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集團的竊聽醜聞為何會激起這麼大的反響?

這個事件中《世界新聞報》的記者違反哪些法律和職業道德,以及明顯違背了哪些價值觀?


《世界新聞報》不是第一次被揭發竊聽以獲取新聞線索 [1]

英國也不是只有《世界新聞報》一家靠竊聽獲取新聞線索 [2]

入侵他人手機,以獲取語音留言,在英國甚至並不是完全非法 [3]

但《世界新聞報》和默多克就是成了過街老鼠。

英國於2000年頒布的《調查權利法》(Regulation of Investigatory Powers Act)[4] 真是一項神奇的法案。2010年,在《世界新聞報》另一起竊聽案件中,司法機構突然發現,根據這坨法案,如果語音郵件的信息已經被手機主人提取聽過,那麼入侵併竊聽這些信息就是合法的,除非受害者繼續證明自己的隱私確已被侵犯。警察因此無法調查《世界新聞報》之前大量的竊聽行為。

這個法案從2000年頒布以來,就一直受到爭議,因為它讓英國普通人的隱私受保護程度低於大部分歐美國家。

事實上,這也是英國小報竊聽成性的一個背景原因。

但這次事件中,《調查權利法》甚至沒能成為受關注的焦點。

主要的原因,就是《世界新聞報》這次做得實在太過分了,突破了公眾可以忍耐的最低底線,也突破了新聞行業自律的道德底線。

入侵綁架受害人的手機獲取信息,更惡劣的是,為了騰出空間接受新的信息,居然刪除掉已有的信息。這種行為阻礙了警察調查案件。

美國FBI也開始調查新聞集團旗下媒體,懷疑他們幹了另一單令人髮指的「新聞調查」——竊聽911受害人家屬。

英美社會修理新聞集團,抓的都是他們錯得不能再錯,低到了地板的行徑。

《世界新聞報》這樣做,只是為了搶先發出聳動的「新聞」。

而這一切,卻完全符合默多克的指導思路。

在美國,「福克斯化」,是對一個嚴肅媒體的羞辱 [5]。新聞集團旗下的福克斯是美國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台,但是為了追求眼球,不擇手段。

所以,在這次事件中,一般被人認為是「嚴肅媒體」的一些報紙充當了清理門戶的角色。

英國的《衛報》幾乎是單槍匹馬展開了對竊聽事件的報道。在美國,《紐約時報》密集火力批評新聞集團。

當然,也可以說他們這樣做,是為了打擊競爭對手 [6](《衛報》vs.《泰晤士報》,《紐約時報》 vs.《華爾街日報》)的老闆。

但平時壞孩子老佔便宜,乖孩子總吃虧,還不讓乖孩子揭發壞孩子。到那裡都沒有這樣的道理,是不是?

-------
[1] 維基百科整理的竊聽事件時間脈絡:http://en.wikipedia.org/wiki/News_of_the_World_phone_hacking_scandal#Timeline

[2] Spectator的《What the Papers Won"t Say》:http://www.spectator.co.uk/essays/7075673/part_2/what-the-papers-wont-say.thtml

[3] 《衛報》2010年2月25日《News of the World phone hacking: Legal loophole to be closed》:http://www.spectator.co.uk/essays/7075673/part_2/what-the-papers-wont-say.thtml
譯言的翻譯版: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19531/94240

[4] 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Regulation_of_Investigatory_Powers_Act_2000

[5] 《紐約時報》2011年7月15日發表的《The Journal Becomes Fox-ified》:http://www.nytimes.com/2011/07/16/opinion/16nocera.html?_r=2partner=rssnytemc=rss

[6] 《華爾街日報》2011年7月18日發表的《新聞與危機》: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02303661904576451812776293184.html?mod=WSJ_Opinion_LEADTop


同意趙軼佳的觀點,另外補充點背景:

新聞集團在英國的四份報紙不管大報小報都是保守傾向的,當初保守黨cameron能坐上首相的位置跟默多克的支持也脫不開關係,所以cameron在這個事件里一開始其實沒有出過批評的聲音。

相比「給默多克點顏色看看」,更主觀點的說法是通過打壓新聞集團來打壓保守黨的影響力。所以工黨這次跳得最積極,小米利班德這陣子的曝光幾乎都在批這件事,直接搞到首相要自己出來澄清跟新聞集團的關係;而自民黨雖然是跟保守黨組聯合政府,但是黨魁clegg就一直被批評說因為聯合組閣而失去了自己的觀點和聲音,何況前兩個月自民黨在地方選舉里失了很多席位,而且選舉改革的提議也被公投斃了,這次當然不會站錯隊。

世界新聞報也不是第一次出事了,這次能鬧這麼大,一方面當然事關侵犯個人隱私很嚴重,另一方面也是政界發聲音的結果。

當然以上都是主觀說法,毫無實證。不過確實這次事件被曝出來的時間點很微妙,新聞集團對BskyB的收購正好要被審核,這事一出收購泡湯,等於是阻止他們在英國媒體的影響力繼續滲透。


我認為除了這件事情本身關乎職業道德之外,還要看看大的背景。

隨著默多克將英國主流報紙《泰晤士報》,美國主流報紙《華爾街日報》等紛紛納入旗下,這意味著,這位媒體帝國的擁有者將能扼住英美的輿論喉舌,這股巨大的商業力量甚至主導輿論的走向。事實上,在上一次的美國大選時,默多克已經這麼干過了,他本人非常熱衷於插手政治。

所以,這一次,我覺得也有「給默多克一點顏色看看」的意思,這位所向披靡的媒介大亨,除了在進入中國市場頻頻不得志之外(但他還在努力),這次終究要向「討伐誠信的公眾」(其實是政府)低頭了。

補充一點信息:
看到一則對此非常詳細的報道,來自路透社:http://cn.reuters.com/article/CNAnalysesNews/idCNCHINA-4624520110718?feedType=nlfeedName=dailyNewsUpdatepageNumber=1virtualBrandChannel=0

有兩條信息非常重要:
在英國的調查性新聞報導中,假冒他人身分騙取資料是常見的做法.儘管通常來說這是非法舉動,但若取得的資料符合社會大眾利益,法律上仍有可辯解的空間.
——所以其實此次譴責和職業道德關聯不大

但總體來說,泰晤士報保住了自己的標準.在默多克掌管下,泰晤士報多年來一直仍算得上是受人敬重的報紙.時至今日,它對英國政治圈的影響力仍相當大,不過它已不再像從前那樣,是整個英國體制歷史的記錄者.
——因而大家還是擔心默多克慣用的「小報」做法會影響泰晤士報這樣影響力眾的報紙的輿論導向


這件事是基於個人通信被竊取,說到底是因為新聞集團侵犯公民隱私權這一基本權利。

這跟誠信的關係不大吧?說得偏頗一點,隱私權還經常就是站在誠信的對立面上的。而新聞媒體這樣通過侵犯隱私權得來的消息是更加真實可靠更加對得起「誠信」二字呀~標籤還是不要亂貼的好。


這的確關乎新聞道德和記者職業操守的問題。真相很重要,但是得到真相的方式也很重要。


誠信!西方某些道德信條裡面,誠信是第一條的。
默多克欺騙了當事人,採取竊聽的手段獲取隱私牟利,這是為西方法律體系說不容許的,也是為西方道德所不容的。
update:這次被英國下猛葯,還要看他到底得罪了何方神聖了。繼續關注。我相信,上層不可能不知道他的舊賬,這次翻出來,肯定是在某一個時間節點,有人要給他下套子了。難道是默多克跟中國走的太近了?


這個從我的觀點來看就是:既得利益著(當權者)進一步擴大自己權利的方式。

我贊同@於小師的觀點, 當我們支持WIKILEADS,或者當年的美軍虐囚事件的時候,我們是站在記者這一方的,因此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新聞媒體工作者是弱者。

「XX是一把雙刃劍」,這句話非常的泛濫,因此我不引用了。當我們看到一個極端的時候,我們不能不忽視事件背後的用意,以及造成的最壞以及最好的結果。

「我向來不憚以最壞可能思考事物」(改某周先生的名言),因此在這光鮮的表面,我認為我們還是應該看看其糟糕的結果。

以上就是一家之言。歡迎討論。


推薦閱讀:

TAG:魯珀特·默多克 | 新聞集團NewsCo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