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工筆人物畫有何區別?
從這兩幅圖中可以看出古今工筆人物畫有何區別?尤其是人物形態、面貌上。
重點問題是【古今工筆人物畫的區別】而非【從這兩幅畫中】謝謝!
謝邀。
題主給的第一張是傳為明人吳焯所繪《河東夫人像》,第二張是廣美教授羅寒蕾所繪人物,如果印象不差的話,應該是羅寒蕾老師的自畫像。
河東夫人是誰呢,河東夫人就是秦淮八艷之一的柳如是,她同時也是著名的女詩人,錢謙益的側室以及著名的反清義士。
題主說不要從兩張圖上找區別,但題主給的兩張圖確有見微知著的效果。高居翰先生認為18世紀到20世紀(近現代)的中國畫是在試圖回歸前代風格,卻不再那麼富含意義。那麼要說古今人物畫的區別,技法表現都是皮相,最終其實是落實在那個「意義」上。
就好比我們看到柳如是的畫像,自然而然會想起她身著男裝儒服,同松江一帶的文人吟詩飲酒,或是同錢謙益的過往,最起碼會想起那句「我見青山多嫵媚 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這些並非畫家之功,而是被畫者自帶的精神內涵,和歷史渲染的文化烙印。
要論技法,不僅是羅寒蕾老師,後人對技法的豐富一定是比前人多的,但是中國畫從來不是以技法為尚,儒家對傳統繪畫的理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成教化,助人倫」,要「見篡臣賊嗣,莫不切齒;見高節妙士,莫不忘食。」古人畫前人像、畫今人高士像,是要借圖畫而思故事,借故事而感興榮。我們現在的工筆人物畫,則主要是借人物而表我意,或者說表我「技」。
從古到今千千萬萬的畫人,難以計數的畫法畫派畫理,很難事無巨細的表述。繪畫不僅是藝術欣賞,還同文字一樣,是歷史文明的一種載體。今人看今人的衣冠服飾,相貌身材從來不會覺得「古」,但或許百年以後人們依舊會把我們當古人研究。所謂的古今之別,其實是我們一次又一次對「古」的追憶,本質上是我們對今不逮古的默認,是我們對文化失落的默認。
如果這是一個文化的末法時代,那麼局限在繪畫系統內的探討,並不足道。
瞎說一氣。
今之工筆人物如少年,古之如老人,少年蠻就是喜歡浪說白就是玩效果,有個叫何某某得畫了個少女,少女穿了個毛衣白毛衣,他媽的居然用丙烯。。。辣雞(我聽那個某某說的,可信度極高)。少年浮躁,會去嘗試更多好玩的,正正腳踏實地畫畫的少了。如果古人就會一次次用雪蛤粉去染,這是費時費力的工作。
技法上就不說了,有點繪畫常識的人都能說。
推薦閱讀:
※學習速寫應該臨摹哪些大師的作品?
※有很了解畢加索的嗎?很想賞析下他的作品,特別是畫風抽象的。
※為什麼彩鉛現在那麼貴?
※拉美著名畫家和畫作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