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極權、反烏托邦、賽博朋克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反極權、反烏托邦、賽博朋克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反烏托邦
賽博朋克
極權主義
關於賽博朋克裡面的cyber(控制論)與punk(朋克),引用網路上一篇文章關於賽博朋克的非線性宏大敘事中的解釋:
「一,何謂cyberpunk?(以下簡稱cp)

" cyber"一詞來自希臘語"kubernetes",意為"舵手",反映了蘇格拉底—柏拉圖哲學中的獨立和懷疑精神。而"控制論"(cybernetics)這個詞是1984年由維納杜撰的,直譯為神經機械學。 維納是控制論的創始人,是他最初提出了關於電氣和機械控制和反饋一整套理論。
"cyber"一詞在今天已經被重新定義為"對電子、機械和生物系統的控制過程的理論性研究,特別是對這些系統中的信息流動的研究。"——由最初的"舵手"變成了後來的"指導者"和"統治者",由"駕馭航向"轉變為"控制別人"。

punk,眾所周知,70年代末,在美國一代青年崛起了,他們是在戰後嬰兒潮中誕生,、在電視普及和大眾文化形成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不滿現實,意圖反抗。但他們不再試圖推翻什麼、建立什麼,而是尋求個體的獨立、嘲弄統治者、嘲弄整個制度。於是搖滾樂誕生了一個新的流派――朋克(Punk),其代表性成員有:雷蒙斯樂隊、性手槍樂隊、衝撞樂隊等。從音樂形式看,他們提倡回歸早期簡單有力的曲調,反對架式十足的貴族化音樂。性手槍樂隊的代表作可以說表明這種文化的基本觀念――《英國無政府主義》。」 」


根據我對這段文字的理解,cyberpunk也就是控制與少數人對控制的反叛,然後更具這樣的定義,我想到了《攻殼機動隊》里笑面男和久世的「stand alone complex」。
然後我又想到 《1984》裡面的溫斯頓逐漸在集權的環境下產生了避開電幕記日記的習慣,產生了反對「party」和「老大哥」的思想和"party"所不提倡的愛情。由此我覺得「反極權」中的「極權」可以對應「cyber」,而「反」對應「punk」。
接下來再說反烏托邦。維基百科「反烏托邦」頁面中寫道「某些作品描述的反烏托邦社會中,物質文明泛濫並高於精神文明,精神依賴極受控於物質,人類的精神在高度發達的技術社會並沒有真正的自由。」「故事表達的方法主要是透過一些變數,如人工智慧背叛人類,「野人」被帶進文化世界等,令主角明白到人類文明在高科技牢籠中僵化、腐化,並帶領自己走向毀滅,而主角再從中作出自我的選擇。」這與cyberpunk中的控制與反叛似乎也不謀而合。另外眾所周知的「反烏托邦三部曲」同時也被稱作「反極權三部曲」。
那麼反極權、反烏托邦、賽博朋克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具體是怎樣的?
是否可以認為這三者是產生於不同時間的三種實質上一樣的文學風格?


賽博朋克描述的社會是技術發展過快,導致社會異化的狀態。這個社會通常會出現公司王國,敵托邦,超級城邦,強權國家,人類生物學分化,智能生物,網路政治化形態。
通常賽博朋克是不會以反極權這種正面形象為核心的,比如殺出重圍,你的選擇並不會把事情往好處變,你只是把未來變的更加撲朔迷離。當然很多電影,小說,漫畫為了照顧大眾口味,會在表面上把正面結局做出來,但是細細推敲又會細思恐極。比如黑客帝國結局的腦洞解讀。
至於反烏托邦,那就是賽博朋克的核心思想之一。


突然想想,黑鏡第一集其實也能算賽博朋克吧23333,畢竟我們真在不斷地走向信息化時代的完全體狀態


2015-11-15的更新說明
不知道為什麼這個答案突然有大量贊同,讓我重新看了下答案。現在看來這個答案其實並不寫得很好,有些論點現在看來有些不夠充分,或者過於武斷。但基於不能掩飾自己的錯誤之原則,我將不對答案本身做任何修改(唯一的修改是評論里指出「昨日黃花」系誤用,故改之)。諸位
在閱讀答案的時候請帶著批判的角度去看,如果你能看出其中的錯漏跟不足也不妨指出,讓其他人也能清楚。

——————————
這三者的關係是進化和歷史傳承的關係。

要談這個,首先必須知道科幻的歷史。

科幻之所以出現,固然有人類反應科技水平發展的原因在,但科幻自公認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含有「反思人類現狀」的元素在。公認第一部科幻小說「科學怪人」,它本身就是一部探討和反思科技對人類帶來危害的小說。

既然科幻有「反思」的元素在,那必然會「反思極權」,這就導致了「反烏托邦」類型的科幻作品出現。

反烏托邦一度成為科幻作品的主流。但這個時間很短,是因為歷史上4部反烏托邦小說就已經把反烏托邦題材寫盡了,後人再也寫不出比他們更好的作品,導致反烏托邦很快就成為了明日黃花。但反烏托邦也成為了科幻小說的基石,拓展了很多人的視野,間接或直接影響了後世的科幻作品。
(※這4部作品分別為大家常說的反烏托邦三部曲《我們》《1984》《美麗新世界》,外加一部相對沒那麼出名但也足夠經典的《華氏451度》)

「反烏托邦」類型的小說因為題材嚴肅,故事最後不免都是悲劇收場,因此這種科幻小說在當時其實都是少數人的玩意,甚至就連「科幻」本身在最周也只是學術圈的遊戲。「反烏托邦」的誕生地就是學術氣氛更濃厚的歐洲。因此「科幻」傳到美國以後,大眾文化更濃厚的美國人當然不鳥這玩意,他們將科幻改造成更大眾化,更通俗化,更能拿來賣錢的東西。也因為美國人這麼一改造,「科幻」變成了大家可以談論的東西,「科幻」變成了連不識字的窮人也能聊起來的東西,而不是坐在圓桌前一堆老學究正襟危坐探討什麽人類未來的東西。

從此之後,世界科幻進入了所謂的「黃金時期」,科幻蓬勃地發展。所謂科幻三巨頭:亞瑟·克拉克,海萊茵,阿西莫夫,便是在這個黃金時期冒出來的大師。可以說,40年代到80年代早期的科幻作品已經把科幻可以說的都說了一遍,後世的科幻作品無非都是複製前輩的創意,再加點自己想法罷了。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人出現了,這個人顛覆了科幻幾十年的套路,注入了完全不一樣的內容。此人便是菲利普·狄克,電影《銀翼殺手》的原作者。

此君的事蹟和為何這麼屌在此不展開,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瞭解。這裡要說的是,如果沒有菲利普·狄克對科幻世界的「第三次衝擊」,便不會誕生後世的Cyberpunk。菲利普·狄克的作品千奇百怪,唯獨有一個核心的精神附著其中,像一首宏大交響曲往往都有一條貫徹其中的主旋律:何謂真,何謂假?二元對立的界限,真的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清晰、明瞭?

電影史上頗負盛名的《銀翼殺手》說穿也是在談這個主題。主角究竟是不是複製人?片中那幾個複製人罪犯,難道就是邪惡的?正義在哪裡?真相在哪裡?整部片都沉浸在這種氛圍當中。這裡說個軼事,其實《銀翼殺手》和原作小說《生化人會夢見電子羊嗎?》的情節相去甚遠,菲利普·狄克相當惱火,多次抗議導演改自己的故事。直到他後來看到導演初剪的毛片,才感慨地說導演你還原得非常好,服氣。不過可惜的是,電影上映的幾個月前,菲利普·狄克就與世長辭了……

不知是巧合還是天意,對Cyberpunk誕生有舉足輕重的三部科幻作品都在80年代早期陸續登場。第一是上面說的《銀翼殺手》,很多後世作品都說受其影響;第二便是《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也就是09年上映的《創戰紀》(Tron2)的前傳。這部電影跟《銀翼殺手》可是同年上映(1982年)。雖然此片成為迪士尼的票房毒藥,直接導致迪士尼隨後很多年都不敢再碰真人電影的市場,但本片第一次展現進入虛擬世界的畫面,說不影響後來的Cyberpunk那可能性太微了。關於此片所帶來的影響,其實還可以說很多,但基於篇幅和主題,這裡也不展開了。

第三便是Cyberpunk的重頭戲,被譽為Cyberpunk鼻祖的《Neuromancer》(國內譯名「神經浪遊者」或「神經漫遊者」,我認為這些譯名都翻不出原文味道,故不作翻譯),該書的設計和世界觀描述直接奠定了後來Cyberpunk的基調。

Cyberpunk這個流派集中反映西方讀者對當下社會變化所造成的問題而感到的焦慮、悲觀以及憤怒

八十年代初期,西方社會(尤其美國)呈現跨國企業殘酷競爭多元文化滲透的焦慮。那時候也正是日本泡沫經濟起飛之際,許多日
本和亞洲企業一反過去被西方企業壓著打的情形,而是跑到美國狂買地皮,狂買大樓,狂賺美金。全球性資本的炒作變成無規則的遊戲,企業兼併、投機,助長了短
期利潤的巧取豪奪。億萬富翁驟增,公共福利卻不見有什麽進步。底層人民遭到嚴重剝削,無法翻身……如此種種的現象震撼著當時的西方社會,恰逢電子技術科技
突飛猛進(而且這種技術的出現也加速了上述問題的嚴重性),一些察覺到不對的作者就以此為基調,發展出Cyberpunk這個流派了。

這裡明顯看出,反極權/反烏托邦→Cyberpunk在科幻歷史發展看來是有一個螺旋上升的趨勢。也就是說,他們的本質有共通的地方,但在表現手法,探討問題上有自己的方向。他們是美國和歐洲在科幻發展歷程中,自然而然產生的產物,是反映了他們對社會問題,乃至哲學層面的思考。題煮說「這三者是產生於不同時間的三種實質上一樣的文學風格」不是說全錯,但也不能說對。好比都是武俠小說,《水滸傳》和《笑傲江湖》是有所區別的。


其實三者,最起碼在文學邏輯上,是三位一體的。

我們以《北京摺疊》為例:
反極權的故事,通常發生在第一層;
反烏托邦故事,通常發生在第二層;
賽博朋克故事,通常發生在第三層。

最底層

人被社會所拋棄,被剝奪得越徹底,無產者就越自由,唯一能失去的只有枷鎖,所以主角通常可以毫無障礙得拋棄既有的生活軌跡,與虛無感終日相伴。

坦白講,賽博朋克,不過是磕葯的無產者腦中的狂怒與暴力的宣洩。是科技外殼包裹下的,高爾基在《在人間》第一章里描述過的頹唐世界。

第二層

既看不見底層的畸形,也看不見頂層的絕望,一份舒適的生活,一項晉身的承諾,有付出必有回報的庸俗信念,支撐著這個美好的世界。

只有在機緣巧合之下,中產階級偶然瞥見了布景版裂縫外的真實,才發現自己所生活的楚門世界,剛剛修到郊外的「此路未通」而已。

最高層

凡人傾慕的美麗女性,不過是本層普通成員如金絲雀般的玩物。早期作品通常將極權歸於某個終極的個人。這裡說的是人的物化。

而隨著思想深度的推進,逐漸人們傾向於認為所有人都是一個更大的權力的傀儡:「人來,人往,鐵銀行還是鐵銀行;人生,人死,只有債務是永恆的。」這裡說的是權力的人格化。

無論極權以政權、公司、人工智慧還是別的什麼形式存在,科幻作品都努力傳達出一種無人得救的圖景,極力刻畫一條自噬的巨蛇。

總結我們就用《攻殼機動隊》吧,底層賽博朋克的破壞宣洩與頂層的極權陰謀相互糾結,相互利用,公安九課的調查串聯其立體圖景;而烏托邦,居然真的只活在新聞聯播當中(笑)……


cyberpunk是科學幻想中的技術背景,強調的是高度信息化的社會環境,比如說我們熟悉的黑客帝國,攻殼機動隊,都是高度數字化的科技時代,甚至人的靈魂意識都可以數字化。
與之對應的是蒸汽朋克,技術上沒有數字化,而是全面機械化。
類似的技術設定還有太空歌劇,標誌著人類能進行大規模星際旅行的技術時代。
後末世也是技術背景設定的一種。

技術背景設定不能決定劇情發展。技術背景是個筐,啥都可以往裡裝。同樣是cyperpunk的黑客帝國與攻殼講述了兩個不同的故事。超能查派也是cyberpunk,人工智慧+數字化意識存在,e就是故事爛的一塌糊塗。

反烏托邦是社會形態,烏托邦的意思是理想社會,反烏托邦的意思是糟糕的社會。通常反烏托邦是對人類社會高速發展持有悲觀態度的一種展望。
糟糕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最熟悉的反烏托邦三部曲恰好都是在描寫極權主義政府領導下的悲慘世界,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就以為反烏托邦就是再反極權。《未來水世界》在我看來也算是反烏托邦,但其中造成人類悲劇的原因是全球變暖環境惡化。
三部曲中《美麗新世界》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極權主義,其中更多的筆墨描述的是高度的社會分工、不同的社會階層和享樂主義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但依舊是反烏托邦作品。
你說《黑客帝國》是反烏托邦也可以,畢竟也算是對人類未來的悲觀展望,但其實還是幻想成分居多。原著小說是更扯淡,背景是人口爆炸所有都活在網路裡面了,主角被管理員叫醒去打外星人。抱歉我劇透了你一臉,你來打我啊?但黑客帝國里關於政治形態的東西涉及甚少,跟反極權沒啥關係。

反極權是政治訴求,反對的對象明確,怕被和諧,不多說了。一本wenge時代背景的現實主義小說也可以歸類為反極權主義的作品。

三者的關係,反極權可以是反烏托邦,反烏托邦不一定反極權,有這二者也不一定是科幻小說,而cyperpunk是科幻小說的一種類型。

總而言之,三者沒啥大關係,甚至可以說是三個層面上的東西。可以往一起湊,也可以分開寫。


實際上極權、反烏托邦和賽博朋克要素很少出現在同一個作品裡。

時代的因素是一方面,以社會形態為主題的科幻小說流行於20世紀中葉蘇聯勢力膨脹的時期,而賽博朋克則流行於20世紀末日本即將統治世界的時代。一個是單一中心的社會主義經濟,一個是多中心的會社主義經濟,方向完全相反。賽博朋克里公司統治世界的形態,與日本公司干預美國政治經濟的方式非常相似。

賽博朋克依賴的網路和計算機技術因為過度複雜,都已經超出人類的控制,這就是為什麼故事中總會出現不受控制的人工智慧,或者成為超人的遊俠。而網路的去中心化特質導致極權主義這種工業時代的產物完全無法生存。傳統的烏托邦概念往往都帶有對私有財產的限制,進而出現公有制,或是國家強制的人人平等,而在賽博朋克時代,物質往往都沒有價值了,所有制的討論也就失去了意義。

後啟示錄科幻某種意義上和賽博朋克很像,要麼是物質世界徹底崩潰,要麼是物質徹底沒有意義了,既然沒有物質可以分配,自然不需要政府的存在,也就無所謂集權不集權。其實大多數後啟示錄科幻都沒有輻射那麼糟糕,政府和國家還存在,比如發條女孩那種因為全球變暖造成的廢土世界。

但是極權主義在科幻界也並沒有過時,以宇宙移民時代為背景的故事,往往都會設計一個極權主義的政府,這個極權主義政府不僅規模遠超過往(一般已經控制整個人類世界),殘忍程度遠超過往(鎮壓甚至消滅整個星球),而且形象並不是負面的。

劉慈欣說在宇宙時代極權只需要5分鐘,這是從物質基礎上說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宇宙時代的科幻往往都以地球和外星文明的戰爭作為背景,戰爭的勝負關係到生死存亡,所以人類內部關於社會形態的爭議就暫時擱置了,暫時選擇效率最高的軍政府。三體的危機紀元後期是個例外,因為當時戰爭畢竟還沒發生,劉慈欣只是說極權主義會導致發展停滯,如果已經打起來了就沒法考慮發展不發展的問題了。從有些作品裡還可以看到科幻界的傳承,宇宙時代的極權政府是從賽博朋克時代的無政府發展過來的,一個有意思的例子是盲視。

當然,反烏托邦和賽博朋克也是可以混合的,比如由一個超人的人工智慧統治網路時代的人類,典型就是黑客帝國和終結者。終結者去掉了大部分賽博朋克要素,黑客帝國則由於虛擬和現實的結合所以將各種要素平衡得很好。黑客帝國作為20世紀所有科幻思潮的總結,地位怎麼拔高都不過分,至於它本身故事編的爛就是另一回事了。


反烏托邦:我們所建立的未來世界,不僅不如我們所想的美好,反而充滿罪惡、貧窮和殘酷。體現在文學作品中是巨大的貧富差距,各式各樣的剝削與壓迫
賽博朋克: 科幻概念,顧名思義,故事裡要有信息網路/數字世界和反叛的元素,其內核來源於威廉·吉布森的小說《神經漫遊者》,由於其朋克屬性,所以賽博朋克作品往往是描述資本主義未來跨國公司主導世界秩序的反烏托邦;而主角身為黑客或者偵探挑戰當前秩序。國家和政府概念的弱化使得這類作品中較少出現反極權的元素。因為這些特點,賽博朋克作品中有許多討論未來世界問題的硬科幻作品。
反極權:不用贅述了

拿電影和文學作品舉例子:
《飢餓遊戲》:反極權+反烏托邦
《銀翼殺手》:反烏托邦+賽博朋克(有反極權色彩但沒有具體刻畫),嚴格意義上來說並沒有信息化或者網路的元素
《1984》:反極權+反烏托邦
《攻殼機動隊》:賽博朋克 攻殼中的世界並沒有比當今更好也沒有比當今更壞,因其反烏托邦屬性不強,故賽博朋克屬性也不強了,許多人認為攻殼算是賽博格
《神經漫遊者》《雪崩》:賽博朋克+反烏托邦 兩部都是非常典型的賽博朋克作品,具有狹義上賽博朋克的全部元素。


目前看過的將三點捏合在一起的只有《海伯利安》系列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老大哥的組織術會越來越完善和高明。
二十年前計生還只能靠人力拉牛扒屋。查水表只能依靠基層人員走街竄巷。
現在只要你用過APP,老大哥就能獲得你的全部信息,如果他想計生的話,甚至你和你老婆一月來幾次他都能弄清。
在不遠的將來,等人生下來就把生物信息上傳檔案時,等天上地下各種微型無人機乃至智子時,個人在老大哥面前會更加的渺小無力,也無處遁形。

另一方面,當老大哥能準確無誤獲取社會各個方面的信息時,經過電腦縝密的分析計算和分配,共產主義也許會真的實現。到那時物資資源極大豐富,科學技術極大發展,人人按需所得。階級也被消滅,因為所有人對於老大哥來說都不過是維持社會運轉的螺絲釘而已。烏托邦就是如此吧 。

然後就是天生反骨的主角攪亂這一切了。

回到問題,這三個詞大概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吧


一般賽博朋克都是反烏托邦的,但是反極權、反烏托邦不一定是賽博朋克題材


這三種文學的對手是同一個,只不過不同時代對手的表現形式不一樣吧。
不同時代的表現形式:工作,資本,物質消費,技術等~
對手都是將人異化的東西。
主題都是人的異化的探討。
根源可到馬克思~
這種人的異化是伴隨著資本主義這種制度而誕生的,只要這個制度存在,這個探討就會一直存在。


推薦閱讀:

攻殼機動隊1995中少佐為什麼要手撕戰車?
PSYCHO-PASS裡面的世界範式更接近1984還是美麗新世界?

TAG:科幻 | 賽博朋克Cyberpunk | 反烏托邦 | 攻殼機動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