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明日世界》?


《明日世界》是一個活生生的案例,為我們展示了迪士尼公司是如何將一種典型的好萊塢電影類型或者說題材「迪士尼化」的。這裡的「迪士尼化」是指一種只存在於迪士尼公司出品電影中的技巧和策略,它們用來迎合這家公司的特定觀眾群

,並反映出一種固定的世界觀。

當代好萊塢電影公司大多可以互相替代,一部影片更換片頭的廠標,觀眾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因為古典時期延續下來的片廠風格(house style)早已蕩然無存,但迪士尼或許是唯一的、小小的例外。這家電影公司從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就持之以恆地為千百萬計的觀眾提供適合全家觀賞的娛樂產品。它的合家歡模式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一開始只限於動畫片,後來也包括一部分真人電影,使得迪士尼公司的許多作品具有了相對明顯的可識別性。

《明日世界》是科幻片,準確地說它涉及到科幻電影中兩類基本情節,一是未來烏托邦,二是時空穿梭。這兩類情節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所以我一開始對這部影片有所期待,但看著看著就發現,《明日世界》幾乎讓我的大部分期待落空了,我想是因為那些特定的期待不符合「迪士尼化」的要求,或至少是因為影片導演沒能很好地處理「迪士尼化」。

在這部影片中,喬治·克魯尼飾演的弗蘭克和少女凱茜都先後目睹過未來世界的模樣,但現實的世界卻即將面臨毀滅,他們要回到未來世界,以期挽救地球,改變人類的命運。這聽起來像是一個比較硬核的科幻片吧?實情遠非如此。

當「未來世界」真的出現在銀幕上時,那種濃郁的主題公園設計風格讓我立刻意識到這是在為未來的衍生遊樂項目做鋪墊,其實片名Tomorrowland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它本來就是迪士尼公園中未來主題園區的正式名稱,現在被直接用作電影片名。有了這種先入為主的想法,我看到影片中展示的那些未來的交通工具、城市建築,就覺得齣戲了,總覺得是在遊樂場過家家。

「迪士尼化」主要反映在它的分級(PG)和家庭電影的定位,這導致該類科幻片中應有的一些吸引力和賣點無法使用。比如男女主人公弗蘭克和凱茜在過去、現在、未來幾重時空中跳躍穿梭,正常的科幻片多半會在這些地方設置一些小小的敘事障礙,給觀眾帶來逾越障礙的快感,這部影片恰恰相反,它可能怕一部分觀眾年齡小看不懂,於是在某些節點反覆提示,於是在明眼人看來就特別無聊。每一次穿梭,幾乎都沒有時間跨度感,讓人覺得只是從一個地方轉到了另一個地方,這種用地點跳躍來偷換時間跳躍的處理,可能也是低齡化的一種考慮。

地球為什麼即將滅亡,這個影片中的關鍵問題被弱化處理。結果說是只需要弗蘭克和凱茜炸掉一個設備就可以拯救地球,而這個設備之所以影響地球的命運,是因為它會改變地球人對未來的信心。也就是說,只要人們有決心和信心,地球就可以存在下去,如果失去了希望,那麼就沒有前途。這種有志者事竟成的雞湯信條一直在影片中被灌輸著,只不過美其名曰「未來樂觀主義」。毫無疑問,所有迪士尼的電影幾乎都必須是樂觀主義的,這是該公司的基因,但未來烏托邦電影恰恰應該是最少樂觀情緒的一類電影了,未來沒有希望,科技遭到濫用,人類自作自受,即使主人公最後完成任務,那也是慘勝如敗的局面。可是在《明日世界》中我們幾乎體會不到有什麼讓人覺得悲觀的地方,凱茜被選中就是因為她永不放棄,這種精神勝利法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因為任務本身極端簡單,不需要過程,不需要設計,不需要智慧,只是和反派簡單地打一打就能完成,導致幾乎沒有可以勾引觀眾懸念的地方。

與其說《明日世界》是一部科幻片,不如說是迪士尼擅長的魔法片,影片缺乏一個統一的科技觀作為基礎。所有未來的東西都是理所應當地存在著,那些機器人、飛行器,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按照劇情需要好似橡皮泥一樣可以隨意捏造,例如弗蘭克隨便就弄一個遠程傳輸的機器出來,反正他們想去哪裡就可以去哪裡。

既然是迪士尼電影,主角兒童化也不令人意外,三個主要角色一個少女一個幼女,還有一個是大叔。略顯詭異的是大叔和幼女最後朦朧地談起戀愛來(當然他們在劇情中可以視為並無年齡差異,因為一方是根本不知年歲為幾何的機器人),這種戀童癖處理是全片唯一不「迪士尼化」的地方。然後就是幾乎沒有任何血腥場面,影片中是有少量暴力鏡頭,但因為被暴的對象是機器人,針對機器人的暴力當然可以用幽默化的方式來處理,於是毫無恐怖和緊張的感覺。

「迪士尼化」是許多迪士尼電影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就這一點而言,歷史是它自身的證據。但《明日世界》的「迪士尼化」有些過頭,削弱了這類電影原本最具魅力的地方,因而讓人覺得索然無味。或許也因為,成功的迪士尼電影會讓我們無視「迪士尼化」的存在,正是由於這部電影拍得不太理想,「迪士尼化」的蹩腳處理才處處提醒我們注意它的存在。


這部電影我打滿分,而且是看過最好的電影沒有之一。

原因很簡單,電影真正探討的是,我們對未來該報有一種什麼樣的態度。
在互聯網和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每天要處理巨大的信息,其中不乏各種因為科技文明發展帶來的危機:全球變暖、水資源污染、貧富差距分化等等。
而很多文學和電影作品則打算通過渲染這種末日氣氛,希望激起人們的警醒,從而改變世界。
然而心理學告訴我們事實並不是如此,人們面對危機,特別是由於全球化和工業化產生的特大危機的反應並不是警醒,然後去想解決方案,而是被嚇到,然後選擇逃避。
這種反應有個詞,叫鴕鳥心理。

這些可能的災難和我們無關嗎?
肯定有關。
那我們現在有辦法做些什麼嗎?
沒有。

然後忽略這件事情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慰藉。就像Casey的老師一樣,被Casey問到我們能做什麼的時候尷尬地讓學生下課。
是不是發現這種場景似曾相識,擁有鴕鳥心態的人在我們生活中其實無處不在。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未來不是根據現在就完全確定的,而是一種種不同結果的概率。
現在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擾動未來的導向,在真正的未來到達之前,誰也說不準這個骰子最後會落在幾點。

面對一些太大的社會問題時候,
有一部分人覺得自己無能為力,然後順利成章地無所為,比如面臨失業的Casey老爸、年老時期的Frank。
有一部分人倔強地相信通過改變現在,我們能獲得一個好的未來,比如Casey和年輕時候的Frank。
實質上,這部電影表達的是這兩種人的衝突。
悲觀無作為的人越多,導向災難未來的可能性越大。
樂觀實幹家越多,導向美好未來的可能性越大。
徽章給予人們對未來美好的想像,而時間塔則相反。
電影圍繞著兩派人的衝突展開。

Which wolf do you feed?
The darkness and despair one,
or the light and hope one?

Recruiter通過徽章讓人家看到一個美好的未來,讓別人相信未來是美好的,從而讓美好未來的概率增大。
Nix通過超光子發射塔,讓別人相信未來是災難式的,從而讓災難未來的概率變大。
Casey和Frank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們面對Dream killer的否定時,表現出來的是那種無理由的樂觀和永遠不放棄的精神。
所以有了小時候的Frank和幫他製作噴氣背包工程師的衝突的鏡頭。
所以有了小時候的Frank憑著成功幾率微小的噴氣背包依然相信能入選進入Tomorrowland一份子,而Athena特別給了他徽章的鏡頭。
所以有了Casey和她老爸就發射塔拆毀之後未來的衝突的鏡頭。
所以有了Casey在課堂上倔強地屢屢舉手問老師解決方案老師無視她的鏡頭。
所以有了Casey和她弟弟Nate第一次對話是圍繞著Tiny change can make a huge difference in the future這個話題展開。
所以有了Casey為了讓Frank帶自己去未來世界把一個拖拉機燒掉的鏡頭。
所以有了Casey在Frank的相冊邊上,找到1964年博覽會傳單上面寫著「Never give up."的鏡頭
所以有了Frank帶Casey上時間塔時,讓她什麼都不做,Just be your self. 的鏡頭。
所以有了反派只需要左右人們對未來的信心就可以左右未來的劇情設置。
所以有了Casey堅持要求知道末日到來的日期並不相信它的時候,Frank的末日概率瞬間下降。在超光子塔看見了末日還衝到Nix前面,質問他還有機會,為什麼不告訴世人,超光子成像一瞬間變成好的未來的景象。
因為Casey、遇見Casey之後的Frank、Athena就代表那頭the wolf of light and hope.
只是Frank被超光子塔預示的未來嚇到了,失去了信心,離開了明日世界。Athena重新找到候選人Casey。

這種面對災難時的精神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未來的走向。
前面的層層鋪墊,都是在漸漸影響著未來的走向,而不是劇情的拖沓。
所有的一切,最終表現為Casey看到災難未來後仍然不放棄,衝到Nix前面質問他,而超光子傳來的信息出現了短暫的美好未來。
影片的最後,58天後,世界依然很好地在運轉,第二代Recruitment計劃開始。
而電影只用了一個很小的細節來展現未來的可選擇性——Athena看到Frank的超光子成像被擊中氣化後飛身撲向Frank,救了Frank一命。未來被改寫。

有人說結局爛尾了,生硬出現的反叛被消滅,時間塔被炸毀,就結束了。
其實只是一個電影結束慣用的形式而已。
而象徵著對未來災難想像的時間塔被炸毀,象徵著樂觀想像的徽章被重新製作。
世界開始餵養那條光明與希望的狼,導向一個好的未來的概率從此變大。
這不是部科幻片,它是部童話,一部有著量子力學和我們未來內核的童話。
人們相信著什麼樣的未來,那什麼樣的未來就更可能成為現實。
導演想通過電影的方式,讓我們的現實世界導向一個更好的未來。
現在太多的災難片流於市面,不要說兒童了,就算是成年人看了之後很可能都會漸漸認為未來就是這樣充滿災難,而作為一介草民的自己顯然是無能為力的。
兒童的世界觀未形成的前提下,得到的如果是充滿災難性的信息,那麼他們以後很可能也會成長為新一代的犬儒主義者。
不幸的是,大部分的災難片都不涉及討論解決方案,嚇唬完人就結束了。
這時災難片已經失去了警醒人的意義, 變成了一種消費品,就跟Nix說的巧克力手指餅一樣。
導演把如此宏大的未來議題包裝成兒童能接受的童話,顯然是件非常難的工程,於是劇情後來的牽強,反派塑造的薄弱的硬傷也開始突出來。
導演也說過,想把這部片包裝成一部下到兒童,上到老人都能一起吃著爆米花看的「合家歡電影」。
迪士尼盡了力,投了1.9個億去創造一個宏大的布景讓別人直觀地看到未來,請來了《普羅米修斯》和《迷失》的編劇蒙·林德洛夫來寫劇本。
但畢竟這個議題太大,太難童話化了,有紕漏也是在所難免。
但至少現在看來,結果還不壞。

影片首映前夕導演布拉德·伯德,喬治·克魯尼和布麗特妮·羅伯森都來了中國造勢。
布拉德·伯德為了這部片推掉了星戰7,而喬治·克魯尼則是為了自己的電影首次來華。
除了商業票房上的考慮,他們的宣傳上談了許多環境和全球變暖等社會議題。
眾所周知,中國當今的迅猛發展讓世界讓中國成為一個環境問題上的主要戰場。
如此強大的發展動力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污染源,也成為了世界上最富有創新可能性變革領地。
中國選擇什麼樣的明日世界,很可能會極大影響世界選擇怎麼樣的明日世界。
也許布拉德·伯德和喬治·克魯尼是來告訴我們,Feed the right wolf.

有人說Tomorrowland這個名字是坑爹,根本不是什麼未來世界,只是一些很厲害的人創造出來的一個很厲害的同一時間的世界罷了。
我覺得導演另有深意,Tomorrowland確實是我們的明日世界,而決定這個世界是好是壞,鑰匙就在我們的手上。

電影在炸毀時間塔之後到招募夢想家結束。
而電影也在這個時候戛然而止沒有深挖,其實是最好的結尾。
Nix關閉了通道後的明日世界也好,我們的世界也罷,都需要更多的夢想家去推動它走向一個好的未來。
導向一個更好的未來的方案是不確定的,電影是無法展現出來的。
但能確定的是,一群倔強的夢想家在一起,走向一個更好的未來的概率會變大,這也是第一代Plus Ultra 的心愿。

Dreamers should stay together.

他們可能是音樂家,環保主義者,工程師,文員、律師......
但他們一定都是倔強的夢想家,
用自己倔強的樂觀,
擾動未來不同可能的概率,
讓世界走向一個更好的明天。

Which wolf do you feed?
The darkness and despair one,
or the light and hope one?


1. 靈感來源

編劇Damon Lindelof認為,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太空競賽時期,人們對於未來還是相當憧憬和樂觀的。然而七十年代之後,悲觀末日論開始蔓延,許多描述未來的電影要麼就是少年互相殘殺(一大波躺),要麼就是機器人殘殺人類,都不是讓人真正憧憬的未來。編劇十分希望能重塑人們對於未來的信心,所以片中有許多致敬五六十年代的元素(good old days~)。

2. 肯尼迪航天中心

2012年,工作二十年的奮進號(Endeavor)飛船在洛杉磯退役的場景也讓編劇感到有些傷心,尤其是最近NASA開始削減預算,停了一些項目,這也是影片中NASA發射基地被拆情節的來源。

影片一開始發生在現實中的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附近,女主是去阻止卡納維拉爾角(Cape Canaveral)發射塔的拆除,這裡是NASA所有載人航天飛船的的發射地。這個地區也因為航天中心的成立,區號設為發射倒計時的321。影片中還有一個小奮進號模型。

3. 老沃特迪士尼

沃特迪士尼本人也是靈感來源,他曾在1950s提出一個類似於明日世界的項目EPCOT(Experimental Prototype City Of Tomorrow)),專門嘗試和展示未來科技。這些都是在塵封的檔案中找到的一個盒子里發現的。裡面有許多稀奇古怪卻引人入勝的想法、模型和圖片。編劇在和迪士尼高層聊過最初想法後,就從高層Sean Bailey那裡得見了這個神秘的盒子。

4. 秘密社團Plus Ultra

影片虛構的故事背景:在1889年世博會上,四位大牛:愛迪生、特斯拉(這二人能聚在一起!)、儒勒凡爾納、埃菲爾聚在一起,成立秘密社團Plus Ultra(logo是一個加號和一個U,在埃菲爾鐵塔的密碼筒隨機密碼里出現過這個圖案),他們希望建造一個未來城市。這個城市不為任何國家所有,不存在商業利益,而且要隱藏起來一般人找不到,除非被明日世界內部人士邀請。未來城市裡有許多現代科技,比如手機、火箭,但百年前就發明出來了。1952年沃特迪士尼加入社團,並且開始在迪士尼樂園建造明日世界園區。本片最初的代號也是「1952」。

巴黎的迪士尼有類似於明日世界的景點Discoveryland,就是受到四大牛之一儒勒·凡爾納啟發而建。

5. 迪士尼主題樂園

片中有許多場景都來自迪士尼樂園。火車也讓人聯想到迪士尼樂園裡的「單軌火車」,遊客乘坐這種車可以遊覽整個迪士尼樂園。還有太空山、模擬太空船、模仿汽車測試的迷你車、小小世界、「文明演進之旋轉木馬」(Carousel of Progress)。而這些想法都是老沃特迪士尼在五六十年代就想出來甚至實踐的點子。

6. 1964紐約世博會

影片里男主小時候就是在1964年紐約世博會上被邀請進入明日世界的。這屆世博會意義重大。小小世界、文明演進之旋轉木馬,這些景點都是在現實中的1964年紐約世博會上,迪士尼受通用電器等公司委託打造的。世博會結束後都移到了迪士尼樂園。

片中的機器人叫做AA(Audio Animatronics,電動木偶),也是迪士尼在1964紐約世博會上首次展示的。片中的誇張嘴型刺客機器人、埃菲爾鐵塔里的四大牛都應用了電動木偶技術。

在電影里的世博會場景中,還可以看到來自愛麗絲夢遊仙境里的白兔先生,和三隻小豬里的大灰狼走在一起。他們都暗示了影片的主題:白兔先生代表像愛麗絲一樣來到神秘未知領域盡情探索,而大灰狼代表像三隻小豬一樣被引誘欺騙結果落了個壞下場。

7. 黑人兄弟的科幻小店

片中,黑人兄弟開的科幻周邊小店「Blast from the Past」里的貨架上有許多熟悉的身影,包括導演Brad Bird指導的幾部動畫《鐵巨人》里的鐵巨人、《超人總動員》里的不可思議先生、《料理鼠王》里的老鼠小米、《辛普森一家》,還有《星戰》《猿球崛起》《飛俠哥頓》《禁忌星球》《地球停轉之日》等等。

8. 迪士尼x皮克斯

除了《料理鼠王》《超人總動員》外,還有:
女主的皮帶和《玩具總動員》主角伍迪的是同款,片中的武器也像巴斯光年的。
《怪獸公司》片尾場景中有一副有關明日世界的海報。
片中機器小女孩雅典娜在毀壞重啟時的眨眼模式,和Wall-E重啟時的眨眼模式一樣!

9. 雨果獎

小店老闆黑人兄弟的角色名叫雨果(Hugo),致敬科幻文學先驅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科幻文學界最著名的雨果獎就是以他命名。老闆娘角色名叫Ursula,致敬雨果獎多次得主、著名科幻小說家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

10. 編劇、導演和克魯尼大叔

Brad Bird曾為2015年度大片《星球大戰7: 原力覺醒》的導演首選,他也是星戰腦殘粉,但是因為考慮到本片的原創性,覺得機不可失,因此推掉星戰導演一職......

編劇Damon Lindelof曾是《Lost》《普羅米修斯》的編劇。他說男主的角色最初就是按照喬治克魯尼設計的,一直在想找個像克魯尼的演員。後來乾脆一橫心,抱著沃特迪士尼的盒子就去找克魯尼出演。克魯尼看過劇本就答應了(本來就是按他形象寫的)。

11. 拍攝地

明日世界中的白色未來建築是在西班牙巴倫西亞藝術科學城的圖像基礎上修出來的。藝術科學城建在突利亞河河床上,由西班牙建築師Santiago Calatrava設計,1996年7月開始動工,2004年建成並投入使用,極具未來感。

影片拍攝地還有英屬哥倫比亞、阿爾伯塔、佛羅里達、巴黎、巴哈馬伊柳塞拉島、洛杉磯和明日世界。

在歐洲,片名Tomorrowland由於已被一個同名音樂節註冊,只能改稱「Disney Project T」;而這個音樂節要想在美國演出,也必須改名為TomorrowWorld。

12. 牛頓

女主角全名叫做Casey Newton。把Casey倒過來念就是Isaac,Isaac Newton是物理學家牛頓的全名。

而男主全名是John Walker,和導演Brad Bird一位長期合作(超人特工、鐵巨人)的製片人John Walker同名。

13. 愛因斯坦

明日世界裡一塊石碑上的「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是愛因斯坦的名言。

14. 音樂組合

來刺殺Casey的誇張嘴型機器人名叫Dave Clark,他們一共有5名刺客,其實是向六十年代著名音樂組合The Dave Clark Five致敬。而女主也有穿列儂T恤的場景(濃濃的五六十年代情懷~)。

15. 官網

電影官網http://TakeMeToTomorrowland.com是一個全景體驗網站,可以360度查看明日世界。

16. 倒計時裝置

片中男主的倒計時裝置是以秒為單位的。

17. Beeman牌口香糖

女主被警察抓後釋放時,還回的物品里有一包Beeman牌口香糖。在91年迪士尼電影《The Rocketeer》中,男主火箭人就喜歡帶著一包Beeman牌口香糖,覺得可以帶來好運。而且該片的男主就是背著一個很像明日世界男主發明的噴氣式飛行背包。

事實上許多飛行員都會在上飛機前帶一包,最著名的是二戰時期美軍王牌空戰英雄Chuck Yeager(現年92歲,前兩年還在飛行),也是NASA試飛員,第一個突破音障的人類。他對於這種口香糖的魔力幾乎達到迷信的程度(可能和品牌名有關?蜂人)。

18. 杜比

本片為全球杜比影院上映的首部Dolby Vision影片,杜比可能將挑戰IMAX。

19. 豪斯大叔

片中男反派豪斯大叔,又在本片里斷了一次腿!這是向豪斯醫生的跛腿致敬。

20. 移動迷宮

女主Britt自小開始演藝事業,當時結識Hilary Duff等童星。她現在男友是《移動迷宮》男主,兩人通過合作2012電影《第一次》結識(倆人激動起來挺像)。

Source
IMDB: Tomorrowland
Collider Talk Tomorrowland
The Hollywood News: QA with Damon Lindelof
http://TakeMeToTomorrowland.com

原文:Tomorrowland小事集(20件) (明日世界 影評)


轉自我本人的豆瓣影評《我可能還是要死,但我選擇五星》

星野我不是瞎子,電影結構的問題我早就聽說,關於預算、演技、公益廣告那等子事,我也累看。
   那我說什麼呢?
   就說這豆瓣太不負責任了!明明說是虎頭蛇尾,俺就仔細把這以上幾筆爛賬加起來。思量許久,決定這想必是一個不容錯過的蛇尾,乃親自買票觀賞。萬萬沒想到在電影院白等這麼久,翹首以盼的大爛尾也是並沒有出現,我也只好落寞地回家傷心。
   回來想想,也許所謂盛傳的爛尾不過是因為最後電影變成了打倒豪斯大叔,推塔拯救世界,然後再來一則正能量說教罷了吧。而我正好是那個完全不在意這些細節的好男人——我在意的是它烘托出的立意,誰在乎自由女神像身上到底落下過多少鳥屎,才考慮要不要感嘆它的壯麗。
   好吧,這個比喻很糟糕。但是更糟糕的是,我可以想像無數和我一樣的人,看完一場場電影——它們不完美、但卻投射出一片巨大而震撼的世界,或者在某一瞬間閃耀出足以覆蓋這電影結構本身的人文光芒——當我們被這樣的時刻所感動時,我們總希望在這裡訴說和表達,卻發現這樣脆弱的感性在惡評如潮的結構流、逼格流中完全無法存在。
   所以我知道了,原來《明日世界》中表達的概念,正好投影在我們對它的看法之中。
   世界很糟糕,是的,我們都知道——但是指出世界很糟糕是容易的事,不放棄(「Not giving up」)才是真正困難的。這電影結尾有點suck,我們很容易指出來——但真正困難的是,去掩藏我們最容易暴露的不滿,而去放大它所傳達的真正重要的聲音——夢想和希望。
   大家都說,它只是迪士尼賺錢的廣告,但我們誰不是生活在巨大的廣告之中呢?多少人在相信這社會沒救了,多少人在豆瓣傳達這部電影一無是處,多少人在告訴那些夢想家放棄不切實際的理想,多少人用理性標榜自己而極力打壓感性。一如電影中的時空偵測塔,正是我們自己不斷地在給這個世界播放消極的廣告,影響著我們自己和下一代,因此這地球才會只剩下58天的壽命。而我們並沒有想過的是,廣告在盈利之餘所存在的意義,我們太過在意動機,以至於忘記表達和利益從來不能離開彼此。因為哪怕是一首再感人的歌曲、一本再真摯的書籍,也是離不開封面和包裝的。當馬丁.路德金站在演講台上,我們都知道它的講稿要經過反覆的推敲和修飾,所以也許它並不是真情流露——但是這並不妨礙「I have a dream」成為1963年最震撼心靈的一句話。
   當然,我們也不可能讓世界填滿相信廣告的夢想家或者多愁善感的絕對美學者,唯心和唯物、感性和理性都應該保持各自的張力。畢竟李安需要他的老婆才能成為偉大的導演,木葉需要團藏和宇智波鼬才能明媚鮮艷。有人要仰望月亮並走向遠方,有人要幫夢想家去撿六便士路費;有人要背負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向至善,有人作為「里子」去幫面子上的一代宗師殺人。
   同樣,在豆瓣里太多人要給《明日世界》差評,顯然超出了平衡。因此我才決定,我要放大這希望,故而打了個五星不算,我還要認真寫一寫為什麼它值得放大。


   雖說表面上逼格顯然不夠,但這部電影還是提出了三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利用我們的想像力,假如我們知道了自己確切死亡的時間,那麼我們的態度應該是什麼?
   這個問題可以大也可以小,如果按照直接指代劇情中末世的情節,那麼一般就只有兩種答案:一是人類意識到冰山的存在,集盡全力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寫命運,即使末日並不向今天的我們「索要任何東西」;而電影里發生的是第二種答案,即人類儘管得知了末世的景象,卻仍然加速「sink the boat」,趁末日來臨前掠奪更多的資源。因此,就像一個身患重症(還不是絕症)的病人是選擇積極治療還是及早行樂的問題上,人類基本上是選擇了後者,因此沉船的概率達到了百分之百。豪斯大叔最討厭的就是病人放棄治療,順理成章放棄了人類的世界。
   如果這個問題往大里問,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接受死亡態度的問題——它更像是尖銳地向整個人類提出對自我價值的反省,讓我們反思在面臨必然的死亡時,作為人類中的一代應該在有限的生命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這是討論人類生命存在與虛無的問題,是哲學三問中「到哪裡去」的問題。
   既然是哲學,迪士尼最不能忽視的兩種答案顯然是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以及它們的前身和衍生),幾乎所有哲學家都要討論這基本的問題。而在這類問題中較為顯眼的有海明威、薩特、森田正馬、李耳這種逼格極高的人物,也有膾炙人口的《搏擊俱樂部》、《現代啟示錄》、《2001太空漫遊》乃至姜文等人的作品。所謂存在主義,是指我們在認識到人類在宇宙中的存在是並沒有什麼目的的,但是人類可以通過自己的態度、行為使自己的人生具有意義。這簡直就是滿滿一桶正能量——儘管對於迪士尼來說仍然現代對現實的妥協,畢竟它曾經代表純粹的浪漫主義,而不需要考慮是否大背景是虛無的問題。
   從某種程度上,這也體現了唯物和唯心的交鋒。因為迪士尼的概念本身就建構在一種現實中不可能達到的童話般的美感上,它是唯心主義文化有史以來建立的最有影響力的一座堡壘——數不清有多少次,迪士尼在電影中先是理性地體現現實有多麼suck,然後到最後卻提出只要有夢想和勇氣就能改變世界;而在《明日世界》中就更直白地採用了「只要身懷偉大的夢想的主角中斷傳遞負能量的廣播(由理性概念主導的數據),世界就能得救」的情節。這相當於與理性主義指導下的宿命派(決定論)直接宣戰,就差更進一步與理性主義本身撕逼了。
   那麼是否就要提出影片中的第二個問題?

   2.通過理性概念計算出的世界滅亡是否確切?
   看到這個問題可能會聯想到那一類經典時空穿越中的因果問題,但其實在本片里很難說涉及太多如此艱深的問題,畢竟它是兒童電影。但是如果不真的討論一下,彷彿又錯過了一些很重要的東西。比如說在時空偵測塔中我們可以看到幾秒中之後的未來,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未來——如前所述,這都是建立在理性主義的參數下的,但每當女主角表達勇氣、夢想的時候,就會出現極小的可以改變世界阻止其滅亡的概率——而它與世界滅亡的可能性只差那麼幾毫秒。
   既然牽涉到概率問題,如果允許量子力學在這裡橫插一腳,我們就該知道有一個經典的雙縫干涉實驗、海森堡算不準理論、薛定諤的貓理論。我雖然不太熟悉,但記得大概的論述是:當你去計算一個粒子乃至一件事情的走向、概率的時候,你永遠無法同時得知這個粒子的動量和位置;或者,你無法斷言一隻精心裝置的黑箱里一隻貓的死活直到你打開箱子看到它的瞬間。當你未曾真正觀察一件事物時,所有參數都呈波狀在「概率雲」中蔓延;但當你成為觀察者並試圖去計算這些事物時,波狀函數就發生了坍縮,一切都變成一個固定的結果、具體的形態——用最簡單的話說,當你沒有看到月亮的時候,月亮是呈波狀彌散在概率中的(不確切存在的);而當你轉頭看它時,由於它的波函數發生了坍縮,於是月亮才出現在那裡(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的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學宗師王陽明)。
   現代科學產生一系列難以置信的結果,簡直可以說是玄幻。乃至於《三體》裡面直接解釋成外星人對人類實驗的惡作劇;乃至於有一部分科學家竟然接受了「意識」本身可以作用於現實世界;乃至於佛學、道教到今天從「上帝粒子」等各個量子領域亂入科學世界。物理學被唯心主義攻破早已不是新聞,而現在很多科幻電影作品也越來越跟「意識與真實」的主題掛鉤,大衛.休謨和貝克萊如果活著在這個時代可以成為最神經刀的導演。但是其實,誰都不知道問題的答案;在不知道真相的情況下,一切只取決於我們所想相信的「真相」。
   迪士尼,選擇了活在一個美麗的真相里——當我們計算世界滅亡時,一切理性概念發生坍縮,末日一定會到來;然而當我們不去計算而是選擇意識的力量(主角所具備的)時,我們就獲得了重生的概率。


   3.植入毀滅的概念本身是否成為導致惡性循環並實現該命運的原因?
   以上問題二中提出的想法,僅僅是我個人所見。畢竟同是蒙娜麗莎的微笑,有人可以看出溫柔,有人看出邪惡,就不排除有人看出一篇長達幾萬字的狗血小說。
   在這個問題中我想回歸迪士尼在這部影片中對結局更有可能的解釋:那就是從純粹心理學角度,世界之所以滅亡是因為人類在頭腦中建構了這樣的「idea」。你可能會聯想到《盜夢空間》或者心理學上的暗示效應。因此,植入毀滅的概念本身是否成為導致惡性循環並實現該命運的原因,預言存在的事實造成了預言的實現。顯然這個說法似乎比量子力學靠譜一點,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推塔」就可以拯救世界——正是要通過消滅這預言的存在,而阻止預言的發生。
   有一個經典的質疑是,當我們頭腦中想像殺人時,我們從本質上其實已經殺人了。那麼當我們頭腦中長期建構了末日到來的理念,是否說明我們已經具備了迎接這種結局的一切條件呢?
   當這樣一個「idea」在頭腦中盤踞太久,人們的集體潛意識也就「embrace」了這樣的結局,於是開始選擇了不負責任地生活,泰坦尼克號因此不得不沉沒。用迪士尼的口吻,那就是你們如果不相信聖誕老人,那麼聖誕老人就真的沒有存在過;你們都相信地獄會到來,那麼就一起go to hell吧!
   而迪士尼的「英雄們」的任務,正是消滅人類心中屬於撒旦的「idea」,給世界帶來希望和光明的「idea」,並且時時刻刻提醒人們「giving up」是很容易的,難的是產生「ideas」——而這正好是影射的迪士尼自己,一個用童話拯救世界的存在。不僅如此,迪士尼還要招募所有這世界上「not giving up」的天才和夢想家,一起去建築象徵人類絕對美好概念的明日世界。因此到了影片最後,說它是迪士尼自己的廣告也毫不為過,只是何必對這樣的廣告反感呢?我覺得看上去很美。
   影片的最後,陽光照耀的麥田下,一個個夢想家從田野里站起來,歷經多少孤獨和艱辛從人類中萌芽而出的希望和創造力,在那一刻絢爛綻放。我聯想到《麥田守望者》,那個表面上憤世嫉俗的男孩在內心裡卻守望這一片美好的麥田,只願意一輩子守護著在麥田裡玩耍的孩子,讓他們不要走向懸崖。最困難的是,即使在認清了背後醜惡的存在,卻仍然選擇守護這世間的美好——如果這也是廣告,那我情願冷酷的現實中有個聲音能告訴我「不要走開,廣告馬上回來」。
   也許,在所有人都接受走向懸崖的命運的今天,我們需要一個這樣的守望者。如果我們自己無法做到,知道有迪士尼在有意無意地嘗試,我也覺得欣慰。


   電影到了最後為了努力把概念托出,在故事情節上稍顯薄弱,但是閃光點仍然不少。即使在最驚艷的「埃菲爾鐵塔發射」之後劇情「急轉直下」的時候,我仍然能在雅典娜臨告別之際,那種淡淡敘述的氛圍中找到許多科幻影片令人感動的影子。彷彿又看到《終結者2》裡面施瓦辛格沉入火海中前最後豎起大拇指,看到《銀河護衛隊》里樹人最後說出「We are groot」,還有《蝴蝶效應》、《死亡幻覺》的結尾等,它們都是最美的敘述,不應該埋沒在對一部電影簡單的定義之中。至少我感動於迪士尼仍然努力地讓我們相信即使在機械論(programing)的終極代表——機器人身上也能找到一棵人性(personal)的稻草,即使在理性主義的功利浪潮激烈拍打下,它仍然張開雙臂只為守護身後單純的世界。
   當然,我也總是禁不住在想,如果影片能夠有一個《蘇菲的世界》式的結局,最後不是講道理而是仰望星空和思考,是否會更加美好?
   影片有一度接近這個結局,那就是在推倒命運塔之後,還未交待人類的真正結局之前,兩個主角在一片安靜的樹林下坐在樹下思考。
   思考一些什麼呢?。
   銀幕上,我看見樹上的葉子閃爍著紫色光芒,恍惚間竟感到某種禪意。其實電影從最開始的倒計時就已經提示,當面臨我們的死亡時應該是一個怎樣的態度。整部電影就像一個生命在輪迴中的追問:當知道自己必然迎接生命、記憶的幻滅,我們在這樣的生命中應該如何存在?我們是否因為見證、接受了這樣的命運,而就停止修行自己的生命(或者地球的生命),只去貪圖現世的享受?我們是否因理性擁抱了物質生命的虛無,就失去了讓精神走在路上的勇氣;是否因為輪迴的現實中受到的苦難,就失去了愛這個世界的能力?
   作為被理性和感性雙重摺磨已久,卻還是如此熱愛這世界的這麼一個人,我今天也做出了選擇。也許我還是要死,也許生命的虛無以及命運的冷酷仍然是無法改變的參數——可我,選擇給這部電影五星。
   恍惚記得,黑塞的《悉達多》之中,年輕迷惘的喬達摩.悉達多在追尋真理的路上碰到了未來的自己(佛陀)。那時的佛陀早已參透世界的真理,他就是悉達多未來的命運——這命運似乎已經是完美,悉達多隻要用餘生追隨他就可以擁抱真相,而不需要繼續在路上經受苦難和時間的折磨。可是悉達多並沒有停下他的腳步,佛陀也沒有阻止他。
   記得決定離開佛陀的時候,喬達摩似乎也坐在一棵樹下,風吹過他的思緒。
   他的命運也許在這一刻,閃動了那麼一下。


非常同意@羅登分析的「第三幕開始質量下降」與@magasa指出的影片質量問題根源:PG級的定位。

然而這部片的失敗影響最大的並不是影片本身,而是進一步打擊了好萊塢投資原創大製作電影的積極性。近幾年來,電影票房幾乎已經續集、翻拍、重啟佔領了。去年全球票房前十的電影里,僅有《星際穿越》一部原創作品。而今年目前為止的賣座大片仍然是《速激7》、《復聯2》這樣的續集電影。

反觀原創大製作,1.76億美元成本的《木星上行》不僅口碑撲街(爛番茄25%),1.8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績可以說是慘敗。而1.9億美元成本的《明日世界》,目前口碑整體平庸偏差(爛番茄50%),美國本土首周票房3302萬美元,遠不及今年同樣是迪士尼出品的PG級影片《灰姑娘》的6787萬美元的首周票房,甚至不及次周的3496萬美元。可以預見的未來,這種原創大製作電影會更少。比如迪士尼在經歷了《火星卡特》、《獨行俠》、《明日世界》三連撲(前兩部儘管並非原創影片,但並不是傳統的迪士尼題材),今後幾年真人電影估計只能老老實實繼續炒《加勒比海盜》、《星球大戰》的冷飯+翻拍童話了。


是我本年度最期待的電影之一,但是我……

以下有嚴重劇透:

故事從開場到回到真實的明日世界(殘破),是可以看的。但是從這以後到結尾,都是很難看的。
整個故事在邏輯上,情感上都站不住腳。我覺得導演有一點不是特別牛逼的想法(但是自己覺得特別牛逼),又坐擁《Mission: Impossible 4》巨大成功帶來的迪斯尼的絕對信任,所以胡來了,真的沒什麼硬貨就開拍了。

後面的不用說,那就說前面,其實前面的劇情有高有低,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好,也有不少地方是強行過關的。開場的特效,我個人認為也是中等水平,這種未來科幻的玩意兒,有ILM之類的在,基本閉著眼睛給他們就可以。並且很明顯,那就是一個展示,沒有半點的劇情帶入和世界觀帶入。

Britt Robertson 的表演真不錯,一顰一笑都很帶感,一直撐著我往後看,但是Raffey Cassidy出現以後,她被瞬間秒殺,完全淪為醬油角色。看到逃離Frank湖畔之家的段落的時候,讓我想起導演前作《The Incredibles》,基本特別著迷於各種奇思妙想的機關陷阱之類。

大段的車內對話戲為了交待劇情,顯得比較冗長,因為很多邏輯設計並不硬朗,一定要解釋。為了避免過於冗長,於是設計了不少小噱頭,看的時候一笑,過後覺得比較無感。反派太無聊,太無聊,簡直不值得說。

在埃菲爾鐵塔發射,很有點拍大腿的感覺,前面也沒有交代,反正告訴你就行了,「看特效坐好,少BB」的意思。兩次時空穿梭很接近,顯得很重複。

後面的終極Boss戰簡直沒法說,場面小到不能想像,就是幾個人在一個電視攝影棚大的地方打來打去,然後結束。

重點來了:克魯尼大叔和小蘿莉雅典娜的愛情簡直是神來之筆,絕對的精髓,可惜可惜,不能搞成主線,怕孩子們想歪歪。也因為這個橋段實在太有內涵,所以女主角真的靠邊站了,最後拉響手雷炸碉堡的光榮任務也沒給他,號稱科學奇才的女主角,一個手雷開關也搞不定,不科學。

看著一對戀人生離死別,我覺得這才是故事的主線啊,扯什麼人類的未來要有信心啊之類的太扯。好了,果斷放棄蘿蔔森,關注我的新女神Raffey Cassidy了。

最後想說,看著電影覺得世界特別小,就那麼幾個人,感覺不是講那麼大主題的片子。最後遴選一批天才人士的蒙太奇很扯,很無感,為啥都是同時摸徽章,都出現在麥地里?關鍵還在於,這裡面又有黑人,又有亞洲人,又有男人女人的追求政治正確(不能全是英美白人啊),那為啥要宣揚「人份三六九等,有些人天生比別人天才」這種政治正確度為零的精神呢?

導演拒絕了《星球大戰:原力覺醒》而做這個,真不知道為啥。
《明日世界》主創專訪 《明日世界》綜述簡介
看了這個採訪,我不知道這幾位是在說胡話還是真的沉浸在其中不知道怎麼回事,都好像很有信心的樣子。我特別想知道他們看了影片之後什麼感覺,或許自己不覺得也說不定。
我只能說,拍好電影很難。


《明日世界》,
又名《George Clooney之我作為一個54歲的前鑽石王老五兼現任怪蜀黍是如何費盡心機地希望逗人工智慧小蘿莉一笑而逐漸跟她曖昧不清並慢慢離群索居一人獨居搞得人家以為我有戀童癖於是在慘遭一群混蛋機器人追殺後名義上為了拯救全人類不得已忍痛將小蘿莉扔進某個忘了名字的球里自爆以自證清白的》,
又名《Raffey Cassidy之其實人家喜歡的不是怪蜀黍人家喜歡的是搶Britt Robertson姐姐的戲啦》,
又名《我原以為我取了這樣一個如此酷炫的片名就可以大賣了》,
又名《我賣得不好的原因肯定不是我的故事不夠好特效不驚人肯定是因為大家都認為我是隔壁華納兄弟家渣一般的&<明日邊緣&>的續集所以才不想去看,沒錯,就是這樣》。

迪士尼確實有錢,任性起來拍個2億美元的天價廣告眼都不帶眨的,——也許他們眨眼了,不過我看不見。我非常認真地、幾乎沒眨眼地看完全片,我最大的疑惑是:
既然是2億美元的預算,那麼錢都去哪裡了?Disney不會是做假賬了吧?

相對客觀地講,本片幼稚且空洞,對於一個原本極其宏大的背景而言本片講述的故事僅僅是流於表面,最無法忍受的還是它的無聊。走齣電影院才發現自己連一個角色的名字都沒記住。
莫非這部作品的定位原本就是10歲以下的觀眾?
那又何必要請George Clooney這種大叔來主演呢?

我對《明》本來是抱有不小的期待的,很遺憾,看完之後發現本片故事全無,一團漿糊,想像力也是乏善可陳,大多是老調重彈的假把式。
不過也有驚喜,當那枚充滿了蒸汽朋克意味的古董火箭從埃菲爾鐵塔下拔地而起的時候我也是激動了一把。

《明》的故事設定導致了本片的信息量過大,故事背景比較龐大、複雜,而片長卻非常有限,正片時長只有區區120分鐘,這對於背景普通的科幻片而言是綽綽有餘的(如《地心引力》、《超能查派》、《機械戰警》、《超驗駭客》、《超體》等),甚至也包括《明日邊緣》在內,畢竟它賣的是不斷重啟打BOSS的「故事」和遊戲感十足的「視覺」,而非架設在異次元宛若海市蜃樓般縹緲的「未來」的「概念」。
《明日世界》確實是有些「概念」過頭了。「概念」先行其實並沒有錯,但《明》錯在模稜兩可的故事背景和自鳴得意的技術設計。事實證明Brad Bird這次顯得有些操之過急了,無論是在設定上、技術上、故事上以及人物上他都有很多自己都沒有想清楚、弄明白的問題,但是他就這樣風風火火、捨我其誰地開拍了……我自然明白Brad Bird執導一部大製作有諸多「身不由己」的苦衷,但既然是作為導演必然應為作品的質量負起責任。
本片有很多極易看出的缺漏,比如,難道女主角的「特別」就只是她從不放棄希望,而已?地球的危機本質上是什麼?為什麼摧毀了那個「球」就拯救了整個地球?這也太,兒戲了吧?
導演連自己都未能說服,他又如何能說服觀眾?

我只好得出這樣不負責任的結論,Brad Bird拍動畫的功力當然是出類拔萃,但是拍真人電影的水平還稍欠火候。什麼?《碟中諜4》?跟本片的故事背景和技術難度比起來,《碟》就顯得有些簡單了,而且還是「1」、「2」、「3」之後的「4」啊。拍好爆米花電影的續集是相對輕鬆的,一流的導演又有哪個沒有拍過原創呢?

電影的低齡向原本不是問題,製片方畢竟是拍動畫片起家的Disney,這家公司追求的即是老少咸宜。然而低齡向不代表幼稚和空洞,不代表就可以不花心思去打磨劇本,不代表就可以一心只想著靠技術來彌補故事缺陷,這樣的行徑是讓作為普通觀眾的我無法接受的,寥寥無幾的笑點和幾乎沒有的淚點對於一個「故事」而言並不合格,即使《明》不過是一部商業流水線上的科幻片。
故事上的平庸和平淡就不提了,結尾的「高潮戲」也徹底崩塌成「低潮戲」了。Raffey Cassidy飾演的小女孩瀕死時本是本片唯一稱得上「淚點」的傷感情節,但因為結尾設計上的兒戲使畫面上的情緒完全滲入不到觀眾的神經里,或者說演員們演得再賣力也不過是只打動了自己罷了。打敗BOSS拯救地球的過程實在太容易了而且毫無懸念感,這使得故事完全沒有力量,畫面也未曾擁有足夠的情緒;即便是小女孩身受重傷、奄奄一息的「悲情時刻」,觀眾也無法完成對角色的「移情」,角色是角色,觀眾是觀眾。小女孩還是兩個小時前那個乖巧的小女孩,僅僅是閉上了雙眼;觀眾還是兩個小時前那些瞪著雙眼的觀眾,僅僅是神情更麻木了些。

Disney的原創又一次折戟沉沙了,這對迪士尼是殘酷的失敗,對觀眾是無奈的悲哀,以後的續集和改編想必會更多。
唉。

雖然《明》不盡人意,辜負了我的期待,但至少,它不是3D的。


對了,難道就我一個人覺得Raffey Cassidy有那麼一點像少女版的Audrey Hepburn嗎?
儘管Cassidy沒有Hepburn那麼出眾,小雀斑反而是其亮點所在。


本以為是個引人深思的末世科幻片,沒想到卻是個青少年片。前半部分挺玄,讓人還有點興趣,越到後面越荒謬。拯救世界的辦法居然就那麼簡單,而且居然那麼多天才都想不到,就等著女一來指點迷津。反派弱到極點,死的莫名其妙,最後的大戰彷彿街頭混混在扭打。
另外,感覺未來世界去掉了光影特效之後,就和一個普通的飛機場沒什麼兩樣。
不過,Raffey Cassidy實在太美了,渾身自帶光環,讓人眼睛移不開。
最遺憾的是大叔和蘿莉的戲演的不夠深入


看了這裡很多答主的回答,特地在去影院前降低了自己對這部片子的預期值,看完回來覺得還是遠沒那麼糟糕。有些人呀,自己心中的小孩被自己或者被社會殺死了可不可以不要出來禍害別人心中的那個小孩?我心裡的那個小孩大概還能多活幾年,我要趁他還活著的時候多些夢想和感動,少些價值判斷和衡量。

本片特效很贊,想法真的很好!但劇情鋪陳不到位,片中人物、情節和邏輯都顯得不夠飽滿,尤其是半道上殺出來那個「反派」,片尾一場打戲場面又小。但是如果你內心還住著一個小孩,這些不夠飽滿的地方都能被自己的腦補填滿的。從某種程度上說,這部電影的確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電影,但是它卻成功地給我營造了一種氛圍,能讓我腦補出很多劇情本身交代不是很夠的細節和情緒。可以這樣說,這部電影給足了你YY的空間,你能看到什麼,感受到什麼,取決於你自己,你的夢和遐想。這不就是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造夢」特質么?


生活一如童話,或許你所需的只是信念。——華特·迪士尼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新浪微博:@是喵頭]

現代人是充滿矛盾特質的,一邊期待著生活更美好,一邊又期望著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一邊希望看電影時最後來個轟轟烈烈大場面決鬥,壞人死光,正義再一次得到論證。一邊又期待「意外」——主角們鬥爭失敗。身為一枚普通影迷,落地到看《明日世界》這樣一部電影的體驗或者自己平常心態,都十分契合。執行製片沃克曾這樣評價飾演「雅典娜」的小演員拉菲·卡西迪——「當憤世嫉俗成為時髦,誠實樂觀和博愛不太流行了。但在拉菲身上看到這種正能量,她就是這部電影的精神所在。」

我直到看到這樣一段話時,才明白自己正在成為這樣一個人——憤世嫉俗的那一面。因為覺得「認清」現實,而選擇麻木、冷漠、逆來順受、得過且過。但某些時刻又滿懷憧憬,好像兒時夢想復甦、輕易地感受到了希望。這就像《查理巧克力工廠》中,Willy Wonka是世界的造夢者,因為無法釋懷和家庭的過往實則擁有一刻冷淡的心,冷淡而孤單,直到被小孩Charlie喚回童真。喬治·克魯尼飾演的Frank Walker形象和Wonka同出一轍。都是感覺被世界傷害,而選擇表現成忽視。Wonka童年吃到甜蜜的糖果所感受到的美好,和Frank初次抵達「明日世界」的激動心情無二。

讀關於華特迪士尼的傳記,發現華特迪士尼是一個真正的夢想家,也是一個十足的實幹家——是這個世界最為需要的那類人。當他還在堪薩斯畫插畫時,他就已經盤算著自己想創造的「畫布」。他一邊聯絡著同好,一邊執行自己的計劃;並傾聽民眾的意見,尤其是孩子的意見。記憶深刻的是,在成立迪士尼公司後很多很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進取的迪士尼,有一次質疑了這個時代的看法,認為時代的種種表示人們「迷失了通往未來的道路」。那是二戰結束後,50、60年代開始了,應該說是世紀後半葉無限可能蹦生的新世界,在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電力革命、信息技術等各種時代新秀接連而生後,人們最先積極樂觀,卻逐漸好像步入了困境。

現在想來,那並不是最好的時代,也沒有變得更壞。迪士尼的擔憂同樣被本片製片林德洛夫的注意,這才誕生了《明日世界》。當然這僅僅是對於一般性影迷、或者說大多數影迷。拋開結局什麼的不談,能夠注意到這本質是一個關於未來夢想的故事。說是迪士尼影業花2億美元給迪士尼公園打的廣告也好,說充斥的僅僅為單調的想像力也好,這都是華特迪士尼本身的夢想。怎麼說都不過分。

人們在災難來臨之前,如果沒有兒童般的希冀,那麼災難已經來臨。所謂「要麼好好活著,要麼趕緊去死」,當世界上眾人的哀悼比災難還要迅猛時,那麼世界末日已經來臨,不需要等待。紀錄片《浮生一日》也說,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未知。電影里所謂觀測,從科學角度來說,實際上類似於「薛定諤的貓」,當沒有打開盒子時,結果無從得知,你可以認為這是一隻「非死即活」、「似死似活」甚至「半死不活」的貓,是否活著都有一定機率。但當打開盒子時,結果就坍縮成唯一了。而就《明日世界》里,在混亂不定的世界大背景下,結果無疑是劣勢悲哀的。更可怕的是,當知道這是「最後」的結果時,人們便坦然接受這一切,認為毀滅就該到來。人們對待負面事物的相信度總是比你告訴他「明天會更好」要高得多。

實際上毀滅觀測機器並不能阻止壞事態的來臨。但你至少開始知道,這不是唯一的結果。只要還願意相信一切會變好,人們努力去改變,世界就一定會進步。

特斯拉、愛迪生、凡爾納、埃菲爾——這四位是科學和幻想的先驅;電動人偶段落也是本片用以強調主題的重點


《明日世界》的缺陷很明顯,高潮基本是從開篇到結尾一路降低,懸念殆盡,對於抱著期待科幻大作心態的人來講,故事太平,沒有一個強大的爆炸式結尾,宣傳陣勢遠勝個人體驗。但是很感動啊。當布麗特妮·羅伯森飾演的凱西·牛頓觸碰到徽章發現自己在麥田裡時,她被嚇了一跳,我看著很開心。

而當凱西乘坐在汽車裡,卻發現自己在另一個明媚的世界飄行時,那種心靈悸動不亞於兒時吃到人生的第一顆糖,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買到心儀的禮物,甚至更多。一個長長的鏡頭凱西拉入明日世界,噴氣飛行包、太空山、單軌列車……世界就擺在你的面前,真實而夢幻,仿若觸手可及。就算這是在電影里,又怎能、怎能不為其感動。


剛看完回來趁著熱乎勁趕快寫
其實剛一開始有兩個小片段相當戳我的!
一個是小正太拿著自己的飛行器說「雖然它沒什麼用,但假如人們看到自己頭上有一個小男孩飛過人們會感覺到充滿了自信」
另一個是女主小的時候
爸爸問他你為什麼記得這麼多星星啊
她說「因為我想到他們上面去啊」
媽媽問「假如那上面什麼都沒有怎麼辦啊」
這些都在開頭,看到這兩段的時候我感覺誒呀卧槽真棒,謎之感動啊,這電影大概是要講關於那些沒有什麼卵用的科技發明的存在意義?
然而當我再往下看,尼瑪這個邏輯嚇到我了
他們一堆人在另一個維度創造了一個特別牛逼的世界,然後讓被選中的這邊世界的dreamers通過徽章看到那個世界那麼牛逼,然後心中充滿了希望和自信,就tm好像看見頭上有一個小男孩在飛似的……繞了那麼大的圈子!創造了一個世界!就為了!給這邊人!看一眼!來激勵他們!

反派也是神邏輯【我給愚蠢的地球人看了毀滅的未來他們居然沒有受到驚醒所以他們毀滅去吧!】

其他小bug更不用說了,通過女主使用徽章的過程來說,那邊的世界與這邊的世界應該是等比例的,然而世界各地的人最後居然都出現在了統一麥田裡?
一邊說著建了不改建的東西一邊等女主說了後才醒悟誒呀那個時空啥啥啥來著(剛看完就忘了的老年人記憶能力)原來不應該存在咱們炸了它吧

未來也好,人和人工智慧的戀愛也好都是挺好的線,都講了結果就是哪個都沒講明白亂糟糟的一片
雖然吐槽了那麼多,可是開頭我提到的那兩個小段我真的挺喜歡,多多少少感動了一下

至於結尾室友的評論是【這是表示終於帶文科生和藝術生玩了么】


期待這個片子很久了,剛剛看完回來,簡單談談吧。
首先說這個片子我還是非常非常滿意的。
作為一個有嚴重蒸汽朋克情節的人,看到埃菲爾鐵塔裡面,四位科學家聚在一起的樣子,眼淚都要掉下來了。
而開始世博會那一段,則是每個人童年的幻想成真的時刻。
很多人覺得這個片子太模式化,裡面的概念太做作。
可是你們看過《回到未來》三部曲嗎?三部可以說一模一樣的電影,第三部看完的時候簡直激動的不知道說什麼。
電影不光有高大上的敘事結構,也有心中的中二。


雅典娜小蘿莉的演技實在太棒!
雅典娜小蘿莉的演技實在太棒!

雅典娜小蘿莉的演技實在太棒!

重要的話說三遍!!
除此之外,整個片子的內核感覺略低齡化,充滿雞湯感的拯救地球方法毫無爽感,最亮的絕對是大叔和機器蘿莉的愛情~


1. Raffey Cassidy 真是小精靈一般的存在,完全搶了女主的戲,雀斑跟口音都很萌很戳人


2. 本片精華台詞全給了 休勞瑞! 作為大反派解釋為何要這樣做的原因那段,是唯一比較需要用到腦子的句子, 當時我就投向了毒舌豪斯,眼都不眨


3. 樓上提到的

《明日世界》
又名《George Clooney之我作為一個54歲的前鑽石王老五兼現任怪蜀黍是如何費盡心機地希望逗人工智慧小蘿莉一笑而逐漸跟她曖昧不清並慢慢離群索居一人獨居搞得人家以為我有戀童癖於是在慘遭一群混蛋機器人追殺後名義上為了拯救全人類不得已忍痛將小蘿莉扔進某個忘了名字的球里自爆以自證清白的》

233333嚴重+1!! 女主的存在基本可有可無, 換成克魯尼大叔受到某事件的刺激而開了腦洞然後用 痴情了幾十年的 AI loli 拯救了世界也毫無違和呀,可人家是老少皆宜的迪士尼= =


4.挺多好笑的點,看得蠻開心,並沒有那麼差的,電影還是得自己看了才知道,至少這部我覺得值回票價, 退一萬步, 光看大屏幕上帥了一輩子的克魯尼大叔跟 Raffey 小loli 也不錯~


總的來說,迪士尼拍的真人科幻電影,就沒有一部不是爛的,這是迪士尼的硬傷,沒法救回來。

Tron Legacy也是很糟糕,這點可以看我自己的評論
新瓶與舊酒 (創:戰紀 影評)

John Carter也是屬於平庸得不知道怎麼去評價的片子,IMDB6.6而已

所以這只是迪士尼的一貫傳統,大家安啦。


因為要買侏羅紀世界的首映票,順便看了一直想看卻又總是看不成的明日世界..

說實在的,大屏幕看2D電影才是最舒服的..

這部電影是不折不扣的科幻片,但是處處都滲透著製作方迪士尼的童話風格..

對未來的暢想不同於以往,更加上了對強權和政治的諷刺,輕鬆詼諧的主旋律穿插了部分本應該緊張刺激可惜並不怎麼緊張刺激的橋段,很適合全家一起觀看..

其實我最喜歡這種充滿正能量和想像力的電影了,三觀端正,看著舒心..

可惜劇情還是略顯單薄,幾乎沒什麼反轉,只能說是導演和編劇給觀眾講了一個童話故事,告訴大家一定不要放棄希望..

最後用愛因斯坦的名言總結一下:想像力比知識更寶貴..


有這麼種人,老是有這麼種態度,「我是閱片無數,身經百戰了。這種雞湯我見得多了,灌我不醉」。你就是這麼種人。然而這並不是說你失去了感動的能力。如果運氣好,總會在某部電影里,發現某段戲,感覺是如此契合你某個時候的某種心境,而演員的演出、整體畫面表現、音畫配合等等又如此恰到好處,你只好順理成章地感動。


《明日世界》就是灌你不醉的這種雞湯。《明日世界》就有讓你感動的幾段戲。


1.凱茜通過徽章幻覺進入明日世界。有個孩子,因為不服氣人類不再發射火箭探索太空而想盡辦法搞破壞阻止發射平台的拆除。你跟從她看到一個未來,崇尚創意和勇氣,各種不可思議的技術衝破她最狂野的幻想。20光年的星際旅行就像一次尋常的遠足,而飛船上給她留了一個位置。你跟從她,看到一個願意其實現並願意為其實現而奮鬥的未來。你跟隨凱茜,有一種重溫兒時夢想的感動。


2.弗蘭克深情凝視即將自毀的雅典娜。有個天才男孩,十二三歲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女孩兒,她告訴他一個未來世界的秘密,陪伴他做實驗,分享他每一個新發現的喜悅。然而事情總不能如願,天才男孩變成了滿腹牢騷的大叔。對註定完蛋的世界滿腹牢騷,對他曾經傾注過最純真感情的女孩兒滿腹牢騷,因為她是個沒有感覺的機器人。直到她為他擋槍,將私密日誌向他敞開。誤會消解,事情應該回到本來的樣子了,但她還有使命要去完成。你跟隨弗蘭克,有一種念念不忘四十年,一朝失而復得,卻馬上又要分離的感動。順帶一提,一個老男人深情凝視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怎麼化解掉這種不協調感?小拉菲老到的表演提醒你,雅典娜事實上有起碼幾十歲的記憶,而喬治克魯尼準確地將弗蘭克那種」面孔大叔,內心依然技術宅初戀小男孩鬧彆扭「的感覺傳遞出來,將將消去了這種不協調感。


3.各個為了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專註做自己事情的人收到徽章。不知道為啥,這裡就是很感動。

其他瞬間有待發掘。自然,整個電影難稱完美,比如鋪墊太長,展開之後又太倉促;比如挖好的坑不填(凱茜父女的關係啊,那個著墨這麼多的帽子居然就這麼吹跑了然後就沒了?!);比如弗蘭克與雅典娜感情副線喧賓奪主;比如治癒一個世界的辦法居然是將它急需的實幹型夢想家拐跑……一定要挑刺的話,自然總還有能挑出來的地方。但你總得問一問自己,你看完一個電影希望獲得一個什麼結果。就像那個印第安寓言……


你心裡有一條閱片無數因而憤世嫉俗的狼,有一條時刻尋找感動的機會並抓住機會感動的狼。哪一條會贏?


9分(好吧電影-1分,拉菲卡西迪的表演10分)。


適合帶小盆友看的教育片兒~但是非常想吐槽喬治克魯尼和機器人小女孩的戀情…喬治克魯尼成老爺爺了機器人妹子還是10歲不到的幼女…雖然他倆沒咋滴到不得不說我看的時候非常齣戲~覺得有戀童傾向十分不舒服


喬治克魯尼主演《機械洛麗塔》


凡是大牌主演來中國宣傳造勢的電影都很爛這個基本法則請牢記


推薦閱讀:

電影《蝴蝶效應》有哪些邏輯漏洞?
如果哈利波特當初由迪士尼拍攝會如何?
和歐美演員比起來,中國的女演員的藝術生命好像都不是很長久,到底是什麼原因?
為什麼《魔戒/指環王3》得了那麼多奧斯卡獎,而《魔戒》《霍比特人》其它幾部卻得了很少?

TAG:電影 | 迪士尼Disney | 影視評論 | 美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