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處於孫權的位置上應該如何處置麾下各方勢力與矛盾方能更有發展前景?

孫權一面抑制江東本土勢力的發展而一面又依靠本土勢力,從掌控力方面講感覺並不是非常完美,特別是在後期人並沒有盡其用,例如陸遜,虞翻,甚至形成了各士家大族尾大不掉的弊端能不能有一種相對更好的方法去利用與發展淮泗等外來勢力與本土勢力去爭取更大的收益乃至進取中原呢,從經濟,政治或者軍事制度等各方面尋求解決辦法


謝邀。看題主簽名寫著三國略懂,可是看題主的問題功底很足,有別於其他亂問一通的題主。

我個人認為孫權以及曹操、劉備都沒有更好的做法,他們面對的是歷史上一個死局,就跟《蝴蝶效應》一樣,每一樣選擇都可能更糟糕。三國的民心以及正統性都不佳,曹丕篡漢霸佔中原,不是有德之人。劉備趁漢帝未死就擅自稱王,與劉協也並無緊密血緣關係,孫權的正統性更沒前兩者強。常年的戰爭致使徭役嚴重,屯田制是為國家軍事化服務。三國一方面以嚴厲方式控制人口,另一方面三國均無法控制領土內大部分人口。

當時士族崛起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擁有兵權只能進行一時威懾,難以抑制士族對政治進行干預,最好的辦法也許是盡量合作。可是換來的只能是大家族壟斷官位、人口、農田等一切資源,隨後而來的就是腐敗造成的貧富差距,下層階級開始對政權進行反抗。

參考東漢末年,豪強對人口吞併已相當嚴重,桓、靈二帝期間造反記載隨處可見,其二是少數民族的禍害。東漢當時早就被羌亂弄得疲憊不堪,涼州領土一減再減。鮮卑、匈奴也是內戰不休,分分合合,種種跡象卻標明鮮卑正在崛起。地方豪強自建塢堡拒守在亂世已相當常見,世家大族則壟斷知識、名聲,誰要統治領土都不得不依仗這些勢力,這屬於在很糟糕的情況下進行著最不差的統治。

孫策以武力霸佔江東,對當地豪強進行過沉重打擊,郭嘉分析孫策死因也是認為他的統治遲早會遭到反噬。孫權上台後採取與江東士族合作就已是死局,東晉的王導採取與江東士族合作的方式終究是勉力維持,東晉能支持將近百年已不簡單,公元四世紀一百多年裡先後出現十六國,還沒算上大量起義軍,每個政權短暫站穩陣腳不久就失勢,強如前秦、前趙也沒支持多久就分裂。

以當時的制度沒有一個政權能夠支配全中國,採取偏安一方的守勢還真可能是明智之舉,可一旦偏安思想產生內部鬥爭就會出現。孫權在任用陸遜為大將以前,孫吳內部鬥爭還不怎麼樣,自從陸遜建立大功以後江東士族迅速滲透孫吳政權,黨派鬥爭隨即而來。

孫吳政權還不能簡單的以泗淮派與江東派區分,內部派系之複雜單憑記載也很難說的清,現代學術界為了方便大眾理解才提出泗淮派和江東派的說法,山東琅琊的諸葛瑾就因為在荊州統兵與陸遜混在一起,彭城張休與吳郡顧譚又是同一伙人。臨淮步騭、廣陵呂岱把握著交州那隻部隊。孫權的女婿吳郡全琮又與步騭、呂岱狼狽為奸。吳郡朱桓與吳郡全琮勢同水火,因而朱異支持陸遜一派。同為陸遜一派的諸葛恪與施績又是死對頭。

孫吳內部先後發生過三場大戰,224年的暨艷案、238年的呂壹案、242年為始的二宮之爭,231年的隱蕃案也搞得很大,不過最重要就是這三案。暨艷案和呂壹案有人曲解為江東士族對外來士族對抗,僅因為暨艷、張溫都是吳郡人。我個人以為暨艷是孫權默許的一次改革,企圖修正孫吳政權的腐敗之風,提防世家壟斷官職,畢竟連陸遜、陸瑁、朱據都聯名反對。

呂壹對吳郡長者顧雍進行詆毀,又冤枉吳郡朱據,看起來針對性比較強。可是孫吳三巨頭陸遜、步騭、潘濬都鬧起來了,陸遜和步騭是二宮之爭中兩派老大,看起來呂壹案更像是孫權再度想對江東官員進行整治,卻再度以失敗告終。

孫權很可能也是利用二宮之爭整治各大世家,他想跟曹魏、蜀漢一樣走高度集權路線,下了狠心清理了一批孫吳青年才俊。最終留下一個未完成的爛攤子交給諸葛恪、孫弘、滕胤、呂據、孫峻,諸葛恪屬太子黨,呂據屬於魯王黨,孫峻為宗親,孫弘是親近。孫權想利用這些人互相制衡,他卻沒想到開局就是諸葛恪一家獨大,諸葛恪想法子奪走施績、朱異兵權,與孫峻合謀整死了孫弘。孫峻又謀殺了諸葛恪,孫綝上位後與滕胤、呂據進行廝鬥,並將這二人滅族,這滕胤與諸葛恪是親家同時,他與魯王黨呂據都是江夏太守孫壹的妹夫。最後由孫休誅殺孫綝,孫權嫡系才將皇權奪回手中。

這政治局勢早就已經亂的沒辦法解釋,孫吳世家的關係會根據局勢變化而改變,一家家人有時可以組成一股勢力,有時能分成好幾股勢力。孫權生前想做的只是將皇權把握自子孫手中,做不到就退而求次使各派保持平衡,因此才產生無盡內鬥,等孫休奪回政權孫吳卻已經因為內鬥耗盡人才。

孫權要能爽快些在太子黨和魯王黨中做一選擇也許能保存其中一派勢力,但這並不確定,江東世家盤根錯節,真要連根拔起就是暨艷案、呂壹案重演,會遭到所有大族抵制。

說來可能有人不信,孫權是三國開國君主中做的最好一位。蜀漢政權由始至終都排斥本土勢力,沒有一個益州人進入過尚書台,於是蜀漢成為三國第一個滅亡政權。曹魏與士族合作同時讓宗親掌控重權,換來的卻是宗親或世家把皇權架空的鬥爭,奢華之風由此興盛。西晉明智的選擇與士族合作,司馬炎恨不得把所有大臣的女兒都娶了,進行婚姻捆綁。但還是撐不過多少年,仍是以世家爭權的方式開啟八王之亂。

孫權在位時還有更好做法,恐怕就只要盡量不耗損國力,比如就不要老派船去東南亞、海南島、遼東、台灣之類的地方,好好發展經濟儲蓄實力,畢竟江南極具發展潛力,也許孫吳還能讓他後人多折騰幾年。腐敗、階級矛盾、黨派鬥爭全無解。


謝邀。

前面已經有了蘇沉船的答案,我也沒有什麼好說的。=.=
就算沒有蘇沉船的答案,我也沒有什麼好說的。=.=
畢竟珠玉在前,我肯定不獻醜啊,否則我早就答了。=.=

不過我也有一些話可以說,像山越問題一樣,孫吳大多數將領一出道就會去打山越,積累作戰經驗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從山越那裡獲得人口、兵力和其他什麼戰利品之類的,是日後在孫吳立足的本錢。誰最有條件能去打山越,那肯定是江東士族啊。從文從武,江東士族都有最便利的途徑。

蜀漢就不說了,與本土士族的矛盾一直都在;和蜀漢一樣,孫吳也是外來政權,孫策平定江東之後大肆殺戮也反映了與江東士族的矛盾;這樣的矛盾基本就是死結,除非北伐成功,哪裡來的人回到哪裡去,這樣才能調解。

曹魏政權其實也一樣,曹操和荀彧進行合作,以潁川為首的士族就開始緊緊地擁抱著以曹操為首的譙郡軍事集團,但是就沒有矛盾了嗎?後來曹爽這批譙郡武人和陳泰這批潁川士族、高柔這批元老不就爆發矛盾了嗎?河內將種趁虛而入,蠱惑了士族、元老,剷除了曹魏的根基。

曹爽為什麼撲街,有一部分原因是曹爽想動潁川士族的利益,重新分配蛋糕。

其實就像遊戲《三國志·姜維傳》說得一樣,你看看孫吳從公元220年擊殺關羽和曹魏共分荊州開始到公元280年孫吳滅亡,你見過幾個來自荊州的士子?最出名的應該就是亡國丞相張悌(襄陽人)。整個荊州都是孫吳世家大族的「殖民地」,還有交州也是一樣啊,這些人為什麼鬥來鬥去的,因為都想搶蛋糕啊,泗淮派與江東派吵得不可開交,難道吳郡和會稽兩地士族就相親相愛?

孫吳的軍隊基本都是將領私兵,誰的地盤更大、俘虜的人口更多,誰就在軍界更有話語權。這個樣子的軍隊沒有十足把握可以獲得土地、人口,誰願意北伐啊?諸葛恪搞了個北伐就死掉了。

有人提到了科舉,別開玩笑了。就連河內將種都自稱自己是「諸生之家」,世代研讀《漢書》,更不用提像汝南袁氏這種世代研讀儒家經典的士族,壟斷知識的就是士族本身,你搞科舉,他們進入仕途豈不是更加名正言順,老子可是實打實考進來的。(TMD就只有你們才看得懂題目,誰考得贏你們啊)今年的狀元是陸家、明年是顧家、後年連虞家都可以從交州回來了,真是一顆賽艇。

宣太子去世,孫權又搞了個「南魯黨爭」,想安安穩穩過日子都做不到了。

可參考田餘慶先生的《秦漢魏晉史探微》、仇鹿鳴先生的《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


瀉藥,題主又來邀請我回答大問題了,蘇沉船兄回答的很好了啊,我貌似也沒有更好的回答。
引用貴乎最流行的一句話: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
從東漢末年一直到隋朝的建立,中國從分裂歸為一統,這段300多年的歷史,中國都處於紛亂之中,雖然曾經由晉短暫統一,但是又分崩離析,被外族有機可乘。這之間的糾結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引用一下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的分析。

土地的佔有,在中國歷史上確實影響極深。大多數的小自耕農作為當兵納稅的基礎,其公平的因素不說,確是在中國鄉村中,先擺下了簡單和均勻的基礎,便利於官僚組織的管制。當時漢朝提倡孝與廉(不僅是做官的廉潔,而且是在對人處世時對財物一體謙讓),顯見得朝廷借重文教上的凝聚力而無意增進經理上的繁複。這種組織與結構極容易被土地集中所破壞。讀者此時必須體會到,在農村之中應付稅的戶數極難隱匿,可是戶內所領土地畝數和人口的口數包括僱工和奴工,則可以出入。如果實際上戶數減少,稅收必隨著短絀。以後政府所能供應的服務,有如濟貧、地方自衛和水利等等,也必為之減縮。並且地方士紳力量的伸張亦必影響到地方政府的性格。專制政府的體制,皇權由上而下,全國一致,要是地方士紳開始自作主張,即帶有一種修正性質。從以上各長所述,可知後漢地方政府的凌夷,巳產生各種不穩狀況。

所以有的答案裡面有人提到分封和科舉,我就只能呵呵了。
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口才是關鍵,分封皇族的結果只能變成八王之亂。因為土地和人口實際掌握在士族和地方豪強的手裡,你被分封了之後,到地方就會發現,你其實就是一光桿司令,名義上內為朝臣,外掌兵權,可是兵權在哪?沒錢沒糧沒地,你怎麼徵兵啊?於是,皇族只能再和地方豪強、士族結合,成為地方勢力在中央的代言人。從這個角度來看,魏晉能統一北方,不過是因為有強有力的創業之君和權臣以平衡各方利益。當各方利益無法被平衡後,新朝代取代舊朝代(司馬代曹),重新洗牌再來一遍。司馬氏倒是有想過「土地改革」來分化士族的利益,但是自己政權先一步被內亂和腐朽給摧毀了。
至於說科舉,孫十萬是有時間和精力、能力搞「直升」考試么?如果不行,那麼只能先一步進行地方考試……那地方考試還不是由各地方的士族和豪強說得算。選拔上來的與陳群九品中正選拔上來的,有多大差別?
所以孫仲謀最好的方法還是少折騰,多種樹,富國強軍希望天下有變時能將自己的勢力再擴大一下。


謝邀 @影烏鴉,能和幾位大神一同受到邀請,實在是受寵若驚,我一定儘力作答。

東漢政權是在豪強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因此,豪強地主在東漢王朝享有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特權。他們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權,經濟上兼并土地,經營莊園,漸成割據,逐漸成為名門大族。故士族又稱「世族」,世家大族之意,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各方勢力的矛盾主要還是士族與士族以及士族與中央君主的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魏蜀吳採取了三種截然不同的方法:

魏國別出心裁,一方面採取「九品中正制」選官,讓士族能夠身居高位,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中央君主與士族的矛盾,另一方面讓曹氏宗族掌握軍事大權,以牽制士族。可是後來放權放的太過,導致中央君權被架空,曹睿死後,宗族與士族爭權,高平陵之變,政歸司馬氏,為魏國滅亡埋下伏筆。

蜀國實行高度的中央集權。縱觀古代歷史發展,中央集權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強化,所以說蜀國的政策還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至少對鞏固統治還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沒有向魏和吳一樣發生嚴重的內亂。諸葛亮在世時,這個制度的優越性得以顯現,主要依賴於諸葛亮的才幹和威信。可諸葛亮死後,士族不滿的呼聲越來越強烈,畢竟沒有給士族當大官的機會,士族自然不樂意,也不會支持蜀國,所以鄧艾兵臨成都時主降的佔了大多數。

吳國則是統籌兼顧,既沒有忽略庶族,也與各個士族都有合作,對各個士族盡量做到一視同仁。這個政策能夠勉強的維持各個士族的關係,在當時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孫權採用嚴刑峻法等手段抑制士族勢力,這有利於中央集權,有利於維護統治,不過也會激起一些不滿。孫權晚年十分殘暴,在他死後,看似安穩的關係終於難以維繫,導致內亂不斷。

如果吳國採取魏國的方法或是蜀國的方法有沒有可行性呢?學魏國,會使君權分散,本來派系就多,一旦爭權必然是亂上加亂。學蜀國,把大權交給陸遜(只有陸遜可媲美諸葛亮),其他士族必然不滿,而陸遜雖然有才,但是他理政偏柔,而諸葛亮理政偏剛,所以陸遜難以遏制其他士族。

所以說橫向對比三個國家的處理方式,其實孫權做得算是最好的了。對於庶族人才,要用,對於名門望族,也要用,兩相權衡。孫權在位時,既從凡人中提拔人才,同時也任用名士,這樣做是非常好的。其實孫權在處理內政方面還是很不錯的,他能夠任人唯賢,對於士族的建議,他一般也能接受,就算不接受,最後發現錯誤也能主動引咎自責,所以有那麼多勢力會為他效力。

孫權也犯下過不少錯誤,比如征討夷州,勞民傷財,比如苛捐雜稅,叛亂不斷,如果減少苛捐雜稅,重視農業生產,重視民生,少造點宮殿,休養生息與北伐相互交替,也許會好一點吧?

答得有點亂,還會再修改,最後還是要謝謝題主邀請,非常感謝!


事實上三國在我看來,從曹操擊敗袁紹吞併河北時,就已經結束了。
當時的天下其實不過是中原地區,例如五代十國,只有雄踞中原的才叫五代,偏安一隅的就是零散的小國。圖片中城市和數量說明了很多,曹魏佔據了這麼多的人口和城市,隨著中原生產力的回復,擊敗吳蜀已經是簡單模式了。
曹操自己是士族出身(這裡我是參考了《 曹瞞傳》,但是野史只有參考價值,所以這裡改成官宦後代,在朝廷里有一定的影響力 ),但似乎有一種想要突破現有士族壟斷官僚制的觀念,包括求賢令,可惜低估了士族的力量(事實上我自己認為曹操對士族的力量是很有體會的,創業初荀彧給曹操帶來了太多東西。)最後士族選擇了司馬作為士族的代言人,直到五馬渡江五胡亂華的開始。
而孫權確實如高票答主說的,做的已經很不錯了。
你還能要我,怎樣呢?
孫家本身就和本地士族有過衝突,孫策和陸家也是有仇的,但是孫權能夠穩居江東,確實在政治上能力很強,只是軍事水平差了點,一生過不了合肥。
劉備則是益州荊州矛盾激烈,再加上天府之國確實只能當個國,以諸葛亮的才能都進不了潼關。夷陵之戰太痛心了,陸遜真狠,把蜀國半個戰略層給打光了,
所以孫權怎麼才能贏這種問題,沒什麼意義,當年吳王闔閭有伍子胥和孫武,內政軍事兩手抓兩手都硬,不是一樣上不去下不來。
兩漢三國不是元末,南方的經濟軍事人口已經相當成熟,甚至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朱元璋能從南往北打天下,那是時勢造英雄。


如果像有的小說那樣,建立科舉,哪怕只是個簡單的人才提拔系統,扶持一個新的階級,能不能抗衡士族?


開個腦洞,如果單純是解決氏族問題,可以模仿西方分封,將國家問題轉化為家族問題。嫡長子繼,次子分,末子士。反正當時地方氏族實力雄厚,搞一搞分封,貴族小諸侯。朝堂之爭轉向家族矛盾,這樣皇帝可能短時間安靜了,一旦魏蜀入侵,國家就危機了,但是短暫的求穩還是可以做到的。


推薦閱讀:

如果要聯合知乎擅長三國話題的大神拍攝一部類似於《激變玄武門》的紀錄片,需要做哪些準備?
三國時期來自西部地區的幾股軍閥勢力比如董卓和馬騰韓遂之間是什麼關係?
歷史上的劉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姜維九伐中原和諸葛亮北伐的差距在哪裡?

TAG:三國 | 東吳三國 | 三國人物 | 三國歷史 | 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