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和小米,誰勝算更大?
僅從手機方面討論。
加班回來看到這麼多贊……
感謝排名靠前的答案,無論是挺華為還是小米,為認真者鼓掌。期待 @胡傑 的國際化分析。
題目本身問的不夠詳細,贏的標準是什麼?比較某一時期的出貨量,總收入;還是對社會的貢獻,帶動技術變革?增加就業,上繳稅收?比誰能做成百年老店?還是比花粉米粉的數量……
每個公司發展的定位方向戰略價值觀不同,我們定的輸贏標準又能說明什麼呢?三星比蘋果出貨量大,我們能說蘋果輸了嗎?關注於兩者的優劣勢和未來的發展,遠比當個法官說誰輸誰贏更有價值。
在知乎討論的諸位,何必為了輸贏,不都是認真嗎?(我不是黑鎚子)
期待@張睿君 答案的反超,菊花必勝!
===========================================================================
以下是原答案:
利益相關,華為員工,只說一下自己的個人理解,屬於開腦洞,沒權利也沒資格代表官方意見。
華為內部有主航道的說法,資源優先投入,目前是雲管端。
企業雲,運營商管道,終端設備。所以說手機不是主要業務或者華為不重視的可以歇一下了。
但三者中最核心的,仍然是管道業務,就是電信設備。華為把未來的發展都押寶在這個上面,堅信未來的數據流量會像太平洋一樣寬廣,而華為是少數幾個能製造這麼寬闊管道的公司之一。
可是萬一沒太平洋這麼寬呢,你修了12車道但沒有車跑,上哪收錢去?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所以,我們要創造流量。
我們希望所有的企業用戶都能有大數據的傳輸和分析需求,所以我們有了企業業務群。
我們希望所有的個人用戶都能有大量的數據應用和通話流量,所以我們有了終端業務群。
我們跟隨領先者,希望別人一家獨大的時候不會禁用我們的埠,讓我們的道路無車可跑。
我們也想要獲得行業地位甚至行業領先,這樣才能參與標準的制定甚至自己制定標準。
只要標準一致,在戰術上是競爭對手,在戰略上卻是合作夥伴,所以我們稱競爭對手為友商。
我們感謝蘋果,讓全球的數據流量上了一個新台階;我們感謝三星,讓安卓智能機有了更好的體驗;我們感謝小米,讓更多人低價用上了智能手機。
沒有這些競爭對手,你們覺得中國移動敢毫不猶豫的鋪天蓋地上4G嗎?
華為是個籃球隊,到處打比賽,調動對手積極性。對手贏了在沾沾自喜,但殊不知,華為的主業是建球場的。
呵呵,寶森不是想當英雄,寶森是想造時勢。
只要蛋糕越做越大,還計較掰不掰得開手中的餅嗎?
2014-12-03:
9月國產手機出貨量排行榜
高通反壟斷結果將公布 手機廠商告別免費時代
華為9月已經第一,告別高通,我們一年後見分曉,IC產業終於迎來政策利好,作為一個IC人,淚流滿面,多麼期待我們自己的中國芯啊。
2014-11-07
時間證明一切:
小米進軍半導體:從大唐購買技術;高通因反壟斷股價暴跌... -- 集微網 -- 傳送門
小米也明白了沒有專利,國際市場寸步難行。只給高通做組裝,很是不甘心啊。華為4年前買MS4的時候,就感覺到華為在下一盤很大的棋,高科技的生意是靠實力說話的。
坐等明年印度的599,499的綠米手機,為印度人民帶去福音。
安卓手機到底是一個靠硬體賺錢的東西,互聯網可以解決的問題永遠都是信息不對稱,而實打實的硬體是另一門生意,希望小米安好,ARM的頂級授權很貴的呦~~~~
-------------------------------------------------------------------------------------------------------------------------------------------
2014-10-24
鑒於挺多人對於「為什麼可以買高通的,各大手機廠商比如說三星,LG,華為都還要累死累活的自己做基帶?」這個問題的認識還處於門都沒進去的階段。我決定給大家講個故事。
開頭:高通是流氓!結尾:說得對! 完。
為啥三星,LG,華為寧死都不打算買高通的了,我先給大家介紹一個概念:反向授權制度
反向授權制度是啥?
中國手機廠商如果要用高通晶元,前提是必須與高通簽署專利授權協議,將手機企業的相關專利免費反授權給高通,且規定不得利用這些專利起訴高通的其他客戶。
看完你覺得這是不是個霸王條款?TM肯定是啊
尤其是華為,在4G標準專利上,高通大概是655項,而我們的華為是603項,按照高通現在的協議,華為這些專利都要免費的授權給高通。
大哥,請問你能忍嗎?我反正是忍不了。。。
為啥高通這麼做?
高通通過免費反許可,將所有相關專利整合,能夠有效避免專利糾紛,讓高通的晶元更受手機廠商的歡迎。
業界著名高通稅:整機出廠價的5%,這誰扛得住啊。。。
然後,高通通過專利壟斷攫取了我國手機及終端晶元產業絕大部分利潤後,用來補貼自己的晶元產品研發,強化其晶元技術領先優勢。
舉個例子:2013年高通研發投入達49.6億美元,是主要競爭對手聯發科研發投入7.6億美元的近7倍,更是佔到我們全國計算機、通信及電子製造業總研發投入的30%。
這不是流氓?是流氓,但是你丫的就是不得不用我的,哈哈哈哈,你來咬我呀,你來咬我呀~~
還有,我舉個例子吧,我現在如果可以全套偷來Samsung GALAXY Note4的設計圖,並且有靠譜的上游供應商,我立馬找個深圳代工廠生產,出場之後我除了不用三星的牌子,我一樣賣啊!
就因為我也買了高通的晶元。。。請問,三星能忍嘛。。。
這就是為啥三星拼死拼活也要自己做基帶。。都快被欺負哭了。。。
由此說一句:現在明白小米兄為啥幾乎從來不擔心專利問題的根源了嗎?因為有高通這個乾爹~所以小米想不用高通都很難啊~
最後說一句,專利不是用來保護知識產權的,是用來在法庭上扯皮的。這就是為啥三星一定要拉上愛立信一起做基帶。
面對高通這種律師比工程師多的企業,不拉上幾個小夥伴,怎麼和他愉快地玩耍~~么么噠~
還好,現在我們華為也有了扯皮的資本,因為4G快要來了。
然後,你要問apple咋辦?
我說:高通這孫子和每個廠商簽訂的協議都不一樣,就會挑我們中國的軟柿子捏。。。你讓高通和蘋果聊聊反向授權?
蘋果分分鐘換供應商,告你壟斷,大不了爺爺我自己做一個!facebook都可以做自己的交換機,我就不能自己搞個基帶玩玩?
懂了嗎?
各位動不動就說:我設計不出來,但是我可以買呀!
高通售前可是樂壞了!我看這趨勢,請問高通售前哪裡投簡歷?
該說技術的時候不說技術,不該說的時候又說技術,我真是服了。。。
實在是上班太忙,沒時間和大家交流了,我有很多沒說到的地方,請大家看看 @圖靈Don 的答案和 @黃意 在王博軒答案下面的評論。我覺得他們說的很棒!很感謝他們。
————————————————這是一條普通的分割線—————————————————
先說結論:目前看,華為贏面更大。
首先,手機作為消費電子產業集大成的終端產品,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產業集群,在進入smartphone時代以來。核心競爭力可以劃分為主要兩個領域的競爭:1.核心硬體的競爭。2.操作系統生態鏈的競爭。
我打算從以下兩個方面對究竟是華為贏面大還是小米贏面大來做一個我自己的分析和梳理.
先從我自己從事和熟悉的硬體領域開始吧。
我以iphone為例來分析一部手機的利潤到底去了哪裡。
Iphone成本示意:
1.Display
手機面板是一部手機最大的單一成本來源,而手機面板供貨商份額如下圖所示:
Samsung因為強悍的半導體技術實力,佔據了第一把交椅。由日本眾多企業聯合創辦的的JDI位居第二,韓國地LG位居第三。
全世界主流手機的顯示面板,絕大多數來自這前三家供貨商。小米,華為也不例外。
Samsung因為自己獨家享有的OLED技術,所以很少作為上游供貨商為其他手機提供屏幕。這也就是為什麼Samsung的手機屏幕會看起來格外的艷麗和省電,從而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力。
小米,華為的面板主要來自JDI。因為LG自己會優先供應自己的產品,在能否穩定的保障供貨量這個問題上,其他廠商很難控制。
所以在Display這一快市場上,中國企業沒有任何的產業發言權,幾乎全部被日韓企業壟斷。
所以華為和小米在Dispaly的掌控方面幾乎都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在DIsplay這一塊,華為與小米目前看是平分秋色的。
2.Processor+BB+XCR
先來對非技術人士解釋一下名詞,BB的意思就是baseband,是收集用來調製解調信號用的模塊,高通做的就是這個生意。而XCR,可以簡單的理解為transceiver,就是射頻收發器,負責信號的發送和接收。
整個BB+XCR的結構如下圖:
BB+XCR絕對是整個Smartphone最具有技術含量的絕對核心,是整個無線通信領域的根基。
這一塊也絕對是華為和小米這一戰役的勝負手。
還是先說結論:華為在這方面已經形成可以比肩高通的核心競爭力,領先小米至少15年,我可以斷言,小米在這一領域幾乎沒有可能趕上華為。
小米在這一塊的供應商是高通,還有時不時出現的MTK,以及喝湯的Navdia。
而華為的供應商是自己的海思半導體,在今年,推出的麒麟925晶元,幾乎可以說決定了這場戰役的勝負。
那麼就不得不說說麒麟925這個今年中國手機領域最大的突破
麒麟925,28nm八核,屏幕最大解析度支持為2560P,網路制式為LTE Cat6。 八個核心構造採用了big.LITTLE GTS(Global Task Scheduling)架構,由四個A7核心、四個A15核心及一個i3協處理器組成,四個A15核心主頻為1.8GHz。還運用了i3協處理器來管理整個手機的Sensor系統。
也許非技術的人不能體會這是什麼樣的概念,
我舉個例子吧,很多人也許會問,為什麼支持2560P屏幕也是個技術亮點?
好,我舉個例子1920x1200屏幕的例子,1920x1200的意思是有多少個像素點。那麼1920x1200=2.3M個Pixel。那麼每一個pixel的模擬信號都需要轉化為數字信號來儲蓄和傳輸,我們按照很平庸的12Bit的轉換率,那麼2.3Mx12=28M。我們按照幀數在簡直不能忍的30fps,那麼28Mx30=840M.
那就是說,一秒鐘內,為了顯示頻幕的需求,你需要轉換的數據是840M。一秒,840M,各位現在有概念了嗎?而且,如果是60fps來計算,將會是1.68G一秒。
雖然我忽略了ISP的重大作用,但是就僅僅是設計這樣一個數據量的ADC,也是一個很大的工程難題,更不要說還要涉及到功耗,面積等各種限制。
所以,屏幕最大解析度支持為2560P,絕對是一個技術亮點。其他的技術亮點是很難對非專業人士講明白的。
就我個人而言,麒麟925絕對是劃時代的產品,它意味著華為有可能擺脫高通和MTK的控制,對產業鏈的話語權大大提高,這是核心競爭力。
再加上華為做通訊起家的家底,3G看高通,4G看華為,真心不是吹牛逼啊。
至於Processor,小米因為買了高通的SOC,所以包含了這一部分。而華為,在擁有的ARM的最高架構許可權以後,在Processor上已經完全不輸世界一流廠商。這又是一大核心競爭力。
所以在Processor+BB+XCR上,華為完勝,小米完敗,幾乎可以說是足球比賽10:0,20:0一樣的橫掃。
3.camera
在手機攝像頭領域,國際主流的供貨商如下:
國內地廠商又是毫無話語權,小米和華為都在用Sony的攝像頭,所以在硬體上,兩者平分秋色。
而對攝像頭的調教,華為因為自己在DSP領域的巨大技術積累,在這一領域,還是略勝小米。
所以在攝像頭領域,華為還是略勝。
4.其他
因為其他領域的供貨商太多,而且技術門檻沒有那麼高,所以對它們的掌控能力,主要體現在整個產業鏈的話語權上。尤其是在長尾IC器件領域,供應鏈管理決定了良率和成本。
在電子行業,即便是放眼世界,這種供應鏈管理的能力對於華為而言,幾乎無人能出其右。
小米必須處在下風。
總結:
所以在硬體方面粗略的看來, 華為按照三勝,一平的結果,完勝小米。尤其是華為掌握了核心的競爭力,這種差距不是一天兩天能趕上的,硬體的贏面一定是屬於華為的。
還有,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小米當時為什麼要推出紅米?
是為了佔領低端機的市場來攫取利潤?
也許是,但是更加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出貨量,來獲取和上游廠商的議價能力。完全是聯想的老路子。因為小米在產業鏈的議價權太低。
看看小米最近在印度的表現,還是集中在把量走上去的路子。而華為是自己砍掉自己的白板手機,減少出貨量,因為華為對自己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十分的自信,根本不需要一味推高手機的出貨量來獲取這種競爭優勢。
出貨量對議價能力為什麼重要?
一張圖說明問題:
看到價格差距了嗎?
我們再看看設計,小米手機有除了便宜和高參數以外的的其他設計創新嗎?
它用浮動鏡組嗎?它高屏佔比嗎?它超薄嗎?還是它Hifi音質?
一個都沒有,為什麼?
不是說小米技術做不出來,因為這些技術早就是其他廠商做好的IP。而是因為小米知道自己的命脈就在於大的出貨量,那麼設計的複雜度一當上去,那麼良率就會下降,是很不利於大規模工業生產的。
換句話說,為了產量,小米選擇了穩定。
這就是小米的不安和不自信,華為完全不是這樣的姿態,華為在業界的話語權,外行是沒法想像的。
所以華為才有mate7,而小米出了紅米。深層次的原因難道是營銷人說的品牌戰略嗎?商業小說看多了是有害的呦。
還有在操作系統生態鏈方面的競爭還勝負未定。但是對於都基於Android的手機,操作系統生態鏈其實是一個偽核心競爭力,深度定製,再深度定製也是Android。比如說最近三星打算在自己的手機中加入內容服務,google立馬不願意了。
至於天天被人樂道的粉絲經濟。我想說的是,小米在剛出現時帶大眾的是一個輕微geek,帶有發燒性質的形象。這個形象還是比較正面的,這時候前幾年培育的粉絲的轉化率很高。但是當小米的體量已經變成如此巨大,小米的品牌形象被過度消費,已經是一個普通的品牌。
而且,高性價比不一定是個好的形象,高性價比的背後很有可能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你的客戶群體消費能力低下才過度關注性價比而不是絕對價值。
這樣,高端客戶群體的滴漏效益永遠不會出現在你的品牌上面。高性價比有時候是雙刃劍,我覺得這話對小米很適用。
至於最後誰能贏,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執行力是關鍵。
小米如果最終獲勝,也是聯想一樣的勝利,而華為的勝利有可能是三星一樣的勝利,這對於整個中國手機行業的意義是不在一個數量級上的。
至於這麼多人動不動就言及的你看Sony,Moto,Nokia為什麼有技術積累也敗了?
首先這就是一個外行人才能提出的問題,請你們具體說說Sony,Moto,Nokia在3G時代有什麼技術積累?請你們具體說,從硬體到軟體,具體說出來。
請問你能具體說出來嗎?
不能,因為你完全是憑著感覺,印象在思考問題。這就是我都不想和你爭論的原因。
smartphone的崛起是因為移動互聯網和App的到來,為什麼?根本原因是硬體的升級才促使所有的軟體產生了變化,而這些硬體的升級換代,上述的大公司一個都沒有跟上。
Sony敗給三星,首先是從電視開始的,LCD技術的選擇滯後三星一大截,不得不購買三星的,受制於人。Moto在2G時代就已經跟不上步伐,而Nokia的強項都在系統級上面,核心硬體幾乎沒有。
那麼請問,這些巨頭的技術積累在哪裡?你是不是在憑感覺說話?
外行人的感覺在電子這種十分專業的領域,是靠不住的。
動不動就說什麼軟實力,生態圈,互聯網思維,營銷的人,我怕能看懂的也就是這些口水詞了,深入講講這些具體是什麼,尤其是怎麼干,怎麼形成產業鏈,估計一個個都抓瞎。
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什麼點石成金的東西,都是一天天鑿出來的實力。
我自己在國內和香港的VC和PE都短暫地實習過,自己也做過B2C類的創業。這些經歷讓我深刻的明白了互聯網背後的東西,原來都是硬實力,根本沒有什麼點石成金。
最後說說題外話吧
電子行業,是一個分工極度細化,產值十分巨大的行業。預測未來不是靠感性的認識可以把握的。
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用數據說話,我們才能知道當我們談論華為小米誰能贏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走向世界靠的是實打實的實力,不是抖機靈的思路。
也許我說的過於技術,有技術導向的嫌疑,我並不是說營銷不重要。其實我想說的是:小米有的華為也可以有,至少不難有,但是華為有的,小米很難有,這才是關鍵。
尤其是,在現在市場逐漸成熟,增長率放緩的基礎上,市場才是真的變了。小米抓機會的能力不再是決定性的,現在才是拼內力的時候到了。
不然弄出個東半球最好用的情懷手機,還挺燒錢的呢。
上班很忙,就這樣吧。
我對手機操作系統生態鏈也只是粗淺的看法,硬體是我主要考量的因素,如果有朋友能從這方面來個有深度的分析,還是十分感謝的。
--------------------------------------------------------------------------------------------------------------------------------------------
最後,我看到這個問題幾乎變成了站隊的問題,討論變得越來越aggressive,我感覺很失望。
首先,企業分析這種問題在知乎的討論,並不應該是諮詢公司給出的行研報告,硬要來給出哪家企業會戰勝哪家公司這種二元化簡單的結論,也不是要駁倒哪種觀點的辯論。知乎不是專業的symposium,討論的目的是為了大家都可以捋順思路,看到不同的觀點。
企業分析是個大命題,市場,技術,資源,政策環境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分析的目的是在紛繁的數據裡面看到內在邏輯,形成邏輯鏈條,是一個把觀點變成知識的過程。
你可以說市場,我也可以說技術,他也可以談資源,因為我們背景不同,身份迥異,每個人都只可以看到自己的世界。
一個問題,是可以有兩個對立的觀點,但是它們都可以是對的。因為它不是數理邏輯分析,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才討論。討論不是為了說服別人,是為了讓自己知道的更多。
贏可以是相對的,也可以是絕對的。小米和華為不應該是一定誰要戰勝誰這樣的零和遊戲,更應該是競爭中又相互培育整個市場的過程。
所謂贏面所指的更應該是在這種雙贏的過程中誰能攫取更多的利潤,而不是誰死掉,誰留下來這樣的問題。
而分析的過程也應該是用可靠數據支撐論點,論點之間形成邏輯關係,邏輯關係鏈最終給出結論的過程。
尤其是論點之間形成相互支撐的邏輯關係這一點,是需要專業知識和在一個行業中長時間思考得來的,因為不同行業之間的遊戲規則是不一樣的,而感覺是靠不住的。
我是多麼的希望有一個答案能講講操作系統生態鏈到底是做什麼,怎麼做,如何獲得競爭優勢,進而最後轉化為利潤。因為我不懂。
可是它沒有出現。
心平氣和的討論問題看來總是困難的。雙贏。
就像前幾年的3Q大戰。那時候我上高中,他們打的熱火朝天。現在我四年過去了,最近3Q大戰的判決下來了,雖然360輸了,和當年一比,騰訊市值翻了幾倍,360也在10年上市。
就像當年的王老吉和加多寶,打著打著,和其正不見了。更新:
華為榮耀雙十一目標11.11億銷售額 就是要比小米高_Techweb
http://cn.china.cn/zixun/20141112/d1299137.html
另外,據說深圳某廠商已經向手機廠商發了專利律師函什麼的……坐等進一步動作。
引用另一位答主的話:時間證明一切。期待兩年後回來看,到底誰全球排名高。
再更:
1、IDC及Strategy Analytics報告顯示:小米居全球第三 同時,華為手機第三季度出貨量環比下降。
小米的出貨量已經高居全球第三,推出手機3年來便成為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一、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三的地位,僅次於三星與蘋果。小米僅僅在國內市場的發揮就一舉超越LG、華為、聯想等著名的全球級大型跨國公司,如果說這樣的結果還不能說明一些問題,那所謂的華為優勢論在銷售數據面前就更不能說明問題了。
2、說定製系統毫無技術含量,誰都能做好的觀點,就跟說國家出錢就能做一個優秀的國產操作系統一樣。
…………………………………………………………………………………………………………………
再度更新:
附上對 @張睿君 先生的答案部分結論的簡短反駁:張君的論述方式很像Zealer評價小米3 VS MX3手機那樣,用記分牌把重要的不重要的方面一起對比打分,只說華為的優勢,顯然不妥。
華為終端的優勢是有的,但絕不是張君說的那樣。按照張君的觀點,掌握核心科技的三星早就擊敗了蘋果。
具體如下:
1、張君認為海思的基帶和射頻領先小米15年,這是事實。但因為這個就說「這是華為和小米這一戰役的勝負手」,我實在難以理解這怎麼就決定了小米必敗,不敢苟同。小米缺乏這種技術實力,並不妨礙它去向國外同樣優秀的技術方案提供商去買技術和產品。高通的基帶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三星、蘋果、HTC也是去找高通買基帶,並不影響他們的產品世界一流。再說能夠做4G全網通的現在不但有高通,還有聯發科技,華為的這一強項形不成對小米的壓倒性優勢。雙方3年以來的比拼,爭奪焦點從來不在這裡。換句話說,華為自始至終都擁有這個優勢,但這並沒有擋住小米在出貨量上超越華為,相反,華為被小米拉開差距的趨勢是顯而易見的。
(商業上的分析從來只看利弊,切忌動感情,否則就不能客觀。
談到高通的反向授權模式,我感覺媒體和很多人把它嚴重妖魔化了。它要是做得太過分,自然會遭遇連續的反壟斷調查和處罰。在目前中國的反壟斷高壓下,它的商業模式還能那麼囂張嗎?再說高通雖然一家獨大,但好歹基帶供應商不止它一家。
在商業博弈中談什麼被欺負啊流氓啊收費模式不厚道啊之類的,有多大意義?蘋果處處跟三星過不去,三星的處理器、快閃記憶體、面板蘋果該用還是得用,三星照樣樂於賺這個錢。華為要自己做基帶,我當然大力鼓掌並引以為豪,但這又能怎樣提升面對小米的優勢呢?真的要說優勢,要麼是降低了產品成本,要麼是提升了產品品質。海思自己做基帶成本到底比高通高還是低、低多少還是一個問題,但基帶品質上誰優誰劣就不是問題了。
另外,對於沒有專利積累的小米來說,選擇高通不正好解決了專利的短板?高通處理器這麼多廠商爭著用,甚至是統治了高端市場,必然有它的優勢所在。有了高通聚攏各家專利打造的龐大專利池,小米走向國際市場的時候,顯然比華為更不擔心專利流氓。)
討論SOC對解析度的支持,不談內存帶寬是非常不科學的,否則就會得出MT6589也能流暢帶動1080P解析度的神論。
- 麒麟910單通道的帶寬只有6.4GB/s,落後於早它一年前發布的高通APQ8064的8.3GB/S;
- 麒麟920是雙通道帶寬12.8GB/s;高通驍龍801(8974AC)內存帶寬高達14.9GB/S,支持2560*1440=368萬像素的解析度,剛剛過了4GB/S每100萬像素的底線,也有了流暢的基礎。
- 也就是說,麒麟920雖然支持2560P,但是真的帶起來肯定不可能非常流暢。
- 高通805是四通道的帶寬,支持LDPDDR3內存,帶寬達到了25.6GB/s,4K解析度=3840*2160=830萬,相當於每百萬像素也可以提供3GB-4GB/S的帶寬,算下來也是勉強可以保證流暢度,高通也正是因此才稱驍龍805支持4K解析度顯示。
- 另舉兩例,三星exynos5430,20nm工藝,17GB/s的帶寬;聯發科MT6595,也是14.9GB/s。
- 結論:麒麟處理器內存帶寬與業內平均水平都有差距,更遠遠談不上頂級。
3、「基於Android的手機,操作系統生態鏈其實是一個偽核心競爭力」
這一點我下面也談到MIUI與EMUI的對比。如果說真的是偽競爭力,HTC為什麼要下大力氣重寫安卓然後把Sense引以為豪?三星幹嘛要開發Touchwiz,直接用原生安卓不是更方便更容易升級系統?魅族天天把Flyme掛在嘴邊,有必要嗎?小米在MIUI上投入了幾百人的研發人員,耗著大錢維持開發,難道真的只是為了滿足發燒友而已?
就說剛發生的魅族阿里巴巴戰略合作,黃章幹什麼一定要堅持魅族手機只能跑flyme啊,沒事做打什麼口水仗啊,1000萬都不當回事?費盡周折把flyme移植到阿里雲OS上面去,這樣的安排給以後的系統開發升級帶來無數麻煩,又是何苦?
總的來說我認為不看重定製系統是比較短視的,只看到了手機,沒有看到即將到來的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的浪潮。
或許現在還看不出來雙方的差距,因為MIUI還沒有實現全面覆蓋智能家居、接管所有智能硬體、成為新的超級平台的目標。
期待過2年後我們再回來看這個問題……
4、關於議價能力。
我覺得要是不談出貨量單說議價能力是比較不靠譜的:
小米三季度出貨量全球第三 國內首位 已經超越了華為三季度全球市場出貨量的總和。
如果對這個數據還沒有感覺,幾個月後2014年度雙方的出貨量對比會更清晰地顯示出趨勢。
這是小米首次全面超越華為手機的出貨量。我認為,這僅僅是開始,雙方的差距還會越來越大。
(當然,總會有人對小米的銷量表示質疑。我只能說,如果您覺得經過世界最頂級會所——普華永道審計過的數據都不可信;如果您覺得小米公布這麼大的銷量和銷售額,最後真的是吹牛不用去北京地稅局上稅;如果順豐速運和中國郵政EMS的快遞單都不可信的話,那我無話可說。)
———————————————————————————————————————————
更新:超級長文預警!沒想到寫了這麼多……令人驚訝的結論在最後。
我只是直抒胸臆的吐槽,居然這麼多贊同,看來不上乾貨是對不起這麼多知友和質疑了。
10年開始關注MIUI和小米,還一直是華為的默默支持者,所以我很不願意看到這兩家在國內惡性競爭,因此才有了原來的答案。
在這裡就獻醜一下吧:
這是華為年度旗艦Ascend P7和小米年度旗艦小米4的手機圖片。
其實在這裡就可以看出很多問題,我就從這裡開始寫。
———————————————————————————————————————————
一、從處理器說開去
華為P7採用的是華為海思麒麟910T的處理器,小米手機4採用的是高通驍龍801處理器。
有知友認為華為能自己產處理器就佔據了絕對優勢,這個我真的不敢苟同。
海思是華為的優勢,但是也有可能成為華為的掣肘。
海思給華為帶來的,一是晶元性能,二是基帶。
1、P7作為華為年度旗艦,擔負著衝擊全球市場、挑戰三星蘋果的使命。
因此,華為這P7上投入了最頂級的用料、最出色的設計、最下血本的宣傳方式(相信很多人都看到過P7在地鐵站、公交站等公共場所的巨幅廣告)。然而,最讓我感到遺憾的是——它沒有採用緊接著發布的海思麒麟920八核處理器。
910T的性能雖然也不差,日常應用也夠用,但是相比其他廠商採用高通801方案的手機來說,性能就遠遠跟不上了。在繞不開性能配置的安卓界,這一個先天不足就很吃虧。
自家產的處理器,為什麼不用最好的呢?
原因在於海思的研發進度和研發能力。14年初P7最後研發即將推出的階段,920還沒準備好。
於是就給P7留下了重大遺憾。
這不是海思第一次拖累華為旗艦機了。海思是華為全資子公司,它的產品無論好壞,華為都得用,這對於一個廠商的限制還是比較明顯的。三星和蘋果也用自己的,但是人家SOC做得好,沒話說。
海思K3V2剛出來的時候也是光芒萬丈,一度是世界上最快的手機處理器,跑分各種碾壓對手,後來的結果就不多說了K3V2四核芯全球最快 華為發布Ascend D quad_網易手機……海思給人的感覺,就是開發節奏太慢,總是慢半拍,這在SOC競爭領域恐怕不是什麼好消息。
上一代的P6,一切都很好,除了那顆K3V2的處理器——活生生地把一台高端手機弄成了發熱王,性能也一般般,幾乎毀了這部旗艦機——幾個月後,麒麟910推出了……僅僅是換了一顆SOC,就讓P6S儼然脫胎換骨。
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是:2013年華為的年度旗艦之一竟然是採用MTK低端處理器的華為G700,原因無它,海思太不給力,K3V2都背上了「祖傳」的罵名,只好用MTK。
920剛出來的時候,業界一片歡呼,華為也對它寄予厚望,然而各種評測表明:這款SOC性能相當於高通驍龍800,跟801和805都有差距。
只能說趕上了主流,但是還談不上高端。
包括現在的麒麟928,也是925的升級版而已,性能上仍舊無法追平三星高通的頂級處理器,甚至連聯發科MT6595都不一定能戰勝。
海思上一代錯誤地選擇了40nm工藝,結果讓K3V2延續了1年多不能升級,造就了無數的海思黑、華為黑;現在的海思選擇了28nm,但是高通和三星、蘋果都開始做20nm的高能耗比晶元、布局16nm/14nm的產品了,92X系列眼看著又要在製程上落後……
據我所知,海思那時候選擇40nm是因為覺得這個製程足夠,相比45nm也有優勢,再說28nm也確實不給用;沒想到很快高通的28nm、三星的32nm就大規模量產了,然後台積電的的28nm工藝長期供不應求,弄得海思非常被動。正因為台積電的這種安排,讓人對海思將來的製程優勢更增添了懷疑。高通、三星甚至聯發科都在往16/14nm發展,海思跟不上,落後是明擺著的。
幸虧海思這次聰明了,也開始和台積電合作開發16nm的產品,希望能趕上三星和高通的腳步。
更不要說A57、A53架構的升級,高通和三星已經走在前面了,海思還停留在三星5410採用的A15架構上面,節奏慢了一步;64位上面海思又落後於高通三星,總的說來,差距明顯。
說了這麼多,就一個意思:海思處理器的發展狀況好壞極大影響者華為的產品水準,而在現在看來,情況不容樂觀。之前新聞,華為海思42歲高管王勁猝死:是基帶、處理器業務骨幹
以及另一段華為余承東也轉發了的說法:
K3V2晶元從去年9月工程樣片回來,到今年8月產品上市,中間近一年時間,團隊都在解決量產問題,研發一線人員無法忍受長時間的重壓,紛紛選擇調崗和離職,不足百人的團隊居然在近期有近20人選擇調崗和離職,工作壓力可見一斑。
海思猝死的員工令人痛心,幾年裡海思離職的員工也是為數不少,這對海思個人覺得不是好事。
海思的規模在國內晶元界數一數二,然而放到國際上,相比高通、三星、聯發科的規模,仍舊不夠大。研發團隊的人數雖然不是技術水平的決定人數,也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小米的情況,我覺得好得多。
很多人說小米4性能沒有升級,小米3選擇英偉達抗衡高通,說明小米很憂慮自己的處理器來源。
我倒是覺得小米很吃得開。
要相信,小米每年幾千萬、很快就要上億的銷量,是沒有哪一個晶元商可以忽略的。
那是空前巨大的市場。
曾經高通就是靠著小米在中國一步一步走向高端,雙方互為依託互相借力,這種緊密關係是其他廠商所不具備的。
去年很多人說高通和小米鬧僵了,結果呢?小米4的時候高通仍舊大力支持。小米如今仍舊是高通最重要的客戶之一,這種基於巨大利益的合作關係是相當穩固的,不是媒體幾句話就能挑撥得了的。
可以預見的將來,小米要想採用高通的最好的處理器,不會是一個太難的問題;而高通的發展勢頭也遠比海思好,很難找到高通晶元要衰落的跡象。這兩家這樣緊密的合作,我認為比華為帶上自家海思的競爭力要強得多。
另外,以小米現在的銷量和體量,它要是想用誰的SOC,估計去買都會挺順利。
有知友談到了華為的議價能力,確實很強,這個得承認。但是小米的議價能力也不會弱,原因還是銷量。
小米最讓人黑不動的地方就是它的銷量,正如天朝的經濟發展永遠出乎經濟學家的預料。
一年幾千萬台出貨,登頂國產第一的地位,議價能力不可能很差。
就拿小米的性價比來說,1999的小米2,同配置機型要4000多;1999的小米3,至少在13年下半年都是沒有對手的。如果不是議價能力強,成本壓得低,小米難道真的是慈善家專門賣虧本產品?
舉個例子,紅米是由聞泰代工的產品。小米推出紅米之前,聞泰可能大家聽都沒聽說過。紅米原本定價999元,小米考慮到製造市場衝擊力的緣故,直降200定價799,一下子給千元級市場製造了一場超級大地震。自從跟小米合作以後,聞泰每年也能搞一個幾百萬台出貨量了,翻了好幾倍。
再如,江蘇紫米科技,就是那個做移動電源的。小米投資以後出了一個小米移動電源,議價到了什麼程度?就是相比同配置產品直接腰斬價格的程度。小米移動電源成本詳解 賣69元盈利不到5元
幾乎等於直接按照成本價賣。那怎麼賺錢?走量啊,只在小米商城賣,有了這個銷量還擔心賺不了錢?小米移動電源出貨也過千萬
在成本上小米可能會吃虧,畢竟海思是華為自家的,高通賣給小米的SOC可能會貴一點。但這也不一定:感謝 @玉簫沙 的點睛評論:
SOC對成本的影響確實沒有那麼大。高端的SOC也不過30美元,華為就算能降低10美元成本,對整機成本影響也不大。更何況海思產量比驍龍小的多,研發成本卻很高,成本還不一定比驍龍低呢。
但是,用同價位的小米4和榮耀6的硬體配置相比較,華為用了可能相對更低價的SOC,也沒有在硬體配置上比小米4強多少,當然後來小米才彌補了4G的短板。這就說明海思給華為帶來的價格優勢和影響,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大
這就是小米的競爭力:它雖然自己造不了,但是它想要的話就能買到最好的處理器。包括很多人認為的聯發科被紅米坑慘了云云,我敢說紅米下一代產品要是想用MTK方案,聯發科一定不會拒絕。
同樣的例子是代工廠。
華為一直宣稱自己的產品做工高端。
小米這方面雖然差一點,但是靠著富士康,也能保證產品品質不會差多少。
小米靠著自己的巨大銷量,輕輕鬆鬆就成為了富士康全球第二大客戶和A類客戶,受到的重視程度僅次於蘋果。這也是小米4敢於在工藝上做出突破的雄厚基礎。
雷軍好像說過一句話,大意是我們雖然沒有代工廠,但是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用世界上最好的代工廠。這句話是說到點子上了。
…………………………………………………………………………………………………………………
2、下面說到基帶。
海思的4G基帶,沒說的,中國的驕傲。
全球首款CAT-6,這是擺在那裡的實力。
不過有知友說3G看高通4G看華為,抱歉我只同意前半句。
海思基帶的優勢在於300Mbps的速率,但這個……怎麼說呢,至少在這兩年,恐怕形不成對其他廠商的壓倒性優勢。一是150Mbps已經很快了,二是運營商建站跟不上,三是高通三星也會很快趕上來。
另外,海思基帶雖然2G、3G、4G通吃,但是CDMA也繞不開高通。雖然有其他廠商也在開始做CDMA授權,但是短期內仍舊難以撼動高通在CDMA領域的地位。
小米又不一樣了,靠著高通的專利池和獨有的專利交叉授權模式,它不用擔心基帶的問題,高通會替他解決全網通的問題;另外,MTK也在搞4G晶元,小米也不用擔心高通一家獨大店大欺客。
說到這裡,我打一個很不恰當的比方:海思對於國產的意義,很像是中國在南北極建設的科考站一樣。
那是一個從無到有的、從純看客變成玩家之一的偉大進步。
中國在北極的黃河站,雖然相比美俄的站規模數量都不如,但是,那就是中國力量的存在,這就意味著這個地區的未來也有中國的一份,中國也是股東之一,有權參與利益分配。
在移動處理器這個白熱化的市場,連藍色巨人英特爾都發揮不好。家大業大的英偉達,手機處理器用的廠商越來越少,玩了幾年都快玩不下去了。一向用產品說話的德州儀器,直接退出了這個紅海。在我們即將看到的未來,這個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更加殘酷。
華為海思能夠作為玩家之一,代表國產晶元在牌桌上玩下去,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當然我們也不能把趕英超美的不切實際期望寄托在它身上。
這裡多說一句,很多人鄙視的聯發科技,其研發實力和市場佔有率也是國內頂尖的。為這樣腳踏實地、認真研發的企業點贊,台灣的企業也是中國的企業,都是中國的驕傲。
這裡補充一下:
海思基帶給華為帶來的一個不得不說的好處是:華為的手機信號是真的好。
不知道這是華為十幾年的通信技術積累呢,還是海思的基帶做得好,可能兩者都有作用。
很明顯的對比,華為手機的信號普遍要比其他品牌的手機信號要多2~3dbm。
不要小看這麼小的提升,反應到信號強度和實際體驗來說,就是好幾倍的提升。
這麼說吧,3dbm決定了一個還能聽電話還算清楚,另一個可能就是頻繁地斷線了。
這方面的評測很多,華為技術上的優勢是明擺著的,三星和蘋果都比不上。
總結:從處理器的領域發散開去,智能手機成本最高的屏幕,華為和小米都沒有積累,老老實實地用JDI和夏普吧,同樣起點;RAM和EMMC,同理,都在用三星、爾必達;攝像頭,清一色的索尼IMX214,將來可能會用三星和OV,也沒什麼區別;觸控方案都是Synaptics……除了海思處理器,華為與小米差別不大。
隨著MATE7的推出,指紋識別成了一個新戰場,這一點後面再說。
———————————————————————————————————————————
二、小米的輕公司對比華為的龐大體量。
讓我們把目光回到2012年10月。
華為終端高調推出了華為榮耀四核愛享版。四核2GB內存,華為文案寫出來的各種高端配置,只賣1888,搭配自家海思處理器產能很快到位,正值小米飽受缺貨煩惱的時間段,可以說是大火大賣了一陣。
然而,就在那個時候,到底是要互聯網手機的高性價比,還是要傳統渠道和高端定位,華為內部就開始爭起來了。
同期的華為D1四核版是旗艦型產品,賣2688元,結果新出的榮耀2配置更高價格更低,用評論家的話說叫做自己坑死自己,連很多用戶都非常不滿。
華為榮耀2一邊大賣,一邊引燃了華為內部的戰火。
之後的華為D2,還是因為海思不給力、定價過高而被毀了,華為衝擊高端的努力再次受到嚴重挫折。這讓華為內部的分歧更加表面化。
之後的榮耀3沒能再火,這是原因之一:意見不統一,分歧太大,資源沒能集中使用。
後來華為成立了榮耀品牌,但是問題依然存在。榮耀的定位問題一直沒有弄清晰,余承東自己都承認阻力很大。
同樣的故事一再上演:華為榮耀3X定價1500出頭,然後是暢玩版998;華為P7用不了的海思920,三分之二價格的榮耀6用上了;甚至,華為新推出的榮耀3C 4G版,其硬體配置也不輸於P7多少,價格只要799……
華為是擁有超過15萬員工的超級大公司,具體到終端部門都有2萬多人(據說,不確定),這樣的體量決定了它的研發能力很強,也決定了超級戰艦不那麼好掉頭。
(這裡多說一句。很多知友說拿華為跟小米比沒意義,華為覆蓋面很廣云云。華為確實很大,但做手機的是華為終端,隸屬於華為消費者業務。華為終端雖然產品也很多,但在任正非的直接干預下,現在華為已經把手機提到了關係整個公司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因此,單就手機產品而已,拿華為終端和小米相比較,沒有什麼不妥。總不能因為三星產品線超級多,蘋果就不能拿手機跟三星比了,對吧?)
榮耀品牌獨立出來,余總說今後要讓榮耀專註做電商的高性價手機,華為繼續衝擊高端——理想是豐滿的,顯示仍然是骨感的——華為仍舊維持著自己的G系列手機,主打千元機市場,與榮耀仍舊存在很大的重疊。
華為終端與榮耀部門究竟如何定位?有限的資源,究竟在榮耀和終端之間怎樣分配?產品定位如何優化?終端的發展方向和榮耀的發展方向,究竟怎樣才可以互相促進,互為依託?這些都是華為要面臨的問題。
未來值得期待。
再看看小米,太聰明了。
1999固然讓小米難以把價格區間走高,但是小米799推出的紅米手機絕對是一招妙棋。
1年多了,消費者市場已經對小米的產品有了明確的定位:小米手機高性能,紅米手機是千元機。
小米系列的手機,最低價都控制在1299以上(降價後的小米2S);紅米系列的手機,最高價都控制在999元以下(紅米note),一個主打2000元級市場,一個主打千元內性價比市場。
小米的這種做法,兩個品牌分工明確,定位清晰,互相不影響,反而是互為依託互相促進。這種狀況比榮耀品牌和華為的關係要好得多。
小米雷軍說它的秘訣就是專註、極致、快,其實它的秘訣還有一條:輕量化的管理結構。
產品的研發等重要問題,7個聯合創始人每個都是獨當一面,一起開開會就把大方向定了,馬上就開始執行;反觀華為,走的是大型跨國公司典型的步步流程、層層彙報的路。這兩者本身的好壞不評價,影響也很難說得清。但是榮耀系列也在學習小米這個特點,最近這段時間簡直是每月都推出新手機,很有「互聯網精神」。
額,寫累了……先到這裡
太晚了,明天繼續寫兩家廠商的國際化對比,以及種種……敬請期待!歡迎大家指正!
——————————————————————————————————————————
三、MIUI與EMUI。
本來想先寫國際化的,覺得這個更值得寫。
關於定製系統,坊間有一個玩笑話:
小米:由已知小米手機 x2=816798,MIUIx4=816798。可得 MIUI=1/2小米手機。
IUNI:生來初心,天生純凈。
一加手機:Color OS+CM11雙重體驗。
鎚子手機:Smartisan os最具人文情懷。
CM:樓上那些,吹牛也要點臉吧,我才是鼻祖加最具國際影響力的。
華為EMUI呢?嗯……它現在可以叫一個定製系統了,之前真的只是一個UI……
我個人的感覺,現在的華為EMUI發展到了什麼水平呢?
是的,這是我的結論:按照完成度和設計水平來說,華為今年8月推出的EMUI 3.0版本,與小米在2012年推出的MIUI V4是差不多的水平。
當然這只是我的主觀看法。
用華為的手機,一個明顯的感覺是:硬體和系統的風格完全不搭調。
華為給人的感覺就是大型跨國企業,研發能力超強,技術實力雄厚,是一個技術導向型的企業。同同時,華為終端延續自華為的那種狼性文化,充滿競爭意識的公司特質,自然而然讓人覺得它的手機應當是風格硬朗的大男子漢亦或是成熟中年魅力型。
結果解鎖一看————————————————————————————————————
這是華為最新推出的頂級旗艦——MATE 7的首屏界面。
請注意那些圓圓的圖標,圓潤的設計。
果然是一頭披著狼皮的羊……
即使從功能上說,EMUI 2.3仍舊給人一種完成度不夠、基礎功能仍舊欠佳的感覺。
這一點真的是見仁見智,只有對比過可能才會有更明顯的感覺。
華為榮耀6的系統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在功能和美觀度上,它還比不上MIUI V5。當然,個人感覺,歡迎拋磚。
………………………………………………………………………………………………………………
知乎上關於MIUI的討論非常熱烈,在這裡米柚(MIUI) - 話題精華@言凌的答案寫的很好,大家可以去看看。
MIUI V5所代表的完成度、設計風格統一性、優美的動畫、強大的基礎功能等等方面,超越國產ROM 1年左右,很多方面的精華其他廠商甚至想都沒想過。為什麼華為EMUI就做得不夠好呢?在這裡有必要引用喬布斯的話:
創新與投入多少錢沒有關係
在研發中花了多少錢並不是決定不是決定能否實現創新的關鍵。當年蘋果推出麥金塔電腦的時候,IBM在研發上花飛的資金?少是我們的100倍。所以這與資金投入無關,重要的是你的團隊如何、你的決策者如何以及你自己有多大的能力。
喬布斯曾諷刺微軟說,「這就表明並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用錢買得到的。」
像設計這種東西,很多時候還真不是投了很多錢就能搞好的。MIUI能有今天的成功,是幾百人的研發團隊長達4年的不間斷開發的成果,即使在目前來看,仍然是超越其他廠商的。
舉一個例子:13年初MIUI V5重繪系統圖標,過了一年多魅族flyme才開始做。
再如:MIUI V5開發的黃頁功能,現在依舊是遙遙領先。
再比如:MIUI 擁有的主題市場仍舊是最大規模的,並且已經給設計師帶來了豐厚的收入。
而根據小米最新公布但數據,MIUI激活用戶超過7000萬,如果按照活躍用戶在60-70%計算,MIUI用戶單月APRU在2元左右,每年超過20元,即使如此也超過很多國產手機廠商在硬體方面的利潤水平。小米洪鋒:關於MIUI 6的十個解讀
MIUI月收入過億,這是其他廠商無法望其項背的。唯一有可能挑戰的是魅族Flyme,可惜目前體量還不夠大。
更明顯的原因倒不是錢,而是發展思路和方向:華為終端董事長余承東今天在微博上表示:「我不贊成也不打算廣泛採用互聯網公司那種每1-2周就更新版本的做法,這樣難以有穩定成熟版本給廣大消費者,尤其對於海量發貨機型,業內主流大公司都沒有這樣做的」。余承東:不贊成米UI頻繁升級__萬家熱線
至於目前一些廠商熱衷的UI設計層面的研發,余承東評價說,儘管華為的Emotion UI在業內做得很不錯,本地化體驗超過三星等,但強調UI不會是未來手機業務的核心戰略控制點,「最多是小花小朵的點綴,屬於裝修層面的東西」。余承東:超低端手機沒未來 華為沒興趣玩下去
這是華為對EMUI的定位和態度。EMUI對於華為來說,是裝飾品,最多最多屬於錦上添花的定位。
MIUI對於小米來說呢?
對於小米來說,MIUI是核心競爭力之一。
小米從不稱自己是硬體公司,依靠硬體賺錢,而是一個互聯網公司,依靠軟體和服務賺錢。
就像雷軍所說,小米不是蘋果,更像亞馬遜。
MIUI承載了小米進軍任何領域的希望。小米一直在致力推動的智能家居,它的核心,就是平台中的基礎——MIUI。
發展方向和思維不同,做出來的產品自然不同。
………………………………………………………………………………………………………………
說到這裡,再對比一下兩件有意思的事情:
11年的時候小米1代發布,那時候眾多機油噴小米手機重啟簡直是體無完膚,一句「小米手機為重啟而生」,響遍大江南北。關於小米1的重啟,硬體和軟體的原因都有。
現在,對手要抹黑小米,都不太好找到重啟啊系統不穩定等等借口了,因為MIUI把這些問題都基本解決了。
華為這方面的負面新聞挺多的,有些簡直讓人不相信是華為做出來的。
華為固件升級惹大禍,9萬台榮耀3X已變磚!
這次事件非常著名,當時貼吧里民怨沸騰,眾多手機變磚的機油憤怒不已,論壇上全是這方面的帖子,有人還組織起來聲稱要聯繫律師起訴華為云云。
從這次事件上可以反映出,EMUI的管理仍舊存在一些問題。
花粉之怒:華為 EMUI 2.0 改版本號敷衍用戶
這次就更烏龍了,讓人懷疑華為的態度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很多華為手機用戶紛紛呼籲官方更新EMUI 2.0系統,然後華為承諾7月為眾多機型帶來更新。結果7月更新後,用戶們發現除了熱門機型之外的EMUI 2.0全都是把桌面和版本號改為「EMUI 2.0」了事,更可氣的是這種修改就發生在系統更新前幾個小時。
這是純粹的忽悠用戶,完全是態度問題。
EMUI的這些問題,和海思K3V2一起,4年里從各種方面造就了眾多的華為黑,聲稱再也不會買的用戶比比皆是。這對華為品牌的傷害是難以估計的。
我關注華為這麼幾年,這方面的事情,確實見得不少。
先寫到這裡,未完待續。
——————————————————————————————————————————
四、從MATE 7看華為的優勢所在。
上面的內容沒有明顯體現出華為終端的強大之處,這裡集中說一下。
MATE 7的上市,讓我想起了4年前的故事:三星2010年推出Galaxy S.
除了廣為人知的三星蘋果訴訟之外,這款手機當時代表了安卓機的最高水平之一。三星在這款手機上傾注了三星帝國的幾乎所有精華:自家的處理器,自家的屏幕,自家的快閃記憶體,同時其他配件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
三星用全世界最好的材料,造出了這樣一款當時的「神機」,開創了三星銀河系列延續至今的輝煌。
講這件事是因為,未來幾年後,華為也有可能做出這樣的產品。
華為照現在的趨勢,很有可能會發展成為三星那樣,核心器件全部自產,其他硬體全部採用世界最好的,用技術實力堆積出產品硬實力。
MATE 7就是第一步。
華為Ascend Mate 7上市1月銷量已破100萬
這是一個國產手機的神話。在3000元的高價位有這樣的成績,著實不易,是整個國產手機界的重大突破。
衝擊高端的所有國產手機品牌,都應當感謝華為在高端領域披荊斬棘殺出來的血路。
滿滿華為風的宣傳廣告,透露出那種做世界一流的自信:
1、一個「2.9mm魔術邊框」,以及世界頂級的83%的屏佔比,無可爭議地展示了華為設計師的功力。
華為的設計水準飛躍的里程碑是2013年6月18日在英國發布的華為Ascend P6。那款手機由華為首席設計師、德國IF大獎得主伍國平親自操刀,來自書籍翻頁靈感的雙C機身弧線設計在全球市場大放異彩,一舉斬獲歐洲最佳消費型智能手機大獎。華為P6斬獲歐洲EISA最佳消費型智能手機大獎
華為的P系類向來充滿設計感,極為成功的P6之後,華為推出了P7,在設計上再度領先:P7的設計靈感源於著名的莫比烏斯環,強調的是一種東方之氣的設計語言,展現無限循環的東西方文化融合之美。P7推出後被稱為「ID界奧斯卡之作」,繼P6之後再次獲得歐洲最佳消費型智能手機大獎。華為P7獲歐洲最佳消費者智能手機大獎
這就是華為的設計實力,那是厚積薄發的結果,不僅僅是花錢就能達到的水準。
(不過這裡略感遺憾的是華為的產品策略,高檔產品用好設計,低端產品就用千篇一律的設計,這是比較令人失望的。看看華為的千元機,從11年以來基本上模樣就沒大變過,方方正正的造型,毫無設計感和特色,讓人一看就知道是華為手機——這是褒還是貶?)
反觀小米,小米1沒有設計,小米2神似魅族,小米3尤其失敗,聯想K900+諾基亞lumia的合體設計,可以停航母的邊框和硌手的邊角成功讓米3成為外觀設計最失敗的小米手機。到了米4,終於進步了不少,但相比華為的頂級設計師還是高下立現。
2、一圖勝千言。
全金屬材質,這一點必須贊。這一方面,三星在華為面前簡直就是襯托紅花的綠葉。
金屬材質這個問題要寫可以寫好多內容,這裡就不展開了,就一個結論:
這是僅次於蘋果、HTC的設計水準和工藝,真心為華為點贊!
3、華為的電池續航究竟有多牛?
請看國外的評測:Battery life tests MATE7 的上一代產品,MATE 2,在所有手機中排行第二,力壓眾多國外旗艦產品。(但是很奇怪,這家評測的MATE7續航不太好,與其他機構評出來的結果差距較大。可能是個例)
華為手機的續航不錯是有目共睹的,按照華為自己的說法,來自於「晶元+電池+軟體」三大模塊共同作用。軟硬體結合起來一起優化,確實很牛。
榮耀6的續航就曾經名列前茅,請看「測評2.0」華為榮耀 6
MATE 7 4100mah的電池,大家直接看續航時間和亮屏時間就知道實力有多強悍了:圖片來自貼吧吧友實際使用測出來的數據:
這就叫華為的硬實力,那可不是所謂的營銷就可以撼動的。4、下面將是指紋識別重磅登場!
這一點其實值得專門作為一大點寫的,想想還是就寫在這裡吧。
說指紋識別,一定繞不過蘋果5S。說到5S,三星S5也是繞不開的。
請大家參閱這裡的答案:為何三星 Galaxy S5 要使用老舊落後的垂直滑動式指紋識別?就知道要在這個領域做出成績,有多難了。財大氣粗的三星帝國尚感吃力,更何況國產廠商。
但是,華為終端沒有讓我們失望。
先看一段新聞:華為宣布推出 Ascend Mate 7,配置 FPC1020 感測器
華為Ascend Mate 7是全球市場上首款配置觸摸式指紋感測器的安卓智能手機。
在這之前,三星、VIVO等廠商也推出過手機指紋識別,可惜都是滑動式,遠遠比不上蘋果。
這是什麼樣的成就呢?
答:超越目前為止全球所有做安卓指紋識別的手機廠商,甚至比蘋果iPhone的體驗更好。
也許你用過三星Galaxy S5的指紋識別功能,它需要首先按一下電源鍵等亮屏之後再刮擦指紋才能解鎖。也許你也用過iPhone 5S的指紋識別,它需要按住home鍵不鬆手才能識別指紋感測器。而Mate 7則採用了極簡的輕觸設計,不需點亮屏幕即可解鎖,解鎖時間約在1秒左右(注釋:iPhone 5S約為1.8秒,三星Galaxy S5約為2秒)。
Fingerprint Cards(簡稱 FPC)自豪地宣布,華為這款手機採用的是該公司的觸摸式指紋感測器 FPC1020。FPC 評論說:「作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生產廠商,華為選擇在這款新推出的智能手機中配置 FPC1020,這讓我們感到非常自豪。我們祝賀華為成為全球首家推出配置觸摸式指紋感測器的安卓智能手機的廠商。」華為 PDT 經理李小龍稱:我們認為指紋感測器是智能手機的一項關鍵功能,可實現手機支付和數據保護等重要用途。
這是華為終端技術導向型的公司文化的勝利。相比小米,華為更敢於在高精尖的技術領域大膽創新,多少年如一日地大力投入,不計成本,無懼風險,眼光也長遠(舉個例子,現在4G還沒普及,但是1年前華為就已經開始大力研發5G標準了,現在全世界最著名的5G通信標準開發者就是華為。)
和FPC合作開發出這樣具有競爭力的設計,華為的技術水平也是毋庸置疑的。
指紋識別有什麼用?請參考逆天級製作工藝與指紋識別!華為Mate7首發評測
關於指紋識別的意義,一言難盡,請大家移步指紋識別對於 Android 手機有意義嗎?
iPhone 增加指紋識別意味著什麼,會有哪些改變?
指紋識別是一場交互革命,它遠遠超過你的想像。
先更新到這裡……國際化後面再寫。
———————————————————————————————————————————
結論:
首先,看到這裡的知友,感謝你!
我已經把我所認為的雙方的優劣,都盡量說到了,我的結論在這裡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您怎麼看。非要說我的結論的話,我寧肯冒著知乎上的大不韙,替小米說幾句好話:
我認為,等待小米走向國際市場之後,華為和小米將成為中國國產機的兩大領頭羊。而其中,小米的市場表現,一定會比華為終端更好。
(至於談到華為更有優勢的意見,我就舉一個例子來反駁吧:說華為更強大的,中心思想就是華為自產處理器。相比小米,華為的這一優勢從11年開始競爭以來就一直存在,但是,這從來就沒有擋住小米超越華為問鼎國產出貨量第一的上升之路。)
我仍然堅持我的意見,那就是下面這段吐槽的話。我覺得相比這個問題的結論來說,下面的幾句話更有意義。
——————————————————————————————————————————
…………………………………………………………………………………………………………………
我忍不住想吐個槽:
咱們能不能把眼光放遠一點,多多關注中國國產手機在全世界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天天想著窩裡斗,領頭羊們互相傾軋,內部消耗,各種無下限互相抹黑。
處處都是零和思維。
今天小米挑戰中華酷聯,明天華為秒殺小米,後天魅族和小米針鋒相對,大後天鎚子手機又來一個藐視一切。
最後蘋果三星過來把他們都壓下去了。有意思嗎?
中國真的是到處都這樣,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華為的影響力在全世界不斷增長,小米也進軍印度走向世界,這些都是國產的驕傲!我們都應當大力支持!
外媒評中國最具創新力科技公司 華為聯想上榜--貴州頻道--人民網
小米迎來新的里程碑,超越三星成為國內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
少在窩裡橫,少兄弟鬩牆,多去搶佔世界大市場,多去與世界一流的企業直接競爭,多去創造更好的產品風靡世界,讓中國創造在全世界衝到頂尖水平,這才是真正的驕傲!
在這裡,我很同意雷軍的這段話:我希望國內廠商團結起來,槍口抬高一寸,瞄準國際品牌。
不要老是你往前走一尺,他往後拉你一尺。
中華酷聯小米魅族鎚子們,你們的對手是蘋果三星,你們目標應當是走向全球,搶佔60億人的市場,做全世界最好的手機!
(最後吐個槽,我的意思是國產商去世界市場競爭,不是要他們團結聯合神馬的……請別誤解)
知乎上的大神太多,已經有超級詳盡和系統性的回到。我在這裡作為一個業界人員談下這個話題。
1、首先這個問題大家如此關注,並且始終把華為、小米和蘋果、三星做比較,充分的說明大家對於國產終端品牌長期的信息,這裡我們由衷的自豪一下:國產機在雄起!起碼讓大家感覺三星不是那麼要不可及,我還記得之前「三星的垂直產業鏈整合」和蓋世系列產品,讓國人覺得三星堅不可催。
2、小米雖然大家觀點很多,但是雷軍用如此短的時間讓小米達到當前的市場銷量,並且小米的模式和產品配置重新對國內手機的研發和銷售體系帶來個革命性的布局,先要對小米狠狠的肯定下。小米帶來的革命,降低了智能機成本,加速了國內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對移動端電商、社交網路都有一定的帶動作用。
3、兩家公司對攀登「國際移動終端品牌」這個珠峰,選擇了不同的路徑。就像知友總結的,小米以「互聯網公司」定位,華為以設備製造商定位出發。兩種方式各有優勢,我在這裡談對幾個要點的看法:
--------------------------------------------------------------------------------------------
4、產品創新能力:創新是產品長期競爭的核心,在小米初期其創新能力讓人驚嘆,但是關進近一年,從產品成果上看,沒有實質性對用戶體驗帶來巨大提升的創新。相反,華為的指紋解鎖、留光快門等從技術層面將創新做到極致,從P8來看人機交互也提上日程。在這裡點上,華為目前佔優勢。小米的互聯網生態系統,還在紙上。
5、平台操作系統上:EMUI MIUI從用戶體驗上,小米還是更勝一籌,比較流暢,華為的EMUI還需優化和追趕。據傳,15年HW將空降無線軟體的大BOSS,加大對軟體的研發和重視。
6、公司管理機制上:小米輕量級的管理方式,並且沒有歷史遺留問題,的確是小米的優勢,主要看小米是否可以延續這種優勢。目前,華為的終端的高層很多是由無線產品線(余總帶來的),包括新上任的榮耀總裁,這個團隊經歷過無線產品線多年的合作,在意識上高度統一,相信可以部分解決華為終端因體質龐大帶來的機制問題。小米在機制上,因為多輪融資後,雷軍核心團隊的話語權是否可以保持是個問題,畢竟資本是「野蠻人」。
7、市場拓展上:國內市場競爭材料而且飽和度高,可以說誰成功拓展了國際市場誰就成功了。目前來說,因為渠道和專利儲備的問題,華為勝出,畢竟多年積累的品牌、渠道和專利成為終端的航空母艦。小米短期內希望打開全球市場,還是比較困難的。
總之,目前從產品創新、市場拓展、管理機制上,華為略勝。根據尼爾森的《2013移動消費者報告》,智能手機在各國手機用戶中的普及率如下:美國53%、英國51%、韓國67%、中國66%.
中國的智能手機普及率已經超越美國和英國,高達66%.
但印度只有10%、土耳其19%、巴西36%、俄羅斯37%。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已逐步接近飽和,這些國家還有廣闊市場。從已有國際化布局和拓展經驗看,華為肯定是勝過小米的。華為已經有成熟的國際化團隊和對當地的本地化了解。
不過,其實我最擔心(也極有可能發生)的是,幾年之後,基因突變,智能手機如諾基亞一般隕落。抱著智能手機一棵樹弔死,總是不明智的,還需有更遠的眼光。華為下的棋比小米大得多,根本不存在勝負的問題。
你以為華為是靠手機賺錢的?謬矣!來看這張圖:
去年華為運營商業務的營收佔了70%,消費者業務佔24%,企業業務佔6%。後兩者加起來還不到前者的一半。所以華為的根在贏利點在運營商,運營商要發展,就需要用戶多用數據——個人用戶要多用,企業用戶也要多用,只有用得多了,運營商才能多買設備。所以手機也好,企業設備也好,都是華為放出去的鯰魚,攪動市場,刺激創新,加快數據消費。
基本上華為的邏輯就是:「小米三星蘋果你們要干就好好乾,如果準備當下一個諾基亞的就趕緊滾蛋,我不要你們跟諾基亞一樣造就一堆堅持用塞班手機搞得運營商的數據收入上不去的用戶。」
能做成固然很好,做不成,能逼得對手加速更新換代,消費者消費更多的帶寬,華為同樣也沒輸。正所謂「我贏了就是我贏了,你贏了我也能贏」,我跟你拼的你死我活,但是你還是我的朋友。所以在華為內部,競爭對手們統稱「友商」。華為與小米就是完全相反的經營思路:
華為就像一家實力雄厚的老字號餐飲集團,秘方就是自己的核心技術(基站、高低端CPU、基帶晶元),線上手機業務就如同老字號搞的連鎖外賣窗口走的是性價比路線,線下手機實體店就像老字號旗下的高端子品牌酒店。
小米如夜市小地攤起家主打性價比路線,地攤做起來變成門店最後變連鎖快餐巨頭。小米在低端CPU領域有自己核心技術,但在高端CPU與基帶方面嚴重依賴於高通,就像快餐多為半成品加工。
華為正真的對手是高通,只要高通不死,小米就不會死。對於消費者而言,小米華為相互競爭是好事,至少在一家偷工減料的時候我們能多一分選擇。當時買第一部手機時,一邊是諾基亞n9,一邊是iphone4。然後選擇了諾基亞。
為什麼說這件事呢,因為按照當時的思維認為諾基亞更像一個手機廠商。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是小米。
因為按照現在的思維華為像一個手機廠商,搞處理器研發,搞通訊研發,搞攝像頭研發,跟著ov學營銷,走出國門。
而小米公司更像是一把鑰匙,一把打開一個智能時代的鑰匙。
未來的手機一定會像現在一樣成為人一刻都不能離的工具嗎?未來會是怎樣?
這次,我押小米。
我是蘋果用戶。沒用過小米,之前我媽有一台華為麥芒很好用。然後我爸我岳母都要換手機。我就在京東上給他們一人訂了一台新的麥芒。
然後高潮來了,這兩台新的麥芒對比我媽一年半以前買的那台,更卡,續航更差。據我媽說的非常明顯。新機器對比用了一年半的老機器啊。
一度我非常懵逼,不會吧?我買到假貨了?但是上面有發票和質保書啊。而且不是什麼熱門產品應該也沒人山寨吧,而且山寨也不山寨華為啊。
被2個媽媽埋怨的我一度非常鬱悶,我到底哪個地方做錯了呢?直到這個時候我還沒把問題放在華為身上。然後華為爆出了快閃記憶體門......就憑我被埋怨的這段時間的感受而言。
不要幫人買華為!
不要幫人買華為!
不要幫人買華為!
至於我以後會不會再買華為的產品,手動笑臉。你猜
創建於 10:12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我還是比較看好華為,但是也有一些擔心。
華為手機完全可以從國際市場上整體逆襲小米(其實現在國際市場,華為手機遠超過小米),讓小米在國際市場上毫無機會。進而,在國內市場壓縮小米的市場空間。
華為現在最大的軟肋就是任正非對手機端移動端的態度搖擺不定,給華為手機開放權力空間和資源還不足,導致華為手機的領導層不夠穩定和力不從心。從華為手機的領導層更迭頻繁、任正非的講話、華為的雙品牌路線等事件看出,華為明顯受到了來此華為集團高層的束縛,而在移動端,華為其實放手一搏,機會非常大。
華為的在系統層面,需要多一些布局。
還有兩個競爭對手,聯想、步步高oppo一加這兩股力量,也是小米要小心注意的。可能跑題了,但還是說一下
我和男票是大學狗,去年十一長假打算去北京旅遊。為了能多拍幾張美照,男票花3700元換了p9,而我在那幾天小米5s出來的時候因為太丑果斷加價100以2499的價格換了尊享的小米5(玻璃),昨天男票有點委屈地和我說,自己手機怎麼說也比我的貴了一千多,現在打農藥我用的高清畫質很流暢,他用流暢畫質卡得要死,出門隨時備移動電源,因為他的p9不知何時電量就會從一半驟降到0然後自動關機了。就算他的相機比我的小米5好,可是好的也沒那麼突出吧。。。
我還好,沒用過華為。男票怕是要一生黑了。
為什麼一定要你死我活?在規則里公平競爭,互相成長有什麼不好的?如果有一天所有做手機的廠家都倒了,只剩下A廠,你認為ta會給你帶來什麼更好的用戶體驗?比更大還更大?或者奇幻之旅么?
創業實現自己的理想多麼艱難,應該給他們更多的寬容,產品你不喜歡就不要買,何必要罵來罵去的,有幾個是發燒友?有幾個是真粉絲?老羅、Zealer、小米等等都做的很好,不要濫用自己的言論自由去打擊別人,你會得到什麼?
回到正題,華為,小米都不會倒。
活到最後的是營銷還是技術沉澱?假設真的存在這樣一種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情況,以現階段二者所有的資金、公司規模,技術沉澱,專利,營銷和對未來的把握,華為分分鐘秒小米
面試時和華為高管聊天,他一直都在談論三星,壓根沒提到小米,一個是互聯網公司,一個是真正做實業的,真沒法比,最後複述高管說的那句話:華為有時候會後知後覺,但華為下定決心做的事最後做的都很好,所以三星過幾年就不好說了。利益相關:拒了華為offer。
看完這些精英們的發言,我也來說說我們這些一界平民的看法。精英們接觸的都是精英,精英用小米想來也不多,對小米的了解大多都是從專業的角度,從理論的角度,從科技的角度,從數據的角度來回答,來分析,至於用戶體驗更多的都是從官方調查和其他的一些統計結果得來,實際了解也許不多。
我們一界平民,從周圍人用小米和用華為的真實感受來說說吧。原來周圍不少米粉,但是很多扔了小米以後就成了黑米粉,為什麼?說的是高性價比,如果不談硬體的話,那是沒有半分假的,可惜的是沒有硬體這手機就只是一堆無法使用的程序。可是當把這一堆無用的程序和小米的硬體搭配起來,問題來了!
紅米剛出的時候,多熱。那時我給人批發手機,賣給人的紅米,沒幾天又回到我手裡。無他,能打能聽,就是不能說話。好了,系統升級,問題完美解決。半年後陸續又有人回來找我了,說是很卡,問我怎麼辦。清理垃圾,刷系統,沒多久又回來了,最後不了了之。後來人家來我這裡就只要三星或者蘋果,寧願多花點錢都行。之後灰心了,小米的也就不怎麼想賣了,即使外面賣的多熱,也架不住售後問題。當然也不是就因為紅米才不賣的,原因很複雜。
後來就是米3,網上鬧的沸沸揚揚——米3的發熱問題怎麼處理?其實這個問題紅米就出現過,只是沒那麼嚴重。因為不再銷售小米,所以也沒太關注,相信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朋友關注過,結局大家也知道。至於米3,從周圍朋友的使用反響不是很好,使用時間長了卡頓,發熱的,觸屏失靈的不在少數,丟了不再買的不在少數。感覺就是用一次失望一次。
因為做的是銷售,對小米的營銷手段有過了解。相信大家也了解什麼叫飢餓營銷,就是手裡拿著一塊貼有「美味」兩個字的蛋糕站在一群饑民面前,就問你想不想吃,給又不給你。整點發放,限時十秒,摸到蛋糕的就賞你一點嘗嘗。當然十個饑民中,最多也只有三四個能吃到,到那時即使是苦的、臭的、爛的,在饑民嘴裡也是美味的。然而旁邊一家免費送大米飯卻是無人理睬,為啥?蛋糕是高性價比的東西啊——有奶油,有巧克力,有糖,有很高的卡里路啊!當然,再高的性價比那也要你能摸得到,你才能吃的到。最後的結果呢,送蛋糕的成了大善人,名利雙收;而饑民呢,一半以上的還在餓著,眼巴巴的看著蛋糕,而吃到蛋糕的呢,滿嘴的不是滋味,老老實實的去領大米飯了。
說到這,回頭說華為。誠然,它的海思處理器是它的短板,但是只要有時間,有經費,方向正確,總有一天會起來的。個人現在用的就是榮耀6,中低端產品,外觀設計不錯,做工材質也不錯,內置軟體只要你願意連攝像機都可以刪除,用了一年半了,卡頓幾乎沒有,和剛買沒什麼區別,真的很實在,我也一直在向周圍朋友推薦,無他,只為好東西就要一起分享。
是的,小米現在確實做大了,但是有句話不得不提:一分錢一分貨。雖然小米一直在宣稱高性價比,但再高的性價比也有個臨界點,小米現在是把軟體和一部分硬體提升的太高,卻沒有和大部分硬體真正的融合在一起,這樣的話靠這噁心的飢餓營銷又能撐得了多久?
先說觀點:小米贏得機會更大。並且 二者的勝利,更多取決於小米的發展狀態,而不是華為。oppo/vivo排在第三。下面的能自保就不錯。另外把華為手機當成玩票的答案都沒有價值,手機早就是華為的核心業務了,重中之重。輸了手機,華為就斷了一條腿,死不了活不好。
小米如果由於政策,資金鏈,專利或者其他原因而倒閉萎縮,那麼小米就輸了。華為的增長是可以預計的穩定。小米增長是可以預計的爆發,所以也會有更大的不穩定性。
如果沒有發生小米倒閉這件事,私以為小米的勝率逼近99%。
華為的機海賣不過小米的四款單品;華為的全球賣不過小米的國內加剛出發的東南亞;華為的多年沉澱賣不過成立四年的小弟弟...「友商不給力」,雷軍在早前回答小米手機為什麼要搶購時如此回答。
改改ui的rom不值錢,貼牌的生態圈不值錢,入股的應用不值錢。只有海思麒麟值錢?能買的處理器可以解決,買不到理念態度才是決定性的差距!ibm的pc被蘋果打敗
毫不誇張的說,今日在mate7上去的成功的華為,理念剛剛追趕上2011年的雷軍。眼裡只看到大公司有更多的技術人員,卻完全不知道巨人轉身的困難!用成立四年的小米比作蘋果,侮辱了你們的信仰。誰能給我科普下成立四年的蘋果取得了怎樣的成績?
一個成立四年的公司在全球出貨量位列第三!按照雷軍了估計在小米成立六年時營業額就可以列入世界五百強!
世界上最快的10億美金級別公司,也可能成為最快的世界五百強!如果實現,應該同時達成盈利最低的五百強公司。同時學習亞馬遜和蘋果的模式:軟硬結合,軟體盈利!在路上,能不能走通不得而知,但是華為是邁不出這步的。
好好的一個可以吹牛逼,闊論天下的機會,又變成了技術帝對營銷狗的鄙視...
提起小米就知道「營銷」的答案,價值為0。產業鏈控制,華為差三星一大截!三星都在下坡,華為就能說必勝?
技術固然難學,思維方式更是難以扭轉。
現在看起來威風八面的大公司又有多少是靠低價起家的?除了英法兩國,德國美國日本韓國台灣都別裝什麼白蓮花,通通都是山寨起家!!!通通都是。
沒有未來的公司才會跟成立四五年的公司強調底蘊。
附三個精彩回答:
華為和小米,誰贏面更大? - 君臨的回答
自公元 1900 年至今,以低價競爭切入市場從而取得成功的公司有哪些? - JohnK 的回答
為什麼看好小米的人不認為小米的專利數少是一個短板? - 匿名用戶的回答
分別分析二者特點:
先說小米:
小米出貨量更大,且依賴運營商更小。與消費者溝通非常流暢,品牌建設成功。miui迭代,正在建設的生態圈。可以說利潤不在現在,在未來,在互聯網。軟硬結合的國內典範,成功的榜樣是蘋果和亞馬遜(雷說過小米更像亞馬遜)。
軟體實力更強。miui本土易用性優勢很大,並且為cm貢獻過相機模塊。miui這麼大體積的系統,開發版能做到每周更新,真是一個奇蹟。支持歷史產品,可以說僅稍次於蘋果。2s這種12年的機型,現在還有5.0可以用。
營銷手段成熟,粘性強。微博社區互動之頻繁,qq空間首發紅米,天貓雙11活動等等!在比如此問題如何看待小米與魅族的售後差異? 這就是營銷,同時也是態度和服務!
反應速度快,分享wifi被噴時,2天內糾正錯誤,可怕的速度和執行力。
黃金陣容:雷軍,林斌,黎萬強、周光平、黃江吉、劉德、洪鋒。後加入的雨果,老沉等等哪個不是履歷砸死人?聚集在一個創業公司,堪稱黃金陣容
已經取得體量優勢,發展慣性。看下圖的增長速度你怕不怕?根據15年上半年的3470萬台sell out,全年8000萬肯定是毫無問題。1億的目標稍有難度,要看海外的完成情況了。
向智能家居等方向擴展。15年8月補充:目前看來小米在國內的智能硬體產業可以說是領頭羊。可惜智能家居市場才剛剛拉開的序幕,領頭羊的一點優勢,可能瞬間就會磨平。帶頭探路卻會帶來更大的風險。希望小米可以繼續走下去。ps:百度張亞勤預計在未來五年,至少50億新設備被鏈接。號稱再投資100個智能硬體公司,聽起來著實讓人興奮。用錢,把風險盡量降低。投資美的:12月14日晚,美的集團正式發布公告,確認與小米達成戰略合作。美的將以每股23.01元價格向小米定向增發5500萬股,募資金額不超過12.66億元。發行完成後,小米科技將持有美的集團1.29%的股份,並提名一名核心高管為美的董事。可以認為是市場爆炸的風向標。
雷軍系在互聯網圈投資布局,已經僅次於bat三家,可以說遠勝華為:
部分梳理一下聽過的雷軍系的公司:
雷軍投資過的部分公司:上市四家:獵豹,金山,迅雷,歡聚時代。
移動互聯網:UCWeb、優土,愛奇藝,拉卡拉,好大夫,積木盒子,荔枝FM,多看閱讀,阿姨幫,邁外迪,51talk,作業網、好外教、Babybus,人人車,愛屋及屋、綠人網
遊戲:多玩,7K7K,掌趣科技,金山子公司西山居
電子商務:凡客、樂淘、太美,尚品。
其他:iSpeak、可牛、TechWeb、長城會,智谷,you+
智能硬體也有一堆,什麼小蟻科技、智米科技、九安醫療華米黑米納恩博(反收購賽格威)。號稱要再投一百家公司。這一塊目前是小米最看重的增長點,所以在此投資也是最多最雜的。挑兩個又代表性的說說:華米,當年叫智器,智器閱讀應該又很多人用到過,也推出過手錶和閱讀器兩個硬體,現在專攻手環。美的!巨頭接受小米的投資,著實值得玩味。並且與李寧的合作應該也會持續深入。
小米網的號稱國內第三電商。(一直沒有搞清楚,此第三是以流量還是營業額為標準?。)
小米電商現在已經有了好事多的影子,電子產品只要小米有的,就可以信任。不用花費時間去反覆比對了解。誠然小米的周邊電子產品一般都不是最好的,但是一定是及格的,大部分是性價比最高的。這就夠了,京東賴以起家的電子產品也收到威脅。
增值服務:
缺少統計資料,但是可以確定小米已經整合大量雷軍系資源,並且正在與各公司分享渠道。MIUI之前公布過,2014上半年給開發者們分成了1.74億元,已經是一個可觀的數字。此問可管中窺豹:如何看待李楠點評:「流量-渠道-手機-系統-增值收入是一個互聯網手機最理想的模式,做到這一點的只有小米」?
小米互娛2015上半年報告:遊戲下載量6.67億 開發者分賬5.8億。
負擔小,更輕更專註:沒有線下壓力,主力完全是線上,理念領先,庫存低,快速周轉。富士康代工,工藝和產量都有保證,讓出利潤,減小投入和風險。
劣勢:
搶購模式炒作營銷拉低利潤使之成為眾矢之的,負面聲音會被無限放大。黃牛,即使3年都沒有過證據,快遞公司公示等都洗不掉。不因真相,只因立場。15年8月補充:搶購已經漸漸遠離了小米,風水輪流轉,華為倒是得心應手。mate7「熱銷一年」,看看友盟或者騰訊大數據,銷量其實不高
產業鏈問題。小米2014銷量6000w已經板上釘釘,所謂客大欺店。小米早就有了與供應商和代工場的重要話語權。較少投入減少風險,對小米是有利的。但是相比華為能夠自產部分核心部件,還是有所差距。但是由於單品採購量遠遠大於華為,在攝像頭屏幕方面應該有些許優勢。(ps:京東方同學透露京東方在跪舔新紅米3供,希望國產液晶能有突破)15年8月補充:小米聯芯的合作,向cpu的發展,還是風險很大。應該只是防禦性手段。京東方確實爭取到了紅米的三供,挺好的事。
專利持有不足:勢必要通過收購和共享專利完成。小米自有專利數量增長迅速,雷軍投資的智谷,專利質量數量都很不錯。外加高通反向授權,再加上標準專利給錢就能解決。可以認為其不會重蹈htc覆轍,最多因為專利問題讓出更多利益而已。
國際化風險較大,勢頭良好:印度新加坡台灣都已開售,並且勢頭良好。韓國未開售,但是已經有了一些影響(龍騰大量翻譯可見,自行搜索)。各國miui愛好者已經有了相當數量,geeker傳播性強。 15年8月補充:印度遇到的紅米禁售並不是大問題,最差的結果就是交授權費而已。印度的本地化,和巴西的進展,可以說已經正式走出國門了。在後文會補幾個有意思的圖,看看小米在韓國和台灣~
Tmon將小米的成功原因歸結於較高的性價比和良好的口碑,韓國用戶對小米充電寶的滿意度在各SNS網路平台上有目共睹,小米手環、小米耳機等周邊產品人氣也隨之上升。得益於小米產品的人氣走高,中國品牌家電產品在Tmon的銷售規模增長了2.7倍。
攀向更高端市場難度大。不同於從新建立地段品牌紅米,攀向高端從新建立品牌和認知都面臨更大挑戰。(此點也有可能不會發生,雷軍的布局有可能放棄高端攀升而抱擁佔有率,為軟體利潤鋪路)。15年8月補充:高端米note推出,使其邁出了像高端進發的步伐。但是受累810,有可能不如之前預期的樂觀,但是千萬效率應該可以達到,若如此,後勁十足。
雙刃劍:
站在風口浪尖,友商的營銷十有八九也會針對小米。高曝光,最高的曝光,可是各種負面新聞也會如影隨形,國內外企業都會作惡,但是針對小米的聲音遠遠多於其他。本質上來說對於互聯網企業不怕負面聲音,怕的是沒有聲音。但是過多的負面聲音,對於向高端爬升很不利。
售後:更加人性化,更細膩。微博,貼吧都是小米售後的重要環節,能大量節省一般消費者的時間。快遞維修退快遞費真是能收買人心。
問題是小米之家太少,消費者十分集中,相比三星的遍地授權維修就顯得人少多了。另外小米之間在中小城市還是比較少的,簽約第三方維修點服務質量態度一定是參差不齊的。只能盡量監管。
再說華為:
優勢一目了然:技術底蘊最強。cpu和4g方面技術積累就是華為最大的優勢。此優點說出來只是一句話,但是做出來卻是十年功。
資金雄厚。與各國運營商保持良好關係。歐洲市場已經開始直面消費者。
劣勢:
系統還差得遠!!!系統還差得遠!!!系統還差得遠!!!
還在學著與消費者溝通,相比把手機賣給運營商差距較大。華為在歐洲與阿森納,ac米蘭等等合作的推廣都很不錯,但是說心裡話,廣告之路不可能超過三星!
產品設計涉及範圍很廣,成功單品較少。榮耀2,榮耀6,p6,p7,mate2,mate7,3c。給身邊朋友推薦過榮耀2和p6,使用中都不滿意。mate2 mate7都推薦過,但是目前還沒有嘗試的。產品生命周期短,友盟等數據都可以顯示出這一情況,2年前的小米2s還有巨大佔有率,2年前的華為基本沒有了。後續系統升級服務比較差。
大公司病,kpi太重要,系統隨便換個版本號就算升級系統,可見一斑...當年的360特供機真是殺死小米的最好機會,至少拉入泥潭。在愛施德,360未上市時的受到重視程度,不低於小米...可惜華為自己下不了決心革自己的命,如今推出互聯網品牌榮耀暢玩都只能亦步亦趨的模仿,不可能有實質威脅,頂多是制約。最懂雷軍的人絕對是周鴻禕,可見此問中周鴻禕看法:怎麼看雷軍在《人物》專訪上首次回應黃章?
雙刃劍:無代工。更有利於壓縮成本,但是風險也會更大。並且與富士康相比,專業程度恐怕會差一點。
cpu研發風險也會捆綁在手機上一部分。中國芯當然值得驕傲,但是目前的gpu差距還是比較明顯。好比去飯店吃飯,需要的是飯店的精加工,而不是飯店自己的農場。澳洲的龍蝦,法國的鵝肝才是消費者要的。飯店如果想把自產賣得好,只有一條路:比其他人好至少不差才行。
ps:華為14年q3出貨量下降,與持續的砍掉低端產品有關。但是此方面與小米比,先天劣勢。
下面列出一些有意思的數據(數據皆為14年9月,未更新):
小米品牌塑造:2012年聯通小米上市時,小米品牌持有者,男女分布為85:15。上次看到數據已經變成55:45(貌似是錯誤數據)。小米品牌號召力里無論數據還是身邊反饋,遠勝華為。個人認為小米已經平穩了走過了「性價比到品牌」的道路。已經成功的把小米品牌投影到大量消費者心中的2-3個備選品牌之中。360瀏覽器,百度瀏覽器紛紛推出搶小米插件。是諷刺,也是肯定。各種網路抽獎活動,最常見的幾個實物產品:iphone,ipod,iwatch,小米手機,小米手環,小米充電寶。
台灣:王金平拿小米機? 網友批評「立院院長拿匪貨,可恥。」
韓國15年報:去年上半年,在Tmon手機及配件產品分類中,小米的銷售比重僅為1%,但今年上半年大幅提高至25%。尤其是小米充電寶在Tmon銷售的所有充電寶中比重達到89%,被譽為「國民充電寶」。
韓國有一個說法「小米的錯誤」因為小米產品質量又好功能又齊全,但是價格實在便宜了,懷疑是否寫錯價格?所以韓國人對小米產品說「小米的錯誤」 這麼好的東西怎麼會這麼便宜。。。
小米品牌佔有率已經大幅領銜華為
友盟數據:小米11.36,華為7.73。三星22.40
無線數讀數據:華為從5.86成長到6.16。小米從10.10成長到11.26。增長速度明顯快出很多。三星從17.94下降到16.01
此兩圖由於統計數據不同,差異不小(求大神指出差異原因是採樣差異還是統計方法?。)。但是不難看出小米大幅領銜華為,單品種類較少,但是每個單品都很成功。附雷軍微博(移動電源暫且不考慮):
此統計樣本為:1-5月浙江移動用戶換機前後的手機品牌是否一致來判斷忠誠度,前後一致的判為忠誠。小米28%忠誠度大幅領銜華為12.7%。
魯大師假機型檢測...惡趣味的說明火爆程度....
流量:
友盟Android設備活躍趨勢。圖中顯示前15名出了softwinerevb,完全被小米三星瓜分。16為小米1s,17為榮耀3c,為華為最靠前產品。
對比友盟2013.9月,可見小米發展迅猛:
ps:誰能教我看友盟6個月之前的數據?。
上網時長,來源Flurry,7月。無華為成績,無責任推測高出30%左右。
相關利益:前愛施德員工,代理過小米華為數款產品,稍有了解。現已經脫離通訊圈,轉為pm
文中有三個問題,請用ctrl+f搜索:「?。」,較容易找到此三問題,如能幫助解答,感激不盡。
一點感想:在2011年小米愛施德代理小米時,我親眼見證了小米對固有模式的顛覆和摧毀。見證了米聊被微信打敗時,我與朋友說:米聊雖然失敗了,小米比雷軍所預想的還要成功。勸朋友加入時說到:這是一家會創造歷史的公司。在每周80+小時的工作時間上,我猶豫了加入小米的想法,最後也沒有加入。我現在很遺憾我錯過了一次加入這個創造奇蹟的企業,也慶幸沒有束縛在營銷渠道方向,可以慢慢轉入我喜歡的pm崗位。不知福禍,惟願不負此生。
這倆感覺不是一個量級的啊
目前是華為,華為海外市場很大,小米呢,登陸海外都困難。
如果小米將質量,體驗做好,登錄海外成功還是可以的。
別忘了,TCL手機的銷量其實也很高,貌似還在小米之上,我說的全球範圍
我覺得樓主這個問題很流氓,因為你至少要加上「在手機市場上」這幾個字吧!!!你以為華為真的只有手機業務這一塊嘛???
推薦閱讀:
※購買一款索尼手機應該注意什麼?
※Scalado Remove 手機拍照技術可以移除照片中不需要的人物,這個是怎樣實現?
※小蟻運動相機的成像效果相比高端智能手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