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面受了委屈或不公一定要撕回來嗎?

如果去撕沒準給自己撕上更多鬧心的事 如果不去撕時不時心理還會念叨 真怕時間長了得躁狂抑鬱症…


忘掉過去的痛苦,活在現在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如果活在不完美的過去,又肯定會讓自己痛苦不堪,讓一次的傷害變成反覆的傷害
要擺脫這種糾結,試著跳出來,給自己建立一道防火牆:哪些事情是自己需要捍衛並不容攻擊的,當遇到挑戰後自己該如何捍衛權利,主選方案之外備選方案是什麼……等等;哪些事情是可以隨它而去,當出現時可以一笑置之的
有了區別,試試能否更好處理各種生活難題
祝好!


理論上說,當然要撕回來,這是必要性範疇。

實際上,撕不撕要考慮以下4個問題,即所謂的可行性範疇。

第一個問題,實力。撕不撕,要看雙方實力對比。你要是和別人實力差距太大,撕了還是你吃虧。比方說,回回嫌你烤豬肉,掀了你的燒烤攤子,你敢撕嗎?

第二個問題,陣容。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是撕逼的首要問題。假如不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朋友,把敵人撕成破布,十有八九要失敗。比方說,宿舍里有個賤人天天偷用你的化妝品,但是賤人和另外幾個人關係超好,這時候你去撕只有你倒霉,等你團結了另外幾個人,再開撕。但是假如你在市場上被奸商坑了,大膽開撕,因為至少消協和工商是你的是盟友。

第三個問題,戰略。怎麼撕,從哪裡入手撕,你的目的是什麼,是徹底把對方趕走弄臭,還是就事論事,讓對方道個歉,還是罵得對方啞口無言。我的建議是,撕逼也要貫徹積極鬥爭的三原則:有理(強調對方不合理,我方合理),有利(找到對方的薄弱環節,從這裡入手),有節(達到預定目的就收手)。

第四個問題,戰術。請自行參閱《邏輯學入門》,《批判性思維》,《詭辯與反詭辯》等辯論隊培訓教材。尤其是《詭辯與反詭辯》,因為撕逼必然伴隨詭辯。

以上四個問題都解決了,你才能放心大膽地暢快地撕,出盡胸中的一口惡氣。最後送你毛爺爺說過的兩句話:

1.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2. 我們要敢於鬥爭,還要善於鬥爭,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

好吧被你發現了,我是毛粉,用毛**思想指導撕逼的毛粉。這就叫活學活用,實事求是!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毛澤東


包容得越多 對立的就越少


曾經被班上女生冷暴力,主要是一個女生不停地對我人身攻擊,暗地裡說壞話,我又比較軟弱自閉,從不解釋,默默忍受。內心非常痛苦。她在女生面前罵我心機,罵我不要臉,每天意淫我如何如何迫害她。她從背地裡罵到指著鼻子當面罵。看到我生病頭部被包紮特別開心手舞足蹈。我一度以為是我自己的問題,我變的越來越害怕和別人接觸。只有我自己明白,我有多麼委屈,而且無從訴說,也無從應對。我只有忍受。


現在畢業三年,漸漸得知其實大家並不討厭我,其實對我並不了解,畢業之後大家和我熟絡起來了。我猜測很多人只是被蜚語影響處於自我保護不想和我結交,怕也因此會樹敵。這些事現在已經想通原因了。但是曾經的我,單純地覺得是我自己不夠好,我性格有問題大家都不喜歡。

高三的時候得了美尼爾氏綜合症,加上抑鬱。割腕數次。

我將痛苦化作學習的動力。幸好結局是好的,我沒有辜負自己的努力。我總算逃脫了那個讓我痛苦不堪的泥沼。

雖然體重下降了22斤吧。

如今,我最後悔的就是當初的懦弱。若是換作現在,我必定在眾人面前揭她丑相,還自己清白。也許我還會用更加狠辣的方式去回擊。

人總是欺軟的。自己要有底線。他人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的底線的時候,忍就成了懦弱。


一定要撕回來 不然自己內心煎熬不得解脫 以後別人和自己對自己的定位也自然都放低 最後就只能像一坨屎一樣地活著 參見(狗鎮)

很多事情撕過了 贏夠了 以後再遇到 反而釋然了。
有手段了 也知道分辨敵我了 且心胸也大了。
很多事情,不撕逼看不出來。
人生說白了只有一件事,搞事。


其實得看什麼事的,如果超越了底線那就必須力爭。人活著不就是為了爭口氣嗎,如果不是經常需要面對的人或者是人生中的過客根本不必理會,不必當回事,此期之後也許這輩子也不會看見 沒必要浪費口水腦細胞。畢竟這個世界上bitch是很多的,沒那麼多腦子。


退一步海闊天空
忍一時風平浪靜
老生常談了
原則以外,能過且過,原則以內,堅持
建立一個健康向上積極的原則觀吧。


這個我覺得我很有資格回答。

本人是脾氣暴躁又敏感的女性一枚,對於外界給我的任何負面影響我都恨不得掄起手臂在空中轉個三圈再打回去。所以對於抗爭和撕逼,我是再熟悉不過的。

但是我給的建議卻是:能不搞出個大新聞就不搞出個大新聞。因為有的是方法可以讓你舉重若輕四兩撥千斤的去對付。一旦真的發怒撕逼,損傷的是你的能量和有生力量。留著那些氣力去對付更難對付的對手比較好。


佛家講,吃虧是福,學會吃虧吧。


推薦閱讀:

關於抑鬱症、躁鬱症有哪些書值得推薦?
你們有沒有那麼一瞬間想殺了父母?
害怕回學校上課怎麼辦?

TAG:心理 | 大眾心理 | 抑鬱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