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漁父的話怎麼理解?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 ?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
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屈原和漁父的話到底誰更有道理?
理解起來可以寫很長一篇學術論文啊,但是大體的意思就是:
漁夫: 這不是屈原嘛,你來這兒幹嘛來咧?
屈原: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這個世界已經壞掉了,我還沒壞掉,自然要被排擠放逐了。
漁夫: 我聽說真正的牛人,能跟著世界的發展而變化, 如果世界都污濁了, 你為什麼不順勢而為,在其中興風作浪,也可以做出一番事業。 如果眾人都醉了, 你何不用酒糟去餵飽世人, 而自己飲用美酒,做一個人上人。 如今你身懷才華,猶如懷抱寶玉, 卻放逐荒野,不是太不開通和太可惜了嗎?
屈原: 我聽說人剛洗了頭,就不願意戴臟帽子。 人剛洗了澡,就不願意穿臟衣服。 誰能做到,用清白的身子,去受這外物的污染。 這樣的話,還不如跳江葬身魚腹之中。 也免得我皓皓清白名聲,染上這世間的污濁。
然後屈原寫了一首《懷沙》,然後就跳江死了。
總的來說,就是屈原對自己有著極端的道德要求, 不能忍受自己屈從於世俗。
而漁夫的意見,其實是實用主義,既然改變不了世界,那就按照世界現有的規則,從而達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屈原對這種意見顯然是無法接受的,他追求的是道德的完美無瑕,而不是個人的利益,甚至不是功業的建立。即使像漁夫所說的,可以隨波逐流,趁勢而起,哪怕最後造福了民眾,但是這樣已經違背了自己的道德觀,違背了自己的信仰,使自己不再潔白無瑕,不再完美。
那還不如清清白白的去死。
這就是屈原——一個道德上的處女座, 精神上的孤高者,憤世嫉俗的狂人,偏執堅守的愚人。
兩人的看法很難說誰對誰錯。要看在什麼角度。
從現在的價值觀,以及我個人的觀點, 當然是漁夫比較有道理, 世界是發展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道德。恪守過去的舊道德,認為整個世界背叛了道德,又何嘗不是自己背叛了整個世界。
不能與時俱進,寧可為舊時代殉葬,這在我們當今看來,屈原太過迂腐。
而且道德潔癖達到如此境地,已經偏離了道德的目的。道德之目的,在於移風易俗,教化世間。 過於要求自己潔白無瑕,已經是強迫症,道德變成了枷鎖,這是對道德的根本目的的曲解。
所以,即使我們欽佩屈原的精神, 欽佩他對自己信仰的堅守,但是實在無法贊同他的觀點。
但是也不能一棒子把屈大夫全然打到。 人在精神上是要自立的, 漁夫所說的隨波逐流不是渾渾噩噩,而是在認識世界的真面目之後有目的地去操作, 屈原有清晰的認識,只是選擇了不去入世而已。
而且哲學和道德是要看環境的。 如果所謂的舉世獨濁,只是屈原自己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那自然是屈原的不是。
而實際上當時的環境是, 楚國朝堂昏聵,君昏臣奸, 一切都是錯誤的。這個時候屈原要是去隨波逐流,那就是同流合污了。 所以能恪守自己的操守,在當時就是非常難得的了。我覺得單看思想,似乎無法看出誰高誰低,境界都挺高的。
這就需要從當時的事實來看了。
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這句千古名言,屈原是不是有資格說出口?如果屈原是個只會吹牛的自戀狂,幾千年來早已貽笑大方了。
在當時,屈原是改革派(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而且是堅定的聯齊抗秦派。在當時的楚國,屈原確實有資格說這句「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因為楚懷王出現了一個千古笑料,張儀空口許諾 六百里地,懷王就和齊國絕交了,六百里地變成了六里。
這種事情多麼荒謬!歷史有時候看起來比小說都虛假都不合邏輯。
懷王發現被張儀戲耍了之後,準備找回場子,於是把屈原找回來,重新用屈原的主張。
試想一下,周圍都是這種以為搖尾乞憐秦國就不會攻打楚國的人才們,又貪婪又愚蠢,你身處其中又怎麼能做到漁父所說的「隨
其流而揚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醨」?
道不同不相為謀,或者說跟腦殘們玩不到一起去啊。
而且和漁父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楚國都城都被秦國搶走了。
難道屈原要和秦國人一起玩嗎?
屈原是楚國的王室後代,也許根本沒興趣去秦國吧。
而且那一年,他已經62歲了。
老到無法再次起航了吧,不像年輕人可以瀟洒的拋棄故土,到他鄉實現自己的抱負。
屈原和漁夫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世觀。
這篇文章據考證很可能是屈原本人所作,而依我看這位話語蘊含智慧的「漁夫」也不一定確有其人,此文亦可理解為屈原自己兩種思想的對抗。屈原自己也未去評判究竟哪種處世觀更正確。
畢竟被流放了多年,眼看著百姓顛沛流離卻無能為力,「顏色憔悴,形容枯槁」這種形容詞都不足以表達他內心的痛苦。人在痛苦久的時候往往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一種能讓自己不那麼痛苦的哲學思想會佔上風,就像屈原耳旁漁夫的話語。
可貴的是屈原真的是持之以恆,他始終很清醒,知道自己如果像漁夫說的一樣「淈其泥而揚其波」可以活得輕鬆得多,可是他選擇堅持,因為心中強烈的信念,甘願為之付諸一切。
這兩種處世觀概括起來是這樣的,漁夫:隨波逐流;屈原: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屈原那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說得確實有底氣,而且邏輯看似荒謬,慎思之卻極為正確。他深知自己之所以落到如此田地都因為與眾不同的信念,被漁夫批評為「深思高舉,自令放為」,但這種痴愚般的念頭永不改,因為他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到其實不錯在自己,而錯在整個世界。
這不是因為屈原有潔癖,或是念念不忘他貴族出身,而是因為他堅信他的想法是正確的(史實證明也確實如此),楚國在滅亡而別人都置若罔聞。我一直認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一種極其可貴的品質,可真正能做到的人實在太少,在我看來屈原做到了。
若論優先順序,屈原將國家的興亡,自己的理想、信念至於生命之上,而漁夫的哲學毫無疑問不會把任何事情排於生命之上,為了活得更好,其它一切都是可以變通的。
最後漁夫拋下的名言也是讓屈原無言以復:「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一個近乎完美的暗喻,意思是無論世界如何變,都能在其中找到和諧共存的方式,而估計按屈原的邏輯看,若水渾就只能選擇渴死或溺死了。
歸結來看,屈原是純粹的理想主義者,而漁夫十分現實。
兩種處世觀也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結局:屈原在楚國覆滅時悲憤地自投汨羅江,兌現了他「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的預言,而漁夫依然無憂無慮地活著。
亂世和腐敗王朝真的不利於理想主義者生存,所以屈原一生註定是悲劇,但我認為他能把信念堅持到最後一刻本身就是一種成功,值得敬仰,因為真正的偉大不是在對自己有利時做正確的選擇,而是在即使對自己百害無一利的環境下依然堅持正確的選擇。
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結局: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人們還設立端午節來銘記屈原,而漁夫早已被遺忘。
在我看來可惜的是,當今中國紀念屈原主要宣傳他的「愛國主義」而不是那份清白與倔強,而漁夫的「若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的生存哲學卻默默被廣大中國人所接受並踐行。.
師徒兩人價值觀不同而已
¨¨¨¨¨¨¨¨¨¨¨¨¨¨¨¨¨¨¨¨¨¨¨¨¨¨¨¨¨¨¨¨¨¨¨¨¨¨¨
25.《屈師與弟子漁父大夫簡書》 歷史/文化
『引言』 此簡書經襄王室大司樂譜曲後,題名為《漁父》之樂歌。
其歌詞殘句參考譯文如下:
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
沐發者必彈冠
浴身者必更衣
安能以身之垢垢
受凈物而不潔者
寧赴湘流葬身於魚腹之中
安能以皓皓之清白
蒙上世俗之塵埃
《漁父大夫與屈師簡書》殘句參考譯文如下:
聖人不凝滯於物
而能與世推移
何必深思高舉
自無作為
世人皆罪
何不淘汚泥而揚清波
眾人皆醉
何不食酒糟而飲薄酒
滄浪之水清清
可以洗我纓
滄浪之水濁濁
可以洗我足
【札記】 《王逸·楚辭章句》曰:「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間…。而漁父避世隱身,
釣魚江濱,欣然自樂。時遇屈原川澤之域,怪而問之…」。
漁父,既非隱士、亦非老漁翁,楚國漁業大夫。二十多年不見,能一眼就認出
三閭大夫者,非三閭弟子莫屬也。楚國為是水鄉澤國,漁業是國政大業。漁父
大夫的為仕觀代表了古今中國士大夫階層的普世觀,與其師的濟世觀截然不同。
《漁父》和《卜居》為何只有殘篇傳承?因為沒走禮樂程序,沒有譜曲而作歌,
不容易傳揚。這兩篇簡書都是屈子在第一流放地長沙郡所作,而漁父大夫和鄭
詹尹太僕其時都在該地,因此,沒走禮樂程序,所以後人只有殘句傳聞。
《越人》未編入《楚辭》也是同樣的原因,而且,王子蘭貶越郡離開王室、又
是夫妻間的書信,沒資格進入禮樂程序,只能在越地流傳。
此簡書作於公元前278年春。
..............................................................................................................................
另外,「纓」不是冠之飾物,而是屨之飾物,周之冕無纓飾。詩曰:
101.《申繻大夫與魯桓夫人簡書》 (2013-03-01 08:14:07)歷史/文化
『引言』 魯桓公與齊襄公會於齊國汵邑,魯桓夫人竟然在隨夫君訪齊期間與兄私通。
隨去的魯大夫申繻憤怒地寫此信斥責女君。.此簡書經齊襄宮廷司樂譜曲後(魯國未
僭樂,所以此篇在《齊風》之中),題名為之《南山》樂歌。其歌詞參考譯文如下:
南山崔巍
雄狐鬼祟
魯道坦蕩
齊女嫁歸
既然嫁歸
何戀舊懷
蔴鞋五兩
綴纓一雙
魯道坦蕩
齊女附庸
既然附庸
何不三從
種蔴當如何
縱橫壟畝
娶妻當如何
必告父母
既告父母
亂何心居
砍柴當如何
非斧不克
娶妻當如何
非媒不得
既然大媒
何不顧及
【札記】《無名氏·詩序》曰:「刺襄公。」失之,正如《方玉潤·詩經原始》駁曰:「此詩
直刺文姜,事其顯」。實之,即便是瞎子,聽音也聽得懂是斥文姜。《朱熹·詩集傳》玩
中庸曰:「此詩前二章刺齊襄,後二章刺魯桓也。」失之,申繻大夫作為臣子,無論是本
國的國君、還是他國國君,皆不得僭越斥責。但女君可以斥責,士大夫非女君之臣。
(個人觀點·僅供笑閱)
骨子裡是屈原的人成不了漁父所說的聖人,骨子裡是漁父的人成不了像屈原一樣給後世人類一個偉大憧憬的夢幻豐碑,在人類社會的大系統里,每個人無論是選擇屈原或者漁父,其實也只是歷史的棋子,靈與肉,生與死,黑與白,只是任何系統中存在的相生相剋的因素,都要有,都做不到單一存在
漁夫這篇文章,是屈原自身的內心對白。最後悲壯赴死的聲音獲得了勝利。
這些年,特別是學生們還真是更感謝屈原老夫子,魯迅讓吾輩在中國式語言教學中吃盡苦頭,可屈夫子可給了我們一天假期啊。
以今日人們的眼光看,屈原挺腐,嚴重道德潔癖,更是死心眼的可笑。漁夫簡直就是實用人生大師嘛。
但似乎今人忘掉了屈原最重要的一個身份特徵,他是一個貴族。有人說中國的貴族精神自宋以後就消亡了。那可能中國幾百年來就不認識貴族精神的原貌了。
據說泰坦尼克沉沒之時,有不少所謂的紳士,也可用今天的說法叫裝X犯,放棄生的機會,選擇死。據說這是歐洲貴族精神的體現。
中國也有文天祥、譚嗣同,捨生取義,特別是文天祥,以今天的觀點,元蒙也是中華的一份子,大概包括岳飛,連民族英雄的名號也要被取消。
屈原甚至不象文天祥還有青史留名的念頭,他只是忠於自己做人、做事,做為一個貴族的信念與原則,他真的是死給自己看。
估計,在屈原的心目中,活著不是第一位的,在漁夫的心目中,活著且要舒服的活著一定是第一位的。這是南極與北極的兩個人,似乎是雞同鴨講。
有趣的是,漁夫真的是想好心開導一下屈大人,好歹心意盡到,不聽拉倒。那麼,掉頭離去、晚上還要喝上二兩的漁夫,是否心中有那麼瞬間也會閃過對屈原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油然敬意呢?
有趣的是,人生都不過百年,捨身取義的不過少活幾十年,看清世事的漁夫也不過多活幾十年。
假設,讓今天或者過去千百年來的千萬人來選擇是做屈原還是漁夫,是做文天祥還是洪承疇,大概百分之九十九都會選擇做漁夫及洪大人。
這百分之九十九的千萬中國人中,又有多少人會心存對屈原的敬佩而不是嘲笑呢?
詩人北島有句詩,好象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所以,知不可為而為之者,是神經,也是精神。刺眼、讓大多數人不舒服的精神。
這是兩種不同的處世之道,都有道理,沒有必要分出誰更有道理。
漁父的觀點是聖人的選擇: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上善若水,聖人就是無為,順勢。萬物芻狗,沒有什麼分別,因此聖人從不會評價別人是非,從不會評論事物對錯。
《漁父》是屈原所作,說明屈原心裡是明白聖人和自己的區別的,明白這兩種處世態度,而他選擇後者。他明白自己不會是聖人,他堅持自己憧憬的政治願望,希望通過自己努力輔佐君王,一統天下。為逆世而生。
像屈原這類人,諸葛亮,張良等,都不是聖人,而是賢士。按境界來說聖人境界更高。每個人追求不同,不能說每個人都應追求最高境界。漁父說,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才是好貓
屈原說,道理我都懂,可是臣妾做不到。
不同意「聖人不凝滯於物」這一觀點,所以我贊同屈原。
古時中國以德育人,這便使人比較注重道德的修養,屈原的做法顯然遵守了這一點,也就是聖人的標準,這偏向儒家的思想
而漁父的做法則是比較客觀現實,更偏向道家的思想
漁翁屬於人生難得糊塗。
屈原是我什麼都看得清,但我很痛苦我無力改變現實。
屈原面對濁世決定堅守自我,我要和你們與眾不同,我要清高。
漁翁面對濁世,屬於歐陽修,人之從太守而樂,而不知太守樂其樂乎的哪種,他會行為合流,但漁翁精神並不合流揚雄在反離騷里也說:幹嘛不低調點,收斂一下,降低一下,跟其他人一樣,與其魚死網破不如苟全性命來的實在啊,對自己寬容一點啊!
屈原呢?早就看透了這種有點犬儒的合作模式,之前莊子早就發現個性跟社會直接的必然矛盾。不跟你玩……
都有理
我們在思考屈原的選擇的時候總是把屈原當成一個詩人,一個文學家而常常忽視了他的另一個身份,一個他更為推崇的身份—政治家。作為一個詩人,面對楚國腐敗的政治,衰微的國勢,目睹大廈之將傾,他可以選擇生,繼續寫詩喚醒人民。但是他作為一個政治家,楚國的三閭大夫,他必須死,他不能忍受自己為之效力一生的國家被攻佔,被凌辱,於是毅然赴死。
簡單來講,思想上,一個是孔子,一個是莊子。並無誰更有道理。
顯然是漁夫啊。。。
屈原這種。。。有點挫折就自殺的人,不知為啥還有人稱讚。。。
尤其是那句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太NM裝逼了,丫有什麼功績可以說這麼一句?丫的政治主張不就是為了自己升官發財嗎。。。
最後政治鬥爭失敗了,來這麼一句。。。實在是。。。令人不齒啊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楊志剛在大秦帝國中扮演的屈原?
※你心中的山鬼是什麼呢?
※求屈原的《離騷》全文是什麼?
※怎樣看待屈原?
※最近職場低谷 領導不信任甚至排擠我同事也有疏遠我的傾向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