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魯迅關於「掀掉屋頂」的言論和在現代民主社會這樣做的人?

中國人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
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
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沒有更激烈的主張,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魯迅 ·《無聲的中國》

魯迅先生的絕大多數觀點,我都很贊同,唯獨這一段是我萬萬無法認可的。

這種人超討厭。

因為我會真的以為他們要掀屋頂。(當然,這指的是讀魯迅先生這篇文章之前。我現在如果遇到這種事情,可以大概猜到他們並不是真的想掀屋頂。但是我仍然不認同為了達成目的而這樣做。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你們不是真的想掀屋頂。)

(繼續沿用魯迅先生的例子)難道正常人的做法不是本著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在室內進行光學測量,然後將數據與不會對人的視力造成損害的最低亮度進行對比,並據此論證加開窗戶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嗎?如果這些人這樣做了,給出了足夠科學合理的論證,我會支持他們開窗戶的要求。但是如果他們一上來就說我要把屋頂掀了,我一定會站出來反對他們。

完全不按常理出牌,這根本就是在擾亂議事秩序。

(我可以理解並不是所有人都講道理,因此魯迅先生這套理論對某些人而言是有用的。但是,在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時候,為了遷就不講道理的人,而令講道理的人對自己的觀點產生誤解,這種表達方式的合理性本身就值得質疑。)


看文章,不能總是選出一段來,去掉情境單獨來論述。尤其是像《無聲的中國》這種演講稿。
這一段和前一段是個有機的整體,是分析和解說前一段的時事的,剝去了前一段的時事,單把這一段拿出來,自然值得商榷。

那什麼是前一段呢?引用如下:

但是,在中國,剛剛提起文學革新,就有反動了。不過白話文卻漸漸風行起來,不大受阻礙。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就因為當時又有錢玄同先生提倡廢止漢字,用羅馬字母來替代。這本也不過是一種文字革新,很平常的,但被不喜歡改革的中國人聽見,就大不得了了,於是便放過了比較的平和的文學革命,而竭力來罵錢玄同。白話乘了這一個機會,居然減去了許多敵人,反而沒有阻礙,能夠流行了。

而且,題主引用的也不是一個完整的自然段,很雞賊的缺少了最後一句「那時白話文之得以通行,就因為有廢掉中國字而用羅馬字母的議論的緣故。」可以說,沒有最後一句,這段文字的整個性質就發生改變了。

所以題主分析文本的方法論就錯了,自然會陷入迷惘中,這就叫學而不思則罔。


謝邀。
……題主思考問題的方式很有趣。

這段文字打的比方是我要提議一個新的議案,較為溫和,雖然從結果來看對大家都好,但是群眾一定是推三阻四的,推行起來一定受阻。這個時候我只能怒了!強制提議一個更激烈的,那麼群眾就會覺得啊還是前一個更好。
↑首先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一種人之常情,並不是慫恿為了達到開窗子的目的一定要去掀屋頂,題主理解?也就是說這寫的是大多數人的正常心理。所謂改革即「非暴力不合作」。這是的確存在的。

當然我不否認,這也代表了魯迅先生希望推行改革更加暴力一些的觀點。

然後題主給出的自己的看法,說了誰主張誰舉證,什麼光學測量blblbl。否則會以為真要掀掉屋頂……

我就說一句,這是講推行那個時代的改革的。講推行改革的。
題主真的認為當時大多數人讀過書理解民主懂科學?順便還能理解改革提案後附的「舉證」?——朋友,這不是寫給開窗子的工程師看的,是給無知的群眾看的。——不講道理的人並不佔少數。
群眾怎麼認為並不重要。改革得到推行才是目的。

——而魯迅先生是那個時代的先驅者。
以上。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特朗普:老子要築牆!!!老子要取消TPP!!!老子要廢了奧巴馬醫保!!!
內心OS(能勉強制止非移泛濫,遏制製造業不斷外流,部分取消醫保就好了,嘿嘿)
眾人:好,吃他娘,喝他娘,川皇來了不納糧!!!
特朗普:(你們怎麼不還價……會不會做生意……)


魯迅寫東西不是為了講道理的,他早放棄了講理的奢望。
魯迅作文,一是為了敷衍朋友熱切的眼神,二是賺些稿費貼補家用,三是看見不平事順便噴兩句。
對於無理可講的人皮鬣狗的狺狺狂吠,有什麼好辯論的,老先生向來是照頭一棍。


首先,大部分人缺乏理性,即便是知乎這個號稱高水平的平台,討論也最終演變成了站隊撕逼。

其次,對於既得利益者來說,懼怕改革幾乎是本能。即使對很多普通人來說,改革帶來的變動可能會危及自己的飯碗,會顛覆自己的固有觀念,自然也不太願意改革。
唯有用更加激進,更加有煽動力的口號,甚至於還要集結一部分同樣的激進人士,才有可能實現較為溫和的改革。

你的想法是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馬克思對社會主義自我改良的希望,但你這種想法在現在都沒有作為實施基礎的客觀條件,更不用當年的混亂情況。

題主想像中的理性討論溫和改革,在這個世界上還沒有先例。

「矯枉就要過正,不過正不足以矯枉」
你猜這是誰說的?


首先,魯迅先生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中國人喜歡調和、折中的」這個觀點。
所以他的重點並不是討論「給屋子開窗」的具體步驟,而是為了說明他的觀點「中國人喜歡調和、折中的」。
如果糾結於如何開窗的話,就有些偏離他的原意了。(這也是我比較反感通過舉例子來論證的原因,因為容易使得討論雙方跑題)
然後再來談這個例子。

這個例子,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昏暗的屋子」指的是某種事物的現有的狀況。
「開窗」「掀翻屋頂」指的是對現有事物進行的改動。
所謂改動,必定會產生兩個對立面。
一方不希望進行改動(以下簡稱A)。他們依從於過去的經驗,以及對未來的悲觀態度,拒絕改動。
一方希望進行改動(以下簡稱B)。他們對現狀不滿,並思索出改變現狀的方法,他們希望這個方法能夠得到實施。
這兩個對立面是不可能長時間共存的。
所以接下來會產生矛盾衝突。
依靠雙方的力量對比,矛盾衝突的結果有以下幾種:
1.A遠大於B,改動無法得到施行。
2.B遠大於A,舊觀念(體系)被迅速推翻。
3.AB勢均力敵,雙方進入僵持。
(以上為第一階段)
前兩種情況沒什麼可說的。第三種狀況發展下去,又會出現兩種狀況:
1.僵持一段時間後,雙方趨於和解。AB雙方各退一步,先進行小規模,或者小範圍的改動實驗。示實驗結果好壞,雙方再決定改動繼續施行或保留原樣。
2.僵持一段時間後,外力C進入,僵局被打破。(以上為第二階段)
示C力量的大小,可能形成以下幾種結果:
1.三方勢力均等。AB某一方得到C的支持,另一方被消滅。
2.C力量大於強大AB力量之和,AB雙方均被消滅。C成為主導。
3.C力量偏弱,被AB排除或分化吸收,示吸收或排除C之後的AB雙方力量變化,重複第一過程。
(以上為新的第一階段)
大多數的改動都是按照以上步驟反覆進行下去的。小到家庭矛盾,大到國家糾紛,無外乎是。但情況會複雜許多。
再結合上面的話來看魯迅先生的例子。
很明顯,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他所說的只是改動的第二階段的其中一個可能情況。既不全面,也沒說明前提條件。
如果你實力夠強大,別說屋頂開洞了,你哪怕把屋子全拆了,誰敢攔你?
如果你實力太弱,別說開窗了,你自己能不能活下去都會成為問題。
而題主所說的,則太過於理想化了。
絕大多數時候,即使證明了你這個改動是合理的,如果你沒有把改動推行下去的資本和實力,改動仍然遙遙無期。

所以,如果你對現狀不滿,最好的辦法是一方面堅持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儘快擴大你的實力和影響力。讓更多的人支持你的觀點。讓舊觀念者無法忽視你,排擠你。
這樣才能把改動推行下去。
以上。


我早就反覆強調,對於為了開窗而主張掀屋頂的那些人,在他們說出第二句話之前就應該果斷地將他們擊斃。絕不能給他們任何散布主張的機會,人們也不要聽。



你舉證完了人家還是不同意開怎麼辦?開了窗戶出了問題誰來負責?我說的不是能出什麼問題也不是出問題的概率多大,而是出了問題誰負責!我同意了這事就代表我表了態,就算是責任再小也還是有責任,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大環境下誰跟你扯這個蛋


矯枉必須要過正。魯迅還號召年青人不要讀古書,然而他自己舊學功底十分深厚,只是在當時的語境下,需要態度決絕才能喚醒更多人了


一種談判策論而已啦。


推薦閱讀:

为啥鲁迅是弃医从文,而不是一边学医一边写文呢?
如何看待微博上营销号“揭露”鲁迅?
魯迅會不會木刻?
為什麼很少有人會噴魯迅呢?

TAG:魯迅 | 如何看待評價X | 魯迅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