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孔乙己?

每次讀孔乙己都有說不出的悲傷


說到底,孔乙己只是一個看不起底層人民卻又擠不進上流社會的一類可憐人而已。

在我們讀書的時候,或會遇到這樣的一類人,他的成績比一般人要好,但是又比一部分要差。全班的成績以他為分水嶺,在他以上的學生,最差的也拉他幾十分;在他以下的學生,最好的低他幾十分。

就像韓寒寫的三輪車一樣,比汽車少個輪,比自行車又多個輪,是一個尷尬的存在。

孔乙己就是這樣一個尷尬的存在!成績好的不願意和他玩;他卻又自恃清高不願和成績差的為伍。

孔乙己是自負而又自卑的一類人!他穿著長衫卻又會紅著臉和別人爭辯。他會欠酒賬,但人品又比別人好,有錢就還。

孔乙己又是一個特別孤獨的人!知乎上之前關於孤獨有句很經典的話——稍有人問,你就會敞開心扉,其實就是孤獨——到現在,我們還是會記得那句:你可知道回字有幾種寫法嗎?

是不是覺得有點像往日或是現在的自己?

讀書十二年,渾渾噩噩,文不成,武不就,連打遊戲都沒別人厲害。想調皮一下卻又沒勇氣,沒有早戀過,從不曠課,老師說上一句要臉紅好幾天,不敢遲到早退。想想,這些年活得還真是中規中矩啊!

然後,終於混得一紙文憑。發誓老子一定要混出點人樣來,卻又被現實一點點的割碎了最初的夢想。算了,隨便找個工作混日子算了。朝九晚五,也好像不錯。到了年紀,娶妻生子,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然後,我們開始憤怒別人混得如魚得水,開始艷慕別人前呼後擁。看看自己,身後總是空無一人。嘆自己生不逢時,恨老天有眼無珠。

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終於有一天,你發現,那些好的差的同學都好像過得比自己好,看他們朋友圈裡同學聚會的場景你才發現原來和他們其實沒讀過書。

你一腔抱負無人訴說,壯志難酬終於又憋死在自己心裡。就像那最後消失不見的孔乙己一樣。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真的只是在說孔乙己嗎?

謝謝。

願身體健康。


在燈光下,你一回頭就能看見他的影子。


我是語文老師。
某個晴朗的早晨在上文言文,又是陶淵明。學生昏昏欲睡,懶散、昏沉地說:「不為五斗米折腰。」我一瞬間想到了孔乙己,想到了這一個畫面。孔乙己知道「茴」字有四種寫法,然後呢?
然後呢?
我說著陶淵明的高潔情操,然後呢?
我說著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然後呢?
我說著「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然後呢?
我一瞬間發現,我就是孔乙己。我想哭,我想在魯迅先生面前俯身痛哭。
那是剛剛被校長一頓罵的我,那是被領導訓斥得豬狗不如的我。
迂腐,愚昧,以及,無能為力。


附上原文的注釋:

 ⑴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一九年四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發表時篇末有作者的附記如下:「這一篇很拙的小說,還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時的意思,單在描寫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並沒有別的深意。但用活字排印了發表,卻已在這時候,——便是忽然有人用了小說盛行人身攻擊的時候。大抵著者走入暗路,每每能引讀者的思想跟他墮落:以為小說是一種潑穢水的器具,裡面糟蹋的是誰。這實在是一件極可嘆可憐的事。所以我在此聲明,免得發生猜度,害了讀者的人格。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六日記。」

  ⑵描紅紙:一種印有紅色楷字,供兒童摹寫毛筆字用的字帖。舊時最通行的一種,印有「上大人孔(明代以前作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這樣一些筆劃簡單、三字一句和似通非通的文字。

  ⑶「君子固窮」:語見《論語·衛靈公》。「固窮」即「固守其窮」,不以窮困而改便操守的意思。

  ⑷進學:明清科舉制度,童生經過縣考初試,府考複試,再參加由學政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的列名府、縣學籍,叫進學,也就成了秀才。又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鄉試(省一級考試),由秀才或監生應考,取中的就是舉人。

  ⑸回字有四樣寫法:回字通常只有三種寫法:回、〔外「冂」內「巳」〕、〔「面」之下部〕。第四種寫作〔外「囗」內「目」〕(見《康熙字典·備考》),極少見。

  ⑹「多乎哉?不多也」:語見《論語·子罕》:「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這裡與原意無關

  ⑺服辯:又作伏辯,即認罪書。
————————————————————
————————————————————
為避免犯了(1)中先生說的錯誤,聲明,本篇僅從孔乙己身上的某一角度出發,對魯鎮人們的一些思考,引申到現今的狀況。不為孔乙己洗白。

我想原文寫了一種社會態勢,批判或同情的都不是孔乙己一個人。


我也不想否認孔乙己身上的缺點。魯鎮人的嘲笑我很反對,也不就能說孔乙己比魯鎮人就又高了。

但有幾點我覺得挺有價值:1、孔乙己多多少少因為好吃懶做而窮;2、孔乙己偷的不是錢財而是書;3、魯鎮人嘲笑孔乙己並不是我們嘲笑孔乙己的緣故;4、孔乙己因為偷書被私刑,以至於被打死了。

魯鎮的人很可能並不是因為偷這事不道德,才譴責孔乙己的。而是因為他本身已經落魄,還要偷書,想「潔身自好」或者說「故作清高」,跳出奴才圈子。奴才們自然要加倍看不起這個奴才里的異種了。

我同情孔乙己並不是覺得他偷書和好吃懶做對。而是由於,沒人因為孔乙己最後那一點,偷了後努力想維持的尊嚴和良心,而寬容一點對待,引領他向善,或者說至少不嘲笑,而非要徹徹底底地打死他,因為真理是這樣的,他就是不對嘛!是我我也要笑他!他死了也是活該。哪怕罪不至死。這是很多答案的看法。於是孔乙己永世不得翻身。這倒讓我想起了《白鹿原》的田小娥。


孔乙己的不事生產個人認為並不是懶惰,頂多算一種愚昧。是讀書人不幹粗活的堅守或者餘毒。可就算這是罪,就該死了?他的行為導致了自己的落魄我無話可說(但多少也有社會原因),可偏打死他也是他自作自受。

誠然,喲呵,丁舉人的家也是偷得的!他的確自作自受了呵。

他窮困潦倒了,偷的是什麼?書?!也真是夠迂了。

還是那個下和人下的問題。小偷被抓住,就能被打死嗎?孔乙己的窮困潦倒,或許是一種時代影響下的自作自受。可他的死,他的一切都被剝奪,卻是一種現在還有的風尚呵。

至於孔乙己給孩子講茴字的寫法,這是裝逼炫耀?我覺得或許不是。這是一種迂腐的善良。他認為讀書上品,大伙兒嘲笑他,但櫃檯邊的「我」,一個他們說認識字的孩子,在孔乙己看來,卻還有希望。所以他「陳懇」地說,然後「惋惜」(原文用詞)。師者,所謂傳道受業解惑也。他很愚蠢地,也想去履行心裡的這句經文。

我喜歡一個詞,悲天憫人,所以我在孔乙己的迂腐里看到了他不安的一生,而每個人都是有一生的,我身邊全是孔乙己啊等等魯迅筆下的人。生活中少年人的那種斬釘截鐵的斥責,正確,卻一來無用,二來讓人心寒。


而喜歡說裝逼這次詞語的人,恐怕生活中也多愛「指點江山」了。


這是一。


第二,我是一向慎用修飾詞和所謂流行語的,我不喜歡說人裝。不擅罵人,也沒有那麼多看不慣,也很少把一些人對立起來貼上標籤。標籤之風或許是知乎上最大的問題之一。涉及人情性格等劣性時我有時也用我們,而不是老是「他們」。有人要反對。這無所謂。評論區挺多的,但反對時卻偏因為自己覺得自己有理,而要大聲!嚷嚷著你國貴乎等等的,不過也是魯鎮人罷了。


——————原文分割線——————

怎麼評價孔乙己我不知道,但大了點後卻越來越覺得,可憐的,倒不單是孔乙己了。

你知道「茴」字有幾種寫法嗎?落魄,而好吃懶做的孔乙己問孩子。我們都嗤笑他,知道這幾種寫法有什麼用呢?

因為掌柜記賬是不記茴香豆的。

你知道夏普比率和特雷諾公式的區別嗎?落魄,也許不好吃懶做的某人想要教給孩子。我們都嗤笑之。這有什麼用?

我買白菜用的到它嗎?

口說無憑,我們眼裡只看見了伊的落魄。你那樣厲害你咋這樣了呢?

於是掌柜默許著,連孩子都要附和地嗤笑一句。

知識何曾有絕對的有用?無用時活該被嘲弄了。哪怕伊愛,也不肯放過。無用罷,那就僅做我可陶醉的春風好嗎?偏生孔乙己們落魄,況且懶惰,可也活該被嘲弄。

這世間的無奈,孔乙己們逃不掉。

喝唷!你看啊,其要面子,要講信,要來付酒錢,最終卻還不是去偷書?

我們得意了,是這樣說的:

最終……

還不是!!

這五字的斷喝尤為勝利者的痛快!讓人只能支吾些之乎者也。笑他娘的!他偏要站著穿長袍喝酒?哈哈。

而後來。我再沒見過孔乙己了,可能是死了。櫃檯上也沒留著「茴」字的酒漬。

我有時還想起他。那茴字究竟有用無用?我不知道。可是偏偏,我們卻也都僅是個白菜命罷了。

偏偏還不自知,還要聚起來,對著新來買酒的落魄的伊們,嗤笑兩聲。


註:
①伊可稱代第三人稱中性,見評論區。

②孔乙己是否有真才實學,有多少才學,個人認為值得商榷,見評論區。

③孔乙己的懶不能否認。

迅哥兒顯然也不是批判或惋惜著孔乙己一個人。孔乙己的懶等等導致了他的窮,但是他的完全被踩在人下,什麼都被剝奪走,可不是僅在乎於個人了

@莫然。本不想說。反對這個答案的人也多,角度不同等等罷了。而他在爭論中,在被我說破一些甚至常識性的錯誤後,甚至自己刪了自己部分回復,污衊我抹黑他說了一些他沒說的話,造成我在自言自語的奇怪現象。其實看看聊天列表聯繫下前後文就知道了他在幹嘛了,這種智商也是著急。我也只能呵呵了。拉黑。不予置評。他的答案我一條沒刪,大家自己看。


我看有些答案的時候實在沒能看完,在我看來,對孔乙己的評價其實沒必要那麼刻薄。

魯迅先生慣喜歡寫些小人物以諷刺時局,孔乙己就是這樣一個小人物。

他知道「茴」字的四種寫法,卻中不了半個秀才;天天穿著長袍,卻要站著喝酒;絕不拖欠酒錢,卻要偷書度日。

他是當年社會上大批迂腐讀書人的縮影,像一塊朽木,好吃懶做,死要面子,成不了大器,但是卻不能說是個壞人。我尤喜歡他把茴香豆分給孩子的那一段,總感覺,這該是一個雖然落魄但是善良和藹的瘦老頭。

這也是魯迅文字的閃光之處,他筆下的人物,無論好壞,看起來都是飽滿的,完整的一個人。

孔乙己在那個時代,有這樣的一生,並沒有什麼值得驚異和唾棄的,他只是萬千凡人中的一個,深陷泥淖,也沒能力自我救贖。

魯迅同樣生在那個時代,他是新思潮的領軍人之一,是有思想、有覺悟、有勇氣的人。他寫下孔乙己這個人,是把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血淋淋的落於紙上,警醒世人,為的是破而後立。

但是我們作為後來人,再去看孔乙己這個人的時候,不應該用現代社會的東西去進行衡量。孔乙己的很多行為,放在現在來說是該為人詬病的,但是放在當時的社會,完全可以理解。當然,理解不代表接受。

他本來就算不上什麼大奸大惡之人,再加上文中的他並沒有做什麼泯滅人性的事情。事實上,他是整個社會的陪葬品。無論是一開始選擇讀書進學,還是後來為了讀書人的身份死要面子,都只是他身為社會人做出的選擇。如果說他真的有什麼錯誤應該被詬病的話,應該就是他的懶了,但凡他願意做些夥計,都不至於淪落到「竊書」被打斷腿而後慘死的地步。

我們看到了百年之後截然不同的社會,再返回頭去譏諷百年之前的孔乙己的迂腐是不恰當的。不能因為在那個時代有一批思想的變革者,就用同樣的標準去要求所有人。

從感性上來說,孔乙己最後的結局實在是讓人有些觸動。如果我身處那個時代,應該也並不會去比他好多少。

不過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能分析吐槽孔乙己的錯誤之處,但是我不能贊同只揪住他的錯處,不考慮時代背景,也看不到他善良之處的分析。

畢竟,人類社會的閃耀時刻出現以前,必然會有無謂流逝的漫長歲月。


在?孔乙己?一文的結尾,魯迅先生寫道: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看到這裡,嘴角的微笑大概還未消逝,我的心底便立刻泛起了深深的哀嘆:孔乙己終究還是被那個社會吃掉了。

是的,我認為正是由於時代的弊病,孔乙己死掉了。

孔乙己死亡的直接原因,自然是丁舉人:他到丁舉人家偷東西,被打斷了腿。這雖然是孔乙己偷東西在先,咎由自取,但丁舉人的蠻橫粗暴的行為,未免有失公允。通過酒客的描述:「……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嗎」,我可以想見丁舉人在魯鎮是一霸,勢力不小,對於同是讀書人的孔乙己,竟動用私刑,將其打了大半夜,打斷了腿。可見孔乙己之死,丁舉人難辭其咎。

但我認為丁舉人身後,隱藏著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原因:封建思想與科
舉制度。這是屬於整個社會的,而丁舉人僅僅是代表這個社會向孔乙己的心臟刺了最後一刀而已。

孔乙己寧肯冒著被毒打的風險去偷東西,也不去做別的營生,是由於他那可笑可憫的封建思想作祟。孔乙己的封建思想,自然不是他自己想出來的,而是整個社會灌輸給他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多少知識分子一生的夙願。幾十年的寒窗苦讀,就是為了一朝的榮華富貴。孔乙己自然也是有這個夢的,但他終於沒有成功,卻形成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認為讀書人高人一等,不屑於做別的營生,再加上他好吃懶做,自欺欺人,一步步地從一個讀書人,淪為了小偷,最終走向了死亡。可以說正是當時的社會氛圍,促成了孔乙己的死。

科舉制度也是孔乙己死亡的原因之一。孔乙己是下層知識分子的代表,而丁舉人則相反。儘管如果將丁舉人放在人才薈萃的京城,他可能極不起眼,但在魯鎮,丁舉人絕對鶴立雞群。在這裡,丁舉人有足夠大的勢力,甚至可以動用私刑。這就是科舉制度的真實寫照。在龐大的讀書人群體中,只有極小一部分祖墳冒青煙的能成為舉人、進士(鄉試每三年一次,各省名額100人左右,錄取率小於10%)。孔乙己失敗了,於是他失去了魚肉他人的機會,自己卻成為了魚肉。而丁舉人,則是刀俎。

孔乙己為時代的洪流所裹挾,最終卑微地死去。他的死因,是時代的弊病,是整個封建社會的弊病;而他的死亡,也昭示了封建社會的沒落與腐朽。魯迅先生通過此文,為封建思想與科舉制度敲響了喪鐘。


註:是的。這是我的作文……


對於高票答案,感覺不知所云,什麼時候孔乙己成了知識的悲哀了?甚至可以通過孔乙己來感慨

「知識何曾有絕對的有用?無用時活該被嘲弄了。」

我實在不能想像魯迅先生若是看到這般理解會是什麼樣子。當然,我也不敢說能揣測出先生完全的含義,但至少讀過此文者,都能知道先生所批判者,無論社會還是孔乙己本人,都完全不幹知識有用無用半毛錢事。

知識有用,但必須用在該用的地方。你是考據學家,掌握茴字四種寫法,那是學術研究,你就是研究者;你是農民講習班的先生,教泥腿子們學會怎麼寫最常用的茴字寫法,那是普及文化,你就是教育家;你在櫃檯上向小夥計展示自己多掌握了幾個茴字寫法,那是在賣弄,是故作文化裝的未遂裝逼。不是知識值不值錢,是只能將知識用作賣弄的人不值錢。

而孔乙己的悲劇,就是他所掌握的知識並不處於社會上端,不能考秀才中舉人,作為晉身之路;他又不肯腳踏實地到社會下端,耐心花力氣做個私塾先生或者抄書匠人,賺錢養家糊口。他沒有足夠的能力,卻又花不了該下的氣力,最終滿口斯文卻干著偷書的營生,故作清高卻依然得站著喝酒,知識在他身上既達不到立言立德這樣的升華高度,又不能惠澤大眾也給自己換取應有的報酬,只能用來在小夥計面前賣弄。知識沒有什麼悲哀,倒是孔乙己這樣的人對知識的糟蹋才顯得悲哀。

中國在絕大部分歷史時間內,是尊重知識的。但遺憾的是,不少人恰恰鑽了這個空子,粗略掌握一點東西,就把自己當做知識分子代表。上有讀兩本洋書便認為自己萬事皆通掌握了一切學科真理的公知,下有看幾本科普便質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民科,都把「知識分子」的頭銜放在自己身上,不被認可便上升為知識的被踐踏,社會的悲哀。調門彌高,其實為私。這又與孔乙己言必稱讀書人的事卻干著偷書營生有什麼區別呢?

如果說孔乙己這篇小說至今讀來仍有悲哀在其中,我覺得那便是打著讀書人招牌卻坑蒙拐騙的人依然廣泛存在,而且,不少人竊的水平比孔乙己更是高多了。

——————————————5.23晚補充——————————————

看了評論許多爭論依然聚焦在知識上,實在覺得很無奈,特就知識問題補充答案。

1.知識是有用的,除了極個別時期,絕大部分歷史時期真正有知識的人也是大都受尊重且可以換取自身不錯報酬的。在近代以前(也包括孔乙己所在的依然以傳統模式生活的地方),知識主要是儒家典籍及延伸學科,這些學問學好了,進可以取得功名過上人上人生活,如這篇小說中提到的丁舉人、何秀才;退可以做私塾先生等比起一般勞動者依然算高收入的職業,畢竟那個時代識字人都是少數。

2.孔乙己本身知識水平是不足的,這是他做不到順利晉身的原因。在小說中,曾明確寫道:

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裡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

由此可見,不管是天分有限還是後天努力不夠,孔乙己的知識水平並不足,在當時的考試情況下達不到上升的結果。這裡需要注意,孔乙己考不上並不是外界原因,因為考試內容(科舉考試)與他所學內容是一致的,並不是因為客觀上時代突變突然考西學才被坑的。

3.孔乙己也並不是考據學家之類的「不適應科舉的有知識的人」。現在我問,誰知道π的前二十位是什麼?許多人不查肯定不知道。現在我說我知道,那麼我算不算數學家或者至少是記憶達人?肯定都不算。我只不過恰好背了二十位罷了,充其量不過可以偶爾賣弄一下滿足各虛榮心。同理,僅憑茴字四個寫法認為孔乙己擅長考據是很沒有憑據的說法。考據學並不容易,這一行有所小成的基本都是窮經皓首,而且基本都得是掌握大量典籍的基礎上(那時候書可是奢侈品),孔乙己個人不具備這種條件,也沒有寫過這方面的文章或者說去找考據學家們學習討論,他僅僅找一個櫃檯上的小夥計來講茴字四個寫法,這就像我拉著掃地老大爺非得給他講圓周率前二十位一樣,純粹是為了賣弄都不管對象了。

4.孔乙己的問題在於本人對待生活態度問題。不管什麼原因,孔乙己達不到通過知識考取功名的道路。但是,他本人識文斷字,又寫得一手好字,這在當時依然算是稀缺品。如果正確面對的話,掌握的知識依舊可以給他回報。他的合法工作就是抄書。在當時,抄書工作依舊是無論收入還是社會地位都高於普通體力勞動者的,這就是知識的價值。而孔乙己沒有把握這種機會的原因也很簡單:

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

魯迅先生說的很清楚了,孔乙己的問題是好吃懶做,抄書這種累活不想干,於是直接偷書……哦不,竊書來的更方便。所以其實孔乙己屬於不願用自己的知識換取報酬(抄書),而是干竊賊這項更有前途的職業。你說這賴知識什麼事?難不成每個小偷只要識字會文,都可以把自己的行為賴到知識身上?這個鍋知識可背不了。

5.死要面子裝清高和保持尊嚴不是一回事。如果一個人,因為遇到變故而落魄,但依舊保持自己的精神,那是有尊嚴;如果一個人沒有生活能力,不務正業,以偷竊為生,回頭還要在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面前裝逼,這叫裝清高,這樣的人只會更沒有尊嚴。在傳統時期,中國人整體比較尊重知識分子的,即便是沒有功名的私塾先生、代信先生之類,也往往都有著高出普通體力勞動者的地位,在傳統鄉鎮中被高看一眼。孔乙己若是個踏踏實實抄書者,就算受到尊重有限,至少不會成為大家笑料。為何成為笑料,本質原因就是作為稀缺的讀書人,卻不務正業自己作踐最終混的如此之殘,這種劇烈的反差才是大家嘲笑的原因。可惜,面對這種嘲笑,孔乙己既不改自己偷竊劣習,還要自欺欺人般的文過飾非,然後繼續裝清高。這樣的人放在任何時代,能不是被嘲笑對象嗎?

最後只想說,知識一直有用,不管你是想拿它干大事業還是養家糊口,都是有用的,而且對於大多數人(除去可以拼爹或眼界魄力超群的)來說,自己獲取的報酬實際上主要源自兩點:自己掌握的知識程度和自己努力程度。孔乙己落魄原因就在於:掌握知識程度有限,生活極其不努力,如此過法,怎能不慘?

ps:寫此答案時候最高票是 @漠雨紅衣先生,如今最高票已經易人,所以評論區有人疑惑。特此解釋。


怎麼這麼多洗白孔乙己的-_-||

反教科書也要按基本法啊……

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鈔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

以上是原文。

固然孔乙己很可憐,但是如果他本人爭氣一點,再怎麼落寞也不至於弄到那種地步。

他原本是那種家中一無所有的人么?怎樣都活不下去么?不是吧,起碼他算是個讀書人,會讀書會寫字卻又好吃懶做,看得出來是他自己敗光的,這種人精神上是有夢想的?一到緊要關頭又去偷東西,這是有骨氣的?酒館中所有人嘲笑孔乙己當然有不對的地方,但是他們確實有嘲笑的資本,因為他們自食其力。

換句話說,孔乙己這種境地,九成是自己作的,這麼多人還認為他本來沒有活路,更有人把他和尹天仇比的……

你乎藥丸啊。


你可知道這茴字有幾種寫法?


感覺這是孔乙己最孤獨的瞬間了


孔乙己是個老實厚道的讀書人,沒啥壞心眼,特別好面子。

孔乙己是個可憐人,環境造就性格,性格決定人生,因為他家窮。

他不甘心,曾想用知識改變命運,沒想到把人學傻了。

他有愛心,有錢時候比較大方,願意把茴香豆分給小朋友。

他渴望讀書,沒書讀了會去偷。

哎!

怎麼覺得我有的地方特別像孔乙己呢。

看著自己得到的贊。

引用孔乙己的名言: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謝邀。


排出九文大錢跟掏出蘋果手機有什麼區別。


我不認為魯迅是在嘲諷孔乙己這樣的人。魯迅對他們充滿了同情。

魯迅批判的是封建文化,嘲諷的是迷信思想。

孔乙己的私德沒有大問題,他不偷錢也不賴錢,只是喜歡偷書,也許是因為那些書中的知識被他視為珍寶(就像烏鴉喜歡偷閃亮的東西)。

魯迅抨擊的恰恰就是那些書中虛偽的文化知識,也就是吃人的封建禮教。滿口仁義道德之乎者也形成的虛假幻象和殘酷現實之間產生的鮮明對比突顯了孔乙己的悲劇,特別是打斷孔乙己雙腿並最終要了他的命的是作為舊知識分子代表的舉人老爺。

無論是受益者還是受害者,都是這套體系的擁護者。沒有比這更悲哀的了。

孔乙己的人生悲劇根源正是他所信仰的舊文化知識,是那些東西洗腦控制並最終吞噬了他。正是對那些東西的迷信註定了他不可能有其他出路。

孔乙己並不是在向夥計炫耀他的學識,他從內心認為「茴」字的四種寫法真的是非常寶貴的知識(極大可能是他從好不容易偷來的書中學到的),真誠地想要教給夥計。所以發現夥計不想學時孔乙己會流露出極其惋惜的真實感情。這才是魯迅這篇文章最諷刺最悲哀的地方。

孔乙己從來沒有質疑過那些他深信的東西。

「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從來如此,便對么?」——《狂人日記》

現在的教育領域也充斥著無數的孔乙己……


"站著吃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關鍵詞:矛盾。


讀過書,卻沒出頭。
活在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圈子,而始終融不進去。
好吃懶做還偷東西,卻死愛面子。

孔乙己真的很矛盾,無論他自身,還是他和環境之間,都充滿了矛盾。

在那個年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孔乙己讀過書,考不到功名,卻會被人嘲笑,連個小孩都看不起他。這是環境。孔乙己讀過書,可以抄抄寫寫為生,卻好吃懶做偷東西,生活落魄還被人打。這是他自身的矛盾。

我覺得魯迅先生這篇小說,最精彩的這些矛盾,孔乙己本身就是矛盾,還是個突出時代矛盾的托。

分割線……以下2016.5.17


孔乙己處理不好這種矛盾,成了異類,落後,不招人待見,死了都沒人知道。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出現了矛盾,處理不了,就會落後,動蕩,被剝削,需要變革。

或者,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寫這文章,是批判落後,更是希望當時精神病態的人們,能奮起,去處理時代的矛盾,去變革去改變落後的社會現狀。我總覺得魯迅先生的文章遠不止於批判,他更在意批判完該幹嘛,他希望你讀完能動手改變世界,最好是立馬的。他看清事實,他不悲嘆,他看到希望,他的文章很有勢,他把故事寫得很犀利,要鞭策人們反省,更要刺激人們改變。

他寫孔乙己,寫得矛盾重重,要讓人去思考當時社會的種種腐朽落後,思考當時病態的人的種種腐朽落後。他不要人悲嘆,他要人奮起。

至於矛盾本身,我沒做過多分析。因為很複雜,有太多的可以說卻一時理不清。避免過度解讀,點到為止,大家已經可以接著分析了。弱水三千,我只給你一個瓢--矛盾這個視角,大家拿去瓢吧。

分割線……

我們作為一個不同年代的旁觀者,尚且被這些矛盾揪住心,覺得孔乙己活在這樣矛盾的環境,可憐;而他自己就這麼矛盾,可悲。

其實如今身邊就沒有這種矛盾嗎?

我們每每低頭讀到這故事,有說不盡的悲傷,是因為抬頭看到周圍後,有了更強烈的共鳴,有了更切身的悲傷。


另外,看其他答案會評論到小說里的其他人。而我為了集中分析孔乙己,我把其他人歸入環境,因為其他人是大眾,和社會本身構成了不可分離的社會時代背景。


小時候課本學過這課文,雖印象深而感觸少。為了答題又重看了一遍。

最後有句話想說,對於小說也好,歷史也好,我們願意跨越時空緯度去關注,就不要止於感嘆,這些資源能服務於今天的人與社會,才善莫大焉。當你談思想時,腳已經邁出了踐行的步伐,才意義深遠,相得益彰。


手機碼字,發現有錯可以提醒我改。謝謝
知乎小透明,渴望感受一下被贊的感覺。


不就是知乎的大多數嗎?


他面對的是千年未有之變局,為什麼要對他這麼刻薄呢。如果他中了舉,就會成為一地鄉紳,受人尊敬。他所有行為都不再可笑,而是有知識的表現。

當時面對變局,舊知識份子又有幾個能正確反應呢?即使先進份子如林則徐也有過用大糞破英軍邪術的笑話。

實用主義的「這有什麼用呢?」,「我用不著啊」簡直是所有知識的萬能殺手。你知道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三大體系嗎?你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嗎?你知道三角函數的正弦,餘弦定理,微積分嗎?你知道原子結構,電子守恆嗎?……我們在生活中能用到嗎。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今天環境換一下,高考不考這些了,大學也不招這些專業的人。國家改用寫八股文錄取,大學也只找治學四書五經的人才。我們空學了這20年的知識都要被拋棄,要從頭學起,那些教這些知識的老師又會如何呢?是不是會一樣的彷徨又無助?這時候旁人跳出來說,你學的這些有個屁用啊?我雖然不識字,但我闖過的社會比你多,我更有本事。

現實中,「你們高學歷的只會眼高手低,業務水平還不如初中生」(事實上並不是如此,但大家都願意相信它)「現在的大學生,街上一抓一大把,根本沒用」。如果在找工作幾度不順利時,小學同學過來說「我早就知道讀書沒用,你看你學了那些,還是找不到工作,看我現在做裝修250一天,多好。你要忘掉那些沒用的,改天到我們工地上來,我給你介紹介紹」……是不是對孔乙己有點理解了呢。


魯迅沒有胡適的相貌帥氣討人喜歡心胸開朗,沒有林語堂的理客中幽默曠達,更沒有徐志摩的英俊瀟洒風流浪漫。我以前總是下意識中,或者說在各種宣傳的熏陶下,比較傾向於魯迅,總覺得胡適林語堂徐志摩這些活得漂亮光鮮的人物,總是有點不高尚不偉大。後來看得多了,慢慢比較中立了。

現在稱讚胡適林語堂的人多了,這是好事。但是在稱讚胡適林語堂的時候,總要捎帶著貶一下魯迅。韓石山更是專門寫了本書大罵魯迅。這就有點矯枉過正了。

仔細地品讀一下魯迅小說中的人物,祥林嫂啊,閏土啊,孔乙己啊,魏連殳啊,這些都是可憐的人,都是社會的邊緣人。只有魯迅對他們深深同情,去描寫他們,關懷他們。

魯迅雖然性情有時候不好,但是他的悲憫博大的心胸,實在不是胡適林語堂等人能比的。

以上是我剛才重新思考了孔乙己後,得出的一些感受。

對於孔乙己,重新思考後,認識如下。

孔乙己是社會的邊緣人,失敗者,零餘者。他的上面是穿長衫坐著喝酒吃菜的知識分子,他的下面是站著喝酒穿短衫的庄稼人。他是夾在中間的,不倫不類的人。

他瞧不起農民,或曰不願當農民,好吃懶做,不願與農民為伍。農民自然也因了他的態度而反感他,瞧不起他:你有什麼資格瞧不起我們農民?丁舉人我們不敢反對,你個無權無勢的孔乙己,打不死你。

農民雖然勤勞質樸,畢竟也是愚昧狡猾。對於剝削他們的丁舉人,他們不敢反對。對於只是不願與他們為伍,並沒有實際傷害他們的孔乙己,他們大肆嘲笑。農民就是這樣勢利。既可憐又可恨。魯迅對農民的同情,不會比對孔乙己的同情更多。魯迅就是這樣清醒。絕不會像什麼大眾文學一樣,一味地讚美農民。黑澤明的七武士,也是如此地揭露農民。

孔乙己瞧不起農民,好吃懶做,四體不勤,染上了知識分子的惡習。這正是儒家思想對人的毒害之一種:瞧不起農民,不願做農活,以貴族自居,坐而論道,喜歡空談。只有墨家,才是摩頂放踵,踏實肯干。魯迅最贊墨家,所以寫《非攻》。

不願種地,可以去經商。但是得有資本。孔乙己想必也沒有資本。

科舉就是古代的中國夢:畫了個餅,只有極少數人能吃到。

儒家思想鼓脹了知識分子們的理想,科舉後的富貴又滿足了他們的物質追求。如此美事,吸引力實在太大。但是錄取率又太低。於是造就了大量的落榜者、失敗者。這些失敗者,有的轉而去經商,但是相當一部分,開弓沒有回頭箭,讀了十幾年書,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再回去種地,幾乎是不可能的,是得不償失的,是極不甘心的。他們就只好飛蛾撲火一般,一次次地衝擊科舉考試。像范進,像 陳士成 ,像孔乙己。魯迅自己也是落榜者(跟魯迅同時參加考試考取第一名的是當時才15歲的馬一浮),心路歷程非常熟悉,所幸魯迅後來上新式學堂,竟然也走出路來。但是在落榜後的一段時間內,想必也是相當絕望的。

科舉吊足了士人的胃口,最後卻使他們絕大部分人瀕臨餓死。這就是科舉的罪惡。

孔乙己上下不得,只會替人抄書過活。

讀了那麼多書,卻只能替人抄書,大材小用,豈能甘心?

種地,他不會,抄書,他不願。現在的大學畢業生,一月八百塊,他能樂意干?

孔乙己有出路嗎?

經商沒資本,科舉考不上。

種地?就變成閏土了。讀讀閏土就知道了。

他自以為大才小用,其實他的才是什麼呢?只不過是茴字的四種寫法,這種沒有用的知識。

他認識不到這知識沒用,還沾沾自喜。

即使是現在,有什麼用呢?能促進經濟發展嗎,能推動科學進步嗎,能讓自己發財嗎?

鼓吹陳寅恪懂多少種文字啦,季羨林懂吐火羅文啦。季羨林暴得大名是靠吐火羅文?

阿Q,祥林嫂,孔乙己,都只有死路一條。

只有魯迅默默地關注他們的運命,為他們掬一把同情之淚。

因為魯迅自己也曾是個失敗者,也是邊緣人,趕上好時代,才留學,才做官,才教書,才寫作。

至於民國之建立,是靠軍隊。不是靠秋瑾式的暗殺。

另一個問題下,爭論秋瑾與魯迅的關係,很多人大罵魯迅懦弱不搞暗殺。其實那是革命理念不同罷了。

魯迅早就說:敝同鄉秋瑾姑娘,就是被這種劈劈拍拍的拍手拍死的。我莫非也非「陣亡」不可么?

至今你們還給秋瑾鼓掌,沒有認識到正是自己的掌聲把秋瑾送上了刑場。

有本事你們自己去送死啊,不要鼓吹別人去送死。

你們對秋瑾的稱讚,就是居心險惡的讓別人去送死。


當舊時代被歷史的車輪碾過後,都會產生千千萬萬的孔乙己。


時代剝奪了人的尊嚴,而只是想活下去。


脫離時代談人物都是耍流氓!

贊同 @陳瑞聰 的觀點,孔乙己自作自受,無法讓人起半點憐憫。如何評價孔乙己? - 陳瑞聰的回答

我看好多人都代入孔乙己了,真是可悲可笑,一者因為你們比孔乙己強不少,何必自貶?二者你們可能在某些方面又不如孔乙己。

孔乙己其人有個巨大的優勢——他是會識文斷字的。魯迅創作這個人物時不會不知道識文斷字在當時意味著什麼,當時是有相當高的文盲率的,半文盲的人口也不在少數,孔乙己的文化水平如果換算到如今,怎麼也是個二本水平,如果工作,斷不至於餓死。

供孔乙己工作的職業也多了去了,飯店、當鋪、藥房之流的管賬先生,別的不好說,但衣食無憂,一點問題都沒有。

但孔乙己還是爛泥扶不上牆,他寧可去偷,都不肯自食其力,為了偷,他能找諸般借口,這種讓已經不是怒其不爭哀其不幸了,孔乙己比阿Q更可恨,阿Q是自己窮逼沒轍才找個精神勝利法,而孔乙己明明可以過得很好,卻因為好吃懶做而自我墮落。


最讓人印象深刻,覺得悲涼可笑的大概就是孔乙己對「我」說「茴」的四種寫法了吧。

讓我聯想到我身邊的那個不招人喜歡,和我關係很惡劣室友。

他有時會莫名其妙地開始講事情。半夜寢室里一片安靜但都醒著忙自己的網路社交的時候,他抽著煙開始說初中和一個女生的爛俗故事。

有時在一個陽光尚好的周末上午,沒有人說話,他開始講LOL的一場對局,我們靜靜地接受這個詭異而讓人撇嘴到臉酸的場景,並沒有人知道如何接茬。

包括在LOL時,他會指著屏幕大聲用各種髒話謾罵其他玩家。並沒有開任何語音。大聲喊著各種指令「過來啊!」「別打啊!」「給我掛盾啊!」我並不知道他想說給誰聽。

他在看完一部電影的時候,咂一下嘴:「這片子挺不錯的,你說吧這人…… ……」

我除了同情,只有厭惡。

然後我想到了那四個「茴」。那種想要顯擺,卻無處可說的尷尬。

然而他好像並不覺得有什麼,依然敘說著,好像想得到誰的回應。


推薦閱讀:

《西遊記》里人物出場為什麼都要有一段rap?作者這樣寫的意義何在?(包括遇見新的地區,打鬥等)?
怎樣理解屈原《離騷》中的「雄鳩之鳴逝兮,余猶惡其佻巧」?
如何理解《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賈寶玉和賈瑞的本質不同是什麼?
如何看待羅曼·羅蘭在《約翰克里斯多夫》中對古典音樂的理解?

TAG:文學 | 魯迅 | 如何看待評價X | 孔乙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