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為什麼反對曹操稱公?

因為中學看三國演義時,先開始覺得荀彧特別了解曹操,獻出很多計謀,但是最終曹操想要自立,他卻態度不明,甚至不贊成。我想問一下,他既然不願意曹操自立,為什麼要投靠他,在他麾下,如果他真的想幫助漢室,忠於大漢,為什麼不去投劉備?最終他的死有什麼疑點?曹操對他的態度又是一種怎樣的變化?


蘇軾說:「漢末大亂,豪傑並起。荀文若,聖人之徒也,以為非曹操莫與定海內,故起而佐之。所以與操謀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豈教操反者哉?以仁義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將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謀九錫,則文若死之,故吾嘗以文若為聖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張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

對於這個評價許多人沒有讀懂,事實上在蘇軾看來,荀彧的目標絕不是匡扶漢室,而是「救天下」,救天下是泛愛,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所謂的「恕」,而匡扶漢室只是對「忠」的狹義堅持,是孔子所謂的「忠」。子曰:其恕乎!可見二者相比,救天下的格調要高很多,這也就是荀彧的理想和堅持。而曹操沒有等到天下平定就急於獲取權力,為家族利益著想,而不是先考慮救民水火,這導致他喪失了平定天下的機會。於公,曹操不能安天下而濟萬民;於私,曹操不能堅持謙退的美德。荀彧因此而反對曹操稱魏公,是堅持了古代士人「致君堯舜」的政治追求,可謂君子所為。

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的兩點原因,在荀彧給董昭的回復中說得十分清楚。荀彧說:「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匡朝寧國」強調的是曹操作為一代人傑的責任,這個責任沒有完成,而急於追求私利,這不符合君子「忠貞退讓」的品德,因此這件事於公於私都不是君子所為。君子幫助君主成就大業,應該讓他具有堯舜這樣完美的品德,因此一定要站出來反對,這樣做才能稱之為「愛人以德」,而這正是董昭等小人所沒有做到的。荀彧能夠堅守賢臣的美德,而董昭為私利而出賣君子的貞節,象形之下,豈不齷齪?

荀彧的看法極有遠見。事實上,曹操稱魏公後,內部的反對聲音越來越強烈,而外部的抵抗越來越囂張。曹操常常擔心內部有變故而無法長期在外征戰,這導致建安二十年他沒能抓住機會平定益州,而使劉備做大,吞併漢川,夏侯敗亡,東三郡相繼投降,豫州盜賊與關羽遙相呼應,魏國一度風雨飄搖。這些都是曹操在政治上的失策導致了軍事上的不利。
所以我們看到,稱魏公絕不是簡單的要不要代漢的問題,這是一個極為危險的政治選擇,關係到內部是否穩定,以及全天下的人心向背。荀彧早在建安九年就勸曹操先定河北,然後修復舊京,使天下人人自安,這樣南方的民心就會歸順,荊州和江東就不難平定。正是因為曹操在政治上幼稚,忽視人心而濫用武力,忽略軟實力而靠硬實力蠻幹,這才導致孫劉聯軍以曹操「實為漢賊」作為口實而頑抗到底。

曹操稱魏公與項羽殺義帝類似,經此事件,曹操和項羽都走上了日薄西山的道路。眾叛親離,內部不穩。所不同的是劉備手下沒有張良、陳平那樣的人才去平定天下,這才使曹魏政權免於崩潰,此所謂」有亡楚之失而免於亡楚之禍「。荀彧早年以高祖比喻曹操,高祖並非沒有稱帝之心,但能以天下為重,剋制淫慾,察納雅言,為義帝發喪,天下歸心,這正是文王之道,不至不取,也是荀彧希望曹操做到的。但是曹操不及高帝遠甚,內多欲而假行仁義,晚年更是無法剋制自己,這導致霸業中衰,壯心不克。

【蓋為轉載,作者不詳】


漢制,異姓王有白馬誓。劉邦與諸功臣起誓,非劉姓而王,天下共擊之。

所以外姓公最大,也只封了一個,至於上一個公叫安漢公,外戚,姓王名莽。

所謂愛人以德,什麼意思,潛台詞聽明白了沒。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勿謂言之不預,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那是董卓都不敢幹的事。那是只有王莽干過的事。在天朝,道德體制問題是首要問題。

荀彧說您還是在漢朝體制下做丞相吧。

所以曹操也不客氣,我老了,我多病,我要死了,我不能等我死後讓兒子跟你們這群人談改制。我要看到勝利果實落到自己手裡,誰擋誰就死。

逼死荀彧,稱公,復古九州,自領膨脹的冀州,統治中心移到鄴,建立魏國,稱魏王,立世子,為篡漢做準備。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搞清楚荀彧到底是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我覺得答案就在奉迎獻帝問題上他自己說的一段話里:「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漢高祖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這裡請注意,周襄王在位期間,周王朝的權勢已經沒落到了極點,而被他拿來說事兒的晉文公在大敗楚國之後,毫無人臣之禮的暗示周襄王參加會盟,不過是為了向天下昭示自己霸主的地位,壓根沒把周王室放在眼裡。再來看看可憐的義帝,不過是楚漢之爭兩家手上的棋子罷了。做這樣的比喻,真的是一個心向漢室的漢臣說出來的話嗎?這裡分明是告訴曹操獻帝就是個奇貨可居的寶貝而已。

再者董昭這些人要讓曹操進魏公加九錫,不是一拍鬧門說干就要乾的事兒。在曹操之前,漢代加九錫的只有篡漢搞社會主義的王莽一人,加九錫意味著什麼,他們應該很清楚。所以事實是他們早就參透了曹操的心意,事先經過周密的籌劃。董昭他們都能揣測出此時曹操已經從治世之能臣變成亂世之奸雄了,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的荀彧能看不出? 而在九錫事件之前並沒有看到荀彧怎樣諫阻曹操回到「周公」的道路,所以董昭等才會「密以訪彧」。因為荀彧在曹魏集團的重要性,也因為他之前並未明顯表露自己親漢的政治態度。如果荀彧真的是漢室忠臣,都已經到了這個份上了,他還聽之任之,一定等到董昭這些人找上門來了才一口拒絕?以荀彧之智,邏輯上不通。

綜合以上分析,對於荀彧反對曹操稱公加九錫,我這樣理解;荀彧作為曹魏集團奉迎漢獻帝事件的某主,他的戰略及政治主張很明確,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挾天子以伐不臣,和諸葛亮北伐中原,還帝舊都一樣,是集團的政治根基,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而稱公,尤其是加九錫等於在天下未定的情況下,全盤推倒了這個根基。因此荀彧反對稱公加九錫。而這種反對更多的是因為此次事件是和他理想中曹魏集團的霸業或者說是自己的王佐之業背道而馳的,並本不是對漢朝的愚忠。


謝邀。

話說曹吉利啥時候說要自立稱帝了?

樓上討論的很歡樂誒!這讓我想起我之前某個回答,那次樓上討論的也是很歡樂啊同樣是自漢中北伐,劉邦一方為什麼成功了?劉備一方為什麼失敗了? ? - 黃粱的回答

魏武故事載公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己亥令曰:「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去官之後,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後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後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僭號於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後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天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植)〔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知乎的三國話題果然已經淪陷了!!!


至於說建安十五年之後曹吉利想要自立稱帝,求列史料,我還想好好黑一把曹吉利呢,可我不會這樣黑他!神馬!你說你們討論的是演義,求列演義材料!


劉協,荀彧,曹操。
曹髦,司馬孚,司馬昭。


阿瞞為虎,各方諸侯為狼。


荀彧一直是忠於曹操、忠於他和曹操最初的理想的,他反對曹操稱魏公,反對的不是曹操而是綁架曹操和自己的士族力量。「君子愛人以德」就是說給董昭這些想利用曹操獲取實際利益並且讓曹操背黑鍋的人聽的。他寧死也不願意成為士族刺向曹操的刀。


陳舜臣先生有一個腦洞
其實荀彧反對曹操的目的是引蛇出洞
他公然反對曹操之後,由於名聲大,地位高,那麼其他反對曹操的人就會向他靠攏,正好起到引蛇出洞,一網打盡的作用


荀彧其實是比較懂得變通的士大夫,他為曹操服務的主要目的是因為只有曹操能夠擔起振興漢室的大業,事實上也正是如此。董卓對皇室如同豬狗,袁紹家四世三公但卻是第一個跳出來稱帝的諸侯,江東孫權相對與曹操等諸侯來說只是一個後輩。荀彧更希望曹操能夠做霍光一樣的任務。所以不遺餘力的輔佐曹阿瞞。
荀彧,一個君子,有著自己的堅持,而且不似傳統士大夫一樣的迂腐,並沒有將曹操看成竊取漢室的賊子。


這個有得說,樓上說得也多了。
但反對「時機論」
感覺荀彧更是把對曹操的輔佐當成為「漢室」所為,曹的野心他是慢慢感受到的,所以內心很矛盾。對曹的所作所為在後來像是一種忍受,但到」稱帝「就剛好到那個質變的臨界點了。就算形勢真是如此,就算全天下在默認,對於荀彧來說是接受不了的。這點上講,確實有點像受騙了。說到底,文人還是過不了自己那一關。


荀彧傳裡面說的很清楚嘛,曹將軍你首倡義兵,為的是除暴安良,興復漢室。現在吳蜀二賊尚未剿滅,這樣做不好。
我個人認為,荀彧的另一個意思是,倘若平定天下,隨便你怎麼折騰。現在搞這些名堂,會給敵人討伐的口實。
荀彧是自始至終看好曹操的,當初奉獻的計策是平定天下,建立齊桓晉文般的霸業。他不像董昭、陳群那些,藉助魏和漢讓自己的家族抬頭,荀彧只是為了曹操這個人啊!
之後曹操把荀彧調到身邊,保護起來。荀彧病亡。


在其位方能謀其政,荀彧原來的官職是兗州司馬,是曹操的麾下屬官,自然要為曹操盡忠,但是後來曹操推薦他做了侍中、尚書令,成為朝廷官員,就只能為朝廷盡忠。東漢豪強林立,非常類似於西歐的封建社會,我的臣僕的臣僕不是我的臣僕,下級對上級的忠誠不是在於個人而是在於職位。所以是曹操將荀彧舉薦到朝廷才害了他。
《三國志》中關於韓嵩的內容就是例證:
劉表派韓嵩出使許昌,韓嵩卻說:「聖達節,次守節。嵩,守節者也。夫事君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質,唯將軍所命,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嵩使京師,天子假嵩一官,則天子之臣,而將軍之故吏耳。在君為君,則嵩守天子之命,義不得復為將軍死也。唯將軍重思,無負嵩。」表遂使之,果如所言,天子拜嵩侍中,遷零陵太守,還稱朝廷、曹公之德也。表以為懷貳,大會寮屬數百人,陳兵見嵩,盛怒,持節將斬之,數曰:「韓嵩敢懷貳邪!嵩不動,謂表曰:「將軍負嵩,嵩不負將軍!」


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不宜為之。


我只是不明白為什麼要遵守非劉氏不王這麼不公平的事情呢,為何要厲害的功臣都比不上一個劉姓呢。


首先,公是什麼,公是爵位有封地,可以建國。
公爵從西周分封開始,一共就沒幾個公爵,宋國是公國,因為是商朝的後裔微子,而且是一些不臣服的商人;杞人憂天的杞國是公國,因為是夏朝的後裔。公國的實力未必超過其他諸侯國,但是地位一定遠遠高於侯國。
其次,劉邦與群臣刑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王侯,沒有公,無功封侯都會共誅之。封公與稱王,一步之遙了。
最後,西漢末年,王莽就是安漢公,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
PS,王莽把孺子嬰封為安定公,曹丕把漢獻帝封為山陽公,還允許他祭祀漢朝先祖。
因此,我看公國是超脫與帝國控制之外,勝者會封前朝後裔為公,只比自身低一點;帝國末期,權臣會自封為公,只比皇帝低一點兒,一步之遙了。
曹操自封大將軍,大司馬,丞相,都沒什麼,都是漢臣,加封魏公,不是漢臣了,荀彧這個一心只為漢朝的臣子,不會允許,拚死也要爭一爭。


我覺得應該還是荀令君過不了心裡的那一關。
荀彧是個非常聰明的人,曹操第一次見到他時稱他為「吾之子房」。這時曹操已經自比高祖劉邦了,所以荀彧第一次見到曹操時就明白曹操不會老老實實的當個漢臣。
但是荀彧或者說荀氏家族還是選擇了曹操 。荀彧自己也非常清楚反對曹操稱公會有怎樣的下場,如果僅僅是因為稱公和自己的政治理想有衝突就放棄生命我是不信的。 所以我覺得荀令君還是過不了心裡的那個坎。


很久沒好好讀三國志了,不細講。
簡單點。我先說曹老闆的本意。我個人推測,曹老闆是不準備稱帝的,很有可能即使赤壁功成天下平定了,曹老闆也不會稱帝。曹老闆更多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子嗣、家族,平生征戰四方,殺過多少人,多少人想殺他,如果他手裡權力不夠大,早晚會被除掉,就算生前沒人能殺他,死後也會去掘他的墓,鞭屍泄憤的(曹老闆布疑冢的目的也在於此)。
至於荀彧,我認為文若和曹老闆的關係差不多是亦師亦友,曹老闆平生愛憎分明,像文若這等能痛切了解自己的人,曹老闆是萬分信任的。
但我估計可能是發生了這樣的事。曹老闆身邊一群重臣(王朗華欣這類)建議曹老闆稱帝,曹老闆心裡不肯,但也不想當面斥責,就敷衍一下決定應付過去。但文若嗅出了這裡面暗藏的意味——曹操不當面拒絕就是有這種心思,啊,他如果老糊塗了動搖了,大漢就要完了,曹操前半生的理想就要被他自己給斷送了。所以荀彧屢屢阻撓,明著斗暗著斗。曹老闆心想,文若,你跟我這麼多年你還不了解我?曹老闆也就較上了勁,一面施壓,一面下了最後通牒——空食盒(我個人是比較相信這種說法的,更符合曹老闆和文若這種人的方式)。文若會錯了意,他明白,曹操的野心自己是攔不住的,此時他不僅不能遂了曹操的願,更要以死相諫。文若一死,曹老闆徹底崩了,沒想到自己親手害死了這位摯友,心裡對大漢的感情早已不能阻止他稱帝了,不過是文若的這份死諫讓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曹老闆自知命不久矣時,身邊近臣不知該勸過多少次,可曹老闆明白,如果他稱帝,死後如何去見九泉下的文若?所以最後曹老闆也止步於魏王,不再進一步,就算知道兒子會廢漢,這他也沒辦法再管了,至少他能安心去見文若了。。。
以上。
(純屬個人yy,輕噴)


曹操不斷的往士族裡摻沙子,還不給他們一絲一毫的兵權,提拔了一大批寒門出身為將為帥,亂世之中武人才是有換天的直接本事。荀彧身為潁川的大頭目,他不反對誰反對?

荀彧是真君子,

曹操卻是真英雄!


首先,劉備也不是忠於漢室的,然後,曹操沒有稱帝,那時候群眾沒一個所謂完全聽從漢室的,所謂主弱仆強就是這樣,世界上從來都是利益說話,你比我弱,憑啥聽你的。


一直到東漢都存在一個思路就是,不稱王肯定沒機會當皇帝,不封公肯定沒機會稱王,荀彧是漢獻帝直屬的官,不是政府(丞相府)的官,自然要維護漢獻帝


因為寒門曹魏一旦位登九五 全天下的士族都別混了


推薦閱讀:

長安為何才十天就被李傕郭汜攻破?
陳登的傳為何是附在呂布傳後而不是比較正式的同他人合傳?
如何評價曹操的卞夫人?
三國時代將軍與士兵們的盔甲是怎樣的?三國早期群雄爭霸,以及後期三足鼎立的盔甲造型風格等有怎樣的發展?

TAG:曹操 | 三國演義書籍 | 三國志書籍 | 三國人物 | 荀彧 |