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是如何理解書法的章法的?


謝板栗兄邀。

這問題挺有得講的,我會分五個部分,盡量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談談我的看法。

談之前先「開個炮兒」——樓上陳琤兄說:

練出適合自己的風格,章法自然就有。

行氣的通順,則純靠感覺。

我不是太認同這樣的觀點。

我認同「書法的最高境界是率性的書寫、自然的流露。」

但是我不認同「達到自然的境界靠的是自然的方法。」


目標可以是美好而自然的,但這不代表你的訓練方式也是全憑感覺的,相反,我認為當你的目標越高、越難以捉摸,你越應該把達到目標的過程規劃得盡量清楚、有邏輯。

--------------

一篇書法作品是由一個個字組成的,所謂「章法」,就是字與字之間的關係。

在我看來,好的章法就是字與字之間既有變化又和諧地統一在一起。


但是光有這一句話是不夠的,我們如果想寫出章法不錯的字,就必須搞清楚「既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究竟該如用我們的筆來實現。

接下來以行書為例,簡單談談我的體驗。

(前幾天剛好和學生講到這個問題,由於是微信群里講課,所以字都是邊講邊寫邊拍的,有些粗糙,大家勿怪。)

-------------

一、討論章法的前提:一個字可以通過無數種方式呈現出來,而不是一種

由上到下是「帝」字的楷書、行書、草書寫法。

我要說的是,「帝」字的行書除了上面這種寫法還可以這麼寫:

這都是「帝」的行書,對吧?

只是筆畫的連斷、長短不同。所以書法並不是很多人認為的,每個字都有一個固定行書寫法。

理解了這一點之後,我們才能開始談章法。


二、想要追求統一,你有兩種方法。

剛剛說過,好的章法必須要做到所有字統一在一起,現在看這兩組字:

這兩列「帝興」都是統一的,但是用的方法不同:

左邊這組——把兩個字的粗細、大小、控制得盡量相似;字的內部也不做過多調整,沒有什麼明顯的收放、鬆緊的對比關係。

這就好像一間寢室,大家性格、年齡、經歷、三觀甚至身高都很相近,住在一起肯定不會有什麼違和感,很統一很融洽。

但是,我們說過,在統一的前提下,我們還要追求對比,因為沒有對比只有統一會讓人覺得單調——一間寢室,幾個人來自天南海北,性格、愛好、喜歡的女生類型各不相同,但是住在一起還是很和諧很融洽——這樣的寢室才精彩。

所以,我給「帝興」賦予了對比——字形上一長一方:

好,對比有了,接下來考慮統一的問題。

寢室里每個人都很有性格時怎麼避免吵架?

建立聯繫。

大哥和二哥喜歡打同樣的遊戲——二哥和老三都喜歡打球——老三老四老五都愛唱k——大哥老三老五又喜歡同一個女團……

不展開了,好懷念高中和大學的寢室生活T^T

繼續說——那麼,字與字之間怎麼建立聯繫呢?

我是這麼做的:

通過用筆上的方圓處理,把「帝」寫成上方下圓;把「興」寫成上圓下方。

所以,我用方圓關係給這兩個字建立了這樣的一種無形聯繫:

懂了吧?

然而作為一個老成持重的書法家,我覺得這樣還不夠,萬一連得不夠緊統一不了怎麼辦?畢竟這是兩個分開的字,而且還有字形的差別……於是,我又加固了一下:

我在方圓關係的基礎上,還用了粗細對比的關係,把帝的下半部分和興的上半部分聯繫在一起。


雙保險,放心了。

三、一行字,就這樣既對比又統一在一起了

把上面所說的延伸一下,放到一行上就是這樣的效果:

「上帝興之而」五個字,在充滿字形上的大小、長扁對比的同時,被我用方圓關係聯繫在一起。

繼續看。

同時還被我用粗細關係聯繫在一起作為雙保險。

疏密和鬆緊關係,三保險、四保險……

連斷關係,n保險。。。。。。

在我的一層層保險下,章法已經出來了。

總結一下我們剛才提到的一些概念:

字形、方圓、粗細、疏密、連斷。

沒有提到的還有枯濕、工放、中側、奇正……

這些反義詞,就是我們營造對比統一的武器。

四、下面是表演時間


當你有了武器之後,就要學會熟練使用,而不是滿足於每次都是同樣的打法:

同樣一行字,我重新寫了一下,同樣是用那幾樣武器,但是組合方式不同最終效果也不同。

除了「對比統一」的基本原則是不變的,其他都是可以盡情變化的。

五、說是「表演」,其實並不是

我們要知道,一行字的章法並不是我們最終目標,我們要的是一篇字的章法。

所以,最後我們要解決的是行與行之間的關係。

從第一行開始,按照我們剛才那樣做——字形、粗細、連斷……

在第二行的時候,我們記住兩個原則:

1、起頭的地方注意銜接好上一行的收尾確保「貫氣」:

2、兩行左右相鄰的地方最好不要雷同:

每一字的處理是與周圍字密切相關的;每一行的處理又是由周圍其他行決定的。

所以你必須學會把同樣一行字處理成不同的效果,像剛才秀的這樣:

這其實並不是為了表演,而是為了隨時跟上前一行的變化:

以上。

-------------------

崇拜我的可以關注公眾號「臨池不輟」。


關於這個問題 @相墉已經說得很好了。行書的章法的確是書法里比較難的。過了這關,書法的章法問題也算解決了一大半了。解決行書的章法問題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極大的加深創作者對書法的理解。

書法分碑帖兩道,王總說了帖,我就說說碑,也就是說正書創作這塊。

如果你看的碑足夠多,你就會發現碑這玩意兒的章法是非常奇妙的。

比如:

這個玩意兒叫做《萊子侯刻石》,其中裡面非常奇妙的是,他運用了豎界格,界格的出現使作品在空間的分割上出現一種強烈的聯繫,行之間出現了規整與隨意之間的矛盾,形成了一種古樸自然的風貌。

這樣的書法作品還有比如前秦的《廣武將軍碑》

這是我在百度百科找到的拓片,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看出界格在這塊碑上的空間分割,以及界格內每個字的胡逼寫。

接下來可以看看沒有界格的。

這是我自己收藏的一張建初二年買地券的拓片,這就是漢代的土地契約,我們可以看一下局部的照片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買地券中,作品保持了基本完整的行,但是完全打破了橫向對齊的概念,也沒有界格,左右進行相對隨意的穿插,比如我們看這張圖左下的」以「字,已經穿插到了旁邊「僤」字的範圍內。


當我們看到足夠多的拓片的時候,我們會更加深刻地理解,碑,在成為「碑」的時候,它章法安排的可能性,我們可以在這種情況下進行仿作。就比如說 @相墉 同學對《廣武將軍碑》進行的仿作,《蘭亭序》

作品的上部,王總很好的採用了枯筆和細線條,模仿了拓片的單薄。在右下部管線之盛部分,模仿了界格的損壞,這些都是在章法上很好的安排方式。

當然,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所學習的碑帖風格進行調整和結合。比如說我經常學習的東晉《爨寶子碑》他的模樣是這樣的。

我們可以看到他基本上保持了行列的對齊,但是字的大小產生了一次那個程度的變化,。比如我們來看這個局部,整塊碑就由很多個這樣的局部組成。

我以前在寫爨寶子的過程中,經常寫六十多個字的作品,這六十多個字所能產生的變化空間,是非常有限的,大概呈現的是這麼一種效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研究,我認為可以把《買地券》的這種行列穿插,和爨寶子的這種局部變化和筆意結合在一張作品裡,以突出對比,於是我也寫了一張《蘭亭序》。

下面是局部

這也是章法上的一種選擇。

——————一個不那麼強烈的分割線—————————

說了這麼一堆,其實是想跟很多學習書法找不到章法門路的同學們說一個真理,那就是:

看!拓!片!

我們所學習的碑帖,為了臨習方便,都是進行割裱印刷的,也就是把碑帖中一行的字。割下來,裱在一頁里,方便我們單字進行臨習,實際上這種方式是破壞了原作品的原有風格的,當然,這種割裱呈現了一種新的風格。這種新的風格也可以指導我們進行練習,但是如果你在學習上有疑問的話,不妨追溯一下更原始的東西,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靈感。在此,我也舉一個例子,就是《散氏盤》

散氏盤的字帖,是這樣的。文物出版社出的,大家最常用的版本。

我們可以看出它字體的大小自由的變化,以及結構的開放。

很多《散氏盤》的臨本,都是基本符合這個風貌的。

但是其實散氏盤的拓片是這樣的。

所以,古人在臨摹的時候,不太採用當代人的這種臨摹方式,習慣把散氏盤寫的比較整齊,甚至用一尺的斗方和小楷筆寫散氏盤,把散氏盤的這種精緻和粗放,在一個狹窄的空間內,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就比如鄧石如的臨本。

他每個字的大小和一個五角硬幣差不多大,這種臨摹方法,當代人很少用。

而當你了解了這些方法之後,自己一定程度的也就知道,當代人,和古代人,在面對散氏盤的時候,在章法上進行的取捨,是為了表達散氏盤的什麼特點,以及他們希望通過散氏盤達成的什麼藝術效果,然後在你自己進行臨摹的時候,心裡就有數了,採用什麼方法。可能獲得什麼樣的藝術效果。

托裱的時候把款突出了一下,這裡面寫到了我對我臨的散盤的看法。

總結一下:

學習章法,來源於一朝一夕的苦練,更來源於開拓自己的眼界以及思考, @相墉給大家一個途徑,我給了大家另外一個途徑,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需要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意識,就是有意識的思考,要通過自己的作品,傳達給觀眾什麼樣的感覺,在這種意識下,你章法的可能性就會逐漸的浮現上心頭,然後再經過多次的打磨與雕琢,一幅好的作品就出現啦。

崇拜我的話,可以關注一下公眾號「思緯書坊」我們會在裡面免費的教大家學書法。


哦也~~


我這個硬廣打的好硬。


謝劉板栗邀,練出適合自己的風格,章法自然就有。我不扯淡,真事兒。

古人真正重視章法,大概要從明朝文徵明他們那一代書家開始,之前也有章法,但是不應該把章法稱作章法,應當稱作感覺,是書家書寫時自然形成的,文徵明那一代是真正具有創作意識的那一代,開始精研大字書法,也開始普及生宣,章法這個事,自然而然要提上議程,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審美標準存在了。

我不說墨法,那是明清之後的東西,我沒有研究。我只說最基本的兩點,字的大小,和行氣的通順。

話說古人寫字,主要是為了記錄通信交流著作,字寫的好,錦上添花,但是內容最重要的,古人寫字,從來都不會把字的好看程度看得比正文內容更重要。
那麼字形的大小,大部分也得根據文章的內容來,不僅是內容,還有朗讀時的輕重緩急,都是呼應的。比如我們讀一句詩,故人西辭黃鶴樓,最重音應當放在,故,辭,樓。那麼寫作的時候,故,辭,樓,就應該在字形上偏大一些。人西黃鶴四個字,就應當偏小一點。
這也不是一定的,比如這句,煙花三月下揚州。讀的時候,三,下,州都是重音,但是這幾個字都不適合寫大,因為筆畫少,寫大了違和感太強。
所以字形大小的處理,雖然是章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它的處理實際上並不一定是為了好看。
這兩個孰輕孰重,自己判斷。

行氣的通順,則純靠感覺。
這個感覺說來很玄,常見的情況是,單字寫得很好很優秀,寫成片的就不行了。
我提一下自己的想法,努力程度不夠,自然無資格討論章法,得先解決基本的筆法和間架。
排除了基本功的不紮實,如果還不行,可能需要通過多讀帖的方式解決,以心運筆,隨著字帖上的筆畫流動揣摩書寫的節奏,不用多久,堅持一個月必有小成。
如果這樣還不行,那麼建議換一種字體學。
我目前的狀態是,筆法間架不算好,也沒大毛病,放在古代做個鄉下賬房的水準。
章法問題,我也苦思了很久,這個東西,你若問已成名的書家,大概會這麼說,多讀帖多練,寫熟了章法自然有。
但是沒人會告訴我風格選擇的問題。
所以說,這個純粹是個人感受,信則有,不信則無。

因為拿成名的書家來說,他們的學書之路,大多是先專攻一帖,後集古博長,而我不一樣,我是仗著自己有素描基礎,臨摹能力還行,也有網路時代資源眾多唾手可得,於是誰的都臨,博而不精,這山望著那山高,一到創作的時候,雖然手上想用米芾,心裡卻想著趙孟頫王鐸林散之,創作起來太亂,不知取捨,行氣自然順不了。
最後我也是沒辦法,經過一段時間的思索,才認識到,雖然我對豪放的溫婉的內巗的外拓的都充滿同樣的熱情,但是最終我現階段還是很適合寫秀氣一點的字,不適合大開大合的那種。
這個想法產生時間不長,我也在摸索中,目前小有成效。

附上近期作品,上面那張是草稿,下面那張因為有錯別字近期也打算重寫。輕噴。


和而不同,違而不犯。——孫過庭


真是不錯,有明代王寵的影子。


書法的章法就是書法的氣,是節奏的脈動,是字與字之間的若斷若離。


說那麼多什麼用,就是看著舒服就好


推薦閱讀:

書法、國畫專業畢業後都幹什麼了?
如何練好字?描字帖為什麼沒什麼效果?
大齡青年如何練鋼筆字?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寫的怎麼樣?
請問如何評價這位朋友的字?是個什麼水平?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