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殼機動隊》里的 Ghost 到底指的是什麼?是指義體人的大腦嗎?
看「攻殼機動隊」很久了,一直對裡面提到的Ghost不是很明了,似乎是指義體人的大腦,但是又好像不完全一樣,求達人解答。
這首先要從攻殼中「Ghost」一詞的出處和歷史起源說起。
Oxford 的行為主義精神哲學先驅 Gilbert Ryle 在《心的概念》(The Concept of Mind, 1949)中引入了「機器中的幽靈」(Ghost in the Machine)一說。首先,Ryle 是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的反對者。他認為身心二元論在理論基礎上犯下了致命的「範疇錯誤」,哲學家無法對日常語言表達式進行正確的邏輯分析,從而導致了根本的誤解。
Ryle 書中對笛卡爾的主流身心二元論學說是這樣總結的:The official doctrine, which hails chiefly from Descartes, is something like this. With the doubtful exceptions of idiots and infants in arms every human being has both a body and a mind. Some would prefer to say that every human being is both a body and a mind. His body and his mind are ordinarily harnessed together, but after the death of the body his mind may continue to exist and function.
[The Concept of Mind, 60th Anniversary Edition - Gilbert Ryle - Pg.1]
中文版:
這種「官方」學說主要來自笛卡爾,它大致是這樣一種學說:可能除了白痴和懷抱中的嬰兒之外,每個人都有一個軀體和一個心靈。有些人則寧願說,每個人都既是一個軀體又是一個心靈。通常,他的軀體和他的心靈被套在一起,但在軀體死後,他的心靈可能繼續存在並依然發揮作用。
[心的概念, 商務印書館 - 吉爾伯特·賴爾 - Pg.4]
對於笛卡爾的「官方」學說,Ryle 在書中是這樣回應的:
Such in outline is the official theory. I shall often speak of it, with deliberate abusiveness, as "the dogma of the Ghost in the Machine". I hope to prove that it is entirely false, and false not in detail but in principle. It is not merely an assemblage of particular mistakes. It is one big mistake and a mistake of a special kind. It is, namely, a category-mistake. It represents the facts of mental life as if they belonged to one logical type or category (or range of types or categories), when they actually belong to another. The dogma is therefore a philosopher"s myth.
[The Concept of Mind, 60th Anniversary Edition - Gilbert Ryle - Pg.5-6]
中文版:
「官方」理論大致上就是如此。我將常常有意貶抑這個理論,把它叫做「機器中的幽靈的教條」。我希望證明,它是全然錯誤的,並且不是枝節上的錯誤,而是原則上的錯誤。它不僅僅是許多個錯別的匯總。它是一個大錯誤,一種特殊的錯誤。也就是說,它是一個範疇錯誤。它表述了內心生活的一些事實,似乎這些事實屬於另一種邏輯類型或邏輯範疇。因此,這個教條是哲學家的一個神話。
[心的概念, 商務印書館 - 吉爾伯特·賴爾 - Pg.9]
這也就是「Ghost」一詞在哲學界的誕生。至於 Rlye 闡述自身觀點進行的邏輯分析和哲學論述,由於我還沒系統地學習過哲學和哲學史,所以暫時不敢過於評說。但是總的來說,「Ghost in the Machine」就是 Ryle 對笛卡爾身心二元論的諷刺性比喻。後來 Ryle 又在 1950 年 BBC 廣播的演講中將這個比喻演變成了「拉火車的馬」(Horse in a Locomotive),不過似乎書中的比喻更受科幻作家們的喜愛,在很多科幻作品中都能見到「Ghost in the Machine」這個短語,有時候甚至會用來作為章節標題,通常用來指稱擁有了自由意識的AI。
攻殼的設定也是借用了 Ryle 提出的「Ghost」比喻作為一個重要的概念。如果從字面上來理解,傀儡師的存在就是一種純粹的「Ghost in the Machine」現象,因為她實際上是在網路中運行時覺醒了意識的計算機程序,是誕生並生存在電子世界中的「生命體」,至少在電影中是這麼稱呼的。但是如果按照 Ryle 對笛卡爾的論述角度來看,攻殼的劇情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在探討「Ghost」是否依存於「Machine」之中——當肉體消逝之後,心靈是否還能延續存在。對於這一問題,攻殼的系列作品還未給出明確的答案或偏向,所以在動漫中「Ghost」這一概念的延伸意義其實並不是與 Ryle 的原意完全平行的。
實際上對攻殼的設定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應該是 Arthur Koestler 的 The Ghost in the Machine。這才是攻殼設定中「Ghost」的真正出處。雖然這部作品也很俏皮地用借用了 Ryle 的比喻作為書名,但是它所討論的問題卻遠遠不止本體論的爭執。這本書出版於 1967 年,儘管書的封面上印著「這本了不起的書應該被所有關心人類未來的人們學習」,但是它並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僅有的譯本也只有日文和匈牙利文。
這書在市面上已經很難找到了,不過還是被我在學校的圖書館裡頭翻出來一本。看這被剪貼上去的封面和重新裝訂的書體就知道這書有一番年頭了。如此詳細地描述這本書是因為從看第一頁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就像是將攻殼中的各種概念和主旨逐個分析,詳盡地理解了一番一樣。我的直覺告訴我攻殼的作者一定仔細地拜讀過這本著作,而後來在另外的資料(Anime and Philosophy : Wide Eyed Wonder)中我也找到了確實的記錄表明攻殼的設定的確有很多都取自於這本書中所提到的概念,比如 Stand Alone Complex 現象中的文化模因和子整體理論,詳見我的另一個答案。好了,回到正題——「Ghost」上來。Koestler 雖然借用了 Ryle 的比喻作為書名,但是他並不贊成 Ryle 否認二元論的本體論觀點:
By the very act of deny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ghost in the machine - of mind dependent on, but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actions of the body - we incur the risk of turning it into a very nasty, malevolent ghost.
[The Ghost in the Machine, 1967, Pan Books Ltd. - Arthur Koestler - Pg.235]
手動翻譯:
在否定機器中的幽靈——我們精神的依靠,我們行為的主導的存在的同時,我們也將蒙受將其變成陰險歹毒的幽靈的風險。
這段話說得很晦澀,Koestler 在書中也沒有使用非常直接地論據來反駁 Ryle 的邏輯推論,而是選擇從社會現實和科學研究報告方面進行討論,從而出於社會責任心才做出這種反應。他表示,本體論的爭執已經不僅限於學術界的紙上談兵,而已經涉及到了社會道德、政治法律等現實問題的層面,人們急需一個可以信服的答案。言外之意也就是說 Ryle 在這個緊要關頭橫插一腳,將二元論全盤否定會造成社會的不安。然後又舉了例子說明 Ryle 所領導的 Oxford 學術班子在科研成果上是在不停地給自己打臉,比方說在他們對實驗者進行接觸式的大腦皮層電極刺激,讓實驗者的手臂機械性地運動時,實驗者稱感覺自己的意識脫離了身體。諸多類似這樣的研究結果讓 Oxford 的研究者掀桌加吐槽說:
"Oh, Brain is Brain, and Mind is Mind, and we don"t know how the twain meet."
[The Ghost in the Machine, 1967, Pan Books Ltd. - Arthur Koestler - Pg.235]
手動翻譯:
「喵的,腦子就是腦子,意識就是意識,我喵造他倆麻干係。」
總之,Koestler 的看法是 Ryle 想要證否身心二元論卻最終沒有成功。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就支持笛卡爾的學說。在他看來,二元論和一元論的支持者不過是在追究心靈與物質的從屬關係,而並沒有從實際的角度去探討兩者之間的根本聯繫。他認為圍繞在一個現今科學手段無法證明的問題上咬文嚼字地相互攻擊是毫無意義的。因此 Koestler 在書中試圖尋求一種折中的理論來看待這一問題。
在書中 Koestler 構建了一個全新的 Open Hierarchic Systems(OHS)來解釋心靈與物質之間的聯繫。關於這個理論的篇幅很長,我不打算大幅摘抄,網上也沒找到相關的文獻,不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下這篇摘自書後附錄的關於 OHS 的一份總結。我就以概述的方式用自己的話大致地將 Koestler 的理論介紹一下好了。
Koestler 在闡述自己的理論的時候很少使用心靈(Mind)一詞,而是選擇使用意識(Consciousness)。在哲學中這兩個詞之間是有著本質上的差別的,不過本文不作過多論述,只是讓讀者注意一下。Koestler 認為,意識是一種開放性的層級系統,即意識有程度的劃分。而意識的程度表現也是分為全局程度和事件程度的。全局程度反映一個人的清醒狀態(General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 degree of wakefulness),比如昏闕時人處於無意識狀態;睡覺時處於潛意識狀態;醉酒時處於模糊意識狀態;正常情況下處於清醒意識狀態;遇到突發事件時處於過度意識狀態。而事件程度反映一個人對一件事的認知程度(degree of awareness of a specific activity),比如電腦初學者在打字的時候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在鍵盤和手指的運動上,無法一心二用;但是專業程序員打字的時候還可以跟別人談天,這就是事件程度的不同。意識程度低下的時候人們往往是在對熟悉的外部環境下意識地做出本能性的或習慣性的機械性(Mechanical)反應;而意識程度強烈的時候人們則是需要經過思考做出精神層面上的(Mental)決定反應(Decision Making),再結合自動化的機械性的子技能(sub-skills)完成事件。而人們在一些特定的場景條件下會發生控制轉移(Shifts of Control),比如在熟悉的路段上機械性地開車時突然蹦出一隻袋鼠,你就會從機械性的控制轉移到精神性的控制上,通過自主判斷決定是否要蒙受駕駛危險進行躲避行為。這種突然性的控制轉移,在意識程度上造成的非連續性瞬間提升被 Koestler 比喻為量子躍遷(Quantum Jumps)。人們有時候感覺到的「身體不屬於自己」的下意識行為其實也不過是在意識的舞台上活躍在暗處的小動作罷了。人們在學習一項技能的初期會以強烈的事件意識去執行它,但是隨著這項技能的熟悉化、習慣化,它逐漸的會從意識的舞台上淡出,慢慢地變成一項機械性的被動性行為。用書中的話來說,就是:Machines cannot become like men, but men can become like machines.
[The Ghost in the Machine, 1967, Pan Books Ltd. - Arthur Koestler - Pg.251]
手動翻譯:
機器不能變成人,但是人卻可以變成機器。
當然這句話跟圖靈測試什麼的並不屬於一個範疇。他的意圖其實在於我們所感應到的心靈或肉體的事件只是意識程度的不同,兩者只是天平的兩端,關鍵只是在於我們怎麼擺放我們的砝碼使得我們感受到某一明顯的趨勢。Koestler 的 OHS 理論大意就是如此,只是中間還涉及到很多細節上的補充性理論,比如信息熵與整體論,我就不多扯了。Koestler 在書中並沒有明確地提到「Ghost in the Machine」這個比喻與自己的 OHS 理論的聯繫,但是按照我的理解,「Ghost」在他的理論中其實就是誕生在意識漲落之間,自我(Ego)無法控制的一種傾向性。Koestler 的 OHS 理論並沒有完全解決本體論的糾紛,而只是探索了一條新的研究道路,並做了一些開荒工作,然而這套理論也是基於一些未曾解決的問題的。比如來自環境的信息是如何被意識接受,中間是如何進行解析和抽象化的?大腦與意識之間的交互過程和原理又究竟為何?這一系列的問題也是解決本體論糾紛的關鍵,Koestler 的理論只是巧妙地繞過了這些問題,用中立的姿態去探究更本質的聯繫罷了。
好了,了解完理論和歷史,我們再回到攻殼的問題上來。攻殼中的「Ghost」我們已經揭示出了幾層含義,但其實它不僅繼承了 Koestler 的理論思想,還在他的研究上更進一步——對那些未解決的問題進行了文學性的、科幻性的假設。正如下面的這段資料所說:The Ghost in the Machine perspective on posthumanism sees advantages in leaving the human body altogether. The idea is that perhaps human consciousness could be transferred to a machine, thus negating the necessity of the human body and all the frailties that go with it.
[Anime and Philosophy : Wide Eyed Wonder - Ch.1 - The Ghost in the Machine]
手動翻譯:
機器中的幽靈的觀點對於未來人類的看法是人類的軀殼將歸於一體。也就是說人類的意識可以被寄存於機器之中,從而否定人類肉體的必要性並避免了它所有的弱點。
攻殼中的基本設定中,人類被高度義體化,那麼這些失去了大部分肉身的人類還能保持原有的自我嗎?這是攻殼在假設設定後提出的基本問題。然後便是更進一步的:純粹的機械能夠孕育出意識和自我嗎?這是從 Tachikoma 獲得「Ghost」這條線引發的疑問。攻殼裡還幻想了人工智慧可以孕育出擁有意識的「Ghost」,也就是完全脫離肉體誕生並存活的純粹意識體——傀儡師。而且傀儡師還和素子的意識融合,那麼新誕生的意識體究竟是什麼?
攻殼中對幻想未來人類的構成以及未來人類的自省(Introspection)過程提出了很多深刻的思考。而「Ghost」這個概念在這其中則起到了貫穿始終,連結端點的作用,從而也成為了對人類未來的一種憧憬和祈願。===============重要聲明================
以上內容未經作者本人許可不允許任何形式的轉載。
=================謝謝=================
ghost是指靈魂,體現為自我認知。
是什麼東西,使得我成為了【我】呢?
在攻殼機動隊中,認為既不是邏輯計算的能力,也不是知識或者記憶。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確認自己為我的東西,就叫做ghost。
ghost不僅在功殼裡,在現實中同樣也不為人所知。ghost代表的是事實上存在,但原理未知的某種神秘。ghost指靈魂。關於ghost的問題感覺押井守的95劇場版最經典。
在攻殼的世界中,機器與人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人們將擁有ghos作為人與機器的判斷標準。
而對於ghost具體是什麼則無定論。
傀儡師是誕生於信息之海的人工智慧卻宣稱自己擁有ghost,能與素子進行信息,記憶的融合進化。
塔奇克馬擁有非常高的智能可以討論生命存在等哲學問題,並且兩次犧牲自己拯救九課。
久世英雄認為人可以脫離「shell」,使ghost像數據一樣融入網路。從而完成新一輪的進化。(但素子否定了這個想法)
而素子就像特修斯之船不斷地更換義體,甚至因此懷疑自己的存在。
我覺得關於ghost的問題說到底就是能否脫離(或獨立於)shell,變成網路中的信息(那樣我還是我么?= =)。脫離shell之後物理層面看不過是一堆數據的機械處理。
至於我們到底能不能將其稱作ghost還要等未來誰去親身體驗了(不過就算體驗者宣稱怎樣,我們還是可以將其視為程序與數據產生的結果。真相只有體驗者自己知道。。。= =)
謝邀,
短答一下,素子在不同的版本作品中都提到了 Ghost 的低語,其實就是所謂的直覺。
這裡的 Ghost 就是她的精神內核,也是她作為人的證據,可以解讀為她的人性或潛意識。
押井守的攻殼,是哲學的攻殼
攻殼95看完了,也似乎對Ghost有了更深的理解。
Ghost in the Shell,軀殼裡的靈魂,是攻殼的英文名。
在那個電子腦與義體化的時賽博朋克時代,Ghost與Spirit不同。
個體意識的升華,帶來對自身存在的認知,也發現了我被自我限制。
這是盧梭的,被束縛的自由。我們的意識認識到了自己的存在,不能脫離自己的存在,
所以我們的自由只能在束縛中伸展。
而在那個時代,每個人都捨棄了原本的大腦,電子腦進入了每個人的 身體。比今天的智能手機更強大,每個人都是一個移動終端,全球上億個聯網的大腦,構成了一個更偉大的互聯網路。數據之海里,對於黑客來說,沒有隱私。記憶和體驗可以重塑,義體化的人體,也可以作為傀儡。人的記憶和意識也成了可以拷貝的數據。只需要一根電話線,意識就可以遨遊在信息的世界中。
當意識可以轉移和傳輸,人也可以擁有幾個義體,即身體也可以隨意換用。
人類脫離了身體的束縛,更強大機能的電子腦,可以讓植入者在數據網路這個廣闊的海洋里自由的行走。一個更自由的世界。
自我,自身,獨屬於自己的身體,叔本華視作阻礙自我意識認知與拓展之自由的意識的自然之物,終於被打破。
當自己不能限制自我的自由時,新的東西也被創造。
GHOST
「每個人有ghost,貓狗與花草也有ghost,連玩具人偶也出現感染ghost的事例」
在那個時代,GHOST就是意識與精神的新存在。
與精神,意識的區別在於,在電子腦化的基礎上,GHOST是數據化的,程序化的,甚至是可編程的,也可能類似於病毒的存在;GHOST不為身體拘束,遊走於不同終端與信息之海,就像幽靈。它是那個超信息化時代下,意識的進化,認知的延伸。
它也可以誕生於數字之海中。
傀儡師出現了。日本外務省安全部門為了抹消相關黑色記錄而開發的軟體,在釋放到網路後產生了GHOST,成為了傀儡師,一個不存在於現實世界的超級黑客,並將自己定義為生物體。公安九課的調查及傀儡師為了尋求與素子融合而自投羅網,最後導致外務省和九課大戰,構成了整個故事的主線。
素子一直在思索。電子腦移植後,自己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電子腦的加入,是不是又從中誕生了一個GHOST,它潛伏著,它與她並存,還是它早已取代了自己?
「一個人是看不到自己的腦子的。」沒有答案。
傀儡師最後拘束在一個義體內,控制潛入他的素子,並提出融合的要求。GHOST需要人的身體。一個沒有過身體的GHOST意識到,如果只是不斷的拷貝,不產生變異和個性,則無法完成作為生物體所必需的繁殖。
當然這一切還沒有開始,他就被外務省的特種部隊用反器材狙擊步槍狙殺。
傀儡師事件結束了。但押井守的攻殼還會繼續帶著人們思考下去。可以這麼說,士郎正宗的漫畫攻殼帶來了一個全新的科幻世界,而隨著智能手機普及至今天的局面,那個時代也漸漸降臨在我們身上;押井守的攻殼劇場版將之提升到了哲學的高度,討論人類如果走到那個方向該何去何從;而神山健治的攻殼SAC,則以深刻反應現實的政治鬥爭主線,講述了一群不為過去背負,戰鬥在現在,開拓未來的人們的故事。當然SAC中關於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的種種剖析,猜想和思考也同樣精彩。
原著已經說了「說是靈魂就行"吧。因為靈魂是一個唯心的概念,而Ghost是一個唯物的概念。從語境上來說,少校說「我的ghost在對我私語」不可能是指「我的靈魂在對我私語」,這有點類似於「直感」,類似於人類大腦內部或者說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的一個精神性的功能或者器官(或者人工智慧的一個子程序),是比靈魂這個概念低一個層次的具體所指——起碼在原著裡面沒有明確承認靈魂的存在。
靈魂相當於「我」的精神上的一種象徵,象徵的是「我個人」,而ghost屬於我但是不是我,你要考慮這是一個電子科技人工智慧的科幻片,人工智慧沒有靈魂,但是一樣可以有ghost(雖然是極少數),一個比簡單的智能高但是沒有自我意識的東西。同樣,少校最後和傀儡王合體,說明ghost也可以不屬於個人,你不能說你的靈魂不屬於個人,你不能把自己的靈魂和別人共享,但是卻可以把自己的某些ghost分享出去。好比佛教說身體是靈魂的衣服,但是靈魂有個人本質和底層等層次,相當於你脫了肉體這個衣服,你可以隨便換身體(雖然技術限制不能換掉大腦這個硬體,但是理論上是可以完全數據化),但是你還有一個靈魂的衣服,一個具體數據的載體,類似於你是一個windows上面的軟體,你就不能在mac上跑(比喻的不好請見諒)。素子後來連這個精神上的衣服也脫了,就牛了。佛教就明說了你脫離了肉體,成了純精神體的六欲天的無上天魔,你還是有限制不是絕對自由,肉體這個時候不是束縛但是還是被你需要,但是這個限制肯定比人類小。
拿物理上的東西來比喻,一個人的棒球水準的打擊力,上層有打者的個人風格和戰略思考(靈魂),也有下層的肌肉訓練(低級肉體,對應人工智慧的底層),這個中不溜的經驗技巧可能就對應於ghost。Ghost,我理解是「此」之所以為「此」,而非「彼」的象徵。
對於人來說,這種象徵就是「靈魂」。
但是攻殼已經擴展了人的概念,這種象徵不能簡單地等同於人的「靈魂」,所以用了另外的詞。
意識、精神、靈魂,怎麼說都可以,就是這一類的東西。
人類的內心不會被物質所束縛,就算連大腦都換成了人造的,但是人之所為為人,重點的是更內在的東西。
ghost in the shell,ghost是虛無縹緲,沒有實體的,象徵人類的靈魂,shell是具體實在的,象徵著異體,實際上推廣到肉體,甚至任何媒介都可以。就是把除了這東西之外的所有東西都換掉,你還是你,如果有這個東西的話,那這就是ghost。
這個東西到底是硬體還是軟體,具體是什麼,對於我們來說是不清楚的,但是對故事裡的人來說,他們應該知道哪些東西中包含了ghost,因為他們有素子這樣的義體人,在全身性更換義體時,不明確這些東西是不可能的。
然而他們也未必對ghost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他們可能只是知道如何操作能保證ghost完整的轉移,或者說,他們以為完整。
是的,對於ghost是什麼,也即人在身體高度可換的情況下,到底什麼是"我",正是攻殼機動隊的核心問題。當器官能換成機械時,當大腦能夠電子化時,當記憶能夠被修改而自己渾然不知時,到底我還是不是我?我們困惑,素子、巴特們困惑,作者也困惑,這正是攻殼機動隊的魅力所在。
ghost的另一個定義是人與機器的區別:人都是有ghost的而機器沒有。這裡的ghost包含有情感、自由意志、獨立思考、不確定性、差異性等等。當然,如你所見,和歷史上無數的科幻一樣,這一點也被懷疑了,也有困惑。
ghost我個人認為是意識體。
素子在電梯那段戲裡有表達自己的疑惑自己的意識是否真的是自己的,巴特回答道你金屬的腦殼內有真實的腦組織,可見即便是缸中大腦,你依然是你,即自我意識。
素子反駁道如今電子腦已經存在如果電腦可以模擬人格或者潛在存在人格也就是人工智慧的存在,可見」我思故我在「也並非站得住腳。
後那段傀儡師的對白更可以說是呼應的前面素子的疑惑,人類自視盛高給其他物質定義生命的含義,在」傀儡師「人工智慧眼裡人類只是覺得自己有獨一無二的dna如同獨一無二的記憶一樣,但其實在那個科幻背景下這一切並非獨一無二而是可以複製和篡改的,最後傀儡師回答了,現在科學無法定義」生命「。
最後人類妥協表示即便你有 意識 ,我們依然不會承認你的, 』傀儡師『拋下了讓時間去做決定吧的潛台詞。
我認為這種作品實在太超前了,即便作品裡的世界觀也無法定義 何為 意識 何為 生命,又何況如今的我們呢?
what defines you as a person. 使你之為你, 不是別人的東西.
曾經有人覺得心或肝是, 後來腦死亡才算人死, 在能上傳意識後人們發現可能腦也不是
那什麼才是呢? 可能我們的存在更接近進程
是指一種信息模式吧。
大概是靈魂吧,這是人類和機器人的界限。
人到底有沒有靈魂?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無數科學家和科幻作家都做過相關假設,甚至連我這樣的普通人都會忍不住懷疑:是不是人類千百年來永生不滅的野望已經到了快要實現的一天?
科技已經能做到移動存儲,器官移植,DNA複製,3D列印等等等等,那麼假設人類身體的衰敗無可避免時,是不是能用3D列印技術列印一副新的軀殼,再將記憶複製在晶元中,再植入這副新的軀殼,達成「轉生」,人為製造「輪迴」?
我們不妨做這樣一個假設:有一個殘疾人,他為了重新變得健全,選擇把自己的記憶和思維模式都複製到一個新的軀殼裡,那麼當他的人造軀殼睜開眼睛時,這個從內到外都和他一模一樣,也以為自己就是他的人造人,是不是他本人?他真的得以用健全的身軀活下去了嗎?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他的「靈魂」還存在在那具舊的,殘缺的軀體中。
當然,這也只是我的假設。關於這個「靈魂」到底存不存在,誰也不知道。但是當我懷著這樣的疑惑看了《攻殼機動隊》時,一句台詞讓我豁然開朗。這是電影中北野武提出的關於人的定義。他說:「能決定我們的獨特性的,是我們的行為。」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我們還是假設上面提到的殘疾人,他想要作為一個健全的人活下去,所以創造了一個健全的「自己」。但是這個人造人如果知道了自己是仿製品會怎麼做呢?會不會想要殺死原本的那個殘疾人來換得一個自己存活的機會?有一定可能性吧。但是一個人通常不會想要殺死自己,所以這個仿製品,不能算是殘疾人本人。這個就是行為所表現出來的獨特性。
那麼什麼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呢?我覺得沒有比「靈魂」更貼切的形容了。記憶可以複製和編造,思維模式也可以,只有靈魂不行。靈魂這種東西,最厲害的科學家也沒有辦法找到它,它是未知的,誰能找到一種看不見,碰不到,甚至無法證實它真的存在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卻是保持我們獨特性的根本。靈魂從出生時就隨之而來,在初始時刻呈現為「天性」「天賦」,然後隨著人的成長慢慢豐滿,讓人保持複雜,讓人有了不同於其它生靈的高深莫測。
在電影《我,機器人》中,機器人會根據數據演算來做出正確的決定。
有一幕劇情是這樣:一輛車掉進深水中,車中有大人和孩子等待救援。機器人根據演算,判斷出孩子的成功率極低,所以直接區救了大人,根本就沒有管小孩。他們的決定冰冷而正確,因為如果先救孩子,也許大人也會因為延誤了援救時機,和小孩一起死亡。但是如果換做是人類去救援,人類會忍心眼睜睜看著孩子直接去死嗎?大多數人說什麼都要拼一下吧?所以我相信,人類所擁有的是機器無法擁有的「靈魂」,所以人類才能創造奇蹟,而機器不能。但是我們往往對機器偶爾展現出的人性感動到一塌糊塗,卻總對自己所擁有的人性不以為然。
《攻殼機動隊》中也是一樣。歐萊博士最後的選擇,也是一時間感情壓制了理性,讓自己承擔了嚴重的結果。浮誇一點的話,可以說她做了一個超脫於理智的決定,是靈魂的選擇。也正是她的選擇,讓米拉有了求生的機會。我無法給靈魂下定義,但是我想它包含了天性,理性,情感和意志。它決定了你是什麼樣的人,外在表現就是一個人的行為。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姿態,都是靈魂對世界的投影。電影中素子的媽媽對米拉說:「你看我的樣子讓我想到了我的女兒。」這就是因為她看見了素子靈魂的投影。
醫學判定人類死亡是腦死亡。我想,靈魂大概就居住在腦海里,它自由,脆弱又美麗。如果不再有靈魂,就不會有植物人被喚醒這樣的奇蹟,也不會有世事兩茫茫的悲傷。生命之所以可貴,是因為它會消逝,讓人懂得珍惜,讓人明白離別的意義。三島由紀夫自殺前留下一言:「人間至美,夜風吹零落花。」能感受到這個美麗的瞬間,可能就是靈魂存在的證明吧。有沒有ghost是區分人與機器的標準。基本可以理解為過去經歷的記憶和獨立思考的邏輯,自己兩者混合產生的個性。從技術上看應該是整個電子腦操作系統核心之類的東西。
看過一篇文章 漫談攻殼機動隊: 當機器有了靈魂 我們該如何存在
節選一部分呢內容
《攻殼》的英文名叫Ghost in the Shell。大量的科幻作品中也都有這個Ghost的身影,你可以把Ghost說成是魔鬼、是幽靈、是靈魂,總之,它是隱藏在硬殼之下的機器之心。對於這個Ghost,6W君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這篇文章會從電影出發,但要探討的對象不是電影本身,而是人工智慧,更確切的說,是機器之心。我們來探討兩個問題,第一,Ghost從何而來。第二,有了Ghost的機器人,這個世界會好么?
0-1
我們很難對Ghost有一個清晰的定義,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麼,但我們知道它不是什麼,它不是自動化,不是流水線上往瓶子里灌可樂的機器;不是內置的代碼,它不是一個會將笑話的Siri,也不僅僅是感情,感情是可以模擬的。可能「獨立意識」這個詞比較貼切。是不是被說蒙了?我們這裡舉兩個簡單的例子加以說明,在《黑鏡》中有這麼一集,女主角的男朋友不幸身亡,於是她找來一個AI來緩解痛苦,這個AI有著前男友的外貌、身形、言談舉止和性格,但它僅僅是對前男友的高度模仿,它的代碼就是要減輕女主的痛苦,它無法脫離自身代碼的束縛。
還有一個好例子是《我,機器人》這部電影,VIKI和Sonny都是人造的機器智能,都有強大的認知力,但區別在於Sonny的思想是自由的,它可以選擇不受三大定律的約束,它的行動以自身需求和價值判斷為出發,而VIKI則始終是服務於人類的程序。
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大定律
通過這兩部電影,我們可以簡單地這樣理解Ghost:不受制於人為的設定,有自由、獨立的自我意識。這種意識的覺醒究竟從何而來,我們不得而知。科幻電影中無非這麼幾種情況:1.自發而生意識覺醒。2.我們親手創造了一個有Ghost的機器人。3.我們自己變成了機器人。
是不是聽上去瘋了?但科幻作品被稱為現代「啟示錄」,它們也都是基於科技的發展所做出的對於未來的預測,我們不妨一個個來分析,老朽姑妄言之,大家姑妄聽之。
小概率事件
很長時間以來,對於動物認知能力的判斷都有一個再樸素不過的標準:看腦袋。通常來講,腦袋越大的動物認知能力就越強,螞蟻的大腦只有幾個神經元,雖然能製造地下宮殿,但那只是本能;狗的大腦就大一些,它能表達出多種情緒,能和人建立一個情感聯繫等等。
我們可以暫且認為大腦內的神經元數量是認知能力的基礎,由此推演出一個理論:Ghost的誕生必須基於一個足夠複雜的系統。而神經元的作用無非就是信息的交流和處理,也就意味著只要我們在一個機器腦中集成足夠複雜的電路板,讓信息互相交互、碰撞,就有可能生成出類似Ghost的東西,實現從0-1的突破。
這和幾十億年前生命的誕生一樣,都是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不同的元素互相反應,最終出現了氨基酸(蛋白質的基本物質),但是這個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並不知道。同樣,在250萬年中,我們的大腦如何完成了認知革命,從猿類中徹底分離出來,坦白講,我們也不知道。科幻電影中給出的解釋倒是直白:《普羅米修斯》中將DNA的起源歸功於外星「工程師」的播種,而猿從人的進化在《2001太空漫遊》中就是一隻黑猩猩觸摸石碑的那一瞬。
《普羅米修斯》中工程師在原始海洋中播下生命的種子
人工智慧的覺醒也許也會像前兩者那樣,無聲無息,當它到來時我們甚至都不會覺察。在複雜的機制下產生一套有規律的系統,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但就是在這極低概率的情況下,我們見證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我能,無限可能
我們一直想造出一個類人的機器(大腦),這在理論上並非不可能,腦細胞的運作方式和電子電路間有很大的共通性,數字模擬系統雖然看起來很粗糙,但是我們已經在此基礎上創造了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科學界有一個著名的藍腦計劃(The Blue Brain),目的就是將一個哺乳動物的生物大腦進行數字化模擬,目前該計劃已經模擬出了老鼠大腦皮層的一個完整區域,其中就包含了1萬個神經元。同樣,我們也能對人腦上進行類似的逆向工程,如果能對大腦進行一個完整的掃描,分析各個層面的構造和運作方式,並將整個數據變成可以量化的信息,進而用3D列印憑空再造一個腦結構,或者在機器人的電子腦中進行模擬和運用,這都不是天方夜譚。
目前很多AI項目都是對於大腦的模仿
目前我們對於人類大腦還處在一個模仿的階段,深度學習就是模仿神經元的工作模式,我們在阿爾法狗上已經見識過了,也許今後會開發出新的演算法和模型,不再一味沉浸於對於大腦的模仿,為AI打造出一個不同的腦結構,讓它的認知力做到「指數級」的增長,最終形成Ghost的雛形。
一個基於神經網路的學習模型
那麼話說回來,我們為什麼要苦苦打造一個擁有Ghost的機器人呢?
其實這背後所蘊藏的是人類對於「永生」的痴迷,我們向來恐懼死亡,難道說自己奮鬥一生所積累的記憶、財富、智慧等,死後就一了百了了?!如果死後沒有靈魂的存在,那麼短暫的一生又意義何在呢?所以秦始皇煉丹,法老做木乃伊,偉人立雕塑等等,都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自己對於死亡的恐懼,希望能把生前的東西以某種形式保存下來。而創造一個有Ghost的機器人,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意味著靈魂可以獨立於肉體而存在,也表達了人類對於永恆的一種期盼和嚮往。
第二個原因大概在於人類喜歡折騰的本性上,我們喜歡去挑戰一些未涉及的領域,爬珠穆朗瑪峰,潛馬里亞納海溝,登月球,去火星,在實現了一個目標後我們馬上就對它失去了興趣,尋找下一個挑戰,不斷證明自己的能力。在《普羅米修斯》中,人造人David就曾問過這個問題,為什麼製造我?人類的回答是,Because We Could,因為我們有這個能力。說白了就是炫技。而創造一個擁有Ghost的機器人,則標誌著人類向「神之領域」的邁進。我能!無限可能。
下一次進化
《攻殼》展現了另外一種可能性,終極的人工智慧是由人演變而成的,是進化的結果。你別說,這種進化還有一個學名:Cyborg(半生物、半機器)。Ghost不是自然的產物,亦不是人造的,Ghost還是人類原原本本的那個Ghost,但是身體已經不是那個身體了,高度的義肢和機器化代替了血和肉。
在《攻殼》描述的世界裡,既有高度智能化的機器人,又不乏高度機器化的人類,人與機械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主角素子在一場事故中倖存下來,整個身體都被機器化,大腦所剩的部分組織被一個鈦合金腦殼所保護著,而小腦等負責運動機能的部分則被電子腦所替代。當自己與純機器人越來越像時,靈魂和肉體產生了巨大的分割,素子也不禁懷疑起靈魂的本質,說的直白點,就是汪峰大哥唱的那樣:我該如何存在?
原文 漫談攻殼機動隊: 當機器有了靈魂 我們該如何存在
好奇心會滋生慾望,機器沒有慾望,也就沒有ghost,只會執行程序。
慾望會使人相互模仿,進行同質化競爭,類似於執行程序,變成行屍走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有對事物純粹的熱情,就是好奇心,君子也有慾望,但能分清楚加以控制——修身。
小人也有好奇心,但是和慾望糾纏在一起,傻傻分不清,變得迷茫。
五十知天命,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道理簡單其實很複雜,明白了也做不到作品的解釋是靈魂,個人覺得應該是自我意識吧,機器也可能產生
日本應該是比較早就開始討論關於智能機器的生命意義和社會意義。在未來社會有機器人,生化人等不同形態的載體但都具備人的情感,思維。它們算不算真正的生命體,它們和傳統意義上的人的道德關係應該是什麼樣的,在社會上會怎樣與人互動。 攻殼機動隊的英文叫ghost in shell。 ghost我覺得指的是人性。不管形態如何,具備了人性就是人。humanity prevail
攻殼機動隊剛看第一季前三集,發現自己很喜歡!
基於現有的理解,我認為Ghost指的是自我意識,包括產生自我意識之後由此引發的作為一個智慧生命體對這個世界的理解的投射。
先佔個坑~邊看邊補充~
以前沒有用ghost裝過windows?
推薦閱讀:
※《文學少女》與《光在地球之時》在內容與思想上有何異同?
※哆啦 A 夢裡既然有任意門,為什麼還需要竹蜻蜓?
※高達的造型在機器人 / 機甲美學中是否已經是最優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