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性格到底是如何影響孩子的性格的?

假期無聊,來提個問題。
最近看爸爸去哪,我感覺幾個孩子的性格和各自的爸爸都很像。楊威一看就是不太愛說話有點內向的人,楊陽洋的內向性格也表現得很明顯。其他幾個爸爸和孩子在性格上也能看出相似。回到現實生活,題主的性格也和父親很像。雖然我小時候大多數時間都是母親在帶,而母親是性格非常外向的人,但是最後我的性格確實越來越像我爸的內向。如果說像題主這種是潛移默化十幾年從而形成了一個像父親的性格,這也還好理解,但是像爸爸去哪兒的這幾個孩子,最大也才5,6歲,僅僅這麼幾年就能被塑造成某種性格嗎?而且為什麼不會像母親而是像父親呢?作為一個性格較為內向的人,是否在有孩子以後,寧願裝也要「裝」成一個外向的父親呢?

難道說性格這東西真的是天生的生理條件所決定的嗎?


說說自己的看法。
我覺得性格是有遺傳的,或者說我們會遺傳到父母的一些特性,這是天生的。(沒有科學依據)
我爸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和我媽離婚了,所以我幾乎一直和我媽一起生活,在生活上,我父親幾乎很少給予我影響。
但我卻經常能發現我們性格之間的相似。
我爸是個暴躁的人,很容易發脾氣,一發起脾氣就和蒸汽不斷頂開鍋蓋一樣。而我是個脾氣很好的人,大家都說我從來不發脾氣。可是他們卻不知道我也是很容易發脾氣的,小時候僅僅因為一點小事,我就發脾氣把家裡的垃圾桶踩爆了。或者是遊戲無法通關就把坐的椅子砸爛。只是因為通過後天的學習來變得好起來,但骨子裡頭還是一樣的,
只是學會了控制。
另外,我爸還是一個有超強控制欲的人,我爸偶爾會接我去他那住一下,去到那他的同事都會偷偷問我,會不會覺得我爸很可怕。可怕啊,什麼都得按他說的做,之後你不按他說的做就發脾氣了。
再說我,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自由主義者,結果在我交了女朋友後,女朋友經常抱怨我控制欲強,我才慢慢發生自己也和我爸一樣。什麼都得按我說的做,之後不按我做我就不開心了。
另外還有挺多的,我發現很多我父親根本沒教過我,我在生活中也沒直接學到過的東西。但我就這麼做了,而且和我父親驚人的相似。
當然性格更多是後天養成的,但我還是覺得父母親的遺傳是很大影響的。。
好像跑題了,沒關係我就寫寫。


我父親十四歲喪父,那種年代一個家庭七八個孩子很正常的,僅僅一個母親,那種家庭有多困難可想而知。

所以我父親的性格,孤僻,自卑,做事沒心力沒有計劃,不會說話,情商也不行,社會性很差。

家庭中男人的角色遠重於女人,沒有母親孩子生活境況差一點,但更會照顧自己。但沒有父親,孩子的社會性,心理承受能力,保守還是外向,都會有很大差別,這些都是一個人長大後在社會上非常重要的品質。成長在普通女人手下的男孩,真的可能一輩子沒什麼出息。

很不幸,我父親就是那樣的,而後我的童年基本與貧窮離不開,父親基本一整年一整年的沒工作坐在家裡,從來不過問孩子也不跟家人交流,如果我們不聽他的,他只能用棍棒來打,但沒用,打不動我了。我們家就是那種死氣沉沉的家,家人與家人之間基本不說話的。

我跟我哥,性格也基本繼承了下來。

因為家裡長年貧窮,且越來越窮,去學校同學們起碼有一兩件自己的衣服,我一年四季穿那種劣質校服洗得發白,很自卑。

因為家裡人之間都不交流,更別提不懂跟外面的人交流,我們出來社會後混得很慘,情商低,跟他人處不好關係,跟舍友講不上一句話。情商低的另一個後果是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經常很低落,做什麼都沒信心。更不好的是父親還憤世嫉俗,講一些言論之後,我們作為孩子受到影響後更難用成熟的心態去參與社會,認識世界。

因為父親孤僻,跟街坊領居跟自己兄弟姐妹都沒什麼聯繫,春節走親訪友都沒有只是呆在家裡。所以我跟我哥也基本沒什麼同學朋友,而且最什麼的一點是我父親覺得自己素質高不願意跟他人交流,不讓我們跟別人家的孩子來往。

我哥更是連話都講不順利,跟人講話結結巴巴的,不是生理問題,純粹是心理上有陰影,因為家裡窮得床都不夠,從小去親戚家睡覺,基本被人當狗使喚呵斥,現如今講話磕磕巴巴,被人大聲說一句就基本心理崩潰。

貧賤夫妻百事哀,越來越窮,我母親也很大意見,搞得家裡很不和諧,從那一年起,家裡人就更不說話了,不吵架,不冷戰,但冷漠。我們家的人是不會笑的,表情真的只剩木訥。

貧窮的家庭里儘是信息封閉,父親是那麼封閉自卑,一直在懷念文革時期全社會都窮。我們家裡一本書都沒有,童年生活非常慘,沒得玩,沒事做,沒門出,應該得到的知識見識無從獲取,整天就是吃完飯一個人在家裡某個角落玩蠟燭,這是那些正常家庭的孩子不應該的。

我從家裡出來後,兩年都沒回去,也一個電話都不打。

我們家肯定是要斷香火的,因為我哥跟我基本都知道自身一切都那麼的失敗,也體會到家庭多麼累贅,也沒有作為男人該有的信心。我也沒有多恨我父親,他也只是個命中被註定了很多的人。

習得性無助,一個人窮久了,心理層面什麼都發生改變,進而沒有心力,無法改變現狀。子女一出生就繼承的不光是你貧苦的生活,而是貧苦的生活里還要沾染自卑孤僻的性格,孤陋寡聞的見識,這才是讓人絕望的。所以我一直在勸那些人別動不動就生孩子,你先看看自己夠不夠去承當父親角色,別像我父親那樣,真的害了自己害了他人,一個人的不幸是一個人的不幸,但未出生的孩子何罪,為何一生下就要受物質貧乏之苦,更要受精神萎靡之折磨。


  1. 基因決定 這個不用多說
  2. 模仿行為 小的時候,會有一定的模仿行為,走路姿勢等等。模仿的多了就自然地就從那個角度思考問題。隨之就像了。(不像媽媽是因為媽媽的很多模仿不來。如:媽媽做飯,洗碗,打掃,等等...模仿不來,或者嫌累。)

其他的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如果題主問的是「父母的性格是怎樣影響孩子的性格的」,這題還能用心理學知識回答。
但是如果問的是(且只是)「父親的性格」,這就是個社會學問題了


父親的性格到底是如何影響孩子的性格的?

父親對孩子性格的影響也許會有一部分來自基因,更大一部分及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來自父母、社會為孩子所營造的成長環境。幼兒時期是孩子性格人格形成發展的主要時期和重要時期,且這一時期與社會接觸還較少,所以父母作為與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的人,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性格。父親與母親不同,也許是較為高大的形象,易被孩子當做英雄、榜樣,孩子對父親有一種崇拜的情感,這種情感使得孩子有意無意地模仿父親的動作、說話語氣、乃至為人處世方法。

都是孩子其實就是父母的影子,通過模仿看得見聽得見的動作和語言,逐漸在心理上形成看不見的性格模式。父親性格內向,善言寡語,辦事謹慎沉穩,那孩子就很有可能也是如此,甚至程度更深。父親開朗活潑,耍寶搞怪,那孩子大多也是外向愛鬧的。

父親的喜好和生活習慣也會影響孩子。喜歡古典文學的父親與喜歡戶外運動的父親所帶出來的孩子、有潔癖的父親和生活本來就邋遢的父親照顧的孩子,肯定是有很大的差別的。這些都是大多數情況,父親跟孩子會很像。

但還有很多情況,父親與孩子走性格的兩個極端。父親暴戾易怒,孩子會在恐懼中形成卑微、懦弱的性格,不利於自信心的樹立,長此以往,心理發育不健全,如情況嚴重還會造成心理陰影甚至創傷的出現。父親傳統古板,孩子自身帶有的好奇心和挑戰精神,會一次又一次打破父親給的固有成長模式,向父親性格的反方向發展。

不要忽視父親在孩子成長中所扮演的角色,父親所能給予孩子的是十分重要且無可取代的。


豆米街(微信公眾號:doumijie)——全國首家兒童興趣社交平台。每周5個親子活動!3道營養美食DIY!給您高品質的親子生活,給孩子不一樣的童年!

新浪微博: @豆米街


母親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
父親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特別是為人處世方面的


我的性格里陽光的一面像母親,陰暗的一面像父親。那卻是我從小就極烈主動排斥的一部分。


就我來說,父親對我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這其中也當然有積極的方面和不那麼讓人滿意的部分。
父親生長在山東,據說小的時候家裡很窮,80年代的時候黑白電視開始普及,在那個現在看來依然落後的村子裡,父親家是全村最後一個買得起電視的。爺爺在我父親14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關於爺爺,我所知甚少,僅有的兩件事大概就是爺爺活著的時候最想要的就是家裡能有一個能靠背坐的沙發,夠一個人坐的那種就行;再就是爺爺最後離開的那個晚上,家裡人都陪著他,和他睡在一張炕上,這聽起來有點不那麼像平時認知中的生離死別的場景,甚至有些荒唐吧,但估計應該是實在沒有辦法只能給最後的陪伴,那個年代那樣家庭中的人在不斷的掙扎生存中可能早就學會了認命。我覺得父親從小的家庭生活對他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父親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兩個弟弟,排行老四,當然不包括家裡夭折的孩子。爺爺走以後,兩個姑姑那時應該已經出嫁,在山東那個重男輕女觀念極度盛行的地方,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肯定是有道理的,大爺好像是爺爺走了後的轉年就出去闖關東了,三叔小叔才10歲左右,於是父親理所應當地開始扮演家裡頂樑柱的角色。父親並不健談,究竟怎樣扮演的,我並不知道裡面的一些細節,大概是16歲的時候,父親將家裡的會漏雨的草房蓋成了磚瓦房,後來賣過豆腐,生產隊里記過工分,再後來,家裡三叔小叔長大了,父親也到了東北。
我始終覺得父親乾的這幾件事很讓我驕傲,我覺得那麼大一個房子一個人蓋起來實在是很了不起,而且做豆腐說明父親有手藝,記工分說明至少在生產隊里父親是比較有文化的那一個。但是大爺卻不這麼認為,他在我眼裡是一個性格乖張暴戾願意瞧不起別人又覺得自己很有本事的人。對於父親做過的這些,他始終不以為然,甚至常帶著輕蔑的嘲諷的語氣來說,譬如「這些活是個人就能幹」之類的話,但他從來沒想到,他就不曾干過。他走了以後就再也沒有管過家裡的一切。我能說,攤上這麼一個哥哥對我父親的性格肯定也有影響,之於我的話,我慶幸自己是個獨生女。
闖關東在80年代末已經不流行,山東來的人還會常常因為沒有戶口被稱為「跑腿子」「盲流子」,父親來了以後投奔一個表姐,跟著表姐夫做瓦工的工作,只是個小工,又不是本地人,條件算是不好的,於是有人介紹他和母親認識,母親年輕時是個漂亮的美人兒,能說會道,兩人並不相配,但是,嗯,母親是有缺憾的,18歲的時候母親上樹打松塔從樹上掉下來好端端的一個人直接摔成了殘疾,恢復了幾年才能靠拄拐走路,後來母親跟我說那時候有很多次尋死的念頭,耗子葯都弄好了照著鏡子看著自己還那麼年輕就忍不住開始哭。母親那時候靠給人家打毛衣賺些錢,毛衣的花樣好看極了。兩人認識後,其實不排除母親家裡覺得父親是個健全人,而父親也受夠了在別人家裡受氣想自己快點有一個家的原因,三個月就結婚了,在現在看來,也是「閃婚」,夠新潮的。
在他們結婚的照片上,父親抱著母親,母親看不出一點不健全,兩個人很幸福很甜蜜的樣子。但其實,父親從來沒體會過有一個健全的妻子是什麼樣的感覺。後來我出生了。那一段時光應該是我們一家人最幸福的時候,爸爸去外面幹活回來會給我帶一根冰棍兒,媽媽在家裡把家打掃得窗明几淨,我什麼都不懂,無憂無慮,但是讓我心痛的是,那一段時光,我怎麼也記不起來了。
我承認,我也從來沒有體會過有一個健全的媽媽是什麼樣的感覺。這是實話。在相當多的時候,我的母親和別人的母親是沒有任何不同的,一樣的給我做飯哄我睡覺教我寫字給我檢查作業。但我從來不知道被媽媽抱著走是什麼樣的感覺,從來沒被媽媽領著逛過商場,我的媽媽從來沒能給我開過一次家長會。對,我有缺憾,我想要一種更好的生活,我想爸爸也一樣,也會常常幻想如果媽媽是健全的我們一家人在一起該是多麼的幸福,但是我們這輩子都不會再有機會了。因為媽媽走了。
近10年前,媽媽本來就不好的身體又患了病,四處求醫也不見結果,說起來也不得不心酸一下,還不是這樣的家庭,家裡沒錢沒人脈,話也說回來,確實是一種怪病,什麼都有也不見得治得好。總之是媽媽身體每況愈下,後來乾脆只能在床上躺著,生活都全靠爸爸和我來照顧,一躺就是將近七年。我不想將偉大之類的詞冠名給父親,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平凡和一個男人的責任。我看到他每天早上五點起晚上十二點睡有時候半夜還要起來給媽媽翻身,他一天要做四五個人要做的活,回到家還要聽媽媽因為痛苦發出的呻吟,我看到他每一次無助的時候流下的淚水,聽到他在媽媽生病中間病情惡化的時候給120打電話顫抖的聲音,我還知道,在極端絕望的時候,他想從頂樓跳下去,是認真的。這樣的日子過了七年,但父親從未想過拋棄母親,他常常出去跟別人說,不管怎麼樣,有個人在家回家就有個奔頭。有人甚至給父親開始介紹別人,到現在父親還一提起那個人就會罵他。
母親離開的時候,我是沒有在身邊的,我這一輩子遺憾太多。其實現在我也並不敢想像我真的在身邊看到母親從前唱出好聽的歌和給我講故事的嘴不再開口,感覺到她的身體一點點冰涼,再一次給她翻身的時候她不再出聲,不再自己動,任憑別人擺布,再給她擦身體洗手的時候她是僵住的會是什麼樣。父親承受了這一切。有時我也在想,這個遺憾是母親給我最後的愛,她身邊沒有一個人孤苦伶仃地離開,等到我看見她時,她已經穿戴整齊,一副睡著了的樣子,我突然覺得,就算再多的缺憾,我有幸承受父母這樣的愛,也是幸福的。那晚父親哭著對母親說:「哎,你什麼玩意你,在一起二十多年連聲招呼都不打你就走,你跟我打聲招呼也行啊!」他們從來沒有叫過對方親愛的,母親唯一的一次是我看到她寫的類似遺書的東西里,她叫了父親一句親愛的,然後說,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這樣叫你;他們從來沒有說過我愛你,但是他們讓我看到了愛,真愛。
說回問題,我常常覺得我身上的一點能稱之為靈氣,不成為傳統印象中憨實到傻的山東人的特徵是繼承了母親的,而父親是一個平凡,普通,其貌不揚,甚至看來沒什麼本事不怎麼能賺大錢靠出賣勞動力養家,節儉到小氣,不怎麼會交流,沒什麼人際交往圈,沒什麼愛好,沒什麼值得去說的長處,也沒什麼成就,沒有讓人羨慕的生活,但他所有的一切,讓我成為了現在的我,讓我知道如何頑強地活。這其實也是一件幸福又悲傷的事。


這個問題我有資格回答,這是先天和後天的問題。有非常明確的研究結果。研究樣品是這樣的人群:被收養的孩子到長大的跟蹤式研究。事實證明,孩子小時候的行為模式認知模式更加趨同於養父母,當隨著年齡增大,基因的力量開始顯示其威力,成年後的孩子行為模式認知模式更加趨同於親生父母。
所以研究結果是非常明顯的。在這裡不得不提的是,孩子的防禦機制主要學自於母親,他通過認同和投射機制來獲得自己的防禦機制,模板來自於母親,所以媽媽對待不適和環境的壓力的反應很強烈地塑造孩子。這適用於大部分的情況。


我的性格也很像父親,同樣絕大多數時間是老媽帶著,老爹經常在外出差。

老媽屬於吃不得虧型,包括我在內的任何人稍微惹到她就要挨一頓獅吼功;而我和老爹的性格就要安靜很多了,即使是明擺著是別人不對來找茬,也會先以德服人講道理,幾乎不會大吼大叫。老媽偶爾會說,我是她帶大的卻不像她,長相不像就算了,連性格也不像。因此,我曾經分析過一陣子。

我覺得是因為:五六歲時心裡就有數了,在我眼裡,老媽那樣動不動就比嗓門是不對的;老爹理智看待問題,不慌不忙不吵不鬧的做事才是值得學習的。所以,老早就瞄準了榜樣,有樣學樣


來現身說法了。
故事有點長,有些情節看起來貌似沒有關聯,但對答主的成長起到了或多或少的影響,也就順便說說了。

---------------------------------------------------------------------------------------------------------------------------------

我是個養女,今年二十了。

為了方便敘事,我將自己的成長階段分為三個階段:
1995年-2007年、2007年-2014年,以及2014年至今。

1995年,我出生後不久就被拋棄,隨即又被收養。
被拋棄的原因,我猜可能是由於我是個乙肝病毒攜帶者。出生的時候沒有做好隔離被感染了,有可能我的生母本身也是個HBV攜帶者。
至於被收養的原因,我的養父母也跟我說過。他們只有一個兒子,一是希望兒女雙全,二是希望以後兒子遇上事情能有個商量的人。

我十二歲以前的生活可以說是比較幸福的吧,不過我也記不清多少細節了。那時家裡也比較寬裕,沒上學時父親天天帶我去喝早茶,上學之後母親每天都會早早給我沖一杯牛奶,杯子放在涼水裡等它變溫。

儘管家庭條件不錯,但並不能掩蓋一個事實——
父親是個脾氣暴躁,做事沒有條理,又不講道理的人。
從小家裡的任何東西壞了,他第一個怪我。
我只要哪裡出了點小錯,就會馬上被責罵。他不會給我改正的機會。
甚至,就算沒有做錯任何事,都會招來他的冷嘲熱諷。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我身上漸漸有了父親的影子。例如在幾歲的時候,如果我找不到想要的東西,便會自己跟自己慪氣,把原本還不算太糟的事情弄得一塌糊塗;一直以來,我無法擺脫一種習慣,那就是做事衝動盲目,失敗率居高不下。

父親出生的時候剛好碰上文革,沒讀過多少書。他信命。
所以,在收養我的那一刻,旁人的閑言碎語早已在他的內心紮下了懷疑的種子。
這顆種子沉寂了十幾年,終於在母親去世那一年破土而出。

2007年,母親被查出有肝癌。查出的時候已經是晚期了。

母親去世之後,父親便認定我是罪魁禍首。
「若不是你,你媽就不會死!」
「我收養你時被人說是多管閑事,現在看來真是沒錯的」
「我真是後悔養了你!」
那天他吼出這些話時,我正在桌邊吃飯,淚水落入碗里。
儘管過了幾年,這些話仍會在某些深夜一遍遍地在腦海里迴響。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深信自己是個「殺人兇手」。
那種深深的愧疚感與罪惡感纏繞著我。
直到後來,我知道了乙肝病毒一般通過血液傳播,唾液中含量極少。
而肝癌的誘發除了乙肝病毒這種因素外,還有不良的飲食習慣。
母親一直嗜好鹹菜這種高亞硝酸鹽的食物,也經常買街邊小販在炭火上烤制的燒餅。
這兩種食物,都富含致癌物。

2007年-2014年,我的內心特別封閉。
母親去世後,父親給我設了公筷。我覺得自己變成了外人。
母親去世兩年後,家裡來了個阿姨,即所謂的「繼母」。我和父親的感情更淡了。
他的壞脾氣一如既往,我們三天一大吵,兩天一小吵。
其實我不想和他吵的,但是聽到他那些沒有根據、無理取鬧、不分青紅皂白的話語,怒氣就不可抑制地上來了。那時候也小,很多事情想不明白,控制情緒的能力也差。
有一天我們又吵了一架,他直接打電話告到班主任那裡去了。
班主任自然苦口婆心地勸導我。
那時我只覺得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這七年里,我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學校,和父親的關係也不咸不淡地僵持著。
這七年里,我雖有家,但更像一個野孩子。這個「野」,是指心靈上的漂泊、無處停放。
漸漸地,我有了寄託感情的習慣。
每到一地,必戀一人。
其實,我並不愛真實的他們,只是想有個心靈的寄託罷了。
所以在最後,其中一人提出與我單獨合影時,我拒絕了。

除了因「缺愛」和「缺乏安全感」導致的情感寄託外,在這七年時間裡,我還存在這些問題:

1.易怒,無法理性控制自己的脾氣;
2.怕事,小心謹慎,怕觸怒別人;
3.總是下意識地嘲諷別人。

這三條看起來是不是有些矛盾?但他們就是這麼神奇地同時存在於我的身上。那段時間,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不好相處的人,自卑自抑,甚至走路的時候都不敢直視陌生人的眼睛,害怕他們看見我眼底的怯懦與不堪。

其實上述的表現都是我後來總結出來的。所謂「當局者迷」,我一直不明白為何自己會有「情感寄託」的行為,也不明白自己為何竟會怕直視路人的眼睛,儘管我並沒有做錯什麼事。

真正跳出這個迷局的時候,是我上了大學,終於可以遠離家,遠離他。

2014年,我進入了心儀的大學。不比全封閉式的中學,大學是如此的自由與開放,我有更多的機會去與不同的人和事打交道,發現一直被壓抑的那個真實的自己。

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沒有太過激烈的情緒波動。唯一的一次,是哥哥下班回家把負面情緒從公司帶回家裡,沖我莫名其妙地發脾氣。那一瞬間,我在一向溫和的哥哥身上發現了父親的影子。與此同時,一股熟悉的怒氣從我的內心深處湧出。

當時有點被自己的情緒嚇到。就像一個噩夢,又複發了。

我開始思考這些年來身上發生的一切,一個個謎團似乎快要被解開了。

原來自己並不是脾氣暴躁、缺乏耐心的人。小時候整天被父親的情緒所影響,不過這些年跟他的接觸少了,情緒也平穩了很多。初中時,不知怎麼聊到了我身上,舍友們對我的評價居然是「文靜」「溫柔」;一直覺得自己是個不夠耐心的人,卻發現自己可以耐心地照顧啼哭的嬰兒、細緻地講解每一道題目。

原來自己並不是不夠善良的人。我由衷地喜愛這個世界上的每一隻鳥,每一隻螞蟻,每一朵花,每一株草,甚至每一片葉子,在愛護它們的同時也制止別人對它們的傷害。

原來自己並不是輕視別人的人。我總是抱著尊重與平等的態度與別人打交道。有一次去買衣服,導購小姐陪我挑。對她的每個建議,我都予以回應,最終我挑了一件白色套頭衫。
臨走時她問:「你是學生吧?」
我疑惑了:「是啊」。
她笑著說,「你的眼睛好善良哦」。

有知友提到,性格主要由基因決定,我深表贊同。
首先,在生物學上,「表型由基因決定,受環境影響」這一點已經毋庸置疑。
其次,從我個人的經歷來說,我的確受到了不少父親給我的負面影響。但隨著環境的轉換和年歲的增長,這種影響在不斷地減弱。我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在性格上我似乎正在與父親分道揚鑣。

今天是除夕,很不幸地與父親又大吵了一架。
因為我不想再繼續受那種無謂的氣了,我也想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希望他能夠心平氣和地對待家人。一家人和和氣氣地生活在一起不好嗎?
但他拒絕改變。
他說自己沒有錯。
然後又扯到另一個話題指責我。
可是我並沒有提到誰對誰錯,探討這個根本沒有意義。
吵著吵著我突然心灰意冷了。
也意識到這個頑固了六十幾年的老人家是不會再改變的了。
因為封建家長制的觀念早已在他的骨子裡根深蒂固:「我養大你們,有什麼必要對你們心平氣和」。

很抱歉這個故事既沒有美好的開頭,也沒有美好的結局。
不過人生常常就是這樣的。
至少,我們能從這些不美好里,獲取經驗教訓,去開啟另一個美好的故事。


對我而言,父親比母親更像一個英雄,以崇拜的眼光看他,就會不自覺模仿他


看著爸爸去哪兒,我也時不時想起我的父母跟我的性格的關係。

從小我跟妹妹主要是母親在帶的,所以我跟妹妹之間很多瑣碎的事,爭執吵架,一般都是母親處理,訓完我們後,會等父親回來再跟他說一次,然後父親就會來說我們,跟我們講大道理(這是我從小就怕的)。

母親是個比較沖比較直的人,父親是個比較通情達理、沉穩謹慎的人。

在家裡,從小我一直被教育要讓妹妹,所以一般情況我都是讓著她。但以前她還小,不懂事,太要強,所以有時候我很不服氣就會有爭執(長大後慢慢發現那時候有一些「讓」是不應該的,不能一味地讓),母親就會訓我,說是我不對,儘管我是對的,而我確實是忍無可忍才會爆發出來,所以我總會覺得母親不是很講理。後來父親回來聽母親說後,會說我的不是,但卻是用另外一種方式,沒有訓,沒有罵,用平常的語氣跟我講話,所以雖然小時候很怕母親跟父親說我們做錯事,但到漸漸有點懂事後,會覺得父親是講理的,所以有時我也就會繞過母親,直接跟父親承認錯誤。也是在每次心裡很委屈的時候,更有深刻的體會,做人做事應該講理。

也許就是在這樣一個成長環境中,不是說誰跟你待得越久,你就越像他,而是可能在某件事上,你對一個人的認可,促使你的內心潛移默化地去認同他,進而模仿他的其他方面,只是你自己還沒發現。


這個也是後來我才發現的。我對父親的某些認可,讓我會去注意並不知不覺地模仿他的言行舉止以及性格方面映射出來的一些表現,連同缺點。越長大越發現為人處事也好,與人交往也罷,我的性格的不足,竟與父親如此相似,而這也帶給我許多困擾。

而我的妹妹,可以說在家裡我倆的不同,我大她小,從小好強還一直被讓,而我一直讓她。雖然說父母的表達方式不同,但是他們在對我們個體的教育方式上的態度是一致的,區別是他們對不同個體的教育方式不同,所以妹妹的性格比較像母親。


基因佔一部分,後天的環境影響的更徹底。至於孩子性格更像父親還是母親應該看哪個對孩子影響大。就我個人的例子是,我爸爸很強勢,媽媽是那種沒脾氣的。爸爸過於強勢導致我和哥哥性格都過於內向,做事也過於束手束腳想太多,這沒什麼脾氣。很像媽媽的性格,但是,這種性格卻不是學媽媽,而是被爸爸影響。所以,我自己也學到了,對孩子要引導,適當的時候要做榜樣。而不是只是打罵孩子,壓制孩子的天性。
想對一樓說的是,很多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可能只有極少極少的個別不是這樣子。但是,受於三觀和所限,他們有自己的方式,但總之,他們是盡了自己最大的能力和努力來愛你了,也許是打,也許是罵等等,而我,也從中學到教育孩子不該用他們的方法,但是,想一想,當我以我的方式來教育、愛我的後代時,我的後代以後會不會也會像我現在認為我父親做法不妥一樣,認為我方法不對呢?但是,我確實用了自己的能力和愛去教育了,但也許也是限於自己的三觀和知識所限,只能做到某個份上。所以,對父母永懷感激!建議一樓主閱讀 張德芬 的書(本人讀的極少數的書之一二),說不定能看開。
題主如果想教育孩子,可以看看親子教育的書。例如:《怎麼做 孩子才會聽 。。。》,應該能得到啟發。


遺傳吧,父親在我看來脾氣差到沒法說,遇到事情就大吵大鬧,破罐子破摔。「隨便」,「我也不知道」,「愛怎麼樣就怎麼樣」,「不過了,不過了」……這樣的話聽到厭煩。一有不高興的事臉上就能表現出來。我也一樣,遇到事情不是想怎麼去解決,而是想怎麼逃避,隨便一點小事就能讓我慌了神。完全繼承我爸的破罐子破摔精神。有不稱心的事就煩到不行。人際交往中,秉承「你不主動,我也不主動」。在戀愛中對對方忽冷忽熱,超級害怕他若知道我爸爸的脾氣,行為會轉身離開,有誤會也不解釋,情緒上來想跟朋友們一直在一起,更多的時候則是無所謂。更為失敗的是做事絕,說話也絕,從不留後路……
雖然都知道要改,但遲遲改不了。


針對爸爸去哪兒,那是因為只有爸爸和孩子出場,所以孩子和爸爸相似點會被放大和注意到,要是爸爸媽媽一起出場,指不定像誰呢。
舉個不太合適的栗子,我小時候,我爸帶我出去,人家都說像我爸爸;我媽帶我出去,人家都說像媽媽。其實說白了像也不像,混合得挺徹底的。


非常有影響
父親是個脾氣暴躁,不善言辭,固執,追求完美的人,經常因為一些極小的事情大發脾氣。對我從小到大一直進行挫折教育,只會毫不留情的批評,雖然不打人,但是會用極難聽語言來折磨你。
一件小事,如我晚上洗完衣服拿去掛,因為一件濕衣服和他早上掛出去的半乾的衣服貼的太近,就是一頓劈頭蓋臉的臭罵。
很多時候在他的批評聲中,我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極其沒用。受到他的影響,要是做事不做到最好會很急躁和自責;因為害怕被罵,很小就學會了察言觀色,說話也小心翼翼,以至於現在做事都畏首畏尾;極度缺乏安全感,一些事情脫離了掌控就覺得很慌張……等等的這些負面情緒都讓我在工作生活和人際交往上十分艱難。
一度因為自己的自卑和消極情緒無法緩解,產生了抑鬱症。把這些和母親說,可是母親也只會說我有病,矯情,多事。在平時他莫名其妙罵我的時候,母親也只是冷眼旁觀,一言不發。
只想說,情況和我相似的小夥伴,一定要堅持做自己,勇敢堅定的面對,你無法選擇你的家庭,但能選擇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從來沒有對他說過我有多愛他。
他也一樣。

都用行動表達。
很多事情我都習慣先做了再選擇說不說
這是我跟他學的
就像我很小就學過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但不是從書里學到的

父親講不出來這樣的道理
他從來都是默默的做。


吃的了苦。
就像一頭老黃牛一樣。默默無聞的。
永遠低頭幹活。
受他的影響我總是對一些喜歡抱怨譬如飯菜不和胃口,或者總在感動自己的譬如幹了活好累之類的人心裡總有些隔應。。不過這是個壞習慣。

勤儉節約,但是人情禮節方面該花的錢只會往多了花。

質樸,善良。待人真誠。

認識我父親的人對我父親的評價都很好(這句話不是我替父親自誇,小時候不懂事,做過錯事還有其他一系列經歷得出來的)


有一個能當榜樣的父親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雖然他在外人眼中沒有什麼太大成就。

當然他也有缺點。性格方面上也遺傳給了我。譬如非常倔強,吃軟不吃硬。 什麼事都喜歡親力親為等等。

他對我只有身教,很少言傳。只是一些特殊的情境下會跟我談著自己的想法。

從很小到現在。也就這麼幾個。

什麼才算過的幸福?有一份自己想乾的活,找一個相互喜歡的愛人。過一種平平淡淡的生活。 這就是最大的幸福!

你要不然就別做,既然做了就不要敷衍。

有智吃智,無智吃力。正兒八經的靠自己,都不丟人。

你要真想幫忙,就直接動手。要沒那個心思最好閉著嘴。


性格大部分都是後天形成的,但有的特質先天就有的,比如不善於表達,遇到問題想的比較複雜,這種人一般都是內向的。


我是單親家庭的,跟著爸爸長大。
從小,我就覺得,爸爸是個英雄,他很帥,也很愛我。
而且,爸爸精明能幹,樂於助人,大家都很敬重他。
當然,有很多給爸爸介紹對象的,都被爸爸一一拒絕了。一方面是他害怕繼母對我不好,另一方面,是他不相信愛情了(爸爸媽媽是自由戀愛的)。
他告訴我,人都是百年陪自己,只有好好賺錢才能給自己更多的選擇。


於是,我今年23了,沒有談過戀愛,身邊不缺乏追求者,卻沒有一個讓我傾心。當然,我很享受現在的生活,還是沒有找男朋友的打算。

爸爸曾經問我是不是他離婚的經歷對我產生了影響,我害怕傷害到他,沒有回答。

現在想想,的確是影響到了。

當然,能無意中看到這個問題,主要是我想爸爸了。在搜索里,輸入了爸爸。


推薦閱讀:

總被人說做性格不好,不合群,清高孤傲,該怎麼辦?
內向的人怎樣可以變得外向?
父愛缺乏症真的存在嗎 ?
內向與悶騷有什麼區別?

TAG:心理學 | 心理 | 孩子 | 內向 | 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