。慌慌得那三藏坐不穩雕鞍,翻根頭跌下白馬,斜倚在路傍,真箇是魂飛魄散。

第 20 回 那孫行者攙起唐僧道:「師父,你莫害怕。且坐住,等老孫去助助八戒,打倒那怪好走。」三藏才坐將起來, 戰兢兢的,口裡念著《多心經》不題。

第 27 回 那唐僧在馬上又 諕得戰戰兢兢,口不能言。

第 28 回 那長老看見他這般模樣, 諕得打了一個倒退,遍體酥麻,兩腿酸軟,即忙的抽身便走。

第 32 回 長老聞言, 魂飛魄散,戰兢兢坐不穩雕鞍

第 32 回 行者道:「不瞞大哥說,我們是東土差來西天取經的。那馬上是 我的師父,他有些膽小。……

第 32 回 長老聞言, 恐惶悚懼……

第 36 回 那師父戰戰兢兢,進此深山,心中悽慘,兜住馬,叫聲:「悟空啊!我

自從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稜子,途中催趲馬兜鈴。

尋坡轉澗求荊芥,邁嶺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瀝,茴香何日拜朝廷?」

第 37 回 唐僧見說是鬼, 諕得觔力酥軟,毛骨聳然。

第 40 回 三藏馬上心驚,急兜韁忙呼行者。

第 44 回 師徒們在路上,游觀景色,緩馬而行,忽聽得一聲吆喝,好便似千萬人吶喊之聲。唐三藏心中害怕,兜住馬不能前進,急回頭道:「悟空,是那裡這等響振?」

第 56 回 諕得個唐僧戰兢兢,坐不穩,跌下馬來,蹲在路傍草科里,只叫:「大王饒命,大王饒命。」

第 59 回 老者道:「西方卻去不得。那山離此有六十里遠,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卻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圍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三藏聞言,大驚失色,不敢再問。

第 74 回 三藏正然行處,忽見一座高山,峰插碧空,真箇是摩星礙日。長老心中害怕,叫悟空道:「你看前面這山十分高聳,但不知有路通行否?」

第 74 回 三藏聞言,大驚失色。一是馬的足下不平,二是坐個雕鞍不穩,撲的跌下馬來,掙挫不動,睡在草里哼哩。

第 74 回 行者道:「我們是東土大唐來的,特上西天拜佛求經。適到此間,聞得公公報道有妖怪,我師父膽小怕懼,著我來問一聲:端的是甚妖精,他敢這般短路?煩公公細說與我知之,我好把他貶解起身。」

第 74 回 三藏聞言,戰兢兢,毛骨悚然道:「悟空,如何是好?」

第 75 回 三藏聽言,諕倒在地,半晌間跌腳拳胸道:「徒弟呀,只說你善會降妖,領我西天見佛,怎知今日死於此怪之手。苦哉,苦哉! 我弟子同眾的功勞,如」 今都化作塵土矣。」那師父十分苦痛。你看那獃子,他也不來勸解師父,卻叫:「沙和尚,你拿將行李來,我兩個分了罷。」沙僧道:「二哥,分怎的?」八戒道:「分開了,各人散火:你往流沙河,還去吃人;我往高老莊,看看我渾家。將白馬賣了,與師父買個壽器送終。」長老氣呼呼的聞得此言,叫皇天, 放聲大哭。且不題。

第 77 回 那長老於燈光前,忽見三個徒弟都綑在地下,老師父伏於行者身邊,哭道:「徒弟啊,常時逢難,你卻在外運用神通,到那裡取救降魔;今番你亦遭擒,我貧僧怎麼得命?」

第 77 回 老魔趕近,喝聲:「那裡走?」那長老諕得腳軟觔麻,跌下牆來,被老魔拿住。

第 78 回 那三藏才與八戒、沙僧領御齋,忽聞此言,諕得三屍神散,七竅煙生,倒在塵埃,渾身是汗,眼不定睛,口不能言。慌得沙僧上前攙住,只叫:「師父蘇醒,師父蘇醒。」

第 78 回 行者道:「若要全命,師作徒,徒作師,方可保全。」三藏道:「你若救得我命,情願與你做徒子、徒孫也。」

第 79 回 那三藏聽見行者現了相,在空中降妖,嚇得魂飛魄散。

第 80 回 唐僧害怕,又叫道:「悟空,我們才過了那崎嶇山路,怎麼又遇這個深黑松林?是必在意。」

第 80 回 把個長老諕了一跌,掙起身要走,又絆著樹根,撲的又是一跌。

第 82 回 諕得妖精心膽皆裂,唐僧亦骨肉通酥。

第 84 回 三藏聞言, 心中害怕,戰兢兢的道:「老菩薩,深感盛情,感謝不盡。但請問可有不進城的方便路兒?我貧僧轉過去罷。」那菩薩一朵祥雲,輕輕駕起。 嚇得個唐長老立身無地,只情跪著磕頭。

第 85 回 師徒們怯怯驚驚,正行之時,只聽得呼呼一陣風起。 三藏害怕道:「風起了。」

第 88 回 諕得三藏面容失色,丟下飯碗,躬著身道:「貧僧乃唐朝來取經者,人也,非怪也。」

第 91 回 諕得唐僧戰兢兢的跪在下面,只叫:「大王饒命,饒命。

第 92 回 諕得個唐僧手軟腳軟。

第 92 回 慌得那唐僧戰戰兢兢的跪道:「大王爺爺,我徒弟孫悟空,他會七十二般變化。才變個火焰蟲兒,飛進來救我。不期大王知覺,被小大王等撞見。是我徒弟不知好歹,打傷兩個,眾皆喊叫,舉兵著火,他遂顧不得我,走出去了。」

第 93 回 唐僧又悚懼道:「徒弟,那前面山嶺峻峭,是必小心。」

第 93 回 長老諕得魂不附體,只得戰兢兢叩頭啟奏道……

第 95 回 慌的個長老戰戰兢兢,莫知所措。

第 95 回 三藏一發慌了手腳,戰兢兢抱住國王,只叫:「陛下,莫怕,莫怕,此是我頑徒使法力,辨真假也。」

第 97 回 諕得唐僧在馬上亂戰,沙僧與八戒心慌,

第 98 回 又聞得響一聲,半空中伸下一隻手來,將馬馱的經輕輕搶去。諕得個三藏搥胸叫喚,八戒滾地來追,沙和尚護守著經擔,孫行者急趕去如飛。

可知,在《西遊記》中,唐僧常常害怕得「魂飛魄散」、「幾乎諕死」、「諕得滾鞍落馬」、「諕得戰戰兢兢,口不能言」、「諕得打了一個倒退,遍體酥麻,兩腿酸軟」……,書中唐僧膽小至極的形象躍然紙上,和悟空那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姿態相比,更顯得突出了。想來這也是作者想達到的效果之一,唐僧越不濟事,悟空和唐僧相較起來就更令人覺得神通廣大了。

2. 好逸惡勞,六根未凈

歷史中的玄奘大師,為了要西天取經,在行前做了許多準備。當時雖然國家不許,但他一直在等待偷偷西行的機會。在等待的同時,他開始鍛煉身體,因為他知道前往西天取經的路程非常艱難,若沒有強健的身體,勢必無法到達;他開始和西域來的僧侶或商人學習天竺的語言,因為他知道若是他沒有學會天竺語,他無法一窺佛法的奧妙,更不能達到自己窮究真理的目的。經過漫長的十七年,玄奘大師終於取經歸來。《西遊記》中唐僧長老則和歷史中的玄奘大師相差甚遠。他是奉詔前往西天取經,雖說他是自告奮勇,但他對西天完全沒有概念,在第十二回,太宗問唐僧何時可回時,唐僧竟然如此回答:

太宗笑道:「御弟啊,這一去,到西天,幾時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徑回上國。」

取經的路途十分漫長,書中記錄是十萬八千里路,以唐僧以一個凡夫俗子,要達成目標著實困難重重,而唐僧竟然回答三年就可回來,從這回答就可以看出唐僧無知的程度。哪知道情況和他設想的完全不一樣,他滿懷信心地出發,在路程中越來越害怕,不但經常遇到土匪強盜,妖魔鬼怪也從來沒少過。因此他逢山哭,遇水憂,沒有一日不愁悶,還經常向悟空抱怨路途遙遠,何日可歸?悟空也經常勸慰唐僧,在這種時候,總讓人有一種悟空才是師父的感覺。在第四十七回:

一日,天色已晚,唐僧勒馬道:「徒弟,今宵何處安身也?」行者道:「師父,出家人莫說那在家人的話。」三藏道:「在家人怎麼?出家人怎麼?」行者道:「在家人,這時候溫床暖被,懷中抱子,腳後蹬妻,自自在在睡覺。我等出家人,那裡能夠?便是要帶月披星,餐風宿水,有路且行,無路方住。」……行者道:「趁月光再走一程,到有人家之所再住。」師徒們沒奈何,只得相隨行者往前。

「食色,性也。」,嬌滴滴的唐僧,也經常為了吃飯和悟空發脾氣,在第二十七回里:

三藏道:「悟空,我這一日,肚中飢了,你去那裡化些齋吃。」行者陪笑道:「師父好不聰明。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後不著店,有錢也沒買處,教往那裡尋齋?」三藏心中不快,口裡罵道:「你這猴子!想你在兩界山,被如來壓在石匣之內,口能言,足不能行,也虧我救你性命,摩頂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麼不肯努力,常懷懶惰之心?」行者道:「弟子亦頗慇懃,何嘗懶惰?」三藏道:「你既慇懃,何不化齋我吃?我肚飢怎行?況此地山嵐瘴氣,怎麼得上雷音?」行者道:「師父休怪,少要言語。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違慢了你,便要念那話兒咒。你下馬穩坐,等我尋那裡有人家處化齋去。」

這段唐僧和悟空的對話,哪裡有一個得道高僧的風範?在此深山峻岭中,哪有人家可以化齋?但在唐僧的要求之下,悟空也只好無奈地去化緣。在《西遊記》當中,有許多次災難都發生在化齋之時,不是在等待中被妖魔所捉,就是誤入妖魔的陷阱,難得一次唐僧自告奮勇自己去化齋,也是羊入虎口,自己闖進妖精的洞府里去。由此可見,口腹之慾常是造業之始,而唐僧確實是常受慾望之苦的。在第四十三回,悟空忍不住笑了唐僧:

行者道:「老師父,你忘了『無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之人,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嘗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謂之祛褪六賊。你如今為求經,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捨身;要齋吃,動舌;喜香甜,觸鼻;聞聲音,驚耳;睹事物,凝眸;招來這六賊紛紛,怎生得西天見佛?」唐僧聽完了這一番話,沒有辯解,只是追問悟空何時才可取得經書,回歸大唐。

而除了口腹之慾之外,唐僧對於身外之物,也尚未根除慾望。在觀音院作客時,老僧吩咐童子獻茶給唐僧:

有一個小幸童,拿出一個羊脂玉的盤兒,有三個法藍鑲金的茶鍾。又一童,提一把白銅壺兒,斟了三杯香茶。真箇是色欺榴蕊艷,味勝桂花香。三藏見了,誇愛不盡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

他喜歡好的器物,看到老僧的茶具忍不住讚歎有加。而唐僧對於太宗送給他的錦襴袈裟更是戀戀不捨,光是老僧要將袈裟借去觀看一晚,他就心有不舍,埋怨悟空。當他知道袈裟被妖怪奪去,更是氣得念了好幾次緊箍咒,就是要悟空快快把袈裟尋回。為了一襲袈裟,唐僧煩惱懊恨,心中不安,睡不著覺,眼巴巴的希望悟空快快幫他把袈裟奪回。

而唐僧在西行路上,挨餓受凍的時候並不多,不管是路上人家的齋飯或是接受各國國君的齋食,其實唐僧吃的餐食大多都很豐盛。書中對於這些豪華的飲食,描寫的也甚是仔細,在六十九回中當悟空醫好朱紫國國王時,國王吩咐安排筵席:

只見那上面有四張素桌面,都是吃一看十的筵席。前面有一張葷桌面,也是吃一看十的珍饈。左右有四五百張單桌面,真箇排得齊整:

古云:「珍饈百味,美祿千鍾。瓊膏酥酪,錦縷肥紅。」寶妝花彩艷,果品味香濃。斗糖龍纏列獅仙,餅錠拖爐擺鳳侶。葷有豬羊雞鵝魚鴨般般肉,素有蔬餚筍芽木耳並蘑菇。幾樣香湯餅,數次透糖酥。滑軟黃粱飯,清新菰米糊。色色粉湯香又辣,般般添換美還甜。君臣舉盞方安席,名分品級慢傳壺。

在第七十九回比丘國王吩咐光祿寺安排素宴,這素宴真是驚人:

好素宴:

五彩盈門,異香滿座。桌掛綉緯生錦艷,地鋪紅毯晃霞光。寶鴨內,沉檀香裊;御筵前,蔬品香馨。看盤高果砌樓台,龍纏鬥糖擺走獸。鴛鴦錠,獅仙糖,似模似樣;鸚鵡杯,鷺鶿杓,如相如形。席前果品般般盛,案上齋殽件件精。魁圓繭栗,鮮荔桃子。棗兒柿餅味甘甜,松子葡萄香膩酒。幾般蜜食,數品蒸酥。油炸糖澆,花團錦砌。金盤高壘大饝饝,銀碗滿盛香稻飯。辣煼煼湯水粉條長,香噴噴相連添換美。說不盡蘑菇、木耳、嫩筍、黃精,十香素菜,百味珍饈。往來綽摸不曾停,進退諸般皆盛設。

這樣豐富的素宴,真的叫人難以想像。在書中,唐僧經常有機會吃到這樣豐盛的素宴,可以說他不但吃得好,也穿得好,在物質享受上面,唐僧尚未擺脫這些物質享受的慾望。

下面是《西遊記》中唐僧六根未凈形象的章節——

第 16 回 三藏見了,誇愛不盡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

第 16 回 行者道:「你可知古人云:『人沒傷虎心,虎沒傷人意。』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風?」三藏道:「袈裟何在?敢莫是燒壞了也?」行者道:「沒事,沒事,燒不壞,那放袈裟的方丈無火。」三藏恨道:「我不管你,但是有些兒傷損,我只把那話兒念動念動,你就是死了。」行者慌了道:「師父莫念,莫念,管尋還你袈裟就是了。等我去拿來走路。」

第 16 回 三藏心中煩惱,懊恨行者不盡,卻坐在上面念動那 P328咒。行者撲的跌倒在地,抱著頭,十分難禁,只教:「莫念,莫念,管尋還了袈裟。」

第 17 回 三藏道:「列位請起,不須恨了。這去尋著袈裟,萬事皆休;但恐找尋不著,我那徒弟性子有些不好,汝等性命不知如何,恐一人不能脫也。」

第 17 回 三藏道:「自你去了這半日,我已吃過了三次茶湯,兩餐齋供了,他俱不曾敢慢我。但只是你還盡心竭力去尋取袈裟回來。」行者道:「莫忙,既有下落,管情拿住這廝,還你原物。放心,放心。」

第 17 回 那三藏眼兒巴巴的正望他哩,忽見到了面前,甚喜;又見他手裡沒有袈裟,又懼。問道:「怎麼這番還不曾有袈裟來?」

第 17 回 那三藏想著袈裟,那裡得穩睡?忽翻身見窗外透白,急起叫道:「悟空,天明了,快尋袈裟去。」

第 79 回 假僧接刀在手,解開衣服,挺起胸膛,將左手抹腹,右手持刀,唿喇的響一聲,把肚皮剖開,那裡頭就骨都都的滾出一堆心來。諕得文官失色,武將身麻。國丈在殿上見了道:「這是個多心的和尚。」假僧將那些心,血淋淋的一個個撿開與眾觀看,卻都是些紅心、白心、黃心、慳貪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好勝心、望高心、侮慢心、殺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謹慎心、邪妄心、無名隱暗之心、種種不善之心,更無一個黑心。那昏君諕得呆呆掙掙,口不能言,戰兢兢的教:「收了去,收了去。」那假唐僧忍耐不住,收了法心,現出本相,對昏君道:「陛下全無眼力。我和尚家都是一片好心,惟你這國丈是個黑心,好做藥引。你不信,等我替你取他的出來看看。」

第 97 回 三藏道:「我的錢自何來?」行者道:「若沒錢,衣物也是,把那袈裟與了他罷。」三藏聽說,就如刀刺其心。

一個凡夫,很難沒有妄想。但是佛教認為在戒律的防衛之下,六根才能漸漸地清凈。不單單是不犯淫行,不貪非分之財,不介入人我是非,更多的是不再貪逐於物境的受用。不論是看、聽、嗅、吃、穿,都不會作無謂的貪取,這樣才是所謂的六根清凈。說得明白一些,所謂六根清凈,是指我們的生理官能,能夠排除物慾,從而保持心底凈潔,這也就是所謂的一塵不染,而唐僧卻沒有做到六根清凈這一點。從以上我們可以得知,其實如何斷絕慾望,實是唐僧西行的重要課題。

3. 肉眼凡胎,不識真假

唐僧不識妖魔,不信悟空,最後吃虧倒楣的情節可說是《西遊記》中一個很重要的情節,許多回目皆因此而開展而來。在第二十七回:

那八戒見他生得儁俏,獃子就動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亂語,叫道:「女菩薩,往那裡去?手裡提著是什麼東西?」分明是個妖怪,他卻不能認得。……三藏一見,連忙跳起身來,合掌當胸道:「女菩薩,你府上在何處住?是甚人家?有甚願心,來此齋僧?」分明是個妖精,那長老也不認得。

在《西遊記》中,唐僧明明是肉眼凡胎,但對於有火眼金睛的孫悟空所說的諫言總是不相信,卻往往輕信於擅於撥弄是非的豬八戒所說之言。在我們眼中,豬八戒是不但六根不凈,貪食好色,還十分偷懶,但唐僧卻對豬八戒所說的話較為信服。為何會如此呢?除了唐僧和八戒一樣凡人心性較重之外,在八戒面前,唐僧也比較有師父的威嚴。

八戒嘴巴甜,常常附和唐僧,在唐僧耳邊說些他想聽的話,好聽的話。相較於八戒,唐僧是悟空的師父,但悟空經常直接一針見血的指出唐僧的缺點並且頂撞唐僧,讓唐僧心生不滿,因此對悟空產生了偏見。在第二十七回中,孫悟空對唐僧的嘲笑諷刺,也讓唐僧無法忍受:

……諕得個長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將來打誰?」行者道:「師父,你面前這個女子,莫當做個好人,他是個妖精,要來騙你哩。」三藏道:「你這個猴頭,當時倒也有些眼力,今日如何亂道?這女菩薩有此善心,將這飯要齋我等,你怎麼說他是個妖精?」行者笑道:「師父,你那裡認得。老孫在水簾洞里做妖魔時,若想人肉吃,便是這等:或變金銀,或變庄台,或變醉人,或變女色。有那等痴心的愛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盡意隨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還要晒乾了防天陰哩。師父,我若來遲,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那唐僧那裡肯信,只說是個好人。行者道:「師父,我知道你了,你見他那等容貌,必然動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幾棵樹來,沙僧尋些草來,我做木匠,就在這裡搭個窩鋪,你與他圓房成事,我們大家散了,卻不是件事業?何必又跋涉,取甚經去?」那長老原是個軟善的人,那裡吃得他這句言語,羞得光頭徹耳通紅。

悟空取笑完唐僧之後又將妖怪一棒打死,犯了殺戒,唐僧惱羞成怒,大罵孫悟空是個惡人,老是傷人性命。本來,悟空打死了妖怪、妖怪還原真身之後,唐僧相信了悟空的話。但是在豬八戒的一再挑唆之下,他選擇相信豬八戒,而不是有著火眼金睛的孫悟空。他不僅立刻念起緊箍咒來,並且無情地將孫悟空驅逐。難道唐僧真的這樣糊塗嗎?寧願相信滿嘴胡話的豬八戒,也不肯相信忠心為他的孫悟空?悟空忠心耿耿,勞苦功高,每每拯救三藏於妖魔之手,照理說,唐僧就算沒有感激涕零,也該心懷謝意。但實際上唐僧對悟空是又怕又恨,因為悟空直言無諱,一點也不為唐僧留面子,又不時罵他「膿包」,雖是要靠悟空保護取經,但他難以忍受悟空,對他心懷芥蒂也是必然的。所以他只是借著這機會,假意聽了八戒的挑撥,念幾遍緊箍咒,惡整悟空。其實只是為了出出心中的悶氣,對悟空展現師父的威嚴罷了。

徒弟如此直接的責怪嘲笑師父,是十分不給師父面子的,也難怪之後唐僧會興起逐悟空而去的心意。唐僧知道悟空的本領高強、自己的軟弱無能,他想取回真經必然得依賴悟空。他也深刻認識到自己作為悟空的師父,並沒有辦法在本領上壓制他,讓他聽命於自己。因此在觀音菩薩傳授給他緊箍咒之後,他為了保持自己作為師父的尊嚴時不時地打壓悟空,並以念咒作為威脅,以顯示其地位在悟空之上。我們在文中隨處可以看到,唐僧動不動就心生埋怨,對著悟空念緊箍咒。在第四十回中:

三藏道:「你說妖精又來,如何又請走路?」行者道:「這還是個過路的妖精,不敢惹我們。」長老又懷怒道:「這個潑猴,十分弄我。正當有妖魔處,卻說無事;似這般清平之所,卻又恐嚇我,不時的嚷道有什麼妖精。虛多實少,不管輕重,將我搊著腳,捽下馬來,如今卻解說什麼過路的妖精。假若跌傷了我,卻也過意不去,這等,這等……」行者道:「師父莫怪,若是跌傷了你的手足,卻還好醫治;若是被妖精撈了去,卻何處跟尋?」三藏大怒,哏哏的,要念緊箍兒咒。卻是沙僧苦勸,只得上馬又行。

唐僧每每對於悟空的勸告都聽而不聞,總覺得他是個潑猴,做事我行我素,但偏偏悟空說的都是真的,反而每次都因為勸告師父,而惹來緊箍咒伺候,真可說是忠言逆耳的最佳見證。但從唐僧是一介凡人來看,連八戒和悟凈都看不出來妖精變成的人類,那唐僧又怎麼能夠辨別?悟空跟從唐僧取經也有好一時日,唐僧卻這麼不信任悟空,也無怪許多的學者認為唐僧實在是昏庸無能。

下面是《西遊記》中唐僧肉眼凡胎不識真假的章節——

第 24 回 那長老見了,戰戰兢兢,遠離三尺道:「善哉!善哉!今歲倒也年豐時稔,怎麼這觀里作荒吃人?這個是三朝未滿的孩童,如何與我解渴?」清風暗道:「這和尚在那口舌場中,是非海里,弄得眼肉胎凡,不識我仙家異寶。」明月上前道:「老師,此物叫做人蔘果,吃一個兒不妨。」三藏道:「胡說,胡說。他那父母懷胎,不知受了多少苦楚,方生下來。未及三日,怎麼就把他拿來當果子?」清風道:「實是樹上結的。」長老道:「亂談,亂談。樹上又會結出人來?拿過去,不當人子。」

第 26 回 此時菩薩與三老各吃了一個,唐僧始知是仙家寶貝,也吃了一個……

第 27 回 只見那行者自南山頂上摘了幾個桃子,托著缽盂,一觔斗,點將回來,睜火眼金睛觀看,認得那女子是個妖精,放下缽盂,掣鐵棒,當頭就打。諕得個長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將來打誰?」行者道:「師父,你面前這個女子,莫當做個好人,他是個妖精,要來騙你哩。」三藏道:「你這個猴頭,當時倒也有些眼力,今日如何亂道?這女菩薩有此善心,將這飯要齋我等,你怎麼說他是個妖精?」行者笑道:「師父,你那裡認得。老孫在水簾洞里做妖魔時,若想人肉吃,便是這等:或變金銀,或變庄台,或變醉人,或變女色。有那等痴心的愛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盡意隨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還要晒乾了防天陰哩。師父,我若來遲,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 那唐僧那裡肯信,只說是個好人。行者道:「師父,我知道你了,你見他那等容貌,必然動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幾棵樹來,沙僧尋些草來,我做木匠,就在這裡搭個窩鋪,你與他圓房成事,我們大家散了,卻不是件事業?何必又跋涉,取甚經去?」那長老原是個軟善的人,那裡吃得他這句言語,羞得光頭徹耳通紅。

第 27 回 唐僧道:「猴頭,還有甚說話?出家人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你在這荒郊野外,一連打死三人,還是無人檢舉,沒有對頭;倘到城市之中,人煙湊集之所,你拿了那哭喪棒,一時不知好歹,亂打起人來,撞出大禍,教我怎的脫身?你回去罷。」行者道:「師父錯怪了我也。這廝分明是個妖魔,他實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卻不認得,反信了那獃子讒言冷語,屢次逐我。常言道:『事不過三。』我若不去,真是個下流無恥之徒。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無人。」

第 28 回 大聖道:「小的們,你不知道,那唐三藏不識賢愚:我為他一路上捉怪擒魔,使盡了平生的手段,幾番家打殺妖精;他說我行兇作惡,不要我做徒弟,把我逐趕回來,寫立貶書為照,永不聽用了。」

第 40 回 三藏道:「你說妖精又來,如何又請走路?」行者道:「這還是個過路的妖精,不敢惹我們。」長老又懷怒道:「這個潑猴,十分弄我。正當有妖魔處,卻說無事;似這般清平之所,卻又恐嚇我,不時的嚷道有什麼妖精。虛多實少,不管輕重,將我搊著腳,捽下馬來,如今卻解說什麼過路的妖精。假若跌傷了我,卻也過意不去,這等這等」行者道:「師父莫怪,若是跌傷了你的手足,卻還好醫治;若是被妖精撈了去,卻何處跟尋?」三藏大怒,哏哏的,要念緊箍兒咒。卻是沙僧苦勸,只得上馬又行。還未曾坐得穩,只聽又叫:「師父救人啊!」長老抬頭看時,原來是個小孩童,赤條條的吊在樹上。兜住韁,便罵行者道:「這潑猴多大憊懶,全無有一些兒善良之意,心心只是要撒潑行兇哩!我那般說叫喚的是個人聲,他就千言萬語,只嚷是妖怪。你看那樹上吊的不是個人么?」大聖見師父怪下來了,卻又覿面看見模樣,一則做不得手腳,二來又怕念緊箍兒咒,低著頭,再也不敢回言,讓唐僧到了樹下。那長老將鞭梢指著問道:「你是那家孩兒?因有甚事,吊在此間?說與我,好救你。」噫!分明他是個精靈,變化得這等, 那師父卻是個肉眼凡胎,不能相識

第 40 回 行者道:「兄弟,你說的也是, 奈何師父不聽人說。我老孫火眼金睛,認得好歹。才然這風,是那樹上吊的孩兒弄的。我認得他是個妖精,你們不識,那師父也不識,認作是好人家兒女,教我馱著他走。是老孫算計要擺布他,他就弄個重身法壓我。是我將他摜得粉碎。他想是又使解屍之法,弄陣旋風,把我師父攝去也。 因此上怪他每每不聽我說,故我意懶心灰,說各人散了。既是賢弟有此誠意,教老孫進退兩難。──八戒,你端的要怎的處?」

第 53 回 乃金兜山山神、土地,捧著紫金缽盂叫道:「聖僧啊,這缽盂飯是孫大聖向好處化來的。因你等不聽良言,誤入妖魔之手,致令大聖勞苦萬端,今日方救得出。且來吃了飯,再去走路,莫孤負孫大聖一片恭孝之心也。」三藏道:「徒弟,萬分虧你,言謝不盡。早知不出圈痕,那有此殺身之害?」行者道:「 不瞞師父說,只因你不信我的圈子,卻教你受別人的圈子。多少苦楚。可嘆,可嘆!」八戒道:「怎麼又有個圈子?」行者道:「都是你這孽嘴孽舌的夯貨,弄師父遭此一場大難,著老孫翻天覆地,請天兵、水火與佛祖丹砂,盡被他使一個白森森的圈子套去。如來暗示了羅漢,對老孫說出那妖的根原,才請老君來收伏,卻是個青牛作怪。」三藏聞言, 感激不盡道:「賢徒,今番經此,下次定然聽你吩咐。」

第 65 回 那長老策馬加鞭,至山門前,見「雷音寺」三個大字,慌得滾下馬來,倒在地下,口裡罵道:「潑猢猻!害殺我也。現是雷音寺,還哄我哩。」三藏道:「就是小雷音寺,必定也有個佛祖在內。經上言三千諸佛,想是不在一方:似觀音在南海,普賢在峨眉,文殊在五台。這不知是那一位佛祖的道場。古人云:『有佛有經,無方無寶。』我們可進去來。」行者道:「不可進去,此處少吉多凶。若有禍患,你莫怪我。」三藏道:「就是無佛,也必有個佛像。我弟子心愿,遇佛拜佛,如何怪你?」行者道:「我那師父不聽我勸解,就弄死他也不虧。但只你等怎麼快作法將這鐃鈸掀開,放我出來,再作處治。這裡面不通光亮,滿身暴燥,卻不悶殺我也?」

第 72 回 弟兄們復來前面,請唐僧上馬道:「師父,下次化齋還讓我們去」。: 唐僧道: 「徒弟呵,以後就是餓死,也再不自專了。」

第 73 回 行者笑道:「說那裡話?古人云:『在家不是貧?路貧貧殺人。』你是住家兒的,何以言貧!像我們這行腳僧,才是真貧哩。我和你換換。我和你換換。」三藏聞言道:「悟空,這仙長實乃愛客之意,你吃了罷,換怎的?」行者無奈,將左手接了,右手蓋住,看著他們。

第 80 回 咦!分明這廝是個妖怪,長老肉眼凡胎,卻不能認得。

第 80 回 行者上前一把揪住耳朵,撲的捽了一跌。獃子抬頭看見,爬起來說道:「師父教我救人,你怎麼恃你有力,將我摜這一跌?」行者笑道:「兄弟,莫解他。他是個妖精,弄喧兒,騙我們哩。」三藏喝道:「你這潑猴,又來胡說了,怎麼這等一個女子,就認得他是個妖怪?」

第 91 回 少時,風中果現出三位佛身,近燈來了。慌得那唐僧跑上橋頂,倒身下拜。行者急忙扯起道:「師父,不是好人,必定是妖邪也。」說不了,見燈光昏暗,呼的一聲,把唐僧抱起,駕風而去。

第 92 回 行者即現了本相道:「師父啊,為你不識真假,誤了多少路程,費了多少心力。我一行說不是好人,你就下拜,卻被這怪侮暗燈光,盜取酥合香油,連你都攝將來了。

第 98 回 行者道:「師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像處,倒強要下拜;今日到了這真境界,真佛像處,倒還不下馬,是怎的說?」三藏聞言,慌得翻身跳下來,已到了那樓閣門首。

在整個故事當中,同樣的情形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悟空說東,他偏要說西;悟空說是妖怪,他偏要說是好人,使得很多可以躲避的災難發生了。即便唐僧曾經對悟空懺悔認錯,但最後仍是一犯再犯。

4. 自私自利, 推諉卸責

假如自我的意志選擇與意向作用可以被深度追蹤,那麼我們就可以到達黑暗冰冷的領域,在那裡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自我在它的陰影中具有極度自私、任性、無情與掌控的能力。此時個人純粹是自我中心的,不惜任何代價要完成權力與享樂的私慾。這個自我中的黑暗之心,正是神話故事演出的人類邪惡的定義。

在《西遊記》中,唐僧在遇到劫難時的反應經常是抱怨及責怪。在第二十四回和第二十五回中,悟空師徒四人來到了五庄觀。其觀主鎮元大仙並不在觀里,他讓自己的兩個徒弟清風、明月加以招待。清風、明月按照師父的吩咐,拿了兩個人蔘果給唐僧吃。唐僧因為看見人蔘果長得像個孩童,因而不肯吃。豬八戒看了十分嘴饞,於是就慫恿孫悟空去打幾個人蔘果來吃。悟空在後院打人蔘果之時,一不小心將一個果子打入地下,偷了三個與沙僧、八戒一起吃了。後來被清風、明月發現了,就辱罵他們師徒四個。孫悟空哪受得了這般侮辱,一怒之下將神樹推到,並帶著師父、師弟一同逃走,然而最後還是被鎮元仙人捉回了道觀。唐僧不念在孫悟空為了保全他,而替他挨鎮元仙人的刑罰,只是一味的埋怨悟空。只見他說道:

「你這個猴頭,番番撞禍!你偷吃了他的果子,就受他些氣兒,讓他罵幾句便也罷了。怎麼又推倒他的樹!若論這般情由,告起狀來,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說不通。」

「這個猴頭,弄殺我也。你因為嘴,帶累我一夜無眠。」

甚至還老淚縱橫的埋怨悟空他們連累他受罪。

那長老雙眼淚垂,怨他三個徒弟道:「你等撞此禍來,卻帶累我在此受罪,這是怎的起?」行者道:「且休報怨,打便先打我,你又不曾吃打,倒轉嗟呀怎的?」唐僧道:「雖然不曾打,卻也綁得身上疼哩。」

孫悟空雖是惹是生非,但卻是自己一力承當。唐僧只怪悟空連累他受罪,卻絲毫不顧及孫悟空對他的保護之功,只會一股腦地埋怨悟空。而在第四十七回中:

這兄弟三人,見那些人跌跌爬爬,鼓著掌哈哈大笑。那些僧越加悚懼,磕頭撞腦,各顧性命,通跑凈了。三藏攙那老者,走上廳堂,燈火全無,三人嘻嘻哈哈的還笑。唐僧罵道:「這潑物,十分不善!我朝朝教誨,日日叮嚀。古人云,不教而善,非聖而何!教而後善,非賢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汝等這般撒潑,誠為至下至愚之類!走進門不知高低,唬倒了老施主,驚散了念經僧,把人家好事都攪壞了,卻不是墮罪與我?」

從這裡亦可以看出,唐僧遇事時,常常從自私的角度去考慮和看待。在第六十九回中悟空洞察朱紫國國王病因,大膽攬下治病的重責大任,忽然內宮傳旨,要唐僧留下,同宿文華殿,待到明朝服藥之後,病痊酬謝,倒換關文送行:

三藏大驚道:「徒弟啊,此意是留我做當頭哩。若醫得好,歡喜起送;若醫不好,我命休矣。你須仔細上心,精虔制度也。」行者笑道:「師父放心在此受用,老孫自有醫國之手。」

唐僧擔心的不是皇帝是否能病癒,也不是悟空醫不好會被處死的問題,怕的是「我命休矣」,擔心的是自己會被牽連。在第七十七回中,當唐僧發現三個徒弟都被綑綁在地上,便趴在悟空身邊哭道:

老師父伏於行者身邊,哭道:「徒弟啊,常時逢難,你卻在外運用神通,到那裡取救降魔;今番你亦遭擒,我貧僧怎麼得命?」

唐僧只要落入妖魔手中,悟空一定會來救他,此次連悟空一都一起被擒,唐僧不由得感到絕望。幾個徒弟同處危險,他卻唯獨擔心自己的性命安危。

有一次唐僧三人不顧悟空的勸告,誤入妖精變化的閣樓,八戒貪小,將遺留在樓中的納錦背心穿上保暖,悟凈見了,也照樣拿了件背心穿上。沒想到這正是妖精的圈套,兩人剛穿上就被綁住,三人落入妖精手中,當時唐僧滴淚道:

「貧僧是東土大唐欽差往西天取經的。因腹中飢餒,著大徒弟去化齋未回,不曾依得他的言語,誤撞仙庭避風。不期我這兩個徒弟愛小,拿出這衣物來。貧僧決不敢壞心,當教送還本處。他不聽吾言,要穿此晤晤脊背,不料中了大王機會,把貧僧拿來。萬望慈憫,留我殘生,求取真經,永注大王恩情,回東土千古傳揚也。」

兩個徒弟一起被捉到洞哩,唐僧身為師父,對於兩個徒弟毫不理會,亦不為他們求情,不但急於撇清關係,罔顧徒弟的安危和生命,甚至為了自己的存活,低聲下氣的求妖精「留我殘生」,這樣自私的行為,和其高僧的形象,一點都不般配。

在而在第五十六回中,孫悟空殺了強盜救了唐僧,唐僧對於孫悟空殺人這件事非常不滿,在對強盜的祝禱詞中,在此唐僧更顯現出其無比自私的形象:

聖僧善念祝荒墳。祝云:「……。你到森羅殿下興詞,倒樹居根。他姓孫,我姓陳,各居異性;冤有頭,債有主,切莫告我取經僧人。」八戒笑道:「師父推得乾淨,他打時,卻也沒有我們兩個。」三藏真箇又撮土祝告道:「好漢告狀,只告行者;也不幹八戒、沙僧之事。」大聖聞言,忍不住笑道:「師父,你老人家忒沒情義。為你取經,我費了多少殷勤勞苦,如今打死這兩個毛賊,你倒教他去告老孫。雖是我動手打,卻也只是為你。你不徃西天取經,我不與你做徒弟,怎麼會來這裡,會打殺人? 」

唐僧本是長者,在徒弟犯錯之後,並不想著如何幫徒弟解決麻煩,只是一味地推脫責任,說不是自己的罪過。不顧及悟空保護自己西天取經的苦勞,反過來怪罪悟空,心狠手辣,全無一點慈悲之心,甚至怕草寇會道陰曹地府告狀,殃及自己,竟然念出這樣忘恩負義的祝文,真的如同八戒所說的「推得乾淨」。這樣的作法,不僅有違得道高僧的形象,更顯示了他的自私與無情。而他的高僧身分,讓他的無情與自私,更顯得可怕。

而這件事,更破壞了整個取經隊伍的感情,「孫大聖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師徒都面是背非。」師徒四人,各懷異心,全是因為唐僧的自私所造成的。

下面是《西遊記》中唐僧自私的章節——

第 27 回 倘到城市之中,人煙湊集之所,你拿了那哭喪棒,一時不知好歹,亂打起人來,撞出大禍,教我怎的脫身?你回去罷。」

第 37 回 太子見了道:「好和尚,好和尚。你五年前本是個全真,來騙了我家的寶貝,如今又妝做和尚來進獻。」叫:「拿了!」一聲傳令,把長老諕得慌忙指著行者道:「你這弼馬溫,專撞空頭禍,帶累我哩。」

第 56 回 長老一生不會說謊,遇著這急難處,沒奈何,只得打個誑語道:「二位大王且莫動手。我有個小徒弟,在後面就到,他身上有幾兩銀子,把與你罷。」三藏道:「他打的我急了,沒奈何,把你供出來也。」行者道:「師父,你好沒搭撒。你供我怎的?」三藏道:「我說你身邊有些盤纏,且教他莫打我,是一時救難的話兒。」

第 56 回 那長老得了性命,跳上馬,顧不得行者,操著鞭,一直跑回舊路。

第 56 回 這長老甚不忍見,即著八戒:「快使釘鈀,築個坑子埋了,我與他念卷《倒頭經》。」八戒道:「師父左使了人也。行者打殺人,還該教他去燒埋,怎麼教老豬做土工?」行者被師父罵惱了,喝著八戒道:「潑懶夯貨!趁早兒去埋,遲了些兒,就是一棍。」獃子慌了,往山坡下築了有三尺深,下面都是石腳石根,掆住鈀齒。獃子丟了鈀,便把嘴拱。拱到軟處,一嘴有二尺五。兩嘴有五尺深,把兩個賊屍埋了,盤作一個墳堆。三藏叫:「悟空,取香燭來,待我禱祝,好念經。」行者努著嘴道:「好不知趣,這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後不著店,那討香燭?就有錢也無處去買。」三藏恨恨的道:「猴頭過去,等我撮土焚香禱告。」這是三藏離鞍悲野冢,聖僧善念祝荒墳。祝云:

拜惟好漢,聽禱原因:念我弟子,東土唐人。奉太宗皇帝旨意,上西方求取經文。適來此地,逢爾多人,不知是何府、何州、何縣,都在此山內結黨成群。我以好話,哀告慇懃。爾等不聽,反善生嗔。卻遭行者,棍下傷身。切念屍骸暴露,吾隨掩土盤墳。折青竹為香燭,無光彩,有心勤;取頑石作施食,無滋味,有誠真。你到森羅殿下興詞,倒樹尋根,他姓孫,我姓陳,各居異姓。冤有頭,債有主,切莫告我取經僧人。

八戒笑道:「師父推了乾淨。他打時卻也沒有我們兩個。」三藏真箇又撮土禱告道:「好漢告狀,只告行者,也不幹八戒、沙僧之事。」大聖聞言,忍不住笑道:「師父,你老人家忒沒情義。為你取經,我費了多少慇懃勞苦,如今打死這兩個毛賊,你倒教他去告老孫。雖是我動手打,卻也只是為你。你不往西天取經,我不與你做徒弟,怎麼會來這裡,會打殺人?索性等我祝他一祝。」揝著鐵棒,望那墳上搗了三下道:「遭瘟的強盜,你聽著:我被你前七八棍,後七八棍,打得我不疼不癢的,觸惱了性子,一差二誤,將你打死了。盡你到那裡去告,我老孫實是不怕:玉帝認得我,天王隨得我;二十八宿懼我,九曜星官怕我;府縣城隍跪我,東嶽天齊怖我;十代閻君曾與我為僕從,五路猖神曾與我當後生。不論三界五司,十方諸宰,都與我情深面熟,隨你那裡去告。」三藏見說出這般惡話,卻又心驚道:「徒弟呀,我這禱祝是教你體好生之德,為良善之人,你怎麼就認真起來?」行者道:「師父,這不是好耍子的勾當。且和你趕早尋宿去。」那長老只得懷嗔上馬。孫大聖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師徒都面是背非。

第 81 回 行者道:「有個妖精在這寺里,等老孫替他捉捉。」唐僧道:「徒弟呀,我的病身未可,你怎麼又興此念?倘那怪有神通,你拿他不住啊,卻又不是害我?」

吳承恩在《西遊記》中的唐僧身上,注入了貪生怕死的自私品性,從根本上來講,是對佛教徒的嘲諷,以己之矛擊己之盾的手法,揭示了佛徒虛偽自私的靈魂,表示了作者對佛教徒的深刻的認識。從以上可以清楚知道,這樣一個「人味」濃重的唐僧形象,就是吳承恩想刻意營造的,從中也可看出元明兩朝的確有許多人對於佛教及僧侶有許多批評與不滿,故而通過文學作品來嘲諷及發抒。

5. 偏心八戒,賢愚不分

唐僧軟弱好哭,個性上缺乏主見,對八戒十分的偏心,也經常受到八戒的煽動,不但令自己,也令悟空因為自己的偏心和耳根軟而吃盡了苦頭。夏志清曾說:「做為一個普通的人,經歷一個危險的旅行,一點兒小小的不安就會激怒他。既好生氣又無幽默感,他偏愛他那一小群人中最懶惰的一個,表現很少的理解力,在他那矯飾的企圖吃素和遠女色方面,表現甚少的信心,他是個不太好的領導者,是個偽善者。」

八戒最懶惰,但唐僧卻最聽信八戒的話,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只是因為八戒和他一樣有個共同的敵人──悟空。悟空經常捉弄八戒,八戒對悟空經常氣得牙痒痒的,但因為自己本領不如悟空,正面對決絕對沒有勝算,所以八戒把腦筋動到唐僧的頭上。為了整悟空,八戒就在唐僧旁邊進讒言,不但說悟空的壞話,也說一些完全沒有的事,就是要讓唐僧對悟空念緊箍咒。

而唐僧對悟空則是又愛又恨,愛的是悟空神通廣大,只要有悟空在,自己就可以保全性命;恨的是悟空不但不受自己控制,顯然也沒有把自己當成師父看待,動不動就「膿包」、「不濟事」的喊,讓唐僧十分沒有面子。雖說自己能夠念緊箍咒讓悟空聽話,但總不能隨隨便便就念緊箍咒,這樣也太失自己的身分,而八戒的讒言,剛好是一個他可以藉機教訓悟空的機會。所以書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讓人義憤填膺情節,總是會納悶唐僧怎麼會那麼糊塗?那麼愚蠢?其實偏心八戒這件事上,唐僧是有他自己的私心所在。

當悟空說八戒偷懶說謊時,唐僧不信悟空所言,反而覺得悟空在編謊想誣賴八戒,在第三十二回中:

行者笑道:「他在那裡編謊哩,就待來也。」長老道:「他兩個耳朵蓋著眼,愚拙之人也,他會編什麼謊?又是你捏合什麼鬼話賴他哩。」行者道:「師父,你只是這等護短。這是有對問的話。」

唐僧不但總是聽信八戒說的話,當八戒做錯事要遭悟空處罰時,唐僧也總是幫著八戒求情,在第三十二回中,悟空派八戒去巡山,八戒偷懶去睡覺,被悟空發現,回來還對著唐僧說了謊,悟空要打八戒,八戒慌得跟唐僧求情:

獃子沒計奈何,扯住師父道:「你替我說個方便兒。」長老道:「悟空說你編謊,我還不信,今果如此,其實該打。但如今過山少人使喚,悟空,你且饒他,待過了山。再打罷。」行者道:「古人云:『順父母言情,呼為大孝。』師父說不打,我就且饒你。你再去與他巡山,若再說謊誤事,我定一下也不饒你。」

唐僧明明知道八戒做錯事該罰,但仍是不忍見八戒被悟空責打,對八戒的愛護之情,清楚可見,而悟空也總是笑著對唐僧抱怨他偏心護短。

既然唐僧對八戒的偏心是因為對悟空的不滿而來,在故事後半當唐僧和悟空的互動變好時,我們也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唐僧對八戒已經沒那麼偏心了,在第九十二回中,八戒不想起早走路,抱怨連連,被唐僧責罵:

獃子抹抹臉道:「又是這長老沒正經。二百四十家大戶都請,才吃了有三十幾頓飽齋,怎麼又弄老豬忍餓?」長老聽言罵道:「饢糟的夯貨,莫胡說,快早起來;再若強嘴,教悟空拿金箍棒打牙。」那獃子聽見說打,慌了手腳道:「師父今番變了:常時疼我愛我,念我蠢夯護我,哥要打時,他又勸解;今日怎麼發狠轉教打么?」

除了因為唐僧和悟空的關係變好之外,八戒的口無遮攔的喊著「又是這長老沒正經」,犯了唐僧的大忌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從表十一可以看出,唐僧的偏心與護短是多麼明顯,連絲毫的掩飾都沒有,就這樣大剌剌的呈現出來。

下面是《西遊記》中唐僧偏心的章節——

第 32 回 正自家計較,以心問心道:「只恐八戒躲懶,便不肯出頭,師父又有些護短。等老孫羈勒他羈勒。」

第 32 回 行者在傍,忍不住嘻嘻冷笑。長老罵道:「你這個潑猴!兄弟們全無愛憐之意,常懷嫉妒之心。你做出這樣獐智,巧言令色,撮弄他去什麼巡山,卻又在這裡笑他。」

第 32 回 行者笑道:「他在那裡編謊哩,就待來也。」長老道:「他兩個耳朵蓋著眼,愚拙之人也,他會編甚麼謊?又是你捏合什麼鬼話賴他哩。」行者道:「師父,你只是這等護短。這是有對問的話。」

第 32 回 長老道:「悟空說你編謊,我還不信,今果如此,其實該打。但如今過山少人使喚,悟空,你且饒他,待過了山。再打罷。」

第 38 回 行者笑道:「老孫的計已成了。只是干礙著你老人家,有些兒護短。」唐僧道:「我怎麼護短?」行者道:「八戒生得夯,你有些兒偏向他。」

第 38 回 那長老原來是一頭水的,被那獃子搖動了,他就叫:「悟空,若果有手段醫活這個皇帝,正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我等也強似靈山拜佛。」行者道:「師父,你怎麼信這獃子亂談?人若死了,或三七五七,盡七百日,受滿了陽間罪過,就轉生去了。如今已死三年,如何救得?」三藏聞其言道:「也罷了。」八戒苦恨不息,道:「師父,你莫被他瞞了,他有些夾腦風。你只念念那話兒,管他還你一個活人。」真箇唐僧就念緊箍兒咒,勒得那猴子眼脹頭疼。

第 39 回 那長老信邪風,又念緊箍兒咒。慌得行者滿口招承道:「陽世間醫罷,陽世間醫罷。」八戒道:「莫要住,只管念,只管念。」行者罵道:「你這呆孽畜,攛道師父咒我哩。」八戒笑得打跌道:「哥耶,哥耶,你只曉得捉弄我,不曉得我也捉弄你捉弄。」

第 50 回 八戒道:「師父,你原來不知,古人劃地為牢?他將棍子劃個圈兒,強似鐵壁銅牆,假如有虎狼妖獸來時,如何擋得他住?只好白白的送與他吃罷了。」三藏道:「悟能,憑你怎麼處治?」八戒道:「此間又不藏風,又不避冷,若依老豬,只該順著路,往西且行。師兄化了齋,駕了雲,必然來快,讓他趕來。如有齋,吃了再走。如今坐了這一會,老大腳冷!」三藏聞此言,就是晦氣星到了。遂依獃子,一齊出了圈外。

第 62 回 八戒忍不住高聲叫道:「那裡用什麼人馬?又那裡管什麼時辰?趁如今酒醉飯飽,我共師兄去,手到擒來。」三藏甚喜道:「八戒這一向勤緊啊!」

第 64 回 三藏欣然下馬道:「徒弟啊,累了你也。我們就在此住過了今宵,待明日天光再走。」

第 76 回 這坡下三藏看見,又惱行者道:「悟空,怪不得悟能咒你死哩,原來你兄弟全無相親相愛之意,專懷相嫉相妒之心。他那般說,教你扯扯救命索,你怎麼不扯,還將索子丟去?如今教他被害,卻如之何?」行者笑道:「 師父也忒護短,忒偏心。罷了,像老孫拿去時,你略不挂念,左右是捨命之材;這獃子才自遭擒,你就怪我。也教他受些苦惱,方見取經之難。」三藏道:「 徒弟啊,你去,我豈不挂念?想著你會變化,斷然不至傷身。那獃子生得狼犺,又不會騰那,這一去,少吉多凶。你還去救他一救。」行者道:「師父不得報怨,等我去救他一救。」

第 92 回 獃子抹抹臉道:「又是這長老沒正經。二百四十家大戶都請,才吃了有三十幾頓飽齋,怎麼又弄老豬忍餓?」長老聽言罵道:「饢糟的夯貨,莫胡說,快早起來;再若強嘴,教悟空拿金箍棒打牙。」那獃子聽見說打,慌了手腳道:「師父今番變了:常時疼我愛我,念我蠢夯護我,哥要打時,他又勸解;今日怎麼發狠轉教打么?」

第 94 回 八戒道:「沒事,沒事。我們與他親家禮道的,他便不好生怪。常言道:『打不斷的親,罵不斷的鄰。』大家耍子,怕他怎的?」長老叱道,教拿過獃子來,打他二十禪杖。行者果一把揪翻,長老舉杖就打。獃子喊叫道:「駙馬爺爺,饒罪,饒罪。」

第 96 回 長老咄的喝了一聲道:「你這夯貨,只知好吃,更不管迴向之因,正是那槽里吃食,胃裡擦癢的畜生。汝等既要貪此嗔痴,明日等我自家去罷。」

第 96 回 八戒忍不住口,又對唐僧道:「師父,不要拿過了班兒。常言道:『留得在,落得怪。』我們且住一個月兒,了了他母子的願心也罷了,只管忙怎的?」唐僧又咄了一聲,那獃子就自家把嘴打了兩下道:「啐啐啐!說道莫多話,又做聲了!」

第 96 回 八戒挑著擔,努著嘴道:「放了現成茶飯不吃,清涼瓦屋不住,卻要走什麼路,像搶喪撞魂的。如今天晚,倘下起雨來,卻如之何?」三藏罵道:「潑孽畜,又來抱怨了。常言道:『長安雖好,不是久戀之家。』待我們有緣拜了佛祖,取得真經,那時迴轉大唐,奏過主公,將那御廚里飯,憑你吃上幾年,脹死你這孽畜,教你做個飽鬼。」

就因為唐僧充滿了嫉妒與偏心這些凡人的情慾,讓他的取經路途,更增添了許多災難。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為何唐僧取經必須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就是要修磨他的凡心,如此才有資格可以取得經書,修成正果。

6. 美色當前,心如金石

唐僧無論在體貌形象,或長生之肉上,皆是眾女妖鍥而不捨追求的目標與誘惑。這些妖精與美女,個個美麗非凡,對於唐僧軟誘硬逼,手段百出,而雖說唐僧六根未凈,但在對於美色的誘惑上,唐僧的表現還勉強稱得上合格。在第二十三回中:

婦人道:「……小婦娘四人,意欲坐山招夫,四位恰好。不知尊意肯否?如何?」三藏聞言,推聾粧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那婦人道「……你們師徒若肯回心轉意,招贅在寒家,自自在在,享用榮華,卻不強如徃西勞祿? 」那三藏也只自如痴如蠢,默默無言。……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驚的孩子,雨淋的蝦蟆,只是呆呆掙掙,翻白眼打仰。那八戒聞得這般富貴,這般美色,他卻心癢難撓;坐在那椅子上, 一似針戳屁股,左扭又扭的忍耐不住……那師父猛抬頭,咄的一聲,喝退了八戒,道:「你這個業畜!我們是個出家人,豈以富貴動心,美色留意,成得個什麼道理!」

唐僧在看到豬八戒動了凡心時,立即大聲喝斥八戒「你這個業畜!我們是個出家人,豈以富貴動心,美色留意,成得個什麼道理!」。這恐怕也是藉此提醒自己的身分和理想。否則一口拒絕就好了,何必表現出這種「推聾粧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如痴如蠢,默默無言」、「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驚的孩子,雨淋的蝦蟆,只是呆呆掙掙,翻白眼打仰。」曖昧的態度?而作者借著八戒的口說出了唐僧心中可能存在的意念:「常言道:『和尚是色中餓鬼。』哪個不要如此?都這般扭扭捏捏的拿班兒。」這句話不是擺明在說唐僧嗎?我們也可從吳承恩的描寫看出,唐僧在對於美色誘惑之時,其實心中也是有所煎熬的。他面對誘惑的反應與悟空幾乎無性的表現相比,實是天差地遠

的差距。他總是軟弱被動的抗拒,並沒有義正嚴詞的拒絕,讓人總是對他是否受美色誘惑產生了懷疑。在第五十四回中,唐僧又再度面對美色的誘惑:

只見女王走近前來,一把扯住三藏,悄語嬌聲,呌道:「御弟哥哥,請上龍車,和我同上金鑾寶殿,匹配夫婦去來。」這長老戰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三藏沒及奈何,只得依從。揩了眼淚,強整懽容。

吳承恩描寫唐僧「戰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如此的敘述總讓人替唐僧捏一把冷汗,擔心唐僧會不會就這樣犯了色戒?我們似乎也能從中窺見唐僧的掙扎。在不得已之下,唐僧假意答應與女王結為夫妻,等到關文用印完成,立即就逃之夭夭,對於榮華富貴及女色,絲毫不眷戀。剛逃離女王的逼婚,三藏馬上又陷身於女妖手中。在第五十五回中,對於女妖的種種誘惑,唐僧似乎漸漸比較能夠抗拒,而在拒絕的態度表現上,也比較堅決了:

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他把這錦繡嬌容如糞土,金珠美貌若灰塵。一生只愛參禪,半步不離佛地。那裡會惜玉憐香,只曉得修真養性。那女怪,活潑潑,春意無邊;這長老,死丁丁,禪機有在。一個似軟玉溫香,一個如死灰槁木。那一個,展鴛衾,淫興濃濃;這一個,束褊衫,丹心耿耿。那個要貼胸交股和鸞鳳,這個要畫壁歸山訪達摩。女怪解衣,賣弄他肌香膚膩;唐僧斂袵,緊藏了糙肉麄皮。女怪道:「我枕剰衾閑何不睡?」唐僧道:「我頭光服異怎相陪!」那個道:「我願作前朝柳翠翠。這個道:「貧僧不是月庠黎。」女怪道:「我美若西施還嫋娜。」唐僧道:「我越王因此久埋屍。」女怪道:「御弟,你記得寧教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唐僧道:「我的真陽為至寳,怎肯輕與你這粉骷髏。」

這段情節看來其實很有趣,唐僧有如傳統小說中弱女子為強所暴的處境,有種陰陽錯置的感覺,而唐僧每遇色刼,一籌莫展,等待外援的心態也與女子無異。大部分唐僧在遭到脅迫時,都會表現語言上的溫馴,因為他深怕一個不小心,惹怒了她們,會讓他被連皮帶骨啃得一乾二淨。

唐僧是金蟬長老再世,又是太宗親封的御弟聖僧,照理說他應該對這種性誘惑的場面有堅定的剋制力,但他反而暴露了他內在軟弱的一面。他雖不如八戒般的急色,卻也不如悟空和悟凈的無動於衷。在我們看來,他並非完全不動心,他只是不斷地掩飾,卻難免在小地方表露出痕迹。如在第七十二回中:

長老見那人家沒個男兒,只有四個女子,不敢進去,將身立定,閃在喬林之下。

只見那女子一個個:

閨心堅似石,蘭性喜如春。嬌臉紅霞襯,朱唇絳脂勻。蛾眉橫月小,蟬鬢疊雲新。若到花間立,游蜂錯認真。

少停有半個時辰,一發靜悄悄,雞犬無聲。言不盡,又有詩為證。詩曰:

蹴踘當場三月天,仙風吹下素嬋娟。

汗沾粉面花含露,塵染蛾眉柳帶煙。

翠袖低垂籠玉筍,緗裙斜拽露金蓮。

幾回踢罷嬌無力,雲鬢蓬鬆寶髻偏。

三藏看得時辰久了,只得走上橋頭,應聲高叫道:「女菩薩,貧僧這裡隨緣布施些兒齋吃。」

在這裡吳承恩用「少停有半個時辰」和「看得時辰久了」來暗示我們,唐僧在這裡看美女看傻了眼,竟然在這裡站了將近一個小時!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唐僧並不是絲毫沒有動心,他對美色的考驗其實不是如表面的那麼堅定。

故每每在遇到妖魔來劫色時,孫悟空對於唐僧是否能把持心性,總是抱持著遲疑的態度。這或許是因為悟空對於三藏肉骨凡身這點感到不信任吧!在悟空的眼中,唐僧是道道地地的凡人,而人總是有七情六慾的。在第五十五回:

「……師父不解其意,答他兩句:『水高船去急,沙陷馬行遲。』我在格子上聽見,恐怕師父亂性,便就現了原身,掣棒就打……」

在第八十二回中,悟空對唐僧面對色誘時的表現有所懷疑,不時用言語試探唐僧。行者且不言語,聽他說甚話。少時,綻破櫻桃,喜孜孜的叫道:「小的們,快排素筵席來。我與唐僧哥哥吃了成親。」行者暗笑道:「真箇有這話!我只道八戒作耍子亂說哩!等我且飛進去尋尋,看師父在那裡。不知他的心性如何。假若被他摩弄動了啊,留他在這裡也罷。」

行者道:「師父不濟呀!那妖精安排筵宴,與你吃了成親哩。或生下一男半女,也是你和尙之後代,你愁怎的?」長老聞言,咬牙切齒道:「徒弟,我自出了長安,到兩界山中収你,一向西來,那個時辰動葷?那一日子有甚歪意?今被這妖精拿住,要求配偶,我若把真陽喪了,我就身墮輪迴,打在那陰山背後,永世不得翻身!」

終於在故事即將結束的第九十五回中,經過一路的磨難與心姓的修持,唐僧面對貌美的女子,終於心如止水,絲毫不動念。

行者見師父全不動念,暗自里咂嘴誇稱道:「好和尙,好和尙!身居錦繡心無愛,足步瓊瑤意不迷。」

我們可以看出,唐僧面對美色的考驗,從剛開始的「戰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如痴如蠢,默默無言」、「耳紅面赤,羞答答不敢抬頭」到後來的「足步瓊瑤意不迷」已經著實有了進步。

下面是《西遊記》中唐僧面對色誘的章節——

第 23 回 婦人道:「此間乃西牛賀洲之地。小婦人娘家姓賈,夫家姓莫。幼年不幸,公姑早亡,與丈夫守承祖業。有家貲萬貫,良田千頃。夫妻們命里無子,止生了三個女孩兒。前年大不幸,又喪了丈夫。小婦居孀,今歲服滿。空遺下田產家業,再無個眷族親人,只是我娘女們承領。欲嫁他人,又難捨家業。適承長老下降,想是師徒四眾,小婦娘女四人,意欲坐山招夫,四位恰好。不知尊意肯否如何。」 三藏聞言,推聾妝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你師徒們若肯回心轉意,招贅在寒家,自自在在,享用榮華,卻不強如往西勞碌?」 那三藏也只是如痴如蠢,默默無言。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驚的孩子,雨淋的蝦蟆:只是呆呆掙掙,翻白眼兒打仰。

第 27 回 只見那行者自南山頂上摘了幾個桃子,托著缽盂,一觔斗,點將回來,睜火眼金睛觀看,認得那女子是個妖精,放下缽盂,掣鐵棒,當頭就打。諕得個長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將來打誰?」行者道:「師父,你面前這個女子,莫當做個好人,他是個妖精,要來騙你哩。」三藏道:「你這個猴頭,當時倒也有些眼力,今日如何亂道?這女菩薩有此善心,將這飯要齋我等,你怎麼說他是個妖精?」行者笑道:「師父,你那裡認得。老孫在水簾洞里做妖魔時,若想人肉吃,便是這等:或變金銀,或變庄台,或變醉人,或變女色。有那等痴心的愛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盡意隨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還要晒乾了防天陰哩。師父,我若來遲,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那唐僧那裡肯信,只說是個好人。行者道:「師父,我知道你了,你見他那等容貌,必然動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幾棵樹來,沙僧尋些草來,我做木匠,就在這裡

搭個窩鋪,你與他圓房成事,我們大家散了,卻不是件事業?何必又跋涉,取甚經去?」 那長老原是個軟善的人,那裡吃得他這句言語,羞得光頭徹耳通紅。

第 54 回 驛丞道:「下官才進朝啟奏,我王十分歡喜道,夜來得一吉夢,夢見金屏生彩艷,玉鏡展光明。御弟乃中華上國男兒,我王願以一國之富,招贅御弟爺爺為夫,坐南面稱孤,我王願為帝後。傳旨著太師作媒,下官主婚,故此特來求這親事也。」三藏聞言,低頭不語。太師道:「大丈夫遇時,不可錯過。似此招贅之事,天下雖有,托國之富,世上實稀。請御弟速允,庶好回奏。」長老越加痴啞。

第 54 回 女王看到那心歡意美之處,不覺淫情汲汲,愛欲恣恣,展放櫻桃小口,呼道:「大唐御弟,還不來占鳳乘鸞也?」三藏聞言,耳紅面赤,羞答答不敢抬頭。豬八戒在傍,掬著嘴,餳眼觀看那女王,卻也嬝娜。真箇:

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臉襯桃花瓣,鬟堆金鳳絲。秋波湛湛妖嬈態,春筍纖纖嬌媚姿。斜紅綃飄彩艷,高簪珠翠顯光輝。說什麼昭君美貌,果然是賽過西施。柳腰微展鳴金珮,蓮步輕移動玉肢。月里嫦娥難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宮妝巧樣非凡類,誠然王母降瑤池。

第 54 回 只見那女王走近前來,一把扯住三藏,俏語嬌聲,叫道:「御弟哥哥,請上龍車,和我同上金鑾寶殿,匹配夫婦去來。」這長老戰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

第 55 回 三藏道:「貧僧吃素。」那怪笑道:「女童,看熱茶來,與你家長爺爺吃素饝饝。」一女童果捧著香茶一盞,放在長老面前。那怪將一個素饝饝劈破,遞與三藏。三藏將個葷饝饝囫圇遞與女怪。女怪笑道:「御弟,你怎麼不劈破與我?」 三藏合掌道:「我出家人,不敢破葷。」那女怪道:「你出家人不敢破葷,怎麼前日在子母河邊吃水高,今日又好吃鄧沙餡?」三藏道:「水高船去急,沙陷馬行遲。」行者在格子眼聽著兩個言語相攀,恐怕師父亂了真性,忍不住,現了本相,掣鐵棒喝道:「孽畜無禮!」

第 55 回 這長老咬定牙關,聲也不透。欲待不去,恐他生心害命,只得戰兢兢,跟著他步入香房。卻如痴如啞,那裡抬頭舉目,更不曾看他房裡是甚床鋪幔帳,也不知有甚箱籠梳妝。那女怪說出的雨意雲情,亦漠然無聽。好和尚,真是:

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他把這錦繡嬌容如糞土,金珠美貌若灰塵。一生只愛參禪,半步不離佛地。 那裡會惜玉憐香,只曉得修真養性。那女怪活潑潑,春意無邊;這 長老死丁丁,禪機有在。一個似軟玉溫香,一個如死灰槁木。那一個展鴛衾,淫興濃濃;這一個束褊衫,丹心耿耿。那個要貼胸交股和鸞鳳,這個要面壁歸山訪達摩。女怪解衣,賣弄他肌香膚膩;唐僧斂衽,緊藏了糙肉粗皮。女怪道:「我枕剩衾閑何不睡?」唐僧道:「我頭光服異怎相陪?」那個道:「我願作前朝柳翠翠。」這個道:「貧僧不是月闍黎。」女怪道:「我美若西施還嬝娜。」唐僧道:「我越王因此久埋屍。」女怪道:「御弟,你記得『寧教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唐僧道:「我的真陽為至寶,怎肯輕與你這粉骷髏」他兩個散言碎語的,直斗到更深, 唐長老全不動念。那女怪扯扯拉拉的不放,這師父只是老老成成的不肯。直纏到有半夜時候,把那怪弄得惱了,叫:「小的們,拿繩來。」可憐將一個心愛的人兒,一條繩,綑的像個猱獅模樣。又教拖在房廊下去,卻吹滅銀燈,各歸寢處。一夜無詞。

第 55 回 行者道:「夜來好事如何?」 三藏咬牙道:「我寧死也不肯如此。」行者道:「昨日我見他有相憐相愛之意,卻怎麼今日把你這般挫折?」三藏道:「他把我纏了半夜,我衣不解帶,身未沾床。他見我不肯相從,才綑我在此。你千萬救我取經去也。」

第 64 回 唐僧不敢答應。那女子漸有見愛之情,挨挨軋軋,漸近坐邊,低聲悄語,呼道:「佳客莫者,趁此良宵,不耍子待要怎的?人生光景,能有幾何?」三藏聽言,遂變了顏色,跳起來高叫道:「汝等皆是一類怪物,這般誘我。當時只以低行之言,談玄談道可也。如今怎麼以美人局來騙害貧僧?是何道理?」三藏大驚失色,憑他們怎麼胡談亂講,只是不從。那長老心如金石,堅執不從。長老咄的一聲吆喝,跳起身來就走。被那些人扯扯拽拽,嚷到天明。

第 72 回 長老見那人家沒個男兒,只有四個女子,不敢進去,將身立定,閃在喬林之下。只見那女子一個個:

閨心堅似石,蘭性喜如春。

嬌臉紅霞襯,朱唇絳脂勻。

蛾眉橫月小,蟬鬢疊雲新。

若到花間立,游蜂錯認真。

少停有半個時辰,一發靜悄悄,雞犬無聲。言不盡,又有詩為證。詩曰:

蹴踘當場三月天,仙風吹下素嬋娟。

汗沾粉面花含露,塵染蛾眉柳帶煙。

翠袖低垂籠玉筍,緗裙斜拽露金蓮。

幾回踢罷嬌無力,雲鬢蓬鬆寶髻偏。

三藏看得時辰久了,只得走上橋頭,應聲高叫道:「女菩薩,貧僧這裡隨緣布施些兒齋吃。」

第 72 回 那長老雖然苦惱,卻還 留心看著那些女子。那些女子把他吊得停當,便去脫剝衣服。長老心驚,暗自忖道:「這一脫了衣服,是要打我的情了。或者夾生兒吃我的情也有哩。」行者笑道:「怪不得我師父要來化齋,原來是這一般好物。這七個美人兒,假若留住我師父,要吃也不夠一頓吃,要用也不夠兩日用;要動手輪流,一擺布就是死了。且等我去聽他一聽,看他怎的算計。」

第 82 回 行者暗笑道:「真箇有這話!我只道八戒作耍子亂說哩。等我且飛進去尋尋,看師父在那裡。不知他的心性如何?假若被他摩弄動了啊,留他在這裡也罷。」……

長老聞言,咬牙切齒道:「徒弟,我自出了長安,到兩界山中收你,一向西來,那個時辰動葷?那一日子有甚歪意?今被這妖精拿住,要求配偶, 我若把真陽喪了,我就身墮輪迴,打在那陰山背後,永世不得翻身。」行者笑道:「莫發誓。既有真心往西天取經,老孫帶你去罷。」

第 82 回 行者暗中笑道:「我師父被他這般哄誘,只怕一時動心。」那妖精露尖尖之玉指,捧晃晃之金杯,滿斟美酒,遞與唐僧,口裡叫道:「長老哥哥,妙人,請一杯交歡酒兒。」三藏羞答答的接了酒,望空澆奠……

第 82 回 好和尚,他在這綺羅隊里無他故, 錦繡叢中作啞聾。若不是這鐵打的心腸朝佛去,第二個酒色凡夫也取不得經。

第 95 回 行者見師父全不動念,暗自里咂嘴誇稱道:「好和尚,好和尚。 身居錦繡心無愛,足步瓊瑤意不迷。」

唐僧西天取經,經歷了八十一難,他需要經歷各式各樣的磨難,才能重返仙界,這也象徵著人類是不斷修正自己缺失的過程。妖魔鬼怪正是他自我束縛的枷鎖,也是人類各種慾念的化身。貪婪、軟弱、嫉妒、愚昧等,都是我們需要修正的一些特質。而唐僧經過這些磨難,終於脫去俗身,修成正果。

總體來看,《西遊記》小說中唐僧這一人物形象的光彩被他的徒弟孫悟空給掩蓋,不僅如此,還成為了一個令人厭惡的角色,可說是褪盡了歷史人物玄奘法師的光澤,退居於小說中的配角地位。

作者有意表現唐僧在被妖精擄獲之後是何等的卑躬屈膝,貪生怕死;如何的自私自利,推諉卸責;如何的好逸惡勞,六根不凈;美色當前,是如何的心生動搖。在《西遊記》中,唐僧似乎除了念緊箍咒以外,什麼都不會了。而作者這麼做的目的除了為了故事情節的編排外,也是為了凸顯主角孫悟空。也就是要以唐僧的弱來凸顯悟空的強,以唐僧的愚昧無知對照悟空的火眼金睛,以唐僧的六根不凈對照悟空的心性空明,以唐僧的懦弱軟弱襯托出悟空的神通勇敢,若是沒有唐僧的遇難,哪來悟空展現神通的機會?

其實平心而論,唐僧並沒有多壞,他其實就是活脫脫一個「凡人」的形象。他就像你我,就像我們生活周遭的人們。而也就因為他和我們太像了,太像一個平凡的普通人了,所以我們反而沒辦法接受。因為他是聖僧,他是金蟬子長老轉世,我們對他有太多的期待,有太高的期望,失望就越大。加上唐僧的形象是以玄奘法師為主體而來,因而當他顯現出他凡人的那一面向時,我們便覺得憤怒,無法接受。

若要說他是個凡人,那這個凡人也還真不一般。


正好,專欄寫到了唐僧的陰暗面。直接粘貼過來吧,感興趣的可以看一看我的專欄~
作者:董一男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唐三藏,有著切題的名字、俊朗的外表、艱辛的奮鬥、無上的功果,是近乎完美的聖僧形象。但不得不說,這樣的形象只是主流價值觀需要的形象,而並不是西遊記原著塑造的形象。真要說說真實的唐三藏,恐怕很多人難以接受。

與取經隊伍的其他幾位成員一樣,唐僧沒少做缺德事。

第一件就挺血腥,殺人!附錄一回,講述了唐僧悲慘的身世,水賊劉洪一棒子打死了唐僧的父親陳光蕊,又霸佔了唐僧的母親滿堂嬌,這就是傳說中的頭等大仇——殺父艹母。唐僧被一個老和尚收留,打小長在寺里,後來認了師父,從小就當了和尚。十八歲成年禮的時候,老和尚說把他爹被人謀害的事告訴他了。唐僧收到這份禮物,驚呆了,憋了半天,一個從小研習佛法的和尚說了這麼一句話:

父母之仇,不能報復,何以為人?

唐僧知道這個秘密之後,第一反應是什麼?是仇恨、是報復!什麼出家人慈悲為懷,以德報怨,得饒人處且饒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全都不管了!我就是要弄死你,目標很明確,要不然我就不是人了!

最終,通過上訪,唐僧把這個陳年冤案揭發了,結果是:

把劉洪拿到洪江渡口先年打死陳光蕊處,丞相與小姐、玄奘,三人親到江邊,望空祭奠,活剜取劉洪心肝,祭了光蕊,燒了祭文一道。

劉洪終究是還了業障,還是被唐僧這個和尚親手把心肝挖出來了!在家人難消仇恨,執意報復,無可厚非,但是出家人,尤其是自幼出家,飽受佛法熏陶的和尚,是不是應該更慈悲一些呢?劉洪的死,根本上是他在為自己的貪念埋單,可是唐僧的步步緊逼,才是引導劉洪走向死亡的直接原因。唐僧的心狠手辣,在這一回初露端倪,在取經路上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可是這樣陰暗的性格,卻被幾句簡單的阿彌陀佛掩蓋地結結實實。


要說這第二件缺德事,吃瓜群眾都愛看,貪花好色!

有一些解讀西遊記的人認為,在第二十三回合,四聖試禪心,就是四個菩薩用招親的方式來試探師徒四人取經的心到底誠不誠。在這個時候,唐僧就已經表現出色心了。

根據是原文寫到唐僧聽到菩薩要招女婿之後的表現是:

三藏聞言,推聾妝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

於是有人就說了,你看這個唐僧,要是一開始就是拒絕的,肯定就直說了,他什麼都沒說就意味著他在考慮,在衡量,在偷摸惦記。其實這個推斷比較草率,縱觀全書,我們就會找到很多類似的地方:

那唐僧在馬上,又唬得戰戰兢兢,口不能言;
三藏聞言,低頭不語。

從上面的句子可以看出來,唐僧一遇到緊急的事、危險的事、不知道怎麼處理的事,他就不會說話,語塞了。這個道理非常好理解,就是正常人的一個應激反應,有的人腿軟,有的人哆嗦,有的人大腦空白,我們稱這種現象為:嚇堆了。唐僧就屬於這種,絕對不是因為起了色心才不說話的!但是唐僧他就沒動過色心嗎?

呸!

第五十四回,在活色生香的女兒國。

女王看到那心歡意美之外,不覺淫情汲汲,愛欲恣恣,展放櫻桃小口,呼道:「大唐御弟,還不來占鳳乘鸞也?」

看這話說得,古人說得多文藝,畫面太美我不敢看,一個乘字讓我浮想聯翩。正常來說,一個得道高僧,聽到這話,肯定是面無表情,逼格再高點的,一聲呵呵。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女施主,正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唐僧呢?

三藏聞言,耳紅面赤,羞答答不敢抬頭。

又是耳紅又是面赤又是羞答答,說明啊,唐僧不僅聽懂了,還走心了。

後面還有一段

只見那女王走近前來,一把扯住三藏,俏語嬌聲,叫道:「御弟哥哥,請上龍車,和我同上金鑾寶殿,匹配夫婦去來。」這長老戰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

可見唐僧的定力還是不夠,還是陶醉的,還是好色的。

第三件缺德事也發生在女兒國,玩弄女性。

師徒四人剛走到女兒國,女兒國國王一聽說,哎呦,有男人!樂開花了,我長這麼大都沒見過男人,不知道男人長什麼樣有什麼用,我可得好好體會體會!於是就派了個驛丞來說親,唐僧呢,虛情假意地接受了,把通關文牒騙到手就繼續取經去了。

那我們就來重新分析一下這段看似非常簡單的劇情,找一找箇中玄機。分析之前,我們得清楚一件事。古代人結婚跟咱們現代人可不一樣,沒有登記這說。那怎麼判斷一個人到底結沒結婚呢,主要看看他具不具備這麼幾個條件, 1、媒人,2、主婚,3、接親,4、酒席。這四樣要是齊全了,就算結婚了。

驛丞在說親的時候是這麼說的:

我王願以一國之富,招贅御弟爺爺為夫,坐南面稱孤,我王願為帝後。傳旨著太師作媒,下官主婚,故此特來求這親事也。」

四樣已經有兩樣了。

女王聞言,即傳旨教光祿寺排宴,一壁廂排大駕,出城迎接夫君。

因為唐僧是入贅嗎,人家女王是招贅,所以是女王接唐僧,甭管誰接誰吧,反正親是接了,四樣佔了三樣了。

太師啟奏:「請赴東閣會宴,今宵吉日良辰,就可與御弟爺爺成親。」

酒宴也擺好了,師徒幾個也沒少吃,四樣徹底齊全了!

也有人會提到婚書的問題,但是西梁女國並非大唐,風俗有異也屬正常,是否也有婚書一說難以確定,至少書中並未提及,那我們只能當作沒有。

由此可見唐僧他確實娶媳婦了。當然也有樂意替別人洗地的:你說這個我不同意,唐僧是為了順利出城,形勢所逼,不得已而為之。再說了,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為了取經,這算什麼啊!但是不管出於什麼目的,結果總歸是板上釘釘了。話說回來,不得已就能這麼做嗎?出家人不打誑語,謊話都不應該說,唐僧拿結婚這種男女之事忽悠人家堂堂一國之君,光彩嗎?是一個和尚應該做的嗎?

那行吧,結婚這事我也接受了,但是人家唐僧畢竟也沒入洞房,沒辦實事,你憑什麼說人家玩弄女性!

那就要好好琢磨一下,唐僧動的到底是個什麼心思。

吃完了酒宴,唐僧又誆國王:媳婦啊,額,不對啊,女王啊,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我得送幾個徒弟出城,送一送吧。

到了城外,長老慢下龍車,對女王拱手道:「陛下請回,讓貧僧取經去也。」這句話看似是平平無奇,但是有一個字徹底暴露了唐僧的心態。拱!你見過哪個和尚拱手跟別人說拜拜?出家人應該是雙手合十,拱手禮,那是在家人的套路。所以唐僧在和女王作別的時候根本沒拿自己當和尚,而是當女王的丈夫。唐僧鬧這麼一出,可就徹底把女王給逗了,女王既留不住他,以後再來別人她也不能嫁了,她已經結婚了,要不就是不守婦道,正值妙齡的女王,就只能給唐僧守活寡!

關鍵時刻唐僧是根本不管什麼清規戒律的,該殺人殺人,該娶親娶親,特別有主意。這大概就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吧。

唐僧的問題遠不止這一回說的這麼簡單,作為得道高僧,唐僧的佛法造詣其實非常渣,會念的經也沒有幾本,一路上反倒是多次受悟空的指點;唐僧善於誆騙、性格多疑、利欲熏心······

唐僧的惡所說不至於罄竹難書,但也是一言難盡,至於善什麼的,有,但是都很常規。以後慢慢說吧


西遊記原著里唐曾哭哭啼啼,動不動就念緊箍咒,深信豬八戒,豬八戒挑撥幾句,他就要念緊箍咒,心裡總是懷疑孫悟空不是好猴子。很多時候都是孫悟空對佛法的見解勝於唐僧。看西遊記原著真的會愛上孫悟空,他不僅僅是降妖除魔,還有情有義,悟性很高。老版西遊記編劇非常厲害,把唐僧寫成了高僧。女兒國取經那一回,原著唐僧根本沒有對國王動情,也沒有說出來生的話,想反,被琵琶精擼走後,和琵琶精的對話,讓孫悟空覺得有點打情罵俏的意思,趕緊出來阻止,孫悟空本來還想晚點在出來的。


我覺得,古代人的整體文明程度肯定不如現在。他們看慣了災年的易子而食,當街砍頭,凌遲等酷刑。所以對殺人放火,吃人等事的敏感度不如當代讀者。唐僧是當時的人,不可能超脫時代的束縛,當然他可能已經看透,所以執意要去取經,回來度化眾生,我們能有今天這麼高的文明程度,唐僧也是盡了一份力了。


我有多喜歡猴哥就有多討厭唐朝和尚


剛看西遊記之初,覺得唐僧一遇事就哭哭啼啼,實在令人大跌眼鏡,不禁直呼毀童年。大聖也說過師父你怎這等膿包的話語,所以可見小說中的唐僧給人展現出了一種多麼不夠堅強、軟弱的性格。可是越發看到後面,越覺得唐僧也有他的過人之處。所有人裡面,他是唯一一個目標明確,至始至終都想去西方取經的人。大聖經常不服管,取經之初經常有二心。八戒動不動就想分行李回高老莊,而沙僧存在感略低,但意志也並不堅定。唐僧和蠍子精的一段,面對蠍子精的勾引,唐僧也忍住了,因為他知道他要去西天取經。唐僧的不堅強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幾個人當中,雖然他是金蟬子轉世,可是他終究是一個不帶任何技能的凡人。而大聖卻實曾經大鬧天宮的大聖,八戒也是天蓬元帥,沙僧是捲簾將軍,白龍馬也不是凡人,他們可是都有技能的。就好比一個黑帶高手,肯定相比於沒有任何武藝的人更加不怕事,心裡安全感倍足。不管怎麼說,唐僧是師傅,最後也是成佛的人。就像現實中的一些人看牛掰人士,總覺得此人很一般,其實,能到那個位置的人總有他的過人之處。就比如說,唐僧是金蟬子轉世。


西遊釋厄傳這種把佛、道、帝都黑了一遍的,肯定不為宗教人士喜歡,不過一般不信教的老百姓倒是喜歡


西遊記我不到十歲都翻過了,半文半白沒啥難度,有空提這個問題不如自己親眼看一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吳承恩捉妖記》?
如果西遊取經路上沒有孫悟空,其他三人能否順利取到真經?
吃唐僧肉能長生不老是誰走漏的風聲?
《西遊記》中唐僧、孫悟空都成佛了,為什麼豬八戒成了凈壇使者,沙和尚成了金身羅漢?

TAG:西遊記書籍 | 唐三藏唐僧 | 玄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