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東吳不偷襲,關羽和蜀漢能取得什麼樣的成就?
眾所周知,二爺的失敗是蜀漢走向衰敗的轉折點,如果東吳不偷襲,二爺面對徐晃也是有一戰之力的,就算沒打下襄樊,也起到了騷擾震懾的作用。從蜀漢的角度來看,二爺的出兵是牽製作用,給漢中方喘息的機會,把曹老闆的目光吸引過來,按理說騷擾一下就夠了,可誰知前線戰事進行的太順利了,襄陽圍了個水泄不通不說,還依靠天時地利把敢來救援的中央軍于禁龐德吃掉,我想這時候無論是誰處於當時二爺的位置都要考慮一下拿下襄樊,因為實在是唾手可得,就像嘴邊的肥肉。誰知這時候菜b隊友在背後捅了一刀,葬送了大好形式。對於荊州的隊友我一直有個疑問,實在是太cba了,劉備和孔明哪怕留下個霍峻呢,二哥要是有霍峻在後方總督荊州,有魏延在前方幫忙打個下手,後期徐晃已經抓住了二爺人手不夠這個弱點分兵騷擾,二爺有點疲於奔命了,四冢這麼結實還需要二哥親自領兵來救,實在是看不過去,還是那句話,如果有霍峻守住後方,魏延守住四冢,把曹操精銳牽扯出來後,二爺瀟洒班師回荊州。休整一段時間後,漢中出兵祁山,二爺威脅襄樊,會取得怎麼樣的成就呢?順便鄙視一下東吳。
先說結論吧,即使東吳不偷襲,關羽也很難在正面戰場抗衡曹魏
歷史上,東吳對襄樊正面戰場前中期影響其實很小,只是到了尾聲也就是關羽被徐晃擊敗後,才發揮作用,迫使關羽迅速撤退。
在關羽還沒被徐晃擊敗前,東吳對正面戰場唯一影響也僅僅是一封書信而已。
但關羽作為大將統兵有方,自然不會因為從敵軍手上射來的一封真假不明的信就使軍心動搖。實際上史書也只是記載「羽果猶豫」,關羽本人有所猶豫,但並沒有影響關羽軍軍心,理應是關羽進行了信息管制的因素。
之後便是徐晃和關羽一戰,這一戰徐晃利用計策先是擊敗了關羽親自率領的五千人,然後長驅直入配合曹仁,里外夾擊大敗關羽北岸陸軍,於是解了樊城之圍。
【晃揚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冢。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
於是局勢就變成了,北岸樊城之圍已解,可是關羽雖然陸軍潰敗,但水軍尚存,故而【軍既退,舟船猶據沔水,襄陽隔絕不通】。關羽退回了漢江南岸,依然包圍著襄陽。
不過即使這樣,關羽也沒有繼續和曹魏對峙的本錢了,理由如下:
一、雖然曹仁這邊無法和襄陽那邊取得聯繫,可是襄陽守將呂常論抗揍指數一點都不比曹仁差。關羽包圍襄陽的時間比包圍樊城的時間還早,而呂常一直死守襄陽,關羽打不下來,只好先包圍襄陽,又去進攻樊城,結果樊城也沒打下來,之後便被徐晃擊敗。
【會蜀將關羽猖獗為寇,常御之,羽不能克。】
雖然關羽靠水軍阻斷了徐晃曹仁的追擊,但他也沒辦法打下襄陽,呂常沒有什麼破綻。
二、拼後勤拼不過,關羽一共就三分之一個荊州拼什麼和曹魏耗?關羽那時候已經十分缺糧了,也正是因為這個關係,關羽決定去搶湘關米。
【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
本身的戰爭消耗,加上三萬俘虜就是個三萬個飯桶,這讓關羽的糧草不足以久持。
三、即使關羽能擋住徐晃和曹仁,可是他……能擋得住曹操嗎?曹操一直在集結軍馬,夏侯惇,張遼,裴潛等人全來,如果徐晃和關羽相持不下,曹操會派一波又一波的軍馬,關羽頂得住嗎?
反觀關羽,向上庸請求援軍得到的又是什麼回應呢?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四、關羽的水軍真的是無敵的嗎?這不見得
文聘就曾經和關羽打過,也沒落下風【又攻羽輜重於漢津,燒其船於荊城。】
而且曹魏最擅長水戰的將領,當時也應該在曹操召集的各路援軍中【建安二十四年,霸遣別軍在洛。】
至於船,曹軍自然也是有船的,畢竟如果曹魏荊州一條船都沒有,後面曹丕伐吳夏侯尚曹仁率領的水軍是怎麼來的?總不會三年就能造出一大堆船吧?
襄樊之戰曹仁沒有多加防範,不代表曹操連戰船都調集不到。
不過水軍,戰船啊,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曹軍其實可以靠這有壓倒性的陸軍突破漢江。
是的,你並沒有看錯,和長江不同,漢江這種支流是一旦進入枯水期就會出現大問題。
【水經註:沔水又東,偏淺,冬月可涉渡,謂之交湖。兵戎之交,多自此濟。】
【冬十月,軍還洛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王自洛陽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圍解。王軍摩陂。】
可以說即使東吳不偷襲,關羽時間也不多。
因此如果關羽不想全軍潰敗,最好的判斷就是見好就收撤回江陵,這樣雖然沒攻下襄樊,但抓了于禁和三萬俘虜也是戰功赫赫了。
接著就是把曹操熬死,和劉備兵分兩路北伐,看著打。
徐晃打敗二爺和呂蒙偷襲南郡沒有關係,有關係的是關羽敗退以後無家可歸導致被擒斬。
所以東吳不偷襲,關羽兵敗之後退保南郡,繼續和曹魏、東吳對峙,維持現狀。建安十九年~二十一年中國全國性大瘟疫,當時是曹操最難受的時候。等過了二十三年,曹操緩過手來,關羽可以說沒有任何機會。所以,對峙局面會持續一段時間。然後,劉備打不了襄樊,說不定就主動對東吳下手了。
所以,東吳可能眼睜睜看著命根子落在別人手裡么?動手打南郡是早晚的事兒。此時呂蒙因為孫權不納忠言,失望之下吐血身亡,東吳群臣忠誠度下降20,士氣下降50。
值曹操新敗,東吳方面君無戰心臣無鬥志,劉備方面正可以攜新勝之師順江東下一鼓作氣滅掉東吳
命能保住,江陵也能保住,但是樊城打不下來,最多樊城打下來了。 但是守不住(這裡提一句,如果關羽是落到曹操手裡,那麼起碼不會死。個人觀點。)。最後還是會回江陵留守,因為此時蜀漢方面,能率領水軍的也就只有一個關羽了。其實無論樊城是否能打下來,關羽已經勝利了。他個人,已經威震華夏了。 而蜀漢整體而言,襄樊壓力陡增,勢必對關中戰場打開局面,甚至這個時候,如果關羽可以牽制大批軍隊,關中劉備、黃忠正面進攻,魏延走子午谷打閃電戰,沒準真的可以重演韓信暗渡陳倉的歷史。所以,關羽在襄樊戰爭中,不敗,就是勝。但是關羽太鑽牛角尖了。看著一個唾手可得的襄陽,他的政治目光、軍事大局觀的不足,就徹底展示出來了。哎?怎麼說到這了。。打半天不容易,就帶著吧。。
襄樊自古都是軍事重鎮易守難攻,如果能拿下守起城來未必會敗。即便敗了好歹有路可退,人不至死。
其實都一樣了。行軍打仗,兵勢為先。並不是說來個魏延趙雲項羽就一定能打下某某某地,或者守住某某某地。三國裡面讓名將吃癟的草根將軍多了去了,大部分時候都是這些人在主導戰局。所以襄樊的局勢和將領沒多大關係,還得看兩邊的兵勢如何。當然理論上越是名將,士兵的訓練水平越高,執行力越強。但這些優勢並不能直接導致的一場戰鬥的勝利,更何況戰役了。
就襄樊的具體情況來看,戰役的轉折點是徐晃打敗關羽。如果關羽正面戰場不敗,東吳就沒任何機會。最多最多就是關羽撤回江陵,三家罷兵,到時關羽是守是求援,操作空間就很足了。即使正面敗了,東吳不來偷襲,關羽也能保住腦袋,裝完逼還跑得掉,甚至還小賺了一筆。畢竟打敗了于禁,威震了華夏,一定程度上動搖了曹魏國本,而自己損失的不過區區幾千人馬,戰果完全可以接受。所以答主覺得,關羽之死,偶然因素大於技師操作。縱然孫權曹操布好了局,但如果徐晃沒打敗關羽呢?如果關羽得書就跑呢?如果糜竹不投降呢?甚至說,如果關羽成功溜回蜀漢了呢?…任何一個條件不滿足,關羽都不會死。所以只能說,二爺自己走霉運,喝口水都能被暴擊,所有事兒都朝著最壞的方向發展,還都趕在一起了,運氣太背了而已。就算如此,關羽還強行潛行了一個月才被抓住,真的是儘力了。
話說回來,若沒有襄樊之敗,蜀漢能取得何等成就?
答案是荊州保住了,江陵保住了,但天下還是會三分,二十年內分不出勝負。
原因有三點:
1。老一輩革命家即將謝幕。此時曹操已經瀕死,關羽58,劉備多大忘了,反正也六十左右了。按照當時人的年齡,他們全都是高壽了。三家就算不撕逼,過不了幾年老一輩也會各自嗝屁。一旦發生權力更迭,數年之間蜀魏將無暇對外。新王登基後,縱使有雄心大志,但恐怕有心無力。一個劉禪一個曹丕,這倆人能搞出大新聞你信嗎?至於東吳嘛。。。下一個話題。
2。就算關羽打贏了襄樊,曹魏也沒有傷筋動骨。事後復盤來看,關羽想要光復漢室,滅亡曹魏,真正的主賽場是在摩坡。當時曹操已經集合了全國之力,準備親自與關羽決戰。無論是兵力,主場因素還是後勤,兩者都不是一個量級的。除非關羽能復刻官渡之戰的奇蹟,否則這就是一場沒懸念的戰爭。而且,關羽不是曹操,曹操也不是袁紹。所以最後的結果很可能就是,關羽裝夠了比,風光撤退,順便佔了樊城和襄陽,把曹操徹底趕出了荊州,稍微擴展了一下蜀漢在荊州的勢力,再過回頭全力和孫權撕逼,來個互有勝負,最後老死江陵。
3。東吳絕不可能坐觀成敗。蜀漢拿下漢中之後,東吳悄悄把主要矛盾由魏吳調整成了蜀吳。若說成都方面有鍋,那就是沒料到漢中之戰後荊州的壓力會陡然增大,沒有給關羽及時提出預警。劉備沒有意識到,任何企圖改變三方平衡的行為都會招來東吳單方面的敵意,何況這事兒是發生在吳蜀積怨頗深的荊州地區。
最後,總結一下答案:1。關羽的任何行為都很難改變三分天下的大勢。他唯一可以改變的,就是能不能保住自己的腦袋。
2。襄樊之戰確實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但本質上和關羽並沒有關係。它只是人壽命的自然時間節點。
3。對關羽來說,戰死總要比老死好。英雄一生,在垂暮之年能有個轟轟烈烈的退場,絕對是一種幸運。
孫柯基不偷襲二爺還是要退回江陵,但是這次威震華夏的襄樊之戰會逼的曹操加強對荊州方面的重視。那麼東吳在合肥,先帝在關中就有機可乘。接下來曹操病死,曹丕上位曹氏內部需要時間進行穩定,這個時候就符合諸葛丞相所說的天下有變,我季漢和東吳肯定不會放過這個北伐良機的。如果打的好就是2分天下,我季漢和東吳爭霸,打的一般就是曹氏佔據河北,我季漢佔據虎牢關以西,東吳佔領虎牢關以東。
首先描述一下關羽北伐的背景,劉備在漢中與曹操正面對決,雖然取得了漢中的大部分領土,但也損失比較大,後勤補給比較困難,迫於曹魏的持續壓力無法對漢中進行修整建設,此時尤其需要修整和糧草補給,孫吳雖然正在合肥對曹魏進行進攻,但進展不利,沒有起到牽制大批曹魏主力的作用,所以需要關羽集中攻襄樊,來吸引曹魏主力回援;
但是問題也出現了,關羽當時荊州留守的部隊並不多,隨著益州漢中戰役的持續,荊州留守部隊防守足矣,進攻不足,在上庸按兵不動之時,關羽孤軍北伐,雖然成功攻下襄陽,進逼樊城,但樊城久攻不下,曹魏于禁龐德大批援軍到達,此時雖然水淹七軍取得對曹魏援軍的勝利,但是也對關羽後期部隊的展開和快速進攻樊城造成了阻礙,只能持續抽調荊州守軍支援,讓本已不足的守軍更加不足,大水過後必有大疫,對於襄樊且攻不下,蜀漢士氣必然低迷,後期面對徐晃時可見不斑;
與此同時東吳的戰略開始轉移,聯合曹魏襲取荊州的計劃開始啟動,同時又有二五仔傅士仁等的叛變,導致荊州防線快速崩盤,假如荊州守軍充足,傅士仁等人也許不會輕易叛變;
歷史沒有如果啊,本來是希望二爺佯攻吸引曹魏主力,沒有下命令讓上庸新城支援就是明證,沒想到二爺誤解了戰略,拼了老闆真上,也怪軍師沒有說清楚,外交又出了問題,所以
玩三國志13的劉備,沒有東吳和馬超分擔掉關中和淮南的戰力,荊北很難守
襄樊的拉鋸戰會持續一段時間,這時候還要取決於東吳的立場
吳和蜀不可能真正的團結緊密在一起,所以不管關羽死不死,荊州失不失,結果都是魏國大統一。最後說一句,題主三國演義看多了
難
其實關羽攻打樊城是為了呼應關中黃忠軍大勝(殺夏侯淵)而進行的試探性出擊。
在攻打樊城的時候,一開始並不順利。關羽軍連續被龐德所狙擊。最後只能放大招水淹七軍。好不容易快打下了,徐晃援軍到了,沒辦法,只能撤。在撤退途中就遇到了白衣渡江。最後死在麥城。
如果東吳不出兵,他估計會更難堪。因為關中的撤退是曹操的戰略性撤退,他就是為了收兵來支援荊州地區。因為關中地區易守難攻(見諸葛北伐),這樣關羽就更無法作為了。而且按照他看不起讀書人的尿性,就更不可能和關中大勝的謀略家法正配合。劉備應該會留下諸葛繼續留守,派法正和別的將領(從攻打東吳之戰來看一般會派黃忠)從荊州配合東吳出兵。那關羽呢?沒辦法,派到關中去還會亂打一氣,一不小心還會被張合擊敗(張合是有名的智將)。估計就調回成都守家了。
而且他性子這麼高傲,生活肯定也沒那麼如意。
這是幾年前的問題了。不過估計會有大神關注。簡單寫一下,畢竟自己認知也一般。
東吳方面按照呂蒙的分析在徐州方面沒什麼機會。這結論倒是很理智。不過如果出現題主這種理想情況。孫權不偷襲荊州那應該也不會放過淮南一帶。那麼這時有一個關鍵點是曹老闆命不久矣,這就很危險了,出現了比呂蒙想像的情況好了一萬倍。。。而且按照廖立的說法,此時劉備在漢中,那麼曹操將面臨三面進攻,再加上曹操的死。這是比軍事危機嚴重的多的政治危機。額,所以我理想一點吧,我覺得最少魏國就變成定都鄴城了
除非東吳是傻子,否則必須滅了關羽收荊州,東吳的西大門啊,怎麼可能輕易就給了關羽。
而且當時的魏國肉盾曹仁都快撐不住了,可見蜀軍戰鬥力的旺盛。假如關羽拿下了樊城打 了曹仁,東吳估計就成了瓮中鱉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