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時,清廷修建頤和園耗費巨大,慈禧太后在這中間有多大責任?光緒不是親政了嗎,為什麼不積極組織?

慈禧作為一個實際掌權多年的老政客,經歷過太平天國、第二次中英戰爭、中法戰爭等大戰,不可能不清楚軍費保障對當時搖搖欲墜的清王朝的重要性。況且她挪用的是當時洋務大臣李鴻章的寶貝疙瘩——北洋水師的軍費,她還留下「誰讓我一時不高興,我讓他一輩子不高興」的狂言,難道她不怕得罪李鴻章?難道她已不打算再倚重李鴻章了?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從慈禧和李鴻章的君臣關係來觀察清王朝的衰敗原因?


其實這中間有非常複雜陰險的政治考量。
首先在光緒親政以後,舉國都在等待慈禧交出權力。慈禧面對這樣的壓力,又不願意放棄權力,於是提出用修建頤和園來作為交換。這樣一來,擺在光緒面前的問題就成了:修好頤和園才能真正獲得權力。
修建頤和園的工程,其中存在的貪污腐敗實在是觸目驚心,往往是被貪污的銀子超出實際工程支出的好幾倍甚至十倍以上。慈禧對這個情況心知肚明,但是卻不查辦,因為修頤和園根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由於貪污巨大,修建頤和園的花費遠遠超出預算,經費缺口甚至超出戶部全部的存銀。戶部尚書閻敬銘拒絕向頤和園工程投入如此巨大的款項,於是被罷免。光緒的老師翁同龢接手戶部。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李鴻章曾經彈劾過翁同龢的哥哥,所以他與李鴻章有仇。而翁同龢又不是林則徐那種先公後私的人,所以自從他當上了戶部尚書,就把全部經費投入了頤和園,而駁回了北洋水師所有的經費申請。因為在他看來最重要的事情無非是兩件:第一,不要得罪了現在的頂頭上司慈禧;第二,讓自己的學生光緒儘快掌權。
李鴻章作為北洋軍和淮軍的實際掌控者,是漢族大臣中首屈一指的實力派。在左宗棠死後,已經無人可以與他拮抗。這時,他的地位就變得很尷尬了。因為他是漢人,慈禧和光緒不信任他;但是他的實力最強,也最懂洋務,慈禧和光緒又必需依靠他。這樣一來,對於慈禧和光緒來說,李鴻章的力量太強是不行的,這會讓他們擔心出現改朝換代的情況;而過度削弱李鴻章也不妥,這等於是砍掉自己的手臂。所以在這個時候,尺度的拿捏就很關鍵;同時值得指出的是,他們對李鴻章說的話不會完全相信。
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一個很詭異的局面:
李鴻章察覺到日本正在大力發展海軍,準備與北洋水師決戰。而北洋水師多年沒有添置和更新武器,這時已經漸漸落後於日本。光緒與慈禧並不清楚這一點,而且他們也不相信李鴻章的奏摺。因為在他們看來,李鴻章會不惜誇大其詞也要擴充自己的實力。
在慈禧和光緒眼中,這件事無非是兩種可能性:第一:北洋水師擊敗日本,同時自己也受到相當的損失,這樣李鴻章的實力會受到一定的削弱,退回到與各地督撫相當的水平。這是最理想的情況。第二:北洋水師輕而易舉完勝日本,李鴻章的實力再次提升。這就很可慮了,因為人的野心會隨著實力的提升而膨脹,皇位可能易主。而後來實際發生的北洋水師被日軍全殲的情況,他們根本沒料到。
所以,在甲午戰爭開始前,慈禧和光緒都在有意無意的拖延李鴻章撥款的請求,目的就是防止他的實力過快增長。
同時,對於戶部尚書翁同龢來說,他希望李鴻章倒台。而讓他倒台有幾種方法:第一:讓李鴻章功高震主,引起慈禧和光緒的猜忌。這是玩火,一旦玩過頭李鴻章反而有可能變成皇帝。第二:讓李鴻章的實力逐步瓦解,變成一般的地方督撫,然後再羅織罪名將他擊敗。這個辦法最穩妥。第三:讓李鴻章栽個大跟頭,直接把他放倒。這個無疑是最優解,但是在翁同龢看來是很困難的。
所以,翁同龢選擇了第二個方法。具體的實施方案就是想方設法為李鴻章製造障礙,同時找准一切機會攻擊他。而翁同龢本就是戶部尚書。李鴻章想從戶部拿錢就更難了。
對於李鴻章來說,北洋水師和淮軍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絕對不容有失。但同時,他也害怕慈禧和光緒的猜忌,所以在擴軍的問題上是有顧慮的。畢竟北洋水師已經號稱遠東第一了,這麼強大的海軍,還要繼續擴充,必需要有一個過硬的理由。但是很可惜,當時直接的威脅只有日本,而日本在慈禧、光緒和滿朝文武的眼裡就是個蕞爾小邦不值一提。所以李鴻章除了向朝廷申請,並不敢自己去籌錢,就是因為害怕引起過多的猜忌。
對於李鴻章來說,這個問題有幾個解決的可能:第一:想方設法得到大量軍費,擴充北洋水師,並擊敗日本。但是這樣一來有可能等不到開戰,自己的腦袋就沒了。第二:得到部分軍費,維持北洋水師的戰鬥力,並與日本展開一場有限度的接觸戰。這對李鴻章來說是比較理想的結果。第三,得不到任何經費,避免與日軍開戰,保存北洋水師。這也是他最終無奈選擇的方案。
可惜慈禧光緒和滿朝文武並不了解情況,並逼迫他接受了第四種方案:得不到軍費,仍然與日本進行決戰,北洋水師被全殲。
在這場政治較量中,輸得最徹底的是李鴻章,他失去了最大的籌碼北洋水師,並背負了喪師辱國的罵名,由於其後他被派去日本簽署馬關條約,李鴻章又背上了漢奸的罵名。從此無論實力還是威望都一蹶不振。
對於慈禧來說,她成功的解除了來自李鴻章的威脅。從此李鴻章由一隻老虎變成了一條狗,完全受慈禧的驅策。同時她還收穫了一個意外之喜,就是光緒的威望也因為戰敗遭到了打擊,使得她繼續掌權的阻力大幅度降低了。
對於光緒,他不再感受到來自李鴻章的威脅,但是由於戰爭發生在他親政之後,所以他也是政治上的輸家,作為皇帝,他的威望遭到巨大削弱,親政的基礎被破壞。
至於翁同龢,他暫時收穫了屬於他的勝利,意外的得到了最優解,直接撬翻了李鴻章。但是很遺憾,他沒弄明白,他的全部政治資本都來自光緒。所以最終他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跌落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清廷內部的這番較量,要說真正的勝利者,也許只有日本。
日本從此告別了孱弱而死氣沉沉的亞洲,成為了實際意義上的西方列強。

----------------------------------------

感謝大家的厚愛,在此對文中的內容做一點解釋。
首先,人做決定往往不是基於單一理由,慈禧要求修建頤和園也是一樣。文中主要講了與北洋水師相關的方面,其實是非常片面的。慈禧個人的慾望(統治者坐擁天下,慾望總是不斷膨脹的)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她並不覺得動用北洋水師的錢來給自己修個遊山玩水的地方有什麼不對,因為在她看來這些都是她自己的錢,愛怎麼用就怎麼用。我個人估計,在她心目中,錢花在頤和園上反而更值得,因為自己可以從中受益,至於去買船買炮買彈藥,反而是資助別人。此外還有一個可能性也值得考慮:這是一個政治測試。類似慈禧這樣的統治者,其執政的合法性是有瑕疵的,在這種情況下她必須培植僅僅忠於自己的班底。而如何篩選出這樣的班底卻是一件很難把握的事情——正所謂人心隔肚皮。而一旦挑選錯誤,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所以歷史上趙高才會玩「指鹿為馬」的戲碼——以一件明顯錯誤的事情來測試手下的忠誠度,同時也是一種公開的表態,俗稱投名狀。明朝時魏忠賢的生祠也是如此。而在慈禧這裡,就是頤和園。只不過到了慈禧這裡,手段變得溫和而隱蔽了:服從我的,便一同來支持修園子,一起來貪污;不支持我的,類似閻敬銘這樣冥頑不靈的,就回家去吧。
另外,對於李鴻章,以前總是聚焦於他的地主階級身份,對他的功績與努力比較忽視;後來不以階級立場來衡量他以後,往往又對他的歷史功績過於高看。這兩種做法都是不客觀的。李鴻章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典型的舊式官僚,並沒有真正的西化。他與翁同龢等人的區別其實僅僅在於他掌握了更多的來自西方的信息,所以在判斷上能夠更接近事實一些。正如梁啟超所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該做的事情,李鴻章不能也不會帶給中國真正的西化(現代化)。
我曾經和很多人一樣,對光緒非常惋惜,從他對待百日維新的態度上,覺得他可能是當時中國的一個希望,不過後來還是想明白了,他也不可能給中國帶來什麼好的東西。一個在那樣的環境下成長的人,他的心智會發育成什麼樣子實在是讓人沒有信心(當然,這並不是他的錯),從他的言行來看,他也不具備一個帝王的素質(甚至崇禎在這一點上都遠遠超過他)。
北洋水師的勝負在我看來是無關大局的(僅就對中國而言)。當時中國的落後是全面的落後,就算僥倖贏了一場,也無非是讓清廷在剩下的十幾二十年當中體面一些罷了。一頭垂垂老矣的野豬和一隻骨瘦如柴的餓狗之間的打鬥,無論誰贏誰輸也不過是西方列強眼中的笑料罷了。

另,我不是學歷史或政治的,完全是業餘愛好, 水平有限,還請包涵。


三聯這期做了一個甲午戰爭專題,非常有意思。

對於清朝這個前現代的封建國家來說,滿人的利益》中國人的利益,皇室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分析歷史時不認清這個前提,就只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對於海軍建設的失敗,戶部尚書翁同龢給出的理由是「以昆明(湖)換渤海(艦隊)」,看上去完全是慈禧的過錯,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最早提出修園給慈禧養老的是同治,老娘偏居北五環圓明園,自然對二環內的政事干預減少,因此清廷從上到下都當作大事來抓。可惜同治早逝,此事不了了之。待到光緒大婚,再
無可拖延,慈禧也默許「以別墅換權力」,先修三海,再修頤和園。此時戶部尚書是閻敬銘,為人剛正,不願拿戶部帳上的700萬兩儲備金修園。慈禧尋機罷免
閻,換上翁同龢。翁為人圓滑,積極推動修園,以便讓光緒儘快親政。
之前還有另一位重臣反對修園,就是恭親王,恭親王主持洋務,經驗極多頗得人望,一直是慈禧的心頭大患,於是在對法戰爭失敗後借故罷免了他。替代他的則是光
緒的生父醇親王,且醇親王還任海軍衙門總理,挪用軍費修園一事更無阻礙。另外還有一層,光緒的老師翁同龢父子3人都在朝中為政,翁的哥哥遭到彈劾,李鴻章打壓最厲,從此翁李二人成為仇敵,翁樂見北洋水師無艦可用。李鴻章知其中厲害,因此在醇親王說出「萬壽山工程用款不敷」後主動聯絡各方籌款,
北洋六年未購一艦的真相盡在其中。

不久之後朝鮮事起,日本執意一戰。朝內多為主戰,唯有李鴻章主和。李鴻章清楚,長年缺錢的北洋水師進擊不足,自保有餘,如果現在開戰,並無把握。然而朝廷
主戰的理由也很充分,光緒剛剛親政,急需以戰立威,對內可減少太后的干政,對「外」也可打壓各地封疆大臣的氣焰。對光緒和翁同龢來說,日本蕞爾小國,此戰必勝,可謂萬無一失。


李鴻章因太平天國而起,清朝也進入封疆大臣與中央分權的時代,此時因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而陷入知其必敗而又必戰的境地,可謂黑色幽默。


同樣黑色幽默的是,戰後李鴻章遭彈劾,翁同龢被慈禧派去質問李,拒絕撥款建設海軍的是翁,主戰的還是翁,兩者相加才導致今日之戰敗,現在又要他這個罪魁禍首去譴責別人,不知他面對老李時,心中是何滋味?


朝鮮東學動亂初期,清廷多認為日本政壇混亂,無暇他顧,因此在戰略安排上頗多失誤,回頭再看,某國的政壇可曾有一日不混亂?體制不順,權力交接混亂,推進改革自然無從談起。

李提督:資源攢夠啦,來大建一發!
鎮遠小天使:報告中堂,頤和園建好啦!

大佬:大建出貨有毛用,你養的起嗎。


北洋水師並無600多萬的軍費被慈禧挪用,只是當時各地官吏在籌措慈禧生日銀兩時,乃是借籌措海軍軍費的名義(卑鄙啊!令人髮指!)。後人便有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之說,實際上海軍在甲午之前已經好多年未添置新的艦隻,相反,這一時期,日本海軍迅速崛起早已在總噸位、技術水平上超越了北洋水師。也就是說,北洋水師已經多年沒有大額的軍費撥款了,挪用從何談起。唉 時代悲劇!


糾正個事,慈禧修院子的錢是打建設海軍旗號賣官摟的,開戰後這筆錢立馬停止修院子轉為向歐洲購買軍火。然後遠水救不了近火,軍火到的時候日軍已經陳兵山海關。


再者,頤和園之前叫清漪園,是本來就有的皇家園林,最初按照計劃修繕外加祝壽工程用不了多少錢,預算不超過一百萬兩。但是,工程開始後,內務府不斷加東西進去,鋪張浪費,預算用完了就向戶部要。戶部尚書閻敬銘是最早反對頤和園工程不斷擴張預算的,本質上就是各種腐敗摟銀子堵不上的無底洞,吃回扣問題特別嚴重,材料等東西都是翻著外面兩倍的價格買。光緒迫於壓力卸了閻的尚書職位,調了翁同龢做尚書,結果這人在財政上出了名的昏。

就我了解,甲午前,清朝中央政府財稅收入還是過去封建王朝那一套,並沒有現在意義上的貨幣,沒有中央銀行,也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銀行業。這就造成個問題,政府稅收上來,有多少錢就是多少錢,用完就沒了。


而現代國家擁有中央銀行沒有錢了怎麼辦,可以發行國債啊,中央銀行直接幫政府進行融資,再厲害點,通過金融管制,更是能動員超越金錢的國家力量繼續戰爭。

再回到清朝來,當時政府也不是用完了就沒法了,中國沒銀行,列強有啊。洋務運動很多事情都是借外國資金融資做下去的,但是外國的銀行始終是外國的,危急時刻誰保證他會借錢給你。李鴻章很早就發現這個問題,也開始了聯合美國一起籌辦中國中央銀行的事,


1885年,日本正式建立起現代金融業發行日元紙幣後兩年,1887年,後來開中國第一家銀行的盛宣懷在李鴻章授意下也開始籌備建立中國中央銀行。

當然結果是,我大清自有國情在此的國內清流攪局,外加國外列強銀行對美國資本要進入中國分享成果的抵制,中國中央銀行建立一直拖到了18年後才實現。

說實話,一個單純依靠地稅,海關稅收去搞現代工業,甲午前這種花銷已經搞得戶部國庫每年只剩下兩百萬兩緊急備用金。沒記錯一年北洋艦隊光彈藥和維護就需要五十到八十萬兩,更新火炮就更是達到一百萬之巨。慈禧沒修院子之前,這筆費用就經常被砍。就算沒慈禧修院子的事,就這種財政能支持和日本打多久呢?

最後補充個事,普法戰爭後,法國要賠五十億法郎給普魯士,五十億法郎折算成白銀是七億兩,法國人三年就賠完了。而清朝最大的四億兩賠款用了三十九年。。。。


慈禧懂的是權術,不是政治。


哪種說法有理自己判斷, 醬油黨是不配知道真相的, 正方反方提供的論據你都不掌握, 只能看誰的說服力強,選邊站隊

——————————————以上是我的觀點,下面給大家提供一個視角————————

另眼看歷史43、海軍軍費與頤和園背後的故事

我小時候遊覽頤和園,老師就會教導我說這是中國的恥辱,因為慈禧太后挪用了中國的海軍軍費,建造了這座供她享樂的園子,導致中國的戰敗,中國的軍艦成為了在頤和園裡面的石舫,而且清朝的皇家工程歷來貪污極其嚴重,建造石舫所花費的白銀,實際上也是多於一艘軍艦的。
長大了,就知道問題遠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首先就是慈禧是一個難得的英主,其才幹可以說是要高於武則天的,因為武則天所處於的國內和國際的環境,是遠遠優於中國晚清的,慈禧的執政,不僅僅是她的權力手腕,其戰略的見識也是過人的,中國在慈禧的治理下,國內的可以亡國的內亂:太平天國、捻軍、西北回亂得以平定,對外的戰爭,中法戰爭、中國收復新疆都取得了一定成功,不再是兩次鴉片戰爭那樣的一邊倒的失敗,而最大的發展是中國的經濟,中國近代發展最快的時期就是歷史上稱為同光中興時期,而我們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大發展只能排在第三位,在此時期我們中國自己種植鴉片,社會上已經普遍認識了鴉片的危害,鴉片的吸食人群得以控制,白銀再次入超,社會經濟發展非常穩定。
而且慈禧的個人才華也是不錯的,早年的慈禧沒有讀過很多書,但是她很快就可以為皇帝批閱奏章了,對於我們以前的文言文,這必須有很高的文字功底了,後來的慈禧可以說是書畫俱佳,我們的拍賣會可以經常看到慈禧的作品,質量是不錯的,慈禧的大雅齋也是著名的堂號。
在此背景下,中國大肆發展海軍,中國的白銀是很多的,那個時候中國的GDP還是世界第一,中國的財富在幾百年的積累下還是最富有的國家,而各國為了增加經濟收入,也紛紛向中國出售軍火牟取暴利,與現在對於中國的軍火禁運是截然不同的,因為在當時的世界,雖然以英國為頭號強國,但是歐洲的形式一直是互相遏制的,法國、德國、俄國等國均有很強的實力,美國的實力也發展迅速,他們歷史上的首要目標就是保持均勢,這樣的政治智慧他們在古希臘的城邦時代就發展得極其發達了,當時的世界是多極的。這與二戰後世界形成兩極世界,又發展到現在的單極世界這樣的世界格局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中國有條件得到世界最好的軍事技術和裝備,這樣的環境也使得在中國戰敗巨額賠款後日本可以迅速得到擴軍又大敗俄國。
而當時建造頤和園又有什麼重要意義呢?實際上大家都沒有提及這樣的背景,當時的需要是要讓慈禧交權,光緒皇帝已經到了親政的時候了,慈禧的權力基礎遠遠沒有武則天的強,當時光緒的父親是軍機處的實際控制人,而慈禧交權的條件就是要有一個可以回憶先帝的園子,這也是慈禧拖延交權的手段,因此儘快地修好這樣的一個園子——頤和園,就成為了當時的頭等大事,而慈禧的60大壽,同時也是光緒皇帝正式執政的開始,因此全國上下修建頤和園就是最重要的大事了。而慈禧的另外一句名言,說六十大壽,誰讓她不好過一陣子,她讓誰不好過一輩子的話,也是有其他的背景的,因為說這句話是有語境的,本來是對於太監的訓話,卻被無限的放大,背後就是帝黨集團生怕讓慈禧知道了中日的緊張局勢,讓慈禧有借口不交權,慈禧遠不是一個昏庸的人,這在其後的戊戌變法中就可以知道,而清朝的祖制是很嚴密的,如果是六百里加急的軍情,皇帝和女人在床上也要被叫起來的,這一點與明朝是截然不同的。
在慈禧的即將交權的背景下,國內的各種權利均已經向帝黨靠攏,慈禧的權力遠遠不如以前,在當時的社會流行的是「帝師王佐、鬼使神差」掌握國家權力,就是皇帝的老師,醇親王的幕府,西方的買辦和駐外使節,醇親王的神機營的軍官,包括李鴻章這樣慈禧一手提拔,一貫的後黨,也是向帝黨靠攏。
而此時,本來同時進行的海軍建設和頤和園工程,為什麼變成了頤和園的單方面的工程了呢?這裡還有一個大家知道但是沒有聯繫起來的事實,這就是中國當時遭受了一個金融危機,這危機就是起源於李鴻章和左宗棠的鬥爭,這個鬥爭也是滿人統治者需要的,也是他們二人握有兵權的保身之道,但是在鬥爭中1882年開始把國內最大的銀行家胡雪岩給拖垮了,胡雪岩的倒台造成國內的金融風暴,本來依靠銀票的流通,大大地解決了經濟發展的貨幣流通問題,但是隨著胡雪岩的倒台,銀票的信用破產,國家的貨幣流通又重新回到了實銀的流通,而白銀數量有限且經濟已經高度發展貨幣需求大增,這樣的結果就是造成國內嚴重的通縮,而胡雪岩很多借款是借洋貸,中國的國際金融信用也大打折扣。在此金融危機和通縮的背景下,中國的海軍再也沒有新添訂購軍艦,而且對於軍艦的維修經費也嚴重不足。對於李鴻章,由於左宗棠已死,自己是唯一掌握重兵的漢人大員,對於軍隊建設再有要求,自身的安全就有問題,因此這些海軍方面和淮軍方面,是不會再提及軍隊建設問題了,而對於經費緊張,肯定是用於保障頤和園的工程而不是海軍建設,這是各方利益平衡的共識了,也是金融危機下經費問題的直接反映,因此海軍軍費變成頤和園,更多的不是慈禧的問題,從邏輯上說,慈禧倒是有頤和園晚一點建成她可以晚交權的動力。
但是為什麼最後的罪責就全部由慈禧來承擔了,原因也很複雜,在中日戰敗的背景下,慈禧有得以有充足的理由繼續控制皇權,帝黨們也願意把戰敗的責任推卸到慈禧身上,而且在戊戌變法後,光緒皇帝已經成為中國希望的象徵,誰也不願意給這樣的希望抹黑。同時革命黨顛覆滿清政權是有這樣的需要的,中國歷史上女主臨朝,也是被看做一個改朝換代的標誌,尤其是她還是一個昏庸的君主,因此把她儘可能的醜化,為了個人享樂不顧國家軍備造成國恥,是一個最好的醜化案例了,一個複雜的歷史真相就是這樣為了需要變成簡單的老百姓可以理解但是是否屬實已經不重要的定論了。


我今天想講講1894年的慈禧。

1. 慈禧怎麼就成了生日控?

這四個阿拉伯數字連一塊兒,太熟悉了,因為我們打了一場大敗仗,但這場敗仗其實是從1889年就註定了,因為從那一年開始,大清跟著了魔一樣只做一件事:給慈禧修園子、過六十大壽:

北洋水師炮彈錢都沒有,她要過生日;
高升號700多人被日本人打死,她要過生日;
8月1日中日宣戰,她要過生日;
水師慘敗,她要過生日;
朝鮮丟了,她要過生日;
日本人過鴨綠江,進入大清龍興之地,她要過生日;
日本人佔領遼東半島,她還是要過生日……

為了修園子、過生日,佛擋殺佛,鬼擋殺鬼,慈禧幾乎到了指鹿為馬的地步,都是為什麼呢?

還有光緒,李鴻章告訴他這仗沒法兒打,就差說肯定輸了,但光緒卻堅持要打,為什麼?不知道會讓老太太生日過不好嗎?他哪兒來的膽子?

當然,歷史課本告訴我們,慈禧就是個王八蛋嘛,但你越了解晚清史,就越會發現慈禧是改革派啊,那她幹嘛這麼瘋狂?我一直想梳理出一個邏輯,現在,我似乎明白了。

(圖說:《火燒圓明園》里劉曉慶版的慈禧,那時候曉慶姐姐是真年輕。)

2. 最高權力一旦擁有誰捨得放下啊,看慈禧

滿人有個祖制,叫「女人不得干政」,所以,慈禧就想了個法子,在皇帝屁股後面拉一道簾兒,在簾兒後面當指揮,這叫垂簾聽政,等皇帝成年,我再歸政給皇帝。

大清兩個皇帝,從同治到光緒,慈禧都是這麼玩的。

但時間似箭, 1888年,光緒成年啦,按約定慈禧只能交權,可問題就在這兒,權力,尤其是最高權力,那種君臨天下,氣吞山河,一言九鼎,生殺予奪,是會讓人上癮的。

(圖說:君臨天下,生殺予奪,慈禧享用了最高權力48年。她年輕時應該不難看,就算老了,也是有味道的老女人。)

要了解1894年的慈禧,一定要從她的一生去了解,慈禧無所謂保守也無所謂開明,只要有利於抓權,需要保守,比誰都保守,需要開明,她比誰都開明。

但現在光緒即將擁有最高權力,而老慈禧,即將失去最高權力,這對政治人物來說,當然心不甘情不願。於是就有了頤和園工程,和六十大壽的慶典。

一般人認為,慈禧就是享樂主義嘛,還有人說就是想退休享福,在二環里待膩啦,堵車太厲害!你們把頤和園修好,我搬五環住去。但這是表面,事實上,包括後面的政治演進,你會發現,慈禧其實是有政治計算的:

支持修園子,就是支持我老太太!反對修園子,就是反對我老太太!老娘就是要看看,人走了,這茶涼還是不涼?

而且從修園子到六十大壽,中間有5年時間,在這5年里,通過頤和園工程,讓整個大清,繼續圍著我老太太轉。想到這一層,1894年這個謎團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再看光緒這邊,他當然希望趕緊把園子修好,好讓老太太去五環啊,就是國庫掏空了也得趕緊修。光緒這一派的人,都是這麼想的。

修園子的總指揮是光緒他爸,也希望快點修,兒子早當家嘛,老師翁同龢更著急,因為光緒要當老大,他就是老二啦,插一句,老而不死是為賊,就說的這種人,我待會兒再講。

(圖說:翁同龢(左),李鴻章(右),所謂「老而不死是為賊」,你覺得誰更像賊?)

所以,表面看就是個工程問題,往深里想,那就是當年最大的政治問題。所以,修園子就成為天字第一號工程。

(圖說:從氣質看,光緒皇帝,很有女相。)

3. 政治家指鹿為馬的關鍵,不在鹿也不在馬,而在站隊

既然是第一號工程,工程鋪得越大,材料用得越好,花的銀子越多,辦事的人一定更肥啊。

按理說,把頤和園捯飭捯飭夠了吧?不行!北海、中海、南海,一塊兒捯飭。立個名目,就有錢賺,這種錢不賺,你就是SB嘛,慈禧知道不知道?她當然知道,而且生怕你把工程弄小了,弄小了,怎麼體現我是no.1呢?

但戶部尚書,就是財政部閻敬銘,急了,眼看賑災沒錢,海軍買軍艦沒錢,添炮彈沒錢,能不急嗎?他建議慈禧和光緒,立即停止頤和園工程。

電視劇《走向共和》里演繹了這段,慈禧的反駁那是相當精彩:

「連我的生日都辦寒磣了,不但我面子沒地方擱,朝廷面子也沒地方擱!不但洋人瞧不起,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欺負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這樣就會出事兒,祖宗基業就會毀於一旦!」她最後又饒了一句,「誰讓我這個生日過得不舒服,我讓他一輩子不舒服!」

閻敬銘當場辭職,慈禧說,滾蛋,我就不信沒有張屠戶,就要吃帶毛豬

(圖說:如果慈禧只是尋常人家的老太太,應該還挺可愛的,沒事玩個cosplay,這次是扮觀音菩薩,她喜歡被人叫「老佛爺」。)

這當然是演繹,但閻敬銘確實因為阻擋修園子罷官啦。

但你冷不丁聽下,唉,慈禧有道理啊,可仔細想想就覺得混蛋啦,修園子就是有面子?有面子就沒人欺負你?你修的是核武器啊?所以,我說,這是指鹿為馬。

我們說說指鹿為馬,從趙高開始,政治人物經常用指鹿為馬來測試支持度,用意不在鹿也不在馬,而在於站隊,如果我混蛋,你還支持我,說明你忠誠啊,如果你敢攔我,說明你不忠誠,那就是我的敵人。

既然你太后都敢指鹿為馬,滿朝文武當然心知肚明啦,紛紛掏銀子,支持太后修園子,反正錢是公家的。

4. 要慈禧修園子過生日,修沒了4支特混艦隊啊~

從1889年到1894年,大清國眾志成城,終於成功打造了一個5A級景區。代價是2000萬兩白銀。2000萬是什麼概念?

算筆賬吧,北洋水師的定遠、鎮遠,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裝甲巡洋艦,一艘170萬兩白銀,而日本最先進的吉野,才60萬。

如果一艘定遠配4艘吉野,加上補給艦啥的,那就是一支特混艦隊,不超過500萬, 2000萬就是4個,加上定遠和鎮遠兩個艦隊,就是6個特混艦隊。

假如中國有這6支艦隊,還有甲午戰爭嗎?咱再有點狼性的話,說不定日本就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真實情況,2000萬兩白銀,變成了17拱橋、萬壽山、佛香閣……你今天去頤和園,一定要想想,這是四支特混艦隊啊!

(圖說:傳說中慈禧的奢侈生活,有人說她和李蓮英經常共浴,肯定是瞎編的。)

也正是從1888年開始,北洋海軍沒有添過一艘新艦,一門大炮,甚至平常練習都捨不得用炮彈,你說這樣的海軍,怎麼打仗?大清國只有李鴻章知道,一打就露餡兒,但光緒卻堅決要打。

以前歷史課本里說,李鴻章是漢奸、投降派,光緒是主戰派。主戰派嘛,名聲肯定要好啊,這種說法肯定不值一駁啦。

政治的事,必須要從權力的邏輯中去找答案。

甲午戰爭爆發前,大清政治舞台上,大概有三股勢力最大:

一個呢,是慈禧太后,權力最大,自不用說啦。
二個呢,就是李鴻章,外交和軍事大權都在手裡。
三個呢,就是光緒,雖然沒實權,但有皇帝的牌照啊。

打,對誰有利?當然對光緒有利。首先,可以光明正大地插手軍隊和外交,平時還真不好意思;其次,李鴻章被認為是太后的人,那借日本人的手打李鴻章,不挺好嗎?

翁同龢比光緒可能更徹底,因為他和李鴻章有私仇,閻敬銘之後主管戶部,居然一兩銀子都不給李鴻章,我大膽推測,翁師傅比誰都希望打輸了,李鴻章說不定就給殺了,等於借日本人之手除掉政敵。

慈禧,她當然不想打,我過生日,你小日本攪和什麼?但是這個時候誰不主戰,誰就政治不正確,離賣國賊就不遠啦,再說,你別忘了,1900年,太后也客串過憤青啊,所以,在戰與和的問題上,她態度曖昧。

但是,你們不能影響我過生日,因為六十大壽,是她退休之後,刷的最大的一次存在感。

這就出現了,我開頭說的那一幕:

8月1號中日宣戰,慈禧要過生日;

大東溝海戰,水師慘敗,她要過生日;

朝鮮已經丟了,她要過生日;

日本人過了鴨綠江,進入大清龍興之地,她要過生日;

兩個權力中心,各玩兒各的,玩出一次政治飆車。

光緒堅決要打,但他沒有想到,日本人這麼厲害,大清敗仗連著敗仗。

而慈禧呢,也沒把日本人當回事,生日過得,高潮連著高潮。

(圖說:日本人戰後畫的甲午海戰圖……)

就在中日關係緊張之際,朝臣們想著送什麼生日賀禮,老太太才高興。

德齡公主的父親,前駐法大使,一句話就把邏輯講透了:太后會以禮物的品質,來看官員的忠心!禮送得不好,就是眼裡沒有太后,官就沒得做了。禮送得好,官就有的做,而且越做越大。比如,剛毅,晚清最混蛋的幾個人之一,以後有機會說他,就因為禮物送得好,沒幾天就升任刑部尚書了。

11月6號,日本人佔領遼東半島,打到大連,生日慶典還要繼續搞,講到這裡,只能用省略號了。

(圖說:二次元世界裡的慈禧?好凶啊。)

對慈禧來說,大清必須要團結在我的周圍。按她的邏輯,我的生日都過不好,國家就沒前途,對光緒來說,不打就是兒皇帝,如果對蕞爾小國日本都妥協,國家就沒前途。

政治飆車的結果是,國家輸了。但兩個開車的司機,卻沒有輸啊。

5. 光緒是甲午海戰的最大贏家,你沒想到吧?

假如,我們把大清比作一個股份公司,根據各自掌握的資源,戰前大致可以看成三大勢力,假定是三個大股東吧:

慈禧,掌握著最高權力,算是控股股東吧,有60%股權;

李鴻章,外交和軍隊的實際控制人,20%股權吧;

光緒,只有個皇帝牌照,拿牌照入股,10%股權吧。

其他勢力,再分剩下10個點。

戰後呢?李鴻章股份全沒了,從中興名臣,到舉國皆曰可殺,輸到脫褲。

慈禧其實沒啥損失,控股股東地位不變。

光緒就不一樣啦,居然可以碰軍事和外交,戰後又冒出個維新派,全被光緒收編,等於有了部分人事權,從10%激增到20%。

大清股份公司,從一股獨大變成兩強相爭。

其實,帝黨就是從甲午年開始逐漸出現的,有了帝黨,自然就有了後黨。大清進入了兩黨制,你要理解晚清,尤其是1894年的晚清,乃至慈禧和光緒鬧翻,其實都跟這次戰爭有關。但,從1894年的政治看,誰對誰錯,又誰輸誰贏呢?

6. 慈禧的偶像不是古代帝王,說不定是賈母

有句話經常被提起:小孩才問是非,大人只管輸贏。

可我覺得這話不對,5歲孩子打3歲孩子,輸贏當下立現啊,誰先去問是非啊?打哭你再說。大人的輸贏如果不建立在正確是非觀的基礎上,那可太危險了。所以我們大人,都要講究個名正言順吶。

我們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主要看三個維度:

第一,看他說了什麼,可以算表面動機;

第二,看他幹了些什麼,就是事實結果;

第三,看他在什麼環境下乾的,這是歷史局限性。

我們來看慈禧。

平心而論啊,慈禧比大多數男人都剛強果斷,甚至有膽有識。

執政48年,滿朝政治精英,在她的鼓掌之間,玩兒得那叫一個團團轉,都可以出攻略了。她也不能算不開明,最後十年的改革那是相當有力度,改革措施也切實有效,比維新派那套紙上談兵強多了。

可我覺得,慈禧的最大問題是:格局,格局,還是格局。

慈禧入宮的時候都不怎麼認字,是通過自學成才,後來能寫詩,能畫畫,能讀《紅樓夢》,放到現在,也有機會成為學霸。可大概也是因為底子太差,她從根兒上只會用到她自己熟悉的管理家庭的方式來治理國家。

(圖說:賈母和慈禧長得像嗎?)

有人評價說慈禧是個政客不是政治家,我其實覺得,慈禧啊,就是個大號的賈母,要不她怎麼那麼愛看《紅樓夢》呢,說不定,很多手段還是從書里悟出來的呢。

上帝保佑英格蘭的時候,賜給了他們牛頓;上帝保佑美利堅的時候,賜給了他們一個華盛頓;上帝覺得你們中國人不信上帝,給了我們一個慈禧。

也好,後來推倒重來啦,老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上帝還會給我們什麼呢?我希望是格局,勇氣,決心,還有好運氣。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搜索行路男(The-Walking-Dad)


題主啊,你這是以你自己的主觀視角認為的,那個時候的慈禧太后和大清果八旗勛貴們可不是這麼想的哦!

那時的慈禧和勛貴們可算是中二病癌症患者晚期,在他們的眼中,我大清果子民四萬萬,疆土延綿萬里,執銳之士百萬,是正宗的天朝上國,中央之國,哪裡有搖搖欲墜的景象?

至於戰敗割地賠款,那怎麼算割地賠款?這是賞賜好吧,你英法小國寡民,地域不過彈丸,人口不過千萬,乃西方蠻夷未開化之國。我大清果賞賜你點土地,再賞賜你點銀兩,正是顯示我大清果天朝上邦惶惶天威的時候,根本沒有恥辱這一說。反正那點土地也是蠻荒之地,送了也無所謂。

當時的大清果唯一擔心的是,我賞賜你這麼多土地和銀兩,你英法蠻夷來京覲見皇帝的時候萬一不三跪九叩怎麼辦?要不要遵循祖制讓蠻夷使者行大禮?進宮的時候要從哪個門進?大臣們可以為了這些細枝末節引經據典爭論一整天。

至於北洋軍費過生日這種事情,最高票答案已經分析的很清楚了,我就不畫蛇添足了。最後,慈禧太后任用李鴻章,在慈禧和勛貴眼中,你李鴻章身為漢家子,這不是重用,這是恩賜啊!


李鴻章建北洋,權傾朝野,一擲千金,舉朝側目,清流之輩議論紛紛;西太后縱無建頤和園之借口,亦須以其他手段節制北洋之財源,層層扣押,不然朝野實力失衡,我大清根基不穩。帝王之術罷了。


不能拿演義當歷史。題主的話,基本是野史評話。
國家財政如此大的一本賬,這麼算有意義么
北洋的預算,是津海關、滬關撥付,而頤和園是中央財政由戶部和內務府協調,不知有何關聯。
另外,北洋的產業與軍工支出基本是內循環。

說到底,是晚清的政治組織能力、財政管理能力、商業運作能力根本無法適應當時的國際政治、經濟和商業環境。


當此環境,敗是必然。


就我一個人覺得敗得好嗎,從長遠來看,清政府勝利好處也不會到民眾頭上,萬一順利轉變成君主立憲制,滿人王朝自然不會注重漢人利益,看看今天的廣電就知道了,真要成那樣新聞聯播內容就是阿哥大婚娶漢臣之女,被譽為「灰姑娘的逆襲」,小格格降生故宮亮明黃燈,全球直播受祝福


說說洋務運動
第1,2次鴉片戰爭,跟慈禧無關,那時候她還小,
是辛酉政變1861年之後,她才掌權了大位,當時她26歲
並馬上就跟恭親王奕訢、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一起發動了洋務運動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改革開放,第一次工業革命
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睜眼看世界
有工業黨不是喜歡用增速多少多少來找優越感嗎 ?
洋務運動搞的一系列工業化指標,那個增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比如,鋼材產量從幾乎為零,到年產7萬噸,這個增速簡直沒法算了
還有什麼工業產值之類的,呵呵,都是天文數字般的增速,很多是從零開始嘛!
洋務運動的成果:建立了一個曾經是亞洲第一的海軍
一支曾經到日本港口耀武揚威讓日本又怕又恨的中國海軍
日本人勒緊褲腰帶搞海軍,後來把中國海軍擊敗了,那是十年之後了
總之,洋務運動的建設成就,
比老毛搞的156項工業援助和老鄧搞的改革開放絲毫不遜色
他們採用的手段都差不多
無非是花錢從國外買機器在國內建廠,請外國專家到中國來傳幫帶
高技術兵器從國外買,中低級兵器買國外生產線後能自己造,自主研發能力低下
一旦開始閉關鎖國,技術上很快就會被別人拉開幾代的代差
洋務運動的失敗,其實是被甲午戰爭失敗給搞臭了
如果中國洋務運動能和平建設60年,亞洲就根本沒日本什麼事了
我們現在會變成發達的君主立憲制國家
.......
公正的評價,在那個年代,慈禧乾的還算是不錯的,我給打70分
那個時代的中國,連建設個鐵路,都會受到國人的一片反對,說破壞了風水龍脈
搞改革阻力不是一般的大
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這三大漢族軍權大牛人,都有顛覆清朝的能力
但他們在慈禧的領導下,都沒敢炸刺
慈禧一死,清朝立刻就垮台了
說明這個老太太真是不簡單
.
當時能看清國際潮流,看懂一小半的,只有李鴻章,其他任何官員都不行,
清朝官員就沒幾個出過國的。
改革開放,如果不是鄧小平命令中央高層們出國了幾千人,到外面去開眼界。
發現中國跟人家差距已經拉大到被震撼的地步,從而凝聚了全力搞建設的共識。
還在國內整天討論姓社姓資呢。
養三隻鴨子是社會主義,養4隻鴨子就是資本主義,去看看《轉折時期的鄧小平》就知道了。
慈禧已經做到了那個時代的最好
.
用上帝視角去看,中國近代的領袖們誰能經得起檢查 ?
被後世推崇的孫中山,搞建設的能力爛得一攤屎,耍嘴炮能力到是一流。
老蔣,老毛,都是搞軍事鬥爭,玩權術厲害,搞建設能力都很弱。
閻錫山搞建設是把好手,搞軍事、玩權術能力太弱。
袁世凱搞建設是把好手,搞軍事、玩權術能力也厲害,可惜壽命太短。
總之,從1840-1976,
中國沒有一個搞建設、搞軍事、玩權術能力全都厲害的牛逼人掌權過。
這就是個中國走背運的時代。
蘇聯有斯大林,日本有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
這都是國內能抓權,能建軍,能搞建設的全能型人物。
....
中國落後世界步伐,從明朝中期就開始了
從鄭和下西洋領先世界的造船業,
到鄭和死後,官員燒掉造船圖紙獲得民間一片叫好聲
中國的意識就趨向於保守了,於是海禁也出台了
到了明朝末年,我們就開始聽說有紅衣大炮這個玩意兒了
紅衣大炮是幹嘛的?就是歐洲人賣給明朝,或者明朝仿製歐洲人的大炮
那是歐洲人在16世紀發明的東西
明朝中後期,歐洲人的遠洋炮艦就已經跑到中國沿海貿易,佔據澳門,佔領台灣
那個時候,中國的科技和火器水平,已經落後歐洲一截了
海洋造船能力,更是被拉下了老大一截
大明滅亡時1644年大清和大明投入的火炮不過百門,
40多年後英荷戰爭雙方投入艦炮總量近萬門,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生產力
等到1840年,歐洲已經經歷過幾輪全球海洋爭霸
霸主從葡萄牙到西班牙到荷蘭到英國
中國那個時候的科技發展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了
至少落後於世界領先水平100年以上
.................


其實你們都錯了,慈禧知道大清行將就木,為了傳統文化的傳沿,為了給大清在歷史上刷存在感,於是頂著罵名修建頤和園就是給子孫留點東西,給了北洋還不是換成一堆炮灰。慈禧用罵名換來一座歷史珍寶,慈禧的用心良苦有幾個人能明白?

不要點贊,大家看到了,樂一下就行


在這個巨嬰國里,反正也打不過西學為體的日本人,還不如造個園子留給旅遊局賣門票。


哈哈哈。苦笑。


答讀者問《文明與野蠻》


那時候慈禧,沒有選擇了。當時光緒成年了。朝中大臣都要慈禧讓出權力。這讓特別喜歡權力的慈禧十分痛苦,不過沒有辦法。畢竟這是男性當權的社會,大臣都不容慈禧繼續當權。於是慈禧就提出了「別墅換權力」的辦法,想拖延一下,可是光緒像瘋了一樣,傾全國為慈禧修了頤和園,從頤和園修建的位置就知道慈禧如果搬到頤和園就是放棄權力了,因為頤和園在北京五環,離紫禁城有30公里遠,如果坐轎子要走一天才能到達,那時慈禧想干預朝政是萬萬做不到的


慈禧挪用軍費的目的是:不是因為要修頤和園而挪用海軍軍費,而是為了要挪用海軍軍費而修頤和園。

她是為了自己的權利安全。


這600萬白銀其實不是海軍的經費,是以修整海軍和操練海軍的名義向各處攤派得來的,一開始的目的就是為了給慈禧太后辦生日慶典。為了做樣子,還在頤和園的人工湖上舉行了一次水師操典,不過艦船都是排水量不大的風帆艦船。


回答蒙蒙:
本質上說,這個項目就是給慈禧過生日的,海軍軍費是個由頭。

比如說,我想請蒙蒙吃飯,但是如果我找我娘要錢請一個女生吃飯,那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所以我跟我娘說我要買衣服,我娘就給錢了,我就拿這筆錢請蒙蒙吃飯了。
但是,如果我不請蒙蒙吃飯,我還是不會買這件衣服。

如果沒有這個過生日,這筆錢也不會交給海軍,而是根本就不會立項。

甲午戰爭輸掉有很多原因,海軍軍費不夠是很不重要的原因。


聖誕啊~麥瑞可瑞斯么斯


葉赫那拉杏抬眼望向遠方,道:「最近十年,國內大搞洋務,引進西方機器,槍械武器等,你應該知道……」
  袁世凱答道:「臣認為,此乃欣欣向榮之相,凡國家要富強,必經此道。」
  葉赫那拉杏緩緩道:「這對國家自然是好事,但對百姓來說則未必,所謂國進民退,其實就是國家進步太快,而百姓沒有跟上,一台紡紗機,晝夜運作,能抵得上數千人的紡紗效率,對機器主來說,是省下了數千人的薪水報酬,是件好事,但對那數千人來說,就是面臨失業,一條鐵路建成,則更是斷了數萬人的財路,相應的船家,車馬家,保鏢……均要失業,而本來供應這些船家,車馬家的飲食,服裝等行業,也是隨之蕭條。最後得利的只有鐵路主,如果這鐵路是建在礦山附近,因之失業的人則以倍增。」

  袁世凱身軀微微一震,道:「臣明白了!」
  葉赫那拉杏點了點頭,道:「機械化,鐵路化,當前是勢在必行,否則我國和西方諸國的差距就越來越大,但機械化,鐵路化帶來的失業人口,也必須照應。否則這批人必然成為民變之首,反賊孫文也有言云,要承受革命之福利,必先承受革命之痛苦。」
  袁世凱挺起身來,看著葉赫那拉杏道:「所以太后你就借大興土木之名,解決就業問題,以工代賑?」
  葉赫那拉杏點了點頭,道:「單河北一地,其實已經有數十萬人失業,面臨無衣無食,這就是機器之災。國庫里是有銀子可賑災,但這銀子不能白給他們,須得讓他們努力賺取。你袁世凱是捨身為國,老身我何曾不是捨身為國?犧牲我一個人的清譽,換取百姓的溫飽。」
  袁世凱如夢初醒:「南方諸報紙均在抨擊老佛爺你窮奢極欲,只搞面子工程,哪知背後卻有此難言之隱,實在是愚昧得很。」
  葉赫那拉杏冷笑:「南方諸報紙?那報紙背後的李鴻章也是老奸巨猾,怎會不明白此中道理,但彼等反而推波助瀾,聲稱北洋艦隊無錢買軍火,要求我將修土木的錢都拿給他去買軍艦,百姓們也不想想,北洋軍閥在南方割據已久,財務獨掌,哪裡缺這幾艘軍艦錢?無非是轉移轄地中百姓矛盾,要將責難放在老身一個人身上罷了。」

------------------------------------------------------------------
袁世凱垂頭道:「早年跟隨老師時還稚嫩,老師說過的話尚無切膚之痛,如今在朝鮮經歷得多了,也就明白了許多。每每想起老師當年悉心教誨,都不禁感激涕零。」
  李鴻章笑道:「我也無他,不過是多活了幾十年,多了些閱歷,你日後成就,必遠在我之上……太后這次差你來,莫不是要撥款給老朽購買軍艦,重建北洋艦隊?」
  袁世凱只是微微笑著,道:「當日太后在京,也有人諫她,要她把修土木的錢拿來買軍艦以對抗日本。太后差我來,也是轉述此話——誰人讓我今日不快,我日後必讓彼終身不快。
  李鴻章沉思了一刻,道:「太后此話,語帶雙關啊,日本今日讓我國一日不快,我等日後必讓日本終身不快,我知太后之意也,乃是先富國後強兵。」

---------------------
庚子鎮魔記事_蓮蓬鬼話_天涯論壇


推薦閱讀:

元明清三代治藏,各有什麼進步?
為什麼提到現在我國領土,總是拿清朝相比,怎麼不拿元朝比呢?
隆科多到底是佟國維的兒子還是佟國綱的兒子?
如果1842年就有知乎,會發生什麼?

TAG:清朝 | 清朝歷史 | 慈禧太后 | 甲午海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