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客戶端、圈子等的內容個性化推送功能會不會使用戶變得視野狹隘?
很多新聞頁面包括主頁都可使實現定製,還有微博上看到的消息都是來自於我們所關注的人,這些都可以歸為自己"想"看到的一類,使用這類產品會不會變得視野狹隘,或者說這類產品會不會導致用戶的眼界越來越窄?
同意知友 子張的說法,這問題基本要看個性化推薦演算法是如何運作的。
在之前的工作時也發現,用戶對於新聞,其實並沒有太強的個性化傾向,雖然會有不同的興趣,但是大部分的人都還是希望能夠看到熱門的新聞的,所以在做個性化推薦時,切不可一味的按照用戶的精準興趣點去推送,可適當按比例將熱門內容和個性化推薦內容混合推薦,提升推薦效果。要將興趣點進行聚類也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向,通過從一個較大的方面切入推薦給用戶內容,比如用戶關注小米,魅族等話題,很明顯對手機也很感興趣,那麼推薦給用戶上一層的其他精選內容也是可以的。這樣可以保證在一定的範圍內精準,實驗證明也確實這種混合型的推薦用戶滿意度更高。
有個詞叫做「信息繭房」,是指人們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由於信息技術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間和任何領域的巨量知識,一些人還可能進一步逃避社會中的種種矛盾,成為與世隔絕的孤立者。在社群內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時,社群之間的溝通並不見得一定會比信息匱乏的時代來得順暢和有效。
新聞客戶端、圈子等的內容個性化推送功能,某種意義上來說的確就是在「做繭」。
與其思考是否會讓自己視野狹隘,有人提出過一個更有意思的話題——這是否進一步為「擇偶」增加了難度?或者進一步提高了「離婚率」?
因為傳統觀念認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該找個人結婚,「感情可以慢慢培養」。但是,現在即使兩個人在一起做相同的事,哪怕上同一個網站,用同一個APP,甚至搜索同樣的關鍵詞,看到的信息都是不一樣的。如果婚前沒有統一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相似的興趣愛好,即使生活在一起,隨著時間的推移,反而會漸行漸遠。所以,拜其所賜,尋找自己真正的Soul mate比適時結婚更加重要,不然,結果很可能是悲劇的。。
個人認為:
視野的「狹隘」是必然的,因為窮其一生,人也只能在有限的若干個領域內有所了解。
而在這個前提下,題主所提到的是一種「相對」的「狹隘」。
大眾群體普遍關注的領域可能包括「社會問題」「軍事」「科技」「娛樂」等等領域,而針對個人來說,可能只關注其中幾個,這樣的現象我想應該和題主認為的「狹隘」是一致的吧。
而這種「狹隘」會帶來什麼樣的問題呢?
我想只有在「視野相對狹隘」群體對「非關注領域」,由於某事件而引起的關注,以及引發的後續討論的時候,所帶來的社會影響把。
舉個例子。
「馬航」問題。
對於「航空領域」以及「國際政治」領域,我們大多都是作為一個「視野相對狹隘」的群體來關注此事的,所以產生了很多觀點。不做評論。
貌似有點跑偏的感覺。
求指教。
先放一本書一篇日誌,有空了再寫:
Sunstein, C.R.: Republic.com ([Out of Print] Paper and Cloth).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facebook-data-team/rethinking-information-diversity-in-networks/10150503499618859你關注的人會給你的視野注入新的東西,你所關注的新聞事件也會和一些你沒關注過或者不了解的東西有聯繫。關鍵在於你願不願意繼續去深究,是否選擇去讓視野"狹隘"。
就比如,你只關注了重大新聞。但是從馬航事件中,你不僅能關注到事件本身,你還可以了解到波音777其實是目前最安全的飛機,你還能了解到馬來西亞現在的總理是誰。如果你感興趣,說不定就去了解馬來西亞。這個新聞你如果持續關注下去,還能了解到,MH370的乘務組組長是利物浦球迷,他的女兒因為利物浦最近取得了比賽這一好消息,一直在祈禱父親能夠回來,那你就可以去了解利物浦是英國重要的港口,利物浦球隊是英超的俱樂部,然後你又可以知道英超目前的榜首是切爾西,切爾西最近又在踢歐冠,然後你連歐冠,甚至歐洲有名的幾個聯賽都了解了。那你的視野還狹隘嗎?
可如果這些你都不願意去了解,你的視野還是會狹隘。
所以關鍵在於你自己的選擇。
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主頁的旁邊還有一個「發現」
這個說法,是個性推薦技術推崇者想像中的「個性化產品」中存在的問題,是單純的根據用戶在本產品中的行為數據去不斷產生推薦,反覆迭代才會有的結果。
我們以新聞為例,
實際上,一個人獲取新聞的渠道有太多,刷微博,微信朋友圈,好友之間的討論(包括線上線下),各種群組中的討論分享,等等。這些都是不限定範圍的,讓你不可避免的接觸到熱門新聞,了解到你身邊,好友他們感興趣的內容。
所以,只要一個人不是自閉的狀態(拒絕跟外界接觸),他的視野就不會狹隘。
而真正好的產品,應該是根據用戶的需求來構建的,個性化技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比如新聞產品,除了根據用戶行為屬性訂閱等產生推薦外,還應該把用戶在社會化網路,社交網路中好友分享的也收集起來;短期興趣也能適時產生推薦;熱門內容也要有,等等。形成一個完整的個人閱讀中心。怎麼說呢,要看個性化推送演算法
app按大眾口味給你上菜,吃多了吃久了,就像家鄉菜,或許真的會曾經滄海難為水,只認這一種。軌跡效應帶你越走越單一,應該也就是狹隘了吧
會。
這個狹隘未必只是視野上的,而且還可能是觀念上的,個性化推送不僅令讀者的視野狹窄,而且可能可能令其偏見更加頑固,因為你只接收你所"偏好"的信息,缺乏資訊與智力上的挑戰。
推薦兩段視頻Bill Maher BillMaher20140221new rules @Not小月月_Not小月月 三分鐘左右開始,「今天為什麼我們還要看報紙
梁文道 TED演講集: 梁文道 互聯網時代的自我」
推薦一個很棒的演講
Beware online "filter bubbles"
這個演講主要就介紹了你說的這個問題。
我也有過同樣的問題也因此思考了很久。
不過我擔心的不是直接的個體選擇差異性,而是由未來構建在信息和技術中的世界所帶來的整體性差異。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選擇我們自己喜歡和感興趣的話題,我們會訂閱很多不同的頻道和推送,但是因為人的時間和經歷是有限的,久而久之我們就「主動性」地只接受部分內容。這是我認為的「個體選擇性差異」。
比起這個更可怕的是,當你主動選擇的時候,例如用常用搜索引擎搜索,但是這些引擎聰明到知道你的性別,年齡,國籍,工作,喜歡吃什麼,喜歡買什麼,因而個性化推出搜索結果。潛在的可能性是,有些內容你可能真的一輩子都不會接觸到。
個體選擇性差異還可以克服,就像你吃慣了蘋果可以去超市買香蕉換個口味。但是如果超市都個性化到你去哪裡都只能買到不同口味的蘋果時,就有些可怕了。更崩潰的是,你都從來不知道有香蕉這回事...因為香蕉從來沒有出現在你的視野範圍內過。
但願科技的發展不會讓人類變的越來越狹隘,我們還是應該對自己充滿信心!
我覺得會,特別是智能推薦系統,會根據你的喜好、和你相似人的喜好給你推薦內容。這樣你看到的往往都是你「希望」看到的。一些你不喜歡的,不想看到的內容,會越來越少的進入你的視野。這樣確實會讓視野狹窄。
視野狹隘是相對的!你博覽群書行萬里路視野開闊,我術業有專攻在一個領域大有見識視野也不能說狹隘。所以,我覺得題主的問題是偽命題。推送類媒體新聞客戶端現在的智能程度已經很高,稍微檢測到關鍵詞就能為你提供信息。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大千世界除非自己涉及的圈子很小,否則需要接收到的信息也不會錯過。我反而是覺得如今這些app為我們推送太多自己都不想接受的信息,比如小夥伴推各種星座雞湯什麼的。所以,有時候「狹隘」點也並非就是壞事。
我最近也在思考微信朋友圈會不會使得我們只關心周圍人發生的事情,而忽略了那些重要的經濟類政治類的大問題,使得我們囿於自己生存的小圈子。
可我們為什麼要去管那些世界大事呢,即使我們心急如焚也無能為力。
這個世界上的99%的人註定平庸,只有那1%的精英控制著這個世界的發展。
就看你想做那一部分人了。所謂的狹隘更多的是思想的狹隘吧。畢竟你接觸親近的都是和你想法相近的人,你關注認同的也都是你認可的觀點。就像知乎,你接觸的信息觀點都是雷同相似的。不認同的觀點也會因為沒大v點贊關注無法引起你的興趣吧。
如果人們真的喜歡個性化,就不會有爆炸性新聞,也不會有」火遍朋友圈「這種事,人看新聞就是想知道世界上發生什麼,而不是像袁世凱被兒子做假的報紙蒙蔽,我可不想自己看的新聞和別人不一樣,這樣比白色恐怖還討厭。
有些東西你再不喜歡也會強制推送給你
比如各種廣告和每天佔據頭條的某人的新聞
因為網站靠這個活著
圈子是你自己選的 互聯網的優勢是開放 給你機會面對廣袤 你自己只看一個角度 還怪世界讓你狹隘??????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