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是逆天而行嗎?
12-19
諸葛亮十年內六出祁山,最後一次火燒連營困住司馬懿馬上就要打敗司馬懿,偏偏一場雨解了司馬懿的危機,是不是連天都不幫諸葛亮了,他不是會觀天象嗎,為什麼算計好了用多少油留多少糧卻沒料到有大雨?
呵呵,這是討論三國演義還是討論歷史呢?
如果是三國演義,那麼諸葛亮六出祁山算是逆天而行了。畢竟三家歸晉是所謂天數。
如果討論歷史,那麼諸葛亮北伐應了孫子兵法的說法,叫不敗在己,制勝在敵。也就是說一流的軍事家只能保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但是真的要戰勝對手則需要對手漏出破綻。
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恰恰就是「不敗在己」的真實演繹。事實上,曹魏之所以會被司馬氏謀竄本質上就是因為諸葛亮不斷北伐,不斷施壓。如果我們做個推演,讓諸葛亮活得比司馬懿更長,那麼每次北伐都將給魏國帶來巨大損失。前人曾經計算過,魏軍防禦的成本遠遠高於蜀漢進攻的成本,那麼這個局勢一直持續下去,會不會有朝一日引起魏國內部的騷亂呢?
我想這正是諸葛亮一次次北伐的目的所在,用最小的損失儘可能地消耗魏國的國力,然後積小勝為大勝,不斷施壓最終讓魏國出現內亂,也就是所謂「天下有變」。這個思路到底對或者不對眾說紛紜。我只能談我的看法,我認為諸葛亮的戰略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如我前文指出,曹魏被篡本身就是諸葛亮多年北伐的成果。倘使再給諸葛亮四十年陽壽,天下是歸司馬還是歸蜀漢真是個未知之數。
即便是以最終成敗來看,曹魏,蜀漢誰都沒有贏得最後勝利,其實是打了個平手。諸葛亮並沒有輸。說白了還是軍師的戰略,還想著一統中原,王室不偏安,姜維後期蜀丟了漢中過後,就註定要滅亡,也就不談什麼進攻了...荊州丟了有漢中尚可一戰,進可出祁山,退可拒守為將來做圖謀,所以據漢中,出祁山是一個不偏安的正常戰略,沒有漢中的蜀,遲早得廢,劍閣攻不下,還可以偷渡陰平...漢中在的話,諒其也不敢直取陰平...以前我也不大明白為什麼我大四川有劍閣天險就夠了,軍師為毛還要煞費苦心的占漢中,吃力不討好...跟蜀地內部連接也問題很大,像我大四川這種偏安沒問題,要想圖謀天下,作為一個戰略家,不可能是一昧防守,遲早得死..另外諸葛六出祁山進可攻退可守,清楚陝南地勢的都清楚,漢中不容易丟的...再往前看巔峰期有荊州漢中的時候,圖謀中原國力能夠正面杠一波魏的,奈何先主仨兄弟不聽軍師的啊,還不容易蓄起來實力一下被吳滅的差不多,元氣大傷...要是魏出幾個庸才也就還能搞一波啊...幹掉荊州和關中平原,蟄伏几年,蓄力一番,一統天下還是尚可期的...高手過招,從來都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賭的就是對手會不會失誤....奈何魏晉都不坑,還加了buff...蜀中無人..天命所致,大勢已去...
六次都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知天命而盡人事
是,諸葛亮的北伐無論如何也不能成功,然不伐魏漢也要亡,不如奮起博之,或許有反轉的機會呢,諸葛亮立志要復興漢室,要報答劉備知遇之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既令人感動又讓人覺得悲哀。
蜀漢的國力確實比不上曹魏。北伐成功的可能很小,尤其是在丟了荊州之後。中國歷史上以北統南建立統一王朝的例子比較多,以南統北的僅明太祖一人而已,南北地勢的差異和經濟實力也是很大的影響因素。
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而不是選擇與東吳一樣偏安一方,維持三國鼎立的局面。因為蜀漢打的是漢室的旗號,自認是正統,而曹魏是篡漢的亂臣賊子。所謂王業不偏安,不北伐何以正名。有沒有實力北伐是一個問題,但伐不伐又是一個問題。諸葛亮北伐的動機有很多,他也知道北伐基本不會成功,但不得不北伐。
如果說逆天,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本身就是逆天的存在。
諸葛亮的六出祁山都是在逆天而行,在丟掉荊州之後,早已不是當年隆中對的決策,以蜀國的實力其實並不能吞掉魏國,孤軍深入,就算攻下長安洛陽又怎樣,守不住的,打得仗越多,傷害越大。(ps:打過三國志的就知道從蜀地去打魏國明顯困難許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